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天命不可违啥意思
1.评价诸葛亮
2.三国诸葛亮!!!要用
3.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区别
4.诸葛亮的资料
5.历史上各种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6.诸葛亮描写作文素材
评价诸葛亮
说到“神机妙算”,大家也许会联想到诸葛亮。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被世人所赞叹,被文人墨客所赞美。诸葛亮就好比是智慧的化身!可是,当我读了《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酸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后,我不禁百感交集,对诸葛亮也有了新的看法。
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料定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走,吩咐赵子龙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的一个森林里,与曹操对战。后来,曹操逃脱了。诸葛亮又派关云长在华容道守侯,而关云长念曹操对他有恩,加上曹操对他苦苦哀求,一念之下释放了曹操,带兵回营。到了大营里,关云长向刘玄德请罪。
我静静地读着,思考着……诸葛亮虽说是个用兵如神的天才,可他也有“马有失蹄,人有失足”的时候啊!
我想:诸葛亮既然既然会天算、地算,那为什么不算算身边的大将军关云长呢?似问:诸葛亮知道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跑,那为什么不派重兵防守呢?而要派柔弱寡断,重义气的关云长去防守呢?他明明知道曹操有恩于关云长,为什么还派关云长去,而不派张翼德去呢?如若派张翼德去防守,就可以杀他个片甲不留,活捉曹操。这样一来,结局就大不一样啦!也不用再打仗了,百姓也不会再遭殃了。那么,刘备也许会得到天下。这可见,诸葛亮也有出差错的时候,他并不是事事都料事如神的。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的神机妙算,主要是靠平时细心观察,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才成为天才的。书读多了,人也就聪明了,经验也就多了。
说起文官第一人,大家都会想起诸葛亮,诸葛亮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都是智慧的化身,说起他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我也不否认他的能力,才能,和智谋,难道他真的就是比较完美的吗?这里有我对他的一点点看法:诸葛亮与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徐元直,庞士元为友,非常了解他们,而后来与诸葛亮同事刘备的只有庞统,我觉得这里有他的一点点私心,他怕庞统在取西川上有大功,而在准备攻骆城时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说是主将帅身上凶多吉少,而庞统却认为诸葛亮怕自己得了头功,这里多少有一点诸葛亮的私心,他非常了解庞统的性格,所以这封书信多少有激将的嫌疑,而使庞统在了落凤坡。本人觉得三国里的文官还是郭嘉郭奉孝是排在第一,可惜英年早逝,可悲可叹。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三国诸葛亮!!!要用
诸葛亮,中国历史上被公认的智慧的化身。
可是,当我翻开三国的历史,细细品味这位智者的一生,我不禁感叹:他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哀的。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诸葛亮在琅玡阳都县出生。可是当他刚懂事时,母亲便去逝了;八岁时,父亲又离世,这对年少的诸葛亮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也许年少的他不是智者,但身世的悲惨也是他成为智者后的悲哀之一。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达豫章,随后又投靠荆州刘表。一路的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辛酸,又有几人知晓。诸葛玄很快病故,年仅17岁的诸葛亮毅然决定自给自足,谢绝刘表的帮助。此后隆中十年,他远离战乱的环境,置身于幽静的山林,静心读书。十年的劳动实践,使他接近了老百姓,也使他有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自比管仲、乐毅,希望自己可以出将入相。
诸葛亮是聪明的。隆中十年,他找到了自己的贤内助,也以自己的博学多才赢得了“卧龙”的雅号。这不是悲哀,可却是他悲哀人生的原因。三顾茅庐,早已成为佳话,可是也正是由于三顾茅庐,他登上政治舞台,悲哀人生才真正开始了。
三顾茅庐之时,刘备是一个要什么没什么的主,没权没势没地盘。诸葛亮出山后,赤壁之战,征讨西川,占据成都,于是乎,天下惊叹:“得卧龙,即得一半天下!”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失去的是与自己亲哥哥的真正的同胞之情。《三国演义》的大多数情节并不可信,但那个故事应该也有一定的真实在里面。那就是,孙权派诸葛瑾去向刘备讨要荆州时,诸葛亮与刘备做戏骗诸葛瑾的事。虽然各为其主,合情合理,可对于年少就失去父母的诸葛亮来说,他的哥哥应该是他最亲的人了吧!骗自己最亲的人,难道不是悲哀吗?
