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唐成事心法》读书笔记7:选择,努力

2.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0篇

《冯唐成事心法》读书笔记7:选择,努力

扪心自问的下一句是什么-扪心自问完整版

阅读时间:2021.12.11

阅读章节:有时候“不努力”是种正确战略。选择,不仅仅是断舍离。摒弃“身心灵”,在现实中“修行”。

正文:

有时候“不努力”是种正确战略

有时候不努力是一种正确战略,对于这个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但是作者也有作者的理由,在这里他给了3点理由,我们一一来看一下是不是能说服你呢?

第一,战略方面重要的是要认命,成功是一种偶然,天命的成分占大头。不是做大事的时候努力,做大事容易受伤。

这里作者举例说,有一首励志歌曲叫《爱拼才会赢》,歌曲里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句话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在战略上,这种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是不对的。

因为曾国藩实话实说:七分在天,三分在人。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认清现实的残酷,的确不容易开心,但也不容易幻灭,总比犯傻强,认命是一种不得不做的正确战略。

读到这些文字,有没有触动你的一部分呢?其实我觉得有时候可能是正确的,但大部分时候,我们还需要去拼一拼,这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我们大部分人,还没拼到无能为力,拼到靠天的程度。

第二,从战术的角度,有时候需要你收敛。这里作者说,你的努力如果涉及别人,有的时候你可以尽100%甚至120%的努力,但多数情况下尽80%~90%的努力就可以了,为什么?

1.如果你有太强的目的性,很有可能遭到别人的反感。

这里作者举的例子是别人找他签名的例子,就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让他去签名,会把他一天的时间都挤掉。那他就做不成别的事情了。

我觉得这个例子也很恰当,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认为:你就给我签个字,这有什么难的。但我们忽略了,如果每一个人都这么想,对当事人造成的结果,就是每一天也只能去做这些事情了。

2.你有可能因为跑得太快,遭到别人的妒忌。

这里作者举的例子是,他在美国一个大型的医疗器械厂做暑期实习的期间,当时因为他很年轻,会做得很快,然后团队的人因为没有那么努力,所以就会遭到团队人的抵制。

因为当时的组长告诉他,可以工作慢一点,不要那么着急,如果你太着急了,就需要其他人配合你,所以一个团队里光你一个人努力是没有用的。

以上这两个例子我觉得有代表性,但是有也有局限性,因为作者的这两个亲身经历,大部分人可能遇不到,但是如果一旦遇到了,就以参考作者的做法,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3.长期过分努力做事,会遭到非常严重的抵抗。

这里作者举例是,他们讨论问题激烈的时候,同通常赢的一方,会在第2天甚至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遭到大家的抵制。所以他就会采取的一个妥协的方案,无论讨论什么事情,到晚上12点必须停,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洗个热水澡,睡觉,第2天再讨论,而神奇的是,第2天80%的问题都可以达成一致。

这里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应收款,应收款通常是1~3个月才付钱,如果你追的太急,你三天就把应收款追回来了,如果长期下去,对方是不是会选择一个追应收款追的不那么急的,可以允许他三个月的时间去付款的这样一个厂家呢?

感觉这一条里的两个例子都很有代表性,都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启发我们要去考虑对方的处境,要达成一种共赢。

第三点,不着急,缓称王,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曾国藩说:“不慌不忙,严苛后进向后,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来。”

别着急,别慌张,你把小河填满,小河满了自然会慢慢汇成大河,然后大河奔向大海,这实际上说的是人生态度,也是工作态度,不要着急,不要急着立山头,不要急着称王称霸。

其实着急也没用,当你笨功夫没有下到一定的程度,你想要立山头,其实也立不起来。

说完了上面3点,你可能会问,那还用努力吗?其实这也是我想问的问题,那还用努力吗?作者说当然。

因为:

1.你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你要时刻准备着你的时机到来。而现下你就可以把努力集中到去磨剑,长本事上。(我觉得这一条建议尤其适合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尤其是这哈尔滨,动不动就居家的这个事情上,居家就可以集中精力去磨剑,就像昨天分享小伙伴说的,这个时候是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机)

