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斗小民的典故-升斗小民是成语吗
1.齐国有三任国君皆因*乱而亡身。他们是……
2.相声演员在演出舞台上说“春典”,合适吗?
3.铁中铮铮一众佼佼的由来
齐国有三任国君皆因*乱而亡身。他们是……
周武王平定商纣,称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地营丘。师尚父就是姜太公。
姜太公到了封地后,修明政治,适应当地风俗习惯,简化礼仪,沟通商工之业,发展鱼盐生产,因而人民多来归附于齐,齐国很快成为大国。至齐桓公时,任用管仲、鲍叔牙、隰朋、高傒等整顿齐国的政治,实行以五家为基层单位的军制,确立铸造货币、捕鱼煮盐等税收制度,起用优待贤能之士,齐国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成为天下首屈一指的强国。齐桓公曾九合诸侯,诸侯莫敢违抗,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俗话说:龙生九子,父子兄弟,各不相同。子孙多了,延续的朝代长了,固然有杰出才俊,也必有歪瓜裂枣。在齐国的历代君王中,就有三任君王,犯了同样的错误,皆因*乱而丢掉了小命。他们分别是齐襄公、齐懿公和齐庄公。
齐襄公
齐襄公做太子时,曾经和堂兄弟公孙无知斗殴。即位后,立即开始公报私仇,降低了无知的待遇规格。无知由此产生怨恨。
齐襄公四年,鲁桓公和夫人文姜来到齐国。文姜是齐国有名的美人,本是襄公同父异母的妹妹,未出嫁时就曾与襄公**通奸,后来在齐釐公时出嫁做了鲁桓公夫人。
这次文姜来到齐国,干柴遇上烈火,襄公又与鲁夫人苟且。鲁桓公知道此事后,便怒斥夫人。夫人受了委屈,就把这事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于是在和鲁桓公喝酒时,灌醉了桓公,然后派大力士彭生抱鲁桓公上车,趁机折断了鲁桓公的肋骨,桓公下车后就了。鲁国人以此责备齐国,齐襄公便杀了彭生来向鲁国谢罪。
当初,齐襄公派遣连称、管至父驻守葵丘,约好第二年瓜熟的时候派人代替。谁知他们前去驻守了一年,到第二年收瓜完毕,襄公却不派遣代替者。有人替他们请求派人接替,襄公还不允许。因此这两个人怒火中烧,就伙同公孙无知阴谋发动叛乱。
连称有个堂妹在襄公宫中做姬妾,不受宠爱。连称便让她暗中窥探襄公的行动,并许诺道:“事情成功了,把你嫁给无知做国君夫人。”
齐襄公十二年冬季,襄公游览姑棼,在沛丘射猎。他看见一只野猪,随从的人说是“彭生”。襄公听了很恼怒,便用箭射之,那野猪像人一样站起来嚎叫。襄公十分恐惧,从车上摔了下来,跌伤了脚,丢失了鞋子。回来后,他打了侍候他穿鞋的人茀三百鞭。
无知、连称、管至父等听说襄公受了伤,于是带领他们的党徒去袭击公宫。正巧遇到侍候穿鞋的茀,茀说:“先不要进去惊动宫里人,惊动了宫里人就进不去了。”无知不相信,茀便给他看被打的伤痕,这才相信。他们守侯在宫外,让茀先进去。茀进去后就把襄公隐藏在门后面。
隔了很久,也不见动静,无知等人恐慌起来,便涌进了宫里。茀与宫中卫士和襄公的宠幸内臣一起攻打无知等人,但没能取胜,都被杀了。无知进入宫中,找不到襄公。有人发现门下面露出人脚,拉开门一看,果然是襄公,就把他了。无知自立为齐君。
齐襄公之,可谓咎由自取。他因斗殴私怨而得罪了实力强大的士大夫无知,是为“不智”;与自已同父异母的妹妹通奸,是为“无礼”;约定瓜熟时节派人接替却不派,是为“失信”;指使彭生鲁桓公,后又杀了他向鲁国谢罪,是为“不义”;谋杀鲁桓公、自己丢失了鞋子却鞭打侍候穿鞋人茀,是为“不仁”。如此丧失“仁义礼智信”五常,违背做人基本道德准则之人,不何为?可怜侍候穿鞋人茀,以德报怨,最后竟惨于叛乱者之手,不亦悲乎?
