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一月文言文

2.王子猷子敬有关文言文

3.嵇康文言文简短介绍

4.课外文言文《正人买女

5.流传至今的广陵散是不是嵇康那首广陵散?

6.根据初,康居贫文言文写散文,这篇文言文主要的意境和含意是什么?

十一月文言文

广陵散绝文言文注音-广陵散绝文言文

1. 文言文中子月为什么是十一月

因为农历十一月初一。按干支记时法,十一月称为“子月”。而按照十二支配月建,

正月寅、2月卯、3月辰、4月巳、5月午、6月未、7月申、8月酉、9月戌、10月亥、11月子、12月丑。

十一月就当属子月,就像晚上十一点也是子时一样

农历十一月为什么称为“子月”?这就得从“子”字的本义说起。《说文》曰:“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徐锴云:“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段玉裁云:“十一月昜气动,万物滋。律书:子者,滋也,言万物滋於下也。《律历志》曰:孶萌於子。。 万物莫灵於人,故因叚借以为人之偁。”

以上许、徐、段诠释之言,可概括为三点:(1)子本义为滋生;(2)十一月阳气动,万物开始孶萌,故历书定为子月;(3)人乃万物之灵长,所以将子叚借为人之初生者。

世间所有的“子”,无一不是在阳气涌动的情况下孶萌的;阳刚之气也正是在与阴寒之气的搏击中雄起的。故所以,人世间不可缺少阳刚之气呀!

2.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十一月,沛公悉召

原文是: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逾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译文是: 十一月,刘邦将各县的父老和有声望的人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父老们遭受秦朝严刑苛法的苦累已经很久了!我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中的人为王。据此我就应该在关中称王了。如今与父老们约法三章:者处,伤人者和抢劫者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众官吏和百姓都照旧安定不动。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们除害,而不是来欺凌你们的,请你们不必害怕!况且我所以领兵回驻霸上,不过是为了等各路诸侯到来后订立一个约束大家行为的规章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巡行各县、乡、城镇,向人们讲明道理。秦地的百姓都欢喜异常,争相拿着牛、羊、酒食来慰问款待刘邦的官兵。刘邦又辞让不肯接受,说道:“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百姓们破费。”百姓们于是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在秦地称王。

3.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十一月,沛公悉召.维恐沛公不为秦王)作业

原文是: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逾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译文是: 十一月,刘邦将各县的父老和有声望的人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父老们遭受秦朝严刑苛法的苦累已经很久了!我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中的人为王.据此我就应该在关中称王了.如今与父老们约法三章:者处,伤人者和抢劫者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众官吏和百姓都照旧安定不动.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们除害,而不是来欺凌你们的,请你们不必害怕!况且我所以领兵回驻霸上,不过是为了等各路诸侯到来后订立一个约束大家行为的规章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巡行各县、乡、城镇,向人们讲明道理.秦地的百姓都欢喜异常,争相拿着牛、羊、酒食来慰问款待刘邦的官兵.刘邦又辞让不肯接受,说道:“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百姓们破费.”百姓们于是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在秦地称王.。

4. 谕纪泽纪鸿(同治十年十一月)译文

谕纪泽纪鸿 曾国藩 目下值局势万紧之际,四面梗塞,接济已断,加此一挫,军心大为震动。

所盼望者,事或略有转机,否则不堪设想矣。 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

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吾初志,失信于世。起复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念。

自念贫窭无知,官至一品,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①介然用之,独辟康庄。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②广陵之散。

作字用功最浅,而近年亦略有入处。三者一无所成,不无耿耿。

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即前次屡有克捷,已为侥幸,出于非望矣。

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所差不负吾心,不负所学者,未尝须臾忘爱民之意耳。

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尔曹须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笑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吾父竹亭公,则专重孝字。

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字叮嘱一遍,此外亦别无遗训之语,尔可禀告诸叔及尔母无忘。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有删节)[注] ①介然:独特地。

