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行矩步啥意思-规行矩步意思是什么动物
1.中国学校评"三好学生"从何而来
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究系骂人还是夸誉?
3.肆无忌惮啥意思
4.千篇一律啥意思
5.和千篇一律相近的词有啥
中国学校评"三好学生"从何而来
一般来说是德智体,现在学校考虑的比较多的确是德智,特别从成绩优秀同学中选拔,有硬性规定是班级前五的情况。
一、建国初: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立
1951年3月19日-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会议指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①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会议闭幕词中指出:“我们明确了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必须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②1951年8月27日-9月11日,教育部在北京合并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韦悫在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小学应该实施智、德、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③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试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前者规定:“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④后者规定:“中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⑤
此后,党和国家重要***在许多场合多次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例如,1954年2月21日,在政务会议上讲话说:“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⑥1955年5月19日-6月10日,召开的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注意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同时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⑦
由此可见,建国之初,我国就确立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此后不久,又加入了劳动教育即综合技术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由“四育”发展成为“五育”。
二、“三好”的提出与演变,对教育方针的影响
1953年6月30日,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的谈话中说:“我给青年们讲几句话:一、祝贺他们身体好;二、祝贺他们学习好;三、祝贺他们工作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青年”,是指全国各行各业中的青年,如农业、工业、机关、军队、学校里面的青年。因此,最主要的不是指青年学生,而是指工作中的青年。他说:“青年们,是在工作中学习,工作学习和娱乐休息睡眠两方面也要充分兼顾。”⑧针对学生所讲的学习,是指各门课程的学习,包括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等的学习,而决不仅仅指智育课程的学习。
然而,1955年2月10日,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守则》第一条却提出:“努力做个好学生,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准备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同年5月13日公布的《中学生守则》第一条也提出:“努力学习,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准备为祖国为人民服务。”问题就出在这里:《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不提以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却生搬硬套的“三好”,把“学习好”和“工作好”改变成“功课好”和“品行好”。这里没有明确界定“功课”是指哪些功课,当然应当是指学校开设的所有功课,包括德育功课、体育功课、美育功课,但是它把“功课”与“身体”、“品行”并列,就很容易误导人们:功课就是智育功课。事实正是这样,如此后许多人就认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就是毛主席提出的‘三好’,也就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根据各人不同的条件,在德、智、体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达到一个基本的要求”,“这三方面是统一不可分的”。⑨
由于把的“三好”机械引入教育领域,并逐渐演变为德、智、体“三好”,于是,美育开始逐渐被人们忽略、忽视。例如
1954年4月8日,政务院通过的《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在讲到全面发展教育时就不再提美育了,该指示提出:“今后我们的中学教育,既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又要重视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注意体育卫生教育。”⑩1954年夏,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在一次讲话中谈到教育方针时也没有提美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必须是个性全面发展的新人,这种新人应该是身心都得到健全的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共产主义的道德、一定的科学文化教养和健康的体质。”(11)1956年8月16日,高等教育部杨秀峰部长在1956年暑期高等学校校院长和教务长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就说:“‘全面发展’的要求包括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不应该忽视任何一方面。”(12)这里也没有提美育。
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上讲话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3)这里只提到德育、智育、体育,没有提美育,很显然是沿袭了当时教育部部分领导和人们几年以来一贯的提法。而“三育”一经提出,就具有了无上的权威。于是,由“三好”演变成的“三育”教育方针,影响深远,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里面再也没有出现美育了。直到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里面才恢复了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
三、建国初期“三好学生”的评选及其弊端
自1955年教育部颁发《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以后,全国许多学校就开展了评选“三好学生”的活动。例如北京市教育局1956年的一个报告中就说:“在我们中学中,已出现了三百多个优秀的班集体,涌现了大批的‘三好’学生。”(14)尤其是1963年2月,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以后,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了“学雷锋、争三好”活动。
毫无疑问,开展评选“三好学生”活动,能够激励、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学生勤奋学习、追求上进。但是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问题。评选“三好学生”活动,确实是有利有弊。其弊端早在“三好学生”评选之初,就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敏锐地发现了。
早在1956年,就有中学老师指出:“去年我们为了要求学生学好,在校会上向学生提出了门门功课都达到八十分的口号。在寒假评选‘三好’学生时,规定若有一门功课不到八十分就不能评为‘三好’学生。现在看来这样平均主义地要求学生,的确不够妥当,有好多平时很用功的学生,因有一门不是特长就没被选上,使得学生都感到难于达到‘三好’,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15)当时任教育部小学教育司司长的吴研因也指出:“有些人要求儿童智、德、体、美、生产劳动(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必须样样都好,甚至用选拔‘三好’、‘五好’的学生来刺激、鼓励儿童,那就未免是希望儿童个个平均发展,没有一个例外了。其实儿童的个性不同,很难个个做到样样都好的。而且由选拔而至于竞赛,使受者骄傲自满;未被选的自暴自弃或者对少数‘三好’、‘五好’的学生侧目而视,甚至发生嫉妒之心。这就不免造成了许多流弊。”(16)我国著名教育家曹孚先生当时也认为,建国几年以来,由于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对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学说理解不够,于是我们的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错误,使得许多学生亦步亦趋,规行矩步,缺乏青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以及健康开朗的意志与性格。曹孚先生指出,造成这种偏差与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搬用搞运动的办法于学校工作中:实行‘三好指标’,‘先进班集体’,评选‘三好学生’以来,问题就愈来愈严重了。”(17)
由上可见,“三好”的产生是违背我国的教育方针的,它误导我国教育方针四十多年。评选“三好学生”的弊端早在其产生之初就被川门敏锐地发现了。现在,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因此,应该果断地叫停评选“三好”。应该根据新的教育方针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精神,寻找更科学更合理的激励机制。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究系骂人还是夸誉?
