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鳌龙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2.双凤文化历史

鳌龙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鱼龙变化传说-鱼龙进化成了什么

1、鳌龙是什么,据商务版的《辞海》4924页,有二种解说:一形状像龙,好吞火。见陆容《菽园杂记》。称大鱼。宋人话本中有一佳句说:鳌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再不回。鳌:是一种海中大龟。用鳌头称状元,最早见于洪亮吉的《北江诗话》。根据辞海解说,鳌龙有两种解说,一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形状像龙的动物,好吞火;二是大鱼。

2、鳌龙的寓意。在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大愿望,是由士进到仕。无数的书生忍受十年寒窗的清苦,为的是一举成名。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一章回描写范进中举,把当年的功名思想和民情,写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屠户丈人的前倨后恭的表现,更是令人喷饭。科举时代参加考试中了第一名,就是状元,也就是所谓的独占鳌头。

3、鹿港天后宫旁,有一位民俗古物商黄中兴先生,收藏展售着一对精美的鳌鱼,安置在墙壁橱柜上;一只闭口者,一只开口者;造型优美、刻工精致,很值得观赏。

4、据黄先生说,这对鳌鱼,原是桃园大园的一座二级古迹庙中神物,是a古庙里的哼、哈两将。这座古庙兴建於道光年间,后来,因为电线走火,烧毁了大庙,这对鳌鱼造型的哼哈大将,幸未着火。后来,辗转落到鹿港,由黄先生购入收藏。仔细观察这对鳌鱼,真让人激赏喜爱。

5、龙头鱼身的鳌鱼也称鳌龙,是传说中的鲤鱼跳跃过龙门化成龙的一组艺品。原来,鱼跃龙门是我们国人最喜爱的一件事哩!据《水经注》载:「鲤鱼三月上渡龙门,得渡为龙,否则点额而还。又据《太平御览》鳞介龙:〈叁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钜灵迹犹存,去长安九百里,水悬船而行,旁有山,水陆不通,龟鱼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即为龙,故云曝鳃龙门,垂耳辕下。比喻困顿,引申为落第者。

6、以前的人,又把考试及第或平民发迹,称为鱼龙变化。汉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鱼龙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起初嬉戏於皇宫庭院的一边;后来进入宫殿前,喷激出一些水来,变化成了比目鱼,跳跃着激扬起了水波,形成了云雾,遮蔽了阳光。最后,竟然化成了身长八丈的黄龙,离开水面,在庭院里遨游嬉戏,身上鳞片被日光_得炫耀亮丽。鱼龙变化真是神奇呀!怪不得古代的神童,写出了一对诗联: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双凤文化历史

1.双凤镇的历史名人

一文人⑴据清道光年《双凤里志》载:自明至清道光年,双凤籍进士28名,举人50名,进士名单分列如下:朱昶、陆昶、唐韶、范轮、蔡坤、顾守元、周墨、徐祯卿、朱辰、周坤、周在、唐符、茅贡、朱郏鼎、周土、顾允杨、徐 、张振之、龚起凤、周铎、丁元复、刘玉成、钱九思、钱世锦、唐孙华、陈福、顾 。

他们出仕在外,皆有美誉。⑵吴中四才子之一徐祯卿据《双凤里志》载:徐祯卿,字昌国,一字昌谷。

他的祖上从洛阳迁来双凤,父因补长洲县学生,流寓郡城(苏州),徐祯卿年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微明号称四才子。以进士授大理寺评事。

与大梁李梦阳、信阳何景明友善,肆力为诗歌,其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⑶《永乐大典》编纂总裁陈济陈济,字伯载,陈洽之兄,官至右春坊左赞。

明初,陈济是个没有功名(未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学问家,他博学强记,时人称他《两脚书橱》。其弟陈洽任大理时,太宗对洽说:“听说你有兄,博学而能写文章,可任修史之职,你可谕联意!”于是陈济召去京师修史。