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从此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成为君臣,对于自己对蜀国建立的巨大贡献,诸葛亮不得不在自己的主子面前稍稍收敛一些。所以,当刘备要去攻打吴国为关、张报仇时,所有的大臣都劝阻刘备,惟独他劝的最少。因为他清楚刘、关、张的感情是超越兄弟,超越君臣的,刘备对自己结拜兄弟的感情是远远超过刘备对自己的。所以,对于刘备攻打吴国,他只有长叹:“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
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说得冠冕堂皇,可刘备给诸葛亮的是一把利刃,他是疑心自己后,诸葛亮会做成都之主啊!对于刘备这把利刃,诸葛亮不会看不见,作为人臣,被主人怀疑自己的忠心,这应是每个臣子最大的悲哀吧!
六出祁山,是无奈,更是悲哀。“出师未捷身先”,怎能不“长使英雄泪满襟”呢?
“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绝身歼军务劳。”何苦呢?悲哀啊!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诸葛亮出山时对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病五丈原,秋风萧瑟,一位智者的一生结束在他未酬的大业上,可叹可感,可悲可泣。
发黄的历史书页上,留下的是这位智者无尽的悲哀!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区别
说到诸葛亮,想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借东风,祈天星的诸葛形象。但对比三国志中的诸葛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形象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现将几条个人意见 分析如下:
第一,真实的诸葛形象并不是如此的可以“逆天象”。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关于诸葛祈天的段子,如在赤壁之时的借东风,在临终之际的观自己之本命星,至于其中如在关赵等一干人等的去之时可以通过将星的陨落来推测出来,在我们现在看来,则更是天方夜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细读,便很难发现这种字眼,这固然体现了正史与小说的不同对待历史的方式。但无疑,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的形象更符合事实。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更多是服务于作者的忠君思想。
第二,真实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的一般用兵如神。就大多数现在的观点来看,诸葛亮实际上更加偏向于政治家而非军事家。按三国志中所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可做此说的一个重要依据。
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战绩,所有的军事成就大多需要加以辨别,几乎除了失街亭和北原渭桥外未尝败绩,这明显有着夸大的成分。是作者有意尊刘而为之。在三国志中,诸葛的军事才能并未到达鬼神莫测的程度,而是相对三国演义来说,相当客观的。只是属于上等水平而已。
第三,诸葛亮的地位问题。在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地位,个人感觉,并不是十分突出,诚然,这可能是和正史的体制有关,但更多的原因,我感觉是陈寿理性的分析占据主要地位,他并未如同后世罗贯中般存在着强烈的尊刘意识,故能保持更多真相。
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臣,当然这点我是无疑的,尽管有学者提出法正等人之说但终归不如此传统观点之固,我个人也持诸葛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之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既然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士,并且我们都清楚全书的基调是尊刘为正统。
故而为作者所大幅渲染,以致我们有诸葛亮之智慧空前绝后,世所无匹之感,当从正史中分析,曹操集团中的荀彧,郭嘉,贾诩等人,孙权集团中的周瑜,陆逊等人则恐未必逊色。我个人以为陈寿在做三国志之时,并未料到后来人对诸葛的推崇如此备至,故而比较客观 ,或者说是对其他谋士而言相对公平。
总之,个人认为,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当无疑问,做三国之最,则应存而不议众谋士的时期事件不同,难以作比,各种排行终归无聊,无用之功而已。
第四,诸葛的政绩的重视程度问题。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诸葛治国的记载,如:“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此条评价。而对比三国演义中,对诸葛的政绩描写实在少之又少(个人在这十来年读三国演义的印象中就是没有,此说可能过于绝对了)。可能也是出于服务读者的需要,毕竟战争的场面更加吸引眼球。而政治方面的描写则会比较无聊,难以令人引发兴趣。
但作为严谨的历史来讲,则实在是说不过去。书中对诸葛的战争的各种描写,宏大等词已被后人用尽,自是不必赘述。个人感觉在第二条中已经提到,我更倾向于把诸葛作为一个政治家而非一个军事家。
故而对比这两书中对于诸葛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明显体会出两者对于诸葛形象的不同要求,即陈的记载更加符合史实,而罗书则更多的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如服务读者。后者相比更为学者所诟病。诸葛的政绩个人以为,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更加被人们广为所知,相比较而言,个人以为我们更应该重视他对蜀国的政治之治。在政治经济的基础上,才会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两书中的形象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无疑更应该参考三国志中的记载,理清自己的思路,辨明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并为自己所用。还原历史上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百度百科-诸葛亮
诸葛亮的资料
诸葛亮生平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6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年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懿,大败魏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亮的主要著作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诸葛亮著名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诸葛之名伪作,真伪存疑)、《诫子书》。
《请宣大行皇帝遗诏表》
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太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后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 先主传》。
《南征表》
初谓高定失其窟穴,获其妻子,道穷计尽,当归首以取生也。而邈蛮心异,乃更为盟,纠合其类二千馀人,求欲战。○《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
《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也。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指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迩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惧,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北)〔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章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追惟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蜀书》本传。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史书对诸葛亮的记载
