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服枭首示众-枭首示众任务
1.李鸣岐的人物事迹
2.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就石达开一个真英雄
3.汉初三大名将韩信、彭越和英布,你认为谁的最惨?为什么?
4.太平军如何对待占领区的妇女呢?
5.明朝吏治如何
李鸣岐的人物事迹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中国***的帮助和推动下誓师北伐。李鸣岐被分配到豫皖鲁三省驻武汉办事处工作。1927年春,河南确山的中共党组织为配合北伐军入豫,举行声势浩大的农民的消息传到武汉。李鸣岐十分兴奋,经党组织批准,他立即赶回家乡确山,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之中,与领导确山武装的杨靖宇等一起建立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和县治安总队。李鸣岐任总队长兼县党部宣传部长。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敌人的,李鸣岐决定针锋相对,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积蓄力量;另一方面,看准时机,毫不留情地打击敌人。一天,李鸣岐正在县东双桥村宣传群众,县南一个老乡来告诉李鸣岐:“李队长,不得了啦,任店镇大劣绅徐二头(克亮)这几天不但勾结土匪拦路抢劫,还杀了咱们的一个同志。有人愿出1000块大洋请你去为民除害。”
李鸣岐问明了情况。这几天正好是任店镇一年一度的六月六庙会,是宣传群众的好机会。李鸣岐带两名队员来到任店。经当地同志的指认,李鸣岐等在镇内北大街路东一家药铺里找到徐二头。李鸣岐进到铺内对徐二头说:“你就是徐二头?怎么,只长了一个脑袋,就敢大白天里放火?”徐二头一看不妙,拔腿就往外跑,被在门口的队员堵住。李鸣岐跟上一步,一枪结果了他的狗命。他们3人一前一后撤到北寨门,把事先写好的布告贴在寨门上,然后安全转移。此后,李鸣岐又相继处决了范天培等几个劣绅。全县人民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八七会议之后,中共河南省委把豫南定为一个区,同时成立中共豫南特委,王克新任书记,李鸣岐任委员。豫南特委决定以确山为中心举行秋收,并在确山设特委办事处,李鸣岐任主任,负责确山的领导工作。
1927年11月1日凌晨3点多,夜色如墨,寂静无声,李鸣岐率五六十人的敢队向县东刘店镇疾进。敢队队员无声无息地把刘店镇东西寨门上的岗哨摸掉,迅速进到镇内,将劣绅、民团团长李广化的团部“和兴酒馆”包围起来,登上四周房顶。清脆的枪声划破沉寂的夜空。团丁们从睡梦中惊醒,鬼哭狼嚎,乱作一团。有几个亡命之徒钻进工事,拼命抵抗。天已破晓,李鸣岐指挥房顶上的队员向团丁们展开政治攻势:
“团丁弟兄们,咱们没冤没仇,我们只找李广化算账,你们何必要替他卖命呢?”
团丁们看大势已去,胆战心惊地说:“我们缴枪,你们还打不打我们?”
“好兄弟,只要缴枪,我们决不再打人。”敢队员们齐声高喊。除几个负隅顽抗的家伙被击毙外,其余五六十名团丁喊着“我们交枪投降”,纷纷把枪扔在院子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胜利了。一面鲜红的旗帜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高高飘扬在刘店上空。
当天上午,李鸣岐主持召开有数千名群众参加的祝捷大会,宣布成立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杨靖宇任总指挥,李鸣岐任党代表。随后,经中共豫南特委批准,李鸣岐又领导成立中共确山县委和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并担任县委书记和县革命委员会主席。
县委成立后,李鸣岐在刘店镇保和堂药店后院,主持召开县委首次扩大会议,他在上报河南省委的《县委工作报告议决案》中明确指出确山党的任务:扩大党的组织,健全党的基础;恢复农协;在四乡同时爆发游击战争,建立乡村的苏维埃政权。尤其可贵的是,他在《议决案》中提出了“必须找一形势甚佳,可战可守之根据地点,作为经常争斗之中心”的精辟见解。