诗词大会第6季播出以来,百人团“忽高忽低”的水平,让观众们为他们捏把汗。杜甫写一首28字骂人诗,后两句你经常引用,没点文化还以为是夸人。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好诗好词,人人都爱搬运引用,但诗词的本意往往在搬运间被模糊掉了,比如这句诗,出自“诗圣”杜甫之手,杜甫写这句诗是骂人用的,是不是有点意外?
只看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就是讲音乐好听,比得上天宫的仙乐。天宫的仙乐我等凡人虽然没听过,但我想,耳边这乐声如此美妙,天宫仙乐也不过如此了吧?太幸运了,我竟然能听到如此好曲。
但这句诗的真相是:杜甫表面夸曲子好听,实际却把人骂到骨子里去了。杜甫是文化人,文化人骂人不会直接上脏字,而是拐弯抹角来。原诗出自杜甫《赠花卿》,看题目就知道此诗是杜甫专门写给“花卿”的作品。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题来了,花卿是谁呢?花卿是唐朝的一个武将,名字叫花敬定。花敬定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很大的名气,跟郭子仪那种级别完全不能比,但花敬定惹到了杜甫。原来,花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一个部将,论打仗还是有三分真本事。
但这个人太骄傲了。他的骄傲表现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带着人马平定了梓州刺使段子璋的叛乱后,开始了一系列神操作。立下如此大功,本来骄傲点也没啥,但花敬定自己反而开始纵容手下兵士到处抢东西。
有个女子手上带着金镯子,花敬定看到了,就让兵士去抢。女子不肯,花敬定一怒之下吩咐兵士断其手腕,将镯子硬生生取下。可想而知,杜甫看到这些事,会有多厌恶花敬定。
而且,花敬定返回成都后,每天在府中饮宴,丝竹歌舞不断,他使用的音乐居然还是天子礼制,这在古代可是大大的僭越。论辈分,花敬定是杜甫的晚辈,而且花敬定这样一个小小的稍有战功的武将,杜甫完全没必要去夸他。
所以当杜甫坐在花敬定的家庭音乐会上,听到那些美妙乐曲时,他写了这首诗。看起来,不管前面两句还是后面两句,都是在讲音乐动听,其实不然。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讲成都(即锦城)上空整天飘着美妙悠扬的乐声,这乐声如有实质,飘啊飘啊,飘到江面随风悠悠四散,或者缓缓地飘入云中,让人的精神都随之舒缓下来;
这么美妙的乐曲,原本应该是天上(皇宫)才能演奏,人间本来听不到的,现在居然也能听到了啊。既然“只应天上有”,人间本就不该“闻”,偏偏杜甫还在花敬定的音乐会上听到了这种曲子,而且不止听到一次,整天都能听呢。
短短28个字,杜甫将内心的讽刺都写出来了。这讽刺不是直接来的,而是表面夸,暗地里讽刺,这才是绝妙的地方,没点文化、没深入了解,单看诗句表面,谁能看出这是骂人用的句子呢?正所谓“似谀似讽,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
中国诗词的文化博大精深,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学习。
以上基本全属“抄录”,咱呢是为了把所讨论的问题理解得清楚明白。
接下来呢才是笔者的认知:上文所言,确有道理。不过咱中国的语言文字里,基本的字解词义自然相对恒定对吧,要不然作为工具的语言文字肯定无法拿来供人进行基本的社会交流。但仍旧有一些涉及社会学科,或者说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和面对不同的语言环境时,那些“相对恒定”词语都会凸显一定的甚至全盘否定表达你信不?笔者老家山西晋南农村,如果受到他人的大力帮助,受助者通常会很感激:“俺这辈子可把你记住嘞”,双方都欣慰没问题吧;但同样的话,比如在**《算计》里,言者与听者都变成那种混码头的家伙,语气和语义自然也变了,原本的感谢报恩也变成了要挟和威胁。
再比如以下词语,你说是褒义还是贬义——
骄傲,妩媚,按图索骥,暗送秋波,独善其身,粉墨登场,顾影自怜,规行矩步,呼风唤雨,昏天黑地,冷若冰霜,冷眼旁观.......
