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波探源的意思-沿波讨源的意思
1.史学文言文
2.《茅屋为秋风破》
3.文心雕龙佳句
4.关于摔琴的文言文
5.合为人四字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6.遇到知心人的文言文
史学文言文
1. 文言文《班昭续史》翻译
一、文言文《班昭续史》翻译
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学识渊博文采很高.曹世叔去世的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u)”.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拜班昭为老师诵读传授《汉书》.
二、班昭续《汉书》原文: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三、班昭 (东汉史学家)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其后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曾参与政事。
2. 史上最短的10篇文言文1.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é)。
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 *** ,流血满地,母。
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
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2) 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芒山有盗临刑 (3)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2)盗一菜一薪 (4)母与之乳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不同,(3)与(4)相同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2.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翻译文中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3.衰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济,船破,皆游。 2.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4.七录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是者六七始已 2.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适遇牧马童子(适合) B.问涂焉(通“途”,路) 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 D.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6.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解释下列句子。 1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子对妻子说的话,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7.盲人坠桥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之曰:“勿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操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三声,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解释下列句子。
1.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2.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8.外科医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
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
医曰:“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解释下列句子。
1.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 2.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本文写外科医生的可笑,讽刺了什么? 9.苛政猛子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于虎,吾夫又焉,吾子又焉。”
夫子问:“何为。
3.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言文翻译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
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
原文: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哉。”
扩展资料:
赏析与启迪
通过“明”与“暗”、“兼听”和“偏信”的对比,“兼听”与“偏信”的利弊一目了然。一个善于兼听的人,无疑是一个明智的人,一个乐于纳言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胸怀的人。
人的潜意识里,亲疏有别。血缘情感亲近与否,关系着一件事情的判断与解决方式的不同,在信任的程度中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对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会怀疑或极少怀疑,而对旁人说的话,则半信半疑甚至完全不信。
事实上,你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见得客观公正,而旁人说的话未必就是错的。关键是怎样将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搜狗百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4. 史记的文言文[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
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
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
’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
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
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
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
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
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
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
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
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 *** 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
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战,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田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公叔的仆人说:“吴起是不难赶走的。”
公叔问:“怎么办?”那个仆人说:“吴起为人有骨气而又喜好名誉、声望。您可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而您的国土太小了,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
’武侯就会说:‘那可怎么办呢?’您就趁机对武侯说:‘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心意,就一定会答应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心意,就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心志。
’您找个机会请吴起一道回家,故意让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您,吴起见公主这样蔑视您,那就一定不会娶公主了。”当时,吴起见到公主如此地蔑视国相,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
武侯怀疑吴起,也就不再信任他。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
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