县委扩大会还没结束,一名农军向李鸣岐报告:从县城来了三个人,自称是驻军和县府的代表,有要事求见。李鸣岐把来人让进农军指挥部。确山驻军旅长张德枢的政治部主任迫不及待说明来意:“我受旅座重托与贵军面商合作事宜。各位年轻有为,旅座十分器重,彼此都是革命的,完全可以联合起来。农军可全部编为正规军,武器给养全由旅座发给,各位均可委以团长职任。我等竭诚欢迎贵部进城,携手为党国效力。”李鸣岐喝口茶,然后风趣地说:“旅座如此看重兄弟,岂有不愿受编之理?至于防地,怎好劳旅座费心?武器给养吗,尽可送到刘店来。当然,农军的行动等区区小事张旅长是绝不会过问的喽!你们说是不是呀?”三位“谈判”代表碰了一鼻子灰。
张德枢见软的不行,随即送来一信:“尔等打击土豪劣绅,应以正当手续来办,不然就是暴民。如不即刻停止此种行动,本军绝不袖手旁观。”
李鸣岐也不客气,提笔回一信:“弟等所为乃根据民众要求革命之主义向土豪劣绅进攻,并无过分举动。如旅长是革命的,应即刻联合肃清派,实现总理之主张,则党国前途幸甚。旅长如庇护劣绅,弟等及全县民众决不客气。倘若使我们无路可走,我们只有不顾一切……”
县长高子元也凶相毕露的来信威胁农军:“赶快解散各安生业,不然将严查拿办……”
李鸣岐不屑一顾的说,这个高子元真是可恶,并草书一信:“伪县长所言尽属言论,对于革命没有丝毫认识,竟敢胡说乱道,请快快,连夜逃窜,不然定把你的草包戳穿。”李鸣岐即刻做好应付敌人进攻的准备。1927年11月12日天刚亮,恼羞成怒的张德枢纠集千余人,分三路向刘店杀来。一路冲来不见人阻击,以为农军被吓跑了,便放大胆子嚎叫着向寨门口涌来。敌人越来越近,前面的敌人已离寨门不到20米。突然,李鸣岐从寨门楼上举起手枪,高喊一声:“打!”农军一齐开火,手雷夹杂着砖头瓦块飞向敌群。冲在前边的敌人纷纷倒地,后边的敌人掉转头往回跑。这时,张德枢的参谋长骑马冲过来,用枪逼着敌人再往前冲。李鸣岐看得真切,随即从农军手里要过一支,一枪将敌参谋长击毙。敌人全线溃退,不到十分钟,就毙伤40多人。农军又一鼓作气追杀敌人十余里。此仗农军大获全胜,无一伤亡。鉴于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不宜久驻刘店,李鸣岐按原定方案,率农军连夜南下确山、信阳交界的张板桥,开辟确(山)、正(阳)、信(阳)边区游击根据地。
12月中旬,李鸣岐率领农军活动到确山、汝南交界的留庄镇,定计处决了豫南“讨赤”总司令王杰英,正忙着向当地群众分粮和财物。这时豫南特委联络员气喘吁吁地找到李鸣岐,送来一封带有红三角特急标记的信。李鸣岐赶紧打开,信中说信阳农军受敌重兵“围剿”,情况危急,请求确山农速前往救援。李鸣岐当即决定留一部分党员骨干在确山坚持斗争,亲率农军主力200余人,连夜赶往信阳四望山,与信阳农军一起很快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之后,确山农军又与信阳农军一起进行大小战斗二十多次,开创了一块纵横百余里的四望山红色游击根据地。
1928年初,担任豫南革命委员会财政部长兼宣传部长、豫南工农革命军党代表的李鸣岐,作为确山和豫南地区党的代表,前往开封参加中共河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就在李鸣岐赴会期间,敌人对四望山革命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血腥“围剿”。农军与敌人浴血奋战十个昼夜,弹尽粮绝,最后失败。李鸣岐回到豫南,被的农军和群众随处可见,剖腹挖心,枭首示众,惨不忍睹。李鸣岐十分沉痛。几经周折,他终于在夏湾、杨湾几个小山村中找到了暂避此处的信阳县委的两个同志和豫南特委委员陈孤零等人。李鸣岐充满激情地对大家说:“我们的斗争遭受挫折,这是暂时的。党还在,群众还在,我们不会停止斗争,我们要向势力进行更勇猛的斗争,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光明的新世界。”说得大家心里热呼呼的。
经过李鸣岐的辛勤努力,一支二三十人的工农游击队在夏湾诞生了。为了打击敌人的凶焰,振奋群众的斗争情绪,李鸣岐决定去炸李新店庙会。
李新店是确山最南面的一个小镇,“二月二”庙会并不是每年都办。今年,该镇大劣绅杨进修看到***的农军被打垮,一高兴便闹起了庙会。尽管如此,杨进修去赶会,还是带了4个荷枪实弹的保镖不离左右。这一天,李鸣岐带五名游击队员来到会场,他看到在戏台前四五米的地方坐一个肥头大耳的人,身边还有两个抱枪的。不用问这个人就是要找的目标杨进修。但他周围都是群众,怎么好开枪?李鸣岐眉头稍皱,将队员布置在会场四周,便只身挤到杨进修身边,上前一抱拳,彬彬有礼地说:
“来看戏呀杨老师?我是城里的李瑞凤,来时带一信,咱到外面谈一谈可以吗?”
