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瑞士属于哪种国防类型

2.瑞士做为永久中立国家,它的军事力量配备怎么样呢?

3.转帖:司马光错在什么地方

4.司马光对北宋利弊是什么呢?

瑞士属于哪种国防类型

全民皆兵政策-什么叫全民皆兵

瑞士推行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军事上实行“刺猬军事战略”,其最大的防御力量在于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

瑞士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全球最富裕、社会最安定、经济最发达和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的国家之一,全球创新指数位列第一。其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其人均GDP一直居世界前列,在欧洲仅次于卢森堡。瑞士还是世界上最为稳定的经济体之一。其政策的长期性、安全的金融体系和银行的保密体制使瑞士成为避税投资者的安全避风港。由于拥有发达的金融产业,服务业在瑞士经济中也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瑞士做为永久中立国家,它的军事力量配备怎么样呢?

瑞士可以在几次世界大战中全身而退不受到波及,除了它是永久的中立国之外,还因为它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傍身才能平安无事。瑞士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制度,瑞士只有800万人口,却拥有36万的现役军人,反过来看一下中国,中国有14亿的人口,却只有200多万的军队,这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看出瑞士的军事实力。

瑞士的军事实力大多体现在它的精锐部队上,瑞士的精锐部队承担了所有危险及重要的特种任务,在危险时期它就是战场上打头阵可以反败为胜的军队,在和平年代它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军人。而这批精锐部队最主要的军事配备就是经过改造的自行车,不仅拥有侦查探测等能力,甚至还具有攻击能力,因为上面安装了一些微型的火箭弹,十分有利于城市作战,并且这辆自行车还可以进行山地作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可以应付各种突发情况。

你可能想说,瑞士既然是永久的中立国,那么自然可以高枕无忧,为什么还要发展自己的军队?第一既是因为军事是一个国家是否可以保卫自己领土,保卫自己人民的重要条件,第二还是因为瑞士处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之间,这三个国家可不是省油的灯,没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怎么能在这三个国家之中存活下来?

瑞士一直实行的都是全民皆兵的政策,瑞士的男性只要身体健康且到达了一定年龄,那么就必须要服兵役,不仅要接受基础训练,还要进行部队的高强度训练,即使是成功退役之后,在20岁到42岁之间,只要有条件还要经常回到部队生活一段时间。虽然瑞士的军事人数只有36万,可是毕竟全部人数也只有200多万,瑞士的平均军事人数算是世界最高的。

并且这些兵可不是散兵,是具有作战力和凝聚力的士兵,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甚至连瑞士女人都可以拿起枪共同保卫国家。并且瑞士士兵的凝聚力非常强,在一次战争中,瑞士军官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召集50万的军队,这样的效率是其他国家远所不能及的。除了政府重视,瑞士的人民也一直知道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所以每一个人都对国防很重视,这是为什么瑞士可以成为永久中立国,并一直不受战争侵扰的原因。

转帖:司马光错在什么地方

——“父,子三年不改其道,可谓孝也。”

但在司马光的身上无效,他虽然不能修改这句话,可并不妨碍他弄虚作假~

他提出了个口号,我们废除新法,并不是“以子改父”,而是“以母改子”,是以神宗亲爱的妈妈高太后的名义进行的。

“以母改子”本身就是个大笑话。查遍儒家经典,只有“女子在家从父,无父从兄。出嫁从夫,夫从子。”司马光是从哪儿翻出来个“以母改子”的呢?

况且登基的是小皇帝哲宗,高太后只是垂帘听政,一个摄政者而已,她凭什么去干扰国政,篡改儿子的法令?仅仅以她是母亲的角色?

