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受敌法-四面受敌是成语吗?
1.八面来风四面空是什么意思
2.这是一场扭转乾坤的战役,每一场战斗都是经典、传奇
3.“八面受敌”读书法
4.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八面来风四面空是什么意思
八面来风四面空是困境四周围攻,无处可躲。
八面来风四面空是一个形容困境四面被敌人或压力包围,无处可躲的成语。它意味着周围所有的出路都被封堵了,没有任何逃避的空间。这个成语类似于被包围的困境中,敌人从各个方向发起攻击,无论哪个方向都没有躲避的余地。
八面来风四面空的意思可以用于形容人面临的艰难困境或者压力。当一个人面对重大的决策、困境或者挑战时,他可能会感到四面受敌,无处可躲。此时,无论他选择什么方向,都似乎没有可以逃避的空间。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陷入无助的境地。
这个成语也可以用于形容团队或组织面临的困境。当团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如市场竞争、内部矛盾、经济困难等时,团队的每一个方向都没有明确的逃避出路。这会给团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面临类似于八面来风四面空的困境。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面对困境时,人们需要勇于面对现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坚持不懈地努力前行。
八面来风四面空的挑战与应对
面对八面来风四面空的困境,人们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正确的分析和评估形势,找出困境的根源和原因。要制定合理的策略和计划,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付诸行动并不断调整和改进。
面对八面来风四面空的困境,团队的协作和团结显得尤为重要。团队成员需要相互支持和合作,将个人的智慧和能力融入到团队的集体智慧之中。通过共同努力和相互扶持,团队能够更好地应对困境,并取得共同的成功。八面来风四面空形容了困境四面被敌人或压力包围,无处可躲的情况。面对这样的困境,人们需要积极面对,勇敢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
面临困境时,人们的人生观和心态调适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坚定信心和勇气。适应性强、具有韧性的心态也能让人们更快地从困境中走出来,并寻找到新的机遇和希望。面对困境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相信我们能够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这是一场扭转乾坤的战役,每一场战斗都是经典、传奇
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亮相的起手式,一记重拳,把西线的美军第八军打得两眼一黑,全然没有开始时不可一世的样子。
美军自仁川登陆以来,一直说要在 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没想到过38线没多久就遭到重创,损失一万五千多人,战线也从鸭绿江退到清川江以南。
朝鲜战场稳住了,下一步怎么打呢!
一、麦克阿瑟的猜想把美国当局带到了沟里
麦克阿瑟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无论如何都不相信中国真的会出兵,在他看来,中国不会、也不敢出兵。
第一次战役那么生猛的进攻,麦克阿瑟认为是几千个中国的志愿人员干的,志愿人员嘛,跟雇佣兵似的,很能打的。
11月8日,麦克阿瑟派出大批飞机,把鸭绿江大桥炸了,这近乎向中国宣战,远在华盛顿的美国政府和总统杜鲁门气得大骂麦克阿瑟。
但麦克阿瑟轻飘飘地说:这样可以阻止中国军队和物资进入朝鲜。他没想到,冬天的鸭绿江上冰封千里,可以跑 汽车 的。
