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章趣谈·心越

2.篆刻艺术与书画钤印

3.关于参观书法展的诗句

4.女孩书法临帖培养性情,试问哪部字帖合适,能够培养女子淑仪的?

5.赵孟頫楷书的目录

6.清朝书法家有哪些

印章趣谈·心越

琴心剑胆书法欣赏-琴心剑胆楷书作品

印章趣谈·心越

《心越》:心越和尚(1639—1695),俗姓蒋,初名兆隐,别号鹫峰野樵、越道人、心越道人、心子、心越子、东皋老人、调山子、樵云、越杜多、心越杜陀等。浙江浦江县人。8岁在苏州报恩寺削发受戒。法号兴俦,字心越。吴三桂军抗清抵湖南,浙闽响应,事败,隐于杭州永福寺。两年后,即1676年8月,因避乱,应日本高僧澄一之邀渡海赴日,住长崎兴福寺。1681年去江户(东京)定居。由于异宗僧徒诬陷,遭禁锢,后由德川光引荐,去水户市寿昌山创建祗园寺,成为日本曹洞宗的开山祖师。1695年因喘病复发,转为肺炎不治,于9月30日圆寂,年57岁。兼工书、画,亦善古琴,篆刻尤有名。著有《自刻印谱集》、《楷书溯源》、《东皋琴谱》、《东皋全集》等。

“放情物外”印“花落家童未扫,鸟啼山客犹眠”印

明亡之际,大批僧人先后移居日本,一是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不愿做清王朝的顺民,二是应日本僧人之邀请去扶桑传经。被誉为“日本篆刻之父”的心越和尚便是其中一位。他的门生们后来也成为日本印界的先驱。现今日本茨城县历史博物馆辟有心越禅师的特别陈列室。

心越和尚在日本寺院说法之际,慕名向他学习诗词、治印、书画与古琴的日本文人交肩接踵,其中对篆刻特别喜爱的有榊原篁洲、细井知慎、池永茶春等人。通过心越的传授和门人们的传播,中国的印学对日本的篆刻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时比之于日本战国时期的诸司印、诸国印,在用篆方面进了一大步。心越和尚的篆刻作品有不少取法汉印且见文彭、何震的韵味。“放情物外”和“花落家童未扫,鸟啼山客犹眠”均为白文印,端庄茂密,深得汉印遗风,代表了他的治印特色。

心越和尚在日本寓居20年,未尝一日忘怀祖国。他的亲友中有不少参与抗清。1686年其兄蒋尚卿偕余姚张斐抵达长崎,心越前去迎接,赋诗述志,慷慨悲歌。他的印章中,如“西湖一人”、“剑胆琴心”、“西方之人兮”、“大明方外一人”等,都流露出他强烈的思乡爱国的情怀。

花落家童未扫

鸟啼山客犹眠

>放情物外

篆刻艺术与书画钤印

篆刻艺术,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竹木等材质之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基本上与文字同时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艺术类别,自成体系。小小印章,大有乾坤,其融汇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刻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其中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实话,篆刻艺术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基本上属于冷门,没几个人会操作。这项技艺不像笛子和口琴,几十人当中总能找到一两个会的。我二十多年前读书时,班上十几个男生,超过一半的人都会吹笛子和口琴。现在踏入社会,有时在公司年会上拿一根笛子出来吹吹,居然也能引人喝彩,说想不到我还会这招,真是无言以对,吹笛子不应该是每个男孩子童年的标配么?可想而知,现在会篆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真正称得上是凤毛麟角。

篆刻印章与平常使用的印章有所不同,平常使用的印章字体一般为楷书或者隶书,篆刻印章的字体则必须是篆书。记得在我小时候,老爸是村干部,需要收一些农业税款,就经常见他用印章,但是不给我们碰,说印章不能乱盖。我为了过瘾,就找来一块木料自己刻章,第一次不熟练,只刻了一个字,我的姓氏。当时村长看到了,还夸我刻的字比大人写的字还要端正。后来找到乐趣了,就照着美术课本里面书画作品上的印章临摹,用军棋和麻将刻章,从十岁到十六岁这些年,我大概刻了十几个印章。那时候大人看见我刻印,打趣道,说我以后可以去街上摆摊了。没想到一语成谶,我现在干的工作就是印刷行业的制版,说白了也相当于刻章,真是上天注定要赏这碗饭给我吃。

