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剧中的舞蹈艺术

2.八个样板戏的顺序

3.求白毛女舞剧观后感 最好要原创的哦 1200字 上传文件哦

歌剧中的舞蹈艺术

芭蕾,在中国若从清末在宫廷里表演算起-洋为中用的芭蕾舞剧

“大歌剧”产生于19世纪的巴黎,这是一种具有国际风格的大型歌剧,采用历史的或虚构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舞台上充满了奇景艳服、芭蕾舞和各种跑龙套的方阵队列。它几乎摒弃了美声唱法的精巧细微,极大地扩充了乐团本身和它在戏剧中的作用。第一出公认的大歌剧是梅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的《魔鬼罗伯特》(Robert le Diable)。梅耶贝尔和阿勒威(Fromental Halevy)之后,大歌剧开始反映出新的音乐趋向,发展成多种多样的混合形式。这时期的法国歌剧作家还有白辽士和奥芬·巴赫,二人主要作品有《天堂与地狱》(Orphee aux enfers)、《特洛伊人》、《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等。

德国浪漫主义的歌剧是《自由射手》(Der Freischutz)等作品,它们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先导,这时期兴起的还有轻歌剧,约翰.史特劳斯的名作《蝙蝠》使之发展到颠峰。

音乐剧

就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 “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美国百老汇里面演出的就是音乐剧。

歌剧(opera)

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著名的《茶花女》就是歌剧。

舞剧

作为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在可供查证的史书典籍中尚未见有关舞剧艺术起源的记载,不过,具有戏剧因素的乐舞却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时期,著名的《大武》就是综合了舞、乐、诗等艺术形式,表现武王灭商这一历史事件的情节性大型歌舞。此后出现的《九歌》,虽具有更强的舞剧因素,但依然不是我们今天所共识的严格意义的舞剧。至于明、清以后,舞蹈融入戏曲的史实,也不能说舞剧已经诞生。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舞剧于本世纪30年代方才初见端倪。从某种意义上说,经过“外来艺术”的引进和吴晓邦、戴爱莲、梁伦等新舞蹈艺术先驱的探索,才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国民族舞剧艺术。

中国舞剧的探索始终遵循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注重融会贯通和群众的喜闻乐见。民族舞剧的探索促进了戏曲舞蹈的提炼与改造,逐渐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古典舞风格”。

从1949年至“”前可看作其实验性的新兴期,创作大都以继承发展戏曲舞蹈与借鉴前苏联芭蕾舞剧的经验相结合。其间作品有:《和平鸽》、《盗仙草》、《碧莲池畔》、《刘海戏》、《宝莲灯》、《鱼美人》、《小刀会》、《五朵红云》、《蔓萝花》、《蝶恋花》、《狼牙山》等。

“”后进入文艺复苏期,全国各地竞相推出大型舞剧,舞剧的创作视野和表现题材都有了极大的拓展,中国舞剧在大胆地吸收、借鉴中,更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间作品有:《丝路花雨》、《文成公主》、《铜雀伎》、《半屏山》、《奔月》、《凤鸣岐山》、《木兰飘香》、《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卓瓦桑姆》、《珍珠湖》、《灯花》、《森吉德玛》、《春香传》、《阿诗玛》、《丝海箫音》、《蘩漪》、《悲鸣三部曲》、《雪妹》、《红高梁》、《边城》等。

在中国舞剧中还有一类作品,就是气势恢弘的乐舞史诗。它本是中国自古以来乐、舞、诗三位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千年以前的《大武》、《九歌》等,此类作品可以包容的题材十分广泛,以表现气势宏伟的重大的历史题材为其擅长。建国后的三部型音乐舞蹈史诗《人民胜利万岁》、《东方红》、《中国人民革命之歌》堪称绝版。

另外,新时期以来,我国还陆续上演了不少仿古的大型乐舞。如《仿唐乐舞》、《唐·长安乐舞》、《编钟乐舞》等。此外,反映民族风情的题材也可谓琳琅满目。其中以《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土里巴人》等代表。

舞剧的审美:

在歌剧的欣赏中,视听觉的相互补充可使观众获得更强烈的美感。如果听而不视,会影响欣赏的效果,但不会从根本上削弱音乐的表现力。即使在家里欣赏歌剧唱片,也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但是在舞剧的欣赏中,就不能只听不看,只有视听觉的交融才能感受到舞剧的美感。当然,出色的舞剧音乐也可以单独用听觉来欣赏,不过这种欣赏已经变成为音乐欣赏而不是舞剧欣赏。

八个样板戏的顺序

八个样板戏的顺序是:

1、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部经典的现代京剧剧目,讲述的是解放军一支骁勇善战的203小分队与在东北山林盘踞多年的土匪座山雕斗智斗勇的故事。

