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争执、争辩、论辩的礼仪

2.君子之贼文言文步步高

3.模拟法庭观后感

4.妈说:我白养你了!

争执、争辩、论辩的礼仪

据理力争是不是成语-力理据争与据理力争

争执、争辩、论辩的礼仪

 与外界交往,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异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行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评判。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转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任何独立的、有主见的人都应正视这个问题。

 每个人留心自己的周围,就会发现,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装饰也能引起争辩。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是不愉快的,因为它的目标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 ,试图以一己的观念强加于对方。

 能不能使争辩成为一种愉快的、平和的思想交流呢? 当然能。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您让我口服心服。?

 我们称之为积极的争辩。

 获得积极的争辩的第一要点是避免无益的争辩。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意见与他人相左时,当言行遭人非议时,很多人的第一本能大概就是奋起辩驳。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往往就在这时发生了。其实,只要稍稍冷静一点,考虑一下这么几个问题,就可以避免误入歧途:

 ① 如果能最终获得争辩的胜利,它有什么意义? 如果败了呢?如果保持沉默呢? 比较一下这三种可能出现的效果。

 ② 自己辩驳一番的欲望更多的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虚荣心、表现欲或面子上下不来等) ? 如果是后者,大可就此打住。

 ③ 对方是充满敌意的吗? 彼此有着深刻的成见吗? 如果是,那么在这种非理性的氛围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浇油。

 对于不可避免的辩论,在它开始之前,就要做好准备,往?积极争辩?的方向上引导。辩论的目的无非就是寻求真理,或说公理。因此首先要有自己是靠着强有力的依据这一自信心。所谓真理或公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关键看强调哪一点,然后再据理力争。这种道理可以从律师的辩护中看到。这是以自己一方正面出击的策略。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应注意几点。

 ① 说理明白简单;

 ② 语气自信果断;

 ③ 多摆事实。

 同时,在言辞交锋中,还有一些针对对方要害处开战的辩论方法:

 ① 试着归纳复述引出对方结论的大致思路或理由,说明它们是错误的`或有偏颇的;

 ② 找出对方言谈中的漏洞与失误,予以驳斥;

 ③ 暴露对方?理据?的根本错误所在;

 ④ 对比式说明,使对方的错误与自己的正确形成鲜明对比。要想在争辩中取得胜利,除了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与修养。知识面广的人不仅说理材料丰富,而且由于认识水平高,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也都要高出一筹。这两点应是辩论人最重要的底蕴。否则,?后院?空虚,必定是表面上穷于应付,极易流于义气用事;若遇上强手,雪上加霜,惨败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有一位诗人说:全是理智的心,好像一把全是锋刃的刀,让使用它的人满手流血。在争辩中,?理?的因素固然重要,因为它是争辩的目的与取胜的保证所在。然而,人又是感情的动物,情与理交织在一起,往往互相左右,难以截然分解。如果在争辩中能考虑到这一点,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犹如列车通向?积极争辩?的双轨,缺一不可。

 争辩中运用这种感情攻势主要从两点出发:一是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伤人自尊心是一般人常犯的错误,比如尖刻申斥的口气,居高临下的不屑眼神,嘲讽甚至侮辱的词句,貌似汹汹,其实正反映出说话人毫无修养,这时,即使他非常占理,却也争不回对手一点点心悦诚服。相反,还会引起在场每一个人(不仅是被伤害者)的反感。这一切决定了伤人者注定要失败。

其次,是注意保护和鼓励对方的自尊心,这是更高的要求。大致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先礼后兵。开口之前,不妨先来一番和风细雨,或谦虚或抱歉,然后再理直气壮地切入正题。

 (2)有理不在言多,言多必失。争辩中说话应有所节制,只要点中要害就够了。

 (3)抑扬有节,不要急于求成。对方滔滔不绝或多有冲撞冒犯之时,尽管任其发挥,自己一旁心平气和,处之泰然,这才是心怀必胜之念的风度。

 (4)同情之心。每一个人的言行都有他自认为足够正当的理由,他的意见、看法虽然不同,但仍要表示理解他这么想、这么做。这样至少在感情上与对方取得了统一,无形中也瓦解了他的一部分斗志。

