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芦花 德富芦花 教案

2.生活教学工作情况报告5篇

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教案

4.刺马案为何被称为奇案

芦花 德富芦花 教案

秉笔直书教案设计-秉笔直书教案设计思路

《芦花》原文

“芦花没有什么看头。”清少纳言这样写过,而我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

在东京近郊,从洲崎到中川河口江户河口之间,有一片芦洲。秋天的时候,从品川新桥之间的汽车窗口远远望去,沿洲崎向东海,茫茫的一片,就是芦花之雪。

一天,由洲崎经过堤上向中川走去时,堤上的狗尾草开始是没膝高,渐渐地没了腰,最后混杂着有芦苇的狗尾草高没了人头,近在咫尺,什么也辨别不清。信步沙沙地走去,忽然撞上了什么,一下子摔倒了,对方也呀地喊叫了一声,仔细一瞧原来是扛着鱼竿的渔夫。

再往前走,堤上的尾草、芦苇逐渐稀疏,可是堤外东西两三里,茫茫一片,几乎完全是芦花之洲。往远处眺望,看见洲外有一条碧绿带和帆影,才知道是海。一条水路把这芦花丛分开,弯弯曲曲伸向大海。在退潮的时候,露出满是小洞孔的干沙滩,带有泥巴的芦根处有小螃蟹在爬着。在满潮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意外地从四周传来渔歌和摇橹声。

芦间不仅是鲻鱼、虎鱼、虾等愿意栖息的地方,就是苍鹭、鹬鸟等也把这里当作隐身之所。

我站在堤上,刚要休息,听远处响起一发枪声,鹬鸟鸟、百舌鸟顿时大吃一惊,一边鸣叫,一边振臂飞起,从我头上飞驰而过,猛地投入芦花丛中去了。然后是一片寂静,只有无边无际的芦花在风中簇籁作响。

《芦花》教案

德富芦花

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场景的白描抓住描绘的意象。

2、 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3、 训练学生在自然景物中提取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象,与作者情感的关联。

2、 在鉴赏的同时进行理解性的诵读,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解决办法: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 通过相关背景的介绍,完成对文章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活动设计:

1、 教师范读,并选出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朗读。(不要齐读,效果很差)

2、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3、 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家的资料

生于熊本县。少年时受自由民权运动熏陶。1885年皈依基督教,曾向往托尔斯泰的创作和生活。1888年在熊本县任教,翌年入民友社任校对,并开始写作。1898至1899年发表连载小说《杜宇》,因而闻名。小说通过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批判封建伦理和家族制度。《回忆》(1901)塑造了一个不满现实、渴望立身扬名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者形象。随笔小品集《自然与人生》(1901),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隐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讥讽。1903年震动文坛的长篇小说《黑潮》,是一部形象的社会政治史,它揭露明治政府的奢侈昏聩和专横暴虐。1907年去耶路撒冷朝圣,途经俄国时曾会见托尔斯泰。归国后作《顺礼纪行》,抒发他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寄生木》(1909)刻画了一个不满现实、苦斗致的青年形象。在幸德秋水事件中,曾发表《谋叛论》,反对天皇制政府的强权统治。1908年后在东京郊外实践了托尔斯泰式的晴耕雨读的生活。1913年写下的随笔集《蚯蚓的梦呓》,纪录了他的田园生活。同年还写有批判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的《黑眼睛与黄眼睛》。他的作品以剖析和鞭笞社会的黑暗在日本近代文学中独树一帜。但晚年作品《富士》(1925)和《新春》已失去昔日的批判锋芒。《黑潮》有中译本。

二、介绍白描的写作手法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摪谆瓟。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诀》)鲁迅不愧为白描圣手,他的作品,也不愧是白描的杰作。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了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这是他在小说创作中成功运用白描手法的经验之谈。

白描手法,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使用白描手法勾勒事物时,要求作者用简炼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

白描不尚华丽,务求朴实。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实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宋朝的李清照是位以白描著称的词人。在其词作中,她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细腻,用语朴素流畅,无造作之态,有自然之美。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开端咱即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叠字是最体现人工的地方,而作者却用得恰到好处,十四字所设置的愁惨而凄厉的氛围,与其处于国破家亡夫的悲惨遭遇中的孤寂愁苦心境极为吻合,因此受到历代词论家所赞赏。往下写风送雁声,反增添了她思乡的惆怅,还透露她惜花将谢的情怀,最后写她独坐无聊、内心极为苦闷之状。作者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占滴滴”这种难挨时刻的心情刻画,更是全用白描手法。秉笔直书,情真意切,如见肺腑。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 教师朗读全文

2、 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即所谓“平淡中的欣喜”,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感。

四、相关介绍

1、东瀛谈艺写在德富芦花的边上

长夏总是寂寥,外面又骄阳似火,人难免为大汗淋漓所苦;如在家中,于空调之人造凉爽的环境里闲翻藏书,或有一种难得的快乐。于是随手拿起一本书,是日本近代作家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陈德文译),书已略略发黄,那是岁月的痕迹,触手有一种时光悠悠的感慨,扉页上写着我购书的时间:1985年于白下大厂。那时还是翩翩少年,无忧无虑。而今人到中年,重睹旧物,剩下的只是片断的记忆与印象。

德富芦花(1868—1927),日本著名作家。生于熊本,贵族家庭。18岁皈依基督教。一个富于民主思想的人道主义与自由主义者。主要作品:小说《不如归》,长篇小说《黑潮》,随笔集《自然与人生》、《蚯蚓的梦呓》。日本文学一向就有对大自然的热烈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文学里,自然比人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与尊重。《自然与人生》这部日本文学的经典作品,曾被定为近代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可见其影响之大。

《自然与人生》里的文章,基本上写于1898年,当时断断续续发表在日本的《国民新闻》上。1900年由东京民友社结集出版,题名为《自然与人生》。作者德富芦花在论及自己的写作意图时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作者说的很谦虚,但这样优美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常常能够见到的,而那种对待自然的静观态度更为现在的人所稀缺也。

