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师回朝下一句怎么接-班师回朝的下一句打油诗
1.大将南征胆气豪下一句是什么?
2.“朕与将军解战袍”的下一句是什么?
3.越中览古拼音版
4.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放火下一句是什么
5.朕与先生解战袍下一句是什么?
6.愁白了少年头 下一句
大将南征胆气豪下一句是什么?
一、出处
明·朱厚熜《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二、译文
将军你征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高标。
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三、注解
毛伯温:字汝厉,吉水(属江西)人。明武宗正德年间进士。1539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派他讨伐安南(越南)莫登庸之乱。他出征一年多,兵不血刃,平定安南,因功被加封太子太保。
横:横挎。秋水:形容刀剑如秋水般明亮闪光。雁翎刀:形状如大雁羽毛般的刀。
鼍鼓:用鳄鱼皮做成的战鼓。
旌旗:指挥作战的军旗。
麒麟: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这里用比喻来称赞毛伯温的杰出才干。
蝼蚁:蝼蛄和蚂蚁,这里用来比喻安南叛军不堪一击,不成气候。
诏:皇帝的诏令。
朕:皇帝的自称。先生:指毛伯温。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自明开国以来,安南屡叛不已。明剿抚并用,不能平息。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南征将士在安南乱军巾发现其私造《大诰》,有不轨之心。消息传来,世宗甚怒,遂命仇鸾、毛伯温率军讨之。这首诗是明世宗在毛伯温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远征安南时所作的送行诗。
二、赏析
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
尾联既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全诗夹叙夹议,情景交融,措词中肯,语气自然,没有皇上居高临下的态势。
百度百科-送毛伯温
百度百科-毛伯温
“朕与将军解战袍”的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
朱厚熜(明世宗)
《送毛伯温》
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将军解战袍
西秦将门独女沈秋,在和太子冀封的大婚当日逃婚而去,之后无意中救了被山贼打劫的段云亭,并跟着他出了国境暂时避避风头。然而沈秋出了国之后,却发现此人竟然是东齐皇帝。
于是沈秋跟着他进了宫,做了御前侍卫长,并无意中被牵扯进了宫廷斗争,帮着段云亭发动政变,推翻了辅政大臣和手握兵权的亲王,得了实权。
过程中,她发现了段云亭玩世不恭外表下的另一面,而段云亭也暗暗发现她是女人,却不做声,反而借机各种调戏揩油,沈秋想着自己现在是男儿身,一忍再忍,但心里对他的感情已经起了变化。
而太子冀封对沈秋旧情难忘,得到消息说沈秋有可能去了东齐,便让他的弟弟冀禅前去出使,探听消息。冀禅素有野心,到了东齐认出沈秋却没有做声,反而以此为导火索,多次设计调拨两国关系。
两国开战,沈秋觉得事有蹊跷,经过多番努力说服段云亭,随他出征。
到了战场,沈秋一心只愿停战,便想方设法约见到了冀封,然而冀禅却在头一日动手,杀掉冀封并嫁祸给东齐,于是两国矛盾更甚。
但不久西秦皇帝重病的消息传来,冀禅只得班师回朝,赶去登基。
战事止息之后,西秦新政动荡,东齐兵力受损,双方一时胶着。而冀禅野心勃勃,不仅暴露了沈秋的女儿身,还冠之以罪人的身份找段云亭要人。
段云亭顶住压力,将朝中的静琬公主段楚楚送了过去,拖延时间,稳住冀禅。而自己则和沈秋化为平民身份,去西秦的附属国南蜀求援。
南蜀自新君登位之后,备受压迫,双方一拍即合,暗中制定了作战计划。
回朝之后,段云亭以帝位为赌,顶着重重压力带着沈秋再度出战。
此战沈秋不负众望,大败冀禅,将冀封的遗腹子立为皇帝,太后段楚楚临朝承制。战事平息,沈秋留在西秦做善后工作,而段云亭实在忍不住,跑去西秦,耍了个花样将人“抢亲”抢回来了。
越中览古拼音版
越中览古拼音版:
yuè wáng gōu jiàn pò wú guī , yì shì huán jiā jìn jǐn yī 。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gōng nǚ rú huā mǎn chūn diàn ,?zhǐ jīn?wéi yǒu zhè gū fēi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放火下一句是什么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 。
柴进混入方腊阵营里,当上驸马和宋江军队对战,宋江假装战败。柴进取得方腊信任后,和宋江配合,在关键时候斩杀方腊大将方杰,方腊大败逃走,宋军占领方腊的老巢。众人进入方腊住处搜寻不到方腊踪迹。
而阮小七当众穿上方腊的龙袍,童贯部将指骂他要学方腊,和阮小七大闹一场。方腊在楹林中被鲁智深活捉。后来鲁智深闻潮汛,于六和寺坐化。因平定方腊叛乱,宋军班师回朝,回到朝廷的梁山好汉都得到了皇帝的封赏。宋江衣锦还乡。
扩展资料:
鲁智深救了林冲,却也因此得罪了高俅。高俅吩咐大相国寺,不许寺里收留鲁智深,同时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得众泼皮报信,一把火烧了菜园子,逃出东京,流落江湖。
鲁智深在江湖上漂泊了一段时间,路过孟州十字坡,结识张青、孙二娘,他们建议鲁智深到二龙山去。鲁智深到了二龙山请求入伙,却被寨主邓龙回绝,鲁智深攻不上山。
在山下树林中休息时,结识杨志。鲁智深与杨志一同回到曹正的酒店,在曹正帮助下,杀邓龙,夺了山寨,做了寨主,后接纳武松。
朕与先生解战袍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但是有上一句: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将军解战袍。