5. 古人勤学的古文 要原文推荐韩愈的劝学篇《师说》推荐韩愈的劝学篇《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知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凡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认为向老师学习是羞耻的。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众人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认为跟从老师学习是羞耻的,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不能解决的疑惑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1]。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这说法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从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可真值得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他都普遍地研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2],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正道,写《师说》送给他。
注解:〔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
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
6. 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第四十八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
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
《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
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
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
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
“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
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
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
哉!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
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
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
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
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
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
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
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
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
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
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
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
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
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赞曰:洪锺万钧,夔旷所定。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流郑*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7. 文言文《知人》原文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
①辐辏:归聚、会集。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③国门:指京师。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⑤目送——随其人之去而以目注视,在此表看重之意。⑥振——同赈,接济。⑦字:嫁女儿。
翻译
赵开心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来往不绝,来拜访他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等到他被免职,出城门(离开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当时独有吴菌次落落不凡,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赵开心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开心也因悲痛失去儿子,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菌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开心善于识别他人。
《茅屋为秋风破》
《茅屋为秋风破》
应该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好,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_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也甘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通过描写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最后表达理想和愿望。体现出“天下寒士”的苦难,同时也批判了当时唐王朝的腐朽。下面我整理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_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也甘心!
写作特点
首先通过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先写狂风破屋,次写群童抢草,再写屋破雨漏,最后表达理想和愿望,清晰、紧凑。
其次,善于通过有特征的细节,运用精炼的语言,将他所经历的生活,绘声绘形地描写出来,使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如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层,一层,又一层揭走屋上的茅草。
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形,有的挂在树梢上,有的飞过江去,有的落在水塘里。这样,仅将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而且也把茅屋被吹破的过程写了出来,写出受冻的过程,更体现出“天下寒士”的苦难,同时也批判了当时唐王朝的腐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分为几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各节分别表达什么
1、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2、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3、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灾难,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4、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他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三句话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舍己为人,至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画面描写秋风茅屋和杜甫的句子,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即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这时诗人已经五十岁。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
杜甫于“安史之乱”后,经过了一番颠沛流离的生活,饱尝了国破民困之痛和饥寒交迫之苦。于乾元二年,他“一岁四行役”,到达了四川的成都。这年春天他从洛阳到华州,秋天自华州到秦州,冬初自秦州到同谷,年底由同谷入蜀。杜甫携家带眷,长途跋涉,一路之上见到的是饿殍遍地、白骨满野的惨象,听到的是征战不息、不已的讯息,过的是“不爨井晨冻,无衣夜床寒”的日子,有时甚至还要靠拾橡栗、挖野芋充饥。到了成都之后,得到友人严武等人的帮助,在西郊的浣花溪畔建立了新居,他自称为“浣花草堂”。杜甫对草堂很是满意,打算在此长住下去,“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成都政局的暂时稳定,自己由飘泊流徒转为定居,使杜甫的心情逐渐愉快起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自然环境安静优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家庭生活怡然而乐;“童仆来城市,瓶中得酒还。”日子是多么优裕舒适。诗人在此安居了一年多时间,正当草堂经营得初具规模时,他避开了政治的暴雨,却碰上了自然的狂风——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_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风速很快,风势极猛,风力特大。“八月秋高风怒号”,首先点明八月这台风季节,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接着于“秋高”后缀以“风怒号”,写出了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秋高气爽,万里无云,蓦地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从这天时变化之快上,可见风速之快,从“怒号”的声势上,足证风威之盛。接着诗人从四个侧面来具体表现风力之猛:卷起屋上“三重茅”草,可见千钧之力,茅飞渡江,可见送程之