头一刀砍向了“保甲法”。要看一下他废除法令的原文,才能知道什么叫丧心病狂,胡言乱语。

摘抄主要原句——“自唐开元以来,民兵法坏,戎守战攻,尽募长征兵士,民间何尝习兵。国家承平,百有余年,戴白之老,不识兵革。一旦畎亩之人,皆戎服执兵,奔驱满野,耆旧叹息,以为不祥。”

这是中心思想,第一他说中国人有100多年不练兵了,所以也就没必要再练。为什么呢,这不单是愚蠢的贯性思维可以解释的,要结合奏章后面的结束话,才能知道他把本族人看成了什么废物。

这时重点看第二点,从“国家承平,到以为不祥”这一段。这是他之所以要废除保甲法的理论依据。因为到处都是练武的人,让乡村的老头儿们很不安,觉得不吉祥,所以要废除。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会气得四处乱蹦,就算他不是什么史学大宗师,仅仅以他40年以上的官龄,都不应该说出这样的蠢话。

国家大臣思考重大国策,居然要以农村的平民老头儿的喜乐为依据,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人类社会什么时候进步到这个地步了,北宋真的是人间的天堂?重大国策会让基层的老百姓举手表决?相信当时每个人都心里有数,可司马光硬是要这样说,还有些人,比如高太后居然能听进去,并且照此实施……知道什么叫无耻了吧。

和下面两段原文对比,上面的这个又不算什么了。

下一段,司马光谈到了钱——“朝廷时遣使者,遍行按阅,所至犒设赏赉,縻费金帛,以巨万计。此皆鞭挞平民,铢两丈尺而敛之,一旦用之如粪土。”

这简直是睁眼说瞎话。作为一个史学大宗师,他应该连三代以上中国历朝历代的文献资料都了如指掌,那么为什么宋朝本代的资料他会选择性失明呢?

之所以要实行保甲法,为的就是消减军队,减少军费。虽然保甲法实行中也有支出,但都由皇宫里神宗的封桩库、消减兵源节余的军费里划帐,没动用户部的一分一厘。这怎么能算是浪费呢?查一下具体的明细。以熙宁四年为例,节约军费160余万贯,保甲法支出130余万贯,还多出了30万贯的富余。

这只是京城附近的统计,放之于全国,节余数字会更惊人。保甲法是费钱,还是省钱,还用争论吗?

最后一段,在看之前,请大家深呼吸,别被气晕过去。原文如下——“……彼远方之民,以骑射为业,以攻战为俗。自幼及长,更无他务。中国之民,大半服田力穑,虽复授以兵械,教之击刺,在教场之中,坐作进退,有似严整,必若使之与敌人相遇,填然鼓之,鸣镝始交,其奔北溃败,可以前料,决无疑也。”

这是唯人种论了,中国人就是种地的,不管怎样训练,都没法和异族人相比,因为人家天生神武,从小练兵,我们再怎么练,只要一个照面,立即全体卧倒仆街,一点别的可能都不会有。

还有比这更恶毒的言论吗?

保甲法就这样被废除了,宋神宗王安石苦心经营的不费钱、不误农的全民皆兵政策,已经实施了15年,让两代人习武成长的政策,就此破灭。几十年之后金兵突破边关后长驱直入,直抵开封城下,灭亡北宋时,任何一个有理智有记忆的中国人都应该知道恨谁。

司马光这个败类,如果有保甲法在,国家的希望就不会仅仅局限在开封城内那些腐烂的禁军身上。

司马光日思夜想,一定要在极短的时间里把它们废除。因为他实在是等不起了,新年刚过,形势空前大好,他的身体却迅速地衰弱了下去。他清楚,自己快了。关于这一点,历史上通常给出的答案是司马光无时不刻地为宋朝担忧,加上15年不停地写书累的。

不成立。

说到为国家分忧,司马光无论如何也超不过范仲淹,也没见范仲淹把自己忧;说到写书,更是笑话。这个活儿的确很累,《资治通鉴》类的历史书的写法更累。它要收集、翻阅、分类、鉴定海量的前人资料,还要融会贯通,总结出自己的见解,我身为一个历史写手,深知其中的苦乐。

但是司马光不同,他是官方修史,经济、资料、人员都配备充足,说来根本就不是他一个人在奋斗,是一个小分队一起合作。比之前司马迁、班超等历史前辈强太多了,试问那些人都没有累,司马光为什么累到这步田地?

