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悟空头上的金箍儿哪去了?

2.第一章 龙鳞覆灭

3.对联故事范文有哪些

4.明代变性人的生活

悟空头上的金箍儿哪去了?

事出有因的前一句-事出有因必有妖原文

□郑连聪读过《西游记》的大概都会发现,孙悟空的形象有点前后不一。在悟空闯东海走阴间大闹天宫时,本事何等了得,十万天兵天将加上天罗地网也拿他不住。后来保了唐僧西去,虽说一路降妖除魔,却总是缚手缚脚,施展不开。别说什么天神天将,就算是他们的童子座骑,也往往让孙悟空束手无策,只好到处搬取救兵,解决危难。同一部书,为何前后矛盾如此?或者我们可以说是作者的疏漏,构思不密,细加推究,其实也可以有别样的理解。特别是当我们把注视的焦点对准孙悟空头上那个金箍时,便会有一种豁然贯通之感。孙悟空受观音点拨,做了唐僧的大徒弟,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只是猴性难改,不服管教。于是观音用计,在他头上加了一个金箍,以方便唐僧的管束。那么这金箍有什么象征意义?要理解这一点,还得从孙悟空的出世说起。孙悟空本天生石猴,无父无母,当然也无其他亲人。后来历尽千辛万苦,拜得须菩提祖师为师,学成诸般本事。下山之前,祖师却明言,不再承认这个弟子。如此结果,于须菩提祖师而言,是他知道悟空将来必然闯祸,可能累及自己名声;于作者而言,则是给悟空保持了一个无牵无挂的干净之身。正因如此,才能有后来大闹天宫的酣畅淋漓。人是一种群居动物,随着人猿相揖别,由自然之群而逐渐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社会的运作与发展,需要维系其正常秩序以及个体间的关系。赖以维系者,可分几个层面而言。最浅的层面是制度,包括政治法律等社会制度;中间层面是规范,一整套逐渐形成的社会规范;而最深的层面便是观念,是以高卑定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这几个层面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中国古代所谓的礼制。在礼制的作用下,整个社会便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恰如一张大网。网住了,便无从挣脱。只要你是这个社会中的个体,想不受其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其影响力又极大,任你如何有才,多大本事,也抗衡不了。孙悟空乃天生石猴,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后来发现水帘洞府,做了猴王,也是“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身份,他才可以不受约束,毫无顾虑,放手去干,也就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试想,假如孙悟空有生身父母,又或者须菩提祖师一直承认这个徒弟,悟空便要遵从他们的意愿,至少也要替他们的安全和名誉着想。有了这些牵连和顾虑,悟空还能跟天庭放手一搏吗?还是太白金星老于世故,他瞅准了这一点,所以几次劝说玉帝,采取招降的策略,他深知只要让悟空变成“圈内人”,就便于管束了。从天庭的角度看,这应该是最佳策略,而且差点就成功了。只是因为玉帝对悟空的重视不够而并未真正当“自己人”看待,才逼得他两度反下天庭。及至悟空为如来镇压,又经观音指点给唐僧做了徒弟,情况便与此前有所不同了。他已经做了唐僧的正式徒弟,而且是开门大弟子,也就通过唐僧而联入了社会之网,那一套已经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便对他有了约束力。唐僧既是人间君主李世民的臣民,又是如来佛祖的虔诚信徒,跟玉帝为代表的天庭关系也不错。有了这诸般社会关系,作为他的徒弟,悟空在取经路上的缚手缚脚也就事出有因了。悟空所遭遇的各路妖怪,又可以分两种情况,有的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有的则非要搬取救兵不可。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的妖怪有什么不同呢?前一类妖怪的数量不大,如白骨精、蟒蛇精等。它们往往是一些山精野怪、孤魂野鬼,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对付起来也就不太困难。第二类妖怪的身份就大不一样了,它们或者是天神的童子,或者是菩萨的坐骑,又或者是精怪而在天上攀上了亲戚。反正它们在天庭或佛界有着很厉害的后台。这些妖怪,跟整个社会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权力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有些甚至就是皇亲国戚。已经成了“圈内人”的悟空面对它们时,必然有诸多的牵制与顾虑,再加上金箍的潜在制约,悟空便十分被动了。不妨再细想一下,悟空为什么对付不了这些妖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妖怪手中往往有着各种厉害的法宝,悟空十有八九便是败给了这些法宝。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法宝大都是妖怪从神佛那儿偷来的,作为法宝的主人,这些神佛们对其法宝的特点、神通自然十分清楚,使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这些法宝由妖怪用来已是威力惊人,在其真正主人的手里应该更加厉害才是。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当初悟空大闹天宫时,玉帝曾派出十万天兵天将以及哪吒父子、二郎神等干将,在不能奏效时甚至远请如来佛出山,可谓劳师动众,费尽心思。而拥有厉害法宝的天神很多也参加了与悟空的对抗,为了完成任务,他们自然会使出浑身解数,尽力而为。手中握有厉害的法宝,怎会不加利用?然而却不见这些法宝发挥威力。举个例子,在取经路上出现的法宝中,有一件非常厉害的金刚琢,可以收取悟空的金箍棒而让他束手无策。此物本是太上老君所有,在悟空与二郎神苦战时,太上老君从高处丢下打了悟空的头一下,仅此而已。为什么金刚琢此时却不能收取悟空的金箍棒呢?为什么其它的法宝也没见发挥明显的作用呢?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此时的悟空还不是圈内人,还不受内部规范的约束,因此法宝在这时对他无效。要对这些法宝的象征意义作出准确的表述,并不容易,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与秩序有重要的关联。从书中的说明来看,这些法宝往往孕育于天地化生之时,与世界的形成相伴而生。正因为这种出身的源头性,使它们具有了某种特殊的神通和力量。可以理解,这种与社会秩序相伴生的特殊力量,在面对还游离于社会体系之外的悟空时,就失去了效力。较之法宝具有更明显象征意义的,是悟空头上所戴的金箍。肉眼凡胎但掌握了咒语的唐僧与金箍的结合,不仅多次对悟空的降妖行动进行直接牵制,更是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约束力,使得悟空在做事时多所顾虑。因此可以说,金箍对悟空的限制要较那些法宝更为致命。细心的读者应该注意到,观音给悟空戴的金箍,是她在西天接受使命时如来佛所给。而在《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不仅具有最高的本领,更是处在整个宗教世界的金字塔之尖,他所代表的正是社会最高的权威与规范。那个金箍,不正可以看作那一套社会规范的一个象征吗?还有一个情节不应忽视。师徒取得真经,回如来处听封。分封完毕,悟空便对唐僧说道,现在我也成佛了,跟你一样,应该不用再戴个金箍了吧?你就念个《松箍儿咒》,把那金箍去了吧。唐僧回答说,当初因你难管,才用这个办法制你,现在你已成佛,那箍自然没了,不信你摸摸看。悟空伸手去摸一摸,果然没了。那悟空头上的金箍哪儿去了呢?是谁帮他摘了吗?事实是,谁也没摘,而是化了,内化到他的身体、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去了。经过漫长取经路上的不断“修炼”,他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样一套社会规范。既然已经内化,就不再需要外在的约束,金箍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虽大旨谈魔谈幻,而不离现实。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作者邮箱:ddliancong@163.com)说明:读《西游记》时有个疑问,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缘何取经路上这般不济?在上文化史课时,对这一问题忽有所悟,那是大概三年前的事了。在课上讲过几次后,觉得想法渐次清晰。循此思路,写成了此文。初稿并不满意,后又反复修改,并得到多位师友的建议和点拨,成今天的样子。从命篇至现在,已近三载了。今日把它贴出来,请各位朋友多提宝贵意见。

第一章 龙鳞覆灭

晚霞如血,渲染长空,凄美无比。

南非,某座化学工厂内,枪声连绵不绝,炮火轰鸣,如猛兽施虐一般的激烈。

? 工厂外围处,一名体格高大彪悍的光头壮汉凝视厂里的方向,如鹰目一样锐利的目光,透露出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意。

待工厂内的枪炮声逐渐变弱,光头壮汉一手持着一把突击长枪,另一手拿起对讲机放在嘴边,最后发出了同无常催命般的冰冷声音。

? “打了这么久他们已经弹尽粮绝,不要再消耗下去,九大雇佣兵军团的人全部压上去!今夜过后,我要让华夏王牌的龙鳞战队,彻底成为历史!”

