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辩论的技巧方法

2.正本清源—浅谈古诗词鉴赏与写作(一)

3.名人故居的“正本清源”有何现实意义?

4.品源的含义

5.辩论的有关资料

辩论的技巧方法

正本清源的意义-正本清源是褒义词吗

辩论的技巧方法

 辩论的技巧方法,辩论其实是非常讲究技巧的,同时一定要了解规则,辩论往往是没有绝对正确的结果的,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辩论的技巧方法的相关知识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辩论的技巧方法1

  辩论技巧

 下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

 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

 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掌声)对方辨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掌声)

 正方举张勇为例,他从江苏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方马上指出对方具体例证引用失误:张勇到体工队,不可能是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去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既然谈不上等价,那么自然不可能是等价精神,反方应该立即打蛇随棍上,指出这一点,并将问题展开深入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正方的回答其实很不恰当,而此时反方的知识储备或者应变能力严重不足,如果反问一句“难道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么”,则立刻将正方推至风口浪尖,迫使其选择回避。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入,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六)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 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 :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 ,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 。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 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七)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 ,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 ,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八)“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在我方和悉尼队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对方守着“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所动。于是,我方采取了“引蛇出洞” 的战术,我方二辩突然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对方四位辩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在场上失分太多,对方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纠正,指出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就等于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瓦解了对方的坚固的阵线。

  (九)“李代桃僵”

 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然分开的。因此,按照我方预先的设想,如果让我方来辩正方的话,我们就会引入“社会影 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我们在抽签中得到了辩题的反方,即“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我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 。这样一来,我方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力气纠缠在我方提出的新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 “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 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十)缓兵之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如下情况: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情况。又如,两口子争吵,一方气急败坏,一方不焦不躁,结果后者反而占了上风。再如,政治思想工作者常常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缓慢地处理棘手的问题。这些情况都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慢”也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好办法。论辩也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局势下,快攻速战是不利的,缓进慢动反而能制胜。

 例如,1940年,丘吉尔在张伯伦内阁中担任海军大臣,由于他力主对德国宣战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当时,舆论欢迎丘吉尔取代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认为自己是最恰当的人选。但丘吉尔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以慢制胜”的策略。他多次公开表示在战争爆发的非常时期,他将准备在任何人领导下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当时,张伯伦和保守党其他领袖决定推举拥护绥靖政策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作为首相候选人。然而主战的英国民众公认在政坛上只有丘吉尔才具备领导这场战争的才能。在讨论首相人选的会议上,张伯伦问:“丘吉尔先生是否同意参加哈利法克斯领导的政府?”能言善辩的丘吉尔却一言不发,足足沉默了两分钟之久。哈利法克斯和其他人明白,沉默意味着反对。一旦丘吉尔拒绝入阁,新政府就会被愤怒的民众推翻。哈利法克斯只好首先打破沉默,说自己不宜组织政府。丘吉尔的等待终于换来了英国国王授权他组织新政府。

 再举一例,在某商店里,一位顾客气势汹汹找上门来,喋喋不休地说:“这双鞋鞋跟太高了,样式也不好……”商店营业员一声不吭,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一直没打断他。等这位顾客不再说了,营业员才冷静地说:“您的意见很直爽,我很欣赏您的个性。这样吧,我到里面去,再另行挑选一双,好让您称心。”“如果您不满意的话,我愿再为您服务。”这位顾客的不满情绪发泄完了,也觉得自己有些太过分了,又见营业员是如此耐心地回答自己的问题,也很不好意思。结果他来了个180°的大转弯,称赞营业员给他新换的实际上并无太大差别的鞋,说:“嘿,这双鞋好,就像是为我订做的一样。”营业员以慢对快,以冷对热,让顾客把怒气宣泄出来,达到了心理平衡,化解了这一场纠纷。

辩论的技巧方法2

  1、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 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

  2、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

  3、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4、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入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5、李代桃僵

 当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

  需要注意:

  其一,以慢待机 后发制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须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间等待战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如第一例中,丘吉尔在时机不成熟时,不急于成功,以慢待机。在讨论首相人选的关键时刻,以沉默表示反对,最终赢得了胜利。