随后的消息更让麦克阿瑟高兴,前几天被俘的联合国军士兵被放了回来,他们带来的消息是中国军队人不多,也不敢打,正在往回撤。
麦克阿瑟马上召集会议,说出了他的判断:有中国军队,但只有几千人,正在往东三省跑,他们没有空军,更怕美国空军;
所以,美军完全可以开开心心地过一个感恩节(11月23日),随后在11月24日发起最后的总攻。“如果成功的话,这应该说在实际上结束了战争。”麦克阿瑟最后说。
基于此,麦克阿瑟决定,马上发起反攻。还是东线第10军、西线第8集团军;为了加强两线兵力,美第25师、土耳其旅、英第29旅到西线;美第3师调到东线。
这样,前线联合国军总兵力达到22万,还不算随时支援的空军、炮兵。壮观啊,圣诞节(12月25日)前不结束朝鲜战争,说不过去啊。麦克阿瑟想。
二、 元帅对下一步战争的设想
第一次战役还没结束,元帅就有了个清晰的构想,大的方针分两种情况:一是先看看,看美军怎么反应;二是发起更有攻击性的第二次战役,这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的。
先看看,是看美军打不打了,如果他们停了下来,有撤回38线的意思,就没有必要急着打下去,当然这种可能性不大。第二次战役要以此为基础来打,就是说我们要先退一步,积蓄力量。
1950年11月13日,“内线作战,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指导方针出来了。具体打法是:先以小部队和敌军保持接触,诱敌西线进至馆洞、温井一线,东线进至长津湖地区后再全面反击;
如果敌人不上当,那么我们就主动出击,西线以两个军直插顺川、肃川,东线则围攻永兴,吸引美军来援,来个围点打援。
这些战法都是我军在抗日战争、用惯了的,驾轻就熟。前线部队边打边撤,一路上把破衣烂衫、坏了的武器都扔在路边,看起来很狼狈的样子。
为了配合好“诱敌”,也为了瓦解敌军,我们还释放了抓来的一千多俘虏,对他们说:你们回去吧,以后别再人凝固汽油弹炸我们,太可怕了。我们没多少人,我们就是想保护我们的东北。
三、麦克阿瑟高兴,彭总也满意
作为一个打过二战的四星上将,还有“菲律宾元帅”头衔,麦克阿瑟居然一点不怀疑志愿军大踏步后退有什么“阴谋”,他命令自己的部队大踏步前进,准备发动圣诞节前的攻势。
我国建国以来,有两件事一直让人想不通:一是印度为什么非要打一战;二是朝鲜战争这么明显的态势,美国就是不相信中国会出兵,第二次战役这么明显的诱敌深入,麦克阿瑟就是不知活地往前冲。
说到底,他们就是以为,新中国不敢打;新中国骂他们是纸老虎,在他们眼里,中国连纸老虎都不是,只能是只纸猫。而麦克阿瑟,这家伙不但是个狂妄自大的人,还有种族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的毛病。
麦克阿瑟傲慢地宣称:中国人不是一个不可侮的势力,他们是来朝鲜了,但他们顶多也就六、七万人,这六七万人已经被炸得差不多了,他们在往回跑呢。
11月21日,西线“联合国军”完成了战役展开,所以部队到达攻击线。麦克阿瑟看着地图,心里美啊。
美军到现在还不知道是在朝鲜指挥,美军一直认为是,后来听说在苏联治病,美军认为在朝鲜的应该是四野司令黄永胜。
元帅也在看地图,他心里更美,一切都和他想的一样,美军甚至提前到达指定位置,看来预备的方案可以搁置一边,专心按主用方案打。
11月25日早晨,美军的轰炸机来了,朝志愿军总部就是一顿轰炸,美军扔的是凝固汽油弹,不但炸塌了指挥所的房子,还燃起了熊熊大火,让人没法救援。毛主席的儿子就牺牲在第二次战役总攻发起的前夜。
四、总攻发起,俘虏美军若干,其中女兵多名
11月25日黄昏,志愿军首先在西线发起战役反击。西线的兵力是:38军( 梁兴初 )、42军( 吴瑞林 ),他们的任务是直取德川、宁远地区,打掉哪里的南朝鲜军第2军团第7师、第8师,在敌军阵线上撕开一个口子。
39军(吴信泉)、40军(温玉成)、50军(曾泽生)、66军(肖新槐)的任务是正面突击美第八集团军。具体任务是: 40军负责新兴洞、苏民洞地区美第2师;39军、50军、66军负责云山、泰川、定州地区的美第24师、第25师和英军第27旅、南朝鲜军第1师部队。
1950年11月25日下午4时,总攻开始,一发发五颜六色的信号弹吱吱地窜向天空,炮火的光芒掩盖了快要落山的太阳,德川周围四处都是枪炮声和军号声。
38军的3个师对驻守德川的南朝鲜七师发起了进攻。进攻很顺利,但也很艰苦,38军遇山越山、遇水蹚水;遇见敌人就灭、遇见俘虏就抓。
到26日晚上,南朝鲜七师被围歼,抓了大量包括美军顾问的俘虏,还有很多武器、 汽车 大炮。许多战士冲锋时是三八大盖,现在是身背汤姆冲锋枪;
