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木什么意思是什么-诽谤之木是谁设立的
1.诽谤木的由来是怎样的?
2.古代拦御驾 申冤 要先打板子吗
3.诽谤怎么读
诽谤木的由来是怎样的?
那还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大地上没有道路,到处都是杂草丛生,原始人出去狩猎或采摘,往往找不到回“家”的路,许多人走失了。
于是,部落首领帝尧就派人在大家活动的地方立了一些带指示的小树杈,小树杈一边指着回“家”的地方,一边指着狩猎或采摘的地方。这样,小树杈就作为了当时识别道路的标志了。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也有人在地上立个小木棒,并在小木棒上面绑着一个横杠,横杠一边指着“家”,一边指着活动的地方,以方便识别“道路”和方向。
可是地上立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多了,人们又搞不清楚哪个是指着自己的“家”了。于是,有人就在小树杈或小木棒上划个记号,用以提醒自己。
帝尧看到小树杈和小木棒上各种各样的记号,觉得非常有意思,他想这样能够充分表达每个人的意思啊!何不让人们在上面写对部落的意见或自己的要求呢?
于是,帝尧就让大家给部落提意见,并把意见写在小树杈和小木棒上。一时间,人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帝尧非常虚心听取并采纳人们的意思,极大地促进了部落的安定和发展。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具有指示和表达意见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叫做“桓木”或“表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便读成了“华表”。这华表当时也被称为“诽谤木”,当时“诽谤”一词不是贬义诋毁的意思,而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人们可以随便利用“诽谤木”发表议论和看法等,还派人专门收集整理并反馈给尧。
帝尧为什么要求人们用“桓木”来向他表达意见呢?据说,他是吸取了他的前任挚帝的教训。据史料介绍,尧的帝位是从挚帝手中接过的。尧的兄弟中挚是老大,所以尧的父亲帝喾去世后,挚就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王位。
但是,这位帝挚非常残暴,他一登上王位就任用了三苗、狐功等几位大臣。三苗等大臣提出的执政理念是人民必须服从大王,否则就是不忠。这种理念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所以,挚没有当几年的帝王,人们便拥护唐侯当上了帝王。
这位唐侯便是后来的帝尧。在大家推荐唐侯当王时,唐侯非常谦虚,他再三推辞也推不过,后来他还是被人们簇拥上了王位,便被人们叫作帝尧。
当了大王的尧认真总结了兄长挚执政失败的教训,他决心治理好天下。有首《尧戒》歌收录在《古诗源》中,诗曰:
战战栗栗,如履薄冰。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前两句“战战栗栗,如履薄冰”的意思是,尧料理国事如同在薄冰上行走,战战兢兢的。后两句“莫踬于山,而踬于垤”的意思是,他告诫自己,人不会在大山上翻倒,时常会跌倒在小土堆上。
尧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有限,见闻有限,他想让天下广众和身边朝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来议论国事。但刚刚经历了挚的禁锢,不管是平民,还是朝臣们,敢开口放言的却寥寥无几。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据有关典籍记载,尧便在他议事的大厅前:
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
并广而告之,要大家都对天下大事评头论足,即便是说错了,也赦免无罪。为此,在尧当上大王后不久,就在他办事的宫门前,便树立起了一根很大的木柱,木柱上还安了一个横杠,横杠就指着帝尧办事的宫殿,意思就是向尧提意见。
尧宣布谁有意见不仅可以在到处插立的诽谤木上写出来,还可以站在他宫门前的大木柱下发表演说,或者直接把意见刻写在大木柱上,哪怕是说错或者写错,也没事。敢谏之鼓也一样,就是安放一面大鼓,要提意见的人便击鼓告知。
据说,后世衙门前的升堂鼓就是这么演变来的。而这里的这根木柱,便是诽谤木。这块木头最初的形状是以横木交柱头,样子像桔槔。
桔槔是古代吸水的工具,是一根长杆,头上绑着一个盛水的水桶,所以华表最初的形式就是头上有一块横木或者其他装饰的一根木柱。
关于诽谤木便是后来华表的事了,在后来晋朝太傅崔豹的《古今注》中这样记载:
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
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涑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再说,自从帝尧使用了诽谤木以后,大家渐渐便知道了帝尧的贤明,敢于大胆说话和谏议国事。尧广泛听取采纳众人意见,不断改进治理的方法。
其实,诽谤木的设立便是原始民主制的体现。据说,尧的作风就很民主。在一次会上议事,帝尧提出:“谁可以带领平民治水?”