德富芦花对于景观极富敏感,体察细微,描绘新奇,譬如写落日的寥寥几笔:“伊豆山已经衔住落日。太阳落一分,浮在海面上的霞光就后退八里。夕阳从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一分又一分,顾盼着行将离别的世界,悠悠然沉落下去。终于剩下最后一分了。它猛然一沉,变成一弯秀眉,眉又变作线,线又变成点——倏忽化作乌有。”这种极其细微传神的笔墨看似用力轻巧,其实蕴涵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爱,是爱培养了他的美感,所以,语言的使用在他那里才变得那麽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

《自然与人生》在以文字点染大自然的山野林木、霜晨月夜、倒影炊烟的同时,并不忘人生的现实一面。德富芦花之所以成为人们永久记忆的文学家,正在于他又能以清醒的头脑,冷澈的目光,透过社会的表象,洞察现实生活的底蕴,写出了不少的愤世嫉俗的作品,诸如《写生帖》一辑里的文字。完全在世外桃源里的人生看来是不可能的,正如鲁迅先生所云:恬淡如陶潜者,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

德富芦花的散文在文字上非常用心,译者陈德文先生认为:“《自然与人生》里的散文,篇什短小,构思新巧,笔墨灵秀,行文自然,语言晓畅而富音韵之美,精确描摹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德富芦花的散文对日本现代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今天,这部作品连同岛崎藤村的《千曲川风情》、国木田独步的《武藏野》等一起,依然被当作日本近代散文随笔文学的典范。”

昔年刘白羽同志在读到日本大家川端康成的散文名篇《我在美丽的日本》以后,深为那清淡而纯真的日本文学之美所倾倒,真正感到川端康成之美,并说:“川端康成这篇名文向世界展示了东方的美。”那么可以说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以日本人的审美方式。“德富芦花,用文字为自然画像的作家,他对自然的出色专注,将让每一个阅读《自然与人生》的读者顿悟:我们功利之外的世界多么亲切美好”——苇岸如是说。

2、不朽的德富芦花

德富芦花,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原野,是白云缱绻的天空,是长满花草的山岗,是清澈见底的小溪……在日本的大自然里,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德富芦花的身影,都能够感受到德富芦花用自己的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身心全部融入大自然之中,才能永远不朽。不朽的德富芦花,你以炽烈的赤子之情,不停地歌唱着日本四岛的自然风光,你让全世界都陶醉在你的低吟浅唱里。

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你把最美丽的散文献给它。你把我们带进富士的黎明。你为我们挑选了逗子海滨眺望富士的最佳角度。晨6时过后,你让我们看到,富士山正潜隐在足柄、箱根、伊豆等群山的蓝色山影里。山与海还在沉睡中。唯有一抹蔷薇色的光,低低浮在富士峰巅,然后一点一点往下挪,直至山脚。富士山就这样从熟睡中醒来了。当红霞把阴暗驱走时,“那伫立于天边的珊瑚般的富士,那桃红溢香的雪肤,整座山变得玲珑剔透了。”你以细腻的情感,一点一点地教我们欣赏富士山,直到群山褪了红妆,天由鹅黄变成淡蓝。真美呀!白雪富士,高倚晴空。

在你的笔下,富士是诗,是画,是一缕情思……

德富芦花,你热恋着日本四岛的山水草木,在你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无不有灵性。你去看上州的山,你说:自己每到上州,总觉得群山在向我如此低语。

你以孩子般的纯真,向世人炫耀日本大自然的一切。你带我们去看东京西部的杂木林,去看利根秋晓,去看相模滩落日,去看八汐之花,去看碓冰流水……去领略高根风雨、湘海朔风……日本岛的早晨、黄昏,春夏秋冬,这一切在你的笔下,无不五彩缤纷,神奇迷人。你熟悉日本如自己的身体,大到富士海滨,小至花草林木,你却如数家珍地娓娓向我们介绍。榛、栗、栌、樱、桔梗、瞿麦、跖草、红蓼、龙蛋、棘子……我们从你的散文里认识了日本的丰富植物资源。

德富芦花,你用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对话。因为你对大自然的爱,才使你能感悟大自然的一切。你听到了花与月的窃窃私语,你听到了春之海的絮絮细语,你听到了森林里如怒涛狂吼的冬的声音,还有土地在满足地吟唱,远处碓冰河流穿过谷地的声响……天籁之音已经融入你的生命。70多年前,你恋恋不舍地去了,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化作泥土,化作山林,化作飘着花香的山溪,仍然不停地奔波与歌唱……

我又记起你的《相模滩落日》。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在风平浪静的黄昏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庄严之极,平和之至。纵然一个凡夫俗子,也会感到已将身子裹于灵火之中,肉体消融,只留下灵魂断然伫立于永恒的海滨之上……

太阳沉没了。忽然,余光上射,万箭齐发,遥望西天,一片金黄。伟人故去皆如是矣。

德富芦花以这篇绚丽的文字,为自己的辞世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写照。

不朽的德富芦花!

五、分析文章,解释重点

1、 整篇文章浑然天成,看似东来西去一笔一笔地描写,实则是在其中一丝一丝地透出心中淡然的欣喜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不言出而寓于其中。

2、 参照作者介绍及评价,进一步把握文章。

3、 不建议学生用这样的文法写作,心中没有成一系统之前,容易写的形神俱散。

六、诵读全文:

1、请一个学生读诵,师生评议。

2、请学生按照讨论评议的要求朗读。

3、背诵全文。

七、作业

回答补充问题:

作者“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其意自然是在反驳清少纳言的看法,在作者的眼中,一切自然之物都为美好,这次经过的芦花丛,便让作者有了一个写作的契机,在里面闲步观览,自有其中的韵味。

生活教学工作情况报告5篇

#报告# 导语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夸大事实,不隐瞒真相,秉笔直书,言之有理,是写好专题情况报告的灵魂。以下是 整理的生活教学工作情况报告,欢迎阅读!