远;高挂林梢,可见飞扬之高;下沉塘坳,可见旋动之势。因为址卷了“三重茅”,所以也才有到处飞洒的可能。从卷起茅草的“多”和茅草飘飞的“远”、“高”、“低”几方面把风写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如感其力。写风愈大,愈显得屋破之惨。
秋风破茅屋,是诗中叙写的主要事件,也是借以抒发感情的基础,因而从风写起,并紧扣住风与茅的关系行笔,因风大而茅飞,由茅飞见风势,这不仅一下子就点明了题意,而且为下文写与儿童争茅、屋破雨漏设置了条件。风本无形可睹,只有通过受风之物来表现。使风具体化,可以写树木折断,也可以写江河如沸,而诗人只收笔于茅上,笔墨集中,语言经济。风破茅屋,诗人眼看惨淡经营的茅屋毁于一旦,痛心疾首,他多么想收集残草,重新整修。可是一群邻村儿童却又乘风抢草——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依杖自叹息。
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南村群童看到遍地乱草,争着拾回去烧火,诗人大声制止也无效,他们身子一闪就躲进竹林中去了。我们看到年老体弱的诗人,在呼啸的狂风之中,一面抢着去抓那些稍迟即逝的茅草,一面呵斥行动敏捷的拾草小孩,草飞迅疾,他行动迟缓,风声尖厉,他声音嘶哑,更加显得诗人的心急如焚。
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用矫健灵活的小孩子和他那衰老乏力的形象一对比,更加突显了诗人与茅屋的感情。这一节仍然是围绕着“茅”来写,是风破茅屋后情节的自然延伸,也为屋上无茅而漏雨作铺垫。诗人跌跌撞撞追不上茅草,唇焦口燥喊不住群童,只有归来倚杖自叹息,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米了新的灾难——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风定雨至,屋漏难眠,屋破之后,穿风漏雨,一家人都难以入睡。“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那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诗人自从社会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
写屋破雨漏的苦况,诗人取娇儿“恶卧”这一典型细节很有代表性。无知小儿原是嗜睡的,他们固然不知忧国念民,即就是风破茅屋,他们也是不知生活的艰辛的。可是现在却不好好睡觉,由此更可想知大人一定在那里唉声叹气,想得很多,很远。漫漫长夜,诗人横思纵想,千感万虑,最后归结为一点——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玻受冻亦足!
一家处于风袭雨凌之中,诗人不拘于一家的寒暖,不囿于一己的哀乐,而大声疾呼拯天下寒士于凄风苦雨之中,救广大贫儒于水深火热之间,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放射着人道主义的灿烂光华。如前所述,诗人久经丧乱而到成都,劫后余生,对安定的环境自然十分珍惜。诗人得以筑成草堂是不容易的,对可以安居的草堂感情是很深厚的。这次台风袭击,将茅屋前的楠树也绐拔了。“虎倒龙颠委榛棘”,“草堂白此无颜色”,他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是很痛惜的。诗人在这种境遇之下毁了安身之所,不陷在个人的悲苦穷愁之中,而是想到“天下寒士”有风雨不动的广厦千万间,胸怀是多么开阔,思想是多么高尚。
处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诗人,目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的惨痛现实,身受兵荒马乱的荼毒,备尝辗转流徙的苦味,他忧国忧民,多么希望改变现状哟;“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更横索钱”,“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他希望省刑罚、薄税敛,可是却找不到使得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真正好办法。杜甫找不到救治社会的药方,徒有改造社会的愿望。他这种“吾庐独破受冻亦足”舍己为人的思想很是难能可贵,对于封建士大夫来说,无疑是进步的,应该予以肯定;这种人道主义思想,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自屈原以来文人创作的优良传统。
这首诗由叙事和抒情两大部分组成。诗的主旨全在篇尾的一段抒情,激情奔放如山呼啸,思想闪光似霓红丽天,可是诗人却从叙事入手,因事入情,借事抒情,抒情如水到渠成,孕足而娩。
叙事时径情顺连,由叙事到抒情,则逆义反联。叙事按风来、屋破、雨至、屋漏的顺序,依下午、傍晚、入夜、夜深的次第来写,随着时间的推移,风与雨的变化,写足了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苦况,一苦风卷茅草,二苦群童抢草,三苦屋漏雨湿,四苦通宵难眠。在苦之难熬的基础上,展开了联想,想到天下寒士如何才不苦。由自己的受寒,想到天下寒士;由自家的屋破,想到风雨不动的广厦,由一家的愁苦想到天下寒士的欢颜。这样写,联系自然,对比强烈,写出了新意,拓开了境界,使人感到诗人身居破屋之内,辗转床褥之上,却心游四海,胸怀八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畅情酣,充分发挥了歌行体自然流丽的长处,对于擅长排律的杜甫说来,自然属于难得的佳作。这是因为内容决定了形式,表现狂风乱雨、茅飞屋漏等,如果孜孜以求对仗工整,斤斤计较声律的细密,则将束缚感情的宣泄。且杜甫入蜀之后,诗风也有所变化,社会生活促使诗人的世界观、艺术观起了变化。明代胡震亨就指出“千载仅有杜诗,千载仅有杜公诗遘耳”,“论杜诗者论於杜世与身所遘,而知天所以佐成其诗者实巧”卷二十五)也就是说有如此生活才有如此之诗。这种明白如话的语言,如脱口而出,无丹铅之色,无扭捏之态,无矫饰之音,白描式的勾勒,形象逼真,动人心魄;加之语句参差错落,基本七言,间之以短的二言,长的九言、十一言,在慢声中有顿挫,有助于跌宕起伏的感情表达,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人道主义胸怀,一向为人所称道,因而此诗曾被誉为富于人民性的优秀篇章。而郭老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却认为杜甫“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谈不上有什么人民性。那么,究竟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人民性问题,现在谈谈我们的看法。
郭老认为衡量古代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主要就是看作者是否站到人民的立场和表现了人民的感情。杜甫的这首诗中“贫穷人的孩子被骂为‘盗贼’,自己的孩子却是“娇儿”;“诗中所说的分明是‘寒士’,是在为没有功名的或者有功名而无富贵的读书人打算,怎么能够扩大为‘民’或‘人民’呢?”我们认为这种对诗的分析不切合实际,这种观点也难以成立。
先谈“他骂贫穷的孩子为‘盗贼’的问题。秋风破茅屋,把茅草吹得到处乱撒,一群邻村儿童乘风抢草,诗人写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一段风中夺茅的描写,虽然用了“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其词面虽带有贬意的语言,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是意在表现诗人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诗人经过较长时间地集资,惨淡经营而成的草堂,一旦毁于台风之下是很痛心的。大风把茅屋上的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想要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用“公然抱茅入竹去”的那些矫健灵活的小孩子和他那“唇焦口燥呼不得”的衰老乏力的形象一对比,也就更加突显了诗人与茅屋的感情。因此诗人“归来倚杖自叹息”,就不纯然悲叹世风日下,风俗不淳,而是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明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诗的这部分描写,是风破茅屋后情节的自然延伸,也为屋上无茅而漏雨作铺垫,更为最后翻跌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愿望预设了对比条件。我们解诗时决不可浅看字面轻为诠释,刘勰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忍能对面为盗贼”,不可轻解为“好忍心呵,当我面就做强盗。”“忍能”是“竟能”的意思,“为盗贼”也只是“抢夺”之意。这和“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寇盗狂歌外,形骸痛饮中”宴南楼》)等诗中的“贼”、“寇盗”含意不能等同。至于说称自家的小孩子为“娇儿”,同样是为了显示屋破后的苦况。疼爱的孩子不愿意睡觉,是因了“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老絮,又硬又冷,加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湿后更难安睡,把被里子都蹬裂开来了。本是希望娇儿早早入睡,可是又无法安眠,这不更显得屋破雨漏的苦不堪言吗?因此,不要只从“盗贼”、“娇儿”的字面上看,就判定诗的内在感情。当然诗人对于抢茅草的群童和自家的孩子,因关系有亲琉之别,具体情况又有利害得失,自然感情上也不是一视同仁的,更不会爱邻村群童胜过了自家子女。对于封建士大大来说,我们也不应作这种苛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秋风破屋情景时运用了哪些表现力强的词语有何作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歌,其中描写秋风大的词语就是“八月秋高风怒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段中秋风破屋的动词是啥
