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当中会容易因什么而争吵

2.印祖对青少年的教诲

3.心灵感悟2 珍惜你所拥有的

4.人与人的关系(三):长幼有序

5.成语同气连枝指的是什么关系

6.同气连枝形容的是哪种关系

家庭当中会容易因什么而争吵

同气连枝各自荣-同气连枝上一句

家庭当中会容易因什么而争吵?《弟子规》有句经文谈得很好,说到:「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一个家庭当中,能轻财物就不容易争;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发脾气,很多纷争可能就化解掉了。我们想起古代兄弟姐妹之间、亲人之间的相处,确实能做到「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就像古人留给我们兄弟相处的一段教诲,「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同气连枝」,父母就是我们的根,兄弟还有所有的子孙都是枝干。「些些言语莫伤情」,就是要言语忍,所以自家要懂得忍耐、忍辱、不争,不要因为芝麻蒜皮的事情去计较,这样就能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轻财产、轻财物,记什么呢?记恩德。姐姐以前是怎么对我的、哥哥以前是怎么对我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给子孙戒争讼的好榜样、家和万事兴的好榜样。

我们看到周朝八百多年,因为周朝的先祖,像泰伯、仲雍把国家都让给了弟弟,那还有什么好争的?以至于汉朝赵孝、赵礼都能把命为兄弟牺牲,那还有什么好争的?所以能够轻财物,然后忍住脾气,这是从修身当中去贪、去瞋,自然身修而后感得家齐。

印祖对青少年的教诲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

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周法利童子书》

印光祖师一生端以文字般若阐扬净土法门,诲人不倦,利济众生。这一篇《与周法利童子书》,是印祖专门给周法利居士写的开示。古人男子年满十五岁,就要行「成童」礼——将头发盘成发髻,称为「成童」、「束发」;男子年满二十岁就可于发髻上加冠行「冠礼」,称为「弱冠」。如此可知,周法利居士当在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那么这一封信就是印祖对一名青少年的教诲了。

在信的开端,印祖就陈以利害,指出「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最关键的时期,就像一棵树苗成长的好与坏,直接关系这棵树将来是否能长成可用之材,因此要对它进行规范、引导,不可任其放逸,应使之正而直。人的教育也是如此,青少年往往有 *** 无理性,对事物的善恶缺乏辨别能力,而社会是充满诱惑的,比起印祖所生活的时代,现在的社会更是如此,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抛弃,青少年往往在所谓的「流行」、「时尚」中迷失自己,一步踏错,即便不悔恨终生,也必然错过了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光。那么「不可学时派」该学些什么呢?

印祖首先指出「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孝」是儒佛两家的根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产生的基础。佛教亦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弟」即「悌」,是兄弟手足之间的关系,所谓「兄友弟恭」。「骨肉」、「手足」是中国向来用以形容兄弟间亲切的名词,这实在是最适当不过的形容。能够把这两个名词表示得恰好的,无过于法昭禅师的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若心中常怀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油然而生。由此扩大,亦极易与身边的人融为一体,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气,此亦佛教之道。「忠厚诚实」是个人品质,要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培养,如能持五戒十善,自然「忠厚诚实」。

佛法是与生活相应的,所以基本的做人道理必须具备,才能入道。儒家重视孝道,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为政,所以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也就是说,是否成为有用的人,观察他居家行止如法与否,就知道答案了。

因此,印祖认为: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能于家庭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印祖所强调的力行伦常,尽谊尽分,广行众善。这一切都成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所必备的条件。

故我们修持要注意言行的相应,既然想念佛求生净土,世间善不能忽略不做。这与《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异曲同工的意思。由此可知,净土法门的修持,不是只要一心求生西方,对于现实人间的世事,就不闻不问。印祖并不教人废弃世事,相反的,常常勉人居尘学道,善尽做人的义务。

接下来,印祖指出应该当此年轻之时,精力旺盛,要努力读书。读书要讲方法,不能走马观花,读过就忘。要思考书中所说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依之实践。尤其像《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样易读易懂的书籍,更是要常读常思,并依之改过迁善。读书之外,尤其要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圣号,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最后,印祖将对青少年的教育总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这是《论语·里仁》里的一句话,说的是为人修身就是要向品德优良的人看齐,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而看到没有品德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与其相同。其实这里的贤,可以扩大到一切优秀的事物。社会如同大染缸,人在社会之中,岂会不受影响?社会上形形 *** 的人,社会价值观念、社会道德标准各人所持不同,在这样的世界里,如何才能守住自己的一方净土呢?唯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学习,哪怕同他相差甚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的总会赶上他。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只要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毅力,何愁事不成?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想如果为人能做到此,那为人的品行一定会更完美。