陈济秉性善良而谨慎,皇太子很尊重他。五位皇孙都跟随他学习经学。

永乐年间,陈济应诏修《高庙实录》,他与学士解缙等为编纂总裁。永乐中,明成祖朱棣下诏纂修《永乐大典》,总裁官为学士胡广、杨荣、金幼孜。

惟陈济以布衣荐入编修馆任总裁,编采中遇不明白之事,都向他请教,故大家称他为陈头巾(头目)。⑷明末娄东著名文士顾梦麟与顾湄顾梦麟,字麟士,人称织帘居士,世居双凤,后因避时乱,流寓常熟唐市,与当地名士杨彝相友善,时人并称“杨顾”。

两人慨然思振时弊,相与讲说辨难,力明先儒之学,远近称弟子者不下数百人。明天启四年(1624年)顾梦麟与杨彝、张溥、张采等同道相聚常熟唐市,约定创办应社(复社前身)。

顾梦麟著《四书说约》20卷、《诗经说约》28卷、《四书十一经通考》20卷、《织帘居诗集》4卷、《中庵琐录》1卷、《韵珠》4卷、《双凤里志》8卷等著作。顾湄,字伊人,县诸生。

为顾梦麟养子。少能诗,承继家学,拜陈瑚(确庵)、吴伟业(梅村)为师。

吴伟业曾选《娄东十子诗》、列其名于黄与坚、周 之后,位居第三,著《虎丘山志》、《载庵集》、《水乡集》、《太仓诗选》、《 物诗选》、《载庵琐录》等著作。⑸康熙年有名进士陆毅和唐孙华他们同在康熙27年(1688年)戊辰科中式,金榜题名。

陆毅,字干迪,号匪 。平原陆姓,在元代从上海浦东迁到太仓双凤之后,到清朝陆毅一代,已是迁娄第十二世祖。

本邑清代道光庚辰科状元陆增祥为十八世祖。陆毅于康熙33年(1694年)到江西新建县任知县,因“为政精勤,修水利,举义学,捕剧盗,察冤狱”擢升户部主事。

不久,官至陕西道监察御史,协理山西道事,奉命巡视北京中东两城。陆毅著述甚丰,有《自知录》2卷,《入台偶笔》、《巡城琐记》、《北庐诗钞》2卷等。

唐孙华,字实君,别号东江。55岁中进士,曾“选陕西朝邑知县,召试诗赋,迁礼郭主事,调吏部。”

康熙35年,充浙江主考官,以失误辞官归里。他幼有神童之目,体貌清癯,博闻强记,言论风采倾一时,尤熟于史事,为诗古文引笔千言,著有《东江诗钞》等。

⑹太仓四先生之一陈瑚陈瑚,字言夏,号确庵,崇祯举人,明末清初学者,太仓四先生之一。先生精研理学,学说博大精深,以经世自任。

世仪《格致篇》首提“敬天”二字,先生潜心研究颇得要领,认为只要加强德学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明之后,隐居双凤蔚村,先生带领乡人筑圩御水,使农田获得丰收;先生倡导孝友、爱,乡风为之一新。

清初诏举隐逸,先生力辞。卒后,门人私谥安道先生,故居立为安道书院。

⑺郏 (北宋水利专家)后裔郏鼎郏鼎,字荐和,号梅岩,宋司农郏 的后裔。他曾祖名璇,出赘于双凤里刘氏,始为里人。

郏鼎聪明俊秀勤力学习,成进士后现政于工部,授官知嘉定州改茶陵,继提拔为工部都水员外转营缮郎中,再升为浙江右参议,未满年,罢官归里,辟樊春圃。二官吏⑴兵部尚书陈洽陈洽字叔远。

陈洽于明洪武年间,经地方推举及大吏引荐任兵科给事(军 官),朱元璋很赏识他,赐其一袭金织罗衣。永乐初,安南兵起,朱棣命陈洽赴广西参谋军务,不久,平定安南,继而跟随永乐帝北征九年,参与军机,授兵部尚书。

