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亭对泣中王导是个怎样的人-新亭对泣王导性格特点
1.新亭对泣成语故事
2.分析《世说新语过江诸人》中王丞相和周侯的人物形象
3.新亭对泣文言文翻译王导
4.26.4 相邀对泣|新亭
5.“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谢是什么豪门贵族?
新亭对泣成语故事
注音xīn tíng duì qì
成语故事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了起来,丞相王导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出处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解释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声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怀念故国
近义词楚囚对泣
反义词谈笑风生
示例新亭对泣惭名士,稍喜娇雏脸晕酡。
柳亚子《夜宴双清阁》诗
分析《世说新语过江诸人》中王丞相和周侯的人物形象
这两人在作品中多次出现,形象有多个侧面,如果你问的是下一则,请先采纳,我再分析。
言语第二之三十一、新亭对泣
(原文)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译)渡江以后,士大夫们每到风和日丽的日子,就相邀来到新亭,坐在草地上喝酒野餐。周侯(顗)在座中叹息道:“景色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有山河变异的感觉。”大家都相视流泪。只有丞相王导脸色突变,厉声说道:“我们要齐心合力,报效朝廷,收复中原,怎么可以像楚囚一样,相对落泪!”
新亭对泣文言文翻译王导
《新亭对泣》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篇词。以下是《新亭对泣》的文言文翻译:
新亭对泣
正午清风白日晴,野峰回次第青冥。
相逢有时非偶然,便欲从容雪泪临。
日暮岩扉寂无人,红泥小火点残麟。
孤灯半睡展英英,倦客忧来自悔吟。
渐行渐远终天涯,寻觅何人慰此心?
寒烟凉雨愁难尽,斜阳故事泪如银。
山川若问苍茫去,岁月何堪一笑深。
离别盈怀更愁人,北国风光早已沉。
这里是陆游所写的《新亭对泣》的文言文翻译,该词描绘了作者在新亭对泣的情景。清风和白日使得野峰显得青葱碧绿。相逢并非偶然,作者内心感到应从容地流泪。黄昏时分,岩门寂寞无人,小火点燃红泥,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孤灯下,作者有些困倦,开始思念和担忧,不禁吟咏起来。
随着时间推移,作者越走越远,终将到达天涯海角。他寻找着何人能够安慰自己的心灵。寒烟和凉雨使得愁苦无法尽去,斜阳映照下的故事宛如银色的泪珠。如果山川有灵性,它们将向作者询问茫茫的前程,岁月已经让人无法承受,一笑成千古深远。离别之情充盈心怀,更加使人忧伤,北方的风景早已逝去。
26.4 相邀对泣|新亭
南渡长江后,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挤上了一条平生从未乘坐过的流民渡船,船上有两个人同划一支木桨,摆渡在拥堵的河道上,那是王导和周伯仁。
王导感觉到飞溅而来的湍急河水,河道焦噪得嘈嘈切切,船舫外的空气吸起来腥腥鲜鲜的,渡船似乎想竭尽全力地与它相融合,也竭尽全力地与河道相融汇贯通,他们就在这浮沉不定的船舫和纵横交错的水路上缓缓地划行,就连船尾处藕花折断的声响都十分悲酷,王导不忍松开手弃伯仁于不顾。
残叶败藕中突然有一条鱼“腾”地跃出水面,王导相信,那是上苍赐予渡江诸中原世家大族的一条龙。
新亭位于今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大道一带,是六朝时期国都建康南部重要的军事堡垒,是为建康宫城的南北门户,地处都城西南交通要道,濒临长江,位置险要。
当今,这里也是一处风景名胜,风光奇特,有本篇中“新亭对泣”的典故流传后世。
唐代许嵩:
所葬之人指卫玠。
新亭在墓西,卫玠墓在县南,则新亭在县南偏西,其地正当南京市安德门菊花台。
但菊花台应该并非新亭这座亭子所在地,因为六朝时期所谓新亭,还指亭子所在之山,连带着山的附近地区,因此菊花台地属新亭,是六朝新亭垒的北界。
南宋时史正志《新亭记》记载:
史正志后来复建了新亭,而“回环险阻”一语道出了新亭山势的特征。
从东北至西南,新亭山势至少有三个环形山岭,菊花台及其南部是第一个环形,浡泥国王墓一带是第二个环形,南京压缩机厂等地是第三个环形,整条山曲直相衔,堪称卧虎藏龙之地。
史正志重建新亭的基址选在整条山的西南端,今油坊桥东。
新亭紧靠长江边,是南朝时代国都建康的西南要塞。
讨刘劭时,曾在此修建营垒。
后来即帝位于建康。
王僧达因此改新亭为“中兴亭”。
