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清"纳赀"成士人出仕出路 朝廷明码标价卖官

2.圆扇书法四字成语

3.晚清"纳赀"成士人出仕正途:朝廷明码标价卖官

晚清"纳赀"成士人出仕出路 朝廷明码标价卖官

智圆行方是什么意思的意思-智圆行方书法作品欣赏

《复堂师友手札菁华》一书是晚清著名学者、词人谭献的师友书信集。我一看到“复堂”,就感到亲切,并有“久违了”之感。《复堂词话》是我初学诗词时熟读论著之一。五六十年前,它与周济的《介存斋论词杂著》、冯煦的《蒿庵词话》合在一起,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谭献的学术视野很开阔,在经学、史学、诸子、校勘诸方面均有涉猎,而且有所发现。谭献一生功名仅至举人,数次会试都未能踏入进士的门槛,后来通过“纳赀”(通俗地说就是买官,但这是朝廷明码标价出卖的,并非私下买卖的)做了几任县一级的官员。其官位不高,但交际却很广泛,与他往来的虽然没有什么高官显宦,但硕儒名流确实不少。这与谭献的生活环境(江浙一带宋代以来就是文人渊薮)以及他的谦卑好学、为人随和有关。因此才有那么多名士与之书信往来,积存下大量的“手札”。

所谓“手札”,就是亲笔书信。清代科举注重书法,有意进取的文人都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练习书法,留下的手迹大多楚楚可观。把朋友之间往来的书信保存下来,装成册页随时翻看,既忆及友情,又欣赏书法。前辈耆宿黄炎培先生的书信手迹极为秀美,听说毛主席晚年常常躺在床上翻阅黄先生的早年信札。

“手札”是座宝库,不同的读者从中会有不同的发现。爱好书法的读者可以一见清代士人不是为了应付科举只会写“方大圆光”台阁体的字,书信中大多是行书或行草,不少如行云流水,美不胜收,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对于经学、儒学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看到谭献在这些方面的思考。从往来的书信中可以感觉到晚清今文学派的兴起、流传、繁荣是与西学东渐有关的。西学之来不是冲垮了儒学,而是启发了儒学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再度兴起。关心世情民风的读者从中也许会有新的发现。例如,前面说到的“纳赀”就是“买官”,但这与读者熟悉的买官不是一回事,那是当时文士的一条出路。读书做官是古代通例,有些读书人有了一定的功名,如进了学,成了秀才,或再高一些成为贡生,甚至中举,有了这些功名一般还当不上官,如果再中了进士才能名正言顺地做官。但考中进士谈何容易?三年一科,每科中进士者一二百人,平均每年不到一百人。全国的读书人按照这个比例来算,每年出仕者一个省只有几个人。许多读书人一辈子一事无成。

另外,晚清国家多事,战乱频仍,打仗需要钱,而清代年收入不过三四千万两银子,第一次鸦片战争如果包括《南京条约》赔款就花了二千多万两,清代祖制又是“永不加赋”,这些钱到哪里去找?无非是开源节流,而开源中就有一条是“纳赀”为官(名声好听,不是卖,而是对于为朝廷做贡献者的回报),朝廷划出一些官职可以卖给一些特定的人。这遂成为一些读书人的出路。

谭献是“纳赀”为官的,名臣张荫桓也是,龚自珍因为书法不好,久考不中,也“纳赀”为内阁中书(后来又中进士了)。晚清的士人做官又多了两条路,即“纳赀”与“从军”。社会对于“纳赀”者并不歧视。“手札”中第一封信就是当时浙江巡抚杨昌F的,同治十三年久考不中的谭献已经四十三岁,决意“纳赀”为官,可是钱不够,作为顶头长官的杨昌F(湖南人,功名仅至秀才,追随曾国藩等从军立功而为高官)从旁听说谭献经济困难,便送来二百两银子和这封信。信中称他为“仲修仁弟大人足下”,告诉他官场拥堵,人情险恶,不能凭性情做官行事,临行以“智圆行方,胆大心小”八字为赠。他的老师杭州知府薛时雨是安徽人,谭献也是到安徽做县官,也在信中告诉他,安徽远不及杭州繁华,特别是经战乱之后,日常很枯寂,了无生趣,但东西便宜,要他安于寂寞,认真做事,不要在“出处”(出仕与退隐)再兜圈子了,盼望他把这一任官好好当完。我们从这些书信劝诫与勉励中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纳赀”为官已经成为士人出仕的正当出路了。