最让人兴奋的是居然在一个后勤仓库发现了几万只活鸡,但是也不能停下来烧火炖鸡呀,吃了几个月炒面的战士咽着口水把鸡放生了。
吴瑞林的42军同时对南朝鲜第八师发起进攻,他们直捣第八师中心,把宁远城以及周边的敌人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打扫南朝鲜八师十团团部是,一下子就俘获了三十多南朝鲜军官和十七个美国兵,其中还有一些美国女兵,这是志愿军第一次俘虏美国女兵。
五、不妨把口袋扎得紧一点
南朝鲜的军队在麦克阿瑟眼里不是什么问题,打掉就打掉了,放在前面就是为了被打掉的。但是两个师,一夜就被灭,让麦克阿瑟浑身一颤。他命令美第八集团军军长沃克赶快把缺口补上。
沃克派骑一师一个团和土耳其一个旅去堵住刚打开的缺口。骑一师在第一次战役中就打了一仗,损失惨重,师长霍巴特·盖伊少将也变得谨慎很多。他的部队磨磨蹭蹭地在后面慢慢地开拔。
土耳其旅都是土耳其人组成,他们这些人既看不起美军,也看不清中国军队,在他们看来,凭着手里的圆月弯刀,世界就在他们脚下。
他们跑得很快,边前进边打,还伏击了一支“中国军队”,打一千多,抓了一百多俘虏送回去。美军指挥部一看,土耳其人真TM给力,高兴坏了。
把俘虏拿来一审,差点没把美国人气:土耳其伏击的是逃跑回来的南韩军队。这帮苦命人,侥幸逃过了志愿军,又被土耳其人给打了。
不管怎么样把,土耳其旅大喇喇地来到前线,占据了一个高地,晚上升起火,准备休息一下,明天好打仗。
志愿军在附近的38军114师得到了消息,那还说什么,连夜就把这些家伙给收拾了,五千多人的土耳其旅跑回去不到两个连。骑一师一看,我也不去了,去了也没个好。
早在114师收拾土耳其旅之前,我军40军对西线左翼的美二师、39军对美二十五师发起了进攻;50军、66军也在当地实施突击,切断美军后路。
到26日,美二师、美二十五师全线崩溃,尤其是美二十五师一个整编制的黑人连全部被俘,这个连是美军24团C连,148个人清一色都是黑人。
从此后,美军再也没有单独的黑人连队,这是最后一支。俘虏黑人连的战斗是“上草洞战役”,39军116师打的,非常著名。美国人从不提这件事,他们也要脸面。
不光是西线热闹,东线也打开了,宋时轮率领的第九兵团在狼林山脉将美第十军的陆战一师和步七师分割成五段,东线指挥官阿尔蒙德中将急得团团转。他们后来连退路都没有,只好从海上逃跑。
态势已经很明显了,志愿军要把西线美军全吃进去。但麦克阿瑟显然陷在自己的思维里不能自拔,他不但没有把美军后撤,还进一步命令西线左翼的美第一军向定州和泰州发起进攻。
如果38军、42军的穿插是在美军背后架刀,现在美第一军的进攻就是在向严阵以待的志愿军39军、40军、50军、66军送人头啊。
志愿军司令部觉得:既然美军想深入,我军就不妨把口袋扎得紧一点。不但要把美军全包进来,还要保证包进来的美军跑不掉。
六、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
说干就干,给38军军长梁兴初、42军军长吴瑞林下了命令: 38军和42军从德川、宁远突破后,38军迂回三所里,42军迂回顺川,来一个双层迂回,配合正面主力合围清川江地区的美军。也就是 42军负责外层迂回,38负责内层迂回。
内层两个要点:112师的戛日岭和113师的三所里。最关键的是三所里,它南边是大同江天堑,北边正好卡住美军向南逃跑的公路,这个方向是美军第二师、美军第二十五师和美国骑一师南逃的唯一路线,要不然只能跳海。
112师在戛日岭、114师收拾土耳其旅去了,三所里阻击,非113师莫属。美军三个师有三百多辆坦克、四百多门火炮,113师只有十几门迫击炮和少量反坦克手雷,他们不但要插得进去,还要卡得住敌人;四面受敌的战场、几倍狗急跳墙的敌人,西线战役成败在此一举。
志愿军总部不放心,副司令韩先楚亲自打电话给113师师长江潮:“都是老兵,不啰嗦。你们现在出发,明天上午6点前到达三所里,剩一个人也要到达;无论多大代价,必须截住敌人。”
江潮回答了三个字:“清楚了。”挂断电话,拿起手枪,对副师长说了三个字:“我们走。”义无反顾的,113师奔向地。
任务边走边传达,饭边走边吃。支持志愿军战士的不是体力,而是一种精神,他们脑海里只有三个字:三所里!他们要越过一千多米的长安山,不息不休地在6点前到达。
总部指挥所,、邓华、洪学智……一帮将领也是一夜不睡,等着113师的电报。终于,黎明时分,志愿军总部收到113师电报:我部先敌到达三所里!
随后,电报就没停:敌人进攻三所里、我部请示任务、···。一夜未睡的志愿军总指挥一拳砸向桌面:钉在三所里,不准放过一个敌人!
