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有这份闲情逸致 作文500

2.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是什么

3.苏轼《行香子·述怀》原文及翻译赏析

4.为什么喜欢《所见》这首诗

我有这份闲情逸致 作文500

闲情逸致的作品-闲情逸致下一句是什么

我是一个物质生活不富有、但精神生活很富有的人,这是我今生唯一的满足。

我的爱好很广,琴、棋、书、画、花卉、写作、网络都在我的兴趣之列。我总是以此体会人生旅途中那份幽雅,以此体味平常人无法感知的那份文化滋味。我觉得这些比餐桌上的山珍海味更容易让我心旷神怡。八小时以外,除了用一定的时间学习业务知识,我的其余时间都置身于爱好之中。

年青时代,我的精力都集中在文学方面。我这个十六岁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秀才",曾被广东作家陈堪进(徐闻籍作家)喻为"潜伏"在红土地上的未来作家。

好多年以前,省作家协会在县里举办了一次"业余作者培训班"。作家在讲习班上讲述的就是我的文学作品《黎明前的梦》,作家说我的文字功底很好,生活基础扎实,对生活的感受深刻,语汇新颖富有诗意。还说我是"好花正含苞,一遇春风即吐娇",对我的未来寄予厚望 。

我并不认可前辈对自己的评价,反而担心前辈的希望给自己的前景留下泡沫。.

事实证实我的担心并非多余。作家的激励使我感动,但没有使我走向成功,我最终没有成为"红土地上的作家"。我觉得,并非因为我天生的写作灵感半路枯萎,而是因为我后来进入了电力行业,要用大量的时间学习业务知识,人生的主业是一种生存依据,副业只是一种补丁。

我学的是"变电运行与自动化系统"专业。我既然进入了供电行业,我就应该以学好自己的业务、做好本职工作为本 ,在这个前提下,我才可以进入其他领域寻找个人嗜好。

在许多人都在关注自己对社会财富的占有量的时候,而我却在却关注自己的心灵生态环境。

我一生买过很多乐器。小时候由于经济原因,我只能买口琴、二胡、小提琴、吉它,长大了有经济收入,就开始买扬琴、电子琴、电子钢琴、钢琴。对我来说,这是生存必不可少的东西。有的时候,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总是远远超过物质生活的需求,这其中隐藏着生命由于进入追寻雅趣时的超然,也隐藏着物质世界滞后于精神世界的人生状态。当一个人把精神享受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时候,这种生命境界已与物质没有多大关系。 这就是平常人无法感觉到的幸福。

我对钢琴很着迷,月夜里一曲《献给爱丽斯》,让我神灵沉醉。看看窗外,我经常发现有邻居的孩子站在墙外默默地听我弹琴,虽然我们不同一个年龄段,但音符却是一种通用语言,音乐不但给人以美感,还可以让有相同爱好的人通过音符的传递增进心灵勾通。人类的本身原本就是悟性很强的动物,在人类的大脑中有一种专用于接纳美妙声音的沟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细胞。 一个人,无论你物质上多么富有,如果他对音乐毫无所感,他的人生就无法填补那种特有的缺憾。因为心灵上的空隙并不是物质能够填补的。

我喜欢书法,也参加过多次钢笔书法比赛,都获得不同等次的奖项。我与全国多名钢笔字法家均有很深的交情,这虽不值得炫耀,但却值得我珍惜,因为交流能吸取经验,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书法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它的神力当出现在艺术世界的时候,我们不要忽视挥洒在白纸上的这种神奇。清秀文雅的楷书,刚毅有力的行书,怀素有序的狂草书,同气血融汇在中国文人的深层肌体中。我特别爱楷书,因为我从楷书中领略了中国文化的朴素和优雅。

我也很喜欢盆景、花卉,因为盆景、花卉能直接给我提供美感。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延年益寿,可以让你的心态长久处于经松、舒适状态。盆景的艺术美,在于其根盘显露、排列有序,树冠秀茂、枝干流畅,疏密有致、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