 (5)不揭隐私。树怕剥皮,人怕伤心。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隐私与忌讳,尤其是在争辩的场合,双方带有敌对的意识,对这些更是千倍的敏感,一旦被触动,伤痛之苦简直无法弥补,因此要慎而又慎。

 (6)口下留情,适可而止。俗话说,兔子急了都能咬人。眼看对方哑口无言,败势已定,便应拿出不杀降者的气魄来,结束对立的场面,给他一个台阶下来,重归于和平。

 (7)不要让争辩在争辩中结束。当将对方打得一败涂地,切不可为一点点虚荣把旗帜挂在脸上。人在得意之时,克制更是美德。结束争论,给对方端一杯茶,笑言一句?瞧我像孩子一样,这么认真!?或轻松自然地转一个话题。记住:争辩是一事,交情又是一事。人性都是很脆弱的,易被击垮也易被扶起。只要一两句好话,便可恢复一个人刚刚失去的心理平衡,让他重返愉快平静,何乐而不为?

 综观以上七点,贯穿其中的要旨只用四个字便可说明,那就是?尊重别人? 。

;

君子之贼文言文步步高

1. 前日希文贬官后

前日范希文①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触宰相得罪。

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

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

夫功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注]①范希文,范仲淹,字希文。

翻译我顿首请安,师鲁十二兄书记:前不久在京城分手的时候,你吩咐我派人到河边相送。我接受你的嘱托,派了一个老仆人出城相送,他回来却说没有见到你乘的船只。

当天晚上,我收到了你亲手写的便条,才知道你停船在河边等待,怪我不派人相送赴约。我这才知道是那个仆人懒得前去送行,用谎话来搪塞我。

我动身之时,御史台的官员使出各种苛刻手段来催促我动身,比不上催你动身的人那么宽厚懂礼,因而使得我惶恐急迫,不知如何是好。因此,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只好再三托付王君贶给你写信顺带告之我的情况,接着就向西出发了。

开始我想走陆路去夷陵,因为天气太热,又没有马匹,便只好走水路。我沿汴河前进,再渡过淮河,泛舟长江,一共五千里,经过一百一十天才到达江陵。

途中没有寄信的地方,不知道君贶是否曾给你写信说明我的情况。等我来到荆南后问明当地人,他们说距离郢州只有两天的路程,我这才赶忙给你写信加以问候。

又见到我哥,听他介绍:有人见到师鲁你经过襄州,算起来你已到达郢州很久了。师鲁你现在是高兴还是忧愁这不问我便能知道,急于问候的是,你分别后身体是否平安?以及家里人如何看待这件事,不会有人苦苦埋怨吧?六郎的病好了吗?我在路上走了好久,但这些水路都是我往日曾游历过的,处处有老朋友和亲戚加以款待,又没有遇见大风大浪。

我的老母亲很相信算命先生的话,认为此次旅途一定是安宁顺利的,结果真是如此;又听说夷陵出产稻米、麦子、鲜鱼,就像开封、洛阳一样;还出产梨、栗子、柑橘、柚子、竹笋、茶叶等,都非常好吃,感到庆幸欣慰。昨天,因为去拜见转运使,行了下级对上级的参拜礼节,方觉得自己确实被贬为县令了。

其他的倒是和过去的都一样。你给我的便条说,担心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怀疑,其实倒没有别的事,唯一担心的是对高司谏的责备是否太重以博取忠直名声的动机。

现在我想清楚了,不再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你说我对朋友的为人不清楚,你的这种着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

当我给高某写信的时候,已经知道他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从极度的愤怒出发来深刻责备他,并不是把他当作朋友看待的。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就没有什么令我吃惊的了。

