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见肺肝打一正确生肖-如见肺肝猜一肖
1.一见肺肝尽的解释是什么
2.何为诚意文言文
一见肺肝尽的解释是什么
诗词名称:《酬别致用》。本名:元稹。字号:字微之,字威明。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化鲜卑族。出生地:河南洛阳。出生时间: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去世时间:太和五年(831年)。主要作品:《过襄阳楼》《遣悲怀三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明月三五夜》《行宫》等。主要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一见肺肝尽”的详细介绍:
一、《酬别致用》的全文点此查看《酬别致用》的详细内容
风行自委顺,云合非有期。
神哉心相见,无_安得离。
我有恳愤志,三十无人知。
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
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
济人无大小,誓不空济私。
研几未淳熟,与世忽参差。
意气一为累,猜仍良已随。
昨来窜荆蛮,分与平生隳。
那言返为遇,获见心所奇。
一见肺肝尽,坦然无滞疑。
感念交契定,泪流如断縻。
此交定生,非为论盛衰。
此契宗会极,非谓同路歧。
君今虎在柙,我亦鹰就羁。
驯养保性命,安能奋殊姿。
玉色深不变,井水挠不移。
相看各年少,未敢深自悲。
二、元稹其他诗词
《菊花》、《离思五首·其四》、《行宫》、《赋得九月尽(秋字)》、《晚秋》。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酬别致用的详细信息
何为诚意文言文
1. 诚意 文言文翻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
小人闲居[2]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3],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4]。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6],故君子必诚其意。
[7][1]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
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恶,好,上字皆去声。
谦,读为慊,苦劫反;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2] 闲,音闲。
闲居,独处也。[3]厌,郑氏读为黡。
厌然,消沮闭藏之貌。[4]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5]引此以明上文之意。
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6]胖,步丹反,安舒也。
[7]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1][1]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又曰:“知至而后意诚。”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
然或已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释义诚其意者,首在认自本心,识自本性。
知心是妙智慧体,明体而达用,真信达真诚。认识不透,无真知。
觉悟不透,不能入门。因其信不坚、意不诚,要诚其意是自欺也。
贪欲感其心,爱欲劳其神。欲爱之心放不下,达诚意是自欺也。
知人生如幻,厌社会家庭,想世外另有桃源,厌社会人生如臭是自欺也。急求大学之道,爱大学之理,穷之不舍,惜如命。
爱不释手而放弃一切,意为之好好,是求之太过急也。大学者,内圣外王之模范。
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顾圣不顾凡,早晚也得完。
顾凡不顾圣,早晚也没命。大学成就自然诚诚,非意识之厌烦与好好。
实践真理者是真诚意。即慎思、理明、达实是真行者。
盲目急于求成过之,精进勿懈怠。大学是培育人之典范的指南针。
当何行、大智慧者自明。诚意完全是从心意下功夫、开发天赋妙智慧之行驰。
理明透彻心自明者一达,非一朝一夕之速成。诚意的基础功是:纯诚无二念。
千思万虑,彼伏此起,一念接一念,思万物、生万象、虑万事、应万变,精神集中,此即是一念纯诚的诚意功夫。一个心一个念都千差万别,繁琐复杂的豆腐账,账目才能清晰,了然万念空。
这就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独立思考功夫。即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即安而后能虑。不明定静安虑本质者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心态意识,把虑当成是自心不安静、当成是胡思乱想。
虑是一念,虑千差万别不同的事,并没有二念从生。意生乱念是二念生,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
虑之一念纯是正常思维活动。生二妄念,即想停止思维活动达到空寂无念是虑之患。
患者臭也。不理他,让念来去自由,即无好无臭的自然之道。
还自然本来之一心一念,唯一无二是慎独。此即诚意也。
这就是黄帝的“独立守神”,老子的“抱元守一”,孔子的“执中贯一”,释迦的“万法归一,一性圆明”来源于诚则灵,灵则明的诚意功夫。心明妙智慧开,正大光明之心现前,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
心如草木顽石、什么都不想是诚意之大忌,是正心之大患。文王穷理尽性达天命,大舜执中精一万法通,达摩全凭心意下功夫。
不思不得,所以虑而后明明德。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社会人生,成家立业,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人前显贵、蒸蒸日上之心人皆有,这是正确的。但应素其位而行,士农工商各尽其职、不越乎其外。
而且上进之心不甘人后是正确的,绝对能步入光明大道。否则,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人见利不见害,鱼见食不见钩。人见利忘义,奸巧险恶。
老子说祸福无门由人自招。此章从内心开刀,慧剑斩断内心世界之杀盗*酒妄。
土壤再适合、心不生不良种子,恶果自然不生。船到江心补漏难,马到临崖收缰晚。
上欺祖、下灭子,遗臭万年,实乃不修诚意正心之过也。不杀无凶犯相,不盗没贼相,不邪*没有奸相。
酒本无罪,不理智者生醉鬼相。一切由心生、由心造。
正心圆满功德相,独立思考去污除垢,显光明做君子。跳舞本身没错,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活动,心邪意乱遭奸杀。
男做君子,女。
2. 文言文《诚意》的翻译是译文