1.生活教学工作情况报告

本学期的《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其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的素养和能力。”为目标开展了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了本课程的综合性、生活逻辑、儿童的实践体验、发展儿童的自助和互助能力、教学形式活泼。在教学采取的主要的教学措施为:

 1、采用活动教学

 本课程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课程。对个体而言,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按照“活动教学”的思想,根据每课创设的情境,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精心设计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认知澄清、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

 2、结合实际,活用教材

 本课程是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经验性课程。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工具,也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要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圣经”。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的实际,可以补充、修改、拓展等。教师可以用学生身边案例替换,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吻合。

 3、采用多元性、发展性的评价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性,采用多种方式的评价,应该采用“调查”、“试验”、“探索”、“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及教师,家长的综合评价等。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情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评价的重点。评价要注重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二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三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

 经过本期的教学,通过考试,二年级一班只有2个学生的成绩没有达到优秀的等级,二班只有4个学生的成绩没有达到优秀的等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其上课的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较短,因此老师必须要紧紧抓住这短短的时间进行授课,其二,二年学生由于其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较短,因此,上课时尽量采用生动形象、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进行教学。上述两个方面这期做得并不是很好,下一期将充分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让自己的教学工作再上一个台阶,让学生乐学,学得更好。

2.生活教学工作情况报告

一、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学期目标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本人承担了三(1)班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生活教学工作情况报告

本学期,我教培智二年级生活课,通过这一学期与学生们的交往与沟通,我发现了学生们都有自己各自独立的每一点,比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东西看的很紧张,不喜欢别人碰自己的东西,因而他在学校的生活方面比较拘束而有的同学比较大方,很乐意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这也使他在平时的生活环境中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这一处处的现象我得到了很多。

 一、切实做到在生活中学习锻炼,生活中成长

 生活适应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和社会生存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比如在生活适应课《爱清洁讲卫生》一课中,我就将这一课教学分为多个实践活动课。我利用有住校的条件,就将他们带到宿舍中进行如何洗手、洗脸、洗脚、刷牙、剪指甲,整理衣服、整理床铺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一位老师进行讲解分析,示范。一助教老师,帮辅,围绕他们进行操作指导,以满足班级中不同儿童个体需要。同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们在生活中多叫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在自身问题的解决上多让他们自己动手,家长教导。同时我们班中的几位老师达成一致目标:天天上课前检查个人卫生,穿衣情况。让爱清洁,讲卫生在每天的生活中进行,逐渐养成习惯,真正做到适应生活,在生活中讲卫生,爱清洁。

 二、重视个别化教学

 培智学生由于自身的障碍,使得他们有其共性和个性。怎样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生活自理的人,真正融入社会。就要求在生活课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他们将来进入社会遇到的生活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于是我就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差异,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个别教育计划目标。

 三、重视将各科教学融合进生活适应课中

 使培智学生具有适应生活、适应生存的能力,是对培智学生教育训练的最终目的。而生活适应课是这一目标的起点实践课堂。所以不管是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还是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也都是让培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生活适应起点课堂去实践操作。

 如教授生活适应课中《认识常用水果》一课时,出除了通过实物观察让学生认识常见水果外,还要让学生能说一说,读一读,认一认水果的名称(生活语文),知道水果的颜色,通过品尝让学生知道水果的味道(康复训练),还可以结合生活适应课目标里“会清洗水果,切水果”让学生动手洗水果,数一数你洗了几个水果(生活数学),最后进行将水果削皮,把水果切成块,分给同学品尝(待客礼仪)。通过这样一堂课,培智学生不但认识了常见水果,进行了感知觉康复训练,还锻炼生活适应能力,学生了招待客人,又学习了一些生字词语。也将各科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巩固运用,又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动气息。

 四、树立学生的信心

 培智学生虽因大脑不同程度的损伤和障碍造成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身心缺陷,表现为内向、怕生、胆小、自卑等情绪反复。怪异的行为。要使他们将来能够融入社会,走向生活,平时就要加强对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心的培养。不能因他们缺陷而冷落和歧视他们,伤害他们自尊心,更不能漠视他们的自尊,软弱就不鼓励他们面对现在及将来生活困难和挫折的自强、自立的坚强信心。而应在生活中精心地辅育和照料他们,帮他们树立信心,塑造坚强的品格,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4.生活教学工作情况报告

这学期我完成了小学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以后更好地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思品教学主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本学期一、二年级的思品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1、广阔的教学阵地。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5、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5.生活教学工作情况报告

在这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中,我能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每节课课前修改教案,课后反思小结。

 并且,我在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能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

 我在教学时,做到了关注学生的接受性,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挖掘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具有价值的资源,体现出儿童个体与其周围自然、社会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

 例如在学习交通标志和紧急电话这两个知识点,就让学生首先自己说说是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上展开,拓展开来,将知识点深化,让学生接受,并转化为新的经验。

 (二)设计丰富多彩、易为儿童接受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学期品德组的课题——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创设体验性活动来实现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来设计教学活动。对于品德与生活课堂,要考虑到低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解教科书,学生也不是依靠听讲来学习,而是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探索、服务、制作、创造、表现等活动,实际地去感受、体验、领悟、发现。根据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教学时将教学活动的设计放在重要的位置。

 通过讲故事、念儿歌、朗读小诗、画画、动手制作、亲身体验等活动,为学生自主探究、参与研究性学习创设条件,搭建平台。

 例如在本学期我在执教教研组长听课日的《春节知多少》一课时,就创设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收到的效果甚好。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来历。回顾我们刚刚经历的春节时光,了解传统习俗。

 (三)讲求教学的实效性。

 设计出好的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那么就能有效地达到预想的目标。在本学期,我执教四年级的《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多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收获。

 教学活动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活动的形式和数量,而应该是活动的有效性,活动本身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必要。无意义的活动,进行得再多也不过是“演戏”,对儿童的发展并无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去感受、体验,以亲身感知来接受知识。

 (四)关注学生。

 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的关注十分重要,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以及自我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一旦激发出来,就可能产生一些新的疑问,对于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我在写教案时做了预设并有课前修改,而不予注意,而应该激发、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应表扬儿童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研究,并尝试解决。

 以上,是我对自己本学期教学的回顾与总结,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努力做到:

 1、努力学习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2、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做好课后反思,及时针对自己的不足,找原因,想办法。

 虽然这学期我在教学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通过教学总结,我仍发现了很多自己做的不好,有所疏漏和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总之,为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将继续求索,不断创新。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教案

