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历代帝王都称孤道寡

2.为什么那些皇帝都喜欢称孤道寡,用这些晦气的字眼来自称啊?

3.曹操《短歌行》原文赏析与翻译

为什么历代帝王都称孤道寡

称孤道寡是什么意思-称孤道寡是什么意思解释

听过,明月几时有吗?当中有一句“高处不胜寒”。为帝王者,必备一条就是让底下人害怕,尊敬,让他们不敢对其有违抗。人人都要如此害怕,尊敬,又谁敢与帝王为友。陈胜与他少时好友曾约定要同富贵。可当他当上王时,他得好友来到,他欢迎;当他好友说他旧事时,他依旧将好友杀了。从平民中长成得王尚且如此,一个从小在尔虞我诈的宫廷长大得王,能有朋友吗,能信任朋友吗?那么,他能 不孤独吗?

为什么那些皇帝都喜欢称孤道寡,用这些晦气的字眼来自称啊?

寡人是王的自称.是对自己臣子的谦称.

孤家是后宫太后和三宫六院的自称.是相对其他嫔妃宫女的自称.表示自己的地位,为天下女人之主,位高而孤.同时表明她们的丈夫是天子,天子是没有妻子的,身边所有的女人是天子的附属品.

**里皇帝鳏寡孤独的乱叫是不对的,皇帝用朕.

曹操《短歌行》原文赏析与翻译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究竟什么样的诗才是好的诗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曹操《短歌行》原文赏析与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操《短歌行》

 曹操《短歌行》共二首,其中第一首非常著名。此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来秋去,不禁生出艳羡之情。受着羁绊而南归无望的人和“秋来南向飞”的雁形成鲜明对比,愈发见出诗人内心的悲怆。

 短歌行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①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①:人教版为“海”,粤教版为“水”。

 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之歌。当,是唱歌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没有实际意义。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

 鼓:弹。

 苹:艾蒿。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讌(yàn):同“宴”(原文中讌为“讠燕”)。

 匝(zā):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2]这里是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斧钺(yuè):古代兵器。

 谲(jué):诡诈。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胙(zuò):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圭瓒(zàn):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

 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

 卢弓矢千,虎贲(bēn):勇士 武王。

 葩(pā):花。

 翻译: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其二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

 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

 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

 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

 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 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

 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深受他的恩惠,制服荆蛮无左人。

 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

 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的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部传遍,名声只次于齐桓公。

 佯装称周王出去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

 以臣召君乖于礼 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整体赏析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的唱法已经失传。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短歌行二首》。

 其一

 《对酒当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而这首《对酒当歌》按照诗意可分为四节。

 开头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愁的原因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为求贤而发愁,其宣传作用不言而喻。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这八句表面上看很像《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这里曹操似乎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因此,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对此诗的评价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这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接着八句情味则更加缠绵深长。“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十分周到,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这首《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三个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诗歌表达的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因为曹操不断地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或许会顾虑“人满为患”;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说这种话也是作者用心周到的表现。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最后八句的前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像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有些夸张。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总起来说,这首《对酒当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那个时代,曹操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其二

 《周西伯昌》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意在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的史事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通篇以时间先后为序,结构层次分明:开头“周西伯昌”十五句写周文王,中间“齐桓之功”十五句写齐桓公,最后“晋文亦霸”十三句写晋文公。曹操写他们,强调了他们的功业和德行。此外还特别突出了他们虽然有盖世的功业,但始终尊奉天子的史事。

 在诗中,曹操赞颂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借他们来抒发自己的雄伟志向。周文王姬昌在殷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意在表明当时天下形势与当年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不想代汉称帝,他要效法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终守臣节的事迹。

 汉献帝曾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曹操之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当时汉献帝已成为傀儡,曹操大权在握。是否废帝篡汉,成为当时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有支持者,有反对者,也有以支持为名而其实是想让曹操成为众矢之的者。对此,曹操心里非常清楚。他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率诸侯以尊周,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不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曹操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计谋无所逞。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这首《周西伯昌》是诗人从《史记·殷本纪》中采辑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尊奉殷室“臣节不隆”的美德,从《左传》中掬取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晋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诸侯”的史迹,加以裁剪,成为诗章,既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具体阐释,又是对内外敌对者“妄相忖度”疑其有篡汉自立之心的有力回击。

 曹操的四言诗,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他的四言诗,句式整齐,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这第二首《短歌行》不同,诗中主要主要用四言句式,但又有变化,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这说明曹操在诗歌形式上,并不拘泥,而能灵活地根据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随时变化。

 曹操的《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是咏怀,在对酒当歌的燕礼现场,就事兴感,即景抒情,心苞天下,思接千载,在沉郁悠长的忧思中,激荡着抗志任事的慷慨之气,抒发了为重建大汉王业而求贤若渴的情怀;《周西伯昌》是咏史,文笔质直,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申明自己只有殚精竭虑扶佐汉室之志,而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