所说的从意念中体现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厌恶坏事好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事就像爱好漂亮的美人,这便叫做自我满意(自我觉悟)。
所以,君子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一定谨慎不苟。小人平日做坏事,没有什么事干不出来;一旦遇见君子便气馁躲闪,掩盖自己的坏行为,显示自己的好行为。但旁人观察他,就像能看见他的肝肺一样。那掩饰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叫做,只有心中意念真诚才能在外表上显现出来。所以君子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一定严格谨慎。
曾子说:“很多眼睛注视着你,很多手指指着你,监视严厉啊!”财富能使房屋生色,道德能使自身生色,心地宽广才能身体安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意念真诚。
3. 1:《诚意》古文的全翻译 2:解释文章中所有(其)的用法 3:找出文一、题解
本段文字对于君子必须“慎其独”、“诚其意”,这些道德观念进行阐释。
二、分析课文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 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解析:
诚其意:“诚”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诚实”;“意”,意念、念头;使意念真诚。
毋:不要。
恶(wù)恶(è)臭 (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où)味的含义宽泛。
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
谦(qiè):通“慊”,满足。自慊:自我满足,不是为了别人才要求诚意。
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闲居:即独处。
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
揜:同“掩”,遮掩,掩盖。
著:显示。
如……然:像……的样子。
何益:有什么好处。
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润屋:使屋子光彩,“润”用如动词,即“使……润”。
心广体胖(pán):心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安泰舒坦。
三、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4. 文言文< >的翻译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译文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注解1、“人之视己”,这里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每个人。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见其肺肝然”。2、这里讲的是慎独与真诚。
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5. 《正心诚意》文言文正心诚意(自出王阳明弟子辑《传习录》)正心诚意· 答罗整庵少宰书 罗整庵(公元1465——1547年),即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
明代江西泰和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宰(明清吏部侍郎的别称)。
学术上主张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理气本为一物,著有《困知记》。阳明先生的这封回信写于正德十五年,罗的信见于《困知记》附录卷五。
参见《明儒学案》卷四十七。 原文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
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
恐未可安于听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
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喻,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
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
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
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译文 鄙人顿首谨启: 昨天幸蒙无倦教诲《大学》,因乘船匆匆,未能作答。
清早,在船上稍有空闲,把您的信取出又阅了一遍。到江西后只怕事务纷繁,首先在此略作答复,并请批评指正。
来信写道:“见道固然困难,若要体认道就会更困难。道的确不容易理解,但是,学也确实不能不讲。
恐怕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成为学问的最高标准了。” 十分荣幸!我岂能听到这番话呢?我怎敢自以为达到最高标准而心安理得呢?我正想就天下之道而加以讲明。
多少年来,对于我的学说,天下之人,有的讥讽,有的辱骂,有的不屑一顾。这些人愿意教导我吗?愿意一再开导我使我明白,只怕不能够救正我吧?但是,在天下钟爱我的人中,还有谁象您如此的深切周到,我该如何感激您的。
孔子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深感忧虑。但今天的学者只要读了几天书,略懂一点训诂,就自以为能够知道学问了,就不再去讲究探求了,真可悲!道,必须体察后才有所见,并非见道后才 *** 察道的功夫。
道,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并非在讲学之外还有明道之事。然而,现在讲学的人有两种,其一用身心来讲学,其二用口耳来讲学。
用口耳讲学的,揣测估摸,讲的尽是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内容。用身心讲学的,所言所行,的确是自己具备的东西。
能够知道这些,也就深谙孔子的学说了。 〔评析〕 孔子说过:“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典加之勤奋探究而求得知识的人啊。”
他还说:“圣,我还不能够;我只是不厌其烦地求索并且不知疲倦地教诲人的呀。”所以,他对于那种学业颓废,识见偏颇的人极为恼火,批评这种人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又不徙,不善不能改。”
阳明先生在这坦露了自己与孔老夫子同样的忧虑。 原文 来教谓某《大学》古本之复,以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补之传。
非敢然也。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