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茅屋被大风吹破的情形:“风怒号”,风并无怒与不怒之别,此处乃人格化的写法,富有浓厚的感彩。秋风好像故意跟这个颠沛流离的老汉过不去似的,以下几个动词,“卷”、“飞”、“洒”、“挂”、“飘转”等就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的无情。渡江之茅,奈何隔江千里;高挂之茅,诗人无法弄下;塘中之茅,即使能捞上来,也不好用:这叫诗人如何是好
渲染气氛,提升主题
望采纳!
文心雕龙佳句
1.《文心雕龙》经典名句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来。
《文心雕龙》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
积学以储宝
——刘勰《文心雕龙》
夫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刘勰《文心雕龙》
善于苦中作乐,连笑容都苦涩。
——郑江《文心雕龙》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翻译:情感的发动就会用言语来表达,理智的发挥就会用文字来表现。
动极神源
:翻译:动用心思,深自入探究思想神妙的本源。
——刘勰《文心雕龙》
弥纶群言,研精一理,zhidao义贵圆通,辞忌枝碎,沦如析薪,贵能破理。
——刘勰《文心雕龙》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
三车喻云花安去,
生如来家辆福祉。
具静律己用缘起,
入报喜地梦佛世。
《文心雕龙》
2.文心雕龙,十句名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针劳:诊治劳累。
药倦:医治疲倦。这两句大意是:通过安闲自在来消除劳累,通过谈话说笑去医治疲倦。
人的体力或精神的疲倦劳累,大多是由于连续劳作,大脑和肌肉高度紧张所致。使身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与人谈天说地,神情愉快,这种积极休息,可以使大脑和肌肉松弛,精神趋于和缓,疲倦劳累也就会自然消除。
这两句可用以指导人们消除疲劳。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缀文者:指作者。
观文者:指读者。披文:阅读、分析文章。
入情:进入作品规定的情景中,指被打动。这两句大意是作者只有当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
这两句话从作家、作品、读者三方面论述了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并强调了真情实感对于作品的重要性。可供引用论述或说明只有当作家胸中感情澎湃,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时,才能写出好作品,打动读者的心灵。
如果仅仅为文而文,矫情造饰,那么即使勉强成文,也不会具有感染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操:掌握。
声:指音乐。器:指武器。
这两句大意是:只有掌握了上千支曲子之后,方能通晓音乐;只有观察过上千口宝剑之后,方能识别武器。刘勰这段话的原意是: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一部文学著作,首先必须阅读大量作品。
《意林》引《新语》:“子云(扬雄)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刘勰语盖自此化出。我们今天在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工作中,仍须提倡刘勰的这一唯物的观点。
鉴赏文艺作品,既要善于识别香花与毒草,还要善于鉴定砾石与宝珠。提倡“观千剑而识器”,就是强调比较。
刘勰的这种强调亲自实践.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充分比较来鉴别事物性质的观点,同佯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章:章节。
易:变换。代:取代。
这两句大意是:修改章节比童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修改文章,既要保持原作的内容风格,又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确实是十分艰苦时。
有时为了修改一个字、一句话,付出的劳动地重写一篇文章还多。可引用用以反映修改文章的艰苦。
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弛于负担。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络裁》。
权衡:衡量。掼益:减少增加。
斟酌:考虑。芟(shān山):腿除。
弛、:解除。这几句大意是:衡量文字哪里要增,哪量要减;考虑笔墨哪里该浓,哪里该淡,删击多余的字句,剪除芜秽韵内容,使文章减轻负担,避免冗长累敷。
~几句告诉戎们:文章写成后,要反复修改,去粗存精,删繁就简,务使文字精练,中心突出,这是创作的经验之谈,值得记取。粗率的急就之作,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敷:铺陈,排列。殊:不同。
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删削的人,文章中一些多余的字虽然去掉了,但意思仍保留下来;善于铺陈的人,文章中所用的辞藻各不相同,而意思愈来愈明显。古人写文章讲究熔炼剪裁,即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同时,又讲究铺张扬厉,即表情达意务求淋漓尽致。
因此好文章有时泼墨如云,有时惜墨如金.可见“删”和“敷”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什么时候该简,什么时候该繁,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面定。
这两句可供论述文章要认真剪裁,力求繁简得当时引用。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梁·刘《文心雕龙·熔裁》。疏:粗蔬,指文意联系不紧密,中间有多余的、无关宏旨的语。
这两句大意是:文章中有可以删削的句子,足见其粗琉;文章中没有一个可以削减的字,才知道其精密。古人云,“文不惮改”,而在修改时,要注意尽可能地去掉那些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字句,这样,文章才会精练细密。
这几句可供论述文章删削的基车原则时引用。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孵(quē缺):欠缺。
这两句大意是少一个字意义就不完整,多一句话辞采就受妨害。文章写得一字不能少,一句不能多,足见其简洁凝练。
炼字斟句如能达到述个水平,文章的语言文字就无可再改了。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俪:对偶。
采:辞采。百字:五言诗二十句,指全篇。
这几句大意是:讲究全篇的对偶辞采,争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尽力刻画形貌,在用辞上一定尽力要求新颖。《文心雕龙·明诗》是专题论诗的。
它分别论述了各代的诗,指出了各代诗的特点及其优点、弱点,不乏精辟的见解。~讲的是南朝刘宋初期的诗风特点:讲究对偶,讲究辞采,刻画细致,用辞新颖.对东晋的诗风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特别是“俪采”二句对讲究骈俪辞采的诗风作了典型的概括。
3.《文心雕龙》中有哪些名言1、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文心雕龙》释义:象的奥妙就在于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停止感官知觉,凝神妙想,由此及彼,不受时空局限。
2、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文心雕龙》释义:有很好的想象出的意境却在用语言表达时感到词穷。
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释义: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4、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文心雕龙》释义:有如星辰般明显的高尚情操和道德,有可与日月同样光辉耀眼的才华。
5、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释义: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满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
6、夫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释义:有了心灵思维,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就有了文章辞采,这是自然的道理。
7、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释义:春秋四时往复更替,冷季昏暗暖季舒朗;景物之变化,叫人不觉心旌摇动,受到感染。
8、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文心雕龙》释义:人是有喜、怒、哀、惧、爱、恶、欲其中性情的,受到外界的刺激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从而流淌于文字的字里行间,是多么自然的事。
9、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文心雕龙》释义:使风力充沛,使骨力强劲。这样才锋刚健挺拔、特立突出,文章才能光彩夺目。
10、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文心雕龙》释义:情思与意气的相关连,文辞和体制风格相结合。文风清明刚健,美好的文才才能驰骋。
11、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文心雕龙》释义:所以作者表达情志,必定首先注意作品的风貌;推敲作品文辞,没有比注意骨力更为重要的了。
