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的成语典故

2.最经典的李贺15句经典名言

3.雍正为什么杀严羹尧

马的成语典故

马首是瞻怎么解释-马首是瞻下一句是什么

无论在游牧时期还是农耕文明中,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地帮手,马就是生产力地标志。以下是关于马地成语典故,欢迎阅读。

秦琼卖马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地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地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地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地,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地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地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地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地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地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地“秦琼建祠报雄信”,说地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地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地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地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地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地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地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地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地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地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地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地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地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地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地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地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地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地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地祸福倚伏观服务地。

东汉班固地《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地话,即提示了它地寓意。靠近边塞地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有一次,老翁家地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地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几个月后,那匹丢失地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地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地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地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地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地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地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宋魏泰《东轩笔录失马断蛇》:“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陆游《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后又发展成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中,或用来说明世事变幻无常,或比喻因祸可以得福,坏事可以变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地对立双方,无不在一定地条件下,向各自地相反方向转化。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地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地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地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地人。由于他对马地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地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地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地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地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地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地骏马。

伯乐对驾车地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地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地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地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地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地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地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马革裹尸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地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地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在疆场上。

马首是瞻

春秋时,晋国联合齐鲁等国一起伐秦。晋国大将荀偃任三军统帅,指挥联军。联军人多心杂,到了泾水边谁也不肯先渡河。后来鲁军带头泅渡,联军才随后跟上。

秦军为了阻止联军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药。联军饮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于是,人心惶惶,联军乱作一团。几天后,联军才渡过泾水在榆林扎营。

荀偃下令道:“明天鸡鸣出兵,唯余马首是瞻!”联军说:“干吗都要跟着荀偃地马头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随他们各行其是。

唯:只准。余:我。“马首是瞻”:看着马头行事,马到哪里,兵到哪里,服从指挥。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地马踏在一只正疾驰地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地雄姿。其大胆地构思,浪漫地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地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地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地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地良马地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地艺术品,而且是相马地法式。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地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地南面,夏天住在山地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地话,地下八尺深地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地精明通达和隰朋地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地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地人带着愚蠢地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地人地才智,这不也是很大地错误吗?

害群之马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寓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地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地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地。”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地。”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地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须多事呢!我幼小时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地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地旷野里游玩。’如今我地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地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有什么不同地地方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马群地劣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马到成功

秦始皇于统一全国地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来荣成成山头拜日途中,听说花斑彩石是女娲补天时遗落地神石,能保佑江山稳固,便专程礼拜花斑彩石。当时他率领万马千军,沿着修好地专用驰道,直奔花斑彩石所在处,恭敬而拜。回朝后果然事事如意,天下太平,便龙颜大喜,让百官做诗庆贺。当时便有术士徐福(就是后来出海求仙不归地徐福老先生)诗曰:“万马千军御驰道,始皇拜石得成功。”可惜当时这首文采一般地贺诗没得到秦始皇地青睐和众人地喝彩。但花斑彩石所在地附近沿海却因此称之为“马道”。

“马道”地名地出处一是秦始皇曾率万马千军到此拜石,二是秦始皇东巡所修驰道由此经过。一直到了元朝,著名大作家关汉卿慧眼识宝,由“秦皇拜石”地典故创造出了“马到成功”这个成语,他在《五侯宴》这部作品中第一次提到他创造出了“马到成功”这个成语。

由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现在已成了人们最喜爱地成语之一。

最经典的李贺15句经典名言

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其五》

2、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做龙 ----《高轩过》

3、雄鸡一声天下白

4、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古悠悠行》

5、北中寒

作者:李贺 朝代:唐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蒙天。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6、春怀引

作者:李贺 朝代:唐芳蹊密影成花洞,柳结浓烟花带重。蟾蜍碾玉挂明弓,捍拔装金打仙凤。宝枕垂云选春梦,钿合碧寒龙脑冻。阿侯系锦觅周郎,凭仗东风好相送。

7、长平箭头歌

作者:李贺 朝代:唐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白翎金竿雨中尽,直余三脊残狼牙。我寻平原乘两马,驿东石田蒿坞下。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访古汍澜收断镞,折锋赤璺曾刿肉。南陌东城马上儿,劝我将金换簝竹。

