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扪心自问的读音

2.成语 扪心自问 出处?

3.闷心自问下一句

扪心自问的读音

扪心自问-扪心自问的下一句是什么

扪心自问的读音是mén xīn zì wèn。

扪心自问,汉语成语,拼音为mén xīn zì wèn,意思是用手抚摸着胸口向自己发问。表示自我反省。出自:宋·宋祁《学舍昼上》:“扪心自问何功德,五管支离治繲人。”

分词解释:扪,汉语二级字,读作扪(mén),形声。从手,门声。本义指执持。康熙字典:《唐韵》《集韵》《正韵》谟奔切《韵会》谟昆切,?音门。《说文》抚持也。《诗·大雅》莫扪朕舌。又摸也。《史记·高祖纪》汉王伤胷,乃扪足。《楚辞·九章》遂儵忽而扪天。

自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的鼻子,后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自又有开始的意思,又由此虚化为介词,表示由、从等。

问,汉语一级字,读作wèn,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即《说文解字》所谓的“讯也”,由此引申出论难、考察、寻访、探望等含义。

学习成语的好处:

1、成语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文化底蕴。它们简单有趣,通常四个字就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这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他们探索成语背后的故事。

2、成语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成语一般都能引经据典,所以里面会涉及到大量的历史故事。孩子在学习成语时,会先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3、成语可以提升孩子的语文成绩

语文考验的是孩子对文字驾驭的能力,而作文是检验这项能力的标准。如何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成语 扪心自问 出处?

扪心自问出自:宋·宋祁《学舍昼上》:“扪心自问何功德,五管支离治繲人。”

译文:扪心自己问什么功德,五管分散治理繲人。

解释: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指自己反省。

近义词:反躬自省、抚心自问、反躬自问、抚躬自问

扩展资料:

1、反躬自省

解释: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出自:《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译文:善恶无节在内,知道诱导在外,不能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天理灭了。

2、抚心自问

解释: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

出自:鲁迅《华盖集·这回是多数的把戏》:“倘使我看了《闲话》之后,便抚心自问:“要是二百人中有一百九十九人入了女大便怎样?””

3、反躬自问

解释: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出自:《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译文:善恶无节在内,知道诱导在外,不能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天理灭了。

闷心自问下一句

扪心自问是成语,没有下一句。

拼音:mén xīn zì wèn

释义:用手抚摸着胸口向自己发问。表示自我反省。

出处:宋·宋祁《学舍昼上》:“扪心自问何功德,五管支离治繲人。”

近义词

反躬自省 [ fǎn gōng zì xǐng ]?

释义:躬:自身。省:检查。反过来检查自己的对错得失。也作“反躬自责”。

出处: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王晋辅(其四)》:“自今以往;更愿反躬自省;以择乎二者之间;察其孰缓孰急;以为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