12、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文心雕龙》释义:积累知识以储备自身的资产;明辨事理以丰富自己的才识;体验生活以提高观察的能力;顺应情感以演绎美妙的文辞。
13、《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文心雕龙》释义:《诗经》总共有"六义","风"位居首位,它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作者情志气质的外在表现。
14、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文心雕龙》释义:要是没有伟大的作家屈原,哪会见到伟大的作品《离骚》惊人的才华如风般飘逸,豪壮的志气如烟云直冲九霄。楚国的山河无限广阔美好,诗人的情思实在宽广遥远。它美好的内容金玉般的质地,它艳丽的文采处处闪耀。
15、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文心雕龙》释义: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圆形和方形的区别。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
关于摔琴的文言文
1. 摔琴赠文 文言文 翻译
陈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不为人所知。这天,有一个人卖胡琴,索价百万。有钱人相互传看,但没识货的。陈子昂就挺身而出,对手下人说:拿千缗买下来。大家惊讶不已,就问他。他答道:我善于玩这种乐器。大家都问,能不能弹给大伙欣赏一下?陈子昂说:明天你们到宣阳里集合。到了第二天,大家结伴而往,只见陈子昂已经准备好了酒肴,在酒席最前面摆好了胡琴。大家吃饱喝足了,准备听陈子昂弹琴了。陈子昂捧着琴,说:我陈子昂是四川人,写有文章百卷。今天到京城奔走,碌碌无为,不为人知,如同尘土。这乐器是低等人谋生用的,哪里值得大家来关注。“说完,他就举起胡琴往地上摔碎了,接着又拿出文章赠给参会的人。当天之内,他的名声传遍了京都。
2. 关于钟子期的文言文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第四十八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
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
《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
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
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
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
“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
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
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
哉!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
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
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
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
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
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
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
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
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
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
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
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
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
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3. 有关知音的文言文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据《列子》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4. 伯牙摔琴谢知音整首小古文的意思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是楚国郢都人,在晋国任上大夫。
晋侯想与楚国通好,就派俞伯牙访问楚国。俞伯牙到楚国办完公事,拜辞楚王,楚王赠给黄金彩缎,高车驷马。
俞伯牙离楚国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绕大圈而回,饱览楚国江山胜景。就假奏楚王说:“臣身患小恙,不能骑马乘车,想坐船回去,以便医药。”
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师拨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晋国。俞伯牙乘着官船,不一日,到了汉阳江口。
正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倾盆,官船不能前进,停靠山脚下。不一会儿,风平浪静,云散月现。
那雨后之月,更加光亮。俞伯牙坐在舱中闷得慌,就走到船头上,一边观赏月色,一边捧起瑶琴,轻轻弹奏。
忽然,俞伯牙发现有人在偷偷地赞赏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当场找来了一个樵夫。俞伯牙见是个砍柴的人,就笑着说:“山中砍柴之人,也能听琴?叫他走吧。”
那个樵夫不仅不走,还高声说:“大人错了!岂不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无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山脚下也不应该有弹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凡,就问他:“他既是听琴的,我刚才所弹何曲?”樵夫答:“刚才大人所弹的是孔子叹颜回。
对不对?”伯牙一听回答,非常高兴地说:“先生果然是听琴者。”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请上船细谈。
那樵夫上得船来,伯牙手下的人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手拿尖担,腰插板斧。就嘱咐他说:“喂,你见了我老爷要下跪叩头。
问你什么,要小心答应。”那樵夫说:“诸位不用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说完脱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担,下船舱向伯牙作了个长揖而不下跪叩头,说:“小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中哪里有这樵夫?慢慢举手说:“贤友免礼罢。”
叫书童搬一个凳子放在下席让他坐。那樵夫见伯牙全无客礼,也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问姓名,劈头就问:“刚才岸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伯牙说:“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
此琴何人所造?弹它有甚好处?”樵夫答:“此琴是伏羲氏所琢,是瑶池之乐,故名瑶琴……”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熟知乐理,非常高兴,但又怀疑他是记的这些话,想再试他一试。就对他说:“有一次,孔子正在室内弹琴,他的学生颜回从外面进来,忽听琴音中有凶杀之意,不免一惊,问明之后,才知刚才有一只猫,想捕捉一只老鼠,孔子见了,不由得在感情上受到一点影响,并在琴音中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出来。
象颜回这样,真可算得是知音了!假如下官弹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说:“大人试弹一下,小子尽心猜度。若猜不着,大人休得见罪。”
伯牙望望高山弹琴,在琴音中表现山的高耸之状。樵夫听了,称赞说:“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伯牙又对着江水弹琴,在琴音中表现水的奔流之势。
樵夫听了,又称赞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听见樵夫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大吃一惊,赶忙放下瑶琴与樵夫施宾主之礼。连声说:“失敬,失敬!真是石中有美玉之藏,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
说完,又转问:“大人高姓?在何处为官?”伯牙拱手说:“下官俞瑞,在晋国做官,是访问楚国而来。”伯牙推子期坐到客位上,自己坐主席相陪,叫书童奉茶。
喝完茶,二人上席饮酒。伯牙又问:“听先生口音,是楚国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说:“小人寒舍就在离此不远的钟家村。”
又说:“实不相瞒,小子上有双亲在堂。为赡养父母,在此砍柴度日。
虽三公之尊也不能使我离开父母。”伯牙见他这样有孝心,愈加敬重。
又问:“青春多少?”子期说:“虚度二十有七。”伯牙说:“下官年长一岁。
子期若不嫌弃,愿与先生为知音之交,以兄弟相称。”子期笑着说:“大人是上国名公,我钟徽是穷乡贱子,怎敢高攀!”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
拜罢,二人继续饮酒,彼此谈心。钟子期同俞伯牙谈得兴趣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