8、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

9、拂舞歌辞

作者:李贺 朝代:唐吴娥声绝天,空云闲徘徊。门外满车马,亦须生绿苔。樽有乌程酒,劝君千万寿。全胜汉武锦楼上,晓望晴寒饮花露。东方日不破,天光无老时。丹成作蛇乘白雾,千年重化玉井土。从蛇作土二千载,吴堤绿草年年在。背有八卦称神仙,邪鳞顽甲滑腥涎。

10、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残丝曲》

11、男我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1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3、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 ----《雁门太守行》

1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凭箜篌引》

15、将进酒

作者:李贺 朝代:唐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李惟七15句经典名言

1、那时,十四岁的花开问君无意:“你喜不喜欢天下?” 室内的空气有淡淡的香味,窗外的鸟儿突然一跃,树叶散了几片,悠悠然的碰到窗棂,又跌到案几上,像是跌疼了,被风一吹,发出呜咽的声音。 君无意微微笑着执笔:我喜欢百姓。 花开认真低头去想,然后她嘀咕:“我问的是天下。” 百姓,不就是天下么。他写。 十四岁的花开极小声的,又嘀咕了一句什么,她确定那人没有听见,但她还是红着脸低下了头,匆匆的出去了。 窗外阳光慵懒。 苏长衫斜倚在门框上:“不妨让我来一猜,那孩子问了什么——”房内,君无意纯淡温和的脸上难得的露出一抹可疑的红晕。 苏长衫毫不客气的学着那天真大胆的语气:“我也是百姓,你喜欢我吗?” ----《识君天下》

2、”我选修过相关课程,略知一二。“

”不要再用‘略知一二’这个词,它会自卑的。“ ----《以貌娶人》

3、阳光照在雪枝上,盈盈不舍,如同离人鬓角的泪痕。 ----《天下不帅》

4、雨水拼命打着芭蕉,那些硕大而完整的碧绿也被光与水糅合得破碎,一朵小火焰盛开在这茫茫的绿与白之间,恍若爱情,捧着整颗心,看不见其余、摸不到其余,包括语言。

于是,永远只能互相欣赏,无法分享。 ----《天下不帅》

5、你总会为一些梦而年少轻狂,总会为一些愿望奋不顾身,总会为一些美好心甘情愿,总会为一些人红了眼眶。总有相知的人,相遇在最好的时光。 ----《浮云半书》

6、最高不过天空,最美不过笑容。 ----《浮云半书3凤凰台》

7、一念之差,真能定人善恶?一朝心动,真能定人余生? ----《浮云半书》

8、这世上并没有终年一直燃烧的烈日,并没有可以催毁一切的情感,并没有可以守住一切的理智,人心就是有很多弱点的奇怪的存在。会做蠢事,会忍不住对没有用处的人与事伤心,会莫名地对人心动,有时,还会糊涂地伤害自己最重要的人。会害怕离别,会有某个软弱的地方,不能触碰,不敢思念,哪怕只是最轻的回忆也会击痛。

不用那么害怕离别啊,无论多远的距离,即便是生与的距离,也终有一日会再相逢。上穷碧落下黄泉,所有你忘不了的东西,都不会消失。那种存在,也许在天涯,也许在身旁。无论如何,它都一直在你心上。那是你的弱点,也是你的全部——你所有强大的盔甲,都是为了守护那柔软和脆弱才存在的。 ----《浮云半书2》

9、只觉得他气定神闲,一双眉也生得逸兴风流,那气度妙在自然而不逼仄,十分舒服。 ----《天下不帅》

10、最美的景色总是让眼睛习以为常,最珍贵的感情也一样。 ----《浮云半书》

11、对方的眸子里满是温和关切,似轻拂的春风仿佛可以驱散所有的夜凉,这是她从没见过的张九龄,那样温暖贴近,毫无距离。 ----《浮云半书2》

12、知己可以知心,知己可以推心,知己可以将心比心——唯一做不到的,是放心。 ----《天下不帅》

13、将军在晨光中勒马而立,他的身前,是大河巨浪气势如虹;他的身后,是三军人心铜墙铁壁。 ----《浮云半书》

14、人生如棋,每一步都可能逆转之前所有的认知,颠覆之前所有的得失。祸福相依,永远不要过早下结论,且看下一步狭路相逢或海阔天空。 ----《浮云半书》

15、认输是有瘾的,认了一次,就会认第二次,第三次,终有一天,你会觉得认输也没什么,你会心安理得的向别人妥协,也向自己妥协,你一步步后退,不自觉习惯了让步,妥协到最后,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可以坚持的 ----《浮云半书2》