陈洽战于疆场,朝廷追赠他为《少保》头衔,赐谥号《节悯官》,民间呼其为“节悯公”。明永乐13年,官府在双凤迎仙桥南为陈洽建尚书坊。

明宣德四年,在双凤影仙潭为陈洽建宗祠。⑵湖州府通判周锡周锡字子纯,号芝山,晚号七冈老人。

嘉靖中,因贡生谒选进京,授官湖州府通判。为官清正,文武双全,敢于直言,御史们都敬畏他,著书立说垂三十年。

著有“凤林备采”等著作,在“凤林备采”中,周锡为民 *** ,敢于抨击州大夫,已属难得,并提出“贤能官”,应“为民先事会计”,以勉后事者,实属可贵。⑶福建参政陆昶陆昶字孟昭,号微庵,因进士历任刑部郎中官职,判决诉讼,公正明恕。

又因为文才好,出任河南、山西参谋众事,又升福建省参政,巡回视察海防。以前该地海盗劫掠,终不得破案,陆昶到任后,马。

2.中国传统古典图案名称有哪些

仰莲纹覆莲纹仰覆莲纹缠枝花卉折枝花卉暗八仙八宝纹云雷纹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

在中国古代建筑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等级制度也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记。无论是中国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间的组织原则,还是古建筑形式的发展演变,或是在建筑材料和装饰及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过程中,都可以找到建筑等级制度参与作用的痕迹。

1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从宗教到世俗 根据考古发掘,在中国奴隶社会早期,服务对象不同的建筑就有了不同,不仅在规模上有差别,还有诸如使用夯土起台,石灰抹面装饰等区别。 这种差别昭示了日后建筑等级制度的发生。

到了周代,等级制度已经成为国家的根本制度之一,并且以“礼”的形态表现出来。建筑则大致在类型、尺寸、数量和色彩等方面做出规定。

这些规定,是按照最高统治者的要求确定的,不遵守这些规定,就是挑战天子的权威。周代建筑等级制度的规定基本是以宗教活动的要求为本位的。

比如明堂,是帝王特有的借助天的力量的场所,它的一些标志性构件,如“四阿”,就是为了向世人表明其特别的“能力”。又如用色方面,红色因其与火、血的关系,自古就是具有特别巫术力量的颜色,因此有了“楹,天子丹”的规定。

战国是一个“礼法堕地”、“天下无道”的时代,但却并没有废弃周的建筑等级制度。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这时,建筑等级制度由礼制形态向亦礼亦法形态转变,并得到了相应的执行。

但是它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定条款没有变,而具体建筑变化了。

比如宗庙,在周需要多幢独立建筑组成,到战国时代只需一幢主体建筑就可以了。 二是由于新情况的出现而做出了新的规定。

比如,在周代,“阙”只用于天子和诸侯,到汉代一般官员也可以用了,不过形式上不同,一般官员用一出阙,而天子用三出的。 唐代的建筑等级制度的文献典章保存的比较完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

与周代不同的是,唐代要求宫室之制自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与周的“礼不下庶人”有很大不同。 唐代的建筑等级制度中,宗教意味减弱,开始了向世俗的转变,更加关注建筑体量及其相关方面,更多地注意了对建筑群组的控制,显示出对建筑之间的形态和邻里关系的重视。

宋元基本沿袭唐制,而明代朱姓皇帝,以汉族正统自居,强调儒家礼制,因此甫立国便指定出一套更详细严密的建筑等级制度,并不断修订、补充。 明代的建筑等级制度有意加大了皇族与一般人之间的区别,明代建筑更倾向于世俗化,尽管明初也曾规定不准在一般建筑上使用龙凤、日月等图案,但若是仔细研究这些图案会发现,即使是这些图案,也逐渐由神妙惊奇转为平易近人,由粗放转为秀气,由伟岸转为婉约,失去了叱咤风云的气概。

可以认为,这时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这些图案的美术价值而非其原本具有的神秘的宗教含义。 清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可以认为是对明代制度的补充。

它对建筑群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关心和确定,建筑群体形象更为定形。北京故宫就在这方面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体量、空间关系推敲十分深入。

