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宣化上人:忏悔就是改过自新

2.经典修身养性的古文诗句格言

3.怎么样才能戒网瘾

4.诽谤正法的罪能忏悔消除吗 如果能 我该如何做

5.修心养性格言

宣化上人:忏悔就是改过自新

弥天大罪一悔便消-弥天大罪打一数字

佛之「法力」极大,而众生的「业力」却与之相等,所以说凡夫是「业重情迷」,而佛却是「业净情空」,所以圣、凡之分,在于「业」是不是已经净了,「情」是不是已经空了。又说:「觉者,佛也;迷者,众生。」就好像上午所说的,众生因为背觉合尘,被一切尘劳五欲所转,所以业障愈来愈深,而佛能超脱一切五欲尘劳,不再造业。众生因为业重的缘故,所以凡是想成佛了道的,必须先要忏悔自己的罪业,如果不生忏悔心就想成佛,这就犹如「煮沙成饭」,虽然煮到恒河沙那么多的劫,也不可能成功的。

所谓「忏」,是忏其前愆;对以往所犯的罪业生大惭愧心。「悔」,是悔其后过 -- 立定主意,改过自新,永远不再犯错,正如袁了凡居士所说:

以前种种,譬如昨日;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如果我们不勤忏悔,那么,我们所造的罪业,就会使我们堕落,不知「伊于胡底,莫知所止」了。

凡是佛教徒都会记得,在皈依时,把自己的姓名报上后,便忏悔说:

从于无始,以至今生,毁坏三宝,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断学般若,弑害父母,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破他梵行,焚毁塔寺,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拨无因果,狎近恶友,违背良师。

现在,为了重新唤回大家的记忆,我且把这段《忏悔文》,很简单地向大家解释一下: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直至现在,所作的罪业,真是不可胜数。第一,是毁谤佛、法、僧三宝,其中又以毁谤「僧宝」的罪为最大,因为僧人是代表佛陀来传扬佛法的,所以,谤僧的罪是「不通忏悔」的。

什么叫「阐提」?这是梵语,翻译成华语是「信不具」或「无善根」;譬如你对这种人说法,他不欢喜听,甚至于就干脆的说:「我不信」;你说,这是不是把自己的善根都给断送了呢?「谤大乘经」,就是诽谤大乘经典;譬如有人说佛经的道理是假的,或者说大乘经是魔王所说的等等,这也是一种「不通忏悔」的罪行。

至于「般若」也是梵语,翻译成华语是「智慧」。般若,又分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三种,可是无论哪一种都好,若是断学(不去学),就会愚痴。愚痴的果报,是会沦为畜生道。弑害父母」,这一句包含了杀阿罗汉和杀圣人的罪;譬如,提婆达多杀四果阿罗汉,这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其次,「出佛身血」,也是一种「不通忏悔」的罪过,可是有许多人误解了,以为这只是指佛在世时,用刀割截佛陀的身体,才算是犯了这条罪行。其实在佛灭度后,凡是有毁坏佛像者,都算在内;譬如故意去剥落佛像的金漆、损毁佛像等都是。虽然,这不是损害佛的肉体,可是,这个罪却和用刀宰割佛的真身一样。

「污僧伽蓝」,是指亵渎了寺门梵寺;譬如,在寺庙上住的在家夫妇,若在庙内做出不正当的事,吃肉杀生等等。至于「破他梵行」,是引诱本来清净不染的出家人破犯戒律,这也是「不通忏悔」的。「焚毁塔寺」的意义很明显,就是说焚烧及毁坏寺门佛刹;譬如,昔日冯玉祥火烧白马寺和少林寺等。「盗用僧物」,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夺取常住的财物,这种人心里所存的,都是一些邪知邪见,自以为是,常常说著无因果的曲调,于是倒行逆施,无恶不作,无所不为,这样又怎能不堕落呢?

最后,要说到「狎近恶友,违背良师」了,「恶友」,在儒家称为「损友」,好像时下的「阿飞」,以及的人物等,我们都不应该与之为伍,因为这都是恶友之类。有些人交上了这些损友,就渐入歧途,不听师长的劝告,为非作歹,黑白不分,冠履倒置,你说多么可怜!