16、世间真正的明镜,不是铜镜,不是人镜——只是自己胸膛里的一颗心。 ----《大唐奇案攻略》

17、“我认识君无意十年,今日才知,原来没有他不能包容的错,没有他不能割舍的情”——苏长衫面无表情帝站了起来,“他不会怪你,只会怪自己——当初没有留住你,没有保护好你,让你在深宫中尝尽人情冷暖、尝遍寂寞血泪,红颜未老心先——不是你对不起他,是他对不起你,是与不是?!”

他最后的四个字突然扬声,几乎是一声怒喝,雷霆般裂开寂静的雪夜! ----《天下不帅》

18、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因为有种叫“天赋”的东西,只存在于某些人身上。舒天然十三岁初入江湖,十四岁声名鹊起,十七岁已鲜有对手。有人终其一生苦苦追求也无法企及的剑术,她只用了四年。

辩才和尚听已故的师父智永禅师说,她曾有一次落难受过云门寺的恩惠。所以,今夜她来了。 “半月前,寺里住进一个客人。”辩才和尚奉上一盏清茶,面孔微微苍白恐惧:“他,是为云门寺一件宝物而来的。” 春夜深寂,红雨舔湿了轻薄的纸窗,氤氲开一片柔和的黑暗。辩才顿了许久才继续开口,声音凝重得几近虔诚:“这宝物,是《兰亭序》。” ----《七光年》

19、隋定天下,承魏晋遗风,启盛唐气象。狂歌纵酒杏林宴,顾曲传唱市井间,苏郎风流无双。美人裂玉惊梦,名士踏月探花,苏郎知交遍天下。长衫江湖,棋局役东风;无意功名,热血河山中。肝胆知己生同。 ----《天下不帅》

20、这样的经历她不曾有过,但她有一颗能对别人的感受感同身受的心。 ----《驸马非马》

21、七光年的远方,仍有太阳,仍有星辰回唱。 ----《七光年》

22、好酒自然要烈,就像朋友自然要真。 ----《天下不帅》

23、他来晚了,他跋涉千里,马不停蹄,终究还是来晚了。 ----《浮云半书2》

24、妙笔丹青,栩栩如生,画中人把盏豪饮,白衣翩若惊鸿,笑容慵懒如春日海棠。 ----《浮云半书2》

25、恋爱中的女子都有种醉酒的美丽,却美得各有风情。酩酊大醉、狂笑悲泣,是红尘众花之美。微醉尽兴而不忘记从心里微笑,才是国色天香。

26、我也许任性,却也有血性。 ----《浮云半书2》

27、人的少年如蝌蚪,游曳在青春和梦想的水域中。长大后却成为一只两栖的蛙,留在世俗的大地等待几只填饱肚子的蚊虫。只有在最深静的夏夜里,才会想到选一片荷叶,轻唱心底的歌谣和遗落的华丽——让胸腔终于穿上尘封的战甲,弹奏出金戈铁马的蛙鸣。

28、大隋军中实行府兵制,有十二大将军和二十四军,十二卫既是戍守京师的禁兵,又统领天下府兵。其中又以左右翊卫最为显贵,其下属的亲、勋、武三侍统辖五军府,其统帅的外军号称“骁骑”为天下七大外军之首,其他六路豹骑、熊渠、羽林、射声、佽飞都唯骁骑马首是瞻。 ----《天下不帅》

29、他宁可身,不愿心;宁可玉碎于此,不愿一生残废。 ----《天下不帅》

30、在漫天白帷幕的葬礼上,君无意的衣襟飞扬着疲惫悲怆的风尘,温和如墨的眸子被微雨淋湿,花开出帐十里迎接,天地苍茫,兵戈肃穆,两把旷世名剑发出重逢的悲鸣。

军士们这才发现,他们长时间簇拥在一个剑者麾下,仰视着她亦笑亦怒,亦冷亦热的真性情,几乎忘了她的年龄;而那一袭白衣跃马而下的时刻,花开的模样突然变回她这样年纪的孩子,她仰起头来问他:一路可好? 于是,君将军的目光洒落在她含泪的脸上。他的眼神教人心暖心疼。 他答:“好。” ----《驸马非马》 李贺名言