「第二要知因果报应。」 事实上,佛教注重的伦常日用之道与儒教所说大致一样;所不同的是:佛教说明三世因果,善恶报应。使人心存敬畏,不敢随心所欲而胡作非为,即使在暗室独处之中,常如面对佛天。故纵属下愚者,也喜欢听闻做善事可得到好的果报。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假如每个人行事之前都先考虑到这种观念,消极上阻吓著坏人的作奸犯科,积极上鼓舞著大家去行善,因此使社会上坏事因而减少,好事因而增多。或许一开始无法做得很完美,但渐渐的,常受佛法因果报应实事的薰陶,而勉励自己「尽义尽分」的做好。此即印祖融合儒佛思想之所在。

因果的事理,是通三世,重叠无尽的,很可能此善因种下去还未得善果,以前的恶果先成熟而获恶报,怎可因而断定无因果之报应呢?犹如种植稻谷一样,早种者早收成;如欠债一般,力强者先牵。基于因果法则,知今生之幸与不幸都有其来由,倘能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行善,就是「转变由心之奥旨」。所以说:极力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不好的风气,使人人臻于真善美之境。

总的来说,印祖指导青少年学佛的方法次第分明,有真知灼见。先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将基本的伦常教育巩固住,就是「本立而道生」。接着示以深信因果,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由虔诚心念佛,及信愿行坚固之后,行有余力,再研究大乘经论和儒家经典。这样循序而进,努力修持,则不但实际生活上可跻入圣贤的境界,临终也必可往生极乐净土。可以说,将儒家伦理思想和佛教的净土信仰,做了最完美的结合。

在我们这样的末法时代,发心学佛尤为不易。印祖的这篇开示,不惟于青少年有益,实是现今学佛之人的渡世慈航。

心灵感悟2 珍惜你所拥有的

心灵感悟

珍惜你所拥有的

常谦

2020年11月2日,坐在火车上,从济南返回葫芦岛途中,我看着窗外的风景。

突然,有一幕场景映入我的眼帘。我看到黄土地上,有位老农半趴半跪在黄土地上,双手向前伸着,眼睛看着前面,用手在捡着什么。我感觉好像是在捡落在地上的花生等类粮食。

在那一瞬间,一种莫名的感动与感慨自心中油然而生……

在火车上看上去光秃秃的黄土地上,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趴跪在冰凉的土地上,非常虔诚的就为了捡起落遗失在地上很少的一点粮食。就在我看到的短短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家专注的眼神,感受到了老人家对眼前粮食的无比珍惜之情,我更看到了老者身上的高尚的美德在源源不断地流淌……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早都已经做到了衣食无忧。可以说,土地上能被捡起来的那点粮食,不会对老人家生活条件有多少改善。但是我想老人家看中的不是那点粮食,而是对粮食如果遗落在地上就会被浪费掉的珍惜之情,是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一个缩影。这个珍惜之情让我思绪万千……

这位老农对粮食的珍惜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朴实与美德,对此我们是否该有些思想的启迪、生命的启发呢?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珍惜哪些方面呢?

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珍惜生命、珍惜今天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的一生正常不过七八十年的光阴,在不知不觉中一年一年就过去了。实际上不管你的寿命有多长,每个人也只能很现实的活在今天,每个人能把握的也只有今天。

生命,不仅是你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声啼哭,而是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想起生命,会让我们每个人由衷的感恩母亲。对此,每个人都要感恩父母给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就要珍惜生命。

人们的欲望在不断增加,如果只懂得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寻求刺激,就会在精神的空虚中而忘记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生命。忘记了这个生命来到这个人世间的目的。那么我们来到人世间到底干什么来了?