当时从南方来攻打台城,必经新亭。
所以齐武帝称它是“兵冲”之地。
新亭一带,古代多寺庙。
据《南朝佛寺志》载:晋孝武帝太元五年立新亭寺,宋孝武帝时改曰中兴寺。宋明帝时易名天安寺。
此外,刘宋在此建旷野寺。齐时寺废,梁大同中又恢复为寺。唐开元中改称“禅居院”。杨吴大和二年改为崇果院。宋改为崇因寺。
刘谊有“十里崇因寺,临东水气中”之句。
崇因寺的观音画像十分生动,苏东坡为之颂,李端叔写跋,均刻于石上,为寺内之珍品。明嘉靖年间还曾重修。
03 新亭垒一度是兵家必争之地
新亭西临大江,东吴时是饯送、迎宾、宴集之所,但到了东晋,新亭的作用发生了性质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它本身的地形以及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南朝时,凡上流举兵下都,必经新亭,所以齐高帝萧道成说“新亭既是兵冲”,这一评价无疑是正确的。
据记载,最早在新亭驻军的是东晋的征西大将军桓温。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后,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想害谢安和王坦之的性命。
谢安、王坦之在简文帝临终时皆为顾命大臣,除此二人,桓温便可一人说了算。
当时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
王、谢二人都是朝廷重臣,谢安又是风流名士的代表,且是桓温的旧部,因此桓温虽然暗藏杀机,表面上还是以邀二人到新亭宴集、叙旧为名,地点就选在亭子里,这里地势高峻,且山顶开阔,可容数千人,是中军大帐的所在地,在亭子四周埋伏一些刀斧手是很容易的事。
对王、谢来说,这其实是一场新亭鸿门宴。二人如约来到新亭,见了桓温,王坦之汗流沾衣,连奏事的手版都拿倒了。
谢安从容镇静地入席而坐,问候完毕,对桓温说:“我听说古时候有道的诸侯、大臣,他们的边境在很远的地方,明公今天怎么在墙后布置起兵来了?”
桓温不好意思,传令撤去伏兵。
谢安临危不惧,谈笑间为东晋朝廷避免了一场颠覆政权的战争。
“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谢是什么豪门贵族?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
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王导,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卒于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字茂弘,晋朝琅砑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琅砑王氏,从太保王祥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导的祖父王览,官光禄大夫;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王导在少年时代就很有识量,陈留高士张公曾对他的从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不凡,是将相的才器。及长为司空刘蹇所知,被任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汉族。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2]的典范。
公元383年,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东晋8万士卒一举打败了前秦80多万大军,不仅使国家转危为安,而且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这就是淝水之战。运筹帷幄,夺取这场胜仗的指挥家便是东晋宰相谢安。
说到谢安,不得不说绵延了近三百年的显赫世家--陈郡谢氏家族。谢家上可追溯至谢安的祖父谢衡,他曾是东汉时的大儒,下则延续到谢安的九世孙谢贞,作为谢氏最后一位在史籍留下传记的子孙,在谢贞去后的四年,已腐朽的陈王朝也终于在“玉树后庭花”的吟歌中走向终结。三百年风流云散,到了盛唐,这个家族就已被赋予了一番华贵的忧伤,为人们追忆并叹惋。乌衣巷也已然是夕阳野草,目不暇接地化作了前朝往事。
谢安无疑是这三百年华彩中,至为绚亮的一笔。这一个人生历程,标记着一个家族终于不可阻挡地攀上极顶,放散出流盖当世的辉煌,这力量与东晋王朝的命运相契合,标记着一个王朝半世纪的续延,于是就托起了一个安然的,平稳的世道,为后人所记挂。同时,也标记着那种在史上绝无其二的制度行将终结,标记着“贵族”这个名词,再不会真正在我们的历史中出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