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其道而行之啥意思-反其道而行之下一句
1.晏子使楚的历史故事
2.?反其道而行之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3.反其道而行:五行生克关系的正用与逆用
4.诸葛亮的《心书》中有“识人七法”,讲解如何识人,都写了些啥?
5.《答程伯大论文》的翻译
晏子使楚的历史故事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正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盗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到尽兴的时候,两个差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差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都爱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甘橘,长在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实就是酸枳,(橘和枳)仅仅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楚王听了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智慧评点
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持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晏婴是名机智的人。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晏子春秋》中记录了不少有关于晏子的轶闻逸事。
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室耸钩?樱 ?
注释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傧,音宾。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音资。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
袂——音妹,就是衣裳的袖子。
踵——音种,就是人的脚后跟。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就是不贤,没有德才的人。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意:这里上下分两部分,上面是第一次使楚,下面是第二次,别混了~~
晏子
(公元前-500年)
简介
晏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晏子。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生平
晏婴,又称晏子,字仲,谥平,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时期,诸侯并起,风云变幻。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赞道:“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司马迁更是对晏婴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感慨地说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
吊庄公 大智且大勇
晏婴继父任为卿(执政的高级长官)时,已是齐灵公末年。当时的齐国早已不是管仲为相时的齐桓公时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国势也日渐衰微。偏偏这齐灵公又昏庸怪僻,懦弱无能,还穷兵黩武,屡犯鲁境,弄得国弱兵疲,百姓怨声载道。尽管晏婴屡进忠言,却很少被齐灵公采纳。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晋国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齐国。齐灵公率兵在平阴(齐地,今山东平阴县东北)抵抗,结果兵败逃亡,第二年就了。齐灵公后,齐庄公继位。这齐庄公也是个昏君,他只知崇尚勇力,而不顾道义。他在国内设置了“勇士”爵位,还重用殖绰、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励人们的尚武精神。这样一来,就使得一些流氓无赖、地痞恶霸在朝廷内外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弄得家家关门,人人自危。身为相国的晏婴眼看着齐国风气日下,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心急如焚。他曾多次劝说齐庄公要用勇力来实行礼义,不要靠威强立身,本暴力行事。然而齐庄公就是听不进去。他见齐庄公不是一个从谏如流的人,便辗转反侧,忧心忡忡。
其实,齐庄公即位后首先考虑的,就是怎样对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对晏婴的劝导,不但不听,反而渐生嫌烦之意。周灵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齐庄公不听晏婴劝阻,执意收留了晋国的下卿栾盈,还暗中将栾盈及其党徒送入曲沃(河南陕县南曲沃镇)组织叛乱,并乘机攻打晋国。其后不久,又视晏婴的劝阻于不顾,仍然一意孤行,兴兵伐鲁,终于激怒了晋国。晏婴无奈,只好将家中贵重物品上充国库,其余尽散周围百姓,携带妻儿老小到东海之滨的一个小村,一边打鱼和耕田以维持生活,一边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变化。
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当晋国联合众诸侯意欲大举伐齐的时候,齐国朝野上下惊慌万状。正巧在这时,齐庄公和大贵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的事,被崔杼知道了。于是,崔杼决定乘机杀庄公以向晋国解说。这天,齐庄公大摆酒席,招待前来进贡的莒国国君黎比公,叫大臣们前来坐陪。崔杼称病未去;齐庄公不但未加责怪,反而暗自欢喜,他又能去会见棠姜了。席罢人散,齐庄公以探病为由去崔杼家与棠姜私会,旋即被预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杀,丢了性命。晏婴听说齐庄公被崔杼所杀,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着随从前往齐都去吊唁庄公。晏婴来到崔杼家门前,他身边的下人担心地问他:“您将为国君而吗?”晏婴说:“难道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我应该为他而?”手下人又说:“那么我们何不逃跑呢?”晏婴说:“难道国君的是我的罪过,我要逃跑?”“那么我们还是回去吧?”晏婴说:“国君都了,我回到哪里去呢?作为万民之主,难道只是为了利用他的地位来高跨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只是为了获取俸禄?应当保卫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那么臣下就应该为他而;君主为国家而逃亡,臣下就应该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为自己的私欲而,为个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为他而,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现在又能回到哪里去呢?”说罢,晏婴径自闯进崔家,脱掉帽子,捶胸顿足,不顾一切地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号啕大哭了一场,然后起身离去;崔杼的左右欲杀掉晏婴,崔杼对晏婴也早已恨之人骨,但转念一想,对身边的人说:“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杀了他,我就会失去民心。”