1、人生酬业。

父母给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人世间,就是要以人的身份来尽伦常之道。如孝道、悌道、慈道、夫妻道、君臣道、朋友道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要敦伦尽分,以认命、认账、任劳、任怨的心,去做好自己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与本分。

2、延续后代,传承祖德。

我们来到人世间就要生儿育女,延续后代子孙,并传承祖先德行,将家族发扬光大。

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3、借假修真。

人的肉身早晚会随着寿命的结束而化成灰土,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肉身也是个假身。我们需要借这个假身来不断的学习圣贤教诲、断恶修善,培植福德、涵养心性、化解恶缘,与人为善,修身齐家、敦伦尽分、在无我利他中转凡成圣,找回自性真我,离苦得乐。

那么我们想一想,在已经逝去的生命当中,我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都在为谁而忙?忙到今天,烦恼是否会越来越减轻?身体还 健康 吗?福报和智慧越来越增长了吗?为家庭是否尽到了自己的本分与付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单位、为 社会 和国家是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和成绩?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就要学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努力培养自己的德行、能力、学问及技能,尽好本分,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付出,并在红尘中面对、接受一切顺逆境界,在历事练心中反省自己、磨练自己、战胜自己,提升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多做利益家人、利益 社会 和国家的事情。这样才能散发生命的光辉,让自己成为一束光,照亮更多人。

二、珍惜 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 健康 问题。在人的一生中,除了德行, 健康 对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如果没有了 健康 ,再高的权力、地位、名声与财富等等都失去了光彩。一个人如果身体不 健康 ,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甚至还会给家人带来诸多烦恼和麻烦。

俗话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当我们现在如果身体状况还不错,就要多注意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 健康 的身体。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 健康 的身体呢?

(一)会吃会喝。

1、从 养生 来讲,吃饭要吃七八分饱,到下一顿吃饭前有饥饿感即可。饭前喝汤,有助于减少食欲。

2、吃饭要细嚼慢咽,慢慢品味,不可过快、不吃汤水泡饭、不吃口味过重、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3、少吃甜食(有寒凉性),少吃喝冷饮、少喝饮料。

4、饮食要有规律,要保持清淡,不贪图口味。限油、限盐、限糖。多吃粗粮,多吃素食。饮食多样化,不单一。

5、每天要喝2升水(大约4矿泉水瓶)保证身体供应,对于过敏性鼻炎、慢性肠胃炎、哮喘、心绞痛、呼吸道疾病、失眠、便秘、长期无名疾病、亚 健康 疾病,3--7天有效果。

(二)会穿。

不穿薄、漏、透的服装;尽量穿高领内衣、带好围巾;夏季不贪空调;保护好大椎、颈部、腰腿等部位不受风寒;不穿乞丐服等奇装异服;不穿过暖或过薄服装。

(三)会运动和生活。

每天要步行快走或慢跑三千米以上,或保证运动30分钟,直到身体发热、甚至微微发汗,就达到锻炼效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晚上睡眠不晚于十一点,早上七点前要起床,贵在坚持。

中医 养生 中也有很多健身功法,如八段锦,金刚功、五禽戏等等,坚持习练必有好处。

(四)每天保持好的心态与情绪。

要在以下一些方面把握好自己:

1、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出现问题,反省自己。

2、在为人处世中,要学会接受一切,看惯一切、感恩一切。出现问题用理智和智慧去化解,控制好自己的脾气。

3、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与人交往,学人长处,找人好处,改己毛病。

4、内心中没有过不去的人、没有过不去的事,内心不与人对立。

5、学会随顺因缘、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与人广结善缘。

6、每天临睡前反省当天在言语、行为及想法有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五)与家人及大众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1、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做好本分之事,要有担当。

2、尽道不要道,讲情不讲理。看破不说破,明辨不张扬。

3、不去控制、要求或改变别人。一切要从改变自己开始,自己改了家人就改了。

4、保持独立性,亲人在密切相处同时,也要有各自生活空间。

5、学会吃亏、包容、理解、换位思考与不计较。

(六)学会讲话

多讲感恩、祝福、鼓励、安慰、理解、体贴、温暖的正能量的话,不讲生冷硬顶、是非人我、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抱怨责备的负能量的话。

(七)不挣不义之财。

古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有吉凶,这就是在提醒我们,挣的钱要符合道义才是吉财。如果挣的是凶财,就是感召(皮肤病、血液病等)疾病或灾祸。

(八)不冒犯天地神明

不呵风骂雨;不指责天地不公;不妄议神明、佛像;不冒犯寺院、道场规矩等。

三、珍惜亲情

亲情是最具有能温暖人心的力量,因为有父母、夫妻及兄弟姐妹的存在,

让我们在生活中面临困境与考验时有了更多的希望、助力与美好的回亿。

那么,我们应该珍惜哪些亲情呢?