众臣说:“鲧可以”。
帝尧觉得鲧高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可重用,然而四岳坚持让试用。四岳是德高望重的首领,帝尧虽然有不同看法,却尊重四岳的意见,让鲧领命治水。后来的事实证明,鲧没能制服洪水,辜负了大家的厚望,结果,让洪水更加凶猛了。
到了晚年,帝尧感到精力不济,就让大家推荐个继承人,四岳推荐了舜。
帝尧问:“这人怎么样?”
四岳回答:“舜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说话不诚,弟弟加害于他,他仍能同他们和谐相处,治理国家不会错吧!”
帝尧并没有因为四岳举荐错了鲧,不再信任他们。而是一如既往,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启用了虞舜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后来,虞舜终于不负所望,成为继尧以后的又一位贤明的帝王。
如此看来,竖诽谤之木也好,设敢谏之鼓也好,其实只是一种标志,关键在于帝尧心目中有一把民主治世的标尺,而最早的诽谤木,便是这种民主标志的事物体现,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由于帝尧作风民主,广众畅所欲言,才治理得国泰民安和天下太平。为此,尧统治期间,成为后世子孙向往的好年头,被后人称为“尧天舜日”。
后来,禹因为治水有功,舜便将帝位禅让给了禹。禹当上帝王后,他更加重视民意,他十分鼓励人们利用诽谤木向他提取意见。为此,他还在原来宫殿前的诽谤木旁边增加了两根,这样他的宫殿前就有三根诽谤木。三表示多的意见,三根诽谤木都指向禹办公的宫殿,就是让人们提更多的意见,让更多的人向他提意见。
禹虚心听取并采纳人们的广泛意见,因此把整个社会治理得更加美好。禹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在他的陵墓前竖立了三根华表柱,三根华表柱都指向禹的墓头,意思是禹非常重视人们的意见啊!
古代拦御驾 申冤 要先打板子吗
不用打板子,电视剧里全是假的
据《大戴记·保傅》、《淮南子·主术篇》等古籍记载,尧在位时,于庭前设“进善旌”,听取天下百姓的建议,后又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舜“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舜时,还首置龙为纳言。进善旌、诽谤木、敢谏之鼓是中国信访制度的源头,纳言也可谓中国最早的信访官职。
西周的路鼓与肺石
西周时期,周王朝设立了路鼓和肺石制度。《周礼·夏官·大仆》记载:“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大仆)掌其政,以待达穷者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此外,周朝还设置“肺石”,以使民有不平,得击三石鸣冤。《周礼·秋官·大司寇》记载:“以肺石远(达)穷民,凡远近恂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这里的“士”就是专职的信访官员。
秦汉的公车司马与诣阙上书
秦汉时期,宫城外门设有公车司马令一职,其副手为公车司马丞,他们的职责之一是接待和安排上书或请求面见皇帝陈言的吏民,也是兼管信访事务的官员。《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六百石。”汉朝实行“周鼓上言变事”的制度,要求官吏须提供方便,不得随意阻断刁难,若不及时向上转达,满半月以上将受惩罚。在西汉时代,又设有诣阙上书制度。它是汉代提起诉讼的一种方式,指案件受害人或其他受到冤屈的人到京师向中央的司法机关提出诉讼,是一种典型的越诉行为。此外,汉代吏民上书信访的形式还有御驾前“庶行上书”、“因嬖人奏之”等等,而御驾前“庶行上书”,概是后代“邀车驾”或“告御状”这种信访形式之源头。
魏晋的登闻鼓与华表木
自魏晋开始,设置“登闻鼓”制度,并成为历代直诉的一种重要方式沿用至清代,是信访活动中一项重要制度。据《魏书·刑罚志》记载:“世祖阙左悬登闻鼓,以达冤人。”晋代在设有登闻鼓的同时,还继续设置“诽谤木”,并改称为“华表木”、“表木”。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这是“华表木”见之最早的古籍记载。因“诽谤木”系舜受命而立,而舜又名重华,所以又称为“华表木”或“表木”。这概是后人为纪念舜而改称。
南北朝的谏鼓谤木与邀车驾