以上所说的这种种罪愆,都是非常要不得,但却很容易犯的,那么,若是不幸的已经犯了又怎样呢?也不要灰心,所谓「弥天大罪,一忏便消。」罪,本来是无形的,如果能真正生出忏悔心,也未尝没有商量之处。

大家切不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啊!

经典修身养性的古文诗句格言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诗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句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经典修身养性的古文诗句格言,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修身养性的古文诗句格言1

 1、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

 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

 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

 5、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

 6、平静如水,正直如绳。-------严遵

 7、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孔子

 8、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郑思肖

 9、世道别颓波,我心如砥柱。--------刘禹锡

 10、孟子:“生于忧患,于安乐。”

 1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3、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5、宝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16、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17、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1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万仞,无欲则刚。

 19、浮躁一分,到处便抬尤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20、任人须知人,人须容人,人和事就;

 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为。

 21、安能尽如人意,要当无愧我心。

 23、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

 24、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25、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其殃。

经典修身养性的古文诗句格言2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何为。(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经典修身养性的古文诗句格言3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7、生于忧患,于安乐。

 8、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3、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1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5、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7、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8、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20、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2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2、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2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受,减一分福泽。

 24、致虚极,守静笃。

 25、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26、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27、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28、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2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0、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31、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3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33、情生智隔。

 34、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35、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3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7、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38、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39、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1、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42、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43、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4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6、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47、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48、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49、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50、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5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2、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53、为之于未有,始之于未乱。

 54、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5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6、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57、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58、“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5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60、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61、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62、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63、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64、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65、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6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67、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

 68、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69、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70、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71、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72、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73、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74、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7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76、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77、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78、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79、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80、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8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82、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83、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84、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85、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86、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87、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88、德不孤,必有邻。

 89、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后也是两手空空。

 90、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91、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

 92、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93、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9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95、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96、“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9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8、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99、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100、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10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02、达者兼善天下;穷者兼善其身。

 103、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104、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105、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106、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10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108、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经典修身养性的古文诗句格言4

 1、乖僻自是,悔误必多。(治家格言)

 2、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思。(治家格言)

 3、施恩无念,受恩莫忘。(治家格言)

 4、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治家铬言)

 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治家铬言)

 6、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治家格言)

 7、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治家铬言)

 8、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锅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家诫要言)

 9、才能知耻,即是上进。(家诫要言)中国传统文化

 11、器量须大,心境须宽。(家诫要言)

 11、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达。(家诫要言)

 12、恶不在大,心术一坏,即入祸门。(家诫要言)

 13、一念不慎,坏败身家有余。(家诫要言)

 14、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家诫要言)

 15、人悔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数说。(治家铬言)

 16、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增文贤文》)

 17、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固己拙而忌人之能。(《增文贤文》)

 18、仗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增文贤文》)

 19、不自恃而露才,不轻试而幸功。(《增文贤文》)

 21、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增文贤文》)

 21、得意盎然,失意泰然。(《增文贤文》)

 22、驭横切莫逞气,遇谤还要自修。(《增文贤文》)

 23、以直报怨,以义解仇。(《增文贤文》)

 24、贪爱沉溺是苦海,利欲炽燃是火坑。(《增文贤文》)

 25、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增文贤文》)

 26、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增文贤文》)

 27、不因群疑而阻独见,勿任己意而废人言。(《增文贤文》)

 28、幸名无德非佳兆.乱世多财是祸根。(《增文贤文》)