船上水手都起身准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
伯牙紧握子期的手说:“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想请贤弟与愚兄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说:“只因双亲在堂,不敢远游,小弟只好失陪。”伯牙沉默了一会儿,说:“也罢,明年中秋节还是我来看贤弟。”
子期说:“既如此,小弟来年中秋节准在江边恭候贤兄,不敢有误。”伯牙叫书童拿来一些银子赠给子期,二人洒泪而别。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第二年的中秋节晚上,俞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将船靠在去年中秋节与子期相会的地方。
伯牙走上船头,见月光明高,照得如同白昼,却不见子期。等候到天高,仍不见子期的踪影。
伯牙梳洗后,带着随从,上岸到钟家村去探望。走了不远,来到三叉路口,不知哪条路往钟家村去。
正好迎面来了一个老翁。伯牙向前施礼之后,问:“请问往钟家村去,应走哪条路?”原来,这两条路都是到钟家村去的,一条往村南,一条往村北。
老翁便问:“先生要拜访何人?”伯牙说:“拜访钟子期。”老翁听后,放声大哭说:“子期就。
5.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开头的诗句译文~~~~~~~~求古文帝~出自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
前两句用的是典故,一个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一个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妄说(管仲)曾经(多)分了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以为意,形容他们间的交情至厚),(除了钟子期)有谁能够懂到俞伯牙的琴音呢(意即知音悦知音之意)。如今这世道奸诈如鬼,(像古人那样的)诚心(只好)悬置于荡荡湖海上(供人评说了)。
深入阅读:/view/3067609
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即:批判世风日下,感叹古人之心之德。
6. 有关知音的文言文知音吟 宋 邵雍 仲尼始可言无意,孟子方能不动心。
莫向山中寻白玉,但於身上覔黄金。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
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赠知音 唐 温庭筠 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
窗间谢女青蛾敛, 门外萧郎白马嘶。星汉渐移庭竹影,露珠犹缀野花迷。
景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知音者诚希 唐 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春遇南使,贻赵知音 唐 岑参 端居春心醉,襟背思树萱。
美人在南州,为尔歌北门。 北风吹烟物,戴胜鸣中园。
枯杨长新条,芳草滋旧根。 网丝结宝琴,尘埃被空樽。
适遇江海信,聊与南客论。 因览子京西州诗藁感知音之难遇偶成短章 宋 宋庠 小集曾因善叙传,西州馀藻复盈编。
中郎久已成枯骨,争奈柯亭十六椽。
7. 伯牙摔琴谢知音整首小古文的意思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是楚国郢都人,在晋国任上大夫。
晋侯想与楚国通好,就派俞伯牙访问楚国。俞伯牙到楚国办完公事,拜辞楚王,楚王赠给黄金彩缎,高车驷马。
俞伯牙离楚国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绕大圈而回,饱览楚国江山胜景。就假奏楚王说:“臣身患小恙,不能骑马乘车,想坐船回去,以便医药。”
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5646339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师拨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晋国。俞伯牙乘着官船,不一日,到了汉阳江口。
正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倾盆,官船不能前进,停靠山脚下。不一会儿,风平浪静,云散月现。
那雨后之月,更加光亮。俞伯牙坐在舱中闷得慌,就走到船头上,一边观赏月色,一边捧起瑶琴,轻轻弹奏。
忽然,俞伯牙发现有人在偷偷地赞赏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当场找来了一个樵夫。俞伯牙见是个砍柴的人,就笑着说:“山中砍柴之人,也能听琴?叫他走吧。”
那个樵夫不仅不走,还高声说:“大人错了!岂不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无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山脚下也不应该有弹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凡,就问他:“他既是听琴的,我刚才所弹何曲?”樵夫答:“刚才大人所弹的是孔子叹颜回。
对不对?”伯牙一听回答,非常高兴地说:“先生果然是听琴者。”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请上船细谈。
那樵夫上得船来,伯牙手下的人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手拿尖担,腰插板斧。就嘱咐他说:“喂,你见了我老爷要下跪叩头。
问你什么,要小心答应。”那樵夫说:“诸位不用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说完脱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担,下船舱向伯牙作了个长揖而不下跪叩头,说:“小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中哪里有这樵夫?慢慢举手说:“贤友免礼罢。”
叫书童搬一个凳子放在下席让他坐。那樵夫见伯牙全无客礼,也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问姓名,劈头就问:“刚才岸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伯牙说:“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
此琴何人所造?弹它有甚好处?”樵夫答:“此琴是伏羲氏所琢,是瑶池之乐,故名瑶琴……”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熟知乐理,非常高兴,但又怀疑他是记的这些话,想再试他一试。就对他说:“有一次,孔子正在室内弹琴,他的学生颜回从外面进来,忽听琴音中有凶杀之意,不免一惊,问明之后,才知刚才有一只猫,想捕捉一只老鼠,孔子见了,不由得在感情上受到一点影响,并在琴音中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出来。
象颜回这样,真可算得是知音了!假如下官弹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说:“大人试弹一下,小子尽心猜度。若猜不着,大人休得见罪。”
伯牙望望高山弹琴,在琴音中表现山的高耸之状。樵夫听了,称赞说:“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伯牙又对着江水弹琴,在琴音中表现水的奔流之势。
樵夫听了,又称赞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听见樵夫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大吃一惊,赶忙放下瑶琴与樵夫施宾主之礼。连声说:“失敬,失敬!真是石中有美玉之藏,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
说完,又转问:“大人高姓?在何处为官?”伯牙拱手说:“下官俞瑞,在晋国做官,是访问楚国而来。”伯牙推子期坐到客位上,自己坐主席相陪,叫书童奉茶。
喝完茶,二人上席饮酒。伯牙又问:“听先生口音,是楚国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说:“小人寒舍就在离此不远的钟家村。”
又说:“实不相瞒,小子上有双亲在堂。为赡养父母,在此砍柴度日。
虽三公之尊也不能使我离开父母。”伯牙见他这样有孝心,愈加敬重。
又问:“青春多少?”子期说:“虚度二十有七。”伯牙说:“下官年长一岁。
子期若不嫌弃,愿与先生为知音之交,以兄弟相称。”子期笑着说:“大人是上国名公,我钟徽是穷乡贱子,怎敢高攀!”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
拜罢,二人继续饮酒,彼此谈心。钟子期同俞伯牙谈得兴趣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
船上水手都起身准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
伯牙紧握子期的手说:“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想请贤弟与愚兄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说:“只因双亲在堂,不敢远游,小弟只好失陪。”伯牙沉默了一会儿,说:“也罢,明年中秋节还是我来看贤弟。”
子期说:“既如此,小弟来年中秋节准在江边恭候贤兄,不敢有误。”伯牙叫书童拿来一些银子赠给子期,二人洒泪而别。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第二年的中秋节晚上,俞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将船靠在去年中秋节与子期相会的地方。
伯牙走上船头,见月光明高,照得如同白昼,却不见子期。等候到天高,仍不见子期的踪影。
伯牙梳洗后,带着随从,上岸到钟家村去探望。走了不远,来到三叉路口,不知哪条路往钟家村去。
正好迎面来了一个老翁。伯牙向前施礼之后,问:“请问往钟家村去,应走哪条路?”原来,这两条路都是到钟家村去的,一条往村南,一条往村北。
老翁便问:“先生要。
合为人四字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合在第四个字成语是什么
下面是能查到所有的合在第四个字的成语,已经其含义,望采纳!