我自学篆刻的巅峰就是十六岁,那年初中毕业,暑假无所事事,用牛骨麻将仿刻了几枚自己比较满意的印章,分别是姓名印“郑板桥”、闲文印“横空出世”和鉴藏印“乾隆御览之宝”。高中时我将这几枚印章盖在课本上,被几位老师看到了,都大加赞赏。谦虚一点来说,当年我在同学之间,文章可以排名前三,画技第二,篆刻则是毫无争议的一枝独秀,因为别人摸都没摸过。

参加工作以后,那些所谓的兴趣爱好就暂且放在一边了,偶尔在文具店看到有练习篆刻的印章石料,也会买几枚玩一下。现在来到,看到好多简友多才多艺,在写作的同时也对书画艺术有所研究,令人不胜钦佩。但部分简友对书画作品的落款钤印了解不深,从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用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恰好我对这个领域略知一二,今天就书画作品的钤印,抽空与大家作一下探讨。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白纸黑字红印,对比强烈,视觉效果奇佳,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起源很早,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如春秋战国就有官印,到了秦汉时期更是蓬勃发展。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落款,书画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与实用功能,并有意在书画作品中将其发扬光大,使诗、书、画、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杭州的西泠印社是古今中外研究“金石篆刻”时间最长,且取得成就最高的一家民间艺术团体。神游于方寸之间,醉心于朱白之美。小小一枚印章,承载着心灵与思绪的天地,静心养性,淡泊宁静。 拥有一枚属于自己的篆刻印章,便是风雅、闲逸的开始。

印章如果盖的适宜,不但使书画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

在书画作品上落款钤印,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印章内容与作品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更美的艺术感染力。

书画作品上通常会用到如下几种印章:

一、姓名印

姓名印是题款署名用印,书画里面的姓名印或别号印相当于签名画押,证明作品是真迹。 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印,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印。款有姓,可用名印,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印,以利辨识作者。

古人用印,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印;平辈间用字印;尊长给卑幼,用别号印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印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印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印时,次序是先姓名,后字、号印。书画篆刻印章有朱文印与白文印之分(也称阳文印与阴文印),如果只盖一枚姓名印,通常是白文印,并且印章大小和落款字体大小相近。如果盖三印,就在白文姓名印下面隔一印的位置处盖一枚朱文别号印,这两方印章大小一致,一白一朱,称为对印,阴阳协调,不可大意。另在画面其他空白处如引首或姓名印对角线位置盖一枚长方形闲文印(有的为随形章),朱文白文皆可,三方印彼此呼应,相映成趣。

二、闲文印

闲文印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拦腰章这四种。

?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印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1、引首章。书法作品中的引首章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四类:

(1).斋号章 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聊斋、三希堂、饮冰室、祇雅楼、松风阁、潇湘馆、缀玉轩、瓜蒂庵等。

(2).雅趣章 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书痴”、“有所思”、“艺无涯”、“师古不泥”、“天道酬勤”、“观书为乐”、“剑胆琴心”、“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等;有表露情怀的,如“闲情”、“清趣”、“风雅颂”、“苦中乐”、“志于道”、“见贤思齐”、“玉洁冰清”、“听鹂深处”、“志存高远”、“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砚田”、“金石缘”、“翰墨春秋”、“意与古会”、“道法自然”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意”、“大吉祥”、“良辰美景”、“人寿年丰”、“上善若水”、“花好月圆”、“浮生适意即为乐”等。

(3).年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月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2、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3、压角章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4、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闲文印多是成语、格言或者警句,通常盖在作品画面较空的地方,与姓名印和别号印相呼应,起到均衡画面的作用,可谓“四两拨千斤”。 闲文印印文内容和风格根据书画内容灵活运用,一般书画家都常备各种不同类型的闲文印,甚至会为某一作品专门刻印,所以齐白石才有“三百石印富翁”之雅号。

