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句话什么意思

2.谁有道教清心咒的全文给我谢谢了

3.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出自哪里?

4.世间存在的法则存在哪几种?

5.降本流末什么意思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句话什么意思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读音-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是什么意思

解释为: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道德经》中说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

这句话出自《清静经》

原文中说: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之一。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纯正理论学说,无神话色彩。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

《清静经》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虽短,却是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编入《早坛功课经》之中。全真道士领受初真戒时,也必须诵习此经。因此,《清静经》在后来的道教中,被视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由於一般人思维的局限性,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并无法深入剖析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

正因为”道”本身是难以言说,所以在《清静经》里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抽象,但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说者,为体。 德,是道所衍生的万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规律,为用,而生生不息即是道体的作用,道存在於天地之间的生命意义。

《清静经》有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无名氏、李道纯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上乘经典。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

谁有道教清心咒的全文给我谢谢了

静心咒(道家):冰寒千古,万物尤静,心宜气静,望我独神,心神合一,气宜相随,相间若余,万变不惊,无痴无嗔,无欲无求,无舍无弃,无为无我。

清心诀(道家):清心如水, 清水即心。 微风无起, 波澜不惊。 幽篁独坐, 长啸鸣琴。 禅寂入定, 毒龙遁形。 我心无窍, 天道酬勤。 我义凛然, 鬼魅皆惊。 我情豪溢, 天地归心。 我志扬迈, 水起风生! 天高地阔, 流水行云。 清新治本, 直道谋身。 至性至善, 大道天成。

太上老君静心咒: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道家静心咒。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 动者,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静,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扩展资料:

《七部语要》说: “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将全其形, 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志气者, 五脏之使候也。 耳目诱于声色, 鼻口悦于芳菲, 肌体舒于安适, 则精神弛骛而不守;?

志卸縻于趋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脏壅塞于内,曼衍于荒*之波,留连 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以劳形而伤神也。 ”

人之所好,不过有、得、是、居上、乐。而道家不载于此,以自然而为,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乐。“人皆知持物之乐而不知不持物之乐。”正是说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极致,则似婴儿,无识无是,不受物性。可谓之自然之至。能做到这个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参考资料:

清心咒-百度百科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出自哪里?

出自《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作者不详。

正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扩展资料:

《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只要你能够处于清静之中,你的生命就会与天地万物融合成一体,这就叫天地悉皆归。这时,所有的快乐全部回到这儿,这就叫极乐世界。

事实上,生命的本质就是极乐,灵魂的本质就是纯粹的喜悦、无边的喜悦、没有限制、没有拘束的喜悦。人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人只知为肉体忙碌,而把最重要的灵魂给迷失了。所以说人若能有短暂之心灵清净,就是人生一大乐事。

百度百科:清静经

世间存在的法则存在哪几种?

在万物初生的一刹那,法则应运而生,时间,空间法则也是之一,所以有了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并赋之好坏美丑。阿赖耶识就是万物初生时的第一识,万变不离其踪的法则之源,世界万物都受制于它的约束,就像河流在岸的约束下流向大海,若没有岸边就不成河流。同样世界的运行也需要“岸"法则的约束,才能化生万物,山河大地,并不断向前演化发展。所以《清静经》里讲“降本流末,而生万物”。世界万物的化生发展不过是阿赖耶识的幻生幻灭。

构成人和万物的也不是实体,而是法则、约定或者说是心的意志,这是混沌初生时的嗔起一念,心之造作,万物就是由基本的约定构成的,而不是基本的粒子,因为基本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一种法则约定,这构成了粒子的全部,意识也是由约定构成的,这样,此种约定即力的表现,阴阳的吸引或排斥就是远古的最初的盟约,这个盟约于人的感觉来说表现为实体的表象.规则盟约其实就是一种虚无的心的意志。

降本流末什么意思

降本流末的意思是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出自《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

基本解释: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详细解释1、习用的古语。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不节烈(中国 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2、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清·任泰学 《质疑·经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