详见《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 诸葛亮传》。由晋代陈寿撰。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历史评价
陈寿: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②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③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虽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④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⑤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⑥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人物评价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①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曹睿: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历代武庙中的地位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
1,《新唐书-礼乐五》记栽:“开元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武庙十哲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齐国的司马穰苴、战国时代魏国的吴起、燕国的乐毅、秦国的白起、西汉的张良、韩信、蜀汉的诸葛亮、唐的李靖、李世绩,而以太公望为武庙主祀。”
2,唐昭宗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御赐庙堂于隆中。
宋代既把诸葛作为忠臣来祭祀(赐英惠庙加“仁济”),同时仍然把诸葛作为名将来祭祀,其地位仅次于独居首位的张良,还是和孙武、韩信、李靖等平起平坐。
《宋史》卷105《礼志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凡七十二将”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档:
一档:张良
二档: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 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
三档:东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
四档: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飃、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但、郭元振、李晟,并东向。
金人遵唐旧制,但降低管仲和韩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诸葛亮的名将地位仍巍然不动。而且在《金史》的观念里面,谁要是说出“诸葛亮不知兵”这句话,那就证明此人“好为大言”。
元代武庙从祀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但是仍然有诸葛亮,他的地位还是和孙武等平起平坐。
1.《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
2.元英宗封诸葛亮为戌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诞生后,三国演义故事在古代民间颇为流行。作者对诸葛亮进行了神化,诸葛亮被赋予了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为避免演义小说的巨大影响,故而此后的情况不列。
纪念诸葛亮的古迹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最早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与定军山武侯墓遥相对峙。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
诸葛亮对古代科技的贡献
中国历来以政治军事为重心,对科技向来重视不够。诸葛亮在此方面有特出式贡献。《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的三项发明创造,“损益连驽,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裴注引《魏氏春秋》:“又损益连驽,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驽十矢俱发”。这是军事方面的重大改进,使其在与强悍的魏军对峙时,常常处于上风。即使司马懿带军,也只能坚守不出。在正面对抗中,终诸葛亮之世,蜀魏军始终持平。木牛流马是运输工具的改进,在战争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改进生产工具亦是一项重大功绩。
诸葛亮的一些事迹
一,佤族归顺
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二,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有关诸葛亮的其他记载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处位于今云南省沾益县。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历史上各种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1、(清)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释义:康熙帝评价:诸葛亮说“鞠躬尽瘁,而后已。”能真正做到的臣子,只有诸葛亮。
2、(三国)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释义:刘备评价: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般。
3、(晋)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释义:晋武帝司马炎评价:哎,如果我有诸葛亮的帮助,怎么会有今天的辛苦!
4、(清)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释义:乾隆帝评价:诸葛孔明是夏,商,周以来第一流的人物,看他的生平,可以说是公和忠,公就是心无旁骛,忠就是没有私心,鞠躬尽瘁,高风亮节,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切合事理。
5、(北宋)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释义:苏轼评价:诸葛亮的指挥神出鬼没,部队行动迅速,进攻不能抵挡,撤退不能去追击,白天不能攻击,夜晚不能偷袭,就算兵力多对诸葛亮也无胜算,就算诸葛亮兵力少也占不到便宜,前后呼应,左右掩护,行军有乾坤的奥妙,变阵有四时的变化,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诸葛亮是真正的卧龙啊!
参考资料:
诸葛亮描写作文素材
1. 关于诸葛亮的写作素材
陈寿: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军机之略其亦可代为。
曹操:刘备不足为惧,吾实惧诸葛亮耳。
孙权:诸葛亮具异人之略,若效于江东,吾不愁大事不成也。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司马炎:朕闻卿(陈寿) 之言,晓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为祭其忠贞。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伯温: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
康熙:史上鞠躬尽瘁、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
乾隆:端推诸葛是完人!