三、鉴藏印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鉴藏印就是证明收藏者曾经拥有过这件作品,历代名画讲究传承有序,后世鉴定家通常靠画面上的鉴藏印来辨别作品的真伪。乾隆皇帝自诩风雅,最喜欢在书画作品上盖鉴藏印了,而且他的鉴藏印又大又多,如“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乾隆鉴赏”和“宜子孙”之类,因为他盖的位置不讲究,破坏了不少名家字画的整体感,现在传为笑谈,都说这些是乾隆皇帝为了刷存在感而发布的弹幕。

敲黑板,现在重点来了:书法作品盖印章时需要注意什么?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如若印盖得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通常情况可掌握以下几点:

1、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数量宜少

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在一件完成的书画作品上,高明的书画家通常都是盖三枚印章,分别是姓名印一枚,别号印一枚,闲文印一枚(书画钤印讲究盖单不盖双,如果只盖一枚姓名印就叫做落穷款),要是看到书画作品上有超过三枚以上的印章,基本上就属于历代收藏印,非书画家本人所为,像《兰亭集序》和《富春山居图》就是这种操作。艺术是相通的,事不过三是常理。穿衣打扮也是一样,强调的是身上的颜色不要超过三种,配饰也不要超过三件,精简为上,以少胜多。

3、位置恰当

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秤砣,使画面布局均衡熨贴。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势。

4、轻重权衡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较轻,白文印份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5、风格一致

印章的风格,应与作品的书体,风格相协调一致。如单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不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否则,便格格不入,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钤用闲章,不仅要注意使其内容与作品正文浑然一体,不可违悖,而且应注意保持印章内容与风格的协调一致,如“大好河山”不能刻得支离破碎,“英雄好汉”不能刻得纤细无力。

四、书画印泥的使用与保养

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没有质地细腻厚重光洁的印泥,就不能将其风神充分地显现出来,效果就会大为逊色。一般说,大字多用殷红印泥。小字多用朱红印泥。尤其在字帖黑底上钤印,则必须用朱红印泥。

清朝以来红色加重,甚至为求古雅效果而多用古印泥,以求其深沉凝重。更有讲究者,钤盖一遍,惟恐其色过浅,遂重盖一遍,以增其厚重。当然需相重如一,这只能借助印规才能办到。钤印时下面的垫物,可用鼠标垫,但不能过软,过软易失印迹。我在盖印的时候,通常会拿一本杂志垫在书画作品下面,然后再盖印,因为有的精装书可能封皮较厚,盖印的时候难以压下去,所以选择厚薄适宜的杂志,这样印文效果最佳。

印泥的材料是由朱砂、油脂和艾绒三者混合一起组成的。朱砂质重、油脂质轻,若长期不调和,两者会分离,朱砂下沉,油脂上浮到表面,甚至沾结变质,不好使用。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可用竹片把印泥翻拌一下,使三者匀和。翻拌时,要顺一个方向,不要来回倒。

印泥要经常保持清洁。印章蘸泥前,应先揩擦干净;特别是新制石印要注意清除笔道内的石屑,以免污染印泥。蘸泥时,用力不宜过重,忌在印泥中央猛按,可顺印泥的纹路,用推拉的手法,多蘸几次,使印泥均匀地沾在印面上。钤印时,要持正按下,用力均匀,勿摇晃,勿偏重一侧或一角,这样,钤印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关于参观书法展的诗句

1.:描写参加书画展问学的诗句

《关于诗书画的诗》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唐·白居易)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宋·王慕漪)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明·佚名)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杜甫)

个个诗家各筑坛,一家横割一江山(宋·杨万里)

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如是金丹换骨时(宋·陆游)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宋·陆游)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虚一点是吾师(清·袁枚)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

枕上诗篇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宋·李清照)

采石江边一抷土,李白诗名耀千古(·佚名)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唐·李嘉佑)

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元·元遗山)

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清·丁尧臣)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宋·朱敦儒)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晋·陶渊明)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清·袁枚)

误把抄书当作诗(元·元遗山)

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宋·陆游)

借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唐·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清·龚自珍)

清诗句句尽堪传(唐·杜甫)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李白)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唐·杜甫)

出门无侣漫看书(宋·苏轼)

生来不读半行书,只把黄金买身贵(唐·李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宋·文天祥)