排除他个人身体太糟之外,只有从他的心灵深处查原因。是怨毒、愤恨、不甘、绝望、等待等负面情绪在15年之间每时每刻地噬咬着他的灵魂,才让他心力交瘁,百脉俱废。

同时,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他一但得势,对王安石新法的废除这样凶狠彻底。

痛并亢奋着,这是司马光在元佑元年正、二、三月间的心灵写照。他很快就要油尽灯枯了,为了成功,必须和时间赛跑。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要对新党不可思议的凶狠。司马光连续写了两篇奏章,都是针对“免役法”的,内容很复杂、目标很明确,他要求宋朝全境各州县必须在5天之内废除免役法,恢复募役法。

这个消息传出去,宋朝人的脑子全体爆炸了。宋朝有多大,这样的疆界,这样众多的官员,要怎样调配、实施,才能在5天之内完成这种目标?

役法与税法,是国家的根本。现在要换掉二分之一的根基,居然只给了5天的时间!这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在历史上除了应付亡国级别的战争,从来没有这样颁布法令的。5天……把开封城里的命令传到帝国各处边境都不够用。

那么说,司马光真的疯了吗?不,他才没疯,从始至终,他都是一个少见的精明人。作为一个老官僚,他非常懂得下级的心理动态。要把握住这一点,才能让名义上本该积极执行的各种命令生效。比如说这次的5天期限。

新法、旧法-之争太敏感了,几乎每个帝国官员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要怎样统一?答案是不可能统一,人类的心灵从来没有哪怕区区两个是能够完全契合的。那么就要去强制。像王安石当初推行新法,是有宋神宗支持,才能强行推出。

这时司马光要反手,也必须得有不寻常的招数。招数有两点,第一就是不讲理。我只给你们5天,不干就,等着挨整穿小鞋。根本就不给下边人反驳打折扣的时间。第二是皇宫里的支持。他同样得到了。

伟大的高太后在看到5天期限之后,心花怒放,喜上眉梢。司马爱卿真是空前的妙人,做人做事就是让哀家喜欢~

传太皇太后懿旨,废免役法令即日起生效!(即日行之)

顺便说一句,宋朝在言官的管理制度上是非常健全的,比如言官是监管宰执人员的,那么言官与宰执恰好是亲戚的话,就必须得有一方辞职。这时言官里的范纯仁、范祖禹都是司马光的亲戚,章敦之前也点出来了,可高太皇太后、司马光就是不理会。注意,不是拒绝,而是装糊涂。

王安石派蔡京下基层,司马光树立蔡京是模范典型。想想几十年后蔡京的作为,谁该为这个买单?诚然,这时的蔡京还处于雏形,看上去人畜无害,可是司马光仍然看走了眼,他没发现两个至关重要的破绽。

第一,蔡京的人品。

在这之前,在新、旧两党之间摇摆的人是有的,比如刚下台的首相蔡确。可从没有人这样明目张胆的反叛,第一步就拿前领袖的政治根基开刀。

蔡京这样做了,他的“零拒绝”手段再一次使用,这样没原则没底线的行为,司马光不仅不鄙视,居然还提倡,他本人的底蕴是什么呢?

如果以一切为政治服务,以达到目的为准绳,那么他多年以来保持的圣洁光环在哪里。退一步讲,这样急吼吼地接纳蔡京,也证实了他急病乱投医,在自己党内都缺乏认可的现实。

第二,蔡京的危险性。

让庞大的京城周边州县在5天以内废一法、立一法,这里面得有多么复杂的操作。政治即人事,在高官遍布的京城周边,蔡京能避开所有的障碍,迅速搞定所有办事人,为他的欲望全速运转,这体现了令人折服的手腕。

这是强人手段!

有这样的能力,加上这样的品格,司马光居然熟视无睹。他的眼光在哪里,他巨大的史学知识在哪里。说到这一点,更让人无语的事还在后面。

“西夏未服,吾不瞑目。”

此言一出,新、旧两党人士都深深共鸣,从太宗时起到神宗一生,都被西夏拖得筋疲力尽,这是大宋近百年的无解毒瘤了,司马相公终于要对它动手了!