  第一单元 话语

  八、比较阅读

 《秉笔直书》

 思考题:画出改变小男孩一生的一句话,说说这句话是他的一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第二课时

  第一单元教学后记

 这个单元的三篇都旨在为学生展示话语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时,注重初入文本,初步阅读,初探感悟到再入文本,深入角色,以读悟情,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从一开始练读,读顺、读懂、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都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贴近文本,理解课文的中心,注意将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与评价朗读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

 在教学《秉笔直书》时,我发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的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

  第二单元 春潮

 教材分析:单元包括一篇抒情散文、一篇散文诗、两首古诗和两篇记叙文。《春潮》描写的春潮的形成过程和磅礴的气势,引导人们感受春天到来的不可抗拒,充满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描绘了江南春天的诗情画意,洋溢着阴柔之美。

  单元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语文天地里的两首古诗

  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精读的方法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2、坚持做好摘录笔记

情感目标: 充分体会的强烈思想感情和赞美普通劳动者勤劳、坚韧、精业的高尚品质。

  单元重点: 从民风民俗的角度来体会春天到来时的人们的内心的.喜悦;学习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

单元难点: 体会春潮的变化过程,能根据课文的描写想象春天的美丽景色。

 课程计划:

 周次 教学内容课时突出重点方法突破难点策略

 2 《春潮》1课文朗读比较

 2 《三月桃花水》1课文朗读比较

 2 《语文天地》2搜集、整理

 3 作文2练笔

 3 补漏1

 单元课时:7节

 春潮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衰竭、山涧、崩溃、禁锢、喀嚓、驯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情感目标:感受春潮的气势磅礴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体会中国人民拼搏向上的无限的生命力(只作简单了解)。

 能力目标: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动情描述,激趣引入

 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上万物跃跃欲动,将要爆发出埋藏了一冬的活力,势不可挡!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在我们这里难以见到的奇景――春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通。

 2、出示生字学习,引导难写难读得字。

 3、读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说说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也可以提出疑问。

 4、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潮的形成和春潮的不可抗拒的威力。)

  三、品读文本,走进春潮。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写北方春潮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2、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春潮?(时间顺序)

 3、课文为什么先写春潮的形成,后些春潮的气势?(因为春潮是一个有山上雪水慢慢融化过程,是一个有弱变强逐渐宏大的过程,到最后气势不可挡)

 4、读读议议,细读文本。提问:

 1、课文怎样描写春潮由小变大的变化过程?

 2、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1)观看录像,直观感受。

 (2)展开想像,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教师过渡:春潮终于来了,大江复活了,让我们快去看吧!

 (4)自由大声读第三自然段,结合有关句子,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读出人们喜悦的心情。

 读出春潮宏大的气势。

 结合学生的交流,体会,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教师小结过渡:春潮的到来使整个大江的坚冰化作一江春水,瞧,春天正在传播春天到来的消息。

 3、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

  三、小结。

 教师小结:感谢那势不可挡的春潮,击溃了坚冰,赶走了寒冬,感谢那一江多情地春水,复活了大江,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展阅读,比较春天

 给同学们推荐三篇:

 1、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这篇表现了秋的萧瑟、凄凉和阴霾的情景。)在读时,和我们学过的《春潮》比较,看有什么不同。

 2、朱自清的《春》,读后看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3、冯德英的《苦菜花》,它能帮助你更深刻的了解《春潮》的含义。

  板书设计:

 春潮

 春在进攻: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化着

 大江复活:坚冰崩溃→波涛汹涌→呼叫撞击→驯服地远去

刺马案为何被称为奇案

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案情扑朔迷离,后

来的文章、图书及其他记载多以“情杀”视之。近来,以此案为题材

的影视作品又使公众对此产生兴趣。即将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马新贻文史集成》一书对此案提出了新的见解。应本刊之邀,作者

将书中文章摘编此文,以飨读者。

1870年8月23日,江宁(今南京)将军魁玉飞章入奏:两江总督马

新贻遇刺身亡。同治帝喻之为“武元衡盗起身旁”。(1)慈禧太后惊

问:“这事岂不甚奇?”曾国藩诚惶诚恐地回答:“这事很奇。”

(2)李鸿章若有所思:“谷山近事奇绝,亦向来所无。”(3)由于

案犯张汶详(4)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奏案含糊,此案一拖半年之久不

能结案,于是各种传闻蜂起,不经之语飞短流长,使此案更加扑朔迷

离,后人称之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马新贻遇刺 1870年8月21日,又到总督阅视武弁投射的日子。这天突降大雨,

总督阅射只好推迟。22日,天气转晴,两江总督马新贻一大早徒步来

到督署西边的校场演武厅,亲自阅射。每年一度的总督阅射,是当时

江宁的一大盛典,允许百姓参观,因此马新贻阅毕回署的箭道两旁挤

满了围观的群众。当他走到后院门外时,一人突然跪道求助,此人是

马新贻的同乡,山东郓城武生王咸镇,之前马新贻已两次给予资助。

武巡捕叶化龙将他推开,唐得金上前查问,其他人仍照直前行。走了

两三步,又有一人,一边高呼冤枉,一边直扑马新贻,只见一把明亮

的匕首一闪,迅速刺入马新贻右胁肋。马新贻啊呀一声,扑倒在地。

跟随差弁方秉仁上前抓住那人的辫子,夺过他手中的匕首。其他差弁

一拥而上,将其扭住。中军副将喻吉三听到呼喊,急忙赶到,喝令将

凶犯捆缚。该犯既不抗拒,又不逃跑,从容就缚,口中不停地说: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今日拼命,20年后