②广陵之散:指《广陵散》,是晋时嵇康所作琴曲。嵇康临行之际,索琴奏《广陵散》,曲终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

古文全篇翻译:目前的局势更加紧急,四面都被阻塞,外面的接济已断绝。经过这次大败,军心受到很大的震动。

我所盼望的是左宗棠的军队可以打败景德镇和乐平的敌人,鲍超的军队能从江西湖口迅速来救援,事情或许可能有转机,不然的话,这里就不堪设想了。 我自从投入军事以来,即抱着一种临危受命的志向。

丁巳和戊午那两年在家养病,常常怕自己突然在家中去世,违背我的初志,失信于天下人。后来起复再出山打仗,意志尤其坚定。

这次即使遇到什么不测之祸,我也毫无牵恋的了。回想我自己,从小贫穷无知,现在能官至一品大员,年龄也已过五十,在外面也稍有点名声,又手握兵权,占据了高位,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只是我对古文和诗歌,都花了不少精力,苦苦地加以探索,但是没有好好地创作,在这方面施展才华,打开一条大路。

我对古文的研究尤其有根源和依据,如果现在突然了,那么我的一些心得,就永远无人领会了。我的书法用功较浅,但近年也深入了一些。

这三方面一无所成,心中不免耿耿于怀。 至于行军打仗,本来不是我的专长。

因为打仗要用奇兵,而我的性格太平易;打仗要欺骗对方,而我的性格太直,这怎么能对付兵势滔天的敌人?以前虽然有些胜利的捷报,那也是侥幸,并不是我应得的战果。你们兄弟长大之后,切切不可涉足于军队之间,这种事难以见功业,而且容易造下大孽,尤其会留给后代人非难的口实。

我长久地在行军中生活,每天如同坐在针毡上一样。稍可安慰的是我没有辜负我最初的愿望,没有辜负我的学问,没有一刻忘掉仁政爱民的心愿。

近来我的阅历更多,深深体会到带领军队的痛苦。你们都要一心一意地读书,将来不能从军,也不必出去做官。

我教育子弟有“不离八本”和“三致祥”的格言。这“八本”是:读古书要以字句解释为本,作诗文要以讲究声调为本,侍养父母要以得到他们的欢心为本,修养身心要以少恼怒为本,立身处世要以不乱讲话为本,治家要以不迟起床为本,做官要以不要钱为本,行军打仗要以不骚扰百姓为本。

“三致祥”是:孝顺能带来吉祥,勤奋能带来吉祥,宽恕能带来吉祥。我的父亲竹亭公教育别人,专门讲一个孝字,所以他在少壮时期敬爱父母,晚年热爱儿女,都出于心中一片至诚,所以我为他写的墓志铭,就只说这一件事。

我的祖父星冈公教训别人,则有八个字,还有“三不信”。八个字是:“考”(不忘祭祖先)、“宝”(与亲属邻里和睦相处),“早”(早起)、“扫”(打扫庭院)、“书”(读书)、“蔬”(种蔬菜)、“鱼”(养鱼)、“猪”(养猪)。

“三不信”是一不信和尚道士巫师,二不信土地庙神仙鬼怪,三不信医药。处在这个乱世之中,钱越少,就越能免除祸患;家中用度越俭省,就越能养福延年。

你们兄弟将来奉养母亲生活,除了一个“劳”字和一个“俭”字外,没有其他安身立命的办法。——我在此军事极其危急之时,将这两个字叮嘱你们一遍,此外也就没有什么遗训给你们了,你们可以将这点意思禀告给几位叔叔和母亲,不要忘掉。

王子猷子敬有关文言文

1. 古文译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了。”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了。

2. 文言文阅读

1、CE

2、①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一个多月后,(王子猷)也去世了。

②幼猴的妈妈沿岸一直跟着,哀鸣哭号,走了一百多里都不肯离去。最后母猴跳到船上,刚落甲板就气绝身亡。

3、①不是真的“不悲”“不哭”,而是压抑悲痛,所以才有“恸绝”,睹物思情,悲痛就爆发出来了。

②弹琴、掷琴,这是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是他悲痛到极致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4、例如:

伯牙绝弦——抒发对知音不在的沉痛(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己情谊非常深厚、知音难觅的情感)

戴逵破琴——寄托不事权贵、坚贞不移的高尚情操。

广陵散绝——嵇康借琴音表现了超然物外、从容赴的气度。

3. 文言文阅读(10分)甲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小题1:.①总,竟 ②探望 ③完全 ④佩服(4分)

小题2:(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了。(2分)

(2)山简很佩服王戎说的话,因而大为悲痛。 (2分)

小题3: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任由性情、旷达、洒脱的风度。(2分)

小题1: “都、省、服”,根据语境可推断出其意思。“省、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了”要结合上下文认真考虑一下。

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何以、已”,“何以”是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译为“为什么”。“已”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译为“已经”。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了不悲”“都不哭”“悲不自胜”几个词语的意思,即“一点也不悲伤”“竟然不哭”“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由此可见,人物

比较率真、率性而为,完全不掩饰、不虚伪。

点评:对语句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尤其要注意语句出现的语段及其上下文的内容,这些往往提示我们语句的意思和情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语句。

4. 文言文人琴俱亡翻译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了)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王子猷问手下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了)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来轿子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啦!)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了。)

5. 英语翻译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①.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②;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③.世以此定二王神宇④.注释①王子猷、子敬: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王献之,字子敬,官至中书令.都是王羲之的儿子.②遽:匆忙.不惶:没有时间.惶,通“遑”,空闲.③扶凭:搀扶.按:当时贵族的一种气派是走路要由仆人搀扶着.④神宇:神情气宇(气度).译文王子猷和子敬曾经同坐在一个房间里,前面忽然起火了.子猷急忙逃避,连木板鞋也来不及穿;子敬却神色安洋,慢悠悠地叫来随从,搀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时一样.世人从这件事上判定二王神情气度的高下.。

6. 人琴俱亡文言文及带点字

人琴俱亡 刘义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 南朝宋的文学家.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3、翻译下列句子.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了.”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了.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答]睹物思人,悼念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答]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望梅止渴等.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二:1.体会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赏析词语为:掷)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赏析词语为:恸绝)2.子猷去看望子敬,为何“取子敬琴弹”,而当“弦既不调”时,乃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你怎样理解子猷的行为?3.子猷为弟弟之“恸绝良久”,令人感动.如果你是子敬的家人,你将如何规劝子猷?4.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这反映了什么?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6.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7.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9.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10.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情的诗句吗?答案:1.(1)“掷”这一动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内心的悲痛.(2)“恸绝”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2、“取子敬琴弹”是为了痛悼和纪念已经去的兄弟,而说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则是写出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所以弹不成曲调,体现兄弟情深.也包含着人琴俱亡的悲凉.3、子猷叔叔,人不能复生,您有重病在身,身体要紧,请节哀顺便吧!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了.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6.“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7.略8.围绕“生病和悲痛”谈.9. 略《管宁割席》10.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___________ (2)何以都不闻消息___________(3)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_______________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3.(1)都 (2) 总,竟 (3) 协调 (4) 痛哭,极度悲哀14.(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了.(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15.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此时子猷想以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达痛苦与思念,等到”弦既不调”时,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所。

嵇康文言文简短介绍

1. 嵇康的小故事(古文最好)

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说: 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尝行,去路数十里,有亭名月华。投此亭,由来。中散(嵇康字)心中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身不幸非理就终,形体残毁,不宜接见君子。然爱君之琴, 要当相见,君勿怪恶之。君可更作数曲。”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日:“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手击其头曰:“闻之奏琴,不觉心开神悟,况若暂生。”邀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辨,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 乃弹《广陵散》,便从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与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语中散:“相遇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于此长绝,不能怅然。‘

世说新语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德行)

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绍咨公出处,公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政事)

锺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文学)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雅量)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容止)

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栖逸)

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同上)

