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朵的面相风水-方面大耳的面相好吗
1.呼兰河传好词好句
2.都城隍庙随笔散文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如下:
好词:面面相觑、油头粉面、笑厣动人、轮廓分明、方面大耳、广额方颐、面如银盘、阔脸暴腮、两腮圆润、面容丰腴、黑里透红、涂脂抹粉。
好句:
1、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2、夏天,那孩子浑身不穿衣裳,只带着一个花肚兜,在门前的水坑里捉小蛤蟆。他的母亲坐在门前给他绣着花兜肚子。他的父亲在磨房打着梆子,看管着小驴拉着磨。
3、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 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 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别,万分地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都城隍庙随笔散文
北京城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旧时的北京城几百年来究竟修建了多少庙宇,道观,庵院没人能数得清,又荒废倾圮了多少更是无人知晓,就是官方的资料也未必详实。从大觉胡同到护国寺大街,您看直线距离不足一里地儿就有三座寺庙,大觉寺、宝禅寺、护国寺,还不包括附近的观音庵。
再来说说长河,长河的两岸留存下来许多庙宇的名字,由此看来当时佛教寺庙的香火一定旺盛,庙宇众多也符合当时信奉佛教的情况。青山粗略的算了一下,这里面包括有;广通寺,(就是戏曲法门寺的原型,现已荡然无存,原址是北下关小学)五塔寺,娘娘庙,笑祖塔院,紫竹禅院,万寿寺,立马关帝庙,双林寺,碧霞元君祠,(即西顶娘娘庙)石佛寺等等(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仅凭个人记忆,如有疏漏,敬请谅解)远离河岸的庙宇不在此数字之内。现在仅存的有;五塔寺,紫竹禅院,万寿寺,其它的庙宇则是在清末民初时倾圮以及解放后大规模的改建后就荡然无存了。
高粱桥北岸河边有座用条石砌成的码头,专供皇家乘船去清漪园休息游览度假之用也算是御用码头了,这里还建有一座鲜为人知专供皇帝后妃们休息品茶小憩用的清雅别院“倚虹堂”,离御用的码头非常的近,也可谓咫尺之遥吧。此“倚虹堂”的别院内驻有许多的官员和太监他们在这里候着随时听从调遣,“倚虹堂”也早就随着大清朝灰飞烟灭而片瓦无存了。要不然一座小小的石桥,何来牌坊两座?
中国有佛教和道教,再加上孔孟之学说,也就是儒家,也可称为儒教,那就是人们常说的“释、道、儒”三教。道教、儒教,是中国所特有,而佛教则由国外传入。由于佛教的教化理念更符合人们的心理,使得其流行广泛,全国名刹比比皆是,有众多虔诚的信众,并有佛教四大道场之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峨眉山是普贤菩萨,九华山是地藏菩萨。佛教有密宗和净土宗两支,也可能和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有关,可以说中国许多朝代是以佛教立国的。而元朝的皇帝比较侧重于道教,所以京城除了白云道观外,另一处皇家道观就是都城隍庙,也是皇家敕建的。
今天说说老北京城西南角的“都城隍庙”,虽说名字是叫“都城隍庙”不是佛教云林可却是座道观,和不远处的“吕祖宫”互为近临。那位先生说了;城隍庙就城隍庙呗,还要叫什么“都城隍庙”。您一张口就外了不是,三十六福地七十二洞天十万天兵外加各路神仙归谁管?玉皇大帝呀!哼哈二将,四大天王,十八罗汉,护法神韦陀,西方三圣,五百罗汉,天下的比丘尼、比丘僧都听谁的教化,佛祖释迦摩尼啊,这不结了吗。古代之时一座城镇最不可少的就是城隍庙,因为他是城镇的守护神。
郑重地说明;都城隍庙就是统领全国城隍爷的总神只之所在地,京城其它地界儿的城隍庙,外省份的城隍庙则都是其分支,这也包括明清两朝皇宫内的城隍庙。这座都城隍庙就在西城区复兴门内百盛商厦后面呈东西走向的成方街的北侧,街的东侧就是鼎鼎有名的闹市口。此地界儿元朝属于金成坊,大明朝时属于金城坊,其右是阜财坊,大清朝时属于镶红旗。
千百年前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城镇都有城隍庙,就应了那句俗话“三里一土地庙,十里一城隍庙,家家都供着灶王爷”。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处处都有神仙,日游神,夜游神,还不包括游走民间的散仙,“离地三尺有神仙”即是一句口头禅,也具有警示作用,但也说明神仙是无处不在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城隍,就是保护城市之神,监察阴阳两界领治亡魂惩凶除恶福佑众生。
古时,一座城镇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城隍庙。笔者去杭州旅游时在吴山上就见到了一座城隍庙,里面供奉的是大明忠臣周新。也就是前些日子央视一频道中的热播古装剧《大明按察使》里的那位刚正不阿的明朝官员的原型。据坊间传闻;周新被大明皇帝冤杀后,群臣纷纷上书陈情,皇帝明明知道错杀了周新却又不想承认错误,遂玩弄起权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御封周新为杭州城隍爷享受一方香火。民间传闻,城隍老爷的生日是阴历3月28号。
