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初三杰,为什么萧何功劳最大

2.文言文汉高祖论功行赏中汉高祖

3.论功行赏什么意思

4.唐开国二十四功臣

5.请问唐太宗时期的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

汉初三杰,为什么萧何功劳最大

论功行赏谁是第一功臣-论功行赏最大的功劳是什么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在分封功臣的时候,他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从这里不难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也因此被称为“汉初三杰”。后来,刘邦论功行赏,把萧何排在功臣之首,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那么,萧何到底有哪些功劳呢?

其一,开国之功。在刘邦起兵过程中,萧何是主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秦国灭亡以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对峙局面。刘邦命令萧何留守关中。萧何收敛赋税,镇抚百姓,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源源不断地前方前线输送充足的粮饷和壮丁,使百姓爱戴刘邦,不肯为项羽出力,解除了刘邦的后顾之忧,为刘邦建立起稳固的后方基地。刘邦对于萧何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他在向众将解释为什么将萧何列为功臣第一时说:“各位将领的功劳是猎取野兽,功同狗等;而萧何是指示兽踪,功同人等。”

其二,定策之功。萧何还没有跟随刘邦起兵时,就通晓法令,担任秦沛令“主使掾”。刘邦称沛公后,任命萧何为主丞,料理日常政务、军务。攻占咸阳后,他劝刘邦不要满足于当前的胜利,应当安抚民心,制定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在楚汉战争和建立西汉以后,他重新整顿秦朝的旧法条文,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律令和赋税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萧何后,曹参继任丞相,治事方针一无变更,一切都遵循萧何的成规。这就是成语“萧规曹随”的由来。

其三,荐贤之功。韩信投奔刘邦以后,刘邦只派他当了一名管军粮的小官。萧何发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后,向刘邦大力举荐,但刘邦仍旧没有重用他。韩信失望之下,逃离汉营,另找出路。萧何听到消息后,骑上快马连夜追赶,把韩信追了回来。在萧何的一再举荐下,韩信被为大将军。韩信没有令刘邦失望,也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他率领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最后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中国历史上识才荐贤的典型事例。

其四,护书之功。秦始皇颁布焚书令后,民间的前代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书籍被烧成灰烬,咸阳就成了收藏和保存图书资料的惟一场所。刘邦的义军攻入咸阳后,许多将领忙着抢占府库良马,瓜分金银美女,就连刘邦本人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扎进宫中,贪恋着金玉、狗马、美女而舍不得离开。唯独萧何对金帛财物毫不动心,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第等衙门府第,收取律令、图书、文献档案,细心地保藏起来。在随后爆发的楚汉战争及刘邦初创帝业的艰难时期,刘邦之所以能够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并迅速采取措施占领要塞、镇抚百姓,全赖萧何这一及时收藏图书、档案之功。西汉建立后,萧何制定汉律,就是在秦律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而成的。如果没有萧何的救护图书,就不可能制定出那么完整的汉律来。也同样是由于萧何的护书之功,才保存了大量先秦文化典藉,才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

文言文汉高祖论功行赏中汉高祖

1. 汉高祖论功行赏古文

《汉高祖论功行赏》古文和译文,具体如下:《汉高祖论功行赏》一般作为语文阅读题型,可佐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和《资治通鉴·汉纪三》具体事件,具体分析。

古文: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鄼侯,所食邑多。群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祖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兽耳,功狗也。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承受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译文: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仍然没有把功劳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郧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如同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2. 刘邦论功行封翻译

1.原文: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 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2.译文:

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仍然没有把功劳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郧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如同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一、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二、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3. 刘邦论功行封翻译

1.原文: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

“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 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2.译文: 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

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仍然没有把功劳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郧侯.给他的食邑很多。

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

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功劳不过像猎狗。

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如同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一、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二、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

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

4. 汉初三杰,刘邦论功行赏,萧何第一,为何张良排名仅第62位

张良、萧何、韩信被后世誉为“汉初三杰”,对大汉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三人,但是在《史记.高祖功臣年表》中记载,萧何排名第一、曹参次之,张良却排名六十二。

汉初三杰

难道张良的功劳真的不大?非也!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这是高祖对张良的评价,既没否认张良的功劳,又肯定了张良的才华,为何在汉高祖论功行赏之际却排名仅仅第62位?