三所里、龙源里阻击战 打响了。
七、38军干大事,一战成就“万岁”声
这场仗啊,我军一个师,美军三个师,还有其它被打散的联合国军残部。我军十几门迫击炮、几百挺机枪、几千支、一人一堆随身带的手雷,还有一把;美军是几百架飞机、几百辆坦克、上千门大炮。
这些在西线被我军正面兵力打退的敌人知道,不打开三所里、龙源里,就是路一条!北边的志愿军好几个军在马不停蹄地往这赶呢。
时间来不及了,美军炮兵以最快的速度向三所里、龙源里倾泻,随后,所以步兵下车冲锋。也不顾队形密集易遭杀伤,人海战术,越过去就活命。
我们很多战士,在阵地上被炸弹炸得踪迹全无、被炮弹轰得四分五裂、被子弹打得满身弹孔···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在阵地,敌军就休想越过一步。
最激烈的是 松骨峰, 守在这里的是337团三连和335团三连。他们两个连的兵力,挡住美军几十辆坦克掩护的骑一师,六个小时,没让美军前进一步。
美军的骑一师在第一次战役就被打了一次,这一次他们基本崩溃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守的这几百米阵地,就是过不去。
下午了,美军也麻木了,不知道发起第几次进攻;对于亡,美军好像也不怕了,阵地上的尸体已经摞了有两三层;奇怪的是,已经冲到本该响起枪声的地方,却没有枪声。
松骨峰阵地上,我军的两个连只剩下九名士兵,子弹、手榴弹也没有了。九个战友互相道别:好兄弟,来世见!然后就端起扑进美军丛中。
天黑了,我军主力也追上来了。三所里、龙源里战场,各种爆炸声、叫喊声,天空上是一片流动的火药之火、炮弹曳光。
什么 汽车 坦克、什么大炮火箭,美军都不要,他们只要命,他们拼命地往南跑,跑到哪算哪。美骑一师完蛋了,他们连遭重创,伤再次过半;美25师也是一样,1/3的伤亡;最惨的是美2师,他们的伤亡超过80%,他们已经没有一个排是完整的。
一开始,志愿军想全歼美军,实际这真低估了美军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火力,我们没有办法把他们全部吃掉。
随后的十几天,美军一路向南,绝不回头。美第八集团军军长沃克中将在逃跑的过程中,车辆居然翻了,一个中将司令,就这么在逃亡的路上,可见当时的狼狈。
这场战役,38军居功至伟,他们的内层包抄阻击是取胜的关键。志愿军给38军的嘉奖令上,最后一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元帅看了半天,提笔加上一句:三十八军万岁!
八、后记
第二次战役,敌军伤亡3.6万。 南朝鲜军第7、第8师全歼;美军第7师1个加强团被全歼;土耳其旅大部被歼;美军第2师、陆战第1师遭歼灭性打击;美军第25师、骑兵第1师遭重创。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阵亡。缴获飞机、大炮、坦克、不计其数。
第二次战役后,李奇微担任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他在回忆录里说:美军第2师11月底彻底失去战斗力,这也是它没有参加后续战役的原因。美军退到38线后一直惴惴不安,在37线做了大量防御准备。
志愿军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了三万人,随后,朝鲜战争基本稳定在38线附近,美军也没有大规模越过38线。
胜利是辉煌的,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追寻先烈的足迹,缅怀过去的艰难。
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困难、阻力不比以前少,只是这些困难险阻以另外的样式存在。
中国人民是不好惹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向英烈们致敬!!!
“八面受敌”读书法
? 你有没有在读书时遇到困难?比如,很多书太难,读不懂。比如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了。还比如有些内容读完以后有印象,但回头再找活都找不着。
? 我以前经常是这样的,在读与不读之间晃荡,书读的很是纠结,很是苦恼,最近发现了一个方法,非常好用,可以解决上面的这几个问题。
? 这个方法就是苏东坡发明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苏东坡认为知识太多了,就像被四面八方的敌人包围。我们只能集中力量,逐个击破。读书时一次只关注一个问题。
? 例如,苏东坡读《汉书》时,第一遍只读政治,第二遍读人物,第三遍读官制、兵法等。这样反复读个几遍,整本书的内容也就可以轻松掌握了。
? 毛主席非常推崇这个方法,他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也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
?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可以把一个章节,按照观点、概念和案例来拆分。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分门别类放入文档。等下次需要回顾时,在自己的文档中就可以找到需要的信息。
? 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而且对于收集写作素材,也是大有帮助的。
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当代著名作家马伯庸在一次演讲中说:“好的创意、好的内容,永远不是你在家里喝二两酒,坐在炕头上憋出来的。它一定是你反复地看各种各样的资料、内容才获得的。”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很浮躁,没有那么多耐心去读很多东西。而很多的经典或资料类本身也特别的枯燥,确实不那么容易读。
怎么阅读才能更有效率呢?