2.能打仗,能力战,能快跑的时候,请力战,快跑,成事,你要具备能够力战,快跑的能力和精力,这是可以努力的地方。(没错,现下就是最好的磨剑时机。)

3.获得某个细分领域最多的知识和最高的智慧,在你竖起立山头之前,你在这个细分领域多积累知识和智慧,不要太早说自己已经具有了,多扪心自问,在你试图称王的领域,你的知识和智慧够不够?(自问不够,所以努力学习,即使很难,也要努力做。)

最后练就一身本事,能成大事时,成大事,不能成大事时,继续躲在某处练的本事。得志行天下,不得志独善其身,淡定而从容。

选择,不仅仅是断舍离

这个观点我是认可的,看看作者是怎么说明的:

第一,选择人才,看其志向

这里还是引用中国番的话,就是看人才到底是看智商还是情商,如果都不是,那看什么呢?曾国藩说“视其志趣”,就是这个人是一个俗人,还是一个能脱俗的人。

如果是俗人,他会越来越差,哪怕他智商、情商特别高,智商、情商特别高的俗人,往往会变成更大的隐患。如果他志趣很高,不愿愿意流俗,即使智商、情商比较低,每天也能进步一点。

第二,养成好习惯,战胜流俗。

对于这一条我无比的认同,这里作者分享了他自己的习惯,每天至少有两个:

第1个,就是每天做100个仰卧起坐,100个俯卧撑,他通常都能做到,我我觉得这个很厉害。

第2个,特别简单,就是看着 Kindle入睡,也可以把Kindle换成纸书,只要不是手机就行。

下面是他每周的习惯。

1.每周练2~3次,10千米跑,根据每周的安排和天气,不一定是具体哪天,可以放松一点,每月跑到体重公斤数的千米数。

2.每周2~3次,15分钟完整版的高强度间歇训练。

3.每周2~3次,每次不低于一小时的毛笔字。

4.每周连续轻断食2~3天,这要在某些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他的目标是做到体重不要高于大学毕业时候的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争取小于19)

5.每周连续戒酒两天,给肝脏充分的休息时间。

6.每周读2~3卷《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大概是300卷每卷大概1万字,整本书大概是300万字。这样一周能读三卷的话,两年就能把《资治通鉴》读一遍。

每年的习惯,因为涉及重大战略,没有分享。

光看这个每周的习惯,我觉得已经很惊讶了,因为作者这么大的工作量,业余时间还培养了写毛笔字的兴趣爱好,还有这么大强度的锻炼,我觉得这效率之高,是一般人没有办法比拟的。最起码我现在就做不到这么高效,因为我没有去跑步锻炼,也没有一个给自己爱好一点时间,所以对自己还是不够狠。

要对自己狠一点,要合理安排时间,加油吧。

摒弃“身心灵”,在现实中“修行”

无比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在我身边,很多人一提到“修行”,就必须带上原生家庭,就必须带上“身心灵”,似乎只有这样才叫修行,这一点我很不耻。都是成年人了,为什么要甩锅给原生家庭呢?

看看作者的主张吧:

作者说人离不开肉身和灵魂,生来就带着,跟着你一起长大。

成事的人更躲不开自己的肉身和灵魂。

第一,在现实中修行。

1.这里作者举的例子很有趣,就是现在普遍存在的描绘的很美的,白白的裙子,蓬松的头发,大家在一起吹风饮露,辟谷轻断食,描绘的特别特别美。外带“不语”,用心交流。

但是作者没有去,因为他觉得,去的人没有什么显著改变,另肯定交了不菲的钱,下一次的钱也都交了,到底是洗脑课,还是修行课很难说。

(哈哈,无比认同这样的说法。)

2.作者认为可以在现实中修行,不一定要到大海边、小树林去修行。

如何在现实中修行?珍惜每一个不舒服和难受。

我们改变不了基因、原生家庭、环境、教育、遭遇,但我们可以从任何一刻开始,觉察“我”这个人到底怎么了。(无比认同)

第二,真正的修行是忍耐、自强

这里作者的观点我是无比认同的,他说:不要把舒服当成天经地义,不要把难受当成马上要丢掉的负担,珍惜这些不舒服、难受,不要总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觉能生慧,察觉才能产生智慧,让自己更好的与自己的肉身和灵魂相处,更好的运用自己的肉身和灵魂。