又是一条好汉。”说毕仰天狂笑。家丁张荣急忙扶起马新贻,见其面

如土色,双手紧抱胸部,右臂紧紧夹着右肋,萎缩着身子,已不能站

立。差弁取下门板,将其抬进督署上房。  中军副将喻吉三一边命巡捕将凶犯押到督署候讯,一边差人飞报

江宁将军魁玉和司道各员。魁玉闻讯大惊失色,飞奔督署探视。马新

贻仰卧榻上,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生命垂危。探视伤口,匕首刺进

右胁肋,深至数寸。魁玉看后,随即走出上房,讯诘凶犯。再三讯问,

案犯只供称:系河南人,名张汶详。讯其行刺缘由,一味闪烁,坚不

吐实。魁玉气急,喝令将凶犯带往上元县严刑讯究。  马新贻气息奄奄,自知命不能保,口授遗疏,令嗣子毓桢代书,

请魁玉代呈朝廷。午后,马新贻已再不能言,延至23日下午2时许,因

伤势过重,救治无效,遽尔殒命。正处英年的马新贻一下子从颠峰跌

落到地,淹没在茫茫宦海之中,成为人生世界的匆匆过客。  魁玉回到将军府,饬委藩司梅启照、署盐道凌焕、江宁知府冯柏

年、署理上元县知县胡裕燕、江宁知县莫祥芝、候补知府孙云锦、候

补知县沈启鹏、陈云选等连夜讯诘。张汶详语言颠倒,毫无确供。8月

23日,加派臬司贾益谦、候补道勒方?、候补知府钱海永、皖南道李

荣、江苏候补道孙衣言、山东候补道袁保庆等轮流审讯。魁玉一面督

饬司道各员继续会审,力图得到确供,一面立即拟摺,由驿600里紧急

驰奏朝廷。   魁玉担纲初审 魁玉的奏摺8月28日到京,同治帝览后“实深骇异”。两江总督乃

兼圻大臣,竟在督署重地被刺身亡,实在是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一

次冲击。29日,清廷连发四道谕旨。第一,命“魁玉督同司道各官赶

紧严讯,务得确情,尽法惩办。”(5)第二,“曾国藩著调补两江总

督,未到任以前著魁玉暂行兼署。”(6)第三,密旨安徽巡抚英翰加

强长江防务和地方治安。(7)第四,“著魁玉督饬司道各官,设法熬

审,务将因何行刺缘由及有无主使之人一一审出,据实奏闻。”(8)

上谕未到江宁,27日魁玉又急奏:“拿获行刺之凶犯,始则一味

混供,迨昼夜研鞫,据供系河南人,名张汶详,直认行刺不讳,而讯

其行刺之由,尚属支离狡诈”。(9)9月3日,清廷立即谕旨:“情节

重大,亟应严切根究”,“务将行刺缘由究出,不得含混奏结”。

(10)魁玉一日接到四道上谕,这才体会到个中滋味,仅仅告知“一

味闪烁”,“语言颠倒”,“支离狡诈”既不能让朝廷满意,也不能

屏止众口。果然,王公大臣纷纷议奏。给事中王书瑞奏道:督臣遇害,

疆臣人人自危,其中有牵掣窒疑之处,应派亲信大臣彻底根究,勿使

稍有隐饰。5日,清廷再下谕令:“惟以兼圻重臣,督署要地,竟有不

法凶徒潜入署中,白昼行刺,断非该犯一人挟仇逞凶,已可概见。现

在该犯尚无确供,亟须彻底根究。著张之万驰赴江宁,会同魁玉督饬

司道各员,将该犯设法熬审,务将其中情节确切研讯,奏明办理,不

得稍有含混。”(11)清廷一开始就意识到此案的严重性,现在又怀

疑非张汶详一人所为,因此口气越来越严厉。  18日,清廷又下谕旨:“张汶详行刺督臣一案,断非该犯一人逞

忿行凶,必应彻底研鞫,严究主使,尽法惩办。现审情形若何?魁玉

此次摺内并未提及。前已明降谕旨,令张之万驰赴江宁会同审办。即

著该漕督迅速赴审,弗稍迟延。魁玉亦当督饬司道等官,详细审讯,

务得确供,不得以等候张之万为辞,稍形松懈,此事案情重大,断不

准存化大为小之心,希图草率了事也。”(12)清廷明确提出“严究

主使”,从而抓住了本案的症结。对魁玉审案,似乎不耐烦了,字里

行间充满了斥责,态度更加严厉。  24日,魁玉带着几分委屈,几分无奈,几分惶恐,再次奏陈:伏

思前督臣马新贻被刺一案,案情重大,张汶详刁狡异常,奴才督饬司

道昼夜研审。张汶详自知罪大恶极,必遭极刑,所供各情一味支离。

讯其行刺缘由,则坚称既已拼命做事,甘受碎剐。如果用刑过久,又

恐凶犯仓瘁致命。不过,魁玉多少还是向朝廷报告一些进展,已审出

张汶详是“漏网发逆头目”,曾在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名下领兵打仗,

进攻漳州,转战安徽、江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张汶详的女儿

张宝珍,儿子张长幅,同居之舅嫂罗王氏已被拿获,现在飞咨山西巡

抚何?,要求押解张汶详所供时金彪归案对质。唯有此案的核心即行

刺缘由仍无确供。  至此,魁玉审理刺马案已月余,每次奏报几乎不离“一味闪烁”,

“语言颠倒”,“一味支离”。那么张汶详“闪烁”的是什么?“支

离”的又是什么呢?魁玉没有奏报。说穿了,恐怕不仅仅是张汶详在

支离,魁玉、梅启照这些承审大员也在支离吧!例如张汶详关于马新

贻通“回匪”的供词,虽然是无稽之谈,但魁玉并没奏报。陈功懋在

《张文详刺马新贻案真相》一文中说,他的祖父陈镜题,曾参与会审

张汶详的录供研讯。据陈镜题回忆,当张文祥(汶详)供马新贻咸丰

七年庐州失守,曾被其俘获,因不知马是庐州知府,把马与时金彪一

起释放时,“问官相视错愕,录供者亦停笔不敢直书。”“张之万到

江宁时,时金彪早从山西解到。张之万、魁玉提讯时金彪时,只有藩

臬参与审讯,连审两次均未录供”。马新贻庐州被俘至今未见到经得

起推敲的证据,但有一点可能是真实的,即后来人们所看到的供词是

经过删改的,或者说有些供词录供者没有秉笔直书。这就难免物议纷

歧,讹言蜂起,给后人留下了无数不解之谜。   张之万驰赴江宁会审 9月25日,张之万收到吏部咨文。30日从清江浦沿运河南下。  10月7日,张之万抵达江宁。  第二天,张之万传见参与会审的司道府县各员,了解整个审讯情