 29、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治家格言)中国传统文化

 30、人极不要跟寻,人愁不可喜悦。

经典修身养性的古文诗句格言5

 1巧伪不如拙诚。

 2愚者惊,智者问。

 3满招损,谦受益。

 4身具德,人必敬。

 5微笑是静态的慢跑。

 6神明宿於正直之心。

 7上天不罪悔过之人。

 8宁失之板,毋失之圆。

 9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10敬亲者,不敢慢於人。

 11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12外有馀者,中必不足。

 13让步非耻,认错非辱。

 14人可欺,鬼神不可欺。

 15人虽憎我,我不憎人。

 16你不舍财,财则舍你。

 17孝悌之至,通於神明。

 18存诚之道,不妄语也。

 19诚则去伪,敬则去慢。

 20有阴德者,必有阳报。

 21有福之人,可逢上智。

 22心为良田,百世耕不尽。

 23天上无不忠不孝之神仙。

 24忍耐,是无事长久之基。

 25明朗的性格比财产重要。

 26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

 27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28世间真实人,造次不离真。

 29做事高水准,做人低姿势。

 30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31一念之微,已为鬼神所知。

 32祖宗积德,子孙必有兴者。

 33人有弥天大罪,一悔便消。

 34为人不为己,所以才能成己。

 35刻薄之人,一言折尽平生福。

 36忠臣孝子,顶上神光照数尺。

 37因不谦而不问,是一生之耻。

 38天道好还,巧者造物之所忌。

 39忠孝节义,感天地,动鬼神。

 40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

 41人怕我瘟神,瘟神还怕忠孝人。

 42平日行善之人,冥冥中自有神祐。

 43重自心之信义,轻身外之财货。

 44对方像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

 45宁与善人吵架,不与恶人为伍。

 46若不锻鍊,虽有秘笈,亦无其用。

 47你怎样对待人,人也怎样对待你。

 48问是一时之耻,不问是终身之耻。

 49心通地府,人心邪正,鬼神自知。

 50黑心可进衙门,黑心进不得庙门。

怎么样才能戒网瘾

六.忏悔的方法

我们知道我们业障有多重,而且知道只有用忏悔的方式来面对。那么我们怎么忏悔?是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把我昨天、今天所犯的过失,向菩萨、向佛说一遍求佛菩萨原谅我,饶恕我的罪过,这个做法对不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呢?因为你把那些造的罪业又想一遍,你又造了一次,不是叫你不再第二,不造第二次吗!你又造一次,身没有造,口造了,身没有造,意造了。身在那里拜佛没造!口造了,意也造了,叫你不要再造了,你为什么还要造。许多人天天忏悔,不但罪业没有忏了,罪业每忏一次增加一次,每忏一次又增加一次,这个罪业之深!没有法子了,那么要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忏悔呢?好我们再看看佛菩萨和祖师大德们是怎么样教我们来正确地忏悔的。

1 、事忏

我们先来看看事忏

事忏有作法忏和取相忏两种,作法忏就是按照规定的作法说罪悔罪。犯戒的人先向僧众陈说自己所犯的戒,然后经过一定的忏悔仪式,所犯的戒罪便可消除,犯戒者的内心也就重获清净,不再为犯戒而烦恼。这便是经作法忏而灭除了罪业。作法忏特别为持戒的人所注重。从戒律的规定来看,犯戒的戒罪也唯有经过如法的忏悔之后,才有可能灭除。作法忏虽能灭戒罪,但不能灭除烦恼性罪,烦恼性罪要靠取相忏来灭除。取相忏就是在佛菩萨像前,发露过去所造的恶业,然后自责于心,不计困劳的礼拜佛菩萨,以求见到瑞相。见到瑞相后,身心就会清净舒适,不再有烦恼,不再有罪恶感,于是,过去所造的恶业便消除了。《梵纲》菩萨戒四十八轻中第四十一条说: "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 "这便是取相忏。取相忏能灭烦恼性罪而不灭障碍中道观的无明,要灭无始的无明得靠无生忏。这是属于理忏,后面再说。

忏悔可以消除烦恼、洗净业障罪垢、铲除恶报、开发心性光明自性、现前禅定智能、获得清净律仪等,其力用无法一一言宣,只有自己切身实践,才能真正理会到。正因为忏悔的殊胜及有着其他法门无法代替的不共作用,故成为末法众生的赎灵符,所以各宗祖师都造了各种不同的忏愿仪轨,如《药师忏》、《法华忏》、《方等忏》、《梁皇宝忏》、《贤劫千佛宝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净土忏》、《地藏忏》、《宝王三昧忏》等,广行于世,普救众