刘孝标注引《嵇康别传》曰:山巨源为吏部郎。迁散骑常侍。举康。康辞之。并与山绝。岂不识山之不以一官遇己情耶。亦欲标不屈之节。以杜举者之口耳。乃答涛书。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恶之。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任诞)

锺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锺要于时贤俊者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以言。锺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锺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简傲)

刘孝标注引《文士传》曰:“康性绝巧,能锻铁。家有盛柳树,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清凉,恒居其下傲戏,乃身自锻。家虽贫,有人说锻者,康不受直。唯亲旧以鸡酒往与共饮啖,清言而已。”又引《魏氏春秋》曰:“钟会为大将军兄弟所昵,闻康名而造焉。会名公子,以才能贵幸,乘肥衣轻,宾从如云。康方箕踞而锻,会至不为之礼,会深衔之。后因吕安事,而遂谮康焉。”

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繁体)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繁体)字,凡鸟也。(同上)

2. 《晋书·嵇康传》文言文句子翻译

译文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谯郡人,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

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弃原姓,改姓嵇姓。他的兄长嵇喜,很有才能。

嵇康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孤儿。嵇康)有不一般的才华。

在很大范围内也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人。身高七尺八寸,有美丽的文采和优雅的风度。

但是不在意自己的外在,不对自己进行多余的打扮。人们认为他风采非凡,天生本质与自然相合。

能容忍别人的过失,遮掩别人的过错。宽容简约有大度量。

学习不用师傅传授,广泛的阅读,没有不完全了解的。长大之后喜欢读《老子》《庄子》。

和魏朝的宗室之女结婚,官拜中散大夫。常常修行导养性情、服食丹药(一类)的事情。

(嵇康)认为神仙禀受于自然,不是积累修行能够达到的。但是如果能够引导修养合理,还是能够长寿。

于是写了《养生论》。又认为君子是没有私心的。

(释私论,不译)因为有同样高远志趣的知己很找到。常常希望能有一个能与他相得益彰的人。

能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的只有阮籍和山涛,参与到他们中间的有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说自己与嵇康在山阳住了二十年,从没见过嵇康表现出欢喜或是愤怒的表情。

嵇康曾采药游山泽,遇到得志的时候,便忘记了返回。当时正好有砍柴的人遇上他,都称(他)为神人。

游到汲郡的山里遇见了孙登。嵇康于是跟从他行动。

孙登沉默不言,自己做自己的事。嵇康临别要走,孙登说:“你性格刚烈而有才,难道能免祸吗!”嵇康又遇到了王烈,一起进到山里。

王烈曾经得到像软糖一样的石髓。马上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给嵇康。

(嵇康品行灵活善于打铁。院里有棵柳树很茂盛,于是饮水环绕它,每到了夏天,就在柳树下打铁。

东平吕安敬佩他高雅的兴致,一想念嵇康,就从千里外的地方启程去见嵇康,嵇康以他为友对他很友善。后来吕安被哥哥诬陷起诉,因此入狱,嵇康作文来证明吕安清白,于是又逮捕了嵇康。

从前嵇康贫困,曾与向秀共同在树下打铁,来自己补给。颖川钟会,是个贵公子,才思敏捷,文章精辟,于是前往造访嵇康。

嵇康对他不施礼,却仍旧打铁不停。很久之后钟会离去,嵇康问他:“听到了什么来的?看到什么走的?”钟会回答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来的,看到了所看到的走的。”

钟会因此怨恨嵇康。到了嵇康被捕,钟会进言给文帝说:“嵇康是卧龙,不能让他起来。

您想让天下无忧,因此就要顾虑嵇康。”于是进谗言说:“……嵇康、吕安等人言论放荡,诽毁礼教,是帝王所不能容忍的。

应该找个理由除掉他,来净化风俗。”文帝亲近并听从了钟会,于是一块把嵇康和吕安。

嵇康即将在东市受刑,太学学生三千人,请求让嵇康做他们老师,没有得到允许。嵇康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说:“过去袁孝尼曾经跟随我想学习《广陵散》,我吝惜保密没有传授给他,《广陵散》现在要绝响了!”时年四十。