杨进修朝李鸣岐看了一眼,见他头戴礼帽,穿一件深蓝长袍,年纪轻轻,像是个文弱书生,便不加怀疑起身带一个保镖随李鸣岐朝场外走。刚挤出人群,李鸣岐突然转身,一支乌黑的手枪顶住了杨进修的胸口,“乒乒”两声,杨进修和他的保镖应声倒地。这时,会场四周同时响起了枪声,给人以会场被包围的感觉。李呜岐捡起快步冲上戏台,向群众大声喊道:“乡亲们,不用怕!我们是***领导的工农红军游击队,是专打敌人为民除害的。你们不用跑,继续看你们的戏。”从此,红军游击队的声威与李鸣岐的名字一起传遍了豫南大地,豪绅无不提心吊胆。明港有一个劣绅深夜听见狗叫,以为是红军游击队进村了,吓得越墙逃窜,竟把腿骨跌断。
一个月后,担任驻马店市委书记的李鸣岐,又被调往河南省委工作。
李鸣岐到省委工作不久,便接到通知,动身前往苏联,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李鸣岐代表河南省委起草的《豫南报告》,被指定向大会汇报。报告详细总结了党在豫南地区开展农民运动、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受到,特别是的高度重视。党的六大结束后,又让他留在莫斯科学习,三个月后回国,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
1928年冬,河南省城开封白色恐怖更为严重,鸣着刺耳笛声的警车在大街小巷里横冲直闯。由于团省委的吴耀卿叛变革命,党、团省委又一次遭受严重破坏,李鸣岐被捕入狱。敌人对他软硬兼施,酷刑逼供,他始终坚贞不屈,并与原省委负责人周以栗、任作民等领导难友进行顽强的斗争,还编写《同志越坐越坚》等革命歌曲在狱中传唱,表现出***员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1929年夏,国民党西北军将领韩复榘叛冯投蒋,任河南省府主席,在开封成立“”清理委员会。河南省委趁机营救狱中战友200余人。李鸣岐出狱后仍回河南省委工作,不久调任共青团河南省委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主持工作。
1931年初,由于叛徒出卖,李鸣岐再次被捕。敌人从李鸣岐身上搜出了党的文件,被列为政治要犯。连续几次酷刑审讯,李鸣岐已不能行走。他忍受肉体剧痛,不吐露一字党的机密。他与曾斯廷等建立难友会,同敌人斗争;随后又在难友会中成立党的组织——党团干事会,李鸣岐任干事。3月25日,中共开封市委书记来学昭被敌人,李鸣岐强忍悲痛向大家说:“我们党有这样的好同志,是党的光荣和骄傲,是我们和后人的楷模。他们的英勇事迹只有我们最清楚,我们有责任把它记录下来,向党组织汇报,并把它传给子孙后代”。他克服重重困难,用从狱外传进来的半截铅笔头和几张绵纸,把来学昭等的传略和事迹撰写成文,通过狱中建立的秘密交通线转送给河南省委。
面对敌人大批残杀***人的情况,李鸣岐与曾斯廷等研究,决定组织越狱。省委批准了定于5月1日越狱的计划。组织越狱第一步必须砸开每个人的大铁镣。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李鸣岐为此焦急不安。这天早上,李鸣岐到监狱东北角的厕所去,突然听到附近有卖菜的叫声,他想监狱后墙可能邻近街巷,通到墙外的尿池通道就可以利用。他立即将这一情况向狱外党组织作了汇报,经查果然如此。于是3把崭新的钢锉便从尿池通道秘密传进狱中。李鸣岐指挥大家互相掩护,把各自的脚镣锉断,很快做好了越狱准备。4月30日清早,敌人突然增派大批宪兵到狱中大搜查。岗哨也增加了两倍,秘密传入狱中的钢锉、铁棍、匕首及其他武器全被搜出,疯狂的敌人气急败坏地给他们重新砸上铁镣。
5月9日凌晨,天下着细雨,黑暗笼罩下的古城开封,一般的沉寂。牢门被敌人打开了,透过昏黄的路灯,看到两排荷枪实弹的宪兵站在院中。敌人已开始叫名字。李鸣岐整理一下衣衫和头发,昂首走出牢门,走上停在院中的囚车。随后曾斯廷、牟修武等也陆续被押上汽车。汽车开动了,顺着大街朝北门开去。一声声“打倒军阀!”“***万岁”的口号声,在开封上空回响。
李鸣岐就义时,年仅26岁。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党和政府首批定为革命烈士,他的英名和业绩载入《革命烈士传》中,人民永远怀念这位党的优秀战士。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就石达开一个真英雄
这么说吧:当你你要黑太平天国时,会发现石达开同学的负面记载基本米有。比如袁腾飞不喜欢太平天国,却不得不佩服石达开~
图:天平天国成立后三王在金田庆祝洪秀全生日暨恭祝万寿合影
1. 我们首先看看 天王洪秀全。
洪秀全小时候,全村就几个识字儿的,就洪秀全读书好,乡亲们以为这孩子以后肯定能当大官,但他考了三回,都落选了。
二十郎当岁的他,深受打击,把自己关屋子里,结果患了间歇性精神病。每天的表情是这样的:
正常的时候,他翻阅了参加考试时,传教士在街头发的小册子,就是那本印刷工人阿发免费赠送给世人的《劝世良言》。他觉得,里面说的那个上帝派来的布道者,就是他没跑了。
期间他参加了第四次考试,还是没考上…回家就把孔子牌位给撤了,换成了上帝的牌位。
他去见神父,但神父觉得他这个家伙可能是脑子有毛病,所理解的基督教跟真正的基督教差异太大了,于是没给他洗礼。
但洪秀全开始自己宣扬自己的观点,好友冯云山跟洪秀全老早就认识,毕竟也是学过文化的,最先入伙,扎实肯干,有了拜上帝教。
2. 拜上帝教成立之初, 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圣神上帝之风雷劝慰师圣师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东王 杨秀清就加入了。
杨秀清以前是卖炭的,家里穷,上不起学,并不识几个字。此人脾气很大,很奇葩。集会时候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晕倒,然后醒来,换个腔调,假装天父下凡,告谕人间。