? “遵命,弗尔泰大人!”

命令下达,工厂外的各个建筑里面,数百名手持的迷彩服大汉陆续跃出建筑,边射击边前进,皆身手敏捷的向工厂内部冲去。

? 他们这数百个迷彩服大汉,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也来自不同的雇佣兵军团,但每一个都是特种部队退役下来,并从事雇佣兵职业长达五年的亡命之徒,也是世界最出色的一批雇佣兵。

而负责指挥他们的人,更是来自西方黑暗世界的赫赫有名的‘战神’弗尔泰·詹姆士,天级高阶的超级强者,西方黑暗世界的十二天神之一,世界最顶级的军事家。

数百最出色的雇佣兵,加上十二天神之一的战神弗尔泰压阵指挥,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不管是哪个国家军方面对都要心惊胆颤,畏惧不已,可如今他们出动了,不远万里齐聚南非,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消灭华夏的不败神话,王牌特种部队龙鳞战队!

“不败神话?哼哼,在我战神弗尔泰与九大雇佣兵军团的联手围杀下,你们就是长了翅膀也难逃生天,今日我便将不可一世的龙鳞战队彻底粉碎干净,让不败神话变成不败笑话!”

见雇佣兵蜂拥而至地冲进工厂,似乎已大局已定了,战神弗尔泰冷冷一笑道,随后将对讲机一扔,脚步重重地往前一踏,手持着突击长枪便向工厂内部快步走过去,他已迫不及待地想要验收胜利的果实了。

踏踏……

? ……

走在前往工厂的道路上,四周伏尸一片,血迹斑斑,混合着残肢遍布满地,战斗的激烈与惨烈可见一斑,可这并不影响战神弗尔泰的愉悦的心情,双眼眨都不眨一下,熟视无睹地继续向前走去。

“弗尔泰大人!”

来到工厂的大门位置,四周早已被雇佣兵全面占领,见战神弗尔泰亲至,负责把守的一名黑人雇佣兵低头行礼道。

战神弗尔泰停下了脚步 ,鹰眼一般的双目打量着工厂内部的环境与情况,稍稍过后,他沉声向那个黑人雇佣兵问道:“战况如何了?龙鳞战队的人在哪里?”

“回弗尔泰大人,九大雇佣兵军团已经进入工厂内部,全面占领了这座工厂,并且探查了工厂的各个角落,但……”黑人雇佣兵连忙说道,可说到一半他就犹豫了,声音也戛然而止。

? 噔!

……

? 战神弗尔泰听着战况汇报,听到前面部分他的脸色还是平静无比的,一听到这个“但”字之后,那平淡沉稳的脸色骤然一变,再见到黑人雇佣兵那犹豫不决的神情,弗尔泰心头突然“噔”的一下,变得心绪不宁,感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一般。

当即,战神弗尔泰狠狠地一把抓住黑人雇佣兵的衣领,面色暴厉地问道:“说!但是什么?龙鳞战队的人找到了吗?是是活?给本座如实说来!”

? “是,弗……尔泰大人……根据各雇佣兵军团反馈回来的消息……他们已经全面占领了工厂内部……可……可并没有找任何龙鳞战队的人……而且他们进入工厂内部的时候,也没有遭到龙鳞战队的火力拦截,十分顺利便进入了工厂里面……”黑人雇佣兵颤然,赶紧如实回答道。

听闻弗尔泰错楞了一下,面色不解地望向工厂里面,喃喃自语道:“怎么可能?就算龙鳞战队已经不足了,也不可能不放一枪一弹就任由我们的人进入工厂,况且龙鳞战队的九个人个个武艺不凡,身手敏捷……怎么可能会坐以待毙在等?可他们又为什么会停止反抗?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又是怎么凭空消失的?why?”

? 弗尔泰面色迟疑,十分的不解其意,内心有无数个疑问却无法想通,作为龙鳞战队的对手,对于这支有着“不败神话”称号的王牌特种部队,他弗尔泰无比的了解,为了打败这支特种部队,他私底下研究分析过龙鳞战队无数遍,自然清楚这支战队的恐怖实力,与那如同小强一般强大的意志,无数的任务作战,他们都未曾失败过,更别说有放弃等这种窝囊的行为了。

? 虽然弗尔泰知道自己加上九大雇佣兵军团联手,突袭将龙鳞战队包围在这座化学工厂里面,龙鳞战队失去了退路与外援,再加上长达五个小时的消耗与人员伤亡,结果是必无疑,再无生路,自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消灭龙鳞战队只是时间的问题,胜利也必将属于自己……可是,他并没有自负到到够令战无不胜的龙鳞战队放弃等的地步,事出有因必有妖,他坚信龙鳞战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肯定有预谋!

? “快!快通知各个雇佣兵军团,让他们全部出来!里面有埋伏!那是龙鳞战队设计的埋伏!!!”

? 想通这一点,弗尔泰的心跳突然变得猛烈起来,豆大般的冷汗徒额头悄然滑落而下,也浸湿了后背的迷彩背心,呆滞的目光一敛,他猛地转过身来,双手抓住黑人雇佣兵的衣领,鹰眼一般的双目布满血丝地对黑人雇佣兵大声吼道:“快用对讲机,通知九大雇佣兵军团的人全部出来,否则他们就得跟龙鳞战队一同陪葬了!快!!!”

? 竭尽全力地吼完,弗尔泰目光恐惧地看了一眼平静如寂的工厂内部,仿佛看到了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一般,高大彪悍的身躯不禁打了个冷颤,然后双腿使出了全部的力气,整个人宛如一颗炮弹似的全力向工厂外面逃去,眨眼之间便已到了百米之外。

? “疯子!这群疯子……”

? 弗尔泰一边全力往外逃去,一边咬牙恨恨地说道,经过刚才的思索之后,他已经大概猜到了龙鳞战队一系列行为的目的了,胆颤的同时,也忍不住大骂这支如同疯子一般的华夏特种部队,对敌人狠辣,对自己更加狠辣!

? 此时此刻,工厂内部,最顶层的一处建筑内,九名身穿迷彩作战服,头戴迷彩钢盔的精悍男儿躺坐在冰凉的水泥地板上,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受了伤,血色染透了他们的迷彩作战服,可没有一个人的脸面露出痛苦之色,九个人皆是目光锋锐,势不可挡,满是血迹的脸庞透露出坚韧不屈的刚毅神色,而他们肩膀处佩戴的血红色龙影的军勋,如同他们身上的血迹一般的鲜红无比,那是属于龙牙特种部队的龙鳞战队的军勋,是用鲜血与荣誉浴铸而成的,不败神话的象征!

九人之中,为首的一名身形高瘦精悍的刚毅男子转过头来,那如刀削一般的棱角有型的刚毅英武的面孔,在血色霞光的抚摸照射下,闪现出迷人的光芒,脸庞上血迹更是渲染上了几分野性的魅力,特别是那一双如星辰般夺目的眼睛,时刻都彤彤有神的,是那么的锐利,是那么的刺眼,无形之中弥漫着淡淡的杀意与煞气。

他便是龙鳞战队的队长许千夜,各国军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名鼎鼎的“龙王”,不到三十岁便晋级武道天级,是武道界最年轻的天级高手,实力堪比西方黑暗世界的十二天神。

先前的战斗中,九大雇佣兵军团齐齐出手围攻,其中不泛有天级高手在内,而且还不止一个,几乎每个雇佣兵军团都拥有一两名天级高手坐镇,九大雇佣兵军团,一共有足足十六名天级高手!

天级高手,武道之最,一出手便能裂山碎石,一跃十丈之高,一步至百米之外,实力之强,无人可及!

? 一番战下来,许千夜手持龙牙军刺,凭着天级高手的惊人实力以及过人的杀伐手段,在十余名同境界的天级高手的围攻下,连杀七名天级高手,浑身浴血,宛如魔神降世一般令人胆颤,成功逼退众天级高手的一次次进攻,这等恐怖的实力与战绩,此战若不,他必将一战封神,威名远扬!