*** :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2. 写一篇介绍诸葛亮人物的材料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即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从百度词条上搜的。
3. 描写诸葛亮的文章 记叙文叹 卧 龙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共存盛德,应叹古今无! 元微之的一首五绝诗又将我带回了那个曾令我魂牵梦萦的三国时代。遥望刀光剑影,倾听鼓角铮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鼎足之战”似乎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遥望数里之外,一辆小车在众将的簇拥下缓缓驶来,细观车中端坐之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他面露微笑地望着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副运筹帷幄的姿态。
我惊喜交集,不禁脱口而呼到:“是你,孔明!” 也许是《三国》看得太多,也许是我对于那个大江东去、英雄辈出的时代的向往,也许是这个故事本身就很精彩,而罗贯中的一枝生花妙笔,令我记住了一位绝世奇才,那就是你——孔明! 在我的心中,你是智慧的化身,是天上的神!不仅因为你清雅的气质、你广博的学识、你博大的胸怀、你卓识的远见,更因为你无论何时总露出那仿佛一切皆了解于胸的微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并非寻常凡人的明证。
还记得你初出茅庐第一战吗!“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初出茅庐”的你竟将能征善战的曹军大将夏侯敦 杀得大败而归,令十万曹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就是现在想起仍觉得荡气回肠!还记得那场妇孺皆知的赤壁之战吗?你智算华容道,放走了曹操。
这需要怎样的机智,又需要怎样的高瞻远瞩啊!还记得那场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七擒孟获”之战吗?你将已擒到手的孟获一放再放,惹来众将的狐疑猜忌。只有你成竹在胸:“吾捉此人如探囊取物,只须降伏其心,自然平矣。”
一番话道出了你胸中之所想,也令我们这些几千年后的读者为你的深谋远虑而钦佩不已! 你的才智是勿庸置疑的。不用说“舌战群儒”,不用说“三气周瑜”,不用说“计捉张任”,不用说“陈仓大胜”,单是“空城退敌”一役,便充分显示了你高超的智谋与少见的镇定,处惊不乱的你以一首瑶琴曲退去司马懿的百万雄兵,只那份卓越的胆识就称得起“举世无双”! 然而你终究是人不是神,你虽是“智慧的化身”,但毕竟还是个“凡夫俗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你来说,留关羽守荆州和书传姜维实属无奈之举,而派马谡镇守要道街亭和“上方谷司马逃生”却正是你一时的大意所致。也许上天注定了你和司马懿的斗智斗勇不会那样轻易的就是结束,也许蜀汉的命运就是失败吧?对于这些,任你竭尽全力也无法挽回。
你最终还是失败了。多年的鞍马劳顿、事无巨细皆亲理之,以致积劳成疾。
伴随着五丈原的萧萧秋风,伴随着你的是无力统一汉室的绵绵长恨,而非对于后主与百姓们的悠悠挂牵,你不情愿地走完了人生的54个春秋。我相信,每一个看过《三国》的人都会被这悲壮的一幕所感动。
我为你惋惜,惋惜你“出师未捷身先”,惋惜你“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感叹。但更令我们这些后人心痛的,却是你的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勉力辅佐后主刘禅是的无可奈何。
封建思想的束缚使你根本不敢产生“自立为帝”的念头。可也许那样做会比当时的状况好的多。
为了做一个忠臣,你强拖疲惫的病弱之驱征战在战场上,只为了哪个遥远的几乎已看不见的梦。 孔明,我想问你,我要问你,你本是一朵悠来悠去的闲云,一只自由自在的野鹤,为什么要卷入这场争斗当中呢?难道三顾之恩真的有那么重的分量,要让你穷毕生之功来报偿吗? 你走了,带着许许多多未完成的遗愿走了。
只给后世留下了“孔明灯”、“锦囊妙计”、“八阵图”和那份感天动地的《出师表》,留下了忠贞的报国之志和一段段传奇的故事,使“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山林百姓,无不落泪,声震十里”,使我们这些“后辈子孙”们亦为之潸然泪下。对此,你满足吗?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你已成为了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成为了一座不倒的丰碑,对此,你有满足吗?孔明,你回答我…… 你的一生是美而悲壮的一生;你的失败是一个真正撼人身心的悲剧。
它为历史留下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巨星虽殒,英名犹在! 孔明,我心中的神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记得诸葛亮第一次出场时吟的就是这首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听了,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或许是我太喜欢雍正了,而我知道扮演诸葛亮的正是雍正的扮演者唐国强,所以,我内心深处有着一份期待,我和别人不同,我是先看了“雍正王朝”之后才看“三国演义”的,唐国强的雍正太令我震撼了,乃至我以为他本来就是那么威严冷峻、阴沉内敛的,但是他的诸葛亮给了我全新的感觉,那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在我眼中渐渐幻化为眼前这个儒雅俊逸的一代名相,我惊叹了:完全两个不同的人,唐国强竟能挥洒自如地演绎,并把人物性格刻画得如此细致深刻、淋漓尽致! 最爱看诸葛亮胸有成竹的样子!一股如同阳光般绚烂的自信洋溢在他的脸上,让人不由得对他信任、对他崇敬,仿佛有诸葛亮在的地方就不会有失败,我喜欢这种感觉。记得看“雍正王朝”的时候,我那颗本来就“脆弱不已”的心为着雍正时上时下,时紧时松,时悲时喜的几乎要裂开了。
当看到八爷党的人存心要伤害他、而处在高位的他却浑然不。
