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汤如何把夏朝取而代之?

2.引以为戒跟引以为鉴有什么区别

3.夏朝到底存不存在?若是存在有何凭证?如题 谢谢了

4.夏朝革命

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汤如何把夏朝取而代之?

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商场,是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汤是以武力而夺得天下的先例,使 *** 以后的历史变得多姿多彩。它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变革。

一、暗扩势力,决心灭夏

夏朝奴隶制国家距今约4000多年,是世界上古老的奴隶制国家之一。夏朝从禹开始,到桀灭亡,传14世,17王,有400多年的历史。今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部是夏人统治的中心。这个国家的范围,北到山西的长治,南达河南伊水流域,西到陕西华山一带,东至山东河济之间。据推测,夏朝的势力和影响已达到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

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强盛起来,由夏的属国演变为足以与之抗衡的对手。商汤即位并迁徙部族统治中心到亳地(今河南商丘)后,就立即积极筹措攻夏立国的大计。

商汤,子姓,名履,灭夏后称为武汤、成汤或成唐,甲骨文中称太乙、高祖乙,是商王朝的建立者,著名军事家。汤原是东方商族部落的首领。始祖契,曾辅佐大禹治水,封于商地,因此为族号。汤又称为汤、天乙、大乙、高祖乙。汤身{九尺,合今1.98米,是个大高个子,英俊魁伟,仪表堂堂,才干出众。

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黄河下游是一个洪水经常为患的地区,大禹治水时,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商族在早期经常迁徙居地,所以从契到汤,经过了十四代,八次迁徙,到成汤时才居于亳(今山东曹县南)。大约夏朝建立后不久,商族就臣服于夏,成了夏的一个属国。

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奴隶劳动之上的。奴隶不仅从事家内杂役,而且成批地被奴隶主赶到农田里去种地和放牧。少康流亡有虞氏部落的时候,还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一成田是方圆10里的土地,一旅众是500个奴隶。奴隶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支柱。可是,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可以随意把他们关进监狱,施以重刑,甚至把那些不愿为他们作战的人,当作祭祀品杀。

夏朝奴隶主贵族过着骄奢*逸的生活。夏启整天沉湎在饮酒、歌舞和打猎中。传说启创作了名叫《九韶》的乐舞,这可能是一个大型的音乐舞蹈曲子。启的儿子太康更是荒*无度,到洛水北岸打猎游玩接连几个月,结果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起兵专政,直至少康攻灭寒浞,才中兴夏朝。

夏朝末年,社会冲突更加尖锐。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方的诸侯也纷纷背叛而去。国王孔甲好方鬼神,事 *** 。夏朝开始走下坡路。到夏桀即位,他更暴虐无道,荒* *** ,敛无度,万民甚苦。说到这里,我们来讲一个关于夏桀的小插曲。

据说桀是个美男子,力大无比,他能够一个人抓住野牛、老虎这样的凶猛野兽,一只手就能把铁链拧断。但他却长着一颗虎狼之心。为了稳定局势,他采用武力手段镇压那些敢于反抗的部落。有一次,他派大军去镇压有施氏,有施氏赶紧把一个叫妹喜的美女献给桀,桀于是撤了兵。还有一次,桀又派人去讨伐岷山氏,岷山氏赶紧送给桀两个美女,才避免了战争的灾难。桀非常宠爱妹喜,为了哄她开心,桀命令人挖了一个大酒池,里面可以行驶船只。池子里面灌满了酒,号称酒池。桀还让三千人在酒池边像牛一样喝酒,规定他们一听到鼓响就要仿照牛的姿势喝酒,称为牛饮。

他这个人非常好色。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更何况夏桀这个好色之徒。再加上妹喜长得美若天仙,所以,夏桀整天就沉迷于荒*的生活之中。

他宠爱有施氏之女妹喜,为她营建琼宫瑶台。妹喜爱好听裂帛之声,他就叫人找来许多丝布,供妹喜撕裂以求其一畅。后来桀还在国都外面修建了一座长夜宫,他进去之后,经常几个月都不出来。由于桀整天只知道享乐,根本不过问政事,就有很多大臣请求他不要这样。有一个叫终古的大臣,曾经多次向他进谏,但没有结果,在失望之余,终古就逃出国都,投奔了商族部落。

夏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逢的臣子,听到老百姓的愤怒声音,觉得大势不妙,便对桀进行劝告,要他节省用度,不然就会亡国的。夏桀不但不听,反而把关龙逢杀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进谏了。而坏人则成天逢迎献媚,围着他转并给他出些主意让他高兴,自己也乘机捞些好处。长期下去,夏朝越来越腐败。

