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察秋毫是指什么意思

2.?明察秋毫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3.明察秋毫是何意?出自于哪?

明察秋毫是指什么意思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是什么意思-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的意思

明察秋毫意思是指视力非常好,能够看清极其细小的事物。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孟子·梁惠王上》,其中有一句话是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说明亮的眼睛能够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但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火。

这个成语的含义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人的洞察力非常敏锐,能够察觉到别人看不到的细微之处。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非常细致入微,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精髓。

明察秋毫这个成语还有一些引申义。比如,它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眼光非常敏锐,能够看清形势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思维非常敏捷,能够迅速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明察秋毫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容词,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具有敏锐洞察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的人。这个成语的含义非常深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精髓,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

明察秋毫的用法:

1、形容人的眼光敏锐

明察秋毫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眼光非常敏锐,能够看清形势的发展变化。比如,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明察秋毫的商人,总是能够抓住市场的机遇。

2、形容人的观察力和分析力细致入微

明察秋毫可以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非常细致入微,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精髓。比如,我们可以说她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明察秋毫的分析,得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结论。

3、形容人的洞察力敏锐

明察秋毫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洞察力非常敏锐,能够看清别人看不到的细微之处。比如,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位明察秋毫的侦探,总是能够发现别人忽略的线索。明察秋毫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正面的人物或者行为,因为它具有赞扬的含义。

?明察秋毫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释义: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读音:ming cha qiū hao

近义词:洞若观火 明查暗访

例句:

1.这位法官真是明察秋毫。

2.明察秋毫的老板发现这并非她真实的意图。

3.他能明察秋毫,他注意到一切事物。

4.然而,他的目光很快就变得犀利而明察秋毫了。

5.可是,这点小动作,早已被唐朝明察秋毫了。

6.这位明察秋毫的会计控制每一笔花销。

7.只有明察秋毫的眼睛才能看出这些细微差别。

8.你真是明察秋毫,问题的原因这么快就找出来了。

9.你没听过成语吗,「法官明察秋毫」?

10.当然,你必须要加以锻炼才能做到「明察秋毫的状态」,但练习的越多,你就工作的越有成效。

11.马林诺夫斯基:「这表明,美国的法院和陪审团是独立、明察秋毫的,他们非常严肃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12.福山先生仍然是眼光远大的人,他给我们描绘了「历史的终结」,同时他也有一双能展示细节的明察秋毫的眼睛。

13.经销商朱利安阿格纽(nagnew)相信艺术品市场越发变得明察秋毫:「中等价位作品的市场行情惨淡,除非作品的价位订得非常合理。」

14.利普曼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琐事有着敏锐的嗅觉,并能做到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是何意?出自于哪?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战国时,有一次齐宣王请求孟子讲述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只学仁、义、道、德,从来没听说过以武力称霸的事,所以我不会讲。不过,如果大王愿意听有关‘王道’的事,我会尽力讲好的。”齐宣王说:“您讲一统天下的事吧!”孟子回答道:“大王只要有同情心,就可以统一天下。”齐宣王笑了,说:“哪有这么简单的事,何况,同情心与统一天下又没有关系。”孟子接着说:“我听人说,有一天,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看见了,就问去哪里。那人说,准备杀牛用它的血祭钟。你就叫那人把牛给放了,并说:‘牛又没有罪,为什么要杀它呢?我不愿看到它被杀时那可怜的样子。’那人说:‘那祭钟怎么办呢?’大王就叫他用一只羊代替。由此可见,大王是有同情心的,正因为有同情心,才会爱护老百姓,爱护老百姓国家就会强大。”

齐宣王听了,摸着头说:“现在想来,真有些不能理解,齐国虽小,也不至于连一头牛都没有,难怪老百姓说我吝啬。”

孟子说:“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只是老百姓不理解大王的情意。表面看,牛和羊都是,大与小又有什么区别,但实质上却不同了。”齐宣王说:“我这种心情与王道有什么关系呢?”孟子回答道:“如果有人向大王报告:我的力量能举三千斤,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看清鸟兽的细毛,却看不清眼前的一车子柴火。大王相信吗(“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肯定不信。大王只要有同情心,就应该把同情心扩大到全国,这是大王能做到的。”

齐宣王最后说:“您说了这么多,但我还是不喜欢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