4. 关于写诸葛亮的作文的素材.不要作文,就素材,比如诗句,名言,人物陈寿: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贾诩:诸葛亮善治国,军机之略其亦可代为.曹操:刘备不足为惧,吾实惧诸葛亮耳.孙权:诸葛亮具异人之略,若效于江东,吾不愁大事不成也.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司马懿:天下奇才也!司马炎:朕闻卿(陈寿) 之言,晓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为祭其忠贞.杜甫: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刘伯温: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康熙:史上鞠躬尽瘁、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乾隆:端推诸葛是完人! *** :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5. 话说诸葛亮的议论文刚学了隆中对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议周瑜与诸葛亮 提起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通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同时,人们也知道周瑜气量狭窄、不能容人,以至于英年早逝.“既生瑜,何生亮”的典故广为流传,然而这一切都是出自罗贯中小说的文笔,历史上的二人真是如此吗? 就《三国演义》来说吧,周瑜身为东吴大都督,统领吴国兵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下的许多将领如:黄盖、程普、韩当等,都是跟随过孙坚出生入的老将,如他真无才能无胸襟,岂能服众?《三国演义》中第一个不服他的便是程普,可周瑜不但不气恼,不报复,反而恭敬有加,气度非凡,使程普在自传中写下了:与公瑾交,如饮佳酿,不觉令人陶醉…… 诸葛亮对降将魏延早有成见,平时不重用他,后来在数次伐魏战中也不听他的计策,足见他把私人偏见看得比国家大事还重,以至“统一大业”的高远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两人斗智的最高巅峰,别的不说,就说周瑜的美人计吧,刘备入赘东吴周瑜想借此机会软困,可每次使出的计谋均被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妙计所破,人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前提是必须有了政策,才能产生对策,而人家诸葛亮却是在连周瑜还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政策是什么内容的情况下,他的对策就已经出来了,也许诸葛亮真能神机妙算吧,那么后来的挥泪斩马谡,火烧连营七百里,以及走麦城却和他的神机妙算甚不吻合呀!鲁迅曾说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难道他真是妖人? 再看他的军事才能:周瑜二十岁便跟随孙策统兵打仗,三年内出兵帮孙策攻下了十余个县,孙策后,周瑜更是重担在挑,重权在握,他先讨伐邓龙,击败来犯的曹操,攻下了南郡、夷陵后在征讨西川途中不幸病故… 诸葛亮出山时二十六岁,初期,刘备得他并非是如鱼得水,而是节节败退.赤壁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羽翼渐渐丰满,刘备称帝,封诸葛亮为相,“鞠躬尽瘁,而后已”使后人对他的评价,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诸葛亮亲自率兵连年伐魏,却徒劳无功,最后还被司马懿拖军中… 光阴荏苒,眨眼瞬间,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长河起伏变幻,有的人被埋没了真面目,有的人被升华了真形象,有的人被霉变或发酵了其功绩,而史册则永远是斩新的,洁白的,永远,永远都是……。
6.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
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
“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
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
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
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
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听到农夫唱的歌词,就是诸葛亮写的。
可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7. 一篇描写诸葛亮的文章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一篇关于评价诸葛亮的文章,700~800字,初一水品 [ 标签:评价 诸葛亮,评价,文章 ] 匿名 回答:2 人气:13 解决时间:2009-08-26 15:46 网友完善的答案诸葛亮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他也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尤其是他对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虽然孔明未能杀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不忠不义。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实不是。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与蜀国,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最错的是在毫无根据证据之下,留下锦囊杀了魏延。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荆州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比孔明胜一筹.
大家公认的智慧者也有许多优点。刘备三顾茅庐后,说“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能严守军事机密,攻其不备。而且他办事很具有深谋远虑。诸葛亮让刘琦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为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还有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孔明留下的三个锦囊,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
有人也许对诸葛亮让关羽去华容道劫曹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关羽放走曹操诸葛亮没有预测到,其实我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让关羽去华容道放走曹操,因为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假如在关羽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回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三国鼎立,复兴汉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一点更说明孔明真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诸葛亮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计策,对天时地理了如指掌,因此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少有的人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