崔杼杀齐庄公后;便和另一个大贵族庆封一起,立齐庄公的异母兄弟杵臼为国君,这就是齐景公。为了巩固权势;树立威信,他把满朝文武大臣都驱赶到太公庙上,派上千名兵马内外把守,逼迫大家宣誓忠于并服从他。稍有违迕,即被处。已经杀了七个人,气氛十分恐怖。
轮到晏子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晏子。只见晏子从容地端起滴过血的酒杯;义愤填膺地对天悲叹道:“可恨!崔抒无道弑君王。凡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者均不得好!”说罢,便一饮而尽,怒目而向崔杼等人。崔杼恼羞成怒,恶狠狠地用剑顶着晏婴的胸膛,要他重新发誓。晏婴毫不畏惧,厉声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头,还是用剑穿胸,我晏婴决不屈服!”崔杼怒火中烧,眼看就要下手。这时,身边的一个心腹悄艄地对他说:“千万使不得!您杀庄公,是因为他无道,国人反应不大,您如果杀了晏婴,那可就麻烦了。”崔杼无可奈何,怒视着晏婴离去。
治东阿 匡正扶君德
齐景公即位之初,对晏婴并未重用,只是让他去治理东阿(山东阿城镇)。晏婴一去就是三年,这期间齐景公陆续听到了许多关于晏婴的坏话,因此很不高兴,便把晏婴召来责问,并要罢他的官。晏婴谢罪说;“臣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请再给臣一次机会,让我重新治理东阿,三年后臣保证让您听到赞誉的话。”齐景公同意了。三年后,齐景公果然听到有许多人在说晏婴的好话。景公大悦,决定召见晏婴,重重赏赐他。谁知晏婴却推辞不受,景公好生奇怪,细问其故。晏婴便把两次治理东阿的真相说了出来。
他说:“臣三年前治理东阿,尽心竭力,秉公办事,得罪了许多人。臣修桥筑路,努力为百姓多做好事,结果遭到了那些平日里欺压百姓的富绅们的反对;臣判狱断案,不畏豪强,依法办事,又遭到了豪强劣绅的反对;臣表彰和荐举那些节俭、勤劳、孝敬师长和友爱兄弟的人,而惩罚那些懒惰的人,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自然对我恨之入骨;臣处理外事,送往迎来,即使是朝廷派来的贵官,臣也一定循章办事,决不违礼逢迎,于是又遭到了贵官的反对。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合法的要求,也会遭到臣的拒绝,这自然也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这样一来,这些反对臣的人一齐散布我的谣言,大王听后自然对臣不满意。而后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来说臣坏话的人,自然开始夸奖臣了。臣以为,前三年治理东阿,大王本应奖励臣,反而要惩罚臣;后三年大王应惩罚臣,结果却要奖励臣,所以臣实在不敢接受。”
齐景公听完晏婴这一番话;才知道晏婴的确是个贤才,而深悔自己以前听信了谗言,错怪了晏婴。于是,齐景公将国政委以晏婴,让他辅佐自己治理齐国。
有一次,齐景公召来晏婴请教如何兴国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复先君(指齐桓公)的伟业,重振雄风,晏婴沉吟片刻,说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访一下民情,回来后再议兴国大计,如何?”这齐景公本来就轻国事而重享乐,好高骛远,华而不实。见晏婴要陪自己微服私访觉得很新鲜,便同意了。君臣二人来到京都临淄的一个闹市,走近了一家鞋店。鞋店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鞋子,品种齐全,但却很少有人问津,生意清淡。景公有些不解,却见不少人都在买假脚。景公吃惊地问店主,店主神色凄然地说:“当今国君滥施酷刑,动辄处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脚,不买假脚如何生产和生活呢?”景公听罢,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宫的路上,晏婴见景公闷闷不乐,,知道刚才看到的那一幕对景公刺激不小。于是说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树了丰功伟业,是因为他爱恤百姓,廉洁奉公,不为满足欲望而多征赋税,不为修建宫室而乱役百姓;选贤任能,国风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视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亲小人,远贤良,百姓…”还未等晏婴讲完,景公打断了晏婴的话,说道:“相国不必说了,寡人已经明白了。寡人也要效法先君,光大宗祠社稷。”
又有一次,晏婴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送给景公。那金壶的里边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大字。景公看了看,故作聪明地解释道:“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众人无不随声附和,赞叹景公理解深刻。晏婴在一旁默然良久后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问道:“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名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子答道:“臣听说,君子们的主张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纪国却把名言放在壶里,不能经常看见,并且对照去做,能不亡国吗?”景公若有所悟;频频点头。并对随从的大臣们说:“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
?反其道而行之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释义:其:他的;道:方法,办法。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读音:fǎn qi dao er xing zhī
近义词:反治其身
例句:
1.但是警方能借此反其道而行之吗?