这里又举列举了曾国藩惨败的例子,其实我发现,作者特别喜欢曾国藩,每一章节都会举曾国藩的例子,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个曾国藩的案例编辑。

当然这里他也列举了自己的例子,就是他自己20年来有两份全职的工作,因为他一旦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会跳出来去挑剔别人,比如你地没有擦干净,花园没有那么完美,这样的话 他和别人都不舒服。所以他要全职工作,耗光自己,造福他人。我觉得这一段描写特别幽默,边读边笑,这样幽默的一种叙述方式,让人读起来特别轻松。

所以让身心灵在现实中修行吧。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0篇

第13届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即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是由中国举办的国际性残疾人奥林匹克赛事,于2022年3月4日开幕,3月13日闭幕。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北京冬残奥会 观后感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

“我会拼尽全力,努力站上最高领奖台为国争光。”1月16日,到达张家口崇礼万龙滑雪场后,将出战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景县籍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梦秋,第一时间给景县的母亲高立敏打来电话,平和的声音中透露着自信。

“她永远是我们的骄傲。”谈起身残志坚的女儿,高立敏满脸自豪。

今年刚刚20岁的张梦秋,有着6年运动员职业生涯。14岁时,因患小儿脑性瘫痪导致身体具有一定运动功能障碍的她,成为了河北省残疾人冬季项目队的一名运动员,专攻高山滑雪项目。因为身体原因,她的反应速度要比其他人略慢一些。教练讲解的动作要领,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学会的动作,对于张梦秋来说需要花两三倍的时间才能掌握。但她不服输,在教练的耐心指导下,刻苦训练,反复琢磨技术动作,最终熟练掌握了各项技巧,取得骄人的成绩。2017-2018雪季,张梦秋开始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并入选了国家集训队。从2019年开始,她在新西兰南半球杯、残奥高山滑雪世界杯等国际大赛中斩获6枚金牌,2021年更成为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和亚残运会高山滑雪项目的三冠王。

在母亲眼里,梦秋是一个开朗、坚强,勇于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人,一路走来也有着很多的不容易。梦秋曾说:“我的梦想就是站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最高领奖台”。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6年来,张梦秋绝大部分时间呆在寒冷的训练场,一遍遍做好教练要求的动作,一个个完成好安排的计划。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也给梦秋带来身体上的伤病,但她仍专心训练,毫不放松。多年以来取得的各种优异成绩,都离不开她的努力与坚持。

“一年回家一趟,非常想她,但想到她能为国争光,我也特别理解。”高立敏透露,2021年,梦秋仅仅回到老家景县7天, 其它 时间便全心备战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每周训练6天,每天坚持在雪道上滑行6个小时,想家时只能打电话回来。每次打电话,面对母亲“注意休息”的叮嘱,她也总是语调轻松地叫大家放心,从未抱怨过训练辛苦或有压力。

“一直以来,我们全家人都很支持梦秋,也很关注她的历次比赛进程。”高立敏表示,梦秋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比赛当天,全家人将会通过手机、电视等 渠道 关注她的比赛,为她加油鼓劲,自己也会提前准备好女儿最喜欢吃的美食,等她赛完回家团聚。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2

随着万千国民的欢呼,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正式落户北京,北京冬奥会申奥成功,鼓舞了所有的中华儿女。

奥运是一个舞台,展现着力量、意志、技巧和自然的美,以及生理上的极限,赢得了数以亿记观众的青睐。人们为胜利所鼓舞,为失误而遗憾,为参与而自豪。 作为举办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场盛会的主人,作为主人,我们应该有主人的风度和精神。

首先,我们应该提升自我的素质,我们不仅代表我们自己,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我们代表了国家,我们再也不能随遇而安,我们应该时刻告诉自己,我要为国家争光,我要把好的 形象展示给外国友人,我们需要不断的暗示自己,修身养性,为冬奥会做准备,为国家争光。比如:在自己空余的时间里多多学习外语知识,尤其英语,以及不同国家的民族习俗和民族风情。同时,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我们也应该克服并纠正,从自身做起,积极 改正并试图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必须为外国友人提供友好、干净、和谐的环境。其次,在观看比赛途中,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观众,比赛的时候我们要为自己国家的运动员呐喊、助威,在自己国家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应该表示祝贺。如果,自己国家运动员成绩不理想或者在比赛途中对于判罚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千万不能对裁判和其他国家运动员进行人生攻击。