齐懿公
齐懿公是齐桓公的儿子,他的母亲是蜜姬。当初齐桓公生病时,他的五位公子各自拉帮结党争夺王位。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也无人装殓,尸体上的蛆虫都爬到了门外。
桓公有十多个儿子,后来登位的有五人:公子无诡在位三个月去,没有谥号;其次是孝公;其次是昭公;其次是懿公;其次是惠公。
昭公去世后,他的儿子舍即位做了齐君。昭公的弟弟商人因为桓公去世时争夺君位未成,便暗中结交贤能之士,抚爱老百姓,百姓们都很拥护他。等到昭公去世,儿子舍即位,势单力孤,商人就和众人一起在昭公的墓地了齐君舍,自己登上了王位,这就是懿公。
当初,懿公做公子的时候,和丙戎的父亲一起打猎,争猎物不胜。等到登上君位,就挟私砍断了丙戎父亲的脚,却让丙戎为他驾车。
另外,庸职的妻子很漂亮,懿公就把他纳入宫中,却让庸职陪同乘车。
齐懿公四年五月,懿公到申池游览,丙戎和庸职聚到一起,边洗澡边开玩笑。庸职说:“断脚人的儿子!”丙戎说:“被夺妻的人!”话出口以后,两人都对此话深以为耻,都怨恨懿公。于是便策划和懿公到竹林中游玩,两人在车上杀了懿公,把尸体丢在竹林里逃走了。
懿公登位后,一反过去关爱百姓的常态,骄气十足,老百姓都不愿归附他。他后,齐国人废黜了他的儿子,到卫国迎接公子元回来,拥立为君,这就是惠公。
人侵害了别人,时间一长,也许自己都忘记了。但仇恨其实是一直都存在着的。只不过平时仇人大多独处,仇恨也被孤零零地放在一边,就显得单薄弱小,好像被忘却了一样。而一旦当事人聚集在一起,经过彼此摩擦碰撞和发酵,仇恨就可能被无限度地放大,从而酝酿出恶性事件。
齐懿公砍断了别人父亲的脚,霸占了别人的妻子,却让仇人做他的驾车和陪剩,这心也真是够大的了!这世上有些人,一旦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便会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好像这世上就没人能威胁到他了。须知,再卑微的人也有尊严,报仇的心是一直都潜伏着的。一旦有了机会,有了同道之人,那胆量、野心、力量就会像野草一们蔓延滋长。齐?公不明白这个,所以他了,这又能怪谁呢?
齐庄公
崔杼是齐国的三朝元老。齐庄公未及位时两人关系就非常好,齐庄公也是在他的帮助下才当上了国君。谁知后来两人却因为一个女人反目成仇。
棠公的妻子东郭姜,长得很漂亮。棠公了以后,崔杼娶了她。谁知庄公也看上了东郭姜,并罔顾道德人伦,多次到崔家,与之勾搭通奸。后来竟拿着崔杼的帽子送给别人。侍者们都觉得庄公这事做得有点太过分,都劝他:“不能这么干。”
崔杼心中十分恼怒,趁着庄公攻打晋国之机,想与晋国合谋袭击齐国而苦于没有机会。庄公曾经鞭打过宦官贾举,贾举心怀怨恨但仍然侍候他。暗中却替崔杼窥伺庄公的一举一动,想找机会进行报复。
庄公六年五月,莒君朝见齐侯,齐侯在甲戌日设宴款待他。崔杼假称有病不理政事。乙亥日,庄公来探望崔杼的病情,趁机追求崔杼的妻子。崔妻躲入内室,和崔杼竟自闭门不出。庄公在外竟倚着屋柱唱起歌来。
宦官贾举拦住了庄公的随从官员,只自己进来,并关上崔家大门。这时,崔杼的党徒拿着武器从里面冲了出来。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和解,他们不允许;请求盟誓订约,他们不允许;请求在祖庙里自杀,他们也不允许。都说:“您的臣子崔杼病重,不能亲自来听候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公宫,(可能有人诈称主上以行*)我们这些陪臣只知奋勇捉拿*乱者,不听从其他命令。”庄公爬上墙头,他们射中庄公的大腿,庄公翻身掉了下来,终于被。
俗话说:仇恨之大,莫过于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庄公与崔杼的妻子通奸,还把崔杼的帽子送给别人,这事确实做得有点太过分了。有野史说崔杼的帽子颜色是绿色的,“绿帽子”的典故大概就是出自于此吧。后人评说,齐庄公是史上最差劲的君主,我看也差不多。他不仅*人之妻,还肆意侮辱人的人格,践踏别人的尊严。这种情形,即便是升斗小民也不能忍受,何况是有头有脸的士大夫呢!况且,崔杼身为宰相,又是三朝元老,手握重权,党羽众多,完全有权力有能力也有实力致庄公于地,他怎么能没有一点点危机感,竟悠闲到倚着人家的廊柱唱歌呢!这也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结语
这三位国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知敬畏,肆无忌惮。他们不仅*女,还害了别人的丈夫,践踏别人的尊严,其恶行真是天理难容。
他们倚仗什么呢?就是那至高无上、生杀予夺的王权。他们认为拥有王权之后,天下便是他的禁脔。所有的奇真异宝,金钱美女都该是他的囊中之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看中了你的妻女,你就应该恭敬的乖乖奉上才是;在我的地盘上,任何好东西都应该由我先享有,玩玩你的女人,你还敢反抗不成!后世的秦二世就把这个观点演绎得淋漓尽致。他说:“凡是尊贵而掌握了天下的人,就应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主要是着重宣明法治,下面的臣民就不敢胡作非为。”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为君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让船倾覆沉没。这三个人不懂这个道理,逆天道和人伦而行,所以最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声演员在演出舞台上说“春典”,合适吗?