沿途有不少人对我获罪感到意外并加以安慰,其实他们都不了解我的心。你又说我此举不能称作不孝,这又错了。

即便获罪被杀,也不是不孝,这事应该见面说清楚。五六十年来,上天造就了这么一批人,身为官吏却小心畏惧,(这些人)遍布全国,互相模仿形成风气。

忽然见到我们几个人的所作所为,以至就连做饭的老妪,都感到很惊异,互相议论。却不知道这种事古人天天都在做,(他们)仅仅关注是对还是不对罢了。

还有人深深地赞叹我的行为,其实是他们见识不多。让人叹息的是如今世人已很久没有见到过古人那样所作所为了。

人们常用砧板、斧头、大鼎、大锅来烹煮直言的人,但那些正直敢言的人宁可也不牺牲道义,他们走向这些刑具就像去赴宴、睡觉那样从容。坚持正义的人在旁边看到有人慷慨就义,知道这是应该做的,并不十分惊讶感叹。

史书上写下他们的行为也不过是为警戒后世愚蠢软弱的人,使人知道这些事应该承担而不能逃避,绝不是认为他们的行为奇特,写下来令人惊诧用的。所幸的是现在朝廷讲究仁慈,不再用这类刑具,假如仍有这类刑具,有一个人敢于触犯,不知大家要惊奇到什么地步。

不过,我们这些人也要绝口再不谈以往的事了。(我)住在清静偏僻的地方,每天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这些事本来是不必说的,不过你信中认为我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怀疑,需要了解我对于这次贬官的态度,所以略微说说。余安道同我在楚州相遇,曾较详尽地讨论了人生的福祸,余安道也认为我们这次的行为是对的。

等到夷陵后再写信给你,就可以更好地使你知道我对这件事的态度。我又曾对余安道说,每当看到前代某些有名的人物,他们讨论政事慷慨激昂,不怕杀头,真像一个坚持正义之人的样子,可一到贬谪的地方,却开始悲伤怨悔,那种不能忍受的失意忧虑情绪便表现在文章中,他们的内心喜乐哀伤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即使像韩愈这样的人物也免不了这个缺点。

(我)用这种情况来提醒余安道,叫他切莫写悲伤的文章。你考虑一下我这些话,。

2. “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与高司谏书 《与高司谏书》宋代欧阳修的作品,《与高司谏书》一文,作者通过层层铺排对比,直接戳穿高司谏虚伪、谄媚的面皮,言辞激烈而理据充足,是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作品。

作品名称:与高司谏书 创作年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作品体裁:议论文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

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

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

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

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

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

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

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

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

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

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

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

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

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

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责贤者备。

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

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

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

修再拜。[1]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时,家住随州,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

当时我年纪轻,尚未与别人结交,又住在僻远的地方,只听说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以及叶道卿、郑天休等人,因文学著名于世,因此这次进士考试号称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是怎样一个人。

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可还是没有机会与您见一次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师鲁打听您的贤与不贤,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

我还有些怀疑。所谓正直,就是不可弯曲;所谓有学问,就一定能明辨是非。

凭借着不可弯曲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这不能不使我怀疑啊!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

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啊,据有这样的辨才向人显示,谁会不爱戴您呢?虽然是我,也私下认为您大概是个真君子吧?这是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

3. 贼的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nilupar2002

151.狐猪争功,文言文翻译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译文:狐狸笑猪说:“你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作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则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走过来了,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扑杀了。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152.文言文《沈沌子多忧》的翻译沈屯子生性多虑,整日忧心忡忡。一天,他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外无援”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玻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他就走了出来。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

4. 《与高司谏书》求翻译

前几天范希文贬官以后,我和您在安道家中会面,您极力诋毁讥笑希文的为人。

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的。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然后我就不再怀疑了。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为正直敢言触怒了宰相得到罪责,您既不能为他辨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可怪了。

说起人的性格,刚正果敢,怯懦软弱的性格都受之于天,不可勉强改变。虽然是圣人,也不会用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一定办到。

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

虽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你的无能,而不会用必须办到来要求您的。如今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斥,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

应该说,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敌人了。

5. 表现出君子之风的古文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有的版本为盛)爱牡丹。

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aˇ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出师表 什么是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 )系指正直的人,令人尊敬的人;生活上可以深交往的人;生意上可以放心的人;语言方面和做事方面正派。

在古代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君子之风 鞠躬尽瘁而后已是君子之风 礼贤下士是君子之风 甚至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也是君子之风 这个定义其实很广泛 符合以下几点的就是君子 表现以下几点的 就是表现君子之风的古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