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明·佚名)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宋·陆游)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

百无一用是书生(清·黄景仁)

相见或因中夜梦,寄来多是隔年书(唐·罗邺)

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民国·吴芳吉)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宋·陆游)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宋·黄庭坚)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

闲里生忙为著书(清·袁枚)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清·陈恭尹)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宋·晁冲之)

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清·丁尧臣)

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

误把抄书当作诗(元·元遗山)

酒到醒时愁复来,书堪咀处味逾久(清·陶十璜)

酒是治愁药,书是引睡媒(宋·陆游)

留得累人身外物,半肩行李半肩书(清·张问陶)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唐·高蟾)

不向情田种爱根,画楼宁负美人恩(民国·林纾)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宋·苏轼)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余)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明·孙承宗)

画图省识春风面(唐·杜甫)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明·思宗)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清·梁绍壬)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清·袁枚)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宋·苏轼)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唐·温庭筠)

一生依样画葫芦(宋·陶谷)

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宋·欧阳修)

2.作文:参观书画展

星期五那天阳光明媚,我们四年级全体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首都博物馆。下车后,呈现在我的眼前的首都博物馆高大雄伟。走近一看,首都博物馆的两侧是由一块块玻璃围成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耀眼。

老师带我们走进了大厅,这里宽敞、明亮。全年级的所有同学站在里面都不觉得拥挤。大厅正前方立着一个老北京的牌楼,那个牌楼红绿相间。上面还写着三个溜金大字“景德街”。讲解员告诉我们说:“这个牌楼明代时立在一条街上,后来因北京街道改造才移到这里的。这块牌楼象征着老北京的风貌。”大厅左边是一个圆柱体的建筑,这就是首博的圆厅。圆厅外面包裹着青铜,倾斜着穿过屋顶,就像一个巨大的青铜器。右边是一个长方形的建筑,外边铺着一块块木板,这就是首博的方厅。

讲解员先带我们去了古代书画艺术精品展厅。书画展厅里挂着纸作的、绢作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名画共一百六十七幅。

参观完了书画厅,我们又到了四层,燕地青铜精品展厅。这个展厅里陈列有兵器、乐器,还有一些杂器…,我们好象进入了青铜器的海洋。

随着人流,我们又到了五层—古代玉器精品展厅。这里有古代皇帝用的玉玺,有古代富人家挂在脖子上的玉佩,还有玉龙猪…,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勒子。那个勒子是圆柱形的,长八、九厘米,颜色乳白,上面还有两个小洞,这两个小洞可以穿线把它做为装饰挂在脖子上。讲解员对我们说:“这块勒子是用羊脂玉做的,但现在羊脂玉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这小小的勒子上刻着二百九十二个字的经文。”“哇”,我惊奇地看着那块羊脂玉。以前,我只在电视上看见过羊脂玉做的玉器。今天,我能亲眼所见,真是幸运啊!

最后,我们去了方厅五层的老北京民俗展厅。在这个展厅里展出的是老北京以前用的东西和老北京街道上热闹的场景。有以前用的家具,有以前人家的衣服,还有当时人们戴的帽子…,最吸引我的是那结婚的热闹场景,前面有一位老爷爷敲着锣,后面跟着几个小伙子在吹喇叭。我仿佛也听见了敲锣打鼓吹喇叭的声音。中间便是那顶轿子。只见轿子的四个轿杆分别被四个力大的小伙子抬着。最后面是几个扛大箱子的人,我想:箱子里面肯定装的是不少金银珠宝和值钱的东西吧!我真想打开看看…

到了中午,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首都博物馆。在这次参观中,我对老北京的历史和老北京的风俗有了更深的了解,真是受益匪浅啊!