  其二,以慢施谋 以弱克强

 “以慢制胜”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慢”中有计谋,缓动要巧妙。这里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如第一例中,丘吉尔面对张伯伦的追问,装聋作哑,拖延时间,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终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终于取得了胜利。

  其三,以慢制怒 以冷对热

 “慢”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利接受。如第二例中的营业员,就是以冷静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平息了对方的怒气,化解了矛盾。

 总之,论辩中的“快”与“慢”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兵贵神速,“快”当然好。可是,有时“慢”也有“慢”的妙处。“慢”可待机,“慢”可施谋,“慢” 可制怒。“慢”是一种韧性的战术,“慢”是一场持久战,“慢”是舌战中的缓兵之计。缓动慢进花的时间虽长,绕的弯子虽大,然而在许多时候,它却往往是取得胜利的捷径.

正本清源—浅谈古诗词鉴赏与写作(一)

巨阙剑,极厚极重之剑。喻学诗之路艰难,任重道远,非下苦功不可得。

1概述

“诗词鉴赏”这个题目很大,大到难以用几篇文章说清楚;这个题目也很复杂,一方面诗意幽微难以述撰,另一方面市场上相关文章或理论鱼目混珠,大有云蒸雾绕之势。于迷雾之中独辟蹊径,殊为不易。我尝试解说这个题目,自然也做足了费力不讨好的准备,或权当是自己思路的整理。

原本只打算只说“鉴赏”的,后考虑朋友们都是为了写作,故也一并添加进来,这就越发难上加难。由于本人才学有限,只能再加“浅谈”二字。虽是浅谈,但目的却是正本清源,尝试用最简单的篇幅,拎出诗词的本质。

因此,必力求针针见血,拳拳到肉。

首先,说几句开场白。

1、有名言:“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诗之道,确实如此。

2、人与人之间天差地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诗词鉴赏和写作的相对高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

3、诗词鉴赏绝不是“诗词大会”,不是蒙曼式的解说,也不是于丹那样的演绎。

4、诗在骨不在貌。百家讲坛式的讲述,小半在貌,大半在自我演绎,无关诗之根本,图一时热闹罢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讲述者水平一定不够。大众艺术,必兼顾众人之口,也算一种无奈。

下面,进入正题。

2诗词鉴赏

2.1目的

鉴赏,是要学会欣赏,明鉴高低。不仅于古诗词有鉴,还要于人有鉴,于已有鉴。也就是说:见前人诗要能分清良莠高下;见别人诗能明辨其创作水准;看自己诗亦心中有数,不盲目夸饰,也不妄自菲薄。

鉴赏与写作之间有紧密联系,鉴赏力不足,写作便不知深浅。

鉴赏与写作之间也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写作水平不如鉴赏水平的例子比比皆是。王国维眼界宏大开阔,思辨中外,作品与鉴赏力相比却差数筹。

鉴赏能力,对于古诗词创作者至关重要。

曾有人因“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不问家人却问梅花,说作者王维是自私之人。其言如同恶犬吠人,可笑至极。未有诗心也就罢了,竟至精神龌龊、胡言乱语!此心当诛!

2.2鉴赏之要—意象

意象,是比兴方法应用于典型自然事物而形成的固化表达。这是我自己的定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样的定义仍限于知识层次。

用知识论诗是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中国古诗词经几千年沉淀,早已形成自恰体系。以诗论诗才能最接近本意,才能最少偏差。

举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漂泊无定,恰似游子天涯辗转;落日欲下却依依,正如离人惜别。这是浮云、落日的意象。歌曲《故乡的云》所用便是“云”之意象。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落日再美,也不过是落暮之象,宜忧宜静宜归,不宜乐不宜闹不宜发。

可反其道而用,如:“秋风吹愈烈,落日复加鞭”,喻辛劳;“碧水山前归隐客,夕阳篱外几行诗”喻淡然闲适。反用切记不可越其事理。真要逆天而行,如有绝才或可封神,无绝才者必入地狱。

前人诗词已固定的意象很多,不能一一详述。

以诗为证:

长亭别绪,乱草纷纭;行舟倦旅,望月怀人。

终南堪隐,渭水垂纶;桃源但有,俗子无寻。

孤同玄鹤,飘若轻云;芝兰气质,松竹精神。

蝉饮清露,鸦噪黄昏;川流日夜,花谢无痕。

2.3鉴赏之要—诗体

2.3.1 诗体分类

从《诗经》(四言),到《楚辞》(杂言),汉《乐府》,再到《十九首》(五言),再到曹丕《燕歌行》(七言),到六朝众体皆备,开始雕琢音律,至初唐完善形成律诗。

另外,最初作为民间歌曲的词于唐初发端,五代时李后主拓开局面,盛行于宋。

汉赋虽为韵文,但长于铺撰,失于性情,有悖于诗心。

叶嘉莹先生把词分为三类: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这样分的意义在于:方便区分词的审美特性。

“小山重叠金明灭”,歌词之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诗化之词;“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赋化之词。

如此划分,与词的源流、当时社会形态有关,这里不做详述。三者大概特征为:诗化之词与诗相同,抒发作者之志;歌词之词是词最初的样子,可以理解为诗化之词的通俗版;赋化之词类同汉赋,故名。其区别可看例词。

2.3.2诗体优劣

词有长短错落的语言特点,与诗相比,表意功能更丰富,更擅长表现曲折幽微的诗意。

诗体本无优劣,但于诗意的表达,确有先后之分。

王国维语“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词中小令如绝句,长调似律诗,若长调之《百字令》、《沁园春》等,则近于排律矣。”

此言从神韵、兴趣、灵性角度发出。这的确可称为诗的第一要义。

一般少性灵者喜铺排篇幅,实质是才弱的表现。

2.4鉴赏之要—诗品

诗品或近于人品,学诗者应熟知。小成之后奠定自身诗风,也必取其中。

有刘勰八体:典雅、新奇,远奥、显附,精约、繁缛,壮丽、轻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留意在鉴赏过程中慢慢品味,不必细言。

2.5鉴赏之要—诗心

说了大半天,到底什么是诗意,诗心?诗的第一要义,究竟是什么?

有名句:“少女情怀总是诗”。此话,正切中要害。

少女情怀的特质:单纯、秀丽、委婉、可人。

那一颦一笑,是初匀的柳芽、待放的春花,如此鲜艳美好;将欲成熟的心事,是江南三月梅雨、西湖百转回栏,如此幽微,难猜难测。一面芙蓉出水,天然无雕饰;一面妙舞回风,引人凭望。单纯与委婉结合产生的妙处,无时无处不惹人心动,教人回味无穷。

这便是诗的第一要义!

当然,柴米油盐的妇人也可以是诗,粗莽的汉子也可以是诗,只不过有江海与溪泉之别。不顾大体去寻枝节,殊不可取。

诗心幽微,处道路关窍、众妙之门,诗者纵终生探寻,也必难尽其意。

豪放婉约之辩

诗和词于诗意表达上并无不同,其理也不必泾渭分明。所谓豪放婉约之辨,诗中无此分别,偏偏于词中出现,不过是学术分类罢了。

“豪放”一义,亦是反诗心而行,必失曲折之致,成则通天,败则一般般。

成功的例子“大江东去”、“数风流人物”,都是才、气所使,外借上古风云,非常人可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含怒发冲冠之气,非常志可达。

观词,所见“豪放”少,“婉约”多,且相差悬殊,或许是最好的注解。

2.6鉴赏之要—诗辨

古人咏物抒怀,神思游荡、通融左右,必不仅限于当下一时一物。形诸于辞,必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妙处众多,试列举一二。

2.6.1 自然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最简单朴素的语言达到妙境,非至上功力不能办。

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均属自然之妙。

2.6.2 逻辑

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丝雨密织,故鱼儿浮水透气;微风断续,故燕影忽而吹斜。前后相衔,语言自然、逻辑缜密。

杜甫“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许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均属逻辑之妙。

2.6.3渊雅

杜甫“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写伊人妆罢独坐,脂香涵聚发际,白月照臂微寒。短短十字,足足凝固数小时的时光。只因时短香难凝,人动香便散。此等久坐,是思是忆、是忧是怨,虽未提一字,却跃然纸上。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朓“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均于十字之限几乎描绘了一个完整故事。

渊雅之趣若此。

2.6.4 神思

元好问“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咏未开海棠如此,岂止仅是咏海棠而已?