海内之士,没有不痛惜的。文帝不久也醒悟后悔了。

) 先前,嵇康曾经在洛阳西边游玩。晚上住在华阳亭,拿过琴来弹奏。

和嵇康一同谈论音律,辞致清辩。于是(那古人)要来琴弹奏,弹奏了《广陵散》,声调美妙得无与伦比。

于是把(《广陵散》)传给了嵇康,并让嵇康起誓绝对不传给别人,他也不说他叫什么。嵇康擅长辨析道理,又能够写文章,他的高远的情趣,自然便达到了玄妙悠远的境界。

收集了自上古以来的高尚之士,为他们写了传并写了赞。是希望能与千年以来的圣人交友。

又写了《太师箴》,也足够用来阐明帝王之道了,又写了《声无哀乐论》很有条理。儿子嵇绍,另外有传。

原文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

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

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

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

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

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

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

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其略如此。

盖其胸怀所。

3. 文言文嵇康锻铁的原文

原文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

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

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

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

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

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

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

其略如此。盖其胸怀所寄,以高契难期,每思郢质。

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

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

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

康乃与涛书告绝,曰:闻足下欲以吾自代,虽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故为足下陈其可否。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为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

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知尧、舜之居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

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

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意气所托,亦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加少孤露,母兄骄恣,不涉经学,又读《老》《庄》,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惟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

吾以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物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

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长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

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自卜已审,若道尽途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疾,顾此悢悢,如何可言。

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仇,不至此也。

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曰: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姐,不训不师。

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庄》《老》,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曰予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大人含弘,藏垢怀耻。

人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创磐。

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

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咨予不淑,婴累多虞。

匪降自天,实由顽疏,理弊患结,卒致囹圄。对答鄙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冤,时不我与。

虽曰义直,神辱志沮,澡身沧。

4. 文言文阅读 选自《晋书·嵇康传》句子翻译

《晋书·嵇康传》原文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

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

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

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

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

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

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

其略如此。盖其胸怀所寄,以高契难期,每思郢质。

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

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

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

康乃与涛书告绝,曰:闻足下欲以吾自代,虽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故为足下陈其可否。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为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

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知尧、舜之居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

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

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意气所托,亦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加少孤露,母兄骄恣,不涉经学,又读《老》《庄》,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惟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

吾以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物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

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长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

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自卜已审,若道尽途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疾,顾此悢悢,如何可言。

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仇,不至此也。

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曰: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姐,不训不师。

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庄》《老》,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曰予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大人含弘,藏垢怀耻。

人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创磐。

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

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咨予不淑,婴累多虞。

匪降自天,实由顽疏,理弊患结,卒致囹圄。对答鄙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冤,时不我与。

虽曰义直,。

5. 《世说新语》中简短古文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解释:

孔融被收押,朝廷内外群臣们都很惶恐。当时孔融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他们两个如故在外面玩耍,丝毫没有理会官兵。孔融对着使者说:“戴罪在身的是我,我的两个儿子能不能放过?”儿子说:“大人知不知道把一个鸟巢打翻,还有完整的蛋吗?”过了不久,他两个儿子也被害了。

2、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解释:

东汉时,颍川郡名士陈实(陈寔)担任太丘县长,他的两个儿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都功业有成,尊长,德行甚佳。陈纪的儿子陈群(字长文),陈谌的儿子陈忠(字孝先)争论各自父亲的功德,不可开交,找祖父陈实评理。陈实认为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样的,感叹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课外文言文《正人买女

1. 文言文正人三性的翻译、注释

也有三种性:有正,有随,有遭。

正,就是禀承仁、义、礼、智,信的性;随,就是顺从,任凭父母的性;遭,就是遭受恶物的性。所以孕妇吃兔子肉,孩子生下来嘴唇是缺的。

《月令》上说:“这个月--夏历二月,要开始打雷,有同房行为不谨慎的,生下来的子女形体就会有缺陷,而且肯定要有大的灾祸。”嗓哑、耳聋、脚跛,目盲,是因为气碰上恶物,使胎儿受到损伤,所以受气形成的性狂乱背理。

