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瞻远瞩和果断决策——如何成为驾驭全局的“统帅型”企业领袖

2.四个合格标准自我剖析材料

高瞻远瞩和果断决策——如何成为驾驭全局的“统帅型”企业领袖

高瞻远瞩与眼观全局-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

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对于曹操来说是一次真正确立霸主地位的战役,经此一战,袁绍拱手让出了北方霸权,本来,袁绍是完全有机会赢取这场胜利的,那么袁绍究竟输在哪里?陈寿的《三国志》认为曹操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用人,或者说是善于激励人才。

曹操很早就预见到,要想在汉末乱世时代成就一番霸业, 人才是关键,有了人才就有了最关键性资源, 所以曹操曾连续三次颁布求贤令,提出了 ”唯才是举” 的口号,这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几乎颠覆了当时人们的传统用人观。 他知人善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如作风正派、清正廉洁的崔琰和毛玠,曹操就让他们去主管选拔官员的工作,结果他们推荐上来的干部都是德才兼备的;如做事任劳任怨的枣祗和任峻,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屯田制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还有一个叫文聘的,原是刘琮的部下,赤壁之战前刘琮投降了曹操,当时他劝文聘一起投降,但文聘不肯,一直苦守着工作岗位,一直到曹操南下过了汉水,文聘才去见曹操。曹操跟他开玩笑说,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他非常严肃地说,我原来是跟随刘表报效国家的人,现在我没有做到这一点非常惭愧,因此我只想守住这个地方,做到既无愧于地下九泉的人(刘表),也无愧于他托给我的孤儿(刘琮),我是万般无奈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来见你的,哪有心思和脸面早早地来见你呢?说完号啕大哭。曹操一听,肃然起敬,赞扬文聘是个忠臣,派他去做了江夏太守。文聘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就是几十年,由关内侯、亭侯、乡侯到县侯,爵位上去了,但他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替曹操守住了这个咽喉要地,最终击败了关羽和孙权,为曹操的统一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曹操用人的方略,只要是人才,都可为我所用、量才而用,以相互信任和科学的激励机制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士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示出了曹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驭人之术。曹操以这样的一种胸襟和作风广纳贤才,到曹操去世前,聚集在他身边的文臣武将就有几百名,光是重要谋士就有102人,这种人才兴旺的局面最终帮助曹家完成了统一大业。

我们再来看一看曹操的决策,曹操的决策体现为:机心似海,当机立断。

作为领导者可以做错决策,但不能不作决策;可以独断专行,但不能犹豫不决。 比如,2009年末,给自己入主白宫到现在做了一个总结。他说:“我对自己第一年的工作表现并不满意,但我起码证明了,面对艰难决策,包括那些不受人欢迎的决策,我是敢拍板的!”

当今很多企业主在面对艰难决策时,往往犹豫不决,拖到后来干脆不做决策,他想反正我是老板,我不决策,你们又拿我怎样?殊不知,分崩离析的危险正悄悄靠近。

** 曹操的正确及时决策首先表现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争取政治主动这件事上。**

以曹操为首的魏国是鼎立三国中势力最强的一国。魏国势力强大,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曹操凭自己的努力,无数次刀光剑影的战争中拼打出来的。

当时董卓打着诛灭宦官的旗号,率师进京后,就把持朝政,废除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就是后来的汉献帝,把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在政治上占据主动。这一切曹操都看在眼里,只是当时自己实力不够,难与争锋。公元192年,王允用计杀董卓,卓将李傕、郭汜等联军攻破长安,汉献帝就落进他们手中。后来掌控汉献帝者又几次易手。曹操在公元195年击败吕布,接着又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二月,击败汝南颖川一带的黄巾农民军,攻下许县(今河南许昌),势力更大大地扩展起来。这时汉献帝已回到洛阳,曹操的谋士荀彧首先向曹操建议,”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并告诫曹操:”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曹操于是立即派心腹大将曹洪引兵先行,接着又亲自赶到洛阳,朝见汉献帝,借口洛阳残破,并用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使自己出外征战时,中枢的大政可由荀彧来调度。汉献帝从此就成为曹操手掌中的傀儡了。自从曹操迎取汉献帝定都许州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不仅使自己的地位高出于一切文臣武将,而且此后发号施令或是讨伐其他政治军事强势集团,都用汉献帝名义,名正言顺,在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官员及军队中造就自己的正统地位,给自己的行动带来极大的方便。

官渡之战前,袁绍与曹操双方力量对比,明显是袁强曹弱。袁绍占有冀、青、幽、并四州,地广,兵多,粮食比较充足。曹操只有豫、兖二州,地狭,兵少,粮食不足。从表面上看,曹操不如袁绍,但从内在的深层次的优势看,袁绍却不如曹操。也就是说硬件曹操不如袁绍,但软件曹操却比袁绍强。正如荀彧分析的那样,曹操有“度胜”、“谋胜”、“武胜”、“德胜”的优势,要打败强大的敌人袁绍是完全可能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曹操才敢于以弱抗强。

当时,两军对峙官渡,正是人困粮缺的时候,曹操感到难以支撑下去,准备撤军,在荀彧的劝阻下,才又苦苦坚持,等待转机的出现。结果转机真的出现了。这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在自己的正确意见多次得不到采纳时,而且又赶上家人在邺城犯法被捕,为防受到诛连,他才投奔了老朋友曹操。许攸的到来,使处在绝望海洋中的曹操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许攸告诉曹操,袁绍的辎重万余车储备在乌巢一带,屯军守备不严,若派轻兵突袭,焚烧他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不出三天,袁氏自然溃败。 正是听到许攸的真实情报和真诚的劝告,曹操才转弱为强,反败为胜,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另外,曹操从缴获袁绍的书信中,查出许昌和军中的人与袁绍暗中联络的书信,当经办人员请示曹操如何处理时,曹操大度地说统统烧掉,这让那些写信的人原本提心吊胆的心一块石头落了地。曹操是深通心理学的人,他豁达地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这样做就消除了众人的疑虑,安定了人心,使部下更心塌地地为他卖命。

从上面几次关键决策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比较注意吸收正确意见的人,能分析利弊,择善而从。

曹操广泛屯田最直接最明显的结果,是他的军队开始摆脱缺粮的威胁,使他有可能壮大自己的力量,战胜对手,统一北方,进而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四个合格标准自我剖析材料

四个合格标准自我剖析材料如下:

强化大局意识,自觉做到讲规矩、有纪律。大局意识是关键和保证,就是要具有宏大视野、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坚决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整体、眼前服从长远。

要开阔眼界视野。要开阔视野、开阔胸襟、开阔气度,具有宽广宏大的视野,眼界要开阔,眼光要长远,登高望远,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树立战略思维。

要坚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提升思考问题的高度,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度,扩大观察世界万物的空间维度和时间跨度;要服从服务大局。

要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努力服务大局,自觉站在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凡事讲规矩、有纪律,增强规矩意识,坚守法纪的底线,坚决贯彻落实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确保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在末端。

强化看齐意识,自觉做到讲奉献、有作为。看齐意识是标尺和基准,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奋发有为,确保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要自觉“见贤思齐”。古语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达到同一水平层次;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