? 八面受敌读书法
我国古代一位著名文人苏轼也叫苏东坡,他博览群书,贯通经史,是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一生勤于读书,也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法。他曾经讲过一个很重要的读书方法。
这个读书法的背景是这样的:
有一次,苏轼给他的侄女婿王庠(xiang 二声)写信。王庠是一个少年天才,特别喜欢读书,曾经在18岁的时候发誓,要把天下的书都读遍了,然后再给它们做注。
苏轼很担心,因为他认为王庠这个孩子有创意、有冲劲,但是没有足够的沉淀。所以,他就给王庠写了一封信。
“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 ----苏轼《又答王庠书》
这封信讲的就是八面受敌读书法。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是干货。
“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卑意”,就是我的意见。意思是说,我认为少年人如果想学习,那么每次读书,我建议多读几遍。
怎么读呢?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尔。”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的书籍资料就像大海一样,所涉及的内容就像大海里隐藏的无数宝藏,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阅读中去,整个人会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为了不迷失方向,为了让自己能读通这些东西、有效率地吸收这些内容,我们需要做的是“但得其所欲求尔”,以目的为导向,带着目的去学习、阅读。
也就是说,我们每次在阅读一些东西的时候,要给自己设一个问题,一个任务。
有一句俗语: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个港口的话,每一阵风对你来说都是逆风。其实,苏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愿意学习的人,他在读书的时候,每次都盯着一个点。
“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
第一次读书的时候,我们要读关于古代的兴亡之事,政治上的层面;第二遍,我们可以读圣贤作用,读这些圣贤和历史人物在其中发生的作用。
所以,“勿生余念”,不要去管别的,只去探究这一个方面,不要有其他的念头,以免分散精力。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
另外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典制掌故,也采用这个办法。探求其他方面都可以效仿这种做法。
反复几遍之后,因为我们有明确的方向,知道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在读书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这个读书效率是非常高的。
苏轼自己都说,“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意思是说,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虽然有点笨拙,但学的扎实,学成之后就能应付多方面的考验。泛泛而读,浅尝辄止、随便读书的人是不能与此相提并论的。
? 为什么叫“八面受敌”阅读法?
苏轼说这个观点的时候,出现了“八面受敌”这个词,所以后人便称他的这种读书方法为“八面受敌读书法”。而“八面受敌”这个词是苏东坡借用《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术语来谈读书的,也就是说,读书就像用兵一样,要做到“我专而敌分”。如果八面受敌,则不应该同时八面出击,而是要将自己的全部兵力聚在一起,然后攻打敌方的其中一面,以众击寡,一次次分割包围,达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苏轼将兵法引入读书,反对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倡导每次读书,只集中精力对付一个问题,各个击破,彻底消化。
从不同的需要或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步步深入,就能读懂整本书,书就读“厚”了。
对于苏轼来说,最难的事,不是屡遭贬谪的政治失意,也不是经常发配蛮荒之地的生活清苦,而是无书可读。不过他脑瓜一转,想出了新点子。就是“八面受敌”读书法,一本书要读好几遍,每一遍只带一个主题去探求、去研究,这样就好像读了好几本书一样。
? 具体怎么使用此方法?
苏轼在攻读《汉书》时,每抄读一遍,都带着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管制。数遍之后,他对《汉书》已经胸有成竹、如数家珍。
遇到一本好书要反复读,方能“八面受敌”,通过部分的读懂弄通,到全局领悟精髓。
清末学者李慈铭称之为:“诚读书之良法也。”
在《关于农村调查》中称赞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理论。”
马伯庸在写《长安十二时辰》时,用的就是苏轼的”八面受敌“阅读法去读《隋唐两京坊考》,这是一本考据类书籍,如果只是单纯看这本书的话,非常无聊。他说到自己曾经看了大概几页,基本就要睡着了。为什么?因为那时候他还没想到要写东西,只是随便看。这种没目标、没任务的看,非常容易让人疲惫。别说产生创意了,连读都读不下去。
但当他要写一个关于长安城的小说时,再去读这本书,立刻就会得到很多灵感和想法。
这是因为带着目的和需求去阅读了。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带着你的需求去看,那么你就能看到一个完全崭新、不同的世界。
尤其是现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太大了,一:这能让我们接触到更多以前意想不到的领域;二:这会导致我们在整个信息库里迷失。
所以,苏轼的读书法更加弥足珍贵。因为他给我们指了一个方向,指了一条路。你只要沿着这条路,在资料库里、在大量的信息里面去找,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创意、灵感……
反复读、带着问题、目的、需求去读,多下笨功夫。高效的阅读是需要方法论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