1、珍惜与父母同在的日子。

当我们越来越长大,父母一天比一天变老。结婚生子,忙着事业和挣钱,和父母团聚的时间越来越少。如果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每天能在父母面前尽孝,那可是儿女最大的福报。如果没有住在一起,都在一个城市或离得不太远,就要经常或及时的与父母沟通或团聚。

与父母在一起,给父母做做饭菜,收拾房间,喝喝 养生 茶,多聊起小时候的事或父母感到荣耀的事,谈一些生活或工作中高兴的事,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也是人生美好的回忆与幸福的时光。

父母老了,眼也花了,发也白了,背也弯了,气也短了,多么希望儿女能陪在身边,说说话、聊聊天。孝顺父母要安心顺心,莫让言语伤了父母心。

父母老了,走不远了,干不动了,吃不香了,面憔悴了,多么盼望儿女能洗洗衣服,做做饭、见个面。养育之恩要抓紧回报,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老了,记不住了,说不清了,站不稳了,病加重了,多么渴望儿女能及时守候,洗洗脚,擦擦身。陪父母走完最后人生路,莫让自己人生留遗憾,莫让人生留遗憾。

2、珍惜夫妻的缘分

夫妇是“人伦之始,造化之基”,夫妻相处融洽,关系亲密而稳定,家庭就能稳固、幸福。正所谓夫妻和家道子孙必昌,夫妻和对上能孝顺好父母,对下能教育好子女。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家庭和要谐从夫妻和谐入手。

“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可以说是天底下最亲密的关系了,不管我们的缘分是如何形成的,这世的缘是好还是不好,都要好好珍惜当下这份缘,有恩报恩,记恩忘怨。当我们在处理夫妻关系中,要学会认命认账、任劳任怨,多包容多理解,放低自己改变自己,要学会把身边的恶缘转为善缘,了却该了结的各种因缘,在未来的生命过程里,剩下的就是更多的福报之果!

3、珍惜兄弟姐妹的亲情

爱情可能会将你欺骗,朋友可能会将你背叛。但只有家庭是你避风的港湾,兄弟姐妹是你永远的依赖与助力。剪不断的手足情深,割不裂的血脉相连。忘不掉的童年趣事,放不下的思念牵挂。兄弟之情,感人至深。

宋朝法昭禅师有一首偈:“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古代留下来的这些教诲,都是从他们的真性情当中流露的。这一首偈当中,说的都是兄弟相处最重要的心态。

弟子规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处好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父母不在了,最亲、最近的往往是兄弟姐妹,请珍惜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日子吧。

4、珍惜与儿女在一起的日子

“我陪你变老,你陪我长大,”这是人世间最动情的告白,这句话也说出了天下儿女的心声。

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再大的成功,都抵不过教育孩子的失败。

父母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尽好对儿女的慈道与教育,就必然能得到儿女回报的孝道。陪孩子长大,陪孩子一起 游戏 、学习、读书,陪伴孩子经历生活的苦难和欢喜,都会让孩子在心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可惜我在孩子小时候都去外面忙碌,而对孩子的陪伴与付出都很少,直到孩子长大了,才明白此理。结果就是,孩子和我感情不亲密。

因为孩子需求的不单单是食物,还有精神上的鼓励;孩子需要的不单单是好看的衣物和书本文具,还有对孩子错误言行举止的及时的提醒与纠正;而孩子一天天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中,更需要父母在言行举止上言传身教的榜样的力量。

父母给予孩子的心胸、忍耐、大度、独立、包容与诚信,好德行与好习惯的养成,往往只有在父母身边才能让孩子真正学到,而这些在学校里面是很难学到的,而这些却是父母给予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无条件的爱,才能让孩子把这份爱传递出去。请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吧,这样当你回首往事,你对孩子的付出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都会成为实现自己晚年幸福的资粮。

四、珍惜福德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一个有福报的人,当你有福报的时候,就要学会珍惜福报。一般来讲,普遍的规律,人的福报往往都是有定数的。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一个人在享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消耗自己生命中的福报。而当一个人的福报享受尽的时候,就意味着贫穷的开始或生命的结束。但是如果平时能多培福、修福、积福,那么福报就会不断增长。

一个人如果付出的、给予的、奉献的多,而回报的、享受的、得到的少,就是在积累培植福报;反之,如果回报的、享受的、得到的多,而付出的、给予的、奉献的少,就是在折损消耗福报。

由此可以想一想,我们每天到底是在付出的多还是得到的多?是享受的多还是给予的多?是积福还是消福?如果每天无所事事,而又感到很自在、好像很清闲,表面看上去好像是在享福,实质上确是在消耗福报啊!!!