羊舌似我刚生下来的时候,声音像豺狼,长大之后性恶劣,遭受凶祸而。在母体内时,遭受这种性的,与丹朱,商均是一类。

性和命是最初承受气时形成的,所以《礼记》上有胎教的各种礼法:妇女有身孕时,座席不在正中不坐,割下的肉不方正不吃,不纯正的颜色眼睛不看,不正当的声音耳朵不听。等到孩子长大,安排个贤良的老师,教授君臣父子的道理。

是贤良还是不肖都在母体内时形成。父母交合时,如果母亲不谨慎,心中胡乱想邪恶的事,以后子女长大,狂妄背理行为恶劣,相貌难看。

素女对黄帝陈述御女yín乱的行为,不只是损伤了父母的身体,而且还伤害了子女的性。

2. 文言文《陆元方卖宅》 翻译

原文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置。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译文 陆少保,字叫元方,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陆家人要接受钱款,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买者听到后,立即推辞不买了.小辈们因此埋怨起来,元方说:“(你们)不能这样,这是欺骗别人.” “卖宅”一事反映出陆元方诚实交易,不惟利是图的品质

3. 找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曾子杀猪明不欺曾子之妻之市,

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译文: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麽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 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竞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4. 课外文言文《陶侃惜阴》答案

陶侃惜阴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译文

陶侃聪慧灵敏,对人谦逊有礼,做事勤奋。整日盘腿正坐,军府中所有的事情,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从来没有稍稍的闲适。他常对他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如此珍惜着时间,对于我们众人来说,就更应当珍惜时间,怎么可以只想着安逸、游玩、醉生梦的生活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当时的国家有好处,了以后后人不传颂你,这是自暴自弃。”

注释

1.甓:砖

2.斋:书房

3.致力:努力恢复

4.中原:今河南一带

5.优逸:安闲

6.不堪事:担任不了重大任务

7.恭:谨慎

8.敛膝:盘着腿

9.危坐:正坐

10.军府:军中府中

11.检摄:自上而下的检查管理

12.逸游荒醉:吃喝玩乐

13.闻:传颂

14.自弃:自己糟蹋自己

15.故:所以,因此。

16.遗:遗漏

17.少:不够

18.终日:整日

5. 广陵散绝郑人买履初一配套教材课外文言文阅读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他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鞋呢?” 他回答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守教条.广陵散绝[原文]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译文] 中散大夫嵇康在东市将要被处,他神色不变,索讨古琴来弹奏,弹奏的是一曲《广陵散》.弹奏完毕,(嵇康)说:“袁准曾经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十分吝啬,不肯传授给他.从此以后,《广陵散》就成了绝响啊!”(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想用这种方法来救嵇康),(朝廷)不允许.(嵇康被杀后)不久,文王司马昭也后悔了.。

6. 课外文言文《信赏必罚》求翻译

越王向文种大夫问道:“我打算攻打吴国,可以吗?”文种回答说:“可以。

如果我们奖赏厚重并且守信,惩罚严厉并且果断,攻取吴国是没有问题的。您要想知道这事的结果,为什么不用焚烧宫室来检验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越王就下令焚烧宫室,可是人们当中没有谁去救火。

于是越王又下令说:“救火的人,如果了,比照为抗敌而给与奖赏;去救火却没有的人,比照战胜敌人给与奖赏;不去救火的人,比照投降败走治罪。”命令下达后,人们当中有涂抹身体的、又披着湿衣裳的,奔向火场,左边三千人,右边三千人,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必定取胜的趋势。

流传至今的广陵散是不是嵇康那首广陵散?