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冯延巳“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姜夔“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秦观“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均属神思之妙。

(注:以上部分看似偏“巧思”,但作为初创者,必是神思。)

2.6.5 巧思

南北朝?苏子卿句“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看花是雪、看雪是花,不知是雪是花。是真迷亦或假迷,是真痴还是假痴?余想悠然。

《随园诗话》载王安石改诗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韵致全失!

《随园诗话》又录“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

均属构思之妙。

童翰卿“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亦属巧构之妙。

2.6.6 画面

杜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属画面之妙。

2.6.7 境界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境界之妙。

2.6.8 辞句

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朱淑真《圈儿词》。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名氏“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均属辞句之妙。

名人故居的“正本清源”有何现实意义?

近年来,每当从媒体上看到一些地方为争名人、名事、故地等的“正宗”吵得不亦乐乎时,总是忆起20年前的一段往事。1984年,我作为一家地方报纸的代表去南阳参加全省地市报纸协作会。热情的东道主不仅在会议间隙组织我们游览了卧龙岗武侯祠,而且在会后用车把我们拉到了百多公里外的襄阳去看古隆中。这在今天一些人看来未免有点犯“傻”:怎么可以把游客主动介绍给诸葛亮躬耕地———襄阳?而在我看来,南阳的同志此举显示了大度、大气。

不少人认为,竞争就是你我活,竞争就不能有合作。竞争双方似乎注定是利益截然对立的“冤家”对头。其实,换一种思路看,情况并不一定是这样。拿有争议的名人名事故地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说,双方何不来个“不同而和”、资源共享、联合开发、共同发展呢?如果双方联手,你把游客送到我这里,我把游客送到你那里,岂不是双赢?而且,游客也学会了比较、增长了见识。当时,我在南阳、襄阳之行前,是通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等文献,把诸葛亮、卧龙岗和隆中连成一条直线的。及至亲临其境,方知卧龙岗在南阳,而隆中则在襄阳。如果不是南阳同志的盛情与大度,我也不会增加这方面知识。

搞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竞争。有竞争才能激发动力、增强活力,促使企业不敢稍许懈怠,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建设和发展也不能没有合作。有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收拢五指、攥紧拳头、形成合力。马克思说得好,协作不仅可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果。聪明的人不但要积极与伙伴合作,也要勇于与竞争对手合作并从中获益。

如今,国外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通过组建联盟参与全球竞争。竞争之中有合作、合作之中有竞争,这是对传统的竞争理念和模式的超越,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也有一些企业开始提出并实践这一理念。实践证明,过去那种仅仅把同行看成是“冤家”,认为有竞争就不能有合作的观点是片面的、有害的,它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内耗及浪费。而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既竞争又合作,就能突破孤军奋战的局限,把自身优势与其他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双方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既提高自己也提高别人的竞争力,实现双赢或多赢。

团结就是力量,联合就有优势。愿人们更明智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积极竞争的同时,发扬光大团结协作精神。这样,才能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壮大,越办越好。

《竞争与合作》的名言警句

“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蕴含哲理的名言揭示了竞争与合作的辨证关系,竞争不排斥合作

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

台湾广告界有句名言:与其被国际化,不如去国际化。

我国一向倡导合作,“四海之内皆兄弟”,是相传已久的古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成为时代的风尚。但也要看到,有些地方过多地强调个人奋斗,而忽略了应该怎样与他人合作以取得成功,更忽略了如何在竞争中不伤害别人。目前一些人中流行“丛林哲学”的价值观,即所谓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无疑是极不可取的。要知道,竞争以不伤害别人为前提,竞争以共同提高为原则。竞争不排斥合作,良好的合作促进竞争。

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龟兔赛了多次,互有输赢。后来,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这就是“双赢”,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合作的典范吗?