3.形容画展场面的句子

1.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去看3D画展。

那里可好玩了!每一张画人走上去好像和真的―模一样。有些比较好玩有趣,有一些非常可怕,比如说木乃伊好像要从画里走出来了一样,你说可怕不可怕。

2.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的心情也像这灿烂的阳光一般,趁着这大好时光,我们决定去茶城看画展。这画展是为了纪念潘絜兹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特地举行的,这可都是大画家、大书法家的作品,想想都很激动呢!不少同学已经参观过了,听着他们的描述,让这次出行充满了神秘感。

3. 星期五,我去了浙江美术馆看齐白石的画展。齐白石爷爷是世界著名的大画家。

据说他画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蚱蜢好像会跳,小鸟仿佛会眨眼睛,特别是虾,身体是透明的,似乎一碰就会游走似的。

走进展馆,感觉特别肃静。偶尔传来几声轻微的脚步声。

4. 我们大概走了5分钟就到了茶城,还没有进去就看到路上停满了车,标语随处可见,看来这次画展规模很大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大厅,哇,茶城里面重新布置了一番,原来宽敞的大厅不见了,被分割成几个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空间。白白的墙体上挂满了大画家们的画,银灰色的地毯铺满了每一块地砖。

我发现每一幅画的旁边都贴上了“请勿触摸,禁止拍摄”等标语,看到这些标语,我想它更能体现这些画的名贵和这次画展的不同之处吧。5. 在如此多漂亮的画中,要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画还真不容易,我经过再三的比较,最终名为是“浴血”的一幅画。

“浴血”里画有三个士兵,其中一名士兵头部受伤了,生命垂危,其他两名士兵把受伤的那个士兵抬起来,拿起医药箱,准备转移到部队后方去治疗。就在这时我发现地上有一个已经牺牲的士兵,手上还紧紧地握着机枪,不远处就是敌人的堡垒。

要想转移到后方,需要有人来掩护,而此时掩护的士兵已经牺牲,看到这一幕,我似乎也走进了当时的战场:我手上拿着机枪,对着敌人猛烈的扫射……而经过自己的英勇战斗,最终那三名士兵平安地到达了后方。6. 我们排着队伍进到了展厅,哇!真是大开眼界呀,里面的书画是争奇斗艳,让人眼花缭乱。

一位和蔼的老人面带微笑的向我们走来,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书画方面的知识,“首先给大家说一说颜体字,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看到没?这就是颜体,他的字特点就是横细竖粗特别鲜明,他精通各种书法,楷书、行书、草书,被后人称之为“书圣””。7. 来到展厅,呀,好多画啊,比我想象的还多!这里有十二个展厅,每个展厅都展示了不同画家和不同年代的作品:有京剧画、抽象画、动物画、房子画等等。

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画家刘一原的画,他是以水墨画为主,但大多数都是抽象画,我都不理解,有的甚至用线条或者圆圈组成的,我想画家一定有他自己的用意。8. 我终于找到了一幅感兴趣的画,画的名字是《初雪》。

那是冬天的第一场雪,这时跑来了一群白鹅:有的白鹅在雪地里走,使雪地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有的白鹅在石头上找食物;有的白鹅在屋里取暖。虽然很冷,但它们还是悠闲自得,姿态优美。

还有一幅画十分有趣,很快吸引了我,画名是《孩子和母亲》。画上这位伟大的母亲是一只黑色的小肥母鸡,它带着它的九个孩子出来散步,一边找着食物,还一边把食物给它的孩子,这位母亲,多爱它的孩子啊!9. 这些画形状各式各样:有的是长方形的,有的是正方形的……有的长方形的画足足有2米多高,最短的也有1.8米以上。

上千幅画中,没有一幅是相同的。让我们小组最赞叹不已的几幅是:在冰雪之中的《北极熊》,他们正在雪地中行走;在雪山上的《企鹅》,他们有老有少,几位企鹅妈妈正在为小宝贝喂食呢;战场上的《八路军战士》中,有一名战士的头部中枪了,两边的医生正吃力地把他扛往主营……10. 我和妈妈是下午去的,走进展厅,我发现它与别的展厅不一样,别的展厅是把画挂在那洁白无瑕的墙上,而这里却不是这样的。

它是动态的,是工作人员与馆长用电脑把梵高的3000多幅画一起投影在那四面八方的屏幕上播放给大家看的,有的屏幕是横的,有的屏幕是竖的。这次的画展一场播放35分钟,在那美丽的画面中,还配上了美妙、悠扬、动听的古典音乐。