总体说来,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较粗疏到缜密,从重宗教到偏世俗,从多象征到更注重美术效果的诸多转变,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古建筑的形态、空间的发展变化。而另一方面,这种严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创造力,扼杀了他们灵活创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建筑总体发展停滞,走入因循守旧之途。

这也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僵化,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 2建筑等级制度的文化内核——追求善与美的统一 无论是文献的记载,还是对实物的考证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各种建筑的内容、形制和标准,都是由“礼”这个基本规范衍生出来的。

清代《朝庙宫室考》中说:“学礼而不知古人宫室之制,则其位次与夫升降出入,皆不可得而明,故宫室不可不考。 ”可见二者之间的联系。

那么,何谓“礼”呢?《礼记·坊记》说:“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仿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 *** 有所让。”

宗法礼制左右着人们在住居中的行为和住居空间的营造,是等级居住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儒家伦理思想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它一直是中国文化总体取向的依据,其仁义礼制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倚重和利用,成为指导国家社会生活和行为的准则。

这一点在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明显的表现在建筑的礼制化上。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都以建立的礼制为规矩准绳,当然建筑也不例外。

等级森严,一丝不苟,这样以礼制等级为依据,就不难明白紫禁城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是如何产生的了。 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形象被人们与政治和人伦规范联系起来,并认为这是本于天道的,因此,建筑等级制度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建筑的“内在”要求,不可违背。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是以儒家上。

3.中国古典图案的名称 如双凤朝阳

仰莲纹,覆莲纹,仰覆莲纹,缠枝花卉,折枝花卉,暗八仙八宝纹,云雷纹,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鱼龙变化,松鹤延年,龟鹤同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万象生平,百鸟朝凤,三多九如,福至心灵。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图案指的是由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图案。中国传统图案源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可分为原始社会图案、古典图案、民间和民俗图案、少数民族图案。

中国古典图案的遗产很多,按历史时期划分,主要有:商周时期的青铜图案,战国时期漆器、金银错器、刺绣等图案,秦汉时期瓦当、画像砖、石刻、织锦等图案,南北朝时期石窟装饰图案,唐代唐三彩陶器、铜镜、碑刻、金银脱漆器、织锦、印染等图案,宋代瓷器、织锦、刺绣、缂丝等图案,元代雕漆、织金锦、釉里红瓷器等图案,明清时期青花瓷器、景泰蓝、织锦、刺绣、玉器、雕刻等图案。它们在艺术上都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传统图案

4.重龙镇的历史文化

重龙镇历史悠久。重龙镇属浅丘陵地带,河山秀丽,土地肥沃,自两汉以来就是资中(州)的县城或州郡所在地。原来文化昌盛,名人辈出。历史上并称“双凤”的光绪乙末科头名状元骆成骧与南宋状元赵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炸弹大王”喻培伦、优秀共产主义战士曹荻荻、范长江等都就读于重龙镇,堪称“多士之邦”。城区尚有文庙、武庙、东狱庙、清代一条街和大东门古城楼等,并有雄踞城北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重龙山公园。古街、古庙、古寺、古民居让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重龙镇由此成为四川省成渝沿线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5.中国玉文化的完整历史是什么

没有对玉的知晓,就不可能有对中华文明的真正了解;解开世界文化发展之谜的金钥匙就是和阗玉。

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角闪石亦称软玉,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

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

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

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辉石类(硬玉,如翡翠)18世纪后方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 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软玉,如和阗玉)制品。

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

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为5.5度至6.4度。这是矿物学上的玉。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

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

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

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

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

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

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好的玉器,钟林先生归纳为四要素:材质、造型、工艺、主题,这四要素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而包蕴了人的精神: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

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必须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 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雕琢美和主题内容,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