生,大家可择其相应者极力修持。其实我们早课的普佛也是一种忏悔,是请师傅们帮我们来一起忏悔。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在念文疏的时候有念:“……业造万端,非凭佛力,何能忏悔 ……”悟达国师云:"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长夜积习,晓悟无期。若能惭愧,发露忏悔者,岂止是灭罪,亦复增长无量功德,竖立如来涅盘妙果。 "罪恶业障如黑暗,要以光明才能遣除,但有人既不愿受罪报,又不愿发露,如欲灭黑暗而严遮窗门,熄灭灯光,如此则只能是暗无天日。只有打开发露的门,引进忏悔的光,才能消除业障。佛在经中呵斥广严城的五百饿鬼说: "你们造恶业时,没有惭愧畏惧,现在恶果现前时,却羞于见人。 "确实很多凡夫都是如此,造恶业时胆大妄为,但让他发露出罪时,却又畏首畏尾,胆战心惊,生怕别人知道,以后名声不好,面子上过不去,这样前怕狼后怕虎,以各种邪分别念障碍忏悔的正念,一点勇气也拿不出来,如此正象已服用烈性毒药,命在旦夕,良医以方便令彼吐出,但他却咬紧牙关,不肯开口,这样纵然药师佛也无可奈何,只能是路一条。如人堕在粪池之中,应该迅速求上岸,马上冲洗涤荡,如果在池中停留的时间越长,那么沾染得越多,越难洗净,同样罪业不马上忏悔,它会如滚雪球般地日日增长。《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若覆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灭。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不是我们不发露,他人就毫无所知呢?当然不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当我们造业时,一切有眼通的天人、声闻独觉及诸佛菩萨、师长道友们如同对面观火一般看得清清楚楚。神鬼们指着我们在骂,诸佛菩萨师长们为我们而痛心,但我们却还外现威仪。正如一个明智的人裸形于大庭广众之中,羞耻难堪、无地自容,又怎能心安理得、香睡饱饭呢?佛说若犯戒还自诩清净,这样犯妄语戒重增障碍,且有欺诳如来的过失。人若犯戒,则地行罗刹马上告诉空行罗刹,空行罗刹传到四大天王处,很快恶名遍及天上人间。不发露不忏悔,如人怀里钻进毒蛇,此人漫不经心,他人劝告速速抖出,他也不理不睬,最后中毒而亡,所以不想忏悔的人也是这样,只是自害而已。就算你现在伪装粉饰得很好,但后到阎罗王那里时,一切生前造罪的情景如播放**一样,这是你自编自导自演的恶剧,被你心识的录像机完全拍下,现在该轮到自己欣赏了,那时不管如何抵赖,阎罗王是不会客气的。所以现在应该不顾一切虚浮的面子名声,鼓足勇气,坦诚地在师长三宝本尊护法面前发露,求哀忏悔。《业报差别经》云: " 若人造重罪,作以身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 "

忏悔要具足五心四力

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些忏悔的方法,那么要如何才能精进勇猛地去忏悔?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在忏悔的时候要有五心四力。下面讲一下什么是五心。

(一)惭愧心:诸佛菩萨三业清净皎如日月,我等无恶不造,又被一切贤圣所呵责,诸多鬼神天仙所指责厌弃,真是又羞又愧。

(二)恐怖心:既是凡夫,自然三门恒与恶业相应,这样命终之后应堕地狱饿鬼畜生,受无量苦,这怎么不让人感到惊慌恐怖呢?

(三)厌离心:往昔无知愚昧造作恶业,现在罪垢缠身,当生厌烦追悔之心。我们常常因为爱面子而覆藏了业障,障碍了忏悔,不能发起厌离心。所以我们要观生之中,常被无常大火所焚,众苦连绵,不净充满,虚假无实,只是一场戏而已,如水泡速起速灭,生老病如车轮滚动一刻不息,八苦交煎无有暂停,内观自身种种不净,九孔长流污秽。内外诸法丑恶虚假,当生厌离,赶紧忏悔。

(四)发菩提心:菩提心能疗一切生重病,能烧一切障碍,能成就一切善法,能度化众生,严净佛国,能圆满成就如来一切功德,所以当发菩提心。

(五)怨亲平等心: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人我相,若不如此则妄分怨亲,以邪分别护亲伏敌,滋生贪嗔烦恼,造恶受苦。