南朝设有谏鼓和谤木,听取天下臣民的意见。梁武帝时,改为在“诽谤木旁设一木函”。《梁书》卷二载:“山阿欲横议,投谤木函。”北朝北魏太武帝时,宫阙左面悬登闻鼓,人有冤则击鼓,由主管官吏公车上奏其表。在北齐时期,还正式出现了“邀车驾”这种上访形式,即在皇帝外出时,阻拦皇帝的车马申诉。《北史》记载:“后欲邀车驾论修义罪状,左仆射萧宝夤谕之,乃止。”这种信访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
隋唐的谒者台与匦使院
隋代,隋炀帝设置了谒者台,以谒者大夫为主官,下隶有通事谒者等属官,负责吏民申奏冤屈等事。据《隋书》记载,谒者台“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驾出,对御史引驾。”其主要职责是在出使抚慰的过程中了解民风政情,纠正冤假错案。同时,隋代继续保留谏鼓制度。
唐代继承前代的做法,继续设有肺石和登闻鼓。清人黄本骥《历代职官表》载:“唐代于东西朝堂分置肺石及登闻鼓,有冤不能自伸者,立肺石之上,或挝登闻鼓。立石者左监门卫奏闻,挝鼓者右监门卫奏闻。”而最有名的信访机构莫过于武则天时创设匦使院。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于朝堂东西南北四面置青、丹、白、黑四匦,上访书信分养民劝农、议论时政、陈诉冤屈、告天文密策四类依次投入。匦使院的设置,首开了一条使民间下情大量上达中央政府的渠道,掀起了一个历史上信访活动的高潮,建立起了比较正规的信访制度。此外,唐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信访形式就是“邀车驾”,《唐律疏议》规定:“诸邀车驾及挝登闻鼓,若上表,以身事自理诉,而不实者,杖八十。”
宋代的鼓、检两院与理检司
宋代,信访机构的设置继承了唐代的登闻鼓和匦使院两个系统,但是它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更加严密和完善。登闻鼓院成为一个正式受理百姓信访的部门,“第院之始或起于本朝也”。宋初,该机构称为鼓司,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匦院改称登闻院。景德四年(1007年)又“以鼓司为登闻鼓院,登闻院为登闻检,检院亦置鼓。”淳化三年(992年)增设理检司。宋代对上访进状的程序也规定的很严密。百姓上访进状先由登闻鼓院受理,对未经鼓院者,检院不得收接。如果鼓院不受理,才可以到检院,如还不受理,即“判状付之,许邀车驾,如不给判状,听诣御史台自陈”。理检司设立后,对鼓、检两院不受理或受理迟滞的,可到理检司上访申诉。天圣七年(1029年)又另置匦函,处理累经申诉而未得辩明和事关机密的上书。
元明的登闻鼓与邀车驾
元代有击登闻鼓、邀车驾等上访方式,同时,元朝把向地方政府的申诉作为向上级上访申诉的前提。《元史·世祖本纪》中记载:“诸事赴台、省诉之,理决不平者,许诣登闻鼓院击鼓以闻。”
明代信访制度继续保留登闻鼓、邀车驾等信访方式。将登闻鼓先置于午门外,“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后来,将其移至长安右门外,让六科锦衣卫轮流值班,接纳击鼓申诉上奏,不许阻遏。此外,明代设立了一个重要的信访机构是通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设察言司,收受天下奏章、申诉书信等,不久撤销。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又设通政使司,位居卿寺之首。通政司是中央机关的总收文机构。
清代的叩阍与上控
清代信访制度中,设有叩阍制度。《清史稿·刑法志》:“其投厅击鼓,或遇乘舆出郊,迎击驾申诉者,名曰‘叩阍’。”“叩阍”分两种方式,即鼓状和告御状。凡是上访的官民遇有冤抑之事,原审衙门不理或审断不公时,可赴通政司击鼓诉冤,先由通政司讯供,如确属冤枉,奏报皇帝交刑部查办。这一信访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而告御状就是从前代一直延续下来的“邀车驾”的上访申诉形式。此外,清朝信访制度中还有上控制度,具体分为地方上控与京控。地方上控就是对州县衙门对审判不服,而向上一级机关申诉的制度。而百姓“其有冤抑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者,名曰京控。”清朝对上控有严格的程序规定,不得越级上控,即不得越级上访申诉。“若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笞五十。”