? 数番战,如今的许千夜也好不到哪里去,全身上下伤痕累累,骨头断了有十来根左右,整个人仿佛从血池里走出来的一般,血迹斑斑,狼狈至极,整条左手臂塌拉着垂落下来,骨头全都断碎了没有一点的知觉,右手却如钢铁一般地抓住龙牙军刺,任由一滴滴敌人的血液徒军刺的刺菱上滑落而下。

? “龙猫,都布置好了没?”许千夜看向一旁的队友们,对其中一个略胖的憨厚男子缓缓地问道。

憨厚男子名叫罗麦,代号“龙猫”,是龙鳞战队的爆破手兼突击手。

? 龙猫憨憨一笑,说道:“老大,布置好了,带出来的全都用上了,保证能把他们全都炸上天去,嘿嘿……”

? “龙猫,你保证把他们炸上天去,那咱们不得都尸骨无存,连骨灰都不剩啦?”许千夜没有说话,倒是龙猫一旁的瘦小男子惊声问道,他叫李文杰,代号“耗子”,是龙鳞战队的突击手,为人幽默搞怪的,时常语不惊人不休的。

? 龙猫道:“人都了,要骨灰干啥?大不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还参军入龙牙,追着这群孙子打。”

“咳咳……我说耗子……你不会是事到临头就……怕了吧?那可真丢我们龙鳞战队的脸啊,我老常……耻于与你为伍。”耗子身边,一名浑身染血,脸色苍白的男子艰难地说道。

老常,代号“无常”,龙鳞战队的机枪手与火力手,一番苦战下来,如今已身复重伤,奄奄一息了。

? 闻言,耗子红着脖子嚷嚷道:“笑话!我耗子是何等人物,还怕一?我只恨没有将弗尔泰那光头干掉,宰了十二天神之一的战神,那我耗子也能名扬四海,而无憾了,哈哈……”

? 许千夜一直没有说话,安静地看着战友兄弟在聊天,在这种必无疑的局面下,每个人都笼罩在亡的恐惧阴影下,没有人不怕,连他自己内心都有着一种莫名的苦涩与压抑,让他感觉喘不过气来,这便是等待亡的恐惧的感觉。

? 这是人之本能,根本无法控制。

在这种情况与局面下,所以队友们只能够聊天斗嘴,缓解一下亡的压抑气氛,每个人心中都清楚,今天是必无疑,没有退路了,也是他们生命中,最后一次聊天与斗嘴了。

? 待队友们都聊的差不多了,许千夜问龙猫道:“龙猫,还有多少时间?”

? “一分零五秒!”

龙猫闻言看了看手表,露出灿烂的笑容说道。

? 听闻,队友们也停止聊天了,目光视如归地看着许千夜,建筑内变得平静如寂,落针可闻。

? 他们清楚,这一分钟代表什么……

? “好了各位兄弟,就这一分钟,我们再最后开个短会吧。”许千夜的声音在这个建筑内响起,他看着这些陪伴自己征战多年的队友兄弟,锐利的星眸变得有些红润,轻叹了一口气,然后缓缓说道:“各位兄弟们,这次行动是我千夜对不起你们,将你们带来却没能将你们带回去。说实话,我许千夜一生冷傲,没有什么朋友,但拥有你们这八个生兄弟,我许千夜也不虚此生了,我也不说什么来世再做兄弟这些话,因为谁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来生来世,我只想说此生无悔入龙牙,无悔与你们成为战友,无悔拿起这钢枪,所以今天咱们就是必了,也要化身火龙,将这批雇佣兵杂碎吞噬干净!”

? “龙之逆鳞,触之必!!!”

? “犯我国威者,必诛之,必诛之,必诛之!!!”

……

? 龙鳞战队队员齐声吼道,声音如同龙呤一般从这个建筑内穿透出去,响彻整个工厂,那视如归的意志不言而喻,似战歌一样雄丽且悲壮!

轰轰!!!

? 轰!!

? ……

吼声伴随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音戛然而止,整座化学工厂被火海笼罩入内,爆炸声连绵不绝,仿佛真如许千夜说的一般,他们化身为火龙,暴虐至极,席卷一切,将九大雇佣兵军团彻底吞噬干净,无人生还。

? 十里外,一处山坡上,战神弗尔泰遥望着远方滔滔不绝的火海,目光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恐惧之色,他楞在原地说不出话来,过了许久,才咽了咽喉咙,喃喃自语道:“龙鳞之威,名不虚传,他们虽了,但胜了,我虽活着,但却输了……龙王许千夜……我这辈子都不如他啊。”

?

?

对联故事范文有哪些

所谓“对联”,当出自唐代,不会迟于晚唐。因为在初唐与盛唐之际,律诗已完全定型,不管是五律还是七律,都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对联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故事相关内容推荐↓↓↓

名人实现梦想的故事

简短励志的小故事

感动人心的故事

三分钟成语故事演讲

名人读书的故事

对联故事1

话说朱元璋定都南京那一年的春节之前,他下旨让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迎新年。可正当大家忙着过节的时候,不想却因春联出了一桩官司。消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勃然大怒,说:“写春联、迎新年是朕的旨意,今天居然闹起官司来了,这还了得?快快传旨,朕要移驾知府衙门亲自审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时的南京城设有应天府,朱元璋没有惊动百姓,暗中到了知府衙门,换上知府的官服,端坐公堂,将惊堂木拍得震天响,说:“呔!速带原告、被告!”

不一会儿,衙役带上来两个人。

朱元璋发问:“你们谁是原告,谁是被告?”

“禀老爷,我是原告,他是被告。”跪着的两个人同时指着对方回答。

朱元璋一听,心里翻腾开了:看样子,这案子还挺棘手。不过既然是“春联案”,不妨先以春联开场。想到这里,他一指堂下其中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说:“你听着,我这里有一上联,若是对不出来,休怪本官大刑伺候。且听这上联——‘云锁高山,哪个尖峰突出’。”

秀才头脑也活,一眼瞧见一缕阳光从大堂旁边的漏光处射进来,便立刻说:“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朱元璋心里想:话中有话,事出有因。他又把惊堂木一拍,说:“你们都自称原告,公堂之上岂容混淆?今日众目睽睽之下,谁说得有理,谁就是原告。秀才,你所告何事,一一道来。”

秀才说:“青天大老爷,小的遵照当今皇上圣旨,在街坊设摊写对。小的写对有个讲究,不求之乎者也,事主想啥、说啥、要啥,小人就写啥,一文钱一副对子。”

秀才的话让朱元璋觉得有点意思,忙问:“快说,都写了些什么?”

秀才指着大堂外旁听的人群说:“口说无凭,证人都在外头,大人可以传唤他们。”

只见陆陆续续走进来几个证人,第一个说:“大人,小的开茶馆又开酒店,想让秀才给写一副招呼人家喝茶、喝酒的对子。秀才一挥笔就写好了,写的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第二个说:“大人啊,我儿子娶了媳妇以后,婆媳间总是吵呀闹的,儿子呢,夫妻一口气,常常与老母翻脸?我想让秀才写一副对子劝一劝,讨个吉庆。秀才善解人意,马上写了一副,说的是‘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母何以逆,愿尔辈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母’。”

第三位看穿着打扮有点像农民,说:“老爷,小的姓李,妻子姓龚,所生一子,听了算命的话,自幼姓宋;娶了一个儿媳妇,姓庞。我想要写两副对联,一副体现皇帝对百姓的好处,一副要说明我家四姓。秀才写的第一副是‘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第二副是‘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龚庞两女眷,龙首龙身’。才花了我两文钱,好着呐!”

眼见每一副对联都在称赞皇恩浩荡,朱元璋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对秀才说:“这都写得好好的,还告什么状呀?”

秀才从怀里取出一副对联,指着商人说:“大人,我要告他平白无故讹诈人。”

朱元璋对商人说:“大胆被告,何故讹诈他人?”

商人吓得跪地磕头,说:“大人明察,小人冤枉!”