这个道理太重要了,我身边很多人听完我这个解读,都学会了多付出,多培福积福。

我在十多年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一个人,尤其是女人,在结婚前如果被父母宠爱、娇惯、溺爱,付出的少而享受的多,给与的少而得到的多,那么结果就是在结婚之后往往就会吃尽苦头,甚至经历很多的人生挫折与磨难。

一个人的福报、一生的钱财甚至吃的饭多少,往往会有一个定数(如果修福集德或造恶犯罪会有增减),浪费的多、享受的多就是住在折掉自己的福报。

一个人在少年、青年乃至中年时期享福都不是真有福报,只有到晚年时享福才是真有福。而我们每天所用的房子、车子、手机、衣物、家电、粮食等等,一切都是我们的福报,因此,我们要珍惜我们所有的一切。要向那位老农一样,珍惜粮食、珍惜衣物、珍惜福报,才能收获幸福。

同时更要珍惜已经拥有的美德,才能让幸福之花常开、菩提之树常青。

五、珍惜遇见

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种的事情,有些事情是自己主动要去做的,也有些事情是应别人的要求或需求而随顺去做的。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顺有逆,有好有坏,有如意也合自己心意的。其实,每天我们能遇到的一切因缘都是必然该发生的,因此我们每天遇见的一切人事都与我们与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遇见的诸多事情当中,我总结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缘:

1、遇见是来让我们在不同人群面前、所扮演的不同人生角色中尽到职责本分、完成我们来到此世间的责任与义务,甚至是使命;

2、我们遇见的逆境、恶缘以及所谓不如意的事,是来提醒或警示我们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或者提醒我们要“见人恶,即内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不断的遇见当中反省,改过。

3、不同人与事在我们面前的出现,也是来让我们格物致知,让我们明白人生的道理,提升我们的智慧。

4、遇见的逆来之事,往往是来给我们送德。有句话讲,逆来顺受是德。如果我们能在面对逆来之事、看似不讲理、不合情理的事我们能逆来顺受,宁可吃亏不占便宜,保持谦卑恭敬心,那么就是来给我们积累德行。

5、遇见逆来之事,是来让我们磨炼耐心、扩大心量、增加忍耐力,专注力等,让我们在历事练心中成熟。一个人只有通过逆境的磨炼才能不断得以成长。

6、遇见之人与事,还有是让我们吃亏、没面子、甚至有失去财物、权位,一切都有因缘,其实这些都是让我们来偿还自己往昔的欠债。所谓认了受了,早了早好,命里是你福报与财物,即使眼前失去了,早晚会回到你身边会被你所享用,不会少一分一毫。因此,当我们能明此理,就能不看重眼前的得与失,就能在每天的遇见中看惯一切,接受一切,化解一切。

7、我们遇到的事,也不过是修身、齐家、炼心、化性乃至修炼的工具而已,借着事情这个工具来修炼自己的心达到不随境转,乃至动静一如、好坏一如,生一如。

请珍惜每天所遇到的各种缘分,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心,善待一切人与事。对过往之事心中不存,未来之事心中不忧,随缘不攀缘,随缘化解恶缘,随缘与人广结法缘。这样就会在每天的遇见当中随缘消旧业,不断增长智慧。

如果是别人来找你做的事情,也要视自己的忙闲、能力大小、对方事情紧急程度以及是否符合道德、法律、法规等因素去决断是否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否则如果对方只要来找你,你都不好意思拒绝,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时间、精力乃至财力、物力的不必要的浪费。我就曾经面对别人来找自己要做的很多事,不一定非得只有自己才能去做,不好意思拒绝,结果让自己每天忙的够呛,劳碌不堪,劳力劳心。

六、珍惜善知识

“善”字,一般人都当“好”字讲;而“善知识”这个“善”,当“能”字讲。他能知能识,能知道什么呢?能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一)善知识的内涵

善知识指具有正知正见,德才兼备,能引导大众断恶修善,趋向人生解脱的良师益友,又称善友、亲友、胜友。

(二)善知识的重要性

善知识犹如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能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教示,让我们能够明白人生的真相,所以说依止善知识是修身、修学的重要捷径和资粮。