李贺名言

1、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2、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5、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6、雄鸡一声天下白。

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8、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9、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10、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11、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12、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酒。

13、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1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1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6、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17、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18、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19、天若有情天亦老。

最经典的拉康15句经典名言

1、这个剩余、这个不可象征化的残留物到底是什么?它指的就是原初的、已然失落的对象,是在前主体阶段的欲望对象-母亲或母亲的欲望。尤其是,所谓原初的、已然失落的对象实际是经历了创伤经验的主体事后回溯的结果,是主体在自身的失败中构建出来的而不是原初真的有这么一个对象存在,只是后来失落了,在此用符号a用来标记这个对象-原因乃是强调其有回溯性建构中呈现出的已然失落、永久失落的独特品质,也是为了强调该对象-原因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强调它是不可象征化的,是能指的网络所无法捕捉的。

2、这个物总是由空所代表,这恰恰是因为它不能为任何别的东西所代表,或者确切地说,是因为它只能为别的某个东西所代表。

3、我不是诗人,我是诗。

4、无意识是语言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只有在语言或语言的断裂中才能找到无意识的踪迹,更是因为无意识本身总是语言地呈现自身,不论是在梦中、在口误中还是在病人的各种症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于语言的结构,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在梦中常呈现为字谜一样的东西,有着类似于句子一样的结构。

5、作为受语言制约的一种动物的一个特征,人的欲望就是大他者的欲望。

6、当爱的一方-就其是有欠缺的主体而言-的功能前来占据、取代被爱对象的功以时,爱的意义就产生了。

7、菲勒斯作为一个享有特权的能指,其特权或特殊性就体现在它的意指功能上。主体的构成有赖于其对父亲或父法秩序的认同,当主体在母亲他者的欠缺中辩论出了拥有或不拥菲勒斯的差异时,他就决定放弃对母亲的欲望,进入父法的世界,接受对想象的菲勒斯的象征性阉割,借象征地获得的菲勒斯能指从他者那里赎回已然失落的对象。

8、实质上,不妨说,梦不就是一种向错失的现实-那现实除了在还未完全醒来时无止境地重复自身外,它再也无法呈现自身-致敬的行为吗?

9、物是使记忆和知觉达成一致的假定前提,但也是这种一致性归于失败的原因,正是物的这一悖论性,为拉康的重述提供了突破口,让他在那里看到了定位实在界的可能。

10、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就是让受分析者在象征的维度去确认其欲望的位置,在精神分析实践中,重要的是教会主体去命名、表达、阐述他的欲望。

11、虽然侵凌性和力比多冲动仍被归于想象的移情的主体间关系-它仍然是主体的自我与作为镜像对体的小他者的关系-但在象征的移情中不再是主体对主体的关系,而是主体对作为位置能指的大他者的关系,分析师至多只是他者位置的一个代理,就是说,现在重要的不是他的言语的内容,不是他言语的揭示功能,而是他作为分析师在言谈结构中占据的位置,是主体对分析师所处的这个他者位置的辩认与认同。

12、从主体的方面说,主体为了维系其与不可能之物的凝视之间的距离,总想用幻象来掩盖创伤,用眼睛来取代凝视,用替代性的对象来置换真正的对象-原因,视界的驱力就在这一系列的两者之间重复往返,以满足其求原乐的意志。然而,在这所有的替代以及由此而来的满足中,总是有某个东西从主体那里滑脱,每一次的替代和满足最终总是把主体引向与凝视的错失的相遇,主体最终只能发生一声绝望的哀叹:我所看到的根本不是我想要看的。

13、本质上,我们认为有效验的移情其实是言语行为。每当一个人以诚恳]充实的方式向另一个人言说时,就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移情-象征的移情,在那里所发生的事将改变两个在场存在的性质。

14、在Fort/Da这个重复游戏中,主体性既控制了自己的遗弃状态,也宣告了象征的诞生。

15、为什么会有主体的失败呢?因为切割的剩余。

雍正为什么杀严羹尧

年羹尧的失宠和继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年进京不久,雍正奖赏军功,京中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又说整治阿灵阿(皇八子胤禩集团的成员)等人,也是听了年的话。这些话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

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的谕旨,上面有一段论述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要慎重自持,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分析年羹尧失宠获罪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擅作威福。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

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把他们留在身边当作“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

