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典故:狂奴故态

2.狂奴故态是何意·出自于哪?

3.怀仁辅义天下悦 狂奴故态也 什么意思

4.形容女人脾气不好 厉害的句子 诗词都可以

历史典故:狂奴故态

狂奴故态-狂奴故态是什么生肖动物

历史典故:狂奴故态

 释义「狂奴故态」这一成语用来指狂放不拘者的老脾气。

 出处《后汉书。严光传》

 严光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他因学识渊博,年轻时就负有盛名。刘秀当了皇帝以后,他隐居了起来。刘秀想到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叫人画了他的像,到处寻访他。有人报告说,有个披羊皮袄的人,在湖边钓鱼,刘秀认为他就是严光,就派人去请他,去了三次,才把他请来。

 官为司徒的侯霸,跟严光是老朋友,听说严光来了,派人送信去问候,那人对严光说:「司徒大人原来是想亲自来的,因公务缠身,不能来拜访你了。」

 严光不说话,过了一会,给了那人一张纸,说:「我说,你写。司徒大人阁下:你现在位居百官之长,很好,很好。你心怀仁义,老百姓是高兴的,但一味阿谀逢迎皇上,就应该斩首!」

 侯霸拿信给刘秀看,刘秀看了笑着说:「这是狂奴故态啊!」说完,乘车去见严光。

 严光见刘秀来了,躺在床上不起来,刘秀摸着他的肚皮说:「好一个严光啊,你就不能出来帮我做事吗?」

 严光回答说:「以前,尧要把君位让给巢父、许由,他俩都不接受,都跑到山里去隐居了。人各有志,你为什么非要逼我呢?」刘秀只好叹息而去。

 过了几天,刘秀请严光与他同睡,严光把脚压在刘秀的肚子上,睡了一夜。

 第二天,太史惊慌地对刘秀说:「我昨夜观察天象,发现有一颗星,侵犯皇上的星座。」

 刘秀笑笑说:「那是严光的脚,压在我的肚子上了。」

 刘秀要严光留下来做谏议大夫,严光没有答应,跑到富春山下种田去了。

狂奴故态是何意·出自于哪?

“狂奴故态”用以比喻狂士放荡不羁、蔑视权贵的老脾气。

此典出自《后汉书·严光传》:“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严光,字子陵,别名遵,东汉会稽余姚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气,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历求学。光武帝即位后,严光就改名换姓,从此隐居起来不再露面。光武帝思慕他的贤德,派人画形图貌去寻访他。后来,齐国报告说:“有一个男子,身披羊皮袄,在泽中钓鱼。”光武帝觉得那个钓鱼人一定是严光,于是准备好可以安坐的车子,和黑色、黄赤色的币帛,派使者去请求严光。使者去请了好几次,严光才答应前来。光武帝把他安置在守卫京师的屯卫兵大营中居住,摆设好床褥,由掌管御膳的官吏按时送菜送饭。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朋友,想请严光到家中一叙,便派使者持信前去相邀。使者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来了,真心实意地要马上来拜访,只因职务缠身,所以没有能及时赶来。他想借晚上的机会,请您屈尊同他谈谈。”严光没有回答使者,顺手把一个写字用的小木片扔给使者,让他记录,自己口授道:“君房(侯霸字君房)足下:您官至三公,很好。心怀仁爱,辅佐正义,天下人都很高兴;阿谀奉承,顺从旨意,腰、颈就会断绝,身首分家。”侯霸收到信后,把信封好送给光武帝,让他看。光武帝笑着说:“这个放荡不羁的家伙还是那副老脾气。”

怀仁辅义天下悦 狂奴故态也 什么意思

狂奴:对狂士的亲昵称呼;故态:老样子,老脾气。旧称狂士的老脾气。狂放不羁者的老人脾气。

拼音kuáng nú gù tài

出处:《后汉书·严光传》:“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1]

示例:仆老矣,三生杜牧,万念俱空;只花月因缘,犹有~。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称狂放不羁的人的老脾气

故事:汉朝严子陵与刘邦第九代孙子刘秀、长安侯霸三人结为非常要好的朋友。刘秀当上皇帝后,严子陵十分讨厌做官,有时故意刺激光武帝刘秀,但刘秀仍很尊敬他。侯霸当上大司徒以后,专门去请严子陵叙旧,他写信回绝,刘秀骂他是狂奴故态

典出《後汉书·逸民传·严光》:“司

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於典司,是以不获。原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大概意思是:东汉隐士严光跟光武帝刘秀本来是同学。司徒侯霸也严光是老朋友。有一次侯霸差人去请光相见,光投一札给来人,说:“君房(侯霸字)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把这封信奏光武帝,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形容女人脾气不好 厉害的句子 诗词都可以

季常之癖

成语典故: 宋朝人陈糙,字季常,他的妻子柳氏脾气暴躁,醋性很大,陈很怕她。后称人怕老婆就说有“季常之癖”。

狂奴故态

成语典故: 狂奴:对狂士的亲昵称呼;故态:老样子,老脾气。旧称狂士的老脾气。

成语出处: 《后汉书·严光传》:“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

成语出处: 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