2.许多学术期刊却反其道而行之。
3.但莫斯科是个例外,这个城市反其道而行之。
4.过中国 *** 正在反其道而行之。
5.2007年,美联储开始反其道而行之,停止以加息追逐油价走高。
6.苹果是从iphone开始延伸到ipad的,而微软可以简单地反其道而行之。
7.苹果公司从一家电脑制造商摇身成为手机制造商已经很多年了,现在诺基亚反其道而行之。
8.另一些人,则反其道而行之,转而在手机上运行「云」,而不是在服务器上。
9.长远看来,智能系统将增大整个社会的透明度,但对其自身来说,则应反其道而行之。
10.米勒-贝克威尔表示:「现在许多人把钱投到新兴市场,李嘉诚基本上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11.如果城市确实有组织地沿着特定的线路发展,若反其道而行之则徒劳无功。
12.在大的全球问题上,本有责任表示同意的民主国家,如今却经常反其道而行之。
13.若反其道而行之,反而造成了更多的浪费,也不具备市场潜力。
14.应用转基因技术,人类让老鼠的身上长出了人的耳朵,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呢?
15.如今一项新型制造技术却反其道而行之。
16.然而也有一些公司反其道而行之。
17.与此同时,中国不仅在制裁执行方面松松垮垮,而且还反其道而行之,大幅增加中朝双边贸易与投资。
18.令人遗憾的是,在将评级机构置于欧洲证券与市场管理局(e *** a)的监管之下以后,欧盟委员会正在反其道而行之。
19.也许他们渴望了解如何才能避免作出那些重要的管理决策按照这位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所说,不过要反其道而行之。
20.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所有会飞的动物,其条件必然是体态轻盈、翅膀十分宽大;而大黄蜂这种生物却正好跟这个理论反其道而行之:大黄蜂的身躯十分粗笨,而翅膀却是十分的短小。
反其道而行:五行生克关系的正用与逆用
五行生克关系之规律有常,亦有变。常理者,顺其道而行之;而变理者,则反其道而行之。然而常理与变理,都是要符合自然的规律,符合五行生克制化表的内在原理,只是规则不同而已,也就是学会所谓的反向思维的问题。这种反向思维取局称为“反局”,也就是逆向相生,是取与正常的事理相反,八字测命五行生克关系中,喜神,用神都要逆向使用之意。
如印可滋身,印太旺,反受其害,则要破其印而就其财;身旺需用官杀制,官杀太旺,身遭其灭,则需食伤以制官杀;财可养身,如财助起官杀,身受其辱。如此等等,取其极端而已。在命局中,所谓极端,是指旺之极端,均超过日主能承受的程度。印太旺,财太旺,官太旺,此等命局如何取用,又如何评断,这就是反局所要讨论的范围。但不管正局也好,反局也好,关健还是根据日主的喜忌,如何选取用神的问题。
在五行生克规律表中,原文所谓“有印多而用财者”,意思是指月令印绶为用,而印绶太旺,用财损印之有余,就是(滴天髓)“君赖巨生”之理,是用神逆用的一种,而用神逆用者,就是有违常理的一种取用方法,取反向相生之意,如身强印重,用财损印,日主赖以得生,就是其中一例。如原文所说汪侍郎命造,辛酉、丙申、壬申、辛亥,壬水日主,生于申月,印绶当权,而又见申日、酉年,地支三金,年干、时干又透出辛金,为壬水印绶。
印绶得令、得势、得地,过于强旺,所谓水赖金生,金多水涩,要去其太过,方能得中和之道。然汪侍郎造,丙火虽可以破印,但丙辛一合,则丙火贪合忘制,不能伤金,则有微病。所幸大运逆行东南木火之地,使丙火合而不化,方能收到损印的功效。这种用法,是透财而损印之太过,权而用之,不过只要印绞根深,见财破则无妨。但若印轻财重而身弱,又无劫财以救,则以财为病,为贪财破印论,又必当用比劫。以劫去其财而救其印,否则,则以破局看,为贫戏之造。