11. 今天的画展之旅使我很开心,让我看见了许多的画,有逼真的,有新奇的,有有趣的。每幅画式样不同,五彩缤纷。

12. 3D画展分A、B两个展区。B展区要比A展区好玩一万倍呢!那我先给大家讲一下B展区有哪些好玩的东西吧!B展区有一个是斗牛,我拿着一块红色的布,一头牛好像要从画里面冲出来了一样。

我做出了一个慌张的表情。妈妈哭笑不得。

那头牛身上还有几根长长的箭,箭是白的、橙的和蓝的,有一根箭先是白的在是橙的然后是蓝的,最后又是白的。13. 我最喜欢的是刘元模画的《北极熊》。

七只形态各异的北极熊有着炯炯有神的双眼,那洁白又柔软的毛,不禁想让人伸手去摸一摸,这毛应该还有保暖的作用,这样,它们冬天就一定不会害怕寒冷了吧!站在作品前面,我似乎听到了那呼呼的北风,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我的身边还有这些乖巧可爱的北极熊,嘿!简直美翻了!瞧,那边的小熊似乎在对我说:“嗨!小朋友,你好!你觉得我可。

4.书法展题字(好的话追加分)

剑胆琴心,飞白三分藏墨意

书香夜雨,桃李十年窥卷宗

上联夸你书法成绩,下联说你练字刻苦,继续勉励。

写字当大胆,不拘一格,犹如舞剑,又需较真,精益求精,恰如调琴。书法讲究黑白布局,黑的是字,白的也是字,从飞白中看出墨意,书法才有气候可言。

书法作为艺术,和文化分不开,书法的意境,即是文化人格的心境。书香熏陶,夜雨浸润,学书如做人,做人当求知,书香夜雨,十年方才一窥真谛。

注桃李指代阁下,十是虚职,按你自己的练字年龄来说,比如七年,就把十换成七。自己原创,如果不满意可指正。

注由于不知题字有没有长度要求,因此写了分句对联,如果字数无限制,就写全联,如果字数要求少,可拆成“书香夜雨/剑胆琴心”或者“飞白三分藏墨意/桃李十年窥卷宗”。 不过个人觉得“书香夜雨/剑胆琴心”太过笼统,意思朦胧了。

5.作文:参观书画展

星期五那天阳光明媚,我们四年级全体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首都博物馆。

下车后,呈现在我的眼前的首都博物馆高大雄伟。走近一看,首都博物馆的两侧是由一块块玻璃围成的。

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耀眼。 老师带我们走进了大厅,这里宽敞、明亮。

全年级的所有同学站在里面都不觉得拥挤。大厅正前方立着一个老北京的牌楼,那个牌楼红绿相间。

上面还写着三个溜金大字“景德街”。讲解员告诉我们说:“这个牌楼明代时立在一条街上,后来因北京街道改造才移到这里的。

这块牌楼象征着老北京的风貌。”大厅左边是一个圆柱体的建筑,这就是首博的圆厅。

圆厅外面包裹着青铜,倾斜着穿过屋顶,就像一个巨大的青铜器。右边是一个长方形的建筑,外边铺着一块块木板,这就是首博的方厅。

讲解员先带我们去了古代书画艺术精品展厅。书画展厅里挂着纸作的、绢作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名画共一百六十七幅。

参观完了书画厅,我们又到了四层,燕地青铜精品展厅。这个展厅里陈列有兵器、乐器,还有一些杂器…,我们好象进入了青铜器的海洋。

随着人流,我们又到了五层—古代玉器精品展厅。这里有古代皇帝用的玉玺,有古代富人家挂在脖子上的玉佩,还有玉龙猪…,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勒子。

那个勒子是圆柱形的,长八、九厘米,颜色乳白,上面还有两个小洞,这两个小洞可以穿线把它做为装饰挂在脖子上。讲解员对我们说:“这块勒子是用羊脂玉做的,但现在羊脂玉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这小小的勒子上刻着二百九十二个字的经文。”