夏桀以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老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当时民众咒骂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意思是说你这个日头何时才沦亡啊,我们情愿同归于尽。夏桀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可是,各部落对他更加离心离德。形势发展到这种状态,夏朝的灭亡就难以避免了。这就给商汤灭夏造成了有利的机会。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汤决心灭掉夏朝。

正当夏朝势力日渐衰落的时候,商国开始强大起来。商国是夏朝的属国,据说其始祖是帝喾的小儿子,名字叫做契。契因协助大禹治水出了很大的力,舜为了表彰契的功绩,n他姓子,并将商这个地方作为契的封地。后来,子契就在封地建立了一个小国家,叫商国。当夏桀做夏王的时候,汤在商国掌管国事。商汤看到夏桀荒*无度,凶狠残暴,人民都生活在苦难当中,就暗暗下决心要推翻腐败的夏朝。商汤观察形势,见夏朝已经被夏桀折腾得国力虚弱,国民离心,就想乘此良机,联合对夏桀有仇恨的小国攻打夏国。为了将来进军方便,他把王都迁到了亳(在今河南郑州附近),当时,商国不仅畜牧业发达,和各友邻的小国关系都很好。

夏桀不知怎么听说了汤在商国勤政爱民,和睦邦交,准备进攻夏国的事,于是夏桀就设计把汤骗到了夏国,软禁在夏台(位于今河南禹县,又称钧台)。商国的右相伊尹设法营救汤,送去了很多珍宝及十名美女给夏桀。夏桀见了美女和珠宝,原先的怒气早到了九霄云外,认为商国还是臣服于自己的,于是,就把商汤放回去了。

商汤里逃生,更增加了对夏桀的仇恨。俗话说,放虎归山,必成后患。他在夏国被囚禁了一个时期,对夏王朝的腐败情形更加了解。回国后,他不仅更坚定了诛灭夏桀,拯救人民的决心,并且更加努力地加快了伐夏的准备工作。

通过几年积蓄力量,一是剪灭夏之方国,二是与诸侯结盟,商汤的力量才壮大起来,并最终导致昆吾氏伐商。昆吾,《史记·殷本纪》云:当是时,夏桀为虐政*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同时,《史记·殷本纪》又云: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可见,昆吾应是夏之诸侯国中的一个大国,并且与夏桀的关系最为密切。昆吾氏既与商同为夏之方伯,昆吾氏伐商,必是代表了夏桀的意志。这说明此时商汤的力量已大到足以威胁到夏桀的统治地位。

这时商部落的畜牧业发展很快,有名的先公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就是驯养牛马,作为运输工具。商部落传到成汤当王的时候,已经很强盛,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有很大进展,经济力量逐步超过了夏朝。已经由夏的属国演变为足以与之抗衡的对手。商汤便采取积极措施准备灭夏。他首先任用了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提拔重用了出身和地位低下而有才干的人,他出兵攻灭了葛、韦、顾、昆吾等夏朝属国。商汤越战越强,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商汤回到商国,派人去劝说那些受夏朝控制的小国归顺商国,反叛夏朝,又消灭了那些一意孤行跟随夏朝的小国;同时,商汤在国内对百姓更加爱护,加强商国对国民的号召力,以便在攻打夏桀时得到国人的支持,听从他的号令。

二、兴师诛桀,建立王朝

当时夏王朝总体力量仍然大于商部族。在这种情况下,商汤不马上正面进攻夏王朝,而采取先弱后强、绝其羽翼的方针,为最后决战创造条件。

他把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的属国葛,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起兵灭葛。这不仅翦除了夏桀的一个羽翼,也还大大提高了政治威望。继而他又集中兵力逐次灭亡了韦、顾,并攻灭夏桀最后一个支柱,即实力较强的昆吾。这样商汤就完成了对夏桀的战略包围。在完成对夏桀的战略包围后,商汤对最后决战仍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几经试探和权衡方才做出决定。俗话道,百足之虫,而不僵。立国近400年的夏王朝,即便已面临灭亡之时,但仍具有相当的实力。当商汤在伊尹的建议下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不久传来了夏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商汤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贡奉。这次,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了,九夷之师不起,有缗氏公开反抗。各诸侯谁也不听他的指挥,商汤见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果断下令起兵。

在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在战前他隆重举行了誓师活动,一一列举夏桀破坏生产,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拯民于水火之中。

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这番誓师,极大地振奋了士气。战前誓师后,商汤简选良车70乘,必6000人,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队在鸣条(今河南洛阳附近)一带展开生决战。