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观众,时刻牢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奥运精神。 百年奥运,风云变化,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随着奥运的临近,我们要从自我做起,弘扬中华五千年的 文化 ,让世界感受华夏文明,感受中华儿女的热情,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迎接世界人民!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3

主创团队为本届冬残奥会开幕式创作了华丽唯美的艺术表演《冬残奥圆舞曲》,而闭幕式则全新创作了温暖感人的《爱的感召》。在这个节目中,由盲人演唱者、听障手语表演者和舞蹈演员们共同组成的残健共融的演出团队,共同完成了基于手语、手臂舞蹈的表演形式,向世界传递出彼此鼓舞、拥抱世界的动人力量。

视觉团队受到了表演伴奏歌曲《You raise me up》的启发,将地面的“唱片”视觉概念基础上,加入了声波的形式,即当唱盘转起来的同时,唱针引申出逐渐起伏的声波,从而在视觉画面上勾勒出一个个残健融合家庭的状态。在唱片空间中,声波讲述了两个健康孩子帮助一个独腿小女孩跳绳的 故事 ,讲述了一群小朋友们推着轮椅男孩去放风筝的故事,这些温暖感人、鼓舞世界的画面以可视化声波的形式围绕着唱片,在不影响中心舞台演员演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整体的、包裹性、表意性的视觉氛围。

当音乐达到最高潮的时刻,画面选取了五幅残疾人创作的绘画作品作为《爱的感召》的升华。其中,最后一幅绘画作品则再次呈现了在开幕式《冬残奥圆舞曲》中由两个盲童共同创作的笑脸,完成了两个仪式在表演时空上的呼应。最终,所有舞蹈演员亮起手中的小灯,形成了一个“LOVE”的字形,表达了节目的核心理念——“我们的世界需要爱”。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4

今年的两届奥运会可谓是我们国家的盛事,赛场上体育健儿们的精彩表现,时刻感染着亿万人民为他们而欢呼,特别是残奥会上的残疾运动员们的表现更让我为他们而激动,虽然他们缺少着身体的某一部分,但他们身残志不残的顽强的拼搏精神令我在心灵的最深处涌起一股股激情与力量!

在残奥会结束后,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们才是生活的真正强者。从组织者和志愿者热情的服务中,让我又感觉到在当今社会残疾人正在被浓浓地关爱所包围,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使他们成为赛场中最为闪亮的人物。

从48年前奥林匹克向残疾人打开成功之门后,数以万计的残疾运动员用惊人的毅力与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富有挑战性的赛场上以摄人心魄的勇气,书写着一篇篇动人的华章。他们用行动来向世界证明,我能行!

在赛场上我看到,他们是快乐的使者,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或多或少的都带着微笑,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生理缺失而烦恼,也没有因为行动的不方便而气馁,在这点上是值得我们这些肢体健全的人所学习的,也可以说,他们就是我们所学习的榜样。

有些运动员虽然双目失明了,但他们灿烂的笑容并没有因为双眼失去光明而暗淡;有些运动员虽然只能依靠着轮椅,但是并没有因此而阻止了他们对奔跑的渴望;有些运动员虽然失去了双臂,但是他们心中的翅膀依然引领着他们在赛场上飞翔!