事实胜于雄辩,司马光给出的答案惊天动地,事先谁也想不出来。

之所以会和西夏人恶化到现在的地步,都是王安石惹的祸,那么解决的办法也简单。把熙宁、元丰年间历次战争所得到的好处都还给西夏人不就得了嘛。比如米脂、浮图等四座城寨,恢复与西夏的榷场继续做买卖,至于每年的赏赐当然更不能少了,一切都以仁宗、英宗时代的待遇看齐……

以上的事件单纯着来看,已经让人忍无可忍,如果结合起历史来讨论,才会明白司马光此举有多么的险恶自私。

他是历史大宗师,远在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都如数家珍,那么中唐时期的事情会不知道吗?说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哀,历史,一直是中国人所自豪的位面,可是曾有位外国人一句话就把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自豪抹杀了。

黑格尔,他说中国古代是没有历史的,每一个朝代都只是单纯的重复,甚至发生的事件都不断地雷同。远不如欧洲,有原始、奴隶、封建等社会形式,进化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作为中国人,我乍一看,第一时间也很愤怒,觉得被蔑视了。可是仔细审视,变得无语。就比如司马光割让西北四城的行为,在中唐时就发生过。

唐朝党争最激烈的时候,分为两派,牛党、李党。在唐文宗时代,牛党党魁叫牛僧孺,李党党魁是李德裕。两党互相排挤,在公元830年左右,牛僧孺是首相,李德裕被贬到西川边疆站岗。西川与吐蕃接壤,岷山的西北有座维州城,很多年前被吐蕃人夺走。

这时吐蕃的守将悉怛谋仰慕李德裕,带着全家,把维州城打包一起投降了。李德裕喜出望外,上报朝廷,结果让牛僧孺非常不爽。

你的成就是我的失败,要怎样搞点破坏呢?牛僧孺选择从懦弱昏庸的唐文宗下手。他说为了一个城池和吐蕃人交恶,小心对方出兵,从蔚茹川,直入平凉阪,不到三天就可达到咸阳桥,只怕京城都守不过来,得到一个维州算得了什么呢?

文宗害怕了,命令把悉怛谋交还吐蕃,把维州城也送回去。结果悉怛谋全家被吐蕃人虐杀在唐朝边境上,从那以后,再没有吐蕃人敢于向唐朝归降。

牛僧孺把党争放在国家利益之上,事情过去才200多年,以司马光的学识这是最基本的小儿科,可他明知故犯,重复这种罪恶,为的是什么呢?

大家自己去想吧。

如果以为他真的是为了宋帝国的安宁,宁可花钱消灾才这么做,呵呵,很快西边的局势就会煽到他的脸。

当他废法最起劲时,以母改子改得最爽时,有人曾经提醒他。这时否定宋神宗,小心哲宗长大了会为父亲出头,那时再翻天覆地一次,宋朝可怎么好?

司马光爱理不理——“天若祚宋,必无此事。”

老天爷如果保佑宋朝,这种事自然不会发生。你NND,你自己做的事,要上天给你擦屁股,你当你是九天神猪的孙子啊,有仙缘?

他终于了,对他,我是有话要说的。他的人品、作为,在前面已经就事论事、夹述夹议的说过了,现在我要讨论的是他的成就。

在此,我很想知道百度主机的所在地,很想拥抱一下它的主控者。万能的百度中关于司马光的记录头一句话是多么的精确啊。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

这是事实,司马光除了历史知识、文字能力之外,用我们东北话来说,他就是门山炮。政绩和人品不再多说了,现在看他的主项,历史。

史学界有句话,叫“千古两司马”。即西汉司马迁、北宋司马光。这两人不仅都姓司马,两人的著作也大体相当。

《史记》、《资治通鉴》。

基本上这是公论了,可是我一直很不认同。我不会因为我写的是宋朝,就把宋朝的人物无限上纲,好去满足读者们的追星欲望。这两位司马先生是太不相同了,简直是两个极端,连带着两人的著作也截然相反,从性质到目的,都水火不相融。

司马迁是敢讲真话的人,因为李陵事件,他说了句公道话,结果被汉武帝下狱,为了能活着出来完成《史记》,他忍痛接受了宫刑。这是多么大的牺牲,是多么执着的追求!

