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成语典故的四字词语

2.带有"典故"的成语。

3.历史典故的词语

4.成语及相关典故的成语

出自成语典故的四字词语

马陵之战的典故成语-典故成语

负荆请罪、毛遂自荐、退避三舍、围魏救赵、完璧归赵

一、负荆请罪

白话释义: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方责罚。

朝代:西汉

作者:司马迁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事: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跟大臣蔺相如不和。后来他认识到了这样对国家不利,便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

二、毛遂自荐

白话释义:”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朝代:西汉

作者:司马迁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故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三、退避三舍

白话释义: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朝代:春秋

作者:左丘明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故事: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在中原相遇,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一舍等于三十公里)。”

四、围魏救赵

白话释义: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故事: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就叫做“围魏救赵”

五、完璧归赵

白话释义: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朝代:西汉

作者:司马迁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事:蔺相如带着珠宝离开秦国攻取城池换;见秦王有诈;就靠着大智慧勇敢;最终达到使宝玉完好回到赵国。”

带有"典故"的成语。

1、孟母三迁

读音:mèng mǔ sān qiān

释义: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2、闻鸡起舞

读音:wén jī qǐ wǔ

释义: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3、卧薪尝胆

读音:wò xīn cháng dǎn

释义: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最后果真可以苦尽甘来。

4、负荆请罪

读音:fù jīng qǐng zuì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5、完璧归赵

读音:wán bì guī zhào

释义: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上述成语包含的典故分别为:

1、孟母三迁: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2、闻鸡起舞: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3、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4、负荆请罪: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

5、完璧归赵:赵国有一宝玉和氏璧,秦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王大喜,却全无换城给赵之意。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意思,假说玉上有一小疵点,拿回了宝玉。他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提出要秦王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答应。随后蔺相如便派随从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到了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之事告诉了秦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历史典故的词语

历史典故的词语如下:

破釜沉舟、决一战、如鱼得水、纸上谈兵、初出茅庐、多多益善、背水一战、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四面楚歌、入木三分、东窗事发、毛遂自荐、草木皆兵、三顾茅庐、围魏救赵、精忠报国、负荆请罪、指鹿为马、完璧归赵、望梅止渴、叶公好龙、单刀赴会、图穷匕见、完璧归赵等。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带有历史典故的成语及其典故:

1、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2、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3、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4、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成语及相关典故的成语

成语及相关典故的成语如下:

1、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消灭吴国,称靠中原。后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2、鹤立鸡群:出自《竹林七贤论》。比喻人的仪表或才能超出众人,格外优秀。

3、孟母三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后用来比喻注重子女教育。

4、画龙点睛: 出自《张借画龙》。梁代国家张借彩画龙时,点上眼睛后龙即飞上天,后用来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的词语,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5、守株待兔:出自《庄子·外物》。讲述一个农夫在固定的树下等待撞的兔子,结果什么都没得到。后用来比喻固守旧有经验,不知变通。

6、掩耳盗铃:出自《昌氏春秋·自知》。一个愚鑫的小偷掩耳偷钟以为别人听不见,结果自己暴露了。后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闭目塞听。

学好成语的好处:

1、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成语是汉语的瑰宝,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学好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我们在交流中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历史记载等各个领域。学好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提升阅读理解力。

3、增强文化素养: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理和智慧。学好成语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4、增强思维能力:成语通常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通过学习成语,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联想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

5、增加文化交流的机会: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增进友谊,拓宽交流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