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饴弄孙承欢膝下意思-含饴弄孙下一句
1.老年之乐
2.行至晚年,我们最有可能为这三件事情而不得终老
老年之乐
网图
据苏北说,汪曾祺认为老人有三乐,一曰喝酒,二曰穿破衣服,三曰无事可做。
老人喝酒,说明身体好,这是其一。我想,其二应该是酒风好,一个酒后微醺,平安喜乐的老头无论如何是不让人讨厌的。
无事可做,对于年轻人来说,关乎谋生,算不上乐事。但对于老年人则另当别论。若人到晚年,却尚有未成年子女,虽说幼子承欢膝下为人生乐事,咋也比不上含饴弄孙的好。所以,老年无事可做,必然子女有成,是为一乐。
至于穿破衣服。初始感觉费解。旧衣如新,往往说人长情或是安贫若素,其实一想,老人旧衣,其实是最和谐的。年轻人穿旧衣服,虽说朴素是美德,可鲜花怒马青春年少总是一件令人神往的事情。而老人穿新衣,精神焕发当然好,老黄瓜刷绿漆,徒遗人笑柄也未可知。老年人穿破衣或旧衣,一是舒服随意,二可念旧,将衣服穿出岁月留痕的韵味来,的确值得一乐。
苏北说当时自己年轻,三乐深意不甚了解。读此文我已年老,不知所读是老人家的原意否?
行至晚年,我们最有可能为这三件事情而不得终老
行至晚年,我们最有可能为这三件事情而不得终老
余生早已置之度外,但求临之际,寸心无可悔憾,斯为大幸。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其过如驷,其去如矢,虽有大智神勇莫可谁何。光阴之迁流如此,其可畏也,人固可自暇逸哉? ——《朱玉声寿序》
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回忆是一种力量,年老时如何应付对于过往的回忆关乎临终幸福。老年人容易丧失“预期记忆”,但会产生记忆驱使的冲动,回忆自动涌现,无法操控,写自传、讲故事就成为人们度过晚年的方式。这其中,“望远镜效应” 出现,最近的事情被推远了,久远的事情拉近了,影影绰绰的高光时刻成为记忆的主角。
第一,没有体验过一次成事的高峰
人最易叹老悲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也会用万事最后皆是一抔黄土来安慰自己,所谓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山中何事?但很显然的一个事实是, 没有成功经验的人,无法安顿后半生;没有巅峰体验的人,没有生命的回响。
Yet meet we shall,and part, and meet again, where dead men meet, on lips of living men。岁迫时紧,时光逼仄,当亡还没来临,就把能量都发挥干净。时光如白驹过隙,青春是一本太匆促的书,不要带着遗憾退休,趁机做几件牛逼的事儿,冲击一下事业和工作上的“高平台”,以免人之将朽,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饮暮气,与梦为邻。
请读冯唐《当我弥留之间》——当我弥留之间,我充满贪念。所有划痕消失,谷物簇新的影子。所有数学考试,我满分走出教室。所有佛经阐释,行间没有一个情字。所有姑娘回来,全是最初的姿势。所有酒精聚齐,不过几千瓶的样子。所有精液聚齐,不过一满瓶的样子。所有石头开花,如果没有花草,我靠什么形容它啊?所有味道终止,如果没有味道,我靠什么分辨事实?当我弥留之间,我充满贪念,我泪流满面。
第二,没有在中年逆转过一次长相
诗人会老,少女也会老,只有在诗人的诗歌里,少女才会不老。只有在目标达成的记忆图景中,或者因目标达成而对公司、对企业的雕刻里,职业经理人的情怀、才干与胆魄才会永恒。“钓鱼是一门观想与入定的艺术。关键在于能够用一种遥远的方式,完成与鱼之间的神会而不是目视。”
“人生非黑即白的谎言,在我的脑海中回荡……哦,昔日我曾那样苍老,而今却这般风华正茂” 。就算前四十年都用来填补城乡差距了,中年正是重新出发的起点,像林肯说的,40岁起开始对自己的长相负责,就算高潮区从中部转到了颅内,也都不晚。当韶华凋谢,后浪读取你的纯精。年华老去,组织存放你的津液。颁白者仍负戴意义于道路,而不是搔着自己的白头,像是辜负了平生壮志。
侯世达说,你,就是你的记忆。当我们老了,含饴弄孙、承欢膝下,把酒设宴,横槊赋诗,回忆起当年曾经有那么一帮志同道合的同事,共同把一家公司做到了如何的程度,那应该是最为幸福的事情了吧?所以,当岁月带来皱纹、白发和肚腩,但一定不要带走你我心中的那个风马少年。
第三,没有几个年轻人在自己墓前洒下热泪
成功者拉家带口,管理者致力于从目标牵引而导致的改变。作为管理者,类似的问题会逐渐浮出来:百年之后谁会穿过大半个城市、大半个中国、大半个地球来送自己最后一程?多少年之后,又有谁会来自己的墓前洒一杯热酒?朱棣文说,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时,你需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自豪。物质生活和你实现的占有欲,都不会产生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自豪。像马克思那样“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似乎不知所云了;“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也未必如愿。但:每一个去的人,都会和生者告别两次;世界上最后记得自己的那个人也了,才是真正的亡。
侯世达深情回忆起自己挚爱的妻子,试图用充满哲理的、诗意的语言来梳理关于灵魂和亡的洞见, “当日食发生时,太阳四周仍有日华,围成一圈光晕。当某人逝去时,他也在那些与他亲近之人的灵魂里留下了一抹鲜艳的余晖。随着时光流逝,这道余晖难免渐渐褪色。最终,当所有亲近之人都告别了人世,才真正迎来‘尘归尘,土归土’。”
总还是希望将来有人怀想着自己吧,面对自己的骨灰,那些受到了自己些许影响的人们会洒下热泪;那个懂得线条艺术的女学生,会来为自己装饰墓碑。在那里,树上的花,每年两次落在我上面,致敬这个“将情怀数字化、将功名诗意化了的人” 。然后供后人考古挖掘,时填进去多少土,他们再挖出来多少土,确认“爱因斯坦曾经在这个地球上居住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