看司马光,他的政治生涯在元佑出山之前,一直都只尽80%的力,从来不会把自己扔进斗争的漩涡,忘我投入的工作。直到高太后掌权之后,有了100%的安全保障,才施尽辣手。

他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的谨慎……

看两本书的修撰过程。《史记》是司马迁的个人成就,他出狱之后虽然还有西汉的官职,可是不再是修史的太史令了,写《史记》是秘密地进行,写完之后也没打算上交皇帝,而是要藏于名山,以待后世。

《资治通鉴》不同,它的作用是教皇帝怎样治理天下,可以说是皇帝科班的教科书。在写这部书时,司马光有丰厚的奉禄,有精英班底,写成之后呈交宋神宗,得到了大笔赏赐。

最重要的一点,是两者修史、治史的心灵差别。

《史记》是光明、公正、博大、坚贞的,司马迁虽然在身体上失去了男性的功能,可他始终是个不屈不挠保持自我的汉子。他写书时敢于说真话,指出历代皇帝权贵的错误,连当朝的汉武帝都一视同仁。更有甚者,他把西汉王朝创立时的敌项羽提高到了帝王的身份,和刘邦一样享有“列传”的待遇。

反观《资治通鉴》,开篇从周朝开始,结稿在五代末年,他本人生活在宋朝立国将近百余年的时代了,可半点宋朝的事都不提。

多么的明智,绝不惹半点的麻烦。这是多么的懦弱啊,这本书的本质不是教人怎么当皇帝吗?那么本朝前几位皇帝的得失是最重要的内容,居然为了自己的安危彻底忽略。

如果在生存的前提下,司马光也许没错。可是就不要侮辱司马迁了,两者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人物。一个连真话都不敢讲,两面三刀一辈子的人,根本不配谈历史创作。

毕竟,历史最基本也最重大的意义就在于——真实。

司马光对北宋利弊是什么呢?

《清平乐》中,司马光为宋仁宗的家事整日上奏,惹得官家十分头疼,徽柔更是直接到朝中直面讽刺司马光,看得观众直跺脚,骂司马光迂腐。

而历史上的司马光,在仁宗后,隐匿数年,直到英宗赵曙去世、神宗赵顼赵煦去世,9岁的宋哲宗赵煦在奶奶高滔滔的辅佐下,开始大肆推翻先帝修改的法则,让北宋的经济实力、外交实力、军事实力一步一步走向衰退,可谓是引领北宋走向历史深渊的第一人。司马光这样一个不温不火的史官,《清平乐》可谓是真实的展现了他的迂腐,更展现了他的心机。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暂时隐退官场

宋熙宁五年(1072年),神宗重用王安石,开始对农业、军事、经济等方面变法,改变北宋冗官冗吏、积贫积弱的局面,而司马光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变法的人,为了反对变法,司马光开始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称:

闽人狡险,楚人轻易。

意在指责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福建人陈升为人狡诈凶险,而王安石作为南方人更是轻佻草率,性格执拗。但宋神宗赵顼并未听从司马光的?谗言?,而是选择不理睬。司马光屡次谏言,屡次没有回应,回到家后细品神宗的态度,便决定退出官场,告诉神宗说,想编纂史学著作《资治通鉴》,于是,神宗便给了司马光一大笔钱,让他去修史。

心机男司马光为了评职称,不惜虐自己

司马光隐居洛阳15年,看似完全退出了官场,但是他的地位和口碑却蹭蹭往上涨。最大原因是因为司马光住地下室修史,清苦的条件,造就了他?崇高?的人格。

在北宋时,很多官员住的都是高楼大厦,如富弼、文彦博、王拱辰等都住在亭水楼台、奢华豪宅中,每天饮酒作诗,游景赏花,真正享受隐居的快乐,但是司马光却住在偏僻低矮的房屋中,房子仅仅能够遮风挡雨,夏天炎热的时候,还专门请工匠挖地下室,在地下室修书立说。

修史是一个十分清苦的脑力活儿,司马光本人也是为了写书累的筋疲力竭,全身是病,但是他仍然坚持,就做了一个?醒枕?,枕着木头睡觉时,总会十分难受,只要自己稍微动弹,木头便会移动,自己的头也会咯的疼痛,这样方便早点醒来,继续工作。