朱元璋说:“你有冤情?快快说来。”

商人说:“老爷,小人姓陆名金山,原本想皇恩浩荡,借着逢年过节的机会沾一沾春联的光。小人家里开酒坊,又开醋坊,还养着许多猪,怎奈家里老鼠特大,就邀秀才上门写一副对联。当场言明,写得称心如意,我双手奉上一两纹银;若写得不称我心,他赔我一两纹银。如今,他对联写得不好,按理赔偿,怎么能说我讹诈他呢?小人要告他诅咒小人。老爷手中的对联就是证据,望老爷明察。”

朱元璋拿着对联左瞧右看好一会儿,对商人说:“你念来听听,他怎么诅咒你的?”

商人念道:“‘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瘟;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人多病,少财富’。这不是诅咒是什么?望大人为小人做主。”

朱元璋问秀才:“你是这个意思吗?”

秀才说:“是他自己断句念错了,怎么能说我诅咒他呢。”

朱元璋说:“那你再念一遍听听。”

秀才念道:“‘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瘟;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一副春联两种解读,听审的、看审的都等着朱元璋判案。这时候,朱元璋的心里又翻腾开了:嘿!都是原告,又都是被告,这种案子,连宋朝的包公都没有审过哩!朕要胜过清官包拯了。他看一眼陆金山,问道:“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陆金山回答说:“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在已经到了这般地步,全望大人公断。”

这是稀罕事,又是公审,看的人很多。有人在门外大声说道:“这秀才挺对人心思的,想我做鞋、卖鞋都年了,还没赚过大钱,本想也写一副对联讨个吉利,不想他却被陆老板拉去了,如今他缠上了官司,我找谁写去呀?”

朱元璋本来就喜欢对联,也写过对联,听鞋匠议论,心里早就痒痒得难受了,马上接过鞋店老板的话茬儿说:“好吧,你的对联由我写,写完再判案。”

说着,磨得墨浓,醮得笔饱,朱元璋当庭写道: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莫要纠缠小弟;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嘎嘎拉出财神来,不妨照看晚生。写毕,将笔一搁,重新拍起惊堂木,喝道:“被告陆金山,你可知罪?”

陆金山也在看着写对呢,闻声立即又俯伏在地:“大人开恩,小的不知有罪。”

朱元璋说:“古人云,上谓风,下谓俗,当今皇上开一代新风,天下百姓闻风响应。这写一副春联,讨一份吉利;讨得吉利,心生喜悦;人有喜悦,家庭和睦;家庭和睦,百姓安康;百姓安康,百业兴旺;百业兴旺,天下太平。可你陆金山,竟然无事生非,打起春联的坏主意。”

陆金山磕头都没劲了,瘫在那里像一堆泥。

朱元璋继续说:“本案黑白分明、是非清楚,原告摆摊写春联,一为歌颂皇恩,二为百姓吉利,三为养家糊口,按照常理,不存在诅咒心思。倒是陆金山,先有邀请上门写对的举动,继有高价付酬的承诺,还有违约索赔的约定,尽管也在口口声声说着赞皇恩的话,话里始终难掩讹诈的不轨用心,更有索讨不成,告状打官司的恶行,真相面前又不肯自省,末了又不知罪在何处,这种人,不惩不治难以安民心。如今春节将临,特判决如下:被告陆金山,免打二十大板,罚银五两,以儆效尤!”

判词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堂上堂下一个劲地喝彩:“好,知府大人判得好!”

说话间,朱元璋一甩手,脱下了官服。这一脱,**的龙袍在众人的眼前闪闪发光,众人这才知道审案的原来就是当今皇上,连忙高呼“皇上英明”。

这样,新年写春联的风俗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朱元璋亲自审理春联案的故事也同时传了下来。

对联故事2

清朝晚期,吏治腐败,买官卖官成了风气。有一个姓朱的落第秀才家境不错,就拿钱买了一个七品县令,被朝廷发往湖南长沙县任职。

朱知县是八月初上任。中秋节的前一天,他谎称是自己四十岁生日,在离县衙不远的东园酒店摆下酒席,发下请帖,请长沙县所属各乡的乡长都来赴宴。说是借过生日请大家聚一聚,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朱知县过生日是假,借机捞钱才是真。你想嘛,祝寿加上贺节,谁好意思空着手去?内中还有一些想攀高枝的人,正想着如何跟新来的县长套近乎哩,现在接到了请柬,自然是喜出望外,马上封了厚厚的红包,或者带了贵重的礼物,厚着脸皮请朱大人笑纳。

朱知县设宴的目的就是为了敛财,对乡长们送来的现金和物品照单全收,汇总起来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是,按照礼单清点人数,善化乡的孙乡长怎么没送分文?朱知县就向师爷打听孙乡长的情况。这个人难道有什么背景?不然的话怎么会一毛不拔!师爷习惯了这些,最会息事宁人,就说孙乡长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一时糊涂忘记了送礼也是有可能的。朱知县收礼一个也不能少,就指派师爷过去给孙乡长提个醒,现在去还来得及,开宴的时间可以向后推。

孙乡长是个犟脾气,师爷刚透出那么点意思就被他顶了回去:“他朱知县是四十岁,我老汉已经六十开外,按年龄我是他的长辈,哪有长辈拿着红包给晚辈祝寿的道理?呸!”师爷不好把这话学给朱知县听,就说那老糊涂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谁肯借钱给他?开席吧,别耽误了你的吉日良辰。

眼见日已过午,朱知县只好宣布开席。大家跑了不少路,早已饿坏了,抄起筷子就吃,端起酒杯就喝。尤其是那个“六十岁开外”的孙乡长,竟是一个大饭桶,吃起来犹如风卷残云一般。朱知县强忍不快,换上笑脸说道:“诸位,干喝无趣,咱们玩个对联游戏怎么样?我先出个上联,不管哪个能对出下联,就算我输了,那我就自罚三碗给大家助兴。”

既然东家这样提议,大家只好放下筷子附和说好。

朱知县自然是胸有成竹,一字一板地吟道:

园门不紧,蹦出孙悟空,活妖怪怎能善化。

这个上联是什么意思?大家面面相觑,迟迟没人能对上来。

朱知县说:“对不上来等于大家输了,每人罚酒三碗。”

不料孙乡长“呼”地站了起来,说:“朱知县也太小看人了吧!园门是个地名,就是咱们吃酒的地方;孙悟空是《西游记》里的一个人物,大家耳熟能详;活妖怪自然是骂孙猴子的;善化是一个乡镇,就是老朽我管理的地方。就这样一个上联,怎么对不上来?你听好了!”说罢吟道:

湘水甚清,浮来猪八戒,畜生流落长沙。

大家听了,仔细品味,这上下联原来在打架斗嘴,朱知县开骂在先,孙乡长还击于后,针锋相对,而且孙乡长还占了上风。

朱知县本想借着出联的机会出口恶气,没想到反被孙乡长给骂了,一时气得脸色发白,半天说不出话来。偏偏孙乡长不依不饶:“我对出了下联,你快把罚酒喝了!”

朱知县心中有气,一碗酒还没有喝完,就醉成一堆烂泥,看上去真像个“畜生”。

对联故事3

民国年间,朗州乡下的赵家村里有个铁匠叫赵青山,两口子膝下有一独生女儿叫宝翠,是个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美女,又读过书。宝翠十七岁这年,爹妈相中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孩子,想把她嫁出去,可宝翠不答应,说爹妈老了谁管,所以她想招个上门女婿。当爹妈的劝了几次,可女儿说什么也不应,青山两口子感动之余也只好依她。

常言道:师徒如父子。青山和老伴一商量决定在四个徒弟中招一个女婿。宝翠也同意,可她同几个师兄感情都不错,也晓得师兄们都喜欢她,不想招一个伤了另外三个人的心。当爹的说那就由他挑,女儿也不同意。又怕落选的师兄说爹偏心,所以她想出一联,谁对上了就招谁。

“好办法!”当爹的一高兴马上就把女儿招婿的事对徒弟们说了,但没说女儿如何挑,挑谁。喜得几个徒弟抓耳挠腮,谁不想当师父的乘龙快婿得个美人呀!