在作战过程中,汤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了争取民众和诸国的政策,又得到了贤臣伊尹、仲元等的辅佐,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了彻底嗣飨蔫畹哪诓壳榭觯商汤大胆派z伊尹数次打人夏桀内部,充当间谍,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在军事战略上,他在贤臣伊尹、仲元的有力辅佐下,巧妙谋划,先为不可胜,逐一翦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最后一举攻克夏邑。具体地说,他实施了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创造性开展用间活动。

为了彻底察明夏桀的内部情况,商汤大胆派遣伊尹数次打入夏桀内部,充当间谋,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做到知彼知己,然后有针对性实施自己的战略方针。

第二,先弱后强,由近及远,翦除夏桀羽翼,完成对其战略包围。

当时夏王朝总体力量仍然大于商部族。在这种情况下,商汤不马上正面进攻夏王朝,而采取先弱后强、绝其羽翼的正确方针,为最后决战创造条件。他把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的属国葛,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起兵灭葛。这不仅翦除了夏桀的一个羽翼,也还大大提高了政治威望。继而他又集中兵力逐次灭亡了韦、顾,并攻灭夏桀最后一个支柱,即实力较强的昆吾。这样商汤就完成了对夏梁的战略包围,打通了最后灭桀的道路。

第三,正确选择和把握决战时机。

在完成对夏桀的战略包围后,商汤对最后决战仍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几经试探和权衡方才做出决定。俗话道,百足之虫,而不僵。立国近400年的夏王朝,即便已面临灭亡之时,但仍具有相当的实力。当商汤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商汤视情马上谢罪请服,复入职贡,稳住夏桀,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久传来了夏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商汤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贡奉。这次,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了,九夷之师不起,有缗氏公开反抗。只有到此时,商汤方才认为伐桀的时机完全成熟,于是果断下令起兵。

据说,在即将准备功打夏桀时,商汤全身披挂,在几个武士护卫下,登上高台大声说道:诸位将帅、武士们,我并不愿意兴兵打仗,实在是因为夏桀罪恶累累,是上天命令我去消灭他。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听天命,而放纵了夏桀。现在,就连夏国的臣民也对夏桀恨之人骨,他的命令己不被夏人听从。所以我必须去讨伐他,拯救苦难中的夏民。你们要同心协力,听我的话,完成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到时我将重重赏赐你们。你们要相信,我是不会食言的。如果你们不听我的命令,不努力作战,我就要重重惩罚。

这时只见商军兵强马壮,军威赫赫,而夏国的军队久不上战场,平日又没有进行严格的训练,军纪涣散,无心作战,所以两军刚一相遇,夏军的防线就被突破。夏国的军队不经一击,四散溃逃。夏桀看到大势己去,便灰溜溜地带着儿个护从,逃出战场,向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逃窜,商汤带领部队紧追不舍,终于在南巢将这个作恶多端的暴君俘获。商汤本想杀夏桀,以平民愤;但转念一想,自己一向以宽厚仁慈著称,要是杀了桀,民众会对他有别的看法,况且对现在已成了阶下囚的夏桀杀也无益,留着又何妨?于是,商汤就把夏桀囚禁在南巢,自己班师回亳城了。不久夏桀病于此地。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夏王朝宣告灭亡。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偃师西),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就这样,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强盛的统治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一一商朝建立起来了。

汤开国的故事,人民广为传颂,《诗?商颂?玄鸟》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其中有一段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天命燕子生了汤,受封殷土日益拓广。上帝命令英武的汤王,治理天下管好四方。成汤应时发出号召,九州岛进人商朝封疆。商朝先君秉承天命,国运长久安然无恙。

引以为戒跟引以为鉴有什么区别

引以为鉴和引以为戒虽意思相近,但也存在些许差别,主要的区别如下:

1、参照对象不一样。引以为鉴是参照某人好的方式或方法去做,而引以为戒是不要做出和某人同样的方式方法。参照物一个是好的方面,一个是坏的方面。

2、词性不一样。引以为鉴是借鉴别人的好的经验或工作方法,等等,词带褒义。引以为戒是对某事或某人的方式或方法不认同,要求禁止作出某事或某人同样的方式或方法。这个词基本是针对做错某件事或犯错误的某人而作出的,词含贬义。

扩展资料

1、近义词:殷鉴不远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

释义殷:指商朝后期;鉴:审查。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例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宋与金的历史,对崇祯来说殷鉴不远,而他绝不愿在后代史书中被看成是懦弱的君主。”

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一回:“现在清朝二字,已成过去的历史,中国河山,仍然照旧,要想易乱为治,须把清朝的兴亡,细细考察,择善而从,不善则改,古人说的‘殷鉴不远’便是此意。”

成语典故

《诗经·大雅·荡》最末有两句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原来殷商之前,就是夏(或称夏后氏)。以治水闻名的夏禹,是夏代的第一任君王。这夏禹,是我国传说中上古时代有名的圣王之一。