“哇”,我惊奇地看着那块羊脂玉。以前,我只在电视上看见过羊脂玉做的玉器。

今天,我能亲眼所见,真是幸运啊! 最后,我们去了方厅五层的老北京民俗展厅。在这个展厅里展出的是老北京以前用的东西和老北京街道上热闹的场景。

有以前用的家具,有以前人家的衣服,还有当时人们戴的帽子…,最吸引我的是那结婚的热闹场景,前面有一位老爷爷敲着锣,后面跟着几个小伙子在吹喇叭。我仿佛也听见了敲锣打鼓吹喇叭的声音。

中间便是那顶轿子。只见轿子的四个轿杆分别被四个力大的小伙子抬着。

最后面是几个扛大箱子的人,我想:箱子里面肯定装的是不少金银珠宝和值钱的东西吧!我真想打开看看… 到了中午,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首都博物馆。在这次参观中,我对老北京的历史和老北京的风俗有了更深的了解,真是受益匪浅啊。

女孩书法临帖培养性情,试问哪部字帖合适,能够培养女子淑仪的?

我推荐她临《礼器碑》帖。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鋩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迭宕,更为书家所激赏。

《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二严密内,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其笔画要瘦劲而不纤弱,波磔则较其它笔画梢粗,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劲健。

隶书的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秀丽飘逸。该女习之,必修心养性,锦上添花,外秀内聪,剑胆琴心也!

赵孟頫楷书的目录

[1]龙寿

[2]书礼

[3]神思

[4]道德

[5]善福

[6]博学 云游 如意 神采

[7]师竹 善思 求知 大智

[8]知音 雅兴 乐天 逸情

[9]归真 懿德 雄风 无我

[10]慎独 清风 至美 妙悟

[11]翰逸神飞 书理藏真

[12]文以载道 博古通今

[13]学书养志 含英咀华

[14]推陈出新 文贵天成

[15]乐行书道 出神人化

[16]爱我中华 从善如流

[17]天下为公 神在我笔

[18]浩然正气 兼济天下

[19]上善若水 道德为师

[20]书为心画 开拓进取

[21]见贤思齐 锦绣前程

[22]风华正茂 龙马精神

[23]集思广益 海纳百川

[24]得道多助 敬业修德

[25]温故知新 老当益壮

[26]学海无涯 开卷有益

[27]厚积薄发 金色年华

[28]业精于勤 博闻强识

[29]良师益友 学贵心悟

[30]行成于思 学以致用

[31]勤能补拙 夜雨书声

[32]天道酬勤 时不我待

[33]教学相长 事在人为

[34]任重道远 修身养性

[35]自强不息 云山风度

[36]实事求是 承前启后

[37]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38]澹泊明志 宁静致远

[39]心师造化 听涛观海

[40]室雅人和 师法自然

[41]清泉洗心 高瞻远瞩

[42]兰风松骨 剑胆琴心

[43]朴诚为美 无欲则刚

[44]物华天宝 源远流长

[45]山清水秀 安居乐业

[46]妙趣天成 和谐社会

[47]以人为本 日新月异

[48]国色天香 万事如意

[49]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50]国泰民安 美意延年

[51]华堂集瑞 福寿双全

[52]金玉良缘 百年好合

[53]永结同心 比翼齐飞

[54]精气神 志当存高远

[55]天行健 功到自然成

[56]真善美 仁者得其寿

[57]思无邪 学不可以已

[58]金石寿 家和万事兴

[59]虚心竹 有容德乃大

[60]学有恒 三思而后行

[61]知无涯 得意诗书味

[62]志于道 百善孝为先

[63]诚则明 君子重言行

[64]和为贵 大事不糊涂

[65]君子成人之美

[66]学然后知不足

[66]吉人自有天相

[67]有志不在年高

[68]集古今之大观

[69]养心莫善于诚

[69]江山如此多娇

[70]天才源于勤奋

[71]作品示例

[74]附录:锦言集英

清朝书法家有哪些

1,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的诗文思想性、现实性极强,写作不拘成法,任性直率,古奥老拙,慷慨苍凉,奇思逸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草楷篆隶,无不精工,豪迈不羁,独辟蹊径,名满天下,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

2,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赞》,绢本漆书。

3,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篆刻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4,蒲华(1832—1911)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浙江嘉兴人。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种竹道人,斋名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芙蓉庵,夫蓉盦、剑胆琴心室等。晚清著名书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

5,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