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姜夔《扬州慢》中的“黍离之悲”和艺术特色

2.包含“黍离之悲”的诗句

3.有哪些诗词表现了“黍离之悲”?

分析姜夔《扬州慢》中的“黍离之悲”和艺术特色

黍离之悲-黍离之悲读音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非昔比的哀叹~

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篇~作感慨亡国之词~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包含“黍离之悲”的诗句

包含“黍离之悲”的诗句如下:

黍离之悲,是一种深深的悲凉和哀伤,是对于故国、故土、故人的思念和怀念。在古代诗词中,这种情感被多次表达,以下是我为您找到的一篇含有“黍离之悲”的诗句:

满地风尘足,伊人独舞。月下长叹泪如丝,故国黍离恨难续。青丝渐白,梦断水长东,那堪回首望故园。

昔日繁华今何在,宫宇倾颓生野草。曾经王侯将相,今日尘土同归。黍稷何悲,念彼故人,心如刀割又奈何。

残阳如血,映照故人面,满目凄凉心如灰。岁月无情,将往事淡忘,黍离之悲涌心来。念故人,心已伤,泪如雨下,唤不回那旧时光。

酒入愁肠化作泪,一曲黍离唤故人。梦中归乡,那片黍离之田,唤不回那逝去的年华。望断天涯,何处是归鸿,只留下一地凄凉。

黍离之悲,诉不尽心中苦,唤不回已逝时光。岁月无情,将往事化为尘土,只有在心中默默祈祷故国、故土、故人的安好。

此情此景,唤起黍离之悲,让人痛入骨髓。那片曾经繁华的故园,今日已成为野草横生的废墟。黍离之悲,是那种对故国、故土、故人深深的思念和怀念,是那种让人无法忘怀的悲凉和哀伤。

岁月已逝,无法挽回。但我们可以把那种黍离之悲留在心中,让它成为我们永远的警醒。

有哪些诗词表现了“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古诗词中不乏带有这种感情的作品,宋词中以南宋词为多。

1、《凄凉犯》—南宋·姜夔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着。怕匆匆、不肯寄予误后约。

题主提到了姜夔的名词《扬州慢》,其实姜白石有多首感怀时事之作,这一阙《凄凉犯》,与《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词写于合肥,彼时淮南重镇合肥已是边城,因其景色荒凉,姜夔不禁生出悲戚之情。“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景物皆染我之颜色,颇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感。

2、《八声甘州》—南宋·张炎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瑏琉?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张炎是曾见过临安全盛的贵公子,宋亡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长期寓居临安,晚年不免于卖卜寄食,宜其不胜盛衰兴亡之感。这一阕词中,“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凄咽苍凉,无限感慨。

3、《诉衷情》—南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4、《谢池春》—南宋·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两首词皆出自陆游,其中的悲哀不似前几首词一般的触景生情,而是通过回忆曾经的戎马生涯,由内心而发对报国无望的叹息。陆游是怀着强烈家国之情的,“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与“叹流年,又成虚度”,是同样的情感,这种无奈是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5、《浪淘沙》—南唐·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国破家亡的哀叹,不得不提到李后主,他的词中,无不透露着黍离之悲。李后主的悲戚之感,多以在词中怀念曾经宫廷的奢华美好的生活来表现。例如“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表面上是在思念曾经浮华,但内里却是对已亡故国的一种缅怀。

6、《思旧赋》—魏晋·向秀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7、《枯树赋》—北周·庾信

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做一下延伸,如果不仅限于诗词,这两首赋也都符合题意,含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