结论来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杜甫诗歌里,花敬定的家庭音乐会上,的确是暗讽,是诅咒,是嗤之以鼻,但并不妨碍此两句诗在今天的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理解——称誉、称赞、以及打心眼里的赞许。
所以,尽可继续按你的感觉来好了,没错的。譬如一位女士,感觉“蛋挞”一词很不雅,因而拒绝品尝,点菜时也忽略之,正常至极,原因也简单——感觉别扭。
“马后炮”这个词在绝大多数人的表述里,意思指向是“为时已晚,赶不上趟了,好事遂成遗憾”,从来无人表示有过误会。忽然有个家伙自觉多才,说:“‘马后炮’乃象棋对垒里‘将’对手几乎最完美的的招式,故而以此喻‘没赶上趟’没道理;相反,是一种绝佳方式.......”
甭问,此主儿不是个傻子便是个痴货。
肆无忌惮啥意思
肆:放肆;忌:顾忌;惮: 害怕 。 非常 放肆,一点没有顾忌。
成语出处: 《礼记·中庸》:“ 小人 之(反)中庸也,小人而 无忌 惮也。”
成语例句: 她们都是横冲直撞,真真是 肆无忌惮 。
繁体写法: 肆无忌惮
注音: ㄙㄧˋ ㄨˊ ㄐㄧˋ ㄉㄢˋ
肆无忌惮的近义词: 肆意妄为 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
肆无忌惮的反义词: 规行矩步 ∶循规的行为与蹈矩的举止。比喻品行方正 他们被教诲学习温文雅静,怎么圣人一样规行矩步。柯灵《遥夜集 循规蹈矩 适合常规和习俗 与镇上循规蹈矩的人合不来 也用于形容拘守成规,不敢有所变动皆因看的你们是三四代的
成语语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补充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run riot
俄语翻译: разнузданный <наглый>
日语翻译: ほしいままに,何らはばかるところがない
其他翻译: <德>skrupellos <rücksichtslos><法>laisser toute retenue <suivre toutes ses fantaisies>
读音注意: 惮,不能读作“tán”。
写法注意: 惮,不能写作“弹”。
千篇一律啥意思
千篇一律:[ qiān piān yī lǜ ]
千篇一律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详细解释
1. 解释:也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的意思。
2. 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宋·苏轼《答王庠书》:“今程试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
3. 示例:她又开始说起~的恳求的话语来了。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5. 近义词:千人一面 ,老生常谈 ,规行矩步 ,如法泡制
6. 反义词:别有风味 ,独出心裁 ,别开生面 ,别出新裁
和千篇一律相近的词有啥
相近的词有
★老生常谈
[lǎo shēng cháng tán]
老书生经常讲的话。比喻听厌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原作老生常谭。《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谭。” 老生:年老的读书人。
★如出一辙
[rú chū yī zhé]
好像从一道车辙上走过来。形容两种言论或行动一模一样(多含贬义)。
★一成不变
[yī chéng bù biàn]
《礼记·王制》:“刑者,侀(型)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原指刑法一经制定,不可改变。后用以指固定不变。成:形成。
★照猫画虎
[zhào māo huà hǔ]
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一模一样
[yī mú yī yàng]
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
★千人一面
[qiān rén yī miàn]
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
★规行矩步
[guī xíng jǔ bù]
按规矩走路。比喻说话行动拘谨,严格按规矩办事。《晋书·张载传》:“今士循常习故,规行矩步。” 规、矩:法则,规则。
★如法泡制
[rú fǎ pào zhì]
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现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