一开始与会者不太相信,觉得他这是糊弄爹呢,但洪秀全告诉大家,老杨说的是真的。我是天帝派来的我不会骗大家,他这就是天父上身了。后来太平天国做大,杨秀清想玩儿狠的,跟洪秀全闹矛盾,一旦洪秀全反驳他,他杨秀清就立即晕倒,然后醒来,以天父的口吻,将洪秀全羞辱一番。 大概是这样的:
这属于内讧。
杨秀清一开始是九千岁,建国以后洪秀全不理朝政,让杨秀清主持,权力渐大,后来非让洪秀全亲自到东王府封他为“万岁”。这摆明了是篡权,而且篡得挺恶心的。洪秀全假装答应,内心无疑响起了“我大爷”的回声。
洪秀全设计将杨秀清杀。
其余与杨秀清有瓜葛的三万多人,也全部被屠。
3. 西王萧朝贵,印称“ 传救世主天兄基督太子圣旨圣神上帝之雨电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西王萧朝贵”。
这称。。。。。。。。。。。。。。。号
号称八千岁。
他在教会的性质,跟杨秀清差不多。以前也是卖炭的,至于为什么大家都是卖炭的,那是因为冯云山坚持留在广西发展组织,落脚的地方就是个制炭作坊,许多都是壮族人,有的混得比卖炭翁还惨。
萧朝贵就很惨,冯云山在这里传教,所以他加入组织比较早。在集会的时候,老萧的主要任务就是假装天兄附体。
萧朝贵比杨秀清老实多了,因此没那么多烂事儿。
4. 南王冯云山,这个说过了,拜上帝教创始人,称七千岁。
冯云山吃苦耐劳,扎实肯干,足智多谋,又很有气度。起初和洪秀全一起到广西传教,后来洪秀全离开,他继续在广西传教,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成功地扩大了组织,期间拉了杨秀清、萧朝贵和秦日纲入伙。
冯云山和萧朝贵一样,得比较早,因此并没参与后来的那些烂事。
5. 北王韦昌辉,富二代,拜上帝教初期的主要资助者,号称六千岁。
韦昌辉这人和杨秀清一样,都是非常的人。虽然属性相同,但两人却互相憎恨。韦昌辉的下属出了点事,杨秀清认为是韦昌辉监管不力,令人杖责韦昌辉,打得韦昌辉半。
韦昌辉恨了杨秀清,后来天京事变,韦昌辉就成了诛杀杨秀清党羽的主力。但韦昌辉心理变态,太多,公报私仇,只要看不顺眼的一律屠杀,不问有罪无罪,成了个魔王。
收到命令回京的石达开回来,才知道韦昌辉居然杀了三万多人,出于公义,指责他滥杀无辜。
韦昌辉表示你石达开算个屌!?
遂准备动手杀石达开,石达开连夜逃出城外,家属和部属却被韦昌辉屠杀。天京城外的部属几乎全部愿意追随石达开,石达开领军攻打韦昌辉,韦昌辉不得人心,诸王也要给韦昌辉一点颜色看看。韦昌辉狗急跳墙,居然向天王府进攻,反而被天王的军队所杀。
6. 最后看 翼王石达开。
幼年丧父,没有兄弟,八、九岁起独撑门户,务农经商之余,习武修文不辍。石达开 长得高大俊秀,十三岁已“凛然如成人,自雄其才,慷慨有经略四方”,因急公好义,常为人排难解纷,年未弱冠即被尊称为“石相公”。 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从容赴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后仍令对手心有余悸,在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运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激励民气,号召志士,鼓吹革命。 有关石达开的民间传说、歌谣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
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陷入清军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又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其后, 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安全撤军,跳出反包围圈,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八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时人号之“石敢当”。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金陵,改号天京,石达开留京辅佐东王杨秀清处理政务。定都之后, 诸王广选美女,为修王府而毁民宅,据国库财富为己有,唯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
活脱脱一个关二爷的形象啊!
可惜洪秀全同志是个扶不上架的人: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合朝推荐石达开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却忌惮石达开的声望才能,虽迫于民意命他理朝政,却不肯授予其实权。局面稍微好转,便开始设计谋害石达开。为避免再次发生内讧,石达开被迫逃离天京,前往安庆。
石达开出走,带走的人很少,后来居然越来越多,许多人都是因为受不了洪秀全,转而投奔石达开。到最后石达开陷入绝境,以自身换取将士性命,却被清军陷害,凌迟处。
凌迟场面
而石达开接受凌迟时,不卑不亢:
石达开自供与洪秀全等自广西金田 村起事即封伪王,及窜扰各省情形,历历如绘,皆臣所素悉,语皆符合。 且其枭桀之气,见诸眉宇,绝非寻常贼目等论,实为石达开正身无疑。——《骆秉章奏稿》
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语。——《养晦堂文集》
后来的李秀成曾经说过:
国中(太平天国)元勋人物,(其实都特么一群棒槌),只有冯云山和石达开顶用。硬说佩服哪个,我没有佩服的,我只服石王。
曾国藩:
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
左宗棠:
(石达开)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
为什么后人对石达开的评价远超太平天国其他诸王?