这天,当爹的陪女儿去了铁匠铺,对徒弟们说宝翠要当着他们的面出一个上联,谁对得出来、对得好,就招谁当女婿。问徒弟们怎么样?徒弟们你看我我看你,只好同意。

这时,宝翠见大师兄用钢钳夹住烧红了的铁块在铁墩上锤打,就问他打的是个什么东西,大师兄说是打的一把铲子。宝翠灵机一动就对众师兄出了上联:

铁锤打铁铲铁打铁

师兄们听了一惊!这一联说的就是他们干的这一行,可想了好一阵谁也没答出来。

“这样吧!”宝翠说,“我给师兄们三天时间,谁先对上了我招谁。如果对不上来我再出一联。”说完就笑嘻嘻地走了。

一晃三天过去了,几个师兄弟谁也没有对出来。因为师妹出的这一联很怪,八个字中有六个字是“金”字旁,要想对出来,除非下联的八个字中也要有六个字用上同一个什么旁,而且那联上的各个字之间又含有分工合作、团结互助的意思?这也太难了。

恰好这一天,林家来了一老两少三个木匠,父子仨是赵青山请来维修房子的。林家的小楼房有几根檩条因长期漏雨朽了,要换新的。

谁知,当几个小铁匠为答不出师妹出的上联愁眉苦脸时,老木匠的小儿子小木匠问他们出了啥事。大师兄就说出了师妹出联招婿的事。

小木匠听了去问赵青山,他可不可以参加应对,赵青山说行。但小木匠却笑了笑说,可不可以先见一见他的女儿。宝翠在楼上听到这话就生气地出来了:“你担心我是个丑八怪?”小木匠一见宝翠眼睛就亮了:“请姑娘出联吧!”宝翠见小木匠一表人才,气也消了,心里一高兴就把那句让师兄们对的上联念了一遍。

不料小木匠只看了一眼要修的楼房吟道:

杉木修杉楼杉连杉

“好!”赵青山高兴地一拍老木匠,“对得好、对得好!老哥,看来俺闺女和你家小儿子有缘啊!哈?”

“慢!”不料宝翠连忙拦住了,“他家是木匠,咱家是铁匠,小木匠能对出来这是巧合,不一定有真才。事不过三,如果我再出两联,他对出来了一切由爹做主。”

“好!”赵青山高兴地问小木匠:“小哥意下如何?”小木匠一笑:“请姑娘出联吧!”

宝翠在走廊上边走边想,忽然看见了村外的一条河,灵机一动吟道:

清溪潺潺浊河滚滚海涌浪

呀!众人一惊,好联啊!溪水流到河里、河水流到海里,每一个字都沾“水”,这小木匠能对得出来吗?

小木匠也吃了一惊,心想自己跟教私塾的爷爷学了几年作对子,难道今天要败在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孩子手里?可他一时又想不出如何应对,心里一急也学宝翠那样装作在思考的样子踱来踱去?

这时,他瞥见了打铁间里的火炉,心里一动,叫了声“有了”,不禁脱口而出:

灶炬灿灿炉焰炀炀灯燃烽

小木匠吟完,楼下鸦雀无声,楼上的宝翠也愣了,看样子都在思考这副对联到底如何。

“小木匠!”宝翠对那个小伙子说,“算你对上了。但这是我家打铁的火炉启发了你。别高兴得太早了,本姑娘还有第三联呢!”

“那你就出联吧!”小木匠忐忑不安,不知宝翠又要出什么怪联。

果然,随着一阵风过,楼边的枫树叶发出了响声,只见宝翠手掌一合叫了声:“有了!”

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东南西北四季风,风送风风迎风,风送风迎天地变

啊!众人大吃一惊!

这么长的一联,耳朵里净是风呀风地如何对呀?谁知小木匠听了却喜出望外,因为他看到了村外的一座山。于是马上吟道:

山变水变天变地变,山水天地无穷变,变促变变演变,变来变去坦途通

“对得好!”忽然,门外走进来村学堂的姚老先生,朝赵青山打了一拱说,“赵老板,我在门外听了许久,宝翠姑娘和小木匠真乃天作之合。若不嫌老朽才疏学浅,到你招婿那天老朽愿送副婚联来喝杯喜酒,不知意下如何?”

“好,好!”赵青山大喜,看着女儿,“宝翠,你看?”

“全凭爹爹做主。”宝翠脸一红钻进闺房里再也不出来了。

对联故事4

相传明弘治年间,朝廷里出了刘、李、谢三位贤相,其中一位是名气广播家乡的历史名人。他就是浙江余姚人民赞颂的谢阁老。

谢阁老,单名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东山乡人。他为官清廉,敢作敢为,自明成化十一年中状元曾先后成为三朝帝王之师,历经四朝,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尤其精于诗赋联语,不但满朝文武望尘莫及,就连前朝宪宗和当朝孝宗两位皇帝也自叹不如。

明弘治八年的深秋,孝宗皇帝卧病在床,命谢迁陪同太子朱厚照到外面去体察民情。他俩及随从人员奉旨来到河北怀来县微服察访。这一天,他俩不带随从,徒步来到南山堡附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天公不作美,中途遇到一阵秋雨,因而误了归程。眼看已到傍晚时分,他俩只好找一户人家投宿。这家户主是一位年约八旬的老妇人,虽已满头银发,却依旧耳聪目明。她弄清客人的来意后就说:“客官想吃饭借宿可以,但得答应我一个要求。”太子思忖:乡间老妇,无非是想得到一份殷实的回报,多给些银两不就是了。于是他回言道:“老人家,你要多少银两尽管吩咐。”没想到老妇人的要求却是要客人对出她的上联。对得好,自然是丰盛的农家菜和暖和的被褥;倘若对不出?老妇人笑着说:“那就怨不得我小气,只好请两位客官另寻他处了。”

令阁老和太子吃惊的不是续一句下联,而是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居然有这样的人物。两人也很想知道这位老妇究竟有多少学问,于是阁老开言道:“那就请老人家出题吧!”老妇人当即毫不客气地说了上联:“客官寄寓寮家寒宵寂寞。”

太子听罢,喜形于色,道:“妙!妙!”原来,明朝的历代帝王、太子都擅长楹联,这大概是对联天子朱元璋的遗传吧!老妇人的上联不仅将他俩乡间借宿的情景融进对联,还歉言自己一户小小农家,客官未必能习惯“寒宵寂寞”,最令人称奇的是上联十个字全是“宝盖头”,毫无疑问,下联也必须是相同的偏旁。

尽管太子搜肠刮肚,一下子到哪里去找合适的下联呢!他只好用眼神求教于恩师。太子的举动,阁老当然心领神会,只见他不紧不慢地向老妇人行了一礼,从容地道出了一句下联:“謇宦安宁富室宇宙宽宏。”他的下联一对,老妇人脸上顿时浮现出惊讶的笑容,她原以为两位只是过往的客商,没想到居然还识文断墨,连说:“今日大人远道来访,令寒舍蓬荜生辉啊!”阁老疑惑地问道:“老人家,我俩不过是在县衙里当当差,您凭什么理由肯定我们是当官的呢?”老妇人坚信自己的眼光,摇摇头说:“地方官吏?不像。我们怀来的州府县吏只有贪官,没有謇宦,而且几乎全是草包,根本无人能领会我刚才这句上联。你竟能随口念出一句下联,并且毫无堆砌斧凿之痕,实在令老身佩服,今日既遇大人登门,又有幸碰到联坛高手,失敬!失敬!”站在旁边的太子也对恩师的下联非常赞赏,对句十个字同样全是“宝盖头”,内容不但隐约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还透露出坦荡的襟怀、宽宏的气度。

阁老见老妇人只有赞许之词,还没有让他俩进门的意思,于是上前躬身一礼道:“敢问老人家,现在能否让我们进屋?”经阁老一提醒,老妇人才意识到刚才出题考客人时,还把客人挡在墙门外没让进院子呢!她满脸羞愧地赶紧把他俩迎进客堂。当阁老和太子一进门,老妇人客气地又是让座又是敬茶,要他俩原谅她刚才的怠慢。家人更是杀鸡宰羊,温酒备菜,忙得不亦乐乎!