要掌握反局的判断方法,须首先掌握五行制化规律的正用与反用,反生反克的道理。不仅日主有反生反克,而用神、忌神也常有反生反克。反用为逆,徐大升《元理赋》,对反生反克之理,已解释的十分明白。
如:火附木生,木多火塞,以金克木,火赖以存;土从火生,火多土燥,以水制火,土赖以润;金从土出,土多金埋,以木克土,金赖以显;水自金生,金多水冷,以火制金,水赖以温;此即反生之理。
如甲木以戊土为财,四柱见水泛木漂,甲木气枯,没有生机。而见戊土制水,甲木见土制水,水不能漂木,木反以土盘根,木赖以荣,故称为反局。这里的核心,任铁樵在《滴天髓阐微》中说得明白:印虽旺而财星有气,以用财破印。而财星有气者,乃财有食伤之生,而合于日主的需要而已。然而日元需要之物,原局没有,也要待岁运来配合。以上就是五行生克关系制化表规律的正用与逆用。
诸葛亮的《心书》中有“识人七法”,讲解如何识人,都写了些啥?
诸葛亮的成就,不仅只表现在军事等领域,在识人方面,也是非常有心德的,并为此写了一部书,名叫《心书》,共24章。其中的第三章,便涉及到了诸葛亮的识人术。
也就是说,被诸葛亮重用或赏识的人才,都出自这里。因为诸葛亮为筛选人才,专门设置了七道考题为考验,能通过一个便会被重用。下面结合着事例,看下到底是哪七道考题。
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这句话重点在?是非?这两个字,因为诸葛亮这里,都是家国天下层次。故而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就是说:被考察之人,其是非观,必须是要以蜀汉为重,以蜀汉的利益为出发点。具体例子,便是邓芝!
邓芝本事东汉名将邓禹之后。刘备占据益州后,发掘出来了他,成为广汉太守。但跟诸葛亮的关系,最初很一般。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蜀汉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邓芝主动找到诸葛亮,坦言道:?如今的皇上岁数还小,但局面却很危机,我们应尽快调整跟东吴的关系,重启孙刘联盟。?诸葛亮二话没说,就指定邓芝出使东吴,去完成这个任务。
由此邓芝在蜀汉内开始了升跃,并在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出任中监军,同赵云一起兵出箕谷。显然,邓芝进入到了诸葛亮的核心圈了。而参考他的发迹,正是因邓芝出色完成了这第一道考题。
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这个重点考察的应是文人或智谋之士们随机应变的能力。经典的例子便是秦宓。
秦宓是文人狂士,刘备发起夷陵之战前,武将中赵云阻止,文臣里他反对。对赵云,刘备绝不为难,对秦宓刘备可就动了杀心,亏得诸葛亮求情,这才保下了秦宓。
但秦宓敢跟刘备顶牛,指出刘备错误,却给诸葛亮留下了深刻印象。故而当孙刘联盟重启,孙权派舌辨牛人张温为特使,前来蜀汉时,诸葛亮就让秦宓,来对付东吴特使张温。
由此发生了三国中著名的一次嘴炮大战。张温问:天有脚吗?天有脑袋吗?天有姓名吗等等刁钻问题,都被秦宓一一妙答过去,让张温赞佩非常。
其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这道考题,是诸葛亮为封疆大吏等有实权人物布置的。最著名的却是个失败案例。《三国演义》中,刘备取西川时庞统遇难,急调诸葛亮入川,暗示让关羽镇守荆州。这时,诸葛亮便出了这类题,问关羽:面对曹操和孙权,怎样才能保住荆州?