具此殊胜方便,然后观想十方诸佛菩萨,或仅观一佛一菩萨。《佛名经》所云: " 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擎拳合掌,披陈至祷,惭愧改革,舒历心肝,洗荡肠胃,如此忏者,亦何罪而不灭,何障而不除。 " 否则悠悠缓缓,心浮气躁,身心散漫,罪业不消,一息不来,三途苦报亲身感受,求脱无期,无代受者,智者当扪心深思。

四种对治力:

(一)、根据止力,根据止力分外根据止力和内根据止力,外根据止力即如理观想诸佛菩萨,内根据止力指皈依和发心。总之,根据止力是皈依三宝、忆念三宝功德,诚心祈祷三宝以清净罪障。忏悔时当为一切众生清净业障成就正等觉果位而发起无伪的菩提心,从而将往昔的一切罪障彻底清净。如《入菩萨行论》云: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由于烦恼深重,有些人学佛后,都曾经触犯过戒律。本来犯了这些严重罪业,要堕落恶趣,但只要这个人不舍菩提心,依靠三宝与菩提心的加持,不但不会堕落,还能顺利到达彼岸。

(二)、破恶力:佛经中多处讲,内心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决心悔改,具有消灭业障、转变身心的强大力量。《金光明经》说: "千劫所作极重罪业,日悔无懈怠,罪根永以拔。 "从内心应对自己所造的罪业发起大羞愧、后悔心及清净罪业的意愿,发露忏悔,不覆不藏。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悔心,单单口头上改悔,罪业不能得以清净。

(三)、恢复力:发誓今后决不再造罪业,严格遵守戒律,慎言谨行,奉行善业。《毗奈耶广释》云: "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 "所以防护自心后不再作恶业至为重要。

(四)、对治现行力:指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所根据善法分六:( 1 )根据甚深经典,指受持读诵大乘般若波罗密多等契经(如《金刚经》),以及持诵有消罪力的真言密咒;( 2 )根据胜解空性,指趣入无我空性,安住本来清净的空性,根据空性,可灭除种种罪障,此即为理忏。如是观想可以消尽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 3 )根据持诵百字等诸殊胜陀罗尼,如仪轨而持诵之。( 4 )根据形象,指对佛、菩萨具足信心,以虔敬心造立佛经佛像;(5)根据供养,指对佛像及佛塔作种种供养;( 6 )根据名号,指听闻受持念诵诸佛名号、诸大菩萨名号。此类修行能消罪灭障。初学者依靠四种对治力忏悔,便可将感生恶趣的重业转变,或令变成感受轻微苦,或使虽生恶趣但不领受恶趣诸苦,或者现身稍受头痛等即得清净。又使应长时受报的,变为短时受报或全不受报。消除罪业的程度要看修持之人力量大小,是否圆满具足四对治力,忏悔之力猛烈与否,时间相续是长久还是短促,等等差别无有一定。如果欲完全清净罪业,尽其所能具足四种对治力极为重要,并且注意防护不再作恶业。

以上五种前行发心方便加上四种对治力,忏悔上面所述三种障,则会出现各种验相,如见光、见花、身心轻利敏捷、信心善心增上、烦恼淡薄等验相。还可以从梦中观察,如梦见洗沐、登雪山、见日月出现、穿白净衣服等

2 .理忏

理忏也就是无生忏就是观察恶业或罪业的由来,了知业性本空,只是凡夫的虚妄执着而已。追求恶业的由来,求之了不可得,无有生处。恶业既然是无生,也就没有恶业的存在,那又何用忏悔呢?

因此,经由无生之理的体会,而自然达到忏悔的目标。这就是无生忏。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落,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勤忏六根罪。 "这段偈表达的就是无生忏的道理。即以般若智能观察能产生诸罪的根源即此妄动之心,观彼从何而来,住于何处,最后去往何处。此心有何形状、颜色?大小如何?是在身内,还是在外境?如此遍寻此心如虚空不生不灭。即所谓 "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

四祖在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提到的。“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悔” 端坐念实相就是“无生忏 ”。用禅定的方法观实相,是最直截了当、最究竟的忏悔法门。实相是什么?实相无相,无相之相名为实相。妄想也好,业障也好,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虚妄不实的。