每当观看他们在赛场上精彩的演绎时,我的内心都会感到激情澎湃。因为我看到了,看到了残疾人的坚强!在我们的身边,依然有很多残疾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关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一个小小地帮助,或者一句真诚的问候,都会在共同前进和谐道路上洒满温暖地阳光!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5

前天晚上我看了残奥会开幕式后,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想。

今天,妈妈因为手痛,所以不能帮我洗衣服,也不能帮我们洗碗了,便叫我帮她的忙。

刚开始我非常不愿意,心想:“这事为什么让我来做?为什么不让爸爸做?”可是,转念一想:“我得学一学残疾人运动员那永不屈服的精神,想《弟子规》里所说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于是我便洗起了衣,刷起了碗。

当我做完这些事的时候,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这时我才知道妈妈每天做家务是多么的辛苦,而我却只顾着玩,从来不知道要帮忙。看着这些残疾人运动员,我的脸火辣辣的,我是一个有手有脚的健全人,可残疾人运动员却强过我十倍,因为,我们认为他们做不到的事,他们都努力去做,而我一碰到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就放弃了。

现在,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不能好吃懒做,要学习残疾人运动员那永不屈服的精神。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6

四年一度的残奥会马上要举行了,大家都知道举行残奥会的目的是让残疾的朋友们像普通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机会!残奥会更加体现他们的自强不息,不向困难低头,奋力拼搏的顽强精神.他们对生活充满火一般的激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从电视上看到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个个神采奕奕,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们一定在心底暗下决心:我们一定会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认输!虽然他们残疾了,但是他们身残志坚。他们动作看上去的都很娴熟,可是这一小小简单的动作,却是他们比常人多付出百倍的努力才换来的。

我非常佩服这些坚持不懈残疾人。我们一定要学习他们勇敢面对困难,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一定也做得到。只要我们多付出一些努力,就能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7

今年的两届奥运会可谓是我们国家的盛事,赛场上体育健儿们的精彩表现,时刻感染着亿万人民为他们而欢呼,特别是残奥会上的残疾运动员们的表现更让我为他们而激动,虽然他们缺少着身体的某一部分,但他们身残志不残的顽强的拼搏精神令我在心灵的最深处涌起一股股激情与力量!

在残奥会结束后,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们才是生活的真正强者。从组织者和志愿者热情的服务中,让我又感觉到在当今社会残疾人正在被浓浓地关爱所包围,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使他们成为赛场中最为闪亮的人物。

从_年前奥林匹克向残疾人打开成功之门后,数以万计的残疾运动员用惊人的毅力与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富有挑战性的赛场上以摄人心魄的勇气,书写着一篇篇动人的华章。他们用行动来向世界证明,我能行!

在赛场上我看到,他们是快乐的使者,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或多或少的都带着微笑,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生理缺失而烦恼,也没有因为行动的不方便而气馁,在这点上是值得我们这些肢体健全的人所学习的,也可以说,他们就是我们所学习的榜样。

有些运动员虽然双目失明了,但他们灿烂的笑容并没有因为双眼失去光明而暗淡;有些运动员虽然只能依靠着轮椅,但是并没有因此而阻止了他们对奔跑的渴望;有些运动员虽然失去了双臂,但是他们心中的翅膀依然引领着他们在赛场上飞翔!

每当观看他们在赛场上精彩的演绎时,我的内心都会感到激情澎湃。因为我看到了,看到了残疾人的坚强!在我们的身边,依然有很多残疾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关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一个小小地帮助,或者一句真诚的问候,都会在共同前进和谐道路上洒满温暖地阳光!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8

经历过奥运会的辉煌和激烈竞争以及色彩纷呈的画面,有些人对残奥会或许会觉得比赛的观赏性要降低不少。残疾人和正常人的体育竞技自然有所区别,但是相同的是,他们也在追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崇高目标。

其实,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些残疾人运动员的经历,了解他们比正常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泪水,你的心头就会不由自主地发颤,你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你就会由衷的承认,他们,就是生活中的强者。

每一个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坎坷。他们中有些人是先天残疾,有些人是后天不幸遭遇各种各样从天而降的灾难,在经历过生命的低谷之后,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站起来,迎接生命的挑战。残疾人运动员,几乎百分之百的都不是职业选手。因此,他们一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进行训练,二缺乏资金的保障去购置训练器材和服装等必需用品。他们付出的努力除了身体上与正常运动员的差距外,还有许许多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他们坚持了下来,并走到今天,走到奥运会的赛场。

“鸟巢”、“水立方”,因为有残奥运动员,而同样精彩。对待残疾人运动员,我们应该付出更多的爱,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而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自强不息,他们敢于做生活中的强者,都奏出了一曲高亢激越的生命交响曲的宏伟乐章。