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对比现代企业管理潜规则来说,又很简单。你们回顾下你们现在的企业,是不是身居的人无非两种,一种是老板的亲信,一种是掌握稀缺资源的人?虽然人才很重要,老板也重视才华,但是核心成员并不会是仅仅只有才华。

刘邦

功臣也是一样,功臣大概分为三种。

一种是跟皇帝起家的亲信。这类人,从起步开始追随于你,冒着最大的风险,又最忠诚,这批人不能寒心,比如萧何,萧何虽然功劳大,但真正使他排名第一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是丰沛集团的****有很大关系。

萧何

再比如李善长、徐达在朱元论功行赏排名靠前的原因一样

一种是兼并其他山头,或者策反敌军骨干,并且保留了自己势力的人。这类人,因为本身掌握着势力资源,哪怕作为老大,对这类人也是很忌惮的,论功行赏排名肯定靠最前,但是结局往往也很凄惨,比如韩信、彭越、英布。

最后一种,就是人才。

固然有才华,但是是半路入伙,又没稀缺资源,往往没有资格跟老板叫板。老板也不会给太多实质性的东西,最常见的一种补充方法就是带高帽子。

比如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对你的尊敬,对你言听计从。张良就属于这类人。

张良

不过这类人,往往懂得明哲保身,张良排名靠后,其中原因肯定也是有张良自身的想法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对其封赏,张良屡次推脱,知进退,才有后来的善终。张良功高震主,也信奉道家,不愿意沾染这个。

张良虽然排序较低,虽然张良推辞不受,不过最后也是仅有的三个万户侯之一。

5. 刘邦起兵反秦文言文

司马迁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6. 在汉高祖封萧何中汉高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刘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这是因为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其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且情商高的刘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

究其原因,历代的学者各有评述,意见不尽一致。学者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有四:

1、对待生命认识不同。

2、政治天分与政治主张不同。

3、战略、策略不同。

4、用人态度不同。

论功行赏什么意思

问题一:“论功行赏”成语是什么意思 论功行赏 [lùn gōng xíng shǎ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褒义

出 处

《三国志?顾谭传》:“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

问题二:论功行赏的意思是什么 论功行赏 [lùn gōng xíng shǎng] [释义] 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问题三:论功行赏的意思 论功行赏的意思_百度词典

论功行赏释义:

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请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问题四:将营行赏是什么意思 是说指挥部论功行赏。

论功行赏[解释]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出自]《三国志?顾谭传》:“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

问题五:有效分是什么意思 考试有效分的计算方法

――考试中有效分的价值分析

考试结束了,学校里论功行赏颁发教学奖,奖励的依据就是学生在考试中的平均成绩,结果,教数学的周老师以他的学生平均考分112.5分拿到了最高奖金。这下办公室里炸了锅。

“我的语文学科平均128分,为什么不能得最高奖?”

“我的外语学生平均考了114分哩,比112分还多2分哩。”

“我们科学考得好,为什么最高奖不给我们?这是明摆着欺负人。”……

是有点“欺负”人,在五门学科里取得128分的最高平均分,任课教师为什么不能得最高奖?科学学科为什么也不能拿最高奖?