品源的含义

品源名字的含义:正本清源,品的本意即众多,源的本意水流所从出的地方

"含义"是指字、词、话语等所包含的意义。"涵义"与"含义"的意思完全相同,两者是一对异形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的推荐,应该采用"含义"的写法。

含义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hán yì,基本意思是所包含的意义,意思;暗示,示意,也指带有某种意思,没有完全表露出来;或里面存在着一定含义,表面不清晰。出自《四世同堂》、《东方》等文献。

例如:这个句子的含义应当仔细推敲。这个词的含义跟刚才提到的那个词完全不同。 另外,还应当注意,"含意"跟"含义"不同。"含意"是指诗文中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例如:这首诗的含意深邃,应当细心领会。主人公的这句话有弦外之音,须揣摩其中的含意。

辩论的有关资料

辩论赛的核心词汇就为一个“辩”字,也正如这个辩,中间一个“言”,两边各自一个“辛”,双方的辩手都是势均力敌,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双方的观点都不能完全主管的评判谁对谁错,二者都有道理,双方的辩手就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争取这场辩论赛的胜利。

辩论赛的人员组成及其活动的情况,有下列十个部分: (一)参赛人员。近年来流行的大型辩论赛,一般是由8个参赛队(每队4人)参与。各参赛队中的4名成员,分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手;亦有分为一辩、二辩、三辩手及自由发言人等,并按此顺序,由辩论场的中央往旁边排列座位。但有时也会有不同情况。其中,一辩主要是阐述本方观点,要具有开门见山的技巧和深入探究的能力要能把观众带入一种论辩的氛围中.所以要求一辩具有演讲能力和感染能力;二三辩主要是针对本方观点,与对方辩手展开激烈角逐,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非凡的反应能力,要能抓住对方纰漏,加以揭露并反为己用,要灵活善动,幽默诙谐,带动场上气氛;四辩要能很好总结本方观点,并能加以发挥和升华,要求有激情,铿锵有力,把气氛引入另一高潮.

(二)主持人。辩论竞赛活动,要有一名主持人,亦称主席,主持辩论活动。他(她)维护辩论会场的良好秩序,保障辩论活动按照辩论规则有秩序地进行。主持人坐在两个参赛队中间、比参赛人员座位稍后一点的中央位置,便于观察整个辩论会场的情形。

(三)评判人员。辩论赛既然是一种竞赛活动,那么,参赛者谁胜谁负,需要有人作出评论和裁判。评判人员必须是具有与辩论内容相关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员,他们一般由数人组成评委或评判团,其中设一名评委主任或一名执行主席,主持评委或评判团会议进行评判。

(四)公证人。正规的辩论赛,一般都有公证人到场,负责对辩论竞赛活动及竞赛结果进行公证,为辩论赛活动及有关人员提供法律认可的证据。有些辩论赛也可以不要公证人。

(五)制定辩论规则。通常的辩论规则主要有:第一,有多支参赛队参加的辩论竞赛实行淘汰赛,经过初赛、半决赛、决赛,决定优胜者。第二,要规定正反双方8名辩手发言的次序。第三,要规定发言时限。

(六)确定辩题。参加辩论竞赛的双方辩论什么?围绕什么问题来展开辩论?这就要确定辩论题,让参赛双方围绕辩论题,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辩论。确定什么样的辩论题,对辩论赛活动影响很大,它决定了辩论内容的范围,还影响着双方辩论能否很好地展开。从辩论赛的实践经验看,选择辩题,要着重把握两点:第一,是辩题的现实意义。即辩题本身是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通过辩论能不能给人们一种思想启迪,这不但影响听众对辩论赛的热心程度,而且影响参赛人员的热心程度,最终会影响辩论赛的气氛和效果;第二,是辩题的可辨性。如果辩题所规定的一方观点明显是正确的,另一方观点明显是错误的,缺乏可辨性,那么,观点明显错误的一方不能有力地反驳对方观点,同时因为观点明显错误,怎么辩也难以说服人,给人的印象总是缺乏说服力。因而对方也不容易深入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最终会使双方难于深入地展开辩论,影响辩论效果。