关羽答案是:曹操来了,我揍曹操,孙权来了,我打孙权。诸葛亮当时就后悔了,因为关羽答错了。但碍于是刘备指定,只得劝告: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可惜,关羽最终还是?大意失了荆州?。
至于历史中的实例则更是著名,就是马谡!马谡一直跟着诸葛亮,被诸葛亮当成接班人培养,必然诸葛亮经常出这类题考马谡。比如,诸葛亮南征时,马谡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等。可惜马谡说得好,却做不好!搞出了失街亭,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了。
所以,千万不要只听一面之词,更要注重实地考察,看看被考察人,到底是不是如赵括或马谡这类,只会耍嘴皮子的把式。不然,损失可就大了
其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马谡失街亭,虽使马谡被杀,同时也让诸葛亮发掘出了一位,不识字的将才,这就是蜀汉后期,重量级的大将:王平!在马谡兵败逃跑后,在如此巨大的祸难面前,王平临危不惧,率领一千多人,吓阻住了曹魏名将张郃进攻的脚步。
随后王平从容收拢逃亡兵士回归。由此,王平进入到了诸葛亮的圈内,斩杀马谡,提拔王平。这次诸葛亮没看走眼,王平在蜀汉后期,堪称是蜀汉不可逾越的一道屏障,尤其是大败曹爽,保住汉中那一战,王平是首功!
其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所谓酒后吐真言,这个考题在如今,依然被采用,毕竟酒后除了吐真言外,还有一个?酒后乱性?的大问题。所以一位酒醉后,依然能保有节操的人,其定力是可想而知的。受到重用,那是理所应当。
至于诸葛亮这方面的例子,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张飞大战严颜时,得知张飞还是醉酒后,反其道而行之,亲自给张飞送来美酒,里面却用蜡丸包着一张纸条,上书:酒能败事,亦能成事。张飞得意非常,还是诸葛亮懂我。最终张飞用酒醉这种办法,骗出严颜,取得了胜利。
其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所谓,手莫伸,伸手必被擒。虽说人都是追逐利益的,但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是谁,只要见利忘义,最终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那些手握权力的人,几乎无不因此最终惹祸上身,输得更惨!
所以,诸葛亮这第六条,就不举例了只说一句:廉才能生威!有了威,才能履行职责,成就自己的人生高度。
其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所谓人无信不立!至于诸葛亮的例子,其实就是他劝刘备杀刘封。
刘封拒绝援助关羽,致使关羽兵败荆州被杀,造成了蜀汉不可挽回的损失。虽刘封有诸多理由,可他身为刘备义子,却辜负了刘备对他的期望,这就失去了做人的信誉。并间接证明了,刘封心里藏着小算盘呢。
故而诸葛亮用刘备百年后,无人能制约刘封,恐引起?帝位之争?劝刘备杀之,完全是出于公心,是刘封咎由自取,失去了做人的信誉,纯属咎由自取。
《答程伯大论文》的翻译
宋代朱夏《答程伯大论文》原文如下:
古今能言之士,孰不欲雄峙百代之上,而垂声乎百 世之下哉?然而卒抱奇志而不见,泯泯以老者,何 其多也!岂非才识之不逮,故不能成一家之言,以至 此耳。三代之后,卓然成一家之言者,才十数人而止, 其馀皆磨灭澌尽,则信乎得之于天者,非超然而不 群,则难乎其以文章自命矣。比辱赐书,大抵未能达 “夫雄深雅健之作,而务为浮薄靡丽之文而已”,此甚 不可也仆闻古之为文者,必本于《经》而根于道,其纪 志、表传、记序铭赞,则各有其体,而不可以淆焉而莫 之辨也。至其发言遣辞,又奚以剽贼为工哉?今不本 于经,不根于道,而杂出于百家传记之说,则其立论 不自其大而自其细,固已自小矣,尚何能与古人齐 驱并驾哉?老苏之文,顿挫曲折,苍然郁然,镵刻峭厉, 几不可与争锋。然而有识之士犹有讥焉者,良以其 立论之驳,而不能尽合乎圣人之道也。今无苏公之 才,而立论又下苏公远甚,则何望其言之立而不仆 耶?古之用兵,其合散进退,出奇制胜,固神速变化而 不可测也。至其部伍行阵之法,则绳绳乎其弗可以 乱。为文而不以法,是犹用师而不以律矣。古之论文, 必先体制而后工拙。譬犹梓人之作室也,其楝梁榱 桷之任,虽不能以大相远也,而王公大人之居,与浮 屠、老子之庐,官司之署,庶民之室,其制度固悬绝而 不相侔也。使记也而与《序》无异焉,则庶民之室,将同 于浮屠老子之祠,亦可乎?铸剑而肖于刀,且犹不可; 斲车而肖于舟,奚可乎?韩子之于文也,惟陈言之务 去。今虽全未能如《韩子》,亦宜少刊落矣。乃悉古书奇 字而骈集鳞次焉,不几于天吴紫凤、颠倒裋褐也邪? 苏子谓:“锦绣绮縠,服之美者也。”然尺寸而割之,错杂 而纽之以为服,则绨缯之不若。今先生乃欲集群英 以为华为卉,其亦异于作者之见矣。世有窭人焉,睹 其邻之富也,日夜攻钻而剽之,幸而得其货宝财贿, 以为得计矣。一日徼者获之,则薾然盗也。今为文者 至不悟,且役役焉割裂而缀辑之,则其气固已薾 然矣,又何能浑浩如江河,而有排奡之力哉?且古之 为文,非有心于文也。若风“之于水,适相遭而文生也。 故鼓之而为涛,含之而为漪,蹙之而为縠,澄之而为 练,激之而为珠玑。非水也,风也,二者适相遭而文生 也。天之于物也,独不然乎?纤者、秾者、丹者、垩者,莫不 极其美丽,而造物者岂物物而雕之哉?物各付物,而 天下之巧莫加焉。彼有昧于此者,三年而刻叶。且文 犹乐也,太古之音,和平雅淡,而风俗以淳,人心以正; 桑间濮上,*哇烦趣,而人心风俗荡而忘返。使先生 而与闻制作,将安取乎?则何独疑于文也?”先生教之 曰:“苟无毛嫱、西施之美质,则不能不借夫粉黛之假, 以掩其陋。是朽木可得而雕,粪土之墙可得而杇矣。 无盐,天下知其恶也。被珠玑,曳罗绮,不足以欺天下 之目。使天下而皆瞽也,则可奈之何天下之不皆瞽 也,先生殆未睹夫正色也。”先生又谓吾:“《五常论》其犹 元耶?太元拟《易》而作,然《易》出于造化之自然,而元也 者,出于智虑之私而已,故不能免夫牵合艰难之态, 先儒固已讥其劳且拙矣。故今去雄千馀年,而卒无 好之者。今先生乃欲著书以拟元,吾恐其不堪为覆 瓿用矣。”先生又谓:“吾常作诗,命其集曰《胡卢且鲁论。 诗序》言诗之用,若彼其博也,而先生直以资人之笑, 视古诗之风亦少贬矣。此亦好怪之过也。”先生卒教 之曰:“其观吾古文也,还以一言,庶有以知君子之是 是非非也。”宋之季年,文章败坏极矣。遗风馀习,入人 之深,若黑之不“可以白。当此之时,非反之,则不足追 乎古。”先生之心,自以为过之矣,而乌知其不异于彼 也?先生之文,始欲其奇也,而卒以拙;始欲其丽也,而 卒以恶;始欲其雄也,而卒以弱。其风格言论,莫不叛 于古矣,则亦难乎摭而言之矣。且先生既与吾异,则 仆虽言之,而无当于其心矣。仆欲挽先生于迷途,则“愿悉吐其中之蕴,取韩孟文日夜诵之,觉己之见与 向者异焉,然后一吐其辞,庶有合乎?”
以下是现代文翻译:
古今能言之士,谁不想在百代之上称雄,声名流传百世呢?然而最终怀抱奇志却无人理解,默默无闻地老去去的人,何其多也!难道不是才识不够,所以不能自成一家之言,以至于此吗?三代之后,能够自成一家之言的,只有十几个人,其余的都湮没无闻了,这确实是因为天赋不够,不能超凡脱俗,就很难以文章自命了。
您来信中提到的,大致是说不能达到雄深雅健的作品,而只是追求浮薄靡丽的文章,这是不可取的。我听说古代写文章的人,一定要根据《经》来写,要符合道,他们的纪志、表传、记序铭赞等,都有各自的体裁,不可以混淆不分。至于他们发表言论,遣词造句,怎么能以剽窃为工呢?现在不根据经,不符合道,而是杂出于百家传记的说法,那么他们的立论就不能从大的方面来看,已经自我贬低,怎么还能和古人并驾齐驱呢?
老苏的文章,顿挫曲折,苍然郁然,镵刻峭厉,几乎无人能敌。然而有识之士还有批评他的,主要是因为他的立论驳杂,不能完全符合圣人的道。现在没有苏公的才能,立论又远远不如苏公,怎么能期望他的言论站得住脚呢?