我从教师们写在脸上的问号里,知道他们遭遇了一个悖论。

不错,单纯从绝对值的角度看,114与128确实比112.5大,可是如果将这几个数学放在特定的情境里来比较相对大小时,结果会不会颠倒过来?而什么又是特殊的情境?在转换坐标的前提下来比较各学科教学水平的相对高低,就是这种特殊情境。其实,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在进行考分处置时就是这种特殊情境。

今天,我国的高考依然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考试,在实践新课程时,研究这世界上影响最大考试中的考分处理,有没有意义?回答依然是肯定的,即使今天许多地方将升学成绩换成位置值的中考,这种特定情境还是存在的,因为位置是考分的二次处理结果。这样,一个在教学管理中亟待厘清的概念――“有效分”就浮出了水面。

雾里看花

办中学,离不开升学率,只是不要片面追求。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学校的升学率越高越好,这是硬道理。要升学,就不能不谈考试;要谈考试,就避不开甄别与选拔。只要考试的选拔功能不丧失,有效分就始终存在,而且有自己特定的价值。要说明的是,尽管许多人久经考场,尽管许多教师百战不殆,尽管许多教学管理干部满口科学规律,但是对于什么是有效分,却总是雾里看花。许多区县教研员也老以有效分来分析辖区内的教学现状,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手里的权威大棒却常常包含着一个核心错误,那就是他们的“有效分”其实不是有效的。

例1:某学校在下列20名考生中依据考试成绩录取其中的前10名,教研员刘老师在分析这次考试结果时是这样标定有效分的。(如下表1)

表1 学生某次考试的成绩一览表

有效总分为445,就是从高到低的第10名学生的考分,这就是录取的有效分。

依据“从高到低取第10名”总成绩同样的方法,他也给出了各科有效分:语文为98;数学为97;外语为99;科学为101;政治为62。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各科有效分之和为457,远远大于445分。

这又冒出了一个悖论。

众所周知,悖论是不能服众的。如果用悖论来指挥教学,那还是科学吗?岂不是在误人子弟?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如和尚头顶虱子般的悖论却偏偏被绝大多数教师接受了。

这又是一个悖论,一个认识学上的悖论。

咬分嚼数

什么是“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能实现预期目的的”。什么是“有效分”?显然是“能实现预期目的的考分”。结合当今具有明显选拔功能的高考(中考也一样)来看,所谓有效分就是按政策划定的最低录取分。这样,有效分就可以分解为“有效总分”和“各科有效分”了。有效总分是大概念,各科有效分是小概念。大概念是管小概念的。全部小概念的内涵加起来就是大概念的内涵,各科有效分之和就是总有效分。这是一个极简单的道理。

教研员刘老师之所以犯了错误,就在于忽视了后面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机......>>

唐开国二十四功臣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深为李世民痛惜,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

宋公萧禹第九。

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

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郧公张亮第十六。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

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

回答者:河粉王 - 试用期 一级 2-12 19:56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深为李世民痛惜,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

宋公萧禹第九。

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

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郧公张亮第十六。

原为李?

回答者:伤怀岁月 - 都司 六级 2-12 20:01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遂良题之,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这二十四人的姓名与事迹如下: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为友,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导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深为李世民痛惜,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李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齐王李元吉,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勋公殷峤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病故。

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谋反,受诛。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谋划。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 “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为玄武门之变的主力。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其实这二十四个人里面,超过一半以上的人曾经是唐太宗的“对头”。尤其侯君集,后因贪污腐败被关了一阵子而心怀不满,怂恿另一个功臣张亮与自己一起造反。张亮密报唐太宗,太宗却道:“与君集都是功臣,如今君集只对你一个人说了,如果让你们二人对证,君集一定不承认,我应该相信谁?”于是不再提这件事,“待侯君集如初”。

后来,侯君集“有负圣望”造了反,被抓住了,唐太宗亲自审讯,并对他说:“你是国家功臣,我不想让你受刀笔吏的羞辱,因此亲自来将事情弄清楚。”证据确凿,唐太宗又召集文武百官说:“君集有功于国,我将乞求饶他一命,诸位能够答应么?”群臣都说:“君集之罪,天地不容。”

造反本来是要灭族的,但太宗念他曾有功于国,饶了他妻儿的命。临刑前,太宗与他诀别,哭着说“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

请问唐太宗时期的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

公长孙无忌第一。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深为李世民痛惜,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

宋公萧禹第九。

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

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郧公张亮第十六。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

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