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衣恶食是什么意思-恶衣恶食出自哪里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句是什么意思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是什么意思
3.恶衣恶食啥意思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句是什么意思
士:指有德行道艺而将出仕者.
耻恶衣恶食为耻者:谓以恶衣恶食为耻者.恶,粗劣
[语译]
孔子说:「一个读书人既专心追求真理,却以自己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为耻辱,那便不值得和他讨论真理了.」
源流出版社[论语译注]杨伯峻编著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於真理,却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生活不如人)为耻辱,这种人,便不值得同他讨论了.」
[余论]
孔子说:追求生活享受的人不足以言学问道德.
台湾商务印书局[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
[今注]
道:亦以解作「天下有道」.(当然亦可以解作「道者,是非之纪」、「道者,人之所以道也」的「道」;但孔子的意思,似偏重於「天下有道」的.)
与:义同「以」.
未足以议:意为「不足道」.
[今译]
孔子说:「一个有志於天下太平的人,如以自身的衣食不美好为可耻,那便不足道了.」
“一个人如果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不好吃不好为耻,那么实在不值得与其探讨追求真理的问题。”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要想立志于追求真理,必须要有充分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否则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追求真理之人,也就不值得其他真正追求真理的人与其一起探讨了。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是什么意思
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出处《论语·里仁篇》——战国·孔子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扩展资料
1、《论语·里仁篇》创作背景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这个语录集至战国前期成书。
2、《论语·里仁篇》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恶衣恶食啥意思
恶衣恶食啥意思的回答如下:
恶衣恶食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它用来形容生活俭朴或生活水平低的人。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那些不注重物质享受,追求简单和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人。
恶衣恶食是一种生活态度,代表着俭朴和自然,强调物质生活的简单和内在品质的追求。在古代,由于物质条件和资源的限制,人们往往只能穿粗糙的衣物和吃简单的食物。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衣食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开始追求精美的衣物和美食,而另一些人则仍然保持俭朴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恶衣恶食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价值观。它代表着一种对生活的简约和自然的态度,以及对物质享受的淡泊。这种价值观在一些人看来是值得推崇的,因为它能够使人们更加注重内在的品质和价值,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
然而,也有人认为恶衣恶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是人类的本能和权利,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因此,他们主张在物质上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总之,恶衣恶食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词语。虽然它代表着一种俭朴和自然的生活态度,但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都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追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生活态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