归根结底,一切诸法都是缘起性空,了不可得。只要能够在一切诸法上,排除名言、分别,以正智去观察,直接领悟真如的境界,那就是实相。 真如是什么呢?真如就是一切诸法的本来面目。 "真者不虚,如者不变。 "一切诸法的实相本来如此,不可改变,不可改变的就是实相,能改变的就是名言、分别,名言、分别的背后就是诸法实相。能够观察诸法的实相,本身就是最好的忏悔,所以说是“第一忏悔”。实际上忏悔没有第一,也没有第二。所谓“第一”,是说这是最究竟、最根本的忏悔。所以不管是念佛、持咒、观想、数息参话头乃之到现实生活中的一行三昧。也就是进入了禅定观空状态,那就是最高明的忏悔方法。比如三祖僧璨在见二祖的时候得了很严重的风疾(类似现在的麻疯病)。他请求二祖帮他忏悔,把病治好。二祖就问他:“将病来” 。把你的病拿过来,最后三祖观到空性回答:“觅病了不可得”。观到了真空,实现了彻底的忏悔。

提婆达多害佛,掉进地狱。因为他明白如何理忏,所以在地狱里面还有三禅之乐。佛陀还为他授记,最终也会成佛。所以理忏的力量极大,清凉国师云:“事忏除末,理忏拔根。”初学者事理交替不能偏废,上根则理事圆融,事忏不碍观空,理忏也不妨礼佛诵经念咒经行等。但是理忏需要真正的观空,我们现在的凡夫业障比较大,不能光依赖理忏。事忏也是很重要的手段。

我们看了很多佛菩萨和祖师大德教我们的方法。有事的,有理的。事的——直接按照他们给我们编制的仪规去做。理上的就是让我们勤修禅定观空。从而达到忏悔的目的。事忏大多很复杂能不轻易完成。这里介绍一种明影师编制的简易忏法,放在最后介绍。

七.忏悔中的障碍

我们忏悔的时候有很多的障碍,比如碍于面子就是最大的一个。对忏悔的力量半信半疑,想忏悔的时候又突然发生急迫的事情等等。它是因为当一个人发心要修行,了脱生的时候,累生累劫的冤亲债主,唯恐以后要不到债,或者是有的对我们有贪爱、有执着,希望生生世世都能看见我们,这些人他们也会在当我们想解脱时来障碍我们。冤亲债主的障碍大,亲属贪爱的障碍小,所以当我们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常常在佛菩萨面前忏悔,忏悔往昔的无量罪业,并且将一切修行所得的福德、功德,回向所有冤亲债主。希望他们都能够和我们一样,得到见性和解脱。

八.功德及回向

《婆沙论》中云: “若人于一时,对十方佛前,代为一切众生,修行五悔,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着不尽。”勇施比丘犯重戒,依靠忏悔,早已在东方世界成佛多时。《三昧海经》中佛为父亲净饭王讲述了一个公案:在久远的过去,有四位比丘犯了重戒,心中感到很羞耻,心神恍惚,无根据无怙,于道中行走,忽然听到空中说: "你们虽然犯了戒不要认为就没救了。空王如来虽般涅盘,佛像还在,应该到佛塔中,观佛像眉间白毫。 "比丘们听到此话,如将而遇神医令服用灵丹,感激泪流。感慨地说: “佛像尚有如此威力,何况亲见佛的尊容呢? ”尔时全身倒地如大山摧崩。他们就是现在已在四方成等正觉的四位佛陀:即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王佛。所谓 "弥天大罪,挡不住一个忏字 "确实此言不虚。

经中云: “然诸福中,忏悔为最,除大障故,生大善故”。忏悔业障能使我们顺利完成修行的事业 , 减少修行路上的坎坷 , 最终成佛做祖。忏悔业障有这么多的好处 , 有这么多的功德和福报。那么我们不但要自己努力去忏悔,同时劝请和帮助他人忏悔。并且要把这些功德和福报向回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及一切有情。发勇猛心,深信因果,相信种善因,必结善果,种恶因,必有恶果。只有相信因果的人,才可能放弃世间的享乐,而付出无比的毅力,断一切恶业,刻苦的修去行。所以在求明心见性之前,一定要忏悔业障,深信因果。勇猛精进地忏悔自己的业障。

诽谤正法的罪能忏悔消除吗 如果能 我该如何做

读元音老人文集,中有成就秘籍,大白话佛经。阿弥陀佛? 可以忏悔消除的,三界为心,万法为识。但以后就注意了,不能再做恶,注意自己的身口意就是了。让过去的过去吧,心里不要总有芥蒂,阿弥陀佛?