悲欢离合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不谋而合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大开大合 形容文思跌荡,放得开,收得拢。
龃龉不合 龃龉:上下牙齿不相配合。喻意思不合,有分歧。
里应外合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落落寡合 形容跟别人合不来。
落落难合 原形容事情很邈远,很难实现。后也形容为人孤僻,不易合群。
起承转合 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形式。
前仰后合 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情投意合 投:相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天缘凑合 天缘:自然的机缘。旧时认为男女结成夫妻是天意所配合。也指事属巧合。
天作之合 合:配合。好象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
信口开合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一拍即合 拍:乐曲的段落,也称打拍子。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
朝升暮合 零碎卖米。形容生活困难。
志同道合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珠联璧合 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
百年好合 夫妻永远和好之意。
承嬗离合 继承演变。
楚歌四合 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道同契合 犹言道合志同。
道同义合 犹言道合志同。
道同志合 犹言道合志同。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蜂屯乌合 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蚁聚”。
肤寸而合 指(云气)逐渐集合。
毁方瓦合 毁去棱角,与瓦砾相合。比喻屈己从众,君子为道不远离于人。后指毁弃自己的原则,迎合世俗。
行不苟合 指做事有主见,不随便附和别人。
金钗细合 金钗和钿合。传说中唐玄宗与杨贵妃定情的信物。
镜圆璧合 比喻圆满。
劳逸结合 逸:安乐、休息。工作与休息相结合。
碌碌寡合 形容性情孤僻,与人合不来。
论高寡合 言论高超,投合者少。
貌离神合 指表面上不同而实质上一致。
破镜重合 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同“破镜重圆”。
千载一合 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时机。形容机会极其难得。同“千载一时”。
牵强附合 犹言牵强附会。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情投契合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同“情投意合”。
情投谊合 双方感情和心意都很投合。
曲意迎合 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同“曲意逢迎”。
情孚意合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同“情投意合”。
土洋结合 把简单的设备或技术同现代化的设备或技术结合起来。
雾集云合 形容众多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延津剑合 指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在延津会合的故事。后比喻因缘会合。
延津之合 指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在延津会合的故事。后比喻因缘会合。同“延津剑合”。
一匡九合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后亦指立国大事。
云交雨合 指相会,重逢。
贞元会合 指新旧更迭。
针芥之合 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指相互投契。
珠连璧合 指日月、五星同时出现于天的一方。亦泛指日月五星普照天下。
纵横开合 指操纵自如。同“纵横开阖”
2. 合和的四字的成语悲欢离合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不合时宜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不谋而合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揣合逢迎 揣:揣测,揣摩。现指揣摩、迎合权贵的心意,以谋求私利。
大开大合 形容文思跌荡,放得开,收得拢。
斗榫合缝 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形容手艺高超。
苟合取容 苟合:苟且附合;取容:取悦,讨好。苟且迎合,取悦于人。
合而为一 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合浦珠还 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合从连衡 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
纠合之众 指纠集起来的百姓。
龃龉不合 龃龉:上下牙齿不相配合。喻意思不合,有分歧。
离合悲欢 泛指别离、团聚、悲哀、喜悦的种种遭遇和心态。
里应外合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连珠合璧 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六合之内 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指天下。
落落寡合 形容跟别人合不来。
落落难合 原形容事情很邈远,很难实现。后也形容为人孤僻,不易合群。
貌合神离 貌:外表;神:内心。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貌合心离 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3. 有“合”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齐心合力、情投意合、貌合神离、合二为一、不合时宜、天作之合
齐心合力
读音:qí xīn hé lì
释义:意思是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情投意合
读音:qíng tóu yì hé
释义: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貌合神离
读音:mào hé shén lí
释义:形容表面看上去关系很亲密,实际上内心却不一致,各有各的打算和想法。
合二为一
读音:hé èr wéi yī
释义:指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
不合时宜
读音:bù hé shí yí
释义:指形容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
天作之合
读音:tiān zuò zhī hé
释义:好像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
4. 关于做人的四字成语谨慎的:○ 谨小慎微:谨、慎:小心,慎重;小、微:细小。
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谨言慎行:谨、慎:小心,慎重。
言语行动小心谨慎。○ 小心谨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
○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
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惩羹吹齑:羹:用肉、菜等煮成的汤;齑:细切的冷食肉菜。
被热汤烫过嘴,吃冷食时也要吹一吹。比喻受到过教训,遇事过分小心。
○ 奉命唯谨:奉命:接受命令;唯:只有;谨:小心谨慎。指服从命令,小心谨慎。
○ 规行矩步: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步:用脚走。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
也指办事板,不灵活。○ 循规蹈矩:循、蹈:遵循,依照。
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
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安分守己: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 绳趋尺步:绳、尺: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申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
○ 临深履薄:深:深渊;履:踩踏;薄:薄冰。面临深渊,脚踩薄冰。
比喻小心谨慎,惟恐有失。○ 守口如瓶:守口:紧闭着嘴不讲话。
闭口不谈,象瓶口塞紧了一般。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
○ 三缄其口: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
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 老成持重: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持重:做事谨慎。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
○ 不露圭角: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才干不外露。
○ 稳扎稳打:扎:安营。稳当而有把握地打击敌人。
比喻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 四平八稳: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
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 门无杂宾:家中没有闲杂的人来作客。形容交友谨慎。
认真的; ○ 寻根究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 追根究底:追究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 盘根究底:盘:仔细查问;究:追究。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
○ 推本溯源:探索根源,寻找原因。○ 沿波讨源:沿波:顺着水流;讨源:探索源头。
循着水流寻找源头。原比喻作文时由次要的写到主要的,最后点出主题。
后比喻探讨事物的本末。○ 穷原竟委:比喻深入探求事物的始末。
○ 原始要终:原、要:推求。探求事物发展的起源和结果。
○ 追本穷源:穷:寻求到尽头。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 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 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 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 丁一确二:明明白白,确确实实。○ 丁一卯二:丁:通“钉”,这里指榫头;卯:器物上接榫头的孔眼。