由于受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信访制度与纳谏制度、诉讼制度和监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同质性,互有交叉,但相互之间又有不同。古代信访制度一般要求必须逐级上访,严控越诉、越级上访行为,如宋、元、清朝等都对逐级上访作出了严格的程序规定,对违反者,处刑治罪。但又允许越级上访的存在,如“登闻鼓”、“邀车驾”、“匦使院”的设立。在机构设置和信访程序上,古代信访制度日臻完备和严密,开辟了一条民情上达的重要渠道。这种信访制度对维护****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其本质而言,是封建统治者用来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工具和手段,这也是由其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
诽谤怎么读
诽谤怎么读:fěibàng。
诽谤的造句:
1、为此,他还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设了“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
2、经过多次交涉和制止未果,李海峰依然在网上恶意造谣诽谤。
3、后来便有了“薏苡明珠”的成语,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
4、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最遭嫉恨.最受诽谤.
5、很多网站在意识到他们的法律责任后都会认真的监管网贴,并会即时删除诽谤内容。
6、早在远古时代,舜就设立了“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通过这两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缺点和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终于成为了一位受人爱戴的部落首领。
7、他听说胡戈的所作所为后大为震怒,并怒斥胡戈“不可想象的无耻”,同时还威胁要以诽谤罪起诉胡戈。
8、如果谷歌广告词广告包含诽谤性文字,那么可以在法庭上追问广告者的诽谤目标。
9、事实胜于雄辩,靠诬蔑诽谤他人过日子的人,一定会感到心劳日拙。
10、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11、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12、科尔多瓦女士向泰晤士报提供了她和韦纳先生交谈的部分信息。这些信息内容显示他们来回谈论只是关于网上诽谤者和他们的应对策略。
13、该公司声称,谷歌作为诽谤性评论的发布者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14、各位在报道的时候,请不要对我的言论,进行歪曲、删减、断章取意等等容易让人产生误会的行为,否则我将控告其诽谤。
15、“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16、正如离婚不再会引起躁动一样,以披露公职人员花哨打扮来暗示同性恋的春秋笔法,也正在超然于诽谤范畴以外。
17、尘世是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引发的诽谤,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超越了,众生便尊你为神圣,神圣才是真正的孤独。
18、马克思对那些诽谤、诅咒的言论,不屑一顾,置之不理。
19、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20、李赛凤近日在网志中表示,早前因前夫罗启仁的诬蔑及诽谤而令她写下标题为“第二次的回应”的文章,结果被汪小莉提起民事控诉并向她索偿。
21、无论是说俏皮话还是正经话的时候,都不要诽谤他人,不要嘲弄任何人,即便他们确实出了洋相。
22、纽豪斯称,帝贝兹意识到并非所有人都与他的历史观点一致,他请求家人将他火葬,这样他的坟墓就不会受到诽谤者的亵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