修心养性格言

修心养性格言1

 1、一旦开悟,爱力会经由你流到你的朋友、爱人、任何你想到或关心的人那里去。

 2、道不是知识能够分析的,它是内边的悟解。

 3、在这无常的世上唯一可获得真正快乐的方法,就是籍由开悟来改善身心的平衡。

 4、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5、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6、不能贪求任何东西,一旦喜欢就执著在那里,应该心无挂碍。

 7、这个宇宙没什么真的好,没什么真的坏,就是一种循环,让大家玩一玩,然后,时间到了回去休息。

 8、所有的痛苦,一切外在的不幸,都是幻想,都只是一场梦、一场戏,根本没什么好担心的。

 9、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10、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世俗的崇高地位、书本知识或财产多少,真正的快乐只有从开悟中获得。

 11、受益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12、我们拥有自由意志,拥有各种资源,可以自由掌握方向盘,把我们生命导向正确的方向。

 13、要感谢痛苦与挫折,它是我们的功课,我们要从中训练,然后突破,这样才能真正解脱。

 14、最大的浪费是我们不认识自己的智慧,不明白自己拥有全宇宙的`力量。

 15、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

 16、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17、心要跟小孩一样,很单纯、很简单,才能很快进步。要简单,但不要简陋。

 18、真正的爱是别人感觉不到我们的存在,不占用他的空间,不绑他,越靠近我们越舒服。

 19、最好的改变方式,是我们跟内在力量沟通,然后它会改变我们。

 20、我们应该放下对金钱与权力的执著,而不是其本身。

 21、命运在自己手中,你可以创造自己的命运,只要下定决心。

 22、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有风波。

 2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4、随时保持警觉心,做事要独立,合乎逻辑,合乎自己良心。

 25、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名:大雄宝殿,即佛也。

 26、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修心养性格言2

 1 巧伪不如拙诚。

 2 愚者惊,智者问。

 3 满招损,谦受益。

 4 身具德,人必敬。

 5 微笑是静态的慢跑。

 6 神明宿於正直之心。

 7 上天不罪悔过之人。

 8 宁失之板,毋失之圆。

 9 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10 敬亲者,不敢慢於人。

 11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12 外有馀者,中必不足。

 13 让步非耻,认错非辱。

 14 人可欺,鬼神不可欺。

 15 人虽憎我,我不憎人。

 16 你不舍财,财则舍你。

 17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

 18 存诚之道,不妄语也。

 19 诚则去伪,敬则去慢。

 20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

 21 有福之人,可逢上智。

 22 心为良田,百世耕不尽。

 23 天上无不忠不孝之神仙。

 24 忍耐,是无事长久之基。

 25 明朗的性格比财产重要。

 26 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

 27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28 世间真实人,造次不离真。

 29 做事高水准,做人低姿势。

 30 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31 一念之微,已为鬼神所知。

 32 祖宗积德,子孙必有兴者。

 33 人有弥天大罪,一悔便消。

 34 为人不为己,所以才能成己。

 35 刻薄之人,一言折尽平生福。

 36 忠臣孝子,顶上神光照数尺。

 37 因不谦而不问,是一生之耻。

 38 天道好还,巧者造物之所忌。

 39 忠孝节义,感天地,动鬼神。

 40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

 41 人怕我瘟神,瘟神还怕忠孝人。

 42 平日行善之人,冥冥中自有神祐。

 43 重自心之信义,轻身外之财货。

 44 对方像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

 45 宁与善人吵架,不与恶人为伍。

 46 若不锻鍊,虽有秘笈,亦无其用。

 47 你怎样对待人,人也怎样对待你。

 48 问是一时之耻,不问是终身之耻。

 49 心通地府,人心邪正,鬼神自知。

 50 黑心可进衙门,黑心进不得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