丁卯合位,一丝不差。形容确实、牢靠。
○ 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 郑重其事: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 身体力行: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 现身说法: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
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言传身教: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
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 以身作则:身:自身;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
○ 事必躬亲: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
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胆大心细: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 胆大心小: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 水晶灯笼:比喻遇事能明察是非的人。○ 不折不扣:折、扣:出售商品时,按定价减去的成数。
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尽心竭力:尽:全部用出;竭:用尽。
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
○ 不遗余力:遗:留;馀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 不厌其详:不嫌详细。指越详细越好。
○ 不厌其烦:厌:嫌。不嫌麻烦。
○ 尽力而为:尽:全部用出。用全部的力量去做。
○ 见缝插针:比喻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或时间。○ 脚踏实地: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
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风雨无阻:不受刮风下雨的阻碍。
指预先约好的事情,一定按期进行。○ 智圆行方:圆:圆满,周全;方:端正,不苟且。
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 外圆内方:圆:圆通;方:方正。
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细针密缕:缕:线。
针线细密。比喻工作细致或处理事情周到。
○ 擘肌分理:擘:分开;理:肌肤的纹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 取精用宏:用:享受。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充分加以运用。
○ 取精用弘:精:精华;用:享受,占有;弘:大。从丰富的材料里提取精华。
○ 循名责实:循:依照;责:要求。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找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
○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
遇到知心人的文言文
1. 有没有形容陌生人对人友好的古文或者诗句~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意思: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
出自: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意思:同样都是沦落世间的人,既然相逢,无论先前是否认识,都会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识呢?
出处: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3、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意思:与朋友交往不必在乎身份、地位、年龄等之间的差异,重要的是朋友之间能够交心。
出自:唐代杜甫的《徒步归行》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意思: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出自:唐 高适《别董大二首》
5、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意思:五湖四海都是兄弟,无论在哪相逢,无论在何地相逢,并不一定非要是以前的朋友,都应该像兄弟一样亲密。
出自:南宋 陈刚中《绝句》
6、君有奇才我不贫。
意思: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朋友是人生金库里不可或缺的宝物。比喻友谊真挚可以祸福与共。
出处:清代 郑燮《赠袁枚》
扩展资料:
君有奇才我不贫出自《赠袁枚》,作者:郑板桥。
原文:
晨星断雁几文人,错落江河湖海滨。
抹去春秋自花实,逼来霜雪更枯筠。
女称绝色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
不买明珠买明镜,爱他光怪是先秦。
译文:
早晨的星断绝多少文人,错落江河湖海边。
抹了春秋从花和果实,逼近来霜雪更枯箔。
女子称绝色邻居夸漂亮,你有奇才我不穷。
不买明珠买镜子,爱其他奇怪的事情就是先秦。
郑板桥的词或婉约或豪放,他的诗则清新流畅、直抒胸臆、自由洒脱,兼具少陵、放翁风格。更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家书》,叙家常、抒胸臆,朴实亲切、感情真挚,毫无道学之气
板桥达观通脱,自称“最不喜求人作叙”,说“(家书)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何以叙为!”
板桥虽与袁枚素不相识,但他深爱袁枚之才华,据袁枚《随园诗话》云:“兴化郑板桥作宰山东,与余从未识面。有误传余者,板桥大哭,以足蹋地,余闻而感焉。”在板桥文集末尾有赠袁枚的两句诗:“室藏美妇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郑板桥曾自治一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他在《范县答无方上人》尺牍中自释道:“燮平生最爱徐青藤诗,兼爱其画,因爱至极,乃自治一印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印文是实,走狗尚虚,此心犹觉慊然!使燮早生百十年,而投身青藤先生之门下,观其豪行雄举,长吟狂饮,即真为走狗而亦乐焉。”
读其诗文,常使人感到有个“真我”在,不矫饰、不造作,形象鲜活、音容亲切,呼之欲出。
启功先生说:“(郑燮)胸中无不可言之事,笔下无不易解之辞,此其所以独绝今古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郑燮 2. 何时才能遇见知己,用文言文怎么说1.三国 魏 曹植《赠徐干》诗:“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翻译:等待好朋友的推荐,而好朋友想推荐知己者心情,谁又不是如此呢?
2.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翻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
3.清 孔尚任《桃花扇·听稗》:“莫道山高水远无知己,你看海角天涯都有俺旧弟兄。”翻译:不要说整座山水没有知己,你看哪怕是天涯海角都有我的以前的朋友兄弟。
4.元 王恽《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悲欢离合常事,知己古为难。"翻译:悲伤离别的事事常有的,而知己确是自古以来都是难找的。
5.元 萨都拉《雁门集》:“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翻译:人的一生的意义在于有知己,在世间任何地方相逢都像是骨肉亲情。
3. 写给知己的古文说说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第四十八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
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
《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
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
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
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
“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
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
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
哉!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
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
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
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
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
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
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
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
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
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
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
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
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
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赞曰:洪锺万钧,夔旷所定。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流郑*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4. 有没有形容陌生人对人友好的古文或者诗句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钟子期,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周易》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陈刚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