况,争取各官员对审讯此案的意见。又调江宁知府蒯德模等加入审讯。

接着提审张汶详,连审数日,并没用刑。孙衣言、袁保庆十分不满,

要求严刑讯究。张之万不软不硬地说:“案情重大,不便徒事刑求。

偿未正典刑而瘐,谁负其咎?”老奸巨滑的张之万很清楚,这个案

子不管怎样审,怎样结,都是两头不落人。审不出主使人,马家不愿

意,朝廷更不满意。审出主使人,不是得罪的人更多吗?而且这些人

也可能把自己“做掉”,岂不更悲?于是他采取拖延战术,慢慢地审,

耐心等待曾国藩的到来。  10月12日,张之万送出第一道奏章:“该犯张汶详自知身罹重解,

凶狡异常,连讯连日,坚不吐实,刑讯则甘求速,熬审则无一言。

既其子女罗跪于前,受刑于侧,亦复闭目不视,且时复有矫强不逊之

词,任意污蔑之语,尤堪令人发指。臣又添派道府大员,并遴选长于

听断之牧令,昼夜熬审,务期究出真情,以成信谳。”(13)同时与

魁玉联衔报告,质讯中军副将喻吉三,以及武巡捕候补都司叶化龙等,

追究防护失职之责。  由于张之万、魁玉拖延太久,12月9日上谕严加训斥,并一针见血

地指出:“现已五旬之久,尚未据将审出实情具奏,此案关系重大,

岂可日久稽延!”(14)张之万、魁玉的拖延政策,也遭到朝野抨击。

给事中刘秉厚奏劾:“派审之员以数月之久,尚无端绪,遂藉该犯游

供,含混拟结。”(15)案子拖延不结,招致更多传闻物议,于是朝

廷震怒,12月9日、12日、18日连下三道谕旨。张之万、魁玉成了众矢

之的。  12月12日,张之万、魁玉抛出精心炮制的“审明谋杀制使匪犯,

情节较重,请比照大逆向拟,并将在案人犯分别定拟罪名摺,“奏道:

“凶犯张汶详曾从发捻,复通海盗,因马新贻前在浙抚任内,剿办南

田海盗,戮伊伙党甚多。又因伊妻罗氏为吴炳燮诱逃,曾于马新贻阅

边至宁波时,拦舆呈控,未准审理,该犯心怀忿恨。适在逃海盗龙启

等复指使张汶详为同伙报仇,即为自己?恨,张汶详被激允许。该

犯旋至新市镇私开小押,适当马新贻出示禁止之时,遂本利俱亏。迫

念前仇,杀机愈决。同治七、八等年,屡至杭州、江宁,欲乘机行刺,

未能下手。本年七月二十六日,随从混进督署,突出行凶,再三质讯,

矢口不移其供,无另有主使各情,尚属可信。”(16)张之万、魁玉

的奏结看来还算顺理成章,但最后露出了破绽。人命关天的法律文书,

行文时竟用“尚属可信”四字,不知是何用心。上谕尖锐地指出,

“马新贻以总督重臣,突遭此变,案情重大。张汶详供挟恨各节,及

龙启?等指使情事,恐尚有不实不尽,若遽照魁玉等所拟,即正典刑,

不足以成信谳。”(17)于是除谕令曾国藩速回江宁外,再派刑部尚

书郑敦谨作为钦差大臣携随员赴江宁复审。不仅主审大员撤换,就连

司员也全部更换,既显示出朝廷处理此案的决心,也反映出对前审案

人员的不满和失望。  曾国藩难莅两江 8月21日,马新贻遇刺的前一天,江苏巡抚丁日昌自江苏急匆匆地

赶到天津,直奔直隶督署,与曾国藩密谈良久。22日上午,曾国藩回

拜丁日昌,正是此时此刻,远在江宁的马新贻被张汶详刺伤。23日下

午,曾国藩午睡,“心不能静”。此刻马新贻在江宁撒手人间。随后,

丁日昌与曾国藩日日密谈,夜夜磋商。30日上午,曾国藩接到上谕,

调他再任两江总督。曾国藩感到愕然,急召幕府和丁日昌、毛昶熙密

商。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中,一直受到中外抨击,列强嫌他惩处不

力,国人骂他“残民媚外”,他自己也说:“数日来查讯津案,办理

既多棘手,措施未尽合宜,内疚神明,外惭清议。”(18)此次让他

回任两江,把他从泥潭中拉出来,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9月2日

他上了一道“谢调任江督恩因病请开缺摺”,固辞两江总督。他说自

本年3月以来,衰病日甚,目病已深,恳请另简贤能,畀以两江重任,

俟津事奏结,再请开大学士缺。朝廷也很会给“中兴名臣”戴高帽子,

5日立即下旨:“两江事务殷繁,职任綦重,曾国藩老成宿望,前在江

南多年,情形熟悉,措置咸宜,现虽目疾未痊,但得该督坐镇其间,

诸事自可就理,该督所请另简贤能之处,著毋庸再议。”(19)上谕

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有病也必须去。  10月20日,慈禧太后在养心殿东间召见曾国藩,命他速赴江宁。

此时,先期回苏州的丁日昌有点沉不住气了,奏请饬曾国藩迅速赴两

江任。可是曾国藩仍然坐在北京不动,这一来慈禧太后不耐烦了,

11月1日再次召见他,见面就问:“尔几时起程赴江南?”  曾国藩磨磨蹭蹭,就是不起程,似乎对回任两江毫无兴趣。其实

他一直密切关注江宁的事态发展。江宁将军魁玉,他的门生布政使梅

启照、候补道孙衣言等给他频频来函。10月5日他给魁玉去信询问:

“刻下廷旨已饬张子青漕帅驰赴金陵,妥为讯办,未知渐有端倪否?”