2、京剧《海港》《海港》名为《海港的早晨》,是上海京剧院1964年排演的一部反映码头工人教育下一代的一部淮剧。这出淮剧一经演出,颇受码头工人的欢迎。1971年,被改编为现代京剧的《海港》在首都北京首演,两年后,《海港》在全国公映,来自各地的戏迷通过《海港》认识了上海码头,感受到了码头工人迎朝阳勇向前的蓬勃朝气。

3、京剧《红灯记》讲述的是李玉和一家三代人为完成党组织任务,与日寇斗智斗勇、英勇献身的故事,赞颂了中国***先烈光辉的人格。剧中的唱段朗朗上口,在保留传统唱腔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作,留下了有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浑身是胆雄赳赳”等朗朗上口又富于表现力的经典唱段;但因其创作意图中政治色彩明显,使得情节和人物塑造都生硬。

4、京剧《沙家浜》讲述了抗战时期,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率领十八名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地下***员阿庆嫂依靠群众,机智巧妙地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并一举歼灭日伪军的故事。

5、京剧《奇袭白虎团》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排副排长严伟才带领尖刀班,在朝鲜当地群众的协助下深入敌后,出奇制胜,歼灭韩李伪军白虎团的故事。

6、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该片讲述了海南贫家女吴琼花遭到当地恶霸南霸天的几次欺压,昏之际得到装扮成华侨富商的红军干部洪常青及其手下的救助,后在其帮助下决心加入娘子军队伍。在不断的任务中,在洪常青的帮助之下,吴琼花的思想从小我转向共产主义。最后在娘子军共同努力下,“她们”解放了椰林寨,击毙了南霸天。

7、芭蕾舞剧《白毛女》是2011年为庆祝中国***建党90周年,由文化部主办、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出品、国家大剧院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联合制作、北京市东方华夏艺术中心承办、延安鲁艺文学院校友会协办的大型民族歌剧。

8、交响音乐《沙家浜》是中央交响乐团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而成。意义不仅仅是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舞台,更在于“它”响应了主席所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

9、从1970年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京剧)红色娘子军》,《(舞剧)沂蒙颂》《(上海交响乐团的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舞剧)草原儿女》《(京剧)平原作战》《(京剧)杜鹃山》等作品,使样板戏的数目增加到了十七个。

求白毛女舞剧观后感 最好要原创的哦 1200字 上传文件哦

白毛女》芭蕾舞据观后感言

前几天,正值市人大代表大会召开时机,市政府特邀了上海芭蕾舞团到开远市表演的舞剧《白毛女》,同事约我一同去观看!我也是第一次现场观看芭蕾表演!现场气氛果然不错,舞台布置场景特别漂亮,逼真!演员们也个个表现出色!芭蕾艺术果然与众不同,非凡的享受!

剧说《白毛女》是上海芭蕾剧团里的经典剧目,“喜儿”这实在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人物角色了。全剧从喜儿到白毛女,贯穿出现了四位饰演者,但表演最精彩的莫过于首尾两位,代表了当前上芭的舞蹈水平。

前两幕出场的“喜儿”感觉瘦弱单薄,却在痛斥黄世仁时,竟能释放出那样咄咄逼人的惊人气场,特别是演员的软度与旋转,实在为之震撼。而成年的“白毛女”,动作更显干练稳重,把一段悲惨的故事娓娓道来,从技术表现到思想内涵,都更饱满了剧中的人物形象。她在剧中的复合转非常精彩,据说也是此剧的亮点。

确实,经典剧目的艺术成就无可厚非。但艺术毕竟是在发展的,用现在的眼光去评价将近四十年前的作品,相信很多前来观看的中年人都是借着《白毛女》去追忆过去的那个年代,追忆曾经的那些童年景象。看来艺术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了,它更大的魅力应该源于沟通,一种跨越年代的心灵沟通!

第二天与同事又谈论起白毛女喜儿,同事的一些话让我们陷入思考,同事说:“杨白劳不讲理,欠了人家的债就应该还,到处躲债不应该,那是违法的!那白毛女也真是的,人家黄世仁有权有钱,标准一个大款,这样的主儿贴都贴不上,她却为了穷大春逃到山洞里受苦,傻帽儿一个,换作现在社会,有多少穷人家的女孩梦想着伴这样的大款呀!再就是黄世仁真笨,应该用上门说媒这样的方式处理,先不提还债的事,先把喜儿娶过来!既然是一家人了,那债也就自然免了!从此喜儿与杨白劳都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黄世仁也得到了喜儿!用现在通俗的话说:这就叫“双赢”!

现在的社会上,似乎每天都在上演着喜儿与黄世仁的事故,而现代的“喜儿”们个个都以嫁给大款们为荣呢!