失在于过信孔子则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传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即明白而可通,论其工夫,又易简而可入。
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与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补?而遂改正补缉之,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 译文 在来信中,您认为我之所以要恢复《大学》的旧本,主要是由于我认为人的学问仅该在内心探求,而程、朱格物的观点不免要到心外去探求。因而我就删除了朱熹重分章节的作法,削减了他所增补的传。
我不敢这样做。学,它怎会有内外之分?《大学》的旧本亦是孔子相传的旧本,朱熹怀疑它有遗漏错误之处而重新加以改正补充,我则认为《大学》旧本并未有遗漏错误之处,就全部根据旧本罢了。
我或许有过分信任孔子的过失,并非有意否决朱熹重分章节的作法,并删削他增补的传。学问最贵在心中有所获得。
我心中认为是错误的,即便是孔子的言论,我也不敢说它是正确的,何况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我在心里认为是正确的,即便是平常人的言论,我也不敢认为是错误的,何况还是孔子呢?再者,旧本已继承流传了几千年,现在读来,在文词方面朗朗上口;就工夫而言,既简易又可行。又凭借什么来肯定这段必须在那里,而那段必须在这里呢?这里是否缺少了什么,而那里又需要补充什么呢?并且,随即加以改正并适当补充,您是不是。
6. 《正心诚意》文言文正心诚意(自出王阳明弟子辑《传习录》)正心诚意· 答罗整庵少宰书 罗整庵(公元1465——1547年),即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
明代江西泰和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宰(明清吏部侍郎的别称)。
学术上主张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理气本为一物,著有《困知记》。阳明先生的这封回信写于正德十五年,罗的信见于《困知记》附录卷五。
参见《明儒学案》卷四十七。 原文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
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
恐未可安于听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
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喻,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
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
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
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译文 鄙人顿首谨启: 昨天幸蒙无倦教诲《大学》,因乘船匆匆,未能作答。
清早,在船上稍有空闲,把您的信取出又阅了一遍。到江西后只怕事务纷繁,首先在此略作答复,并请批评指正。
来信写道:“见道固然困难,若要体认道就会更困难。道的确不容易理解,但是,学也确实不能不讲。
恐怕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成为学问的最高标准了。” 十分荣幸!我岂能听到这番话呢?我怎敢自以为达到最高标准而心安理得呢?我正想就天下之道而加以讲明。
多少年来,对于我的学说,天下之人,有的讥讽,有的辱骂,有的不屑一顾。这些人愿意教导我吗?愿意一再开导我使我明白,只怕不能够救正我吧?但是,在天下钟爱我的人中,还有谁象您如此的深切周到,我该如何感激您的。
孔子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深感忧虑。但今天的学者只要读了几天书,略懂一点训诂,就自以为能够知道学问了,就不再去讲究探求了,真可悲!道,必须体察后才有所见,并非见道后才 *** 察道的功夫。
道,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并非在讲学之外还有明道之事。然而,现在讲学的人有两种,其一用身心来讲学,其二用口耳来讲学。
用口耳讲学的,揣测估摸,讲的尽是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内容。用身心讲学的,所言所行,的确是自己具备的东西。
能够知道这些,也就深谙孔子的学说了。 〔评析〕 孔子说过:“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典加之勤奋探究而求得知识的人啊。”
他还说:“圣,我还不能够;我只是不厌其烦地求索并且不知疲倦地教诲人的呀。”所以,他对于那种学业颓废,识见偏颇的人极为恼火,批评这种人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又不徙,不善不能改。”
阳明先生在这坦露了自己与孔老夫子同样的忧虑。 原文 来教谓某《大学》古本之复,以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补之传。
非敢然也。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
失在于过信孔子则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传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即明白而可通,论其工夫,又易简而可入。
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与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补?而遂改正补缉之,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 译文 在来信中,您认为我之所以要恢复《大学》的旧本,主要是由于我认为人的学问仅该在内心探求,而程、朱格物的观点不免要到心外去探求。因而我就删除了朱熹重分章节的作法,削减了他所增补的传。
我不敢这样做。学,它怎会有内外之分?《大学》的旧本亦是孔子相传的旧本,朱熹怀疑它有遗漏错误之处而重新加以改正补充,我则认为《大学》旧本并未有遗漏错误之处,就全部根据旧本罢了。
我或许有过分信任孔子的过失,并非有意否决朱熹重分章节的作法,并删削他增补的传。学问最贵在心中有所获得。
我心中认为是错误的,即便是孔子的言论,我也不敢说它是正确的,何况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我在心里认为是正确的,即便是平常人的言论,我也不敢认为是错误的,何况还是孔子呢?再者,旧本已继承流传了几千年,现在读来,在文词方面朗朗上口;就工夫而言,既简易又可行。又凭借什么来肯定这段必须在那里,而那段必须在这里呢?这里是否缺少了什么,而那里又需要补充什么呢?并且,随即加以改正并适当补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