能文能武,仗义执言,不坑爹,不内斗,豪气冲天,对待下属,春风化雨,对待天国,忠肝义胆。关公刮骨疗毒,翼王从容赴,他们的豪气,只一见、只两三言,便可知。《正气歌》上说,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是因为,只有到了他所言的境地以后,才能看出一个人究竟是不是真豪杰。那些在屏幕后面喊打喊杀一上战场就尿裤子的人显然不是,那些喊着均贫富、反腐败,自己上台却累坏了jj的也不是。
而石达开,除了没能给后人留下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外,符合了绝大多数人对于英雄的全部想象。
汉初三大名将韩信、彭越和英布,你认为谁的最惨?为什么?
韩信被宫女乱棍打,彭越被军吏砍成肉酱而,英布被百姓群欧致,相比较而言韩信得最惨。被宫女乱棍打过程相对较长,受的肉体之苦也比较多,过程可能持续半个小时之久;砍成肉酱也就是几分钟的事,人断气之后再怎么砍都没有知觉了;被百姓群欧致动作也快,几分钟就断气了,再打就是打在尸体上,没有什么痛苦可言。
因此综合而言,韩信的功劳最大、能力最强,但是也得最惨。
三分汉家天下,有两分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他的军争能力无人能敌。秦朝最后的名将章邯被韩信谈笑间消灭;有万夫莫挡之勇的龙且被韩信设计万箭穿心而毙命;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项羽被韩信逼得自尽而亡。因此综观秦末汉初,能击败韩信的人是不存在的,刘邦对韩信是又爱又防,尽管剥夺了他的军权,降低了他的爵位,但是没有动手杀他。吕后自知刘邦可以镇住韩信,刘邦后她吕稚可镇不住韩信,因此她设计召韩信进宫,以谋刺皇后的罪名,安排宫女将韩信装在布袋中活活打。
吕后实现了刘邦对韩信的五不杀承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刘邦听闻韩信伏诛后,他的态度是?既喜且怜?!
彭越是刘邦的盟友,在楚汉战争中协助刘邦攻击项羽,彭越的主要任务是袭击项羽的后勤补给,让楚军经常缺衣少吃。项羽被攻灭后,彭越因功被封为梁王;彭越原本跟刘邦一样,都是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有自己的军队与势力范围,因此刘邦对彭越十分不放心。忌惮于彭越的实力,刘邦将彭越的王爵削去,流放到巴蜀之地养老。在流放途中,彭越遇到吕后,他泪流满面的向吕后哭诉自己没有谋反之心,吕后答应替他在刘邦面前美言,赦他无罪。因此彭越又跟吕后一起回到了洛阳,吕后告诉刘邦像彭越这样的能者,杀之方可绝后患!
于是刘邦命人罗织彭越罪名,并将彭越砍成肉酱分发诸侯,枭首示众。
英布少年时犯法,被刺面发配骊山修建秦始皇陵,因被刺面过,故又称之为黥布。章邯起用骊山刑徒成军击灭叛军时,英布加入秦军成为一名将领,十分的骁勇善战。后来英布率领军队投靠项羽,成为项羽的五虎上将之一,在新安英布受命坑杀秦卒二十万。项羽取得天下后,封英布为九江王,又暗令英布暗中击杀义帝楚怀王。后来英布背叛项羽,率军归附刘邦,成为汉军中的善战名将。汉朝建立后,英布因功被封为淮南王,不久韩信被杀,彭越的肉酱有一部分被分给英布食用。
英布害怕跟韩信、彭越一样的下场,于是起兵反汉,射伤刘邦;失败后逃到番阳,被当地百姓群殴致。
太平军如何对待占领区的妇女呢?