出处:明·朱厚熜世宗《送毛伯温》
译文: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指嘉靖自己)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扩展资料
这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cōng)为其写的壮行诗。
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
尾联既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愁白了少年头 下一句
出自南宋诗人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
为什么这首词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很有民族气节,毅然从军。他指挥的军队,英勇善战,接连获胜,屡立战功。敌人最怕他的军队,称之为“岳爷爷军”,并且传言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乘胜追击金兵,直至朱仙镇,距离北宋的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了。金兵元气大伤,准备逃归,还有不少士卒纷纷来降。岳飞看到这样大好的抗战形势,非常高兴,决心乘胜猛追,收复中原。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当时的宰相秦桧,为了和金人议和,一日连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秦桧把岳飞看成是他投降阴谋的主要障碍,又捏造说,岳飞受诏逗留,抵制诏令,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将他害。岳飞被害时,才三十九岁。了解了这些情况,对这首词中充满的强烈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上片写作者要为国家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开头这几句写在潇潇的雨声停歇的时候,他倚着高楼上的栏杆,抬头遥望远方,仰天放声长啸,“壮怀激烈”!啸是蹙口发出的叫声。“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他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真是气愤填膺,“怒发冲冠”。“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三十功名尘与土”,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等闲”,作随便解释。“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下片写了三层意思:对金贵族掠夺者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区沦陷,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去的奇耻大辱。“犹未雪”,指还没有报仇雪恨。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所以,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古代的战车叫“长车”。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北边。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词不是岳飞写的,理由之一就是根据上面这句话。因为岳飞讲“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即渡过黄河向东北进军,不会向西北进军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不是岳飞的进军路线。因为对这句词的解释牵涉到这首词是不是岳飞写的问题,因而显得更为重要了。原来这是用典。《西清诗话》载姚嗣宗《崆峒山》诗:“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这两句诗是针对西夏讲的,所以用“贺兰石”。姚嗣宗是北宋人,岳飞借用这个典故,借用他要打败西夏的壮志来表达他要打败金兵的豪情,所以这句词没有问题。“山缺”,指山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壮志”,指年轻时的理想。“胡虏”是古代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侮辱性的称呼。“虏”,指俘虏。这里所谓的“胡虏”、“匈奴”,皆代指金贵族掠夺者。最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两句说,等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时候,就去报捷。“旧山河”,指沦陷区。“阙”,宫殿。”天阙”,指朝廷。我国古代进步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把忠于朝廷看作爱国的表现。在封建社会里,尤其在激化,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期,“忠于朝廷”与爱国常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岳飞在这首词中所表露的忠于朝廷的思想,是跟渴望杀尽敌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壮志,密切结合着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