(七)确定双方论点。辩论题确定之后,需要把参赛双方分为正方和反方,正方持辩题的正面观点,反方持反对的观点,由此产生参赛双方的两种观点及其理论之间的论辩。参赛双方,谁为正方,谁为反方,是由双方抽签决定的。正反方决定之后,再给参赛人员一段时间做准备,辩论竞赛就可以进行。

(八)评判优胜者。双方辩论结束后,评判团或者评委暂时离开辩论赛场进行评判,评判出优胜队和优秀辩论员(亦叫最佳辩手)。这期间,主持人可组织赛场听众就辩论的问题发表意见。评判团或者评委评判完毕之后,随即返回赛场,由其中的执行主席或评委主任上台代表评判团或者评委,对双方的辩论情况作出评议,然后将评判出来的优秀辩论员和优胜队名单,交给主持人,由主持人当场宣布。

(九)公证人发表公证意见。邀请公证人员参加的辩论赛,在宣布评判结果之后,就由公证人员就辩论竞赛活动及评判结果情况还有对各个辩手的表现情况发表公证意见。

(十)颁发证书和奖品。整个辩论赛决赛结束时,要向优胜队和优秀辩论员颁发证书,同时颁奖。

2 比赛程序(简要)

1、辩论赛开始

2、宣布辩题

3、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4、介绍参赛队员

5、介绍规则评委及点评嘉宾

6、辩论比赛

7、规则评委及点评嘉宾退席评议

8、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9、规则评委入席,点评嘉宾评析发言

10、宣布比赛结果

11、辩论赛结束

3 细则

1、时间提示

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攻辩小结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1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其它阶段,每方队员在用时尚剩3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终止钟声响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陈词

提倡即兴陈词,引经据典恰当。

3、开篇立论

由于本次比赛辩题大都富于生活化色彩,所以开篇立论无须在理论的层面上过多纠缠。立论要求逻辑清晰,言简意赅。

4、攻辩

(1)攻辩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正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正反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成本轮攻辩,不得中途更替。

(3)攻辩双方必须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重复提问和回避问题均要被扣分。每一轮攻辩,攻辩角色不得互换,辩方不得反问,攻方也不得回答问题。

(4)正反方选手战立完成第一轮攻辩阶段,攻辩双方任意一方落座视为完成本方攻辩,对方选手在限时内任意发挥(陈词或继续发问)。

(5)每一轮攻辩阶段为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6)四轮攻辩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辩再由反方一辩为本队作攻辩小结,限时1分30秒。正反双方的攻辩小结要针对攻辩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状况的背稿。

5、自由辩论

这一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6、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阶段正反方的表现算入比赛成绩。观众提出的问题先经2位以上规则评委判定有效后,被提问方才能回答。正反方各回答两个观众提出的问题,双方除四辩外任意辩手作答。一个问题的回答时间为1分钟,如一位辩手的回答用时未满,其他辩手可以补充。

7、结辩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脱离实际,背诵事先准备的稿件,适当扣分。

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六)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 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

(七)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

(八)“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九)“李代桃僵” 当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

(十)缓兵之计。其一,以慢待机 后发制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须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间等待战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如第一例中,丘吉尔在时机不成熟时,不急于成功,以慢待机.在讨论首相人选的关键时刻,以沉默表示反对,最终赢得了胜利. 其二,以慢施谋 以弱克强 “以慢制胜”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慢”中有计谋,缓动要巧妙.这里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如第一例中,丘吉尔面对张伯伦的追问,装聋作哑,拖延时间,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终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终于取得了胜利. 其三,以慢制怒 以冷对热 “慢”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利接受.如第二例中的营业员,就是以冷静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平息了对方的怒气,化解了矛盾. 总之,论辩中的“快”与“慢”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兵贵神速,“快”当然好.可是,有时“慢”也有“慢”的妙处.“慢”可待机,“慢”可施谋,“慢” 可制怒.“慢”是一种韧性的战术,“慢”是一场持久战,“慢”是舌战中的缓兵之计.缓动慢进花的时间虽长,绕的弯子虽大,然而在许多时候,它却往往是取得胜利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