太平天国的妇女问题一直是历史爱好者关注的热点,但其中有一个细节还是很少有人涉及,那就是太平军所到之处,大肆掳掠占领区女性。有学者论述太平天国促进了妇女的解放,这类观点非常扯淡,且来看看太平军是怎么糟蹋蹂躏被掳妇女的。
1860年5月,忠王李秀成率部向苏南进军,6月2日,攻陷苏州。这前后苏州妇女的遭遇,典型体现了太平军的一贯行径。
李秀成在苏州召开军事会议。
太平军控制苏州之后,一方面抢劫财物,一方面疯狂抓捕妇女。据史料记载:"城内被掳少年妇女无算,禁闭于元妙观内。有贼女百长管之。"大儒巷、悬桥巷、蒙葭巷、朱长巷等地是妇女受难的重灾区。"各贼私掠妇女,藏匿馆中。"苏州郊区的女性也未能幸免。有一人称一百八十三天将的太平军将领,率众在"石码头、善人桥、光福等处,大肆*掠,木渎掳人及船无算。"
掳掠妇女的行动持续了6天。6月7日,李秀成下令禁止"掠妇":"所掠诸妇女皆令十九日徼送女馆,违者论斩"。三天后,这一情形才有所缓解。太平天国体制中,有"男行""女行"之别,其中的"女行",又称"女营""女馆",说白了就是女性集中营,没什么自由可言,平时不能与丈夫、孩子相处,未婚的也难得见父母(后期稍宽松)。
"女营"承担什么任务?主要是后勤保障,包括但不限于肩米、背盐、负煤、斫柴、荷砖、抬瓦、筑营、运土、挑水、开沟、浚濠、劈送竹签、收割庄稼、搓麻绳。这些工作大多是体力活,对男人来说都不轻松,对江浙女子而言,更是不可承受之重。
被拉去干粗活还不是最凄惨的,太平军的奸*现象更让苏州妇女感到羞愤。此类事件在清同治《苏州府志》中记载颇多。如:一伙太平军闯入苏州蠡市一户人家,见这家的女儿貌美,即欲施以。少女誓不从,太平军威胁杀其父母,她无可奈何,为了救父母只得含羞忍辱被。
胥门外一位女性的遭遇:"城陷日,夫他避,妇抱一幼儿在室,贼至,群奸之。"苏州人邱际丰的妻子席氏,31岁,"避贼山麓,贼至,拽氏欲污之,不从,中贼鸟枪昏绝而亡。"
太平军与清军交战。
有一些太平军士兵,尤其是军官,还霸占人妇,供自己*乐。时人记载,有军官强娶民女,"妇女美者,贼目占为己妻"。
6月7日之后,李秀成严肃军纪,处分私藏妇女的士兵,从其执法的过程看,士兵霸占人妇现象所在多有。"(巡查队)每当静夜深更,诸贼同梦之际,直入卧房,辟门查验。贼与妇莫不仓惶而起,持批对验,甚有颠倒衣裳,不及结束者。且忽早忽迟,无可预备。……二十日(6月9日),巡查队执两贼两妇相对裸缚,遍游六门,枭首示众,贼应伏辜。"
还有一部分未婚少女,被送到天京。有记载曰:"取美女七百余置诸舟,送金陵,备伪天王妃嫔用,曰贡女。每岁一贡,总计凡四贡。"这七百多名少女"备伪天王妃嫔用"未必真确,但进贡给天京的军政要人是可能的。然而,苏州的妇女并非逆来顺受之辈,她们在非常时期展现出一种超乎想象的烈性。在太平军的暴行之下,苏州出现了一个惨绝人寰的景象:大量女性被杀或自杀。面对太平军的攻势,清军无力保护城内百姓,家中的男人亦自身难保,或逃或被抓或被杀,此情此景,女性唯有一来成全自己最后的尊严。
蠡市一位少女为了救父母而被,事后,她对父母说:"女以保全两大人命致辱身,无颜苟活,请大人速自为计,言毕,自投后河。父母痛甚,亦投河。"木渎东窑村顾振的妻子周氏,"城陷后,贼至其家,逼*之,坚不从,哭骂撑拒",最终被太平军。
监生万春的女儿章氏,面对破门而入的太平军,谎称家里的井中藏有黄金,趁士兵往井里查探时,欲将他们推入,因力弱不能行,被杀。严家驹的聘妻金凤珍,带着母亲逃避,未能逃脱太平军的罗网。太平军士兵想她,以杀其母相要挟。她假装答应,等母亲安全后,乃痛骂不止,拒不就范,被杀。徐裕成妻张氏,"居湖沙里,闻贼近,急投河,贼至,拽之起,逼之不肯受辱,被刃,年二十六。"
太平军的"粮票",规定了某村某户应缴纳的粮食数额。
太平军胡作非为的传闻在苏州沦陷前即流传开来,一些女性害怕被掳或受辱,在实际危险尚未到来时,即选择自尽。葛景安的妻子陆氏,"闻警"投井而。庐某的妻子某氏,因"贼锋恶甚,恐受辱",投井而。
同治《苏州府志》记载了周树基家中妇女的遭遇:城陷之日,周的妻子、孙女、侄女以及周的两个妹妹自焚而,周的另一个妹妹周氏带着两个儿子投井而,周的堂兄弟之妻卫氏与女儿投水而,周的女儿淑贞也"同日"。
有学者统计,苏州于太平军战事、在《苏州府志》中有事迹可考、被官府旌表的节烈女性,多达689人,其中自杀374人,被杀215人。她们只是苏州难妇女的代表,目前虽无法统计共有多**女亡,不过由此可见一斑。
明朝吏治如何
明代 吏治 刑戳 监察 破格 久任 资格 考选
历史上各朝开国君主,有惩前代之失,几乎无不重视吏治。但谈到吏治,却以明代最具特色。太祖朱元璋以刑戳与监察为手段,前期诸君以破格与久任为方法,整肃一代吏风,澄清一代吏治。可惜到了后期,上下崇尚资格,内外倚重考选,竟使吏治加速败坏。因而明朝的灭亡,与吏治败坏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借鉴。
一、刑戳与监察相结合的太祖吏治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历尽艰险夺得天下,视“国”为“家”与前代开国君主相比更加厉害。为杜绝一切可能失去天下的隐患,他不仅大杀功臣,分封子孙,创下历史之最;其颁布“祖训之繁”,建立“祖制”之多,同样为历史上所仅见。同时,他特别重视整肃吏风,其手段首重刑戮,次重监察。