在修身、修行的路上,善知识是导师,具正知正见,行者时常会遇到恶缘的侵入,善知识能帮助行者远离恶法,趋于正道。具正知见的善知识,才能引导众生远离一切恶法,修习一切善法,能够如法而说,如法而行。在善知识身边时常会体会到他们的悲心,时刻为众生着想,受种种善行的感召力,努力向善知识看齐。

由上可知,若依善知识的教言而行,就会得到善知识正见的加持,内心就会欢喜,努力修学,获得福德、智慧圆满,如上弦之月,迅速成就菩提,得大利益。善知识如此重要,我们应平等地发大愿:“诚心祈愿所有利益我法身慧命的善知识,时刻开示普贤行愿,照明解脱大道,深入智慧大海,能在一切时处,恒时加被,无有疲厌弃舍之心,常发大愿,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

(三)善知识的种类

1.做人态度上的善知识:现实生活中善知识的表现各有不同,有些善知识表现在外,处处为他人着想,时刻做利益众生的事业;有些善知识,直言相劝,引导身边的人;有些善知识,时刻为他人排忧解难,当病痛时,给予安慰与照顾。

2.待人接物上的善知识:有些善知识,看见朋友贫穷困窘,尽力帮助,不计报酬;有些善知识,与人交友,心包太虚,唯在佛法上增益;有种善知识,与道友精进相惜,法上共增益;有种善知识,将感恩刻在石头上,将仇恨写在沙滩上,相互感恩。

 3.处世风格上的善知识:有种善知识,处世以和为贵;有种善知识,见对方偏离正道,设法令其舍邪归正。有种善知识,看到对方懒惰,不理生计,劝他勤于劳作,一点一滴做好身边的每件事。

由此可见,善知识无处不在,只要用心观察,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事都是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必定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四)与善知识同行

同行就是好的同学﹑同事﹑同参道友,在修学的道路上,能以种种方便善巧来促进你,精勤修学;当你放逸时,能在旁边提醒帮助你;当你迷失时,能设法引导你;当你病痛时,能不舍弃,耐心照顾你;当你成功时,能欢喜赞叹你,在修学路上更进一步,同行善知识能够助我们早日成就道业。

让我们打开智慧的双眼,学会善于发现周围善知识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品德,涵养自己的心性,做到身心安稳、行为规范,渐与圣贤接近。

八、珍惜你所拥有的

珍惜已经拥有的德行,抵制各种名利与财色的诱惑,端正念头、言语与行为,因为积累德行不容易,失去却很容易。

珍惜自己的权势或地位,不要把权势和地位当做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而是要把权位当做为大众服务的机会与方便。

珍惜在蓝天白云下,山川大地上在为我们无私付出、给予我们带来 健康 与美好回忆的花草树木、涓涓小溪以及万物生灵。学习它们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

珍惜给我们带来宜居生活保障的环卫、电力、水利、消防、医疗、交通、商业等各行各业为我们服务的庞大的人群,当生起敬意和感恩。

我们要学会珍惜你所拥有的,因为你所拥有的不一定永远属于你,如果不珍惜可能会失去。

珍惜福报,从惜福节俭开始;

珍惜亲人,从言语柔和开始;

珍惜友情,从关心付出开始;

珍惜好名声,从洁身自好开始;

珍惜婚姻,从包容理解对方开始;

珍惜工作,从尽职尽责开始;

珍惜生命,从珍惜每一天开始;

珍惜你所拥有的,从保持美好、善良心灵,善待生命开始......

2021年1月27日

人与人的关系(三):长幼有序

长幼有序是说兄弟姐妹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关系,那就是年龄的大小。年龄大的要照顾小的,而年龄较小的要尊敬年龄大的,正所谓兄友弟恭也。这样子大家相处就会比较和谐。因为在古代,我们的先辈就在考虑,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想怎样就怎样的话,那大家就都无所顾忌了,就很容易引起许多不必要的争斗和纠纷。这样子下去社会就乱套了,那大家还怎么做事呢?如果社会上的三百六十行都没办法运行下去的话,就没法生产百姓们的生活日用所需了。而且大家如果天天都在闹别扭的话,那就只会是大家相互伤害了。于是先辈们就在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社会井然有序呢?又该建立怎么样的秩序才能让大家都谦恭有礼,而又让大家都心服口服的呢?

