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的故事由来-釜底抽薪的故事完整
1.成语釜底抽薪
2.釜底抽薪的成语故事谁知道呢
3.釜底抽薪的典故是什么?
4.釜底抽薪的故事五十字
成语釜底抽薪
成语釜底抽薪的薪指的是柴火;薪水;姓。
釜底抽薪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釜底抽薪指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使其无法加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做任何事情,首先是要认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成语告诉人们,“扬水”式的“止沸”,只是一种应急性的措施和手段,只是抓住了事物的次要矛盾,是治标不治本的。
只有取走锅底的柴火,断了火的源头,“沸”才能有效止住,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成语故事:枚乘(约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阴人,西汉时期辞赋家,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釜底抽薪造句:
1、这个方案不可取,它不是釜底抽薪,难免养痈成患。
2、我们应该想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永绝后患,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上游厂商这一招釜底抽薪的办法,真把下游急需原料的客户搞惨了。
4、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釜底抽薪的办法。
5、惟有釜底抽薪的消灭脏乱,才能积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釜底抽薪的成语故事谁知道呢
釜底抽薪(拼音: fǔ dǐ chōu xī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
釜底抽薪指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使其无法加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故事
枚乘(约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阴人,西汉时期辞赋家,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枚乘早年担任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因在七国之乱前后曾两次劝谏刘濞而显名于世,后离开刘濞而成为梁王刘武的门客,于汉景帝时被任为弘农郡都尉,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被以安车蒲轮征召,于入京途中逝世,享年约七十三岁。
枚乘曾经做过吴王刘濞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曾上书谏阻他起兵,叛乱中,又劝谏他罢兵,吴王均不听从。后来,吴王的叛乱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枚乘说:“有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这样一来脚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就会没有影子和脚印。要想不让别人听道,不如自己不说;要想不让别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让热水变凉,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热,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滚而让它变凉,也没有用,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从那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就根本没有用处。”又说:“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象变高变大,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好处,但总有有用的时候;背弃信义和道理,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坏处,但总有让您灭亡的时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后行,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变的道理啊。”吴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枚乘就离开他,去了梁国。
釜底抽薪的典故是什么?
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出处 《汉书·枚乘传》:“欲汤之(cānɡ,凉),一人炊之,百人 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枚乘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江苏淮阴人,曾经做过吴王刘濞 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曾上书谏 阻他起兵,叛乱中,又劝谏他罢兵,吴王均不听从。后来,吴王 的叛乱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枚乘说:“有个人害怕自己 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这样一来脚印 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就会 没有影子和脚印。要想不让别人听道,不如自己不说;要想不让 别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让热水变凉,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 热,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滚 而让它变凉,也没有用,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从那根 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就根本没有用处。”又 说:“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 象变高变大,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 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 的好处,但总有有用的时 候;背弃信义和道理,虽 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 坏处,但总有让您灭亡的 时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 而后行,这些都是千百年 都不变的道理啊。”吴王没 有采纳他的意见,枚乘就 离开他,去了梁国。
釜底抽薪被称为三十六计之一.运用这个计策注重的是问题的本质,就像一锅烧开的水,你加再多得说,要不了多久它还是会沸,问题要根本解决,就要抽出锅底的柴薪.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在某个特定的阶段都会有一个矛盾在众多矛盾中占首要位置,即主要矛盾,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釜底抽薪术的谋略思想就事物的”本”和”源”,因此在实施本术前,应该”察本”,”溯源”,准确判断出事物的关键所在.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釜底抽薪的故事五十字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
侯景最后不得不带着几百名剩余的士兵向梁朝投降。东魏的魏佐就此事写了一篇文章。他指出,像侯靖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砍柴、割草。然而,梁武帝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侯靖投奔梁朝。
扩展资料:
1、侯景简介
侯景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北魏末年,六镇起兵。邻近城镇的胡部落反抗北魏的统治。侯景利用了这种情况,建立了自己的事业。梁朝投降后,拜禹州守备,守阳驻扎。四年后,起兵杀了梁武帝、建文帝和玉章皇后,篡位立国,后被部下。
2、汉武帝简介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创始人。萧伯纳出生在兰陵,是西汉丞相萧和的二十五孙子。宋齐以来,肖衍在执政初期重视政务,纠正了种种弊端。为了使各州和县在他的控制之下,他采取了一种不同政见者变革、任人唯亲和十字军东征的政策。
然而,萧衍改变了先例,尽可能地恢复了他们的崇高地位。他宽恕了王子们,给了他们真正的权力。肖衍统四十八年,居南国皇帝之首。在他统治末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在政府事务上懈怠,沉迷于佛教。“后景乱”爆发后,肖衍被囚禁,于86年于建康台城。
百度百科-釜底抽薪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