刑戮的作用在于使贪官污吏有所惩戒。朱元璋自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明史·刑法志》)所谓重刑治乱世,主要指以重刑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正如《明史》魏观等传赞所说“明太祖惩元季吏治纵弛,民生凋敝,重绳贪吏,置之严典。”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的措施,人所熟知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京师筑墙。洪武十八年(1385),诏令“尽逮天下官吏之为民害者,赴京师筑城”(《明史·朱熙传》),
其二,凤阳屯田。洪武八年(1375)二月甲午,敕令“官吏受赃及杂犯罪当罢职役者,谪凤阳屯种”(《明会要·刑四》)。九年(1376),又下诏令“官吏有罪者,笞以上悉谪屯凤阳,至数万”(《明史·韩宜可传》)。
其三,枭首剥皮。据叶子奇《草本子》所记载:朱元璋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且剥皮实草。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为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
此外,明初惩治贪吏的刑罚,与前代相比更为严厉。朱元璋钦定的《大明律》,关于刑名,除规定笞、杖、徒、流、5种外,还恢复使用大辟、凌迟、阉割等酷刑。该律特辟《受赃》专篇,名目共11条,规定“枉法赃”一贯以下杖70,80贯则绞。对违令滥设吏卒害民者,则族诛或枭斩。三篇《大诰》,作为法外加刑,惩治官吏贪污、豪强害民的条例,竞占总条目的80%;其中凌迟、枭首、族诛案数千例,弃市以下案一万多例。例如,假千户沈仪勾通苏州知府张亨、知事姚旭,“冒派差役”,“扰民作弊”,沈及伴当4名凌迟、张、姚枭斩。郑州知州康伯太等12人,私吞赈灾钱粮,除一人外,全部诛杀。这些案例,也不过是其中较为突出的。至于户部侍郎郭恒贪污一案,自六部侍郎以下数百人,均处刑;各省官吏,株连杀戮数万人就更为著称了。另外,《大诰》还创设断手、剁指、挑筋等肉刑。刑部官吏胡宁等人恣意受财,纵囚代办公务文案,被刖足发本部以警效尤。有很多的评论认为太祖的吏治是恩威并施,奖惩结合。其实不然,与“威”、“惩”相比,“恩”,“奖”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朱元璋晚年,解缙曾上书指出:“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菩,赏延于世,复及其乡,始终如一也。”(《明史·解缙传》)当属实情。
监察的作用在于使贪官污吏难以心存侥幸。朱元璋曾称:“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明史·职官二》)可见对监察之重视。洪武六年(1373),亲自“令御史台御史及各道按察司察举有司官有无过犯,奏报黜陟”,成为明代“考察之始”(《明史·选举三》)。当时针对地方的常设监察官主要有三种:
其一布政使。历史上,凡是以“使”为名官职,原本均为中央监察官。布政使虽然不是中央监察官,但原为中央官,后来也兼掌监察之职。布政使的前身为行中书省的参知政事。行中书省原为中书省驻外机构,参知政事本为中央派出官员。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参知政事为布政使。至此,布政使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但《明史·职官四》记布政使职掌有云:“凡僚属满秩,廉其称职、不称职,上下其考,报抚、按以达于吏部,都察院。三年,率其府州县正宫,朝觐京师,以听察典。”布政使兼掌一省监察,权力不小。
其二按察使。同样也是为“使”的官。它的名称始见于唐代,为中央监察官。元初名称为提刑按察使,后改为肃政廉访使。称提刑或肃政,同样也是监察官。明初,即置提刑按察司。首长按察使,《明史·职官四》记其职掌云:“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末句是其职掌重点。明省下分监察道。洪武十四年(1381),置各道按察分司。十五年(1382),又置天下府州县按察分司。规定:“凡官吏贤否,军民利病,皆得廉问纠举。”按察使作为一省监察首长,权力很大。
其三监察御史。隶属于都察院,是真正的中央监察官。《明史·职官四》说:“按明初制,恐守令贪鄙不法,故于直隶府州县设巡按御史。”这是明代以御史监察地方的开始。但其职权以后被按察等官所取代。洪武十年(1377),开始派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十五年(1382),又分监察御史为十二道(后增为十三道),常住理事。这里的道为监察区划,有大、小之别。大道相当于行政区划的省,小道就是前述按察分司所管省下监察道。监察御史所掌为大道,有110人之多,分常住与巡按二类。《明史·职官二》记常住监察御史职掌为:“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记巡按监察御史职掌为:“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监察御史作为中央派出监察官,权力更大。