如果以每个人的才华与能力来立秩序的话,那能力小的人必定要吃亏不服气了,那不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了吗?那我们跟动物不就没什么差别了吗?于是放弃了这个思路。想来想去,先辈们就发现,还是以年龄的大小和父子、夫妇这些天然的关系来建立一套秩序最好,因为这个是每个人都有的,又是天然产生的关系,不是谁强加上去的,这样子大家自然就心服口服了。况且一个人只要出生在这个世间,必定有夫妇、父子、长幼、君臣、朋友这几种关系,这是每个人都有的,而且跟能力与才华没关系,只是跟年龄大小和德行有关。比如我们尊重一个人只是因为他是长辈领导,或者他比较有德行,这样子大家就都能心服口服了。

古代之所以选择一个君主来治理国家,是因为如果大家遇到事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有德行的人来主持的话会好很多。比如洪水等天灾人祸啊,生活用品交换啊,邻里纠纷啊等等。如果没有一个大家都信得过的人来带领和决断的话,那再多人也是一盘散沙,最终大家都得受到伤害和不便。所以选择一个君主出来,是因为这个君主是最有德行的人,最大公无私的人,就像包青天一样,心心念念都在为百姓着想,那么他自然被人尊敬了。而长幼有序的关系呢,因为是按年龄大小来的,所以大家自然也没什么意见了。而且大的对小有照顾之恩,小的不就自然会对大的有敬重之情了吗?这大概就是兄友弟恭的内在含义了吧。(姐妹之情其实跟兄弟之情是一样的)

古时候,有一个讲兄弟之情的故事叫田真叹荆,非常感人,对我们理解兄友弟恭之道非常有意义,故事摘录如下:

隋朝时候,有一户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大的名叫田真,老二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弟兄三个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议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本来非常茂盛,兄弟三人就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均匀分做三份。哪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间枯了。大哥田真见此异变了,不禁悲从中来,叹声说道:“树木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被分成三份,竟然顷刻之间就憔悴枯萎了,照这样看来,那么我们人,还比不上这棵树木呢。兄弟三人因此触景生情,悲伤不已。经此一事,兄弟三人便决定停止分家,仍旧同住,大家因此更加珍惜兄弟之情,相处的也更加和睦了。而那棵紫荆树呢,第二天竟然又奇迹般的枝繁叶茂起来了。

兄弟三人见此情景都惊呆了,不仅感叹到:“神树啊,真是神树啊!”大哥田真双手抱着紫荆树,兄弟三人都深深被紫荆树的浓厚的生命感应所震撼着。于是兄弟三人不约而同的感叹到:“兄弟骨肉之间,还有什么理由不团结一心呢?难怪古人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啊!”最终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烧掉了兄弟分家的契约,大家快乐和睦的生活在一起,终老不分家,并以此告诫后世的子孙要珍惜兄弟之情,上以安父母之心,下以传诸后世子孙,当知天地万物皆有情,应谨守孝道。

一棵大树,树根生树干,树干生树枝,树枝生出叶片和花果。我们都知道,一棵大树如果要长得枝繁叶茂,就得往根部浇水施肥。而在人间,我们的更早的祖先,生了我们高祖曾祖,曾祖生祖父,祖父生父母,父母生儿女,儿女生子孙,如此一看,这两者是何其相似。如此取象比类的话,那一个家族不就相当于一棵树吗。如果两者要一一对应起来的话,那么祖先是树根,父母是枝干,子子孙孙不就是枝叶花果吗?根据大树枝繁叶茂的原理,我们都知道要往根部浇水施肥。那要想子孙好,要想家族繁荣昌盛的话,不就是要往先辈祖先们和父母身上用力吗?因此,尊敬祖先,缅怀祖德,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不就是在往家族这颗大树上浇水施肥吗?所以我们中华文化为什么是孝道文化?相信这个比喻可能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所以不管是夫妇有别、父子有亲还是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孝道的重要,因为这是自自然然存在的天道,而并非古人刻意搞出来的一套,只不过是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和道理而已。所以如果人们违背了这个道理,不孝父母,不敬祖先,子孙就难免因树根去而枝叶枯萎了。由此就不难看出,社会之所以混乱的根本原因了。如今我们社会的孝道衰落了,我们的祖先和父母,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棵大树的根和干,已经有些干渴难受了,所以我们这些后世的炎黄子孙们,如果不恢复孝道的话,我们这些子孙又怎么能够繁荣昌盛的起来呢?将来又怎么有颜面去见我们的祖先呢?而且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其实都是同一个人,我们都是人皇伏羲的后代,都是炎黄子孙,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如果不敬祖先,不团结起来,不和睦相处的话,那受伤害的必然是我们自己,因为根如果坏了,整棵树都将枯萎。