(20)他非常关心那个背后主使审出来没有。丁日昌每时每刻都在传

递着江宁案审的消息。且时论的发展对他极为不利,有人说马新贻被

刺,是因为督抚不和。朝里也是浮浮扬扬,太常寺少卿王家壁直指马

新贻被刺与丁日昌有关,他再次上奏说:“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被案,

应归马新贻查办,请托不行,致有此变。其子未知曾否到案,仍时往

来该抚任所,臣所闻之言止此。闻此言者非臣一人,臣所闻者亦非一

人之言,其言时皆相顾叹息,及向根询,则皆畏累不敢尽言。臣思陕

西僻在西隅已有所闻,江南必有确实公论,属吏或难兼采,京师相距

较近,亦必有所传闻。”“此其尤著者,丁日昌本系矫饰倾险小人,

江南大小官员甚多,此事不疑他人,而独指该抚之子,难保尽出无因。

或其子妄为而该抚不知,抑或与知而乘其驶赴天津,可以使人不疑,

均难悬揣。”(21)  所谓丁日昌之子案,即1869年10月5日,太湖水师后营右哨勇丁徐

有得、刘步标陪同哨官王有明到苏州看病。夜二更,徐、刘闲游妓馆,

正遇丁日昌之子分发知府丁惠衡,侄监生丁继祖,与家丁等同游妓馆,

双方发生争执。苏州亲兵营补用游击薛荫榜带亲兵胡家岳、丁玉林

(丁日昌族人)巡夜,看其滋事,责徐有得40军棍。徐不服,又遭重

责,4天后徐有得因伤亡。丁日昌看到子侄闲游妓馆滋事,致勇丁被

责酿命,不得不上奏,自请议处。上谕命马新贻审理此案,丁继祖投

案,丁惠衡传唤未到。据丁日昌说,丁惠衡夜里越墙逃匿,不知去向。

此案因丁惠衡拒不到案,一直拖到1870年7月6日才结案。此案结案后

40多天,马新贻被刺,此时丁惠衡仍未归案。故有太常寺少卿王家壁

之奏。  丁日昌眼看大火要烧到自己身上,如坐针毡,他希望曾国藩回来

主持江宁刺马案的审理,曾国藩毕竟曾是自己的东家,许多问题自会

由他摆平。于是急急上了一道摺子,“请饬曾国藩迅速赴任。”(

22)这道折子倒也很符合慈禧太后的心意,10月29日立即下旨,督促

曾国藩起程赴任。可是朝廷未必知道丁日昌的奏摺别有一番深意。  11月7日,曾国藩终于抬起脚,踏上南下的旅途。12月6日,当他

还在旅途尽情享受运河两岸风光、沿途美景的时候,上谕已免去丁日

昌江苏巡抚之职,调补张之万任江苏巡抚,张兆栋升授漕运总督。

12日曾国藩抵达江宁,他自京抵宁用了36天。14日,接印视事。从清

廷调他任两江总督,到他正式上任,历时3个多月。  第二天上午,张之万急急忙忙交接案件,下午就匆匆跑回清江浦

去了。曾国藩很沉得住气,一直到郑敦谨抵江宁,这两个多月的时间

里,从未主持过审理案件。只在郑敦谨来到的前一天,他才调阅案卷,

记下有关案犯的名字。这段时间里他在干什么呢?一是接客聊天,二

是看《阅徽草堂笔记》。如果说这两个多月有关于刺马案的活动,那

就是他给马新贻作了一幅挽联,前往吊唁了一番。他对这个案子为什

么一直采取拖延回避的态度?恐怕有深层次的原因。邓之诚在《骨董

三记》中说:“国藩不欲深求,必有不能深求者在。”  郑敦谨星夜使江宁复审 1871年1月7日,郑敦谨入宫请训,随即装束就道,驰赴江宁。随

带司员仍是跟随自己去山西查案的现任刑部满郎中伊勒通阿、汉郎中

颜士璋。郑敦谨一行星夜奔驰,时值大雪封路,坐轿难以行走,他们

徒步涉雪而行。据颜士璋《南行日记》记载,途中多人冻伤,他自己

的蓝布棉衫被树枝多处挂破,到江宁时棉絮外露,不堪入目。由于沿

途雨雪阻滞,直到2月18日才抵江宁。这一天是大年除夕。正月初二即

关门审案。参加会审人员有:钦差大臣郑敦谨和他的随员伊勒通阿、

颜士璋;曾国藩和他委派的江安粮道王大经、江苏题补道洪汝奎;后

来又增加候补道孙衣言、袁保庆。  郑敦谨雄心勃勃,非要把这天下疑案审出个水落石出不可,也不

枉他那个“铁面无私”的称号。连讯14天,该犯一味狡展,毫无确供。

与郑敦谨并坐正堂的曾国藩,一直默默地听着很少发问,最后对郑敦

谨淡淡地说:“将来只好仍照魁、张二公原奏之法奏结。”(23)此

时郑敦谨一切都明白了,难怪自己连审14天,终没有结果,原来他们

早已设计好了。他心里凉了半截,原来这案子是不能深究的。他反复

思考着,不管怎样这案子还是要结呀,老佛爷正眼巴巴地等着呢。唉!

要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不然拖久了自己也要陷进去。他打定主意,

熬审不用刑,堂威喊得震天响,那是做给别人看的。孙衣言、袁保庆

可是坐不下去了。孙衣言看着吃得白白胖胖的张汶详,对郑敦谨说:

“贼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实。”(24)郑搬出魁、张的法宝堵孙的

口,不过话说的更好听一些。  3月19日,郑、曾联衔上奏:“会同复审凶犯行刺缘由,请仍照原

拟罪名及案内人犯按例分别定拟。”奏结比张之万、魁玉原来的定拟

叙述更加详细,取供、采证、行文更加缜密,但基本内容不出前者,

这就是仍照原拟定的意思。所不同的是:第一,特别强调张汶详“听

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

(25)第二,对张汶详量刑更加残酷,除了“按谋反大逆律问拟,拟

以凌迟处”外,又增加了一条“摘心致祭”。(26)  当郑敦谨、曾国藩拟好奏结,要孙衣言、袁保庆签字画押的时候,

这二位拿出了杀手锏,拒绝在奏结上“书诺”(签字)。不过,郑敦

谨、曾国藩是何等人物,他们也有应对的办法。他们在奏结中根本不

提孙衣言、袁保庆参加会审一事,把朝廷蒙在鼓里。  在上奏的同时,把供招抄录分送军机处、刑部存案。郑、曾这一

手很厉害,首先存案,造成既定事实。意思很明白,这是最后定谳。

郑、曾在另外的夹片中使用的措词仍然是:“该犯供词,尚属可信。”

