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心传心是禅宗所讲究的。()

2.佛教一一薪传、心传是什么意思

3.如来拈花一笑谁明白了?

4.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的整个故事 及 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5.佛教的教祖是哪位?

以心传心是禅宗所讲究的。()

以心传心法-以心传心全集

以心传心是禅宗所讲究的。()参考如下:

[判断题]以心传心是禅宗所讲究的。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以心传心并不是不说话,不动作,俩人大眼瞪小眼,就心与心的交流了。

举个例子,很多使用球具的运动项目,比如网球,高尔夫球等,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手把手”带领学员体会动作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让对方感受一下正确的运动轨迹和节奏发力等细节。

传心也类似,已经见道的禅师观察学人各方面的状态,在恰当的时节因缘,不是通过给对方讲解,而是直接用各种方式推动学人的心,在刹那间从无明最薄弱的地方一掠而过,去体验一下类似解脱的心相,这就是以心传心,各家推动方式不同,就是各家的家风。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以心传心其实没有什么东西在二人之间传来传去。

禅家之常语。离言说文字而以心传于心也。达磨之血脉论曰:‘三界兴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六祖坛经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信之,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

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宗密之禅源都序上之一曰:‘达磨受法天竺,躬至中华,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显宗破执,故有斯言。’

佛教一一薪传、心传是什么意思

薪传:比喻师生授受相传不绝。

心传,佛教语。犹言以心传心。禅宗谓不立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悟解契合,递相授受。见唐希运《传心法要》卷上。宋儒为宣扬道统,借指圣人以心性精义相传,谓《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为尧舜禹递相传授之心法,称"十六字心传"。后泛谓精义相传。

如来拈花一笑谁明白了?

拈花微笑的典故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卷一) [译文] 佛在灵山法会上,突然停止宣讲,顺手拿起一枝金菠萝花,似乎要给大家看。当时在座众徒都不知何意,一个个默不作声,只有十大高足之一的摩诃迦叶,脸上忽然露出会心的微笑。佛于是说道:“我有清净法眼,涅盘妙心,能够明见实相无相,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首先传给摩诃迦叶。” [评析] 一枝花,在普通人的眼里,无非是颜色、香味、名称再加以美或丑的评价。在诗人的笔下,则会再添风韵,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再现了梅的超逸精髓。 而在觉悟到了无上智慧的佛手中,它既是花又不是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来”,它蕴藏了整个世界的秘密。因为,在觉悟者的心中,花的精神生命是同万事万物的精神生命深融一体、不可分割的。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森罗万象,各各差异,甚至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这一切不过是无限虚空中瞬间的生生灭灭,起起落落,它们的本来面目同为寂静的虚空。觉悟到这一点,人的心中所生的种种分别、善意、是非、美丑、高下还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呢? 拆除心灵的封界,回到那个更高更广的真实之中,居高临下的关照万物,等同梦幻空花,有而不实。 佛祖拈起了花,也非花也非佛,只是虚空中绽开的笑颜;迦叶情不自禁以微笑回应,哪里又是迦叶?一刹那,心心叠印,性性相通。 如此微妙的境界,其中已包含了几许不可言传的禅意。可这样的默契在人类中间实在太少了!也正是为了寻求这种人与无限、人与人的默契,两千多年前灵山法会上,这么不经意的一拈一笑,引来了后世中土一派盛大蓬勃的佛教禅宗。

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的整个故事 及 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这个典故叫拈花一笑: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其中道理: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典故处处及注释

1、《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②于金婆罗华③,各各顶礼佛足④,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⑤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盘⑦妙心⑧,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2、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①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③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的通假字。

④ 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⑤ 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语。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⑦ 涅盘: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轮回后的境界。

⑧ 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⑨ 实相无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

佛教的教祖是哪位?

佛教的教祖历代来数之不尽,在佛陀正法心传第三十三代慧能祖师《六祖坛经》中祖师告诉后人: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如果一定要强加教祖一名,释迦文佛(即像释迦牟尼佛)为这一劫的教祖。佛教正法法脉如下: 释迦牟尼佛首传   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第二祖、阿难尊者

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祖、优波毱多尊者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

第六祖、弥遮迦尊者

第七祖、婆须蜜多尊者

第八祖、佛驮难提尊者

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第十祖、胁尊者

第十一祖、富那耶奢尊者

第十二祖、马鸣大士

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第十四祖、龙树大士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第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第二十祖、阇耶多尊者

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第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

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尊者

第二十九祖(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第三十祖 (中国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第三十一祖(中国禅宗四祖)、道信大师

第三十二祖(中国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第三十三祖(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以上诸祖,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自六祖后,唯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法脉流传至今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