1.中国现在的局势

2.中印之战中国在绝对优势时突然撤军背后有哪些苦衷

3.从海陆位置看,中国同英国有什么不同

中国现在的局势

四面受敌的中国-四面受敌的中国历史

不同的人对于局势有不同的理解,有很强的主观性,这里就把所有的观点综合一下,“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应该比较合适,中国经济的发展的成就不小,目前我国的整体经济事态稳定上升,GDP便是主要的体现。我国近些年的GDP增长势头稳定,基本保持在8到9个百分点之间,这样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如今我国的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这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中国的GDP虽位列世界第二,但却不值得骄傲,因为美国的GDP任远高于我们。第二,经济强国不等于经济大国,我国属于经济大国,一谈到人均,不仅是GDP,还有其它很多方面都显得很不足。在这个金融危机尚未平息的年代很多国家看准了中国广阔的市场,大量的投资迫使资金大量的涌入,这种流动资金大量流入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因为虽然就目前的形势看,感觉一下子有钱了确实不错,但是如果那一天中国的市场不景气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撤资,再加上人民币的贬值,又使得资金大量的外流,这样会给我国造成灾难性的打击。不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1990年日本的金融危机,美国就是利用这种手段摧垮了日本的金融体系,使得日本负债累累,现在他们有用同一种手段来对付中国了 ,我只想说一句,这个游戏中国玩不起!还有就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泡沫现象,使得房价暴涨,老百姓买不起房。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与中国的制度问题,中国的土地归地方政府所有和管理,就算是中央政府也得向北京政府租借,这是很不正常的,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向纳税人收取税款,这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筹到更多的资金,政府只能拍卖土地,使得土地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地价上涨,房价暴涨,产生楼市泡沫。

中国目前的发展依然是依靠实体贸易加工,靠位于全球生产链中的低端这样一种劳动分工,来参与整个全球化过程,现在来看,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必须做出改变。首先,中国中国经济必须强化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所获得的“世界工厂”的局部优势,来保持中国庞大的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和稳定的就业,其次,中国经济又必须积极主动地谋求转型和升级,因为传统的低成本优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最后就是专家预测今年将是中国进入10年通胀的第一年,这是非常可怕的,严重通胀的结果就是大量的流动资金流出国门,结果就是1990年的日本。

中印之战中国在绝对优势时突然撤军背后有哪些苦衷

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正式访问中国。说起印度,很多人都会想起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并对中国在绝对优势时撤军表示不解。其实,这背后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原因。

”内忧外患“,形势严峻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印度在中印边界不断制造事端之时,正是美国对我发动冷战最激烈以及中苏关系破裂、两国矛盾扩大时期,美苏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对印度给予支持。此时,盘踞在台湾的集团也”趁火打劫“,不断叫嚣”“,美、蒋联手不断派飞机对我东南边境及内地进行侵袭、骚扰和破坏。应该说,中国当时四面受敌,国际及周边形势异常严峻。

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形势也不乐观。1958年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遏制、封锁和苏联的背信弃义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不少地区出现饥荒。

因此,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中国在有效教训了印度之后及时撤军,适时调整我国的外交战略,有助于我国在经济建设和外交、国防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 转自铁血社区 ]

”易攻难守“,后勤困难

在中印边界中国一侧,地形以高山和丛林为主,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而且一年中有半年时间为冰封期。恶劣的环境和条件给我军造成了后勤保障上的极大困难。

当年,我军之所以选择10月下旬教训印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为了躲过雨季,以使运输作战物资的道路条件更有保障。但一进入11月,西藏便开始面临大雪封山的威胁,行车困难又开始增加。当时,对印反击战的后勤保障主要靠老乡支前和牦牛运输。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次战役,即需支前牦牛三万多头。其它所有物资以及伤员烈士等,都要依靠老乡手拉肩扛。所以,西藏高原上的运输问题,是我军后勤体系几乎无法解决的瓶颈。

而印度在后勤条件上,比中国有利得多。在印度一侧,地势开始渐趋平缓。同时,印度背后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几乎畅通无阻。因此,一旦战争变成长久对峙,双方在运输条件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何况,应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将大批运抵印度,尼赫鲁还向英美要求提供15个轰炸机中队,以空中打击阻止中国军队。

巩固边防,代价高昂

实际上,即使是在和平条件下维持西藏地区基本边防,也是非常艰难和昂贵的。当年十八军进藏时,开始只有三个步兵师三万余人。随着进军深入,运输补给线不断延长,后方机构迅速膨胀,相继成立了汽车部队、工兵部队、兵站系统、航空站和地勤站等,部队总人数扩到七万余人。但真正进藏部队只有八千多人,其他人都是服务于后勤,相当于每进藏一个人,后方要有八个人支援。

[ 转自铁血社区 ]

解放初期,西藏地区物资奇缺。即便如此,为了保持稳定,仍专门指示我驻西藏部队不准在当地买粮。

后勤费用更是天文数字。在西藏墨脱县,我军驻有一个营,所需物资曾依靠雇佣老百姓翻山越岭背送。仅此一项,一年所需费用即达1000万到2000万元人民币。而一辆能在西藏使用的装甲车,其价值不过200万元左右。但要配备一个装甲团,至少要一二百辆装甲车,因此仅在装甲车上的一项花费,即是几亿元。

在当年的情况下,巩固边防特别是西藏地区的边防,其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是当年中国主动撤军所考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展示诚意,廓清是非

实际上,主动撤军是战前、战争期间以及战后,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

战前,和主席就曾表示过这种意向。对印反击,是中国政府被迫无奈的选择。当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胜利后,我军正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时,中国政府为表示诚意,即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即停止战争,重开谈判,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并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甚至表示愿从”麦克马洪线“后撤20公里)。

但是,尼赫鲁政府却拒不接受中国政府的好意,反而变本加厉。在此情况下,我军重拳出击,以打促和,经过第二次打击,终于实现了边界安定的愿望,达到了主席”起码保证边界一带几十年的安定“的目的。此后,尼赫鲁在边境线上欲打打不过、欲和丢脸面,维持了相对长时期的和平局面。

从海陆位置看,中国同英国有什么不同

中国和英国完全没有可比性啊,和日本倒是很相似。应该问和英国有什么相同点还比较好说。

1.英国是海岛国家,中国是大陆国家

2.英国偏居欧洲一隅,地理位置优越,远离欧洲大陆纷争;

中国位于东亚中心,四面受敌,长期受到周边国家侵扰

3.英国周边海域是广阔的洋面,有利于远洋贸易往来而不必担心被敌人从海上封锁;

中国海岸线虽长,但是附近有纵贯西太平洋的第一岛链,海上贸易线路靠近海岸导致海盗猖獗,容易受到袭扰,制约和封锁

4.英国临近欧洲大陆的经济重心地区,有发展海洋贸易的有利经济环境;

中国本身和周边长期以来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封闭经济体,商业流通需求本来就少。另外还有近代中央政府的海禁政策也严重的干扰了海洋贸易的正常进行

5.英国的自身的经济重心位于南部的大伦敦地区和北部的曼彻斯特等地区,皆离海岸很近,海运成了这些地区便捷而又必须的选择;

中国的传统经济重心如湖广,华北地区,渭河平原皆离海岸很远,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离海岸进却缺少良港,适合平底的内河船只运输却不利于吃水深的远洋船只出入

单从海陆位置上看主要就是这些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