残奥会,除了精彩的比赛,我们还能读到无数催人泪下、催人奋进的故事。我们更深地体会到:爱,应该献给每一个人;爱,时时刻刻在我们心里;爱,温暖着生活的每一天。只要有爱,我们这个世界,我们人类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9

残奥会期间,行动不便的残疾观众在北土城地铁站,不用出站,即可完成进入奥林匹克中心区所 需的全部安全检查,直接换乘奥运支线;持证残疾人乘车入场,如果不方便或者不愿意下车,安检员将上车检查。本届残奥会安保。警方将从一个个细节突破。

残疾人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苦楚。肢残、智障、视觉听觉语言残,所需要的社会关爱是有差异的,太原则、太笼统不行。针对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截瘫、脑瘫、脊椎残疾等各种类型的残障观众,采用细致入微的、有区别的安检 方法 ,既方便了残疾人,又充分尊重了残疾人的人格。

而对于本次运动会的`主角——残疾运动员,他们的参赛不在于能否拿到奖牌,能拿到多少奖牌,而在于积极参与。为了参赛,他们事前都作出了超乎常人想像的付出,他们有勇气、有资格走进赛场,本身就已经证明了成功。比赛中,他们需要正常人的鼓舞和理解。对于他们参赛,观众应该多欣赏、多喝彩,把他们的长处看成是超常规发挥。赛场喝彩声、掌声不断,且都是恰到好处,才能激发他们超水平的发挥。

本届残奥会规模很大,将会涌现一大批成绩优异的运动员,也必然会出现一批虽然没有拿到奖牌,但赛风顽强,敢打敢拼,让人感动不已的运动员。媒体报道这些残疾人运动员时,应该准确揣摩他们的心理,以他们的方便为方便,以他们的满意为满意。切不能强人所难,只顾自己方便,增加被采访者的负担

无论是残疾选手、残疾观众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残疾人,他们所到之地,难免会遇到障碍、碰到麻烦。因此,残奥会会闭幕,但对残疾人的关爱不应落幕。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有残疾人6.5亿,占总人口的10%;中国则有8300多万,每16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应当有更多的社会民众甘当志愿者,主动从细节上向残疾人投去关爱,提供帮助,并且还要把这种关爱视为一种快乐。这样残疾人出现在哪里,和煦温暖的春风就能沐浴到哪里,“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精神就能延伸到哪里。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0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这样,非不能为也,盖因不去为也。比如,失去双臂以后还能夺得 游泳 金牌;没有一条腿,仍然能够参加正常人的奥运会并且获得不错的名次;双目失明,同样能在绿茵场上驰骋;连生活自理都十分困难,却是运动场上的骄子。他们没有菲尔普斯那样辉煌,也没有博尔特那样闻名于世,但当他们出现在北京残奥会的赛场上时,所有人都不禁为之动容。也许,我们还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身影已经深深镌刻在我们心里。通过他们,我们突然对人生以及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只要你想做,你努力去做,就没有不能做到的事情。

残奥会就是这样在赛场之外让我们收获很多。扪心自问,比起他们,我们拥有健全的身躯,但或许少了永不放弃的努力。

就像一句著名的 广告 词说的那样,世间“一切皆有可能”,其关键就是你敢不敢想,敢不敢做,能不能付出超出常人的汗水和决心。

无论是在电视屏幕上还是在报纸上,残奥会就是这样走进我们的视野,给了所有人一个全新的感受。这些天,身边的人无论熟悉的还是陌生的,谈起残疾人运动员,谈起残奥会,每个人都露出肃然起敬的神情,许多人都若有所思地对过往的生活进行一番心灵的拷问。

这就是残奥会与奥运会的不同之处,这就是为什么两个奥运会同样精彩的道理。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0篇相关 文章 :

★ 北京冬残奥会2022观后感10篇

★ 北京冬奥会完整版观后感10篇

★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5篇

★ 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10篇)

★ 2022北京冬奥会优秀观后感10篇

★ 2022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11篇

★ 北京冬奥会2022观后感10篇

★ 北京冬奥会个人观后感心得10篇

★ 北京冬奥会观后感400字左右10篇

★ 北京冬残奥会2022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