时代不同了!难道说“喜儿”也变了?

“红头绳”演绎人生的甜美

——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人物塑造有感

孙志峰

曾记得小时候,在爸爸妈妈牵领下到福州路210号市府大礼堂看过芭蕾舞演出,觉不出它的好来,总觉得没有南征北战的战斗片那样过瘾,不说话只是蹦蹦跳跳,没啥意思的。而今,在美琪大戏院观看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确感到是一场视觉盛宴。看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一种温馨扑面而来,固然,我时而被发展着剧情感动的流泪,时而被喜儿人生不幸哀叹,时而又被广大劳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欣喜雀跃!

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勇于创新,共同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据同名歌剧集体创作改编的成果。该剧初创于1964年,经小型、中型发展成为大型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一炮打响,并引起了全国轰动。该剧被誉为一部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精品,是中国芭蕾的奠基作品之一,1994年该剧被文化部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

一、人物刻画得比较鲜明、生动

第一、人物演绎。这部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并未因循于原作走捷径,而是根据芭蕾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造。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剧中主要人物诸如: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练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都刻画得比较鲜明、生动。

第二、人物外型塑造。喜儿--梳大辫子,穿红色斜襟袄衫;大春--戴白羊肚手巾包头。这些装束构成了人物的典型身份和地域特征,使观众一下子就明白了作品的时间、环境、事件等等因素。

第三、“红头绳”的象征意义。编导把“红头绳”作为象征着这对恋人的爱情信物,遂使双人舞变得情意绵绵、朴实亲切。在开始的段落中,二人是运用带有非常生活化的肢体语言,随着“红头绳”一点一点地系在了喜儿的辫子上,也充分表达了大春那浓浓的爱恋之情。尤其是第七场喜儿和大春的双人舞,是具有人物性格鲜明和浓厚民族色彩的舞段,深受人们的喜爱。舞蹈集中了喜儿和大春这对恋人纯真可爱和不屈不挠的性格速写,使得人物性格随着戏剧情节的推进而有层次地发展,展现了他们甜蜜的爱情与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二、音乐、美术、舞蹈三位一体

第一、舞蹈语汇塑造人物。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演员在台上不说也不唱,完全依靠形体的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主题思想的演绎、矛盾冲突的展现、人物性格的塑造。在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舞蹈中出现了许多上肩的托举,不乏难度,但这些是根据中国自己民族的舞蹈语汇去发展创造,而不是照搬一些芭蕾双人舞的现成技法,所采用的语汇和表达的语境都是民族的,这是难能可贵的!女演员的踹燕、倒踢紫金冠跳,男演员的“云门大卷”等古典舞技术技巧完成得干净利索,这也为舞蹈增色不少。芭蕾舞剧的独特魅力就是在于音乐、美术、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的密切合作集成时空一致、视听统一的艺术效果。

第二、独特舞蹈的编排、构图烘托人物。芭蕾中的舞蹈格式有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独舞犹如话剧中的独白、歌剧中的咏叹调一样,长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抒发内心情感。群舞则用来渲染、烘托气氛,调剂色彩。在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剧中,由女演员组成的舞队排出各种几何图形,表演优雅的轮舞、圆舞,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舞蹈构图,往往是代表了该舞剧的典型场景。例如在序幕中的“北风吹”,充分得表现出了喜儿的欢欣之情,渴望能和父亲过好新年,希望能和大春哥好好相爱。舞蹈是无声的,是哑剧。剧中喜儿一系列的哑剧动作将她的快乐心情表露无疑。群舞在剧中出现得也是非常多。如前部分的“窗花舞”、中间的“战士舞”、最后的“红缨枪”部分,“太阳出”、“解放”等部分。

第三、洋为中用兼容并包。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既运用了外来芭蕾的语汇,又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等素材,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音乐上保留原歌曲中“北风吹”、“红头绳”等,还吸收了大量华北地区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为素材,采用了管弦乐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使舞剧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感,一直深深吸引着广大观众。每当舞台上稀疏的雪花飘落,熟悉悦耳的旋律响起,“北风那个吹啊,雪花那个飘啊,年来到……”舞蹈集中了喜儿和大春这对恋人纯真可爱和不屈不挠的性格速写,使得人物性格随着戏剧情节的推进而有层次地发展,展现了他们甜蜜的爱情与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现已成为中国古典舞教学剧目的保留教材。白毛女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被确认为“20世纪的经典”。

回首往日岁月,追昔扶今之情。对于80、90后或将展示了一个不曾遥远的历史、带来一份新的愿景;对于即将跨入知天命的60后,和着音乐,哼唱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歌子仿佛是在吟唱童年的歌谣。相信前来观赏者或将借着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去追忆逝去的那个年代,追忆曾经拥有的那些童年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