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

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

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

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

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

6.凤阳山有哪些传说故事和历史文化

-----江北第一洞——韭山洞-----

韭山,因地暖漫生野韭菜而得名。在山之东麓有个天然喀斯特溶洞,该洞早在唐代,就已是游览胜地。韭山洞主洞全长1472米,全洞跌宕起伏,嵯峨变化,或如虎踞龙盘,或小径幽幽,或如天上人间,或峡谷幽深,在灯光的映射下,宛若仙境,美不胜收。最后一段乘坐小舟从暗河中出洞,船工拉著洞顶的绳索,船儿在惊呼中蜿蜒而出,颇具趣味。与南方的溶洞不同,韭山洞的钟乳石以石幔为主,具有「深、大、险、奇、古」的特点,是长江以北唯一发育良好的溶洞,被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洞」。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在此利用了韭山的险要地势,收编起义军攻下定远,南下滁阳,占领南京,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迈出了统一全国的征程。韭山洞就是其藏兵议事的地方,洞内的「磨盘古道」及出土的文物都是朱元璋当年留下的,「千年灵芝」、「老鹰」、「双凤呈祥」也都是朱元璋当年命名的。

由於生态环境良好,韭山洞每年6月份会出现大量的极危生物——桃花水母,它们的出现就像是古老地球赐予凤阳山的水中精灵,为韭山仙境增添生机和灵气。2007年6月初,韭山洞景区首次惊现桃花水母,央视10套《走进科学栏目》还派出专题摄制组走进凤阳,详尽探索「桃花水母」,向世人展示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原始的生态环境以及蕴育桃花水母的神奇一幕。

----卧牛湖水----

卧牛湖水来自凤阳山密林深处

卧牛湖亦即凤阳山水库,因湖边一小山酷似卧牛而得名,是凤阳府城等重镇的生命之水源。湖水澄明如镜,鸟瞰像一整块无瑕翡翠。湖上游艇如梭,渔帆点点;湖边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湖中竹岛引来百鸟栖息,构成鸟的天堂。登临一览,竹树茂密深秀,百鸟跳跃欢唱,是江淮大地上不可多得的绿岛。卧牛山三面临水,屹立湖边。山上怪石嶙峋,林树苍翠,登山可收湖的全景。每至傍晚时分,霞光满天,远山叠嶂,如在烟雾之中,此乃湖中双峰烟霞。

在凤阳山景区,还有这样一个村落,青山碧水、翠竹林荫、古朴神秘,这就是「待在闺中人未识」的千年古村——吴窑。据考古和史料记载,吴窑古村落的历史悠久,最迟汉代就有人居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也曾到此考察,并在《水经注》中对吴窑周围的山洞有具体描绘等。吴窑依山而建,三面环水,环村小溪源自村南山区,流经村庄后,向北注入凤阳山水库。环村的小河十分清澈,可以清晰地看见水底的细沙,在村舍周围,有如此纯净、如此自然的水流,实属难得。

7.美味的双凤羊肉面450字

双凤羊肉面

双凤羊肉面(又称:双凤肥羊大面)为太仓餐饮文化中的特色品种之一,以酥、浓、香、肥著称。相传一百多年前,有个姓孟的师傅在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双凤古镇西市梢开了一个面馆。因其重烹肉、善熬汤、精制面,使得“双凤孟家羊肉面”名声在外,远近皆知,成为地方上的冬令特产名吃。

双凤羊肉面所以在众多的羊肉面中脱颖而出,有其一套秘传:首先是选购山羊品种,店家讲究选购体大皮薄肉嫩的“太仓山羊”,公羊与刚成年雌羊为上选。第二,讲究宰杀,必反复洗净。第三,锅底置盘去壳新稻草芯草把,以防焦锅;锅之四周满塞白萝卜,以除膻味。第四,宰杀后将肉分档下锅,肉质较老的置下层,肉质嫩者置上层,然后再加佐料,文火焖煮。其面汤用烹羊原汤熬制,要熬得浓而不浊、油而不腻方用之。 其面以手工制之,俗称“跳面”,其特点是面条细、柔、滑、韧,入水便熟,久煮不烂,口感极好。

双凤羊肉面选择的太仓山羊食百草而长,不像猪、鸡、鸭等吃含有激素的添加饲料,因此被誉为“绿色食品”。加之,在品尝双凤羊肉面的同时,还能欣赏、感受“羊文化”的独特内涵,故深受顾客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