晚饭后,两人借拉家常的机会向老妇人了解当地的民情,让当今太子听到了在宫殿中难以听到的百姓心声。事后,老妇人才知道那晚借宿的便是当今的太子和宰相,心里难免有一种诚惶诚恐之感。

对联故事5

张豆豆最近喜欢上了唐诗,准备坐着时空穿梭机去唐代旅行一番。但是他拿不定主意该在什么地方降落,于是去问李乐乐。李乐乐说:“那还用问吗?当然要降落在黄鹤楼!”

张豆豆不解:“为什么?”李乐乐说:“因为唐代诗坛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平生不登黄鹤楼,就称诗人也枉然!’所以唐朝的大小诗人们,一辈子肯定要去一趟武汉的黄鹤楼,如果不去的话,以后自称诗人肯定会让大家笑掉大牙的。”

张豆豆来了兴致,忙说:“乐兄,快给我讲讲,黄鹤楼上都有什么好故事,我要快点去黄鹤楼,说不定太白兄正在那里等着我呢,哈哈!”李乐乐略一思索,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因为李白是名满天下的诗仙,人人都想见他,而黄鹤楼又是天下诗人必去的地方,所以经常有诗人图个方便,邀请李白去黄鹤楼饮酒。李白是个酒鬼,只要听见“酒”字就坐不住了,当然逢邀必去。去了之后喝完酒,大家要分手的时候自然依依不舍,李白的诗情就上来了。所以李白在黄鹤楼留下了多首送别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送别诗,乐豆们知道是什么吗?哈,当然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咯,大家都知道啊——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看看这首诗,写得真是无限深情,离别的眼泪都掉进江里了。哎哟,太白兄好多情啊!不过,我们最最浪漫最最飘逸的大诗人太白兄去黄鹤楼也有不爽的时候。话说这一天,李白又登上了黄鹤楼,面对着楼上楼下的美景,诗仙自然诗情大发,于是从怀里掏出一支毛笔,准备在墙上写诗。不料李白一抬头,吓了一大跳,只见墙上已经有了一首诗,诗名为“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一读之下,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天呐,这是谁啊?把这么牛的诗写在这里,还让不让人活了?叹息良久之后,李白擦干眼泪,把毛笔一扔,走下楼去,边走边喃喃自语:“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啊,不会吧,诗仙也有如此失意的时候啊?看来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这个令李白为之搁笔的崔颢虽然诗风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但是好像没怎么听说过呀?是啊,史书上记载并不多哦,作品也很少。

不过,这一首《登黄鹤楼》在《唐诗三百首》中名列七律第一耶,这足以让他名传千古了。

哇,真牛啊!李乐乐讲完了,张豆豆说:“我准备去黄鹤楼了!我要常驻那里!一定要等上李白!我一定要陪他大喝一场!没准儿太白

兄一高兴,就会写一首《黄鹤楼送张豆豆之21世纪》,那我就在文学史

一举成名了,耶!”

明代变性人的生活

明代变性人的生活

太监为刑余之人,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家奴,这是偏于社会下层的一面相。太监又因专权而地位显赫,耀武扬威,招摇过市,这是偏于社会上层的另一面相。北京是太监最为集中的城市。太监生活在皇宫中,所从事的是一些服侍皇帝或宫中后妃的事情,其生活当然是宫中生活的一部分。但在明代,太监时常外出采买,也与市井发生一定的关系。万历中期以后,矿监税使四出,太监蜂集各地城市,把城市搅得一塌糊涂。明人王磐作有一首《咏喇叭》的歌曲,对宦官到了地方上之扰民现象有深刻的刻画。歌曲道: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净鹅飞罢。

明人谢肇_记:宦官、妇女看演杂戏,至投水遭难,无不恸哭失声,人多笑之。这足以说明,太监有妇女之性的一面。而明代也有一句俗语,道:三个性儿,不要惹他。所谓三个性儿,即:太监性儿,闺女性儿,秀才性儿。显然,太监之性如同闺房女子一般。何谓太监性儿,一是喜怒无常,任意闹事;二是多泪常颦,一味娇痴。所以,太监的性子,确实很难把握,但如果拿得着,对了他们的心思,却又是头也可割与人,甚至替人出力。

明宫太监生活,丰富多彩。或贪婪成俗,其性好赌,三五成群,斗鸡、掷骰、看纸牌、下棋、耍骨牌、打双陆;或好吃,轮流做东,约聚饮食;或奢侈成性,凡是生前的桌椅、床柜、轿乘、马鞍乃至日用盘盒器具,均不惮工费,务求美观,至于坟寺、庄园第宅,更是殚绝财力,以图宏壮;或专门吃素,持佛氏之戒,修善念佛;或好花木,喜养鱼,以示侈富;或好串戏,买来一些民间幼男,让南人教习,以供自己耳目之乐。太监是明代芸芸众生中的特殊阶层,这些人的生活也颇值一记。

一太监的家庭与性生活

中国的老祖宗早就留下训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阉割净身而做太监,这是一般常人所不屑为,更为士人所鄙夷。那么,怎么仍有很多人想做太监呢?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一是在明代京畿地区,确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家中无地可种,又生性疏懒,不愿为人佃佣,整日在外闲逛,无所事事,甚至为非作歹。当看到有些人做太监以后发了财,又长了威风,着实羡慕煞人。于是,就私自净了身,在北京潜住,想找个机会,托上一个熟人,到宫中找份差使干,既混碗饭吃,或许将来自己也能得权获势。二是畿甸之民,乃至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有些人希图躲避徭役,又想侥幸得到富贵,而家中又有数子,就将其中一子阉割,名曰净身男子。一旦进入内府,不但本人一家可以免役,而且其亲邻都可以享受免役的特权。在这些净身男子中,能进宫成为太监的毕竟属于少数,其中无法进入宫中者,就只好为乞、为盗,有些甚至起来闹事,竟敢殴打礼部尚书这样的大臣。

这些净身男子进宫以后,有些人就掌了权,志满意得。尽管如此,太监有时仍将阉割视为奇耻大辱。如正统年间,太监于经得志,其父来探望他。于经下帘笞父,冤他父亲:尔何忍阉儿?过后,才上堂称父,抱持而泣。

太监虽是刑余之人,但也极力追求与常人相同的生活,即使不能娶妻生子,也要讨菜户,拉名下,犹如娶妻生子一般。

太监有妻,在明代以前已有先例。唐代高力士,曾娶吕玄晤女国姝。又如太监李辅国,皇帝替他娶元擢女为妻。宋代太监梁师成妻,一些大臣还前去祭奠拜哭。元人赵伯颜不花先有妻子,年过三十,元顺帝才将他阉割,成为太监。不花舍不得妻子,入宫后仍与妻子共处。

明初洪武年间,明太祖下令,太监不准有妻,凡是太监娶妻,则处以剥皮之刑。但这一制度,到了宣德年间,显然已起了变化。宣宗赐给太监陈芜两个夫人。陈芜后由皇帝改赐姓名,姓王,名瑾,字润德。天顺初年,英宗也赐给太监吴诚妻。太监吴诚不但有妻,而且有妾,其妾为姚氏。自万历以后,太监大多与交好,并将其娶回,当时北京的坊曲即西院,已经成了这些太监的外宅。在明代,北京的妇女一般被视为多懒而馋。这些猥下的京城妇女,就与太监交往,时日一久,有些人就昵爱宦官,抛弃自己的丈夫,而甘愿托身太监门下。

太监已被阉割,即常人所谓的已去其势,或者说已无人道,那么这些人要妇人又有何用?有人认为,太监虽被阉割,男性犹在,必须接近妇人,夜晚才能睡得安稳。如太监侯玉,不但人长得俊美,而且妻妾成群。其中有一人,名白秀,为绝色佳人,与侯玉交好至厚,成了他的宠姬。据白秀透露,才得知太监性生活,确如所传言的一样,也是甚是相爱,而且*谑超过常人。据说,太监每与女子交接,则将女人遍体抓咬,必汗出兴阑而后已。其女子每当值一夕,则必倦病数日。盖欲火郁而不畅之故也。