当时的人们嘲笑司马光是?穴居者?,但也讽刺王拱辰等人奢侈浪费,显然,司马光的清苦写史是被很多人认可的。直到他写完《资治通鉴》,整个北宋就开始到处吹捧司马光的优秀,称他为?司马相公?。

相公的名称,是非常高的,一般都是在朝廷当过宰相的人,如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而司马光在隐居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官儿,修完史书后,便赢得这种职称,足以见得司马光走了一条独特的捷径,一步登天,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

为报私仇,不顾国家命运,推翻先帝所有成就

元丰八年(1085年),年仅38岁的宋神宗去世,立9岁的儿子赵煦为下一任皇帝,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高滔滔一上任,就开始阻止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也丧失了依靠,便辞官回老家,隐退官场,此时的司马光立即上奏,称:

这些年国家一衰再衰,都是因为朝中大臣不知是非,随意改变祖宗规则,百姓十分愚钝,才会怨恨神宗。特别是王安石本人,他过于执拗,才会造成现在的局面,王安石才是罪魁祸首。

司马光的这段话中,看似在讽刺大臣们不会做事,实际上是在否定宋神宗的功绩,只是为了给太后一个台阶下,不至于让先帝神宗难堪。北宋时期,一直遵循儒家的教义?父,子三年不改其道,可谓孝也?,而司马光却变了这个教义,非要推翻王安石变法的成就,就换了个口号?以母改子?,大概意思是,神宗的妈妈,准备修改法规,而不是儿子修改法规,这样就可以保全宋哲宗赵煦的孝道,也能顺利推翻变法。

于是,司马光开始全部推翻王安石变法内容,保甲法、青苗法、均输法等一个个都推翻了,神宗花费数年刚建立的法规,让宋朝的国库稍微充盈起来,司马光却认为不利于国家发展,并且看不起宋朝百姓称:

自己人怎么练兵,都没有西夏、辽国的人神武,宋朝人就不是练兵的料儿。

这使得花费15年建立起的,既不浪费钱也不误农的全民皆兵政策,全部破灭。此外,司马光在处理西夏事件上,力图求和,还了当年打下的城堡,恢复与西夏的买卖,每年给西夏人发压岁钱,运各种物资。这可气了宋朝官员百姓,多少年了,宋朝打下的天下,都要原封不动的还给西夏,大宋是有多懦弱?可这些,高太后都同意了。

此时,就连当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轼,都怒不可遏的骂司马光?司马牛?!指责他行为迂腐,脾气倔强!王安石听闻这个消息,更是气得吐血,不久,便气了。

后来,苏轼在为王安石写墓志铭的时候,司马光更是从中作梗,说: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凑,败坏百度以致此。今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特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在这篇墓志铭中,司马光只说了王安石人品还不错,后续便说王安石性格有问题,是奸佞之人,败坏法度。回想当时,司马光举荐王安石,但是却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两人闹别扭,司马光却一直怀恨在心,等了15年,才算报了私仇,甚至连王安石了,都不放过。

司马光这一生,成也高滔滔,败也高滔滔

司马光能够在朝中平步青云,多亏高滔滔的赏识,可司马光后,他的名声也没有永垂青史,反倒是?白茫茫一片,落得真干净?,什么都没有。

王安石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5月,而司马光也在这一年的9月去世,他的葬礼规格十分高级,赠太师、温国公、一品礼服、银绢7000两,谥号文正,刻碑?忠清粹德?,高滔滔参加葬礼时十分难过。

司马光后,朝廷党政十分严重,高滔滔就开始一刀切,把新旧党人均拿到朝廷上议一议,便拿出司马光,说他是旧党废新法的领袖,为了给他治罪,便把司马光后所有的赏赐,全部追回了,此时,司马光也是一无所有。

纵观司马光的一生,很多人都是因为砸缸知道他的见义勇为,聪慧善良,可看了《清平乐》才知道司马光本人的迂腐小气,历史上的司马光真的是用心机获得了最高职称,又用时间,毁掉了一生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