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小用的意思和故事-大材小用典故
1.成语故事:大材小用
2.大材小用的成语故事
3.狡兔三窟和大材小用的故事
4.大材小用是什么含义
5.成语故事中打草惊蛇和大材小用的意思
6.大材小用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成语故事:大材小用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词人,是他主张抵抗清兵入侵,才遭到排挤,把乌纱帽给弄丢了。
隐退了好多年以后,才被任命为浙江安抚使兼绍兴知府。那个时候,陆游也住在绍兴,两个人一见如故,结成了很好的朋友。
陆游觉得他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为了激励辛弃疾发奋图强,发挥自己的才干,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于是,就写了一首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送给辛弃疾。
诗中是这样写的:辛弃疾的才华,可以同古代的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相比媲美。但是,只让他担任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实在是“大材小用”。
什么意思呢?就是用大的材料,做小的材料使用。实在让人叹息、令人失望啊!
还在诗中鼓励他,要为恢复中原,而继续努力,千万不要气馁,不要因为受到排挤,就心灰意冷,失去斗志。
辛弃疾在67岁的那一年,这位始终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最终,在郁郁寡欢中忧愤而。
“大材小用”,原来是用来比喻有才华的人,甘愿居在下位。
现在,泛指对人才使用不当,从而造成人才的浪费。
大材小用的成语故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为我国南宋词人的杰出代表。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田园诗人叫刘瞻,辛弃疾当时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将来准备干什么?”
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然而,此后的辛弃疾果然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
公元1127年,金与南宋签订了和约,南北暂停战争。1161年,金主元颜亮,破坏了和约,率领四十万大军,南下侵宋。平静了二十年的中国北方,再起波涛。
中国北方人民,受着金人统治,时刻怀有反抗的心。这时,趁金人南侵之际,后方空虚,便纷纷起义。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率领二千多人,组成抗金队伍,投奔到当时最大的起义军耿京的队伍中。
金人的这次南侵,不仅遭到失败,完颜亮也被部下杀,而且,后方金人朝廷内部也发发生政变,留守的完颜雍自立为帝。在这情况下,金人只好退兵。
辛弃疾认为,这正是南北联合,夹击金人,收复失地的最好机会,便建议耿京联络南宋朝廷。宋高宗接受了耿京的提议,并委任了耿京、辛弃疾等人官职,让他们北上传达一起抗金的旨意。
然而,就在一行人北上的途中,耿京手下张安国为金人收买,杀了耿京,并率众投降金了。听到此消息后,辛弃疾愤怒异常,带着骑兵五十人,连夜奔驰五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拥兵五万之众的金军大营,把正在庆功酣饮的叛徒张安国缚在马上,押往建康,斩首示众。辛弃疾胆识和勇气震动了朝廷内外。
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他的抗击金国收复失地的报复始终没有得到施展。二十五岁那年,辛弃疾将其救国大计《御戎十论》进呈孝宗,未被采纳。三十岁,辛弃疾又书《九议》送交宰相虞允文,仍不见用。到了三十九岁,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建立了一支“飞虎军”,成为沿江抗金劲旅,武功卓著。不幸,两年后反被人诬陷,削职退隐。尔后又长期遭受排斥打击,但其救国复兴之志从未泯灭。
当辛弃疾六十四岁那年,有一次去拜访住在绍兴西郊的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 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
无奈辛弃疾这次去了后,仍没有得到重用,最后宋朝还是向金求和了。就这样辛弃疾这位大有作为的文武全才一生壮志未酬,雄图莫展,在六十八岁时含愤辞世。
尽管辛弃疾南归后无法施展抱负,但他统一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写了600多首词,反映了当时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事实,抒写了他自己昂扬奋发的报国热情,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朝廷主降苟且的批判。他为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作品,因此被誉为爱国词人。
辛弃疾小传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省滁县),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辛弃疾是词中深入的反应了当时尖锐的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有《稼轩长短句》集。
狡兔三窟和大材小用的故事
(一)狡兔三窟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田文,号孟尝君,门下养了三千宾客,其中有一个门客叫冯谖(xuān),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一直没有受到孟尝君的重视。一天,孟尝君召集宾客,问道:“我在薛地放了不少债,谁能为我去收取本利?”别人还没开口,冯谖抢着说:“我愿意去。”孟尝君点头同意。冯谖又问道:“我收完了债,要给您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随口说:“先生看我家中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谖带着债券来到薛地,他召集老百姓,把债券覈对后,放火烧了。他对老百姓说:“孟尝君体谅大家的苦处,命令我将所有的债券一概免除!”借债的百姓无不感激涕零。
冯谖见到孟尝君后,诉说了一切,孟尝君很不高兴。一年后,齐王罢免了孟尝君,三千宾客都跑了。冯谖劝他去薛地居住,孟尝君的车子走到离薛地还有一百里的地方,薛地的老百姓就前来迎接。孟尝君叹了口气说:“先生为我买了‘义’,我今天才算真正见到了。”冯谖说:“狡兔三窟,方能免除一,如今只有一窟,还不能高枕而卧,让我再为您凿两个窟吧。”
冯谖来到魏国游说,魏王派出使者带着马车一百辆和黄金千金,去薛地聘请孟尝君。冯谖又劝孟尝君拒绝他们的聘请。这样,魏国的使者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就是不肯到魏国去做相国。
齐王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恐怕孟尝君为别国卖力,连忙派大臣带上千斤黄金和一柄有白玉佩带的宝剑,到薛地去向孟尝君谢罪,并恢复了他相国的职务。这就是冯谖为孟尝君凿成的第二窟。