古代用兵,他们的集合分散进退,出奇制胜,固然神速变化不可预测。至于他们的部队行阵之法,则是严谨有序,不能混乱。写文章如果不遵循法度,就像用兵不遵守纪律一样。古代评论文章,一定是先看体裁再看技巧。比如木匠造房子,虽然栋梁椽桷的作用不能相差太远,但是王公大人的居所,和尚道士的住所,官府的衙门,平民的房子,它们的制度肯定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记和序没有区别,那么平民的房子就和和尚道士的住所一样了,这可以吗?铸造剑而像刀,尚且不可;雕刻车而像船,怎么可能呢?
韩愈对于文章,力求避免陈词滥调。现在虽然不能完全做到像韩愈那样,也应该尽量删减一些。如果把所有的古书奇字都放在一起,不就像是天吴紫凤、颠倒裋褐一样了吗?苏轼说:“锦绣绮縠,是最美的衣服。”但是如果把一寸寸的锦绣绮縠割开,错杂地纽在一起做成衣服,那就不如普通的绨缯了。现在先生想要把所有的英才都集中起来,这也是和作者的看法不同的。
世上有一种穷人,看到邻居富有,就日夜努力地去偷窃,侥幸得到了财物,以为自己得了便宜。有一天被巡逻的人抓住了,就成了小偷。现在写文章的人到都不明白这个道理,还在努力地割裂拼凑,那么他的气力已经耗尽,怎么能像江河一样浑浩,有排奡的力量呢?
而且古代写文章,并不是有心要写文章的。就像风和水,恰好相遇就会产生文章。所以鼓动它就会形成波涛,包含它就会形成涟漪,挤压它就会形成绉纱,澄清它就会形成练丝,激发它就会形成珠玑。这不是水,是风,两者恰好相遇就会产生文章。天对于万物,不也是这样吗?纤细的、浓艳的、红色的、白色的,都是极其美丽的,而造物者怎么会一一雕琢呢?万物各自有其特性,这是天下最巧妙的。那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三年才能刻一片叶子。
而且文章就像音乐,太古的音乐,平和雅淡,风俗也因此变得淳朴,人心也因此变得正直;桑间濮上的音乐,*哇烦扰,人心风俗因此变得放荡而不知返回。如果先生参与创作,会如何选择呢?为什么只对文章有疑问呢?
先生教导我说:“如果没有毛嫱、西施的美丽,就不能不借助粉黛来掩饰自己的丑陋。这是朽木可以得到雕刻,粪土的墙可以得到修补。无盐,天下都知道她的丑。即使她穿着珠玑,拖着罗绮,也不能欺骗天下人的眼睛。如果天下人都是瞎子,那就可以欺骗他们,但天下人并不是瞎子,先生还没有看到真正的美吧。”
先生又说:“我的《五常论》就像元吧?太元模仿《易》而创作,然而《易》是出于造化的自然,而元是出于智虑的私心,所以不能避免牵强附会、艰难的姿态,先儒已经批评过它的辛劳和笨拙了。所以现在距离雄已经有千年之久,却没有喜欢它的人。现在先生想要著书来模仿元,我担心它连用来盖酱罐都不够格。”
先生又说:“我经常写诗,给我的诗集命名为《胡卢且鲁论。诗序》说诗的用处,如此广泛,而先生却认为它只能让人发笑,这是对古诗的风气的贬低,这也是喜欢怪异的过错。”
先生最后教导我说:“你看了我的古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希望以此来知道君子的对错。”宋朝末年,文章败坏到了极点。遗风余习,深入人心,就像黑不能变白一样。在这个时候,不反其道而行之,就不能追上古人。先生的心,自以为超过了古人,但谁知道他和古人没有什么不同呢?先生的文章,开始想要奇特,但最终却显得拙劣;开始想要华丽,但最终却显得丑陋;开始想要雄壮,但最终却显得软弱。他的风格言论,都和古人大相径庭,这也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而且先生既然和我意见不同,那么我即使说了,也不会符合他的心意。我想把先生从迷途中拉回来,“希望他能毫无保留地吐露心中的想法,拿起韩孟的文章日夜诵读,觉得自己的见解和以前不一样了,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会有所契合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