圆扇书法四字成语

1. 送给老师的扇面书法 四字成语

龙飞凤舞

lóng fēi fèng wǔ

解释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出处汉·张衡《东京赋》:“我世祖龙飞白水,凤翔参墟。”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结构联合式。

用法多用于形容书法笔力的气势。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凤;不能读作“fēnɡ”。

辨形凤;不能写作“风”。

近义词挥洒自如、无拘无束

例句他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面前铺好一张大红纸;手提毛笔;正准备~一番。

2. 书法四字成语大全

笔底龙蛇 犹言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三十一回:“闻公博学广记,笔底龙蛇,真才子也。”

笔走龙蛇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出处:唐·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蚕头燕尾 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

出处:宋·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

沉著痛快 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畅。形容诗文、书法遒劲流利。

出处:《法书要录》卷一引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

沉着痛快 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畅。形容诗文、书法遒劲流利。

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丰筋多力 丰:丰满,丰实;筋: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多:多余。书法有筋骨,笔力雄健。比喻字体结构坚实而丰满,笔力强劲有余。

出处:宋·无名氏《宣和书谱》:“三国之初,字学缺然不讲,繇于是为一家法,而议者谓其丰筋多力,有云游雨骤之势。”

凤泊鸾漂 飘、泊:随流飘荡。原形容书法笔势潇洒飘逸,后比喻夫妻离散或文人失意。

出处:唐·韩愈《峋嵝山》诗:“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拏虎螭。”

凤舞龙飞 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只这书法也写得这等凤舞龙飞,真令人拜服。”

凤翥鸾回 翥:高飞。比喻书法笔势飞动舒展。

出处:晋·陆机《浮云赋》:“鸾翔凤翥,鸿惊鹤飞,鲸鲵溯波,鲛鳄冲道。”

古肥今瘠 比喻书法的不同风格。

出处:唐·张远彦《书法要录》卷二:“无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瘠。古今既殊,肥瘦颇反。”

鹤膝蜂腰 ①这是指诗歌声律八病的两种。泛指诗歌声律上所犯的毛病。②书法中的两种病笔。

出处: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病·诗病有八》:“三曰蜂腰,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四曰鹤膝,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

胡肥锺瘦 胡:三国时的胡昭;锺:三国时的锺繇。胡昭的字体肥,锺繇的字体瘦。形容书法各擅其美。

出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三国魏刘德升字君嗣,以造行书擅名,胡昭、锺繇并师其法,而胡书体肥,锺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

画沙印泥 书法家比喻用笔的方法。

出处:唐·褚遂良《论书》:“用笔当如锥画沙,如沙印泥。”

画蚓涂鸦 形容书法或文字拙劣。多用作谦词。

出处:明·宋濂《赠会稽韩伯时序》:“顾余不敏,操无用之学,徒以空文出应时须,画蚓涂鸦,日不暇给。”

3. 书法4字成语大全

高峰坠石、风姿多变、正中寓欹、有力雄劲、差错有致、清雅秀媚、雷霆万钧、刚柔拙巧、类流而畅、龙威虎震、转意迭出、飘逸清秀、端庄淡雅、雄浑豪放、运笔简洁、绵里裹铁、圆转流畅、自然天成、细腻丰富、倚侧秀逸、秀丽疏朗、天然真趣、厚重健实、朴拙雄浑、险峻之势、笔力险劲、遒劲有力、博采众长、隽永俊秀、率真拙朴、雄强伟状、浑厚有力、龙飞凤舞、气韵生动、功力深厚、灵动流逸、矫若惊龙、气势磅礴、浑然天成、华美自然、千里阵云、自成天趣、赏心悦目、大气磅礴、雍容大度、风格秀媚、峻宕雄伟、神气畅然、简淡秀润、苍劲有力、清新率真、结构紧密、挺拔刚劲、传世佳作、自然舒展、雄浑苍劲、行云流水、运笔秀巧、气韵流畅、潇洒俊逸、平和畅达、铁画银钩、栩栩如生、圆浑流畅、简远平和、挥洒自如、筋骨俱备、紧中见放、笔力劲挺、收放有度、灵动秀气、酣畅潇洒、遒媚劲健、结体秀美、独具个性、紧密险峻、俊逸高雅、入木三分茂密丰满、丰厚雍容、灵动潇洒、笔走龙蛇、柔中带刚、刚健质朴、力透纸背、凝重朴拙、圆转回环、刚劲有力、酣畅淋漓、潇洒奔放、流畅蕴藉、刚劲挺拔,险峻疏朗、刚柔结合、外师造化。