不合适,我认为相声演员就不应该在演出舞台上说“春典”。
什么是“春典”?“春典”又称“唇典”或“春点”,也叫“江湖春典”。“春”实际上指的就是“相声”,现在许多人把江湖行话都叫“春典”,也是一种约定俗成。
“春典”就是一种江湖隐语,也有人把它叫作“江湖黑话”。
从前说相声大都是撂地演出,后来慢慢发展为棚子,再后来就到戏园子、剧场演出,也有到外地演出跑码头的,既然是闯江湖,就必须会“春典”,。
在旧中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话,据统计江湖中的行话多达万余言。不过,想把这些行话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跑江湖的只要熟练掌握100多个,就可以了。
江湖中有一句俗话:“宁赠一锭金,不教一句春。”
“春典”在江湖中是通用的,也是密不外传的,除非是你拜师之后,师父才会教你学“春典”。当然,也有师伯、师叔、师兄传授的现象。
“春典”的作用“春典”都是口口相传,又是密不外传,那么“春典”到底有什么用?
我认为有两个作用:
一是交流作用。
“春典”作为江湖人士的秘籍,首先的作用就是联络感情、促进交流。在过去行走江湖,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想和当地的江湖人士交流,就要拱手施礼,然后说“辛苦”。
“见面道辛苦,必定是江湖。”两个人互相说完辛苦之后,就要开始用“春典”盘道。
二是寻求帮助。
旧时跑江湖的都讲一个“义”字,江湖人士出门在外,遇到困难、问题、麻烦了,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用“春典”交流之后,就能够立即得到关照和帮助。
分享几个“春典”给朋友们分享几个常用的“春典”:
先分享几个大家都知道的“春典”:
“走穴”,就是到外地演出;
“穴头”,就是演出的组织者、负责人;
“大腕儿”,其实应该是“大蔓儿”,后来以讹传讹,传成了“大腕儿”,就是有名的大家。
接着再说几个大家不太知道的: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用“春典”说分别是:
溜、月、汪、摘、中、申、行、掌、耐、居。
下雨叫“摆金”,下雪叫“摆银”,大便叫“撇山”,小便叫“摆柳儿”;
饿叫“瓤”,吃饭叫“上啃”,走叫“撬”,哭叫“撇苏儿”;
帽子叫“顶天儿”,鞋叫“踢土儿”,裤子叫“蹬空子”,袜子叫“熏筒儿”。
相声演员该不该在台上说“春典”?“春典”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春典”长时期还都存在,相声演员互相交流时也会用到。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演员也翻身做了主人,进了曲艺团,有了正式编制,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跑江湖混口饭吃。
随着时代的进步,“春典”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会“春典”的老先生也越来越少,说“春典”的人也越来越少。生活中都不需要说“春典”了,为什么还要在舞台上说“春典”?
相声演员在舞台上就要老老实实地给大家说好相声,让大家开心就行了。不应该说什么大家都听不懂的“春典”了。
铁中铮铮一众佼佼的由来
“铁中铮铮一众佼佼”的由来是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
“铮铮铁骨”是写作“铁中铮铮”的,这个词的最早出处,是《后汉书·刘盆子传》帝曰:“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光武帝说可以说是铁中的铮铮上品,平庸之辈中的俊佼者。就是这种被锻打过一番两番的熟铁块,而要真正炼成精钢,则需要十次、百次的反复锻打。
“铁骨铮铮”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刚强不屈,被人用作赞赏之词,但它最初并非如此。原文释义: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系汉光武帝刘秀接受赤眉军投降时,认为赤眉军将领徐宣回答得体,所给的当面评价。
全文是“铁中铮铮,庸中佼佼”徐宣投降后被“待以不”,赏赐了一些田宅,稀里糊涂过完下辈子。很显然,刘秀对此人的才能评价也不过如此。
铁骨铮铮的造句:
1、梅花品格高尚,铁骨铮铮。她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霜刀风险,不屈不挠,昂首怒放,独具风采。人们见到梅花,便会受到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的熏陶和激励。
2、这里有铁骨铮铮侠骨柔肠的本儿,也有舍生取义杀生成仁的升斗小民,有肝胆相照一诺千金的兄弟情谊,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儿女情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