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

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

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

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

“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

这是仁的发挥。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

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

“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

“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

“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

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

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

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

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本质上要有义。

这里的义,一是孟子的观念——义者宜也,也就是适宜,合宜。二是传统的仁义——人格标准。

三是指“词章之学”、“记闻之学”之外的“义理之学”。——现代所谓哲学的、科学的也是义理之学,都是探讨人生最高道理——真理。

“君子义以为质”的“义”,同时也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

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就是君子之行,也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合于一个模范人格的标准,绝不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可比。如果做不到这样,专在小聪明上玩弄,那就完了。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我们惯用“杀身成仁”这句话,就是出在《论语》这一篇,是孔子说的。

这个 仁在这里我们不作解释了,从上论一直讲下来,都是说“仁”是孔门学问的中心。 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中心思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譬如有许多宗教家, 有时碰到与他的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性命,所。

6. 郭解去贼文言文翻译

郭解是轵(zhǐ,指)县人,字翁伯。

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

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

他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

等到郭解年令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但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

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

那人发怒,拔刀剌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以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

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

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

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

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

他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找郭解谢罪。

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

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

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呢?”于是郭解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说:“暂时不要听我的调解,待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

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

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

待到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让郭解迁移。当时卫青将军替郭解向皇上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

但是皇上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

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轵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椽,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

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椽的头。从此杨家于郭家结了仇。

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郭解个子矮,不喝酒,出门不乘马。

后来又杀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

皇上听到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亲安置在夏阳,自己逃到临晋。

临晋籍少公平素不认识郭解,郭解冒昧会见他,顺便要求他帮助出关。籍少公把郭解送出关后,郭解转移到太原,他所到之处,常常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留他食宿的人家。

官吏追逐郭解,追踪到籍少公家里。籍少公无奈自杀,口供断绝了。

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彻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发现一些人被郭解所杀的事,都发生在赦令公布之前。一次,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他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

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的是谁。的人始终没查出来,不知道是谁。

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还严重。

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从此以后,行侠的人特别多,但都傲慢无礼没有值得称道的。但是关中长安的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卤公孺,临淮的儿长卿,东阳的田君孺,虽然行侠却能有谦虚退让的君子风度。

至于象北道的姚氏,西道的一些姓杜。

模拟法庭观后感

  模拟法庭观后感 (一)

 2013年10月30号,石家庄学院组织我们国培老师到石家庄政法学院开展了“模拟法庭”观摩的活动。

 走进教室,就看到威严的国徽挂在墙面的正中,法台及讼诉参与人的各种桌椅均错落有致的摆放整齐,立刻给人以冷峻、严肃的感觉。我们观摩的老师安静的坐在各自的位子上,期待着本次活动的开始。

 这时我们的培训班主任老师说:“今天请大家来的目的是观摩一场别开生面的刑事庭牢活动,模拟对象都是石家庄政法学院的同学们,老师们要认真的观摩。”

 “现在开庭,宣布法庭纪律”,随着“书记员”的话音落下,模拟庭审拉开帷幕。本次模拟案件是一起故意**案,被告人系一女性,被检察院指控有罪,种种证据并不能相互印证,且证明事实不清,证据没有形成锁链,无法充分证实被告人故意**的罪名,故此被告人无罪。依据这些材料同学们流利的进行着庭审的流程,从依法讯问了被告人,尊重各辩护人的各种要求,请公诉人当庭出示证据并质证,到公诉人收表公诉意见,辩护人收表辩护意见,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再到结合本案,收表看法和宣判,都在有条不紊中结束了。整个过程既严肃紧张,又轻松活跃。观摩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们精彩的模拟表演而鼓掌。

 虽然这只是政法学院同学们自己演绎的一段,并不是真实现实的,它也不是专业娴熟的,但它确也是真实、诚恳的模拟现场,真实的人物刻化,真实的语言,真实的内心表露。

 这次模拟法庭观摩活动开展的非常好,对我触动很深,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法律的尊严,法庭威严的氛围,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树立法律观念,自觉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护国家的利益,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并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成长为一名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为依法治国略顺利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模拟法庭观后感 (二)