此外,还有定期的巡抚和不定期的考察。《明史·职官二》都察院条称“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名。”总督以下诸名目,只要加有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都成为中央监察官,可见非正式中央监察官之多。其中,巡抚之名,起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当时尚非专任。仁宗洪熙元年(1425)八月,大理卿胡概、参政叶春巡抚南畿浙江,开始设巡抚专职。此后,巡抚成为中央定期派出的监察官,其余则均为中央不定期派出考察官吏的监察官。《廿二史札记》专设“遣大臣考察官吏”条,记洪武迄景泰中央遣大臣考察官吏事例甚详,末云:“时已设巡抚,又遣大臣考察,重吏治也。”
刑戮宣示惩戒,监察杜绝侥幸,二者结合,尽管腥风血雨,百官重足而立,但却整肃了一代吏风。
二、破格与久任相结合的前期吏治
太祖建制,成祖继承。《明史·循史传序》云:“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英、武之际,内外多故,而民心无土崩瓦解之虞者,亦由吏鲜贪残,故祸乱易弭也。”吏治如此,方法无非破格与久任而已。
破格的作用在于使贤良容易脱颖而出。此制实际上创于太祖。当时天下初定,急需人材,故不得不破格用人。洪武元年(1368)九月,太祖下诏称:“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又称:“有能辅朕济民者,有司礼遣。”(《明史·太祖本纪》)十一月,即遣大臣魏观及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分行天下,访求贤才。六年(1373),又令有司察举贤才,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其目有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多种,皆礼送京师,不次擢用。十二年(1379),征召天下博学老成之士至京师。十四年(1381),诏求明经老成之士,有司礼送京师。同时,太祖又因科举多取文词,不涉实务,故而废科举,实行荐举。荐举的目的也在于破格用人。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亦令举文学才干之士。其被荐而至者,又令转荐。据《明史·选举三》记载,吏部奏荐举当除官者,多时至3700余人.少时亦至1900余人。此制明前期基本承袭。如:
(一)宰辅破格。何显周,洪武中举耆儒,后任四辅官。张度,洪武五年由椽吏擢监察御史,累官吏部尚书。李原名,以通经儒士举,洪武二十年任礼部尚书。李至刚,洪武二十一年举明经,成祖时修太祖实录,官至礼部尚书。杨士奇,建文初荐入翰林,成祖时累官左春坊大学士,进少傅。徐晞,永乐中以县功曹历部署,正统间累官兵部尚书。
(二)知府破格。郎敏,洪武中以国子生授监察御史,任饶州知府。范济,以文学举,洪武中任广信知府。蔺芳,举孝廉,永乐中出任吉安知府。廷臣出任知府,也算破格。宜德五年五月,命廷臣赵豫,况钟、罗以礼、莫愚、邵曼、马仪、陈本深,陈鼎,何温渊9人出任松江、苏州,西安、常州,武昌、杭州、吉安、建昌、温州知府。同年十一月,又择廷臣25人出任知府。
(三)知县破格。颜伯玮,建文元年以贤良征,授沛县知县。李信圭,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范希正,宣德三年举贤良方正,授曹县知县。地方百姓亦可保荐知县。正统时,杨贡任交河典吏,得民心,知县林俊调任,父老奏贡清正廉能,乞代其职。吏部尚书王直以贡为掾吏,不同意。英宗认为:“民既保奏,宜顺其情,若拘以资格,用人之途狭矣。”遂之任,果以称职闻。
此外,还有其他破格。如鄱阳人张琬,洪武时以贡士高第为给事中,一日,帝问天下财赋户口之数,口对无遗,立擢左侍郎。金吾前卫经历黄福,洪武时上书论国家大计,帝奇之,超拜工部侍郎。邢浩、卢友谅、齐瞻、金良佐、吴昭、陈宗颜、安处善、徐子民、曹岱、粱伯与、彭友信、李宜之,洪武中以儒士举,俱为布政使。马麟、盛仪,俞景周、周克敬、孙豫、江润、艾瑛,永乐中举人才,俱任布政使。
久任的作用在于使政策有其稳定性。此制也创于太祖。史称太祖仿汉官吏久任之法,“凡诸良吏秩满当迁,或误罢黜,亦多因部民之请,使进秩视事,往往二三十年不易”(《廿二史札记》)。此制明前期亦基本承袭。如:
(一)宰辅久任。明前期,杨士奇在内阁43年,金幼孜在内阁30年,杨荣在内阁37年,杨溥在内阁22年,蹇义任吏部尚书34年,夏原吉任户部尚书29年,胡濙任礼部尚书32年。
(二)知府久任。如前述廷臣破格出为知府众人中:况钟任苏州知府,秩满当迁,郡民2万余人乞留,诏进二秩留任。陈本深任吉安知府,已满九载,郡人乞留,诏予正三品俸,又守9年。罗以礼任西安知府,丁忧去,代者不称职,部民追思,乞于朝,诏起复视事,秩满仍令留任。又有陈散,知茂州,累加秩至右参政,仍令视事,在州20余年。
(三)知县久任。史诚祖,洪武末为汶上知县,凡迁职均为民奏留,在县29年,竞卒于任。吴祥,永乐中知嵩县,凡32年,亦卒于任。李信,永乐中为遵化知县,经27年,始迁知州。
此外,还有其他久任。如洪武时,兴化丞周舟已擢吏部主事,县民乞留,乃遣还。于谦巡抚河南、山西,左迁大理寺少卿,两省吏民千余人乞留,英宗特许留任。
破格易举贤良,久任便于稳定,二者结合,尽管缺规少矩,百官升迁路遥,但却澄清了一代吏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