北京的都城隍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几百年来几经修葺,是否还保留元代的建筑特色我不知道,更无法知道它的建筑布局,山门何等模样,殿宇几重,供奉多少神明,何时举行供奉大典。一切的一切都离我们远去。昔日的城隍庙曾有过自己的辉煌,香烟缭绕烛火通明殿宇间许多信众向神明顶礼瞙拜,道观内回荡着肃穆庄严的高声诵经声,在虔诚的信众还愿祈福声中,城隍庙,倏然之间荡为寒烟,曾经有过的辉煌不在了。而今,只是遗存了一座古殿,几块残旧的石碑和散落在草地上的石制构件,一座空无一物的大殿,静静地孤立在原址,努力的证明着都城隍庙它曾经存在过,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岁月。
我远远地就看到了修葺一新的都城隍庙,殿脊之上雄踞着双头螭吻,上覆黄琉璃瓦黑剪边,翘角飞檐瑞兽排列,斗栱交错精妙之极。最为难得的是殿两侧的金龙合玺图案,是古建装饰中最高的规格,也只有皇家庙宇才能使用,那种辉煌与厚重凸显出它在历史中的地位。虽然只剩下一座殿宇,一座红墙朱欞朱门的后殿,却也是一座气势不凡的古建,观之总有一些肃穆敬畏之感,彰显皇家道观的威仪。当我走下十几节台阶近距离的观瞧大殿时,就被它的巧妙的构思,色彩斑斓的绘画,恢宏的建筑,精美的图案所震慑。
仅存的后殿立于大块青石地基之上,殿门前有几节宽大的石阶,整座建筑呈现着一个“凸”字形,殿宇飞檐高挑轻盈灵动,斗拱奇崛凝重雄浑。殿门饰以紫红朱漆描绘有金色云状图案,大梁,斗拱饰以蓝绿底色,上面只是绘有简单的线条,而更多的则是绘有金色的龙形图案,无论是双龙游走,卧龙蓄势,还是腾龙威猛,盘龙扶摇,轻盈灵动间栩栩如生,展示了当时画匠师们的高超绘画技艺。一座后殿的粱枋间画了如此多的龙形图案在北京也属罕见。都城隍庙的殿宇彰显着皇家建筑恢弘气势,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您要知道在明清之时龙形图案可不是随便画的。
大殿正门东侧窗棂之上的横梁还保留着一段大明时的彩绘图案,虽然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雨雪侵蚀,大部份褪色脱落,但图案仍然依稀可辩,细观之精美异常。为重新修复提供了详尽真实的`资料,也符合了修旧如旧的复建原则。
都城隍庙在京城是首屈一指的帝王城隍庙香火鼎盛香客云集自不必说,尤其是重大的宗教节日那真是摩肩接踵几欲不能行走。还带火了附近胡同内所有的商户,茶馆、饭庄子、酒楼、饽饽铺、点心铺、冥器铺、胭脂铺,那是一家挨着一家就连青楼的老鸨子们也纷纷到此设点经营,还有在胡同内摆地摊卖香烛供果的,卖纸钱的,卖大肉的、卖鱼的、卖时令水果的,打金钱算卦的,相面的,变戏法的,唱小曲的、落地卖艺的,饭庄子里伙计高声的报着菜名与之相反门口的讨饭者用低沉的声音说着;太太,赏两个小钱吧。另一处酒楼前一大帮人围着看热闹,只见一个人领着一大帮子人讨钱,(丐帮)手拿两块油光锃亮牛大腿骨,上面缀以铜钱,绑有红绸布条双手抖动有节奏的相互轻敲声音悦耳用沙哑的声音唱这数来宝;掌柜的,开买卖,有得买来有得卖,低处买高处卖,日进斗金不算怪,掌柜的,好面相,方面大耳富贵相,三妻四妾不算少,多子多孙福满堂……那边传来一声女人高声的尖叫,街面上那帮纨绔子弟嘎杂琉璃球们又再调戏年轻的妇女了,此时只见一个人迅疾跑过身后传来“抓住他,小绺偷钱啦”,这位傻老爷们尽顾看热闹了钱丢了才想起来追。那一边一帮小痞子们又为了争地盘又结伙打起来了。您心里一定说;这地方真够乱的。OK!您说的对极了,此街面就叫“闹市口”京城的唯一。您看,老北京的每一条胡同都有它的出处。现在地名还在,还叫闹市口,原地不过已是宽阔的大马路了。现在还是那么闹,闹得堵心。还闹?不会吧,都几百年了?爷们,猜错了是堵车闹心。
闹市口平静了,都城隍庙辉煌不再了,成方街也不是旧时的街道了,一切都在恍惚之间。夕阳中孤寂的大殿恢弘肃穆中也多了几分凄楚,没有了昔日的热闹喧嚣,没有了香烟缭绕中的经声道号,静谧中有着异样的朦胧,也就更会令人遐想。
随着城市改造的进程,许多胡同中的有名的古建筑都在轰鸣声中付之一铲,就连红学家们视为心肝宝贝似的十七间半房,曹雪芹家在广渠门外的旧宅须臾之间就变成了马路,拆迁单位连文物局都不通知,令红学专家们是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欲哭无泪。在商人的眼中除了钱财别无它物。如此的看来,都城隍庙还算是幸运的,三清显灵天意垂怜,它躲过了致命的一铲,真的值得庆幸。
成方街,一条古老的胡同,跨越了三个朝代,如今四周是高楼林立惟有一座大殿默默无言有些孤寂冷清。夏季的傍晚时分望着高楼林立中的都城隍庙我感慨万千,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后倾圮了,仅存了一座后殿。城隍庙的后殿经过落架重新修葺后恢复了原有的本真,可谓是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在夕阳的余晖中静静地展示着古都遗韵。都城隍庙,是那样的恢宏,那样的祥和,那样的瑰丽,那样的神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