 2012年4月10日早晨的律师公证课上,我班积极参加组织的学生模拟法庭活动在教学楼三楼阶梯教室顺利举行。虽然本人不是参加出庭的人员,稍许有些遗憾,但对于这场由本班同学精心准备饰演的庭审还是充满积极性的!法官、原告、被告、辩护律师、法警等都与法院正式开庭无二样。为了这次开庭,我知道他们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课余时间,看到他们忙碌的背影,我内心顿感敬畏。经民事诉讼法老师协助,同学们多方查找,最终确定了——戴乌云诉殷勤房屋租赁合同一案为模仿的案例。

 演出的时间到了,同学们走进模拟法庭,就像真的走上法庭一样,每个同学表露出的神态都非常严肃、庄重、非常投入。从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开始,到审判长宣读审判结果,所有参加表演的同学无一出现差错。现场气氛紧张激烈,案件陈述环环相扣,双方辩护依理据争,我那颗期待的心也随之而有起有落,从低谷到巅峰。那样的氛围、那样的场面、那样的气势叫人觉着肃然起敬。那刻的我犹如身临其境于一场庭审中。整个过程既严肃紧张,又轻松活跃。同学们也为参演人员的精彩表演而鼓掌,虽然这只是同学们自己演绎的一段,它并不是真实现实的,它也不是专业娴熟的,但它确也是真实、诚恳的,真实的模拟现场,真实的人物刻化,真实的语言,真实的内心表露,都诚恳地反映出同学们对待这次模拟法庭的态度,其他观看的同学也非常细致,谨慎的听取他们的对话,言行,并不时提出意见、建议。大家还是认为受益匪浅,亲身体验的感受超脱了课本的范围,各种角色,(m.taiks.com)被同学们表演得活灵活现,把各类人物形象刻化得淋漓尽致。

 不过瑕瑜互见,活动中也存在和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1、书记员细节上没有把握好,在开始时没有面向审判长。2、代理人没有具体阐明代理权限。3、原被告双方在没有得到审判长的同意下擅自发言。4、判决书没有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就判决,等等。还有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同学参与庭审过程中的态度,大部分同学都是照本宣读,其中辩护人最要注意这一点,模拟法庭辩论注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强调逻辑结构严密、法律知识丰富、法律思维睿智,依靠“以理服人”,我觉得饰演辩护人角色应该脱稿据理力争。还有一点就是在模拟法庭辩论中,当事人在陈述时的语气、手势和眼神都应该有讲究,过于自由散漫不是法律人的风格,少数同学有点像在演小品的感觉,缺少法律人应有的严肃感。当事人也应当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不需要咄咄逼人,更不需要把对方的每一个观点都驳倒,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理有据,抓住对方漏洞给予致命一击,毕竟“事实胜于雄辩”。模拟法庭辩论和辩论赛的辩论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更多的是严肃庄重。

 这次模拟法庭达到了预想的效果。1、现场旁听的学生感受了法庭的气氛和审判程序,增加了同学们的法庭常识。2、模拟法庭现场庄严、正义的氛围,吸引了众多观看的同学,使得上座率百分之百,其间无一同学走动或离场。同学们的精彩表演也赢得全场同学多次阵阵掌声。3、班级对此次活动进行的大量的宣传,除使用海报等基本宣传手段外,还特别请来了应添付老师、梁晓峰老师和朱林老师现场观看并做点评。

 通过举办这次模拟法庭,让同学在学习中认真审视自己,让自己做一名合格的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同学们通过实际表演增强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增强了同学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以及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妈说:我白养你了!