而且如果我们在仔细深究的话,会发现,不但中国人是同一个祖先,其实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是同一个祖先,因为我们同为天地之子,我们都是靠着天地养着,都是靠地球在养活着,我们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下。因此如果我们不爱护地球生态,不敬奉天地的话,不就是自己在断自己的根吗?地球之所以灾难连连,不就是因为我们心中不敬天地,也不管地球的活,任意放纵人类的欲望,肆意破坏地球的生态所造成的吗?所以这么看的话,我们才知道孝道的重要。原来敬奉天地,爱护自然万物也是在行孝道啊,由此才知道孝道是如此的广大而无有边际了。因此我们国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理念等,都是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在里面。因此善待一切人事物,保护一切自然万物,其实就是在善待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自己。

而长幼有序,兄友弟恭,为什么很重要?古时候就有兄弟姐妹之间因为财产或者各种利益而发生纠纷争吵的,这其实不仅是非常丢脸的事,还会对父母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兄弟姐妹争吵,其实最难过的就是父母了。因为站在父母的角度看的话,儿女们都是自己生的,都是一家人,结果还争来争去,父母看着该是怎样的心酸与难过呢。所以古人讲,兄弟睦,孝在中,就是说,兄弟姐妹和睦,其实就是在孝敬父母啊!

唐朝的高僧法照禅师,曾经写下一首关于手足之情的诗,以此来劝诫世间人要谨守兄友弟恭之道: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成语同气连枝指的是什么关系

成语同气连枝指的是同胞的兄弟姐妹关系。

同气连枝,汉语成语,拼音是tóng,qì,lián,zhī,意思是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讲的就是兄弟之间要互相关心爱护,就像树枝都是和主干相连的一样,兄弟也是同受父母血气的。所以“同气连枝”更适合用来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同气连枝可用作谓语、宾语。相关诗句有: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同气连枝的例句:

1、众人就席,主位上那位王家王允治朗声道:五大世家同气连枝,却分处天南地北,如今相聚一堂实属不易。

2、据我所知南北魔教虽不是同气连枝但也有几分交情,圆月弯刀的主人那是北魔教的少主,魔师就算再怎么无情也不会杀你吧。

3、腐败分子和不法分子就此沆瀣一气、“猫鼠同眠”,同气连枝,共同攫取到大量“黑金”和不义之财。

4、看在十三行同气连枝的份上,我们特来劝一劝你。

5、蜀山参与,天山派与神道宗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更何况正道一脉同气连枝,如果隔岸观火,莫不让魔道笑话,当下纷纷对道灵表起“忠心”。

6、大世家同气连枝,互相以长幼辈分称呼,我略年长,所以他称我为师兄。

同气连枝形容的是哪种关系

同气连枝形容的是兄弟姐妹的关系。

同气连枝暗喻同胞的兄弟姐妹。意思是兄弟就像同一棵树的不同枝权,实际上同根同源。常用来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形容兄弟姐妹之间关系很好。气:呼吸。出自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翻译: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因为同受父母血气,如同树枝相连。

相关诗句: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用法:作谓语、宾语;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例句:我自然爱我的弟弟,我们原是同气连枝的。(冰心《寄小读者·横滨》)。

同气连枝的例句:

1、咱们飞鹰镖局和神斧帮同气连枝,我们总镖头接到贵帮请柬后,就立马派韩某过来恭喜梅帮主,同时看看我们有什么能帮得到地方。

2、众人就席,主位上那位王家王允治朗声道:五大世家同气连枝,却分处天南地北,如今相聚一堂实属不易。

3、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4、诡诸先生怎么这般见外,巍裳四寨同气连枝,石大哥有真才实学,难道就不能是为四寨而出力吗?

5、“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前门当官,后门开店”,结果,人前“”、狱中“同病相怜”。

6、据我所知南北魔教虽不是同气连枝但也有几分交情,圆月弯刀的主人那是北魔教的少主,魔师就算再怎么无情也不会杀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