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羹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年羹尧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雍正心中颇为不快。

第二,结党营私。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小说《儿女英雄传》所写纪县唐实指年羹尧,说他是经略七省的大将军,“他那里雄兵十万,甲士千员,猛将如云,谋臣似雨”。这些都是艺术上的夸张,与实际情形有很大的出入,但也说明年羹尧的势力之大。

许多混迹官场的拍马钻营之辈眼见年羹尧势头正劲、权力日益膨胀,遂竞相奔走其门。而年羹尧也是个注重培植私人势力的人,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其私人亲信,“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比如他弹劾直隶巡抚赵之垣“庸劣纨绔”、“断不可令为巡抚”,而举荐其私人李维钧。赵之垣因此而丢官,于是转而投靠年羹尧门下,先后送给他价值达20万两之巨的珠宝。年羹尧就借雍正二年进京之机,特地将赵带到北京,“再四恳求引见”,力保其人可用。遭年参劾降职的江苏按察使葛继孔也两次送上各种珍贵古玩,年羹尧于是答应日后对他“留心照看”。此外,年羹尧还借用兵之机,虚冒军功,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分别当上了直隶道员和署理副将的官职。

第三,贪敛财富。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而在雍正朝初年,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是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在这种节骨眼上,雍正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雍正对年羹尧的惩处是分步逐渐进行的。第一步是在雍正二年十一月年羹尧陛见离京前后,此时雍正已作出决定,要打击年羹尧。年羹尧离京后接到的那份朱谕就是对他的暗示。

第二步是给有关官员打招呼。一是雍正的亲信,要求他们要与年羹尧划清界限,揭发年的劣迹,以争取保全自身;二是年羹尧不喜欢的人,使他们知道皇帝要整治年了,让他们站稳立场;三是与年关系一般的人,让他们提高警惕,疏远和摆脱年羹尧,不要站错了队。这就为公开处治年羹尧做好了准备。

第三步把矛头直接指向年羹尧,将其调离西安老巢。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开始公开化。年指使陕西巡抚胡期恒参奏陕西驿道金南瑛一事,雍正说这是年任用私人、乱结朋党的做法,不予准奏。

年羹尧曾经参劾四川巡抚蔡珽威逼所属知府蒋兴仁致,蔡珽因此被罢官,经审讯后定为斩监候;而年羹尧的私人王景灏得以出任四川巡抚。这时雍正已经暗下决心要打击年羹尧,蔡珽被押到北京后,雍正不同意刑部把他监禁起来,反而特地召见他。蔡珽陈述了自己在任时因对抗年羹尧而遭诬陷的情况,又上奏了年羹尧“贪暴”的种种情形。雍正于是传谕说:“蔡珽是年羹尧参奏的,若把他绳之以法,人们一定会认为是朕听了年羹尧的话才杀他的。这样就让年羹尧把持了朝廷威福之柄。”因此,雍正不仅没有给蔡珽治罪,而且升任他作了左都御史,成为对付年羹尧的得力工具。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但表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所以对他在青海立的战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接着雍正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四月,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最后一步是勒令年羹尧自裁。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更加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雍正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于当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其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

雍正说,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名噪一时,“年大将军”的威名举国皆知,如果对其加以刑诛,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难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杀戮功臣的恶名,于是表示开恩,赐其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

凡看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朋友,都一定会对年羹尧留下深刻印象。这位显赫一时的年大将军曾经屡立战功、威镇西陲,满朝文武无不服其神勇,同时也得到雍正帝的特殊宠遇,可谓春风得意。但是不久,风云骤变,弹劾奏章连篇累牍,各种打击接踵而至,直至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92条,赐自尽。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最终落此下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那么,历史上的年大将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要下决心除掉这个自己曾经倚为心腹的宠臣?