11点,起身准备洗澡睡觉。

收到了好友L的微信(语音),她哭哭啼啼,说刚和妈妈吵了一架,关系再也和好不了了。

起因有些荒诞,她吃西瓜,她妈妈数落她胖,于是L从最开始的强颜欢笑,到中间的据理力争,到最后咆哮如雷,然后结局却是两败俱伤。

L带着抽泣声跟我说,不惯我,老是数落我,从来都没有称赞,只有不满意,到最后,她说'我白养了你26年!'那一刻,我不再说话了,因为已经毫无意义。

其实从L的身上我依稀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这也是她知道我会理解她,无力诉说时朝我伸出了橄榄枝。

两个女人,而且还是这样微妙关系拉扯在一起的女人,却会在同一屋檐下发生无数次狗血的吵架剧情,是真的。

我和母亲也会这样,当我们在争吵时,她先是就事论事,到最后发现自己没有理据,说不过我时,绝对会搬出那句直接可以谋杀骨肉亲情的话----“我白养你了,你这个白眼狼!”

那一刻,我也深知,再也没有谈下去的必要了,内心极度痛苦。

有人问:世界上门槛最低的职业是什么?

其实是“为人父母”,它不需要实习,不需要讨好老板,不需要团结同事,不需要撰写总结报告,却永不下岗,只是不一样的是,他们的薪水不一。

她只要说一句,“我养了你”!

顿时,再多的言辞狡辩,再充分的论据观点,都无法奏效,身为儿女只会输的一败涂地。

有一种母亲,她的言辞就是“圣旨”,她的唠叨都是“为你好”,她的一生都是“为你操心”,越说越多,你越听越厌恶,你会觉得,仿佛当初是你逼着喊着躲在她子宫里喊:“我要出来!”

别忘了,女人生养了子女,这本身就是出于你自己的心甘情愿,而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纯属偶然。

并且,孩子不是你的“玩物”,她是独立有思想的个体,不可以“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更不是“奴役”,必须一味顺从,否则就是大大大不敬!

我也是一个极度怕我妈的人,她的强势,她的聒噪,她心理的缺陷经常使我如鲠在喉,心生疲惫。

尽管上学时期是优等生,但是从来不敢在上课期间向老师提出“上厕所”的意见,这个习惯一直保存到大学。

我妈说的话,基本上言听计从,有时实在观点相悖,稍作反驳,也会被批得遍体鳞伤,所以再不敢与她争。

工作之后,有几次心生厌倦,流露出辞职的想法。晚上做梦,梦到自己竟然大胆地跟领导争论,说出了自己一直不敢说的话,但是就算在梦境里,内心还一直积压着一股莫名的害怕--我妈的怒发冲冠。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人类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能为人父母,真是太可怕的事。

其实,这句话再具体一点是,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被看见过、被重视过、被正确地爱过的孩子,会继续在新生家庭中延续。

随着人生阅历的逐渐丰富,孩子的出生成长,新家庭的建设和维系,我才顿悟,一直以来,由于母亲的强势,已然把我逼到了墙角,于是在自己的小家庭里,我开始扮演了她曾经的角色,而受惊恐的是我的孩子和另一半。

索性,全是男人。

所以大多数时候都依着我,让着我。

而我却依然会在孩子嫌弃我不是好妈妈的时候怒斥:白养你了!

我的心被深深扎住了,曾经厌恶的一切竟然毫无保留的全盘复制在了我的身上。

特别,特别想砍掉这尖尖的“刺”,不让自己的孩子饱受我的成长历程中所背负的煎熬与无力。

深深地对L表示理解和同情,因为同道中人。

当我对儿子说出那句揪心的话时,我自己也是痛苦的,也心生厌恶。

也想改,尽管很难,但是还是要去尝试。

碰到矛盾冲突时,尽可能的先理清根源,控制情绪,多冷静分析,坚决就事论事,不扯过往,不谈养育,心平气和地接受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这种改变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心理学上说一个人过了30岁,要想改变性格绝对是难上加难了。

但依然不能轻言放弃,毕竟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多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多与他沟通,多从他表面的反应去深追实质,是不是在哪一刻,哪一次,与自己曾经遭遇的情况类似。

然后适当分析之后,认真处理,改变方式,用更好的态度和言语去解决,去弱化矛盾,最终达成共识。

最后我给L出了一个主意,跟父亲诉说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让他出面做第三方进行协调,应该会更好一些,对于僵持不下的两个女人也会是最合适的不伤自尊的做法。

L回我:“好吧。我爸也可怜的。”

唉,原生家庭里的都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