4. 书法四字成语大全

笔走龙蛇、颜筋柳骨、铁画银钩、力透纸背、挥洒自如 笔走龙蛇bǐ zǒu lóng shé 释义:形容书法十分优美熟练颜筋柳骨yán jīn liǔ gǔ 释义:颜: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唐代书法家柳公权。

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

铁画银钩tiě huà yín gōu 释义:形容书法刚健柔美力透纸背lì tòu zhǐ bèi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挥洒自如huī sǎ zì rú 释义: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

5. 有关书法的四字成语

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 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挥毫写字。

初写黄庭:黄庭:道家经典《黄庭经》,晋人有《黄庭经》小楷书帖。旧时评论书法有

“初写黄庭,恰到好处”的成语。后用来比喻作事恰到好处。

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迹那样弯曲。

剑拔弩张:剑从鞘里 *** 了,弓也张开了。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后也比喻书法雄健,有气势。

举例发凡:左丘明为《春秋》作传,把《春秋》书法归纳为若干类例,加以概括的说明。后因称分类举例以说明一书的体例为“举例发凡”。参“发凡起例”。 力透纸背:原指书法遒劲有力,现也用来形容诗文生动,深刻有力。

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原形容气势奔放雄壮。现多形容书法笔势活泼,形容灵活熟练地书写,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龙凤造型艺术。

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的劲健生动。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鸾飘凤泊: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原来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也比喻进修生夫妻离散。

鸾翔凤翥:翥:高高地飞起。比喻书法笔势飞动的姿态。

美女簪花:形容书法或诗文风格的娟秀多姿。

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相传晋?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渗入木板有三分深),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

铁画银钩:画:笔画;钩:钩勒。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

6. 四字成语书法有哪些

游云惊龙,入木三分,颜筋柳骨,矫若惊龙,鸾飘凤泊,龙蛇飞动,力透纸背,铁画银钩,行云流水,笔走龙蛇龙飞凤舞

1、笔走龙蛇[ bǐ zǒu lóng shé ]

基本解释: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2、蚕头燕尾[ cán tóu yàn wěi ]

基本解释: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

3、丰筋多力[ fēng jīn duō lì ]

基本解释:丰:丰满,丰实;筋: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多:多余。书法有筋骨,笔力雄健。比喻字体结构坚实而丰满,笔力强劲有余。

4、矫若惊龙[ jiǎo ruò jīng lóng ]

基本解释:矫:矫健。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5、力透纸背[ lì tòu zhǐ bèi ]

基本解释:透:穿过。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6、入木三分[ rù mù sān fēn ]

基本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7、铁画银钩[ tiě huà yín gōu ]