(27)这一措词是张之万、魁玉在原拟中使用的,为此清廷斥责他们,

“不足以成信谳。”而今郑、曾使用,倒不为过,人言人殊。  郑、曾、张、魁四人反复公开声明,“毫无确供”,那么明知无

确供,还要如此定谳,这个定谳当然不是信谳。主审大员明知不应为

而为之,何故?可是,朝廷最终也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3月26日,谕

旨下达,肯定了郑、曾的奏结。4月4日,曾国藩奉旨监斩,将张汶详

凌迟处,并摘心致祭。  孙衣言不争一时争千秋,他在给马新贻写的神道碑铭中,慷慨激

昂,秉笔直书,“贼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实,而叛逆遗孽,刺杀我

大臣,非律所有,宜以经断,用重典,使天下有所畏惧。而狱已具且

结,衣言遂不书诺。呜呼!衣言之所以奋其愚戆为公力争,亦岂独为

公一人也哉!”(28)孙衣言的文章一出,震惊朝野,舆论大哗,就

连慈禧太后也知道其中大有隐情。但是,总不能为了一个人,去动

摇大清江山啊。斯人已作古,让他去吧,无非加恩赐恤,以慰忠魂。

终觉疑案之未明 时人传言,张汶详刺杀马新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马新贻渔色负

友,张汶详为友复仇。果真如此,孙衣言、袁保庆作为马新贻的亲信,

自始至终都参加了审讯,那么,魁玉、张之万、梅启照给他设计了一

个“海盗挟仇报复”的结案,不是更体面吗?何以苦苦追求,以得确

供呢?再说马新贻的四弟马新?自幼跟随左右,直到马新贻被刺身亡,

马新贻的事情他是再清楚不过了。如果马新贻因渔色负友而遭刺杀,

已经给他一个体面结局,马新?为此应该感恩不尽,为什么一直悲呼

终觉疑案之莫明,希望时人和后人给以研讨呢?  其实郑敦谨心里很明白,他只能以苦笑对之。未等圣旨下达,更

没等张汶详正法,他愤然离开了江宁。曾国藩送他程议,他分文不收,

两个随行郎中每人收了500两银子。曾国藩和司道各员送他到江边,他

板着面孔,头也不回地扬帆而去。  郑敦谨并未回京交旨,走到清江就停了下来,打发两个郎中代他

回京交旨,声称有病不能回京。钦差大臣不回京交旨,按清制是要治

罪的。曾国藩觉得有点对不住这个湖南同乡,借巡视地方为名,到清

江去看他,百般安慰,劝他回京赴任。朝廷迭下谕旨,命其回京。他

以有病为托词,请求开缺,并终生不再为官。  郑敦谨的两个助手回京后悄然而失。6月,颜士璋被放到兰州,虽

是给了一个没有实缺的知府,与充军流放所差无几,不久回籍赋闲。

伊勒通阿,8月19日“给全俸以养余年”(29)也回老家去了。  所有这一切,都使人们感到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势力,有一双无形

的手在左右着这一切。有人说是慈禧太后。不,慈禧太后没有理由杀

一个既无兵权,又不属于任何派系的马新贻。正是她,同治七年召见

马新贻,密旨马新贻调查湘军攻陷天京后太平天国金银财宝的去向。

太平天国经营10年,各种粮饷自不必说,天王府金银财宝堆积如

山,其他王府、将军府也有不少收藏。曾国荃攻陷天京,纵湘军抢掠

数天。为了灭迹,又放了一把火,大火烧了几天几夜不息。湘军均饱

私囊,大车小辆向湖南老家运送财物,几年中,湘军子弟抢购土地遍

及湘鄂。朝野议论纷纷,恭亲王颇有微词,慈禧太后心中不快。尤其

令朝廷坐卧不安的是,十几年来湘军的实力迅速膨胀。太平天国失败

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

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

了,她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

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

营了数年,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军

队,孑然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难怪李鸿章说:“若七年秋

不妄更动,或谷山僻在海滨,竟免斯厄。”(30)马新贻被刺,朝廷

心中明白,为了不致激起兵变,动摇清王朝的统治,赶紧调曾国藩回

莅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宝座长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

问津。李鸿章一语道破天机:“湘人习气之重,他人视为棘手,……

选州必于湘人,朝廷亦深顾虑。”他给曾国藩交了底,“两江地大物

博,断非师门莫办。”(31)而马新贻独犯其忌。  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来,他们比土匪还要

凶残,明目张胆地肆疾抢掠。左宗棠直言不讳地批评湘军,他认为这

都是胡林翼为了一时对付太平天国,招募剧盗所致。曾国藩对湘军的

为非作歹也很清楚,他说:“余设立水师,不能为长江除害,乃反为

长江生害。”(32)  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后,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将

领。这些人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有些人参加了哥老会,

有些人本来就是哥老会成员。湘军裁撤扩大了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

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

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为营务处总管,抓到为害百姓、

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的郭柏荫对其孙郭公铎说:“张汶祥(汶详)

行刺有幕后怂恿者,应是这一类人物,最初有意制造流言的,也是他

们。”(33)高拜右在《刺马案与湘军》中说:“刺马案,终清之亡,

迄莫详其真相,实则马之,于湘军之嚣张气势。”  那个曾给孙衣言透过口风的颜士璋颇有心计,他写了一本《南行

日记》,记述了赴宁的全部过程。据他的曾孙颜牧皋说,日记中写道:

“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张汶详刺杀马新贻,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马新贻被

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

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

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

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

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马新贻被刺身亡,又有身后之玷,人们津津有味地谈论着桃色绯

闻,而且又有为友复仇,义薄云天的侠义故事,迎合人们猎奇的心理,

适应玩家的口味。若马新贻不,也是百口莫辩。史家亦是望而却步,

因为谁也不愿意去为一个渔色负友的小人辩白,冤不冤由他去吧。妙

哉!高明哉!湘军及其首脑们痛痛快快地给社会开了一个玩笑,也把

历史玩于股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