随后,冯谖又要孟尝君向齐王请赐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庙,供奉起来。宗庙建成后,派人去报告孟尝君说:“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狡兔三窟”比喻要多想几个办法来保护自己。
(二)大材小用
诗:“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释义比喻对人材的使用不当。
故事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大材小用是什么含义
大材小用,释义是:大的材料用在小处。多指人事安排上不恰当,屈才。
大材小用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人才使用不当,导致人才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了浪费。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某个人的才华或能力被用在了过于简单或低级的工作上,或者某个具有高级技能和知识的人才被安排去做一些普通的工作,使得他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专家被安排去做一些简单的文书工作,就可能会被认为是大材小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能力和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浪费了他所接受的培训和教育。
大材小用还指在工作中,由于工作任务的不同,有些工作需要的人才和能力要求较高,而有些工作则相对简单,不需要太高的人才和能力。如果一个具有高级技能和知识的人才被安排去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就会导致他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可能会让他感到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人才使用上,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将人才的能力和知识发挥到极致,让他们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断提高人才的技能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学成语的意义和价值
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道理、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来源广泛,或为传世经典、或为巨著名作、或为历史故事、或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其字里有话,话外有音,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华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掌握了它,就掌握了汉语的精髓,中华文化的根本。
成语故事中打草惊蛇和大材小用的意思
打草惊蛇 [ dǎ cǎo jīng shé ]
释义:打草惊了草里的蛇。 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 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例 句: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大材小用 [ dà cái xiǎo yòng ]
释义: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出 处: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例 句:一个人有没有才能,要经过客观实践的检验才能知晓,有的人自恃才高,总以为自己~,受了委屈,这也大可不必。
希望帮到你,满意的话还请采纳哦
大材小用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大材小用的典故: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他的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他是由祖父抚养成人的。辛弃疾长大后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他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
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
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他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了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共同打击南侵的金军。
但是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他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陆游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陆辛二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探讨民生,他们因为志趣见解相同。二人都生出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后,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这样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陆游鼓励辛弃疾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了。
大材小用的汉语词典解释:
大的材料用于小处。比喻人才使用不当,不能尽其才。
●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大材小用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怀才不遇、牛鼎烹鸡、牛刀割鸡、大器小用、明珠弹雀
反义词:人尽其才、人尽其材、杀鸡焉用牛刀、量才录用、绠短汲深、物尽其用、知人善用、小材大用
用大材小用造句:
1 这位诗人虽然抱负远大,却始终被大材小用。
2 他这么高的文化,来干这种事,真是大材小用。
3 杀鸡用牛刀真的是大材小用。
4 你不要认为这对你是大材小用,有才无才,才大才小,我们都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承认。
5 你来敝公司帮忙,可说大材小用,请暂委屈一下吧。
6 但是就此工作,他们认为我资历过高,大材小用。
7 移民很可能穷困而且就业不足;有能力的人都被大材小用。
8 刚到这儿时他认为他是大材小用了.
9 据估计,截至到现在,包括那些被大材小用的就业者在内,美国未充分就业人员的总数已经达到近900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