基本解释:画:笔画;钩:钩勒。 形容书法刚键柔美。

7. 圆的四字成语大全

自圆其说、

圆颅方趾、

破镜重圆、

功德圆满、

花好月圆、

圆凿方枘、

字正腔圆、

外方内圆、

膀大腰圆、

拟规画圆、

珠圆玉润、

骨肉团圆、

随方逐圆、

毁方投圆、

珠圆玉洁、

凿圆枘方、

圆顶方趾、

圆首方足、

方枘圆凿、

玉润珠圆、

外圆内方、

空心汤圆、

好梦难圆、

方圆可施、

事缓则圆、

破矩为圆、

智圆行方、

破觚为圆、

枘圆凿方、

方凿圆枘

晚清"纳赀"成士人出仕正途:朝廷明码标价卖官

《复堂师友手札菁华》一书是晚清著名学者、词人谭献的师友书信集。我一看到“复堂”,就感到亲切,并有“久违了”之感。《复堂词话》是我初学诗词时熟读论著之一。五六十年前,它与周济的《介存斋论词杂著》、冯煦的《蒿庵词话》合在一起,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谭献的学术视野很开阔,在经学、史学、诸子、校勘诸方面均有涉猎,而且有所发现。谭献一生功名仅至举人,数次会试都未能踏入进士的门槛,后来通过“纳赀”(通俗地说就是买官,但这是朝廷明码标价出卖的,并非私下买卖的)做了几任县一级的官员。其官位不高,但交际却很广泛,与他往来的虽然没有什么高官显宦,但硕儒名流确实不少。这与谭献的生活环境(江浙一带宋代以来就是文人渊薮)以及他的谦卑好学、为人随和有关。因此才有那么多名士与之书信往来,积存下大量的“手札”。

所谓“手札”,就是亲笔书信。清代科举注重书法,有意进取的文人都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练习书法,留下的手迹大多楚楚可观。把朋友之间往来的书信保存下来,装成册页随时翻看,既忆及友情,又欣赏书法。前辈耆宿黄炎培先生的书信手迹极为秀美,听说毛主席晚年常常躺在床上翻阅黄先生的早年信札。

“手札”是座宝库,不同的读者从中会有不同的发现。爱好书法的读者可以一见清代士人不是为了应付科举只会写“方大圆光”台阁体的字,书信中大多是行书或行草,不少如行云流水,美不胜收,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对于经学、儒学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看到谭献在这些方面的思考。从往来的书信中可以感觉到晚清今文学派的兴起、流传、繁荣是与西学东渐有关的。西学之来不是冲垮了儒学,而是启发了儒学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再度兴起。关心世情民风的读者从中也许会有新的发现。例如,前面说到的“纳赀”就是“买官”,但这与读者熟悉的买官不是一回事,那是当时文士的一条出路。读书做官是古代通例,有些读书人有了一定的功名,如进了学,成了秀才,或再高一些成为贡生,甚至中举,有了这些功名一般还当不上官,如果再中了进士才能名正言顺地做官。但考中进士谈何容易?三年一科,每科中进士者一二百人,平均每年不到一百人。全国的读书人按照这个比例来算,每年出仕者一个省只有几个人。许多读书人一辈子一事无成。

另外,晚清国家多事,战乱频仍,打仗需要钱,而清代年收入不过三四千万两银子,第一次鸦片战争如果包括《南京条约》赔款就花了二千多万两,清代祖制又是“永不加赋”,这些钱到哪里去找?无非是开源节流,而开源中就有一条是“纳赀”为官(名声好听,不是卖,而是对于为朝廷做贡献者的回报),朝廷划出一些官职可以卖给一些特定的人。这遂成为一些读书人的出路。

谭献是“纳赀”为官的,名臣张荫桓也是,龚自珍因为书法不好,久考不中,也“纳赀”为内阁中书(后来又中进士了)。晚清的士人做官又多了两条路,即“纳赀”与“从军”。社会对于“纳赀”者并不歧视。“手札”中第一封信就是当时浙江巡抚杨昌F的,同治十三年久考不中的谭献已经四十三岁,决意“纳赀”为官,可是钱不够,作为顶头长官的杨昌F(湖南人,功名仅至秀才,追随曾国藩等从军立功而为高官)从旁听说谭献经济困难,便送来二百两银子和这封信。信中称他为“仲修仁弟大人足下”,告诉他官场拥堵,人情险恶,不能凭性情做官行事,临行以“智圆行方,胆大心小”八字为赠。他的老师杭州知府薛时雨是安徽人,谭献也是到安徽做县官,也在信中告诉他,安徽远不及杭州繁华,特别是经战乱之后,日常很枯寂,了无生趣,但东西便宜,要他安于寂寞,认真做事,不要在“出处”(出仕与退隐)再兜圈子了,盼望他把这一任官好好当完。我们从这些书信劝诫与勉励中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纳赀”为官已经成为士人出仕的正当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