“广陵散绝矣”,完全是音乐载体造成的结果。《广陵散》是一首琴曲,也就是现在说的“古琴”,注意,不是古筝啊。从古至今,古琴记谱方式比较特殊,大致有三种:

一,唐代以前,文字谱;

文字谱就是汉字文言文,手头上有本《碣石调·幽兰》琴谱,正文第一段是这样的:

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中指急下与拘俱下十三下一寸许住末商起。食指散缓半扶宫商。食指挑商。又半扶宫商。纵容下无名於十三外一寸许案商角。於商角即作两半扶挟挑声。很明白易懂吧,就是用哪个指头,弹哪根线,按哪个徽位,全部是文字叙述。絮絮叨叨的,这曲子写了12页。

二,唐代发明了减字谱;就是将文字符号化了,内容依然是用哪个指头,弹哪根线,按哪个徽位。加上一些辅助字,记录弹奏的缓急程度。《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拿的那本琴谱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被误认为剑谱是不奇怪的。没弹过琴的人见到这样密码本一样的物事当然会想歪。

三,清末以后,减字谱加五线谱或简谱。

所以总结下,在西式记谱法被添加之前,古琴曲都是不记载旋律节奏的。

近代以前,琴曲的传承一直非常讲究传承与谱系,口传心授,未必是师长敝屣自珍,多半是因为记谱方式的缺陷不得不如此。时至今日,一些老先生授琴曲,开指前会言明,本曲采用哪家谱本,传承如何如何,然后是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教授,然后是对弹。最后,学生得以完全copy老师的曲风。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下老琴家张子谦和刘少椿的琴曲,相同曲目的话,有些曲子两位先生弹得节奏是一模一样的。。因为他们师承相同。

最后,回到嵇中散的问题:

按照他生活的年代推论,应该是使用最原始的文字谱(或者不愿授人,没留下谱本,那之后借嵇康之名的广陵曲都是伪托)。

这部文字谱在中唐之后,被改成了减字谱,就是后来明代《神奇秘谱》中的那首广陵散。

现在能听到的版本,基本依据是管平湖先生依据《神奇秘谱》打谱演奏的版本。

总之,嵇先生挂了之后,他那个版本的广陵因为无法记录(没有完善的记谱方式),没有传承(没有口传心授的弟子),两条线都断了。

正确的说法是:嵇中散之广陵,绝矣,早在1752年之前。

根据初,康居贫文言文写散文,这篇文言文主要的意境和含意是什么?

当初,康居贫穷,曾与向秀一起在大树下锻炼,以供养自己。颖川钟会,贵公子啊,精练有辩才,原来是很有造诣的人。康不为之礼,而不停地锻炼。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会离去。康说:“听到了什么而来?看见什么就离开了?”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因此怨恨他。直到有机会见文帝之时,会对文帝说:“嵇康,卧龙啊,不可能启用之人。公您现在天下无忧,对康忧虑什么呀。”于是进一步诬陷康:“康想帮助丘俭,赖山涛不听。从前齐国诛杀华士,鲁国杀了少正卯,都是因为他们损害当时社会风化,乱教,所以圣人贤人离去的。康、安(吕安)等言论放荡不羁,诋毁经典,帝王对这样的人是不应该容忍的。应该乘机除掉啊,以淳厚风俗。”上帝喜欢听信会的语言,于是事后加害康。

康将(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他当老师,官方不允许。康看着太阳的影子,索琴弹的,说:“从前袁孝尼曾经跟我学《广陵散》,我每次都吝惜固守,没有教他。《广陵散》到现在没有了!“当时四十岁。海内外的人没有不痛的。 皇帝不久才醒悟过来而悔恨。

当初,康曾在洛西之时,晚上在华阳亭,拿过琴来弹。半夜,忽然有一个客人到的,说是古人,与康一起谈论音乐,语言表达清晰明辩,于是索要琴弹曲,就是《广陵散》,声调绝伦,于是把它教习给康,并让他发誓不传他人,也不说他的名字。

描述了嵇康的为人以及交友态度,洁身自好,宁为玉碎,不愿同流合污,但却与真正懂得他的知己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