有些太监为了恢复阳道,多吃牛、驴的不典之物,诸如挽口(牛、驴之牝具)、挽手(牛、驴之牡具)、羊白腰(外肾卵)、龙卵(白牡马之卵)这些助阳之物,甚至听信一些无赖棍徒的胡言乱语,杀生害人。如有魏天爵、林宗文两位恶棍,向太监高_百般献媚,并向高_进一秘方:生取童男女脑髓和药饵之,则阳道复生,能御女种子。这位高太监听后大喜,就多方买取童稚男女,碎颅刳脑。一些贫困之家,因生活所迫,只好割爱以售。更有甚者,一些恶少年用miyao迷人稚子,得手后就进献给高_,以获厚赏。随后,高太监又买了几位**,相逐为秘戏,以试方术。税署中,歌舞娈童也不下数十人,备极荒*。

据毛奇龄《西河诗话》载,按照明代的制度,直房内官(太监)与司房宫人都有伉俪,稍微紊乱,即被治以*失。凡宫人伉俪,称为对食,又称为菜户。宫中宫人与太监成为配偶,在晚明已成一时风尚。假若宫人没有配偶,就会被女伴耻笑,被视为弃物。他们的结合,也有媒人讲合。太监与宫人成为配偶,究其原因,正如明人沈德符所言,不过是宫掖之中,怨旷无聊,解馋止渴,才出此下策,但这也是传统时代帝王后宫制度的必然产物。

假若太监强迫宫人作伉俪,就会被视为白浪子。崇祯年间,有一位在兴龙宫供事的宫人,因学道而乞居象乙宫,与她的相好伉俪同居。到中元节时,夜里到番经厂看法事归,路过大高玄殿,遇见一位老太监。太监见她长的艳丽,就将她诱到石桌旁,强逼奸*,导致诉讼。关于此事,当时内廷流传着一首诗,诗云:只合龙宫食菜苔,误从鹤厂看经回。洞中枉作丹砂转,石上还翻白浪来。此诗就是太监之间为菜户而争风吃醋的实录。

太监与宫人配为菜户以后,在晚明已不以此事为讳。即使是至尊的太监,有人问他:汝菜户为谁?他也以实相告,显然已是相沿成习,恬不为怪。只有那些太监的名下人或者一些厮役,与人谈到此事,不是直言相告,而是说:某公为某老太弟兄。所谓老太,是宫女的尊称,而弟兄一说,则是翁妪的别名,是说他们是一对。在明代,福建称那些好男风(即男姓同性恋)者为契弟兄,此或许就是模仿了这一称呼。

太监有了对食的菜户,却不能生子,所以一般将自己名下的小宦官当作自己的子孙。每次朝廷选拔宦官入宫,入选的净身男子就进入了皇宫,称作进皇城。内有一桥,叫皇恩桥,意思是说从此即可受皇恩也。不过,一般俗称忘恩桥。据说,当宦官者大多是一些贫窭家子。一旦阉割以后,必定成为他人的厮养。等到进了皇城,获得富贵,就开始仇恨起养他的人,报德以怨,所以把这座桥称作忘恩桥。这些净身男子入朝以后,内府各衙门的大太监就选择其中面容姣好的人,任意拉去,名曰拉名下。所谓名下,犹如其子一般。所以,但凡大太监显贵,其名下亦权势显赫。

二附庸风雅

东鲁古狂生著小说《醉醒石》第8回记有太监买扇子一事,可以从侧面反映太监的审美趣味。小说叙述几个太监一同逛内市,其中一个拿起一把扇子来瞧,是仿倪云林笔意画,一面草书。那位太监瞧了,道:画得冷淡。这是鬼画符,咱一字不认得。撩下,又看了一把,是米颠的山水,背面是钟繇体书法。那太监道:糊糊涂涂。甚么黄儿,这字也软,不中!等到拿出一把画有青绿大山水亭台人物、背面为姜立纲大字的扇子时,那太监才看,旁边一个太监连声喝彩道:热闹得好!字也方正得好!后又看一把宫式泥金花鸟扇,背后宋字《秋兴》八首。那太监看后又道:细得好,字更端楷。显见,太监不喜欢具有士人笔意的画作与书品,喜的只是大红大绿的热闹,字也追求方正端楷,说明太监的审美趣味不仅是宫廷的,更是世俗的。

明代太监多来自民间的贫家子弟,也有一些是由净身教职入宫的。如永乐末年,明成祖下诏,凡是天下学官考绩不称者,许净身入宫训女官太监。这些地方教职,多由生员、贡监甚至举人充任,有一定的学问根底。即使是那些原本并不识字的贫家子弟,入宫当了宦官以后,也曾接受过内书堂的教育,因而变得稍微文雅起来。在时风的熏染下,太监也不时参与文化生活,吟诗写字,玩古董,习方术,崇佛道,与当时的文化风气关系密切。在这些中涓人即太监中,有些人以善诗著名,有些则擅长时文、古文,更有一些人俨然成了书法家。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载,太监张维,隆庆间入宫,伴读东宫。张太监以善于赋诗著称,被明神宗称为宫中的秀才。他在禁中退食之地,植竹数竿,神宗题名为苍雪,于是他就用苍雪二字命名自己的诗集。又据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太监郑之惠专心于经史,能写八股文与古文。天启五年(1625),出任宫中典籍,后升为监官。崇祯元年(1628)冬天,崇祯帝亲自考试他的文采,出了事君能致其身这样一道八股文的题目,郑太监挥笔立就,入了选,升任随堂,也算是古今的殊遇。另据《甲申小纪》所载,司礼监太监高时明擅长书法,善于写擘窠书。崇祯元年,大内中更换悬挂的匾额,全由高时明亲自手书。除此之外,太监中还有多人精通书法。如宪宗时太监戴义,其楷书可与沈度相媲美;又太监萧敬,其楷书笔法似沈度,而草书则从张颠、怀素,间杂以篆籀偏旁;史宾,多学能书,多得欧阳率更笔法,好写扇,题有他的诗、字之扇,在宫中颇为流行。

太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士大夫的影响。在明代,有很多太监喜欢与士大夫交往。如世宗时的王进德,好接贤士大夫,曾与陆深关系颇密,他所藏的《七贤过关图》,就是由陆深题跋;万历朝时的王翱,字鹏起,号_东,居住在西安门外,经常与士大夫唱和吟诗,有《禁砌蛩吟稿》、《邮东集》行于世;万历朝时太监诸升,字晋父,号镇南,多读博识,乐与士绅交游。当时的士大夫以刻书或收藏、赏玩古董为风雅,形成一时习尚。于是,在一些太监中也刻意附庸这种风雅的生活。如万历朝时司礼监太监冯保,号双林,笃好琴书,雅歌投壶,号称有儒者之风。在他任上,司礼监刻了不少书,如《启蒙集》、《四书》、《书经》、《通鉴直解》、《帝鉴图说》。南京守备太监钱能与太监王踢都喜好古物,收蓄甚多。每隔五天,就让人抬来书画二柜,在公堂中展玩。玩毕,复循环而来。他们收藏的书画,多为精品、奇品,如王右军亲笔字,王维雪景,韩_题扇,惠崇斗牛,韩干马,黄筌醉锦卷,又有小李、大李金碧卷,董、范、巨然等卷。钱能所藏,还包括云南沐氏家藏旧物;而王赐所蓄,又多为内府中的藏品。

当时士大夫崇尚方术,太监也趋之若鹜,以致上当受骗者也不少。如南京守备太监刘_,其人很贪婪,资财丰厚,在私第建玉皇阁,延请方外术士,讲求炼丹炉火之术。

有一术士获知他尤其信神,每事就称帝命,骗取了很多财物。刘_有一条玉绦环,价值百镒,术士假装让他献给玉皇大帝,随后窃之而去。在成化一朝,很多方士投靠太监,藉他们之力而得到皇帝的宠信。如妖人王臣,凭借妖术取得了太监王敬的信任,并成为王敬奉使苏州、常州等府时的贴身随从。术士李孜省,也凭借书符咒水等雕虫小技,交接太监梁芳、韦兴、陈喜,因得重用。万历朝时太监魏学颜最受神宗之宠。其人癖好黄白之术,门多异流,虽屡为丹客所哄骗,而至老不厌也。

尽管太监百般模仿士大夫的生活,但他们的审美情趣与市民习气更为相近。试举下面几例:

嘉靖初年,南京守备太监高隆喜欢收藏名画。当时有人向他进献名画,他看后说:好!好!但上方多素绢,再添一个三战吕布最佳。好好一轴名画,却要在上方素绢上画一幅三战吕布,割裂了画面的统一性,说明太监名为嗜画,实则不懂画,不过凑热闹、图好看而已。

兰陵笑笑生所作小说《》中,与西门庆交往的也有几位太监。小说第31回说到刘公公、薛内相两位太监前去为西门庆贺喜,点唱戏曲套词,其中多有幽默,太监出尽洋相,讽刺了太监的无文化。如刘太监先点唱叹浮生有如一梦里,此词为归隐叹世之辞,显与西门庆的华诞之喜不合;又点唱虽不是八位中紫绶臣,管领的六宫中金钗女?此词是《陈琳抱妆盒》杂剧,也不符合庆贺的场面。薛太监点唱《普天乐》中想人生最苦是离别,更是离别之词。最后,倒是薛太监一语道出了实情:俺每内官的营生,只晓的答应万岁爷,不晓的词曲中的滋味,凭他每唱罢。第64回说到薛太监、刘太监在西门庆府中听海盐戏子唱曲,认为风靡当时海内的海盐腔蛮声哈刺,只是让唱道情的唱了一个李白好贪杯的故事,说明太监虽喜听戏,但根本不懂南戏的滋味,只喜《蓝关记》一类捣喇小子山歌野调,不晓得大关目悲欢离合,在审美趣味上与一般市民相同。

从整体上看,太监的文化品位不高。尽管如此,仍不得不承认,太监中也有一些是读书的贤者,而且较有学问,留下了一些著作,甚至识得事情大体。如万历时司礼监太监陈矩,学术醇正,尤其对《周易》一经有独到的见解。著有《皇华纪实》、《香山记游》、《闽中纪述》等书。司礼监太监孙隆,任苏杭织造太监,凡是苏州、杭州景色佳处,不惜厚费,多所点缀,如重修西湖苏堤。尤其是孙隆所造之清谨堂墨,款制精巧,与制墨名家方于鲁、程君房二家相比,其剂料之精细,还胜过方、程二家。据说,他曾在杭州岳庙岳飞像前,用铜铸秦桧夫妇、万侯高、张俊四人的像,俱镌姓名于胸次,跪之殿中,说明他识大体,能分辨忠奸善恶。

三太监与宗教

太监中大部分人为没有文化的贫家子弟,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更多地保留了民间的信仰习俗,甚至与佛、道及民间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宣德年间,宫中各监局的一些小内使就多为僧人诱惑,有长食素者,亦有潜逃削发为僧者。正德、天启二朝的权势太监刘瑾与魏忠贤,就分别以崇道或佞佛著称。刘瑾曾上奏请求,在朝阳门外建道教宫观,供奉北极玄帝。后又奏请猫竹厂的空地给付大德玄明宫,供赡香火。魏忠贤如同刈草营一般,但也礼佛敬僧,诚心屈体。宣武门外文殊庵僧秋月,高桥寺僧愈光,碧云寺僧大_,他都供养施舍,并起建梵宇,塑装佛像,金碧辉煌。太监刘若愚,从崇祯以后,就开始皈依佛教,诵读《金刚》等经,以及莲池大师所纂《弥陀疏钞》、《菩萨戒发隐》。

明代太监刘若愚曾对太监佞佛作过如下描述:中官最信因果,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也。由于太监好佛,在京畿一带广建寺庙,所以当时俗语云:南桥北寺。其意是说,北方寺庙之多,犹如南方水乡之桥。北方的寺庙,大部分由太监创建,一座寺庙的费用甚至达到数万两银子,穷工极巧。如钱宁建石经山祠,张雄建寿昌寺,于经建碧云寺,费金银不计其数。太监建庙之风,尤以西山为盛。每年春天三月,太监设斋供僧。按照平常的宗教风俗,所设斋饭不过蔬食果饼,但太监别出心裁,甚至用腥荤,潜佐以酒。更令人称奇的是,太监从附近找来一些,根据路途的远近,用苇席搭成围棚,将安顿在围棚中,任凭僧人*媾,号称大布施。由此可见,太监信佛,行同胡闹,很不严肃。

门僧之制,始于唐代的门徒。据载,唐开元年间,一些百官之家,多以僧尼道士为门徒,并与他们往还,即使家里的妻子也无所避忌。明代的江南,仍然有门徒的称谓。明代太监依靠自己在宫内的权势,收罗僧人在自己的门下,成为门僧。如正统九年(1444),北京仰山寺僧金和尚,自称王太监门僧,诈罪人金银数百两。所谓的王太监,就是当时的权监王振。正德二年(1507)三月,明武宗通过太监李荣传下旨意,大功德寺住持宗泽升僧录司左觉义,管事僧人方绅升任大功德寺住持。于是,缁流纷纷贿赂太监,号称门僧。

太监信奉道教,一如佛教。自永乐年间在道教圣地武当山重建宫观以后,历代在武当山设有专门提督道教事务的太监。每当朝廷送玄武帝神像至武当山,也由太监专门负责其事。由于太监大多信奉道教,所以也有部分太监精通道教方术,并因此深得皇帝宠信。如弘治年间,内官监太监李广凭借丹术符水,受到孝宗的宠幸,权倾朝野。而太监所建道教宫观,也为数不少。如在北京,刘瑾建有玄明宫,张忠建有隆恩宫;在南京,守备太监罗智、唐观在乌龙潭庙废址上建王灵官神祠。

太监与宗教的关系如此密切,并且修建寺庙成风,其实也事出有因。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宫中太监的来源,多为民间的净身男子,大约以闽人居多。然选中入宫的毕竟属于少数,仍有大部分净身男子无缘进入皇宫。这些未被选中的人就被安置在皇城外有堂子的佛寺中,俗称无名白。二是太监既已净身,自是绝嗣、绝祀之人,甚至香火乏人,后无人祭祀、烧纸。无奈,一些太监生前就在寺庙旁选择好坟地,而这些寺庙事实上也就成了太监的香火院。正如史料所记,这些寺庙均是官中信仰佛教的太监营其身后香火藏。明代史料言:故事:中贵殁,必建寺于墓旁,肖其像祀之。所指即此。而隆兴寺,就是原司礼监太监张默齐的寿藏处。北京的智化寺,为正统年间太监王振所建。天顺初年,在寺内立一旌忠祠,祭祀王振,以僧官主之。毫无疑问,也是僧人负责王振后的香火之事。成化年间,太监钱喜、钱福后,均得到明宪宗的赐葬,而且在葬地上盖起了一座最胜寺。至正德二年(1507)五月,明武宗命将最胜寺前马房草场地顷,拨与最胜寺作香火,用来赡护太监钱喜、钱福、钱能的坟茔。香山碧云寺为正德年间御马监太监于经所造。而在寺后,于经就立有自己的寿_。天启年间的权监魏忠贤,其所营坟墓也在碧云寺旁。万历初,太监冯保营建葬地,造双林寺。双林为冯的别字。显然,这座双林寺也就是冯保的香火院。万历朝时太监陈矩,生前就预卜葬地于香山慈感庵侧,在_上建一石塔,称太极镇山塔;在墓道前竖一石坊,上写敕葬中使神道。又立一石门,上面之额为还一仙洞。可见,这座慈感庵就是太监陈矩的香火庵。房山县有一长罗寺,司礼监太监王安墓就在寺后。三是太监之性,大类女儿之性,对宗教往往容易佞信。太监之广建寺庙,一如妇女之时常出入寺观庵院。

尽管太监与宗教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但就他们整体而言,识字不多,胸无学术,对宗教不加区分,一概滥信。太监脑海中的宗教体系相当混乱,神号也多无稽。如北京的弘仁万寿宫,为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司礼监太监林潮督建。中为文昌殿。左祀诸葛孔明,封号为天枢上相;右祀文天祥,封号为天枢左相。二人均被称为真君。后殿祀雷神,又设礼斗台。在最后面建太极造运宝阁,内奉安昊天上帝。所有这些,无不说明太监虽生活在宫中,但精神生活依然与民间合拍一致,因为童年的生活已在他们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记,永远无法抹去。

(注释略)

选自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一章第三节变性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