我自己买了许多花盆,自己到荒山野岭采集盆景标本,经过自己的修剪,然后植入盆中,使其成为按照自己风格设计的盆景艺术。

我的家的院子不宽敞,却让我布置得非常清静、文雅。我在围墙四边架设起葡萄架,葡萄架上缠绕着色彩斑斓的各种花及绿色滕蔓,使院子里显得清静优雅,有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

闲遐之时,我经常沿着萄葡架下的小路漫步,或坐在萄葡架下听轻音乐,好不烂漫。

人生必需与多采世界链接,这样显示出姹紫嫣红。许多人很注意占有物质财富,却忽视了心灵环境的荒芜,物质富有了,而心灵的生态并没有丝毫改变。这就是人们生活的"粗劣性"

我不喜欢享受,但我喜欢感受,这是我的特点。 我喜欢在清静的林带中散步,沿着那弯弯曲曲的小路,去寻找精神上那份空缺;我喜欢看秋天的落叶,看落叶离开树枝的那瞬间,以此品尝大自然中那种不易发现的生物恋情;我喜欢欣赏田野斑斓的景色,喜欢把大自然的色彩与自己心中的诗情画意相融洽。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奢侈,它能给我的人生储备一点快乐资源。

我还喜欢到小河边看流水,喜欢把花朵甩在流水中,然后看着随水而去的姿态.以此搅动心中那份离别之情;我喜欢看日出,看大海如何为我们托起朝阳;我喜欢看落日,看残阳西下的依依不舍------

我不看重物质上的享受,我喜欢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人性中的美。生命的延续需要物质扶持,而心灵世界的丰美却来自心灵感受。我认为,只要有足够物质维持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是什么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等。

1、《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3、《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4、《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5、《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百度百科-白居易

苏轼《行香子·述怀》原文及翻译赏析

行香子·述怀原文: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怀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注释 1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调名本此。平韵双调小令。《词谱》以晁补之词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诸体。2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3十分:古代盛酒器。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4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5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6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7「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8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行香子·述怀鉴赏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 唐代 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 *** 。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着自我解脱的方法。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看来苏轼还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十分向往。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这非常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行香子词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优美,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于是有花间的沉沦,有避世的归隐,而苏轼是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烦恼。此词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起来。据宋人洪迈《容斋四笔》所记, 南宋 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停止讨论施行。可见它在 宋代 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行香子·述怀创作背景

 此词的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从其所表现的强烈退隐愿望来看,应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当时宋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持朝政,罢行新法,起用旧派,苏轼受到特殊恩遇。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位。但是政敌朱光庭、黄庆基等人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因高太后的保护,他虽未受害,但却使他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感到「心形俱悴」,产生退隐思想。他曾在诗中表示:「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此诗为元祐五、六年间(1090—1091)知杭州时作,此词思想与之相近。 诗词作品: 行香子·述怀 诗词作者: 宋代 苏轼 诗词归类: 饮酒、抒怀

为什么喜欢《所见》这首诗

原因:

其一诗人首先是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

其二诗作多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袁枚的作品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所见》一诗描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全诗用叙述的方式,通过叙述牧童的动作,形象的刻画出了放牛娃天真活泼和率真的神态,充满生活情趣。读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其三《所见》本诗的写作特色诗"缘景以见情"。只有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才算是最上乘之作。《所见》,当然不能算是诗中的珍品,但也不失为一首好诗。它之所以好,就在于画中有人,景中有情,而且表现的是诗人的"真性情"。在这里,画是两幅,而主人公却是一个,这便是那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牧童。诗成功地刻划了他的形象。前两句,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 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榔"。第 三句,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而"闭"和"立 " 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你看他正在悄悄地站在树下,歪着头眼睛望着鸣蝉,心里想着怎样去捕捉才不会让它逃掉哩!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究竟表 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呢?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 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然而,现实却并非总是如此完美的。也许这正是诗人无法 解决的主观和客观户间的矛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