关于雍正为何杀年羹尧,史学界向来有争论。有人说是因为年想造反,又有人说年羹尧当年参与了雍正与诸兄弟的皇位之争,雍正这样做是灭口。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些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年羹尧的是因为他自立为皇帝。乾隆时学者萧奭在《永宪录》中提到:年羹尧与静一道人、占象人邹鲁都曾商谈过图谋不轨的事。有的学者也持此说,认为“羹尧妄想做皇帝,最难令人君忍受,所以难逃一”。而《清代轶闻》一书则记载了年羹尧失宠被夺兵权后,“当时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不谐矣。始改就臣节”。说明年确有称帝之心,只因“事不谐”,方作罢“就臣节”。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充分依据的。

在封建时代最注重名分,君臣大义是不可违背的,做臣子的就要恪守为臣之道,不要做超越本分的事情。

年羹尧的所做所为的确引起了雍正的极度不满和某种猜疑。年羹尧本来就职高权重,又妄自尊大、违法乱纪、不守臣道,招来群臣的侧目和皇帝的不满与猜疑也是不可避免的。雍正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又喜欢表现自己,年羹尧的居功擅权将使皇帝落个受人支配的恶名,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雍正最痛恨的。雍正并没有惧怕年羹尧之意,他一步一步地整治年羹尧,而年也只能俯首就范,一点也没有反抗甚至防卫的能力,只有幻想雍正能看着旧日的情分而法外施恩。所以,他是反叛不了的。雍正曾说:“朕之不防年羹尧,非不为也,实有所不必也。”至于年羹尧图谋不轨之事,明显是给年罗织的罪名,既不能表示年要造反,也不能说明雍正真相信他要谋反。

从年羹尧来看,他一直也是忠于雍正的,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一直对雍正抱有很大幻想。

在被革川陕总督赴杭州将军任的途中,年羹尧幻想雍正会改变决定,因而逗留在江苏仪征,观望不前。结果这反使雍正非常恼怒,他在年羹尧调任杭州将军所上的谢恩折上这样批道:“看此光景,你并不知感悔。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你这光景,是顾你臣节、不管朕之君道行事,总是讥讽文章、口是心非口气,加朕以听谗言、怪功臣之名。朕亦只得顾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节也。只得天下后世,朕先占一个是字了。”雍正的这段朱批实际上已经十分清楚地发出了一个信号:他决心已定,必将最终除掉年羹尧。

直至年羹尧接到自裁的谕令,他也一直迟迟不肯动手,还在幻想雍正会下旨赦免他。但雍正已经下定决心,认为使其免遭凌迟酷刑、自裁以全名节已属格外开恩,所以他应该“虽亦当感涕”,因此年羹尧生路已绝。一个想要谋反的大臣怎么会对皇帝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呢?雍正在给年羹尧的最后谕令上说:“尔自尽后,稍有含冤之意,则佛书所谓永堕地狱者,虽万劫不能消汝罪孽也。”在永诀之时,雍正还用佛家说教,让年心悦诚服,而不敢怨皇帝。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年羹尧参与了雍正夺位的活动,雍正帝即位后反遭猜忌以至被杀。不只是稗官野史,一些学者也持这种看法。据说,康熙帝原已指定皇十四子胤禵继位,雍正帝矫诏夺位,年羹尧也曾参与其中。他受雍正帝指使,拥兵威慑在四川的皇十四子允,使其无法兴兵争位。雍正帝登基之初,对年羹尧大加恩赏,实际上是欲擒故纵,待时机成熟,即罗织罪名,卸磨杀驴,处年羹尧这个知情之人。有人不同意此说,主要理由是雍正帝继位时,年羹尧远在西北,并未参与矫诏夺位,亦未必知晓其中内情。但客观上讲,当时年羹尧在其任内确有阻断胤禵起兵东进的作用。

关于雍正帝篡改遗诏夺取皇位的情况,许多著述都进行了阐释,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也有系统归纳,此不赘言。各家说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雍正即位一事,确实疑点很多。而他即位后,又先后处置了原来最为得力的助手年羹尧和隆科多,让人更不禁要怀疑这是做贼心虚、灭口。当然,这只能算是合理推定,尚无铁的资料作为支撑,所以,这种怀疑套句俗语说就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我们暂且抛开雍正决心除掉年羹尧的真正动因不说,从年羹尧自身而言,他的确实有点咎由自取。他自恃功高,妄自尊大,擅作威福,丝毫不知谦逊自保,不守为臣之道,做出超越臣子本分的事情,已为舆论所不容;而且他植党营私,贪赃受贿,“公行不法,全无忌惮”,为国法所不容,也为雍正所忌恨。这就犯了功臣之大忌,势必难得善终。所以《清史稿》上说,隆、年二人凭借权势,无复顾忌,罔作威福,即于覆灭,古圣所诫。

值得一提的是,在年羹尧的时候,雍正还派人给年羹尧留下一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