可是夏代末了的一个君王,叫做夏桀的,却荒*暴虐。于是商汤起义,把夏朝灭掉,改立为商朝。商汤就做了商代的第一任君王。

这商汤,也是一位有名的圣王,可是商代传到末期,也逐渐腐败,越来越不像样子。当时作为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周文王曾怀着一片好心,提出过诚恳的劝告,上述诗中的两句,也就是这个意思。

那两句的大意是说:殷商的教训不必向远处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也就是说:夏代的灭亡,应当作为殷商的鉴戒。可是殷商的末代君王商纣,不听忠言,不接受前代的教训,终于被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所灭亡。

成语故事

周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个国王。他在位时,对内横征暴敛,垄断了社会财富和资源,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对外,南征荆楚,北防游牧部落,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矛盾重重。

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派人监视公开指责的人,一旦发现就立即处。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相遇彼此只能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召公上朝进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人们的口,要比堵住河里的水更厉害。水积多了,一旦决口,造成的伤害一定更大;不让民众说话,也是这个理儿。所以,治理民众就像治理河流一样,只能疏导,不能堵塞。

周厉王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为所欲为,从此,国人都不敢说话,没过几年,民众忍不可忍发生了,袭击周厉王,他怆惶出逃,于外地。这就是《诗经》里《大雅 荡》的历史背景,诗作者借用周武王的口谴责昏君,诅咒暴政,大骂商纣王,实际是在抨击周厉王。

“殷鉴不远,在夏后(王)之世”,实际上也就是:“周鉴不远,在殷后(王)之世。”国家覆亡的教训并不远,对于商来说,是夏桀,对于周来说,就是殷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殷鉴不远

夏朝到底存不存在?若是存在有何凭证?如题 谢谢了

夏朝的考古实物缺少固然是个实际情况,但证明夏之存在史料还是有的,我们应该让史料来说话。 1)从史书记载来看,夏是存在过的。 中国最早一部记载商周前历史的典籍《尚书 夏书 召诰》中有:“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说明夏和殷都是存在的(翦伯赞)。《尚书 夏书 禹贡》开篇讲“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讲了夏代的首领大禹在治水后,划分了九州,并制定出了不同土地贡纳税赋的标准,大概可算是我国最早的“税法”了。《夏书 甘誓》则记录了禹的儿子启,讨伐有扈氏出征前的誓言,“大战于甘,乃召六卿”,“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诗经 大雅 荡》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之句,《礼记 礼运篇》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道出了夏正处于我国从原始社会走向阶级社会的史实。《左传》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讲到禹制定刑罚以治乱世,也表明到夏代我们的国家形态已形成(范文澜)。《孟子 滕文公》称“夏后氏五十而贡”(夏规定每五十亩纳税),《史记 夏本记》也讲到“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汉书 食货志》则肯定《禹贡》篇中描述的:“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等等,足见夏的存在非虚。 2)从考古发掘来看,不能排除夏的存在。 据史书记载:禹的父亲鲧(gun)居于崇(即嵩,今河南嵩山)禹原住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后都阳翟(河南禹县),但这几处至目前均未发现有夏代的文物出土,这虽是事实,但不等于永远没有。但在山东济南附近龙山的城子崖发掘出大量文物,处在仰韶文化之上,殷商文化之下,却确凿无疑。龙山文化中的陶器尚黑色,涂成内红外黑,也有夏的特色。在遗址也发现有文字。如果说殷墟文字已经达到一定程度,那么这个文字决不会一下冒出来的,而是长时间演化的结果,上推到夏朝也当有原始文字。所以,单从甲骨文发掘于殷墟,便认定文字只从商朝始,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夏朝革命

夏朝革命

 古代认为王位受命于天,凡国王易姓、改朝换代都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近代的社会革命、工业革命等概念不大相同。

 汤革夏命,夏商的更替,是上古时代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贵族革命。一个统治时间很长,也很强大的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不大的商推翻了,这使当时与后世的人们都很震动。后人进而提出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历史教训。

 夏桀与商汤,一个失败,一个成功,这是实施政策不同所引起的必然结果。《史记。夏本纪》中将其归之于是否行德政,说:「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汤修德,诸侯皆归商」。先秦诸子中许多人认为夏桀「暴其民甚,则身杀国亡」(《孟子。离娄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夏桀时,夏民指着太阳咒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跟你一起灭亡。商汤则以宽治民,要求臣属「有功于民」,反映了商汤的政治主张与夏桀有明显差异。商汤从夏桀实施的政策中,总结经验教训,决心革除夏代的弊端,这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