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济世之才凌云之志出自哪里,经国济世之才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01 0
  1. 龙泉市有什么等著名历史人物
  2. 大学士明珠过寿时康熙赐予他那四个子

一、文王渭滨遇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篈,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 “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齐太公世家》

众所周知,姜子牙有经国济世之才。但没有遇到文王时穷困潦倒、年迈卑微且尚无成事。然而姜子牙终究才学,因有才学而有抱负,有抱负而壮志满怀,他不为自己的贫贱和苍老自卑,大胆而自信的他坐在渭水之滨直线垂钓并放言道“愿者上钩”他就是在等待文王,显而易见且处心积虑。一见文王就倾谈治国之策,毫不隐瞒自己自负的才学。终于他如愿以偿的一与周文王“载与俱归,立为师”,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东征西战,经国济世,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开辟了一段新的历史。

经国济世之才凌云之志出自哪里,经国济世之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秦穆公慧眼识才

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馀。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秦本纪》

韩愈曾感慨:“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秦穆公,千里马终将“老死于骈枥之间”而失去其为千里马的意义,百里傒虽然曾经做过虞国大夫,但虞国灭亡之后他就成为俘虏又被作为陪嫁奴仆入秦,甚至后来竟至于被楚国边境的几个乡下人扭送到市场上叫卖,成为人尽可唾的卑微之人,其人虽有才,然虞君、晋公不识,乡下无人只知,终沦为市奴,百里傒虽为千里马,但其处境尴尬而不能扬蹄日奔千里。使其成为千里马的是秦穆公,秦穆公不为他卑微的身份所干扰,慧眼识才而写就了“举百里傒于市”的美谈,秦穆公乃一国之君,百里傒为一市奴,两人身份千差万别。秦穆公是排除了众议及一些相当的困难才作到的吧!他这种求人惟贤的心态,及“授之国政”任人不疑的态度是值得今人品味的。

三、祁傒举贤不为私

悼公问群臣可用者,祁傒举解狐。解狐,傒之仇。复问,举其子祁午。君子曰:“祁傒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晋世家》

伯乐有识别千里马的慧眼,也有个人的喜好厌恶,若伯乐明明看出那是一匹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但因为这匹马踢了他一脚而口是心非的说“这匹不是千里马”悲剧的味道就更浓了一层。因此社会更呼唤有良知的伯乐,如祁傒的伯乐,胸怀坦荡,不顾忌个人的任何私利。“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推荐就推荐最能胜任的人。

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鲁周公世家》

我们常听某些干部大谈用人经时把“重用无才之人”作为金定律,关键是怕手下人成绩超过自己,此时周公吐哺对我们的教育就显得尤其深刻,周公贵为“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

但终为人臣,毕竟不能事事得意,他举荐的人得到圣上信任并导致自己被疏远也未可知,但周公一心以天下为己任,招贤纳士,辅佐成王。且求贤达到痴迷的地步竟至于“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这样的胸怀,怎样的品质!社会,尤其是当今社会,要发展,就要人才,要人才,就要周公

五、桓公捐嫌任管仲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齐太公世家〉

有了“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的祁傒,还需要一个能为“仇”“子”施展才华提供空间的人,这个人就是桓公。当鲍叔牙极力推荐而他自己也认识到管仲的经世致用之才时千方百计地把管仲从鲁国迎回。

“厚礼以为大夫,任政。”并支持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使桓公终成霸业。在管仲问题上,人们多推崇鲍叔牙的知人和管仲的贤能。殊不知正是齐桓公为他们双方提供了一个空间,使得他们名垂青史啊!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知。"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史记〉中荐人、纳贤的故事对我们的教育是深刻的,其影响是深远的,我们现在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正值国家用人之际。这更要求没我们要头脑清醒,有才之人勇于自荐,求才之人善于发现,识才之人大力举荐,用才之人求贤若渴,当政之人则为各种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进而使所有人才“就力陈列

龙泉市有什么等著名历史人物

歌颂自由的题目及故事如下:

1、戴晋生与魏王论自由

戴晋生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平日里与朋友们一起或作诗写字,或品评国事,总表现出不凡的思想与见地,很受朋友们尊重。

魏王听说了戴晋生的非凡才干,很渴望见到戴晋生,于是吩咐下属将戴晋生请来。戴晋生来到魏王宫中,魏王一看,此人虽衣着寒酸却相貌不凡,在魏王面前站着,神态自若,毫无谦卑之态。魏王笑着请戴晋生坐,和他亲切交谈。

谈话间,魏王觉得戴晋生果然满腹经纶,是经国济世之才,于是产生了要留戴晋生在宫中做官的想法。

魏王说:“请先生留在宫中,我封你为上大夫,怎么样?”

戴晋生一听,笑了笑说:“实在对不起,我对做官不感兴趣。”

魏王说:“你出来做官,身为上大夫,出入有气派,家人生活富裕,不比你现在的境况好得多吗?”

戴晋生依然笑笑,摆摆手,起身告辞了魏王。

回家后,朋友们知道了这件事,很不理解:戴晋生为什么放着这好的事不干。他的妻子也埋怨他不该拒绝魏王。面对朋友们和家人的劝说,戴晋生还是一笑了之。

过了几天,戴晋生去见魏王,依然穿着那身破旧的衣服

魏王见他那副模样,对他说:“前几天,我那样诚恳地请你留下,赐你上大夫的优裕地位和俸禄你都不肯留下来,今天怎么又来拜访我呢?”

戴晋生笑了笑,不无遗憾地说:“看起来,真是不值得和您往来呀,原本我还打算把您作为朋友交往的,可是您对我太不了解。您见过那沼泽荒地中的野鸡吗?它没有人用现成的食物喂养,全靠自己辛勤觅食,总要走好几步才能啄到一口食,常常是用整天的劳动才能吃饱肚子。

可是,它的羽毛却长得十分丰满,光泽闪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辉映;它奋翅飞翔,引吭长鸣,那叫声弥漫在整个荒野和山陵。您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野鸡能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不停地活动,无拘无束地来往在广阔的天地之中。

现在如果把它捉回家,喂养在粮仓里,使它不费力气就能吃得饱饱的。它必然会失去原来的朝气与活力,羽毛会失去原有的光润,精神衰退,垂头丧气,叫声也不雄壮了。

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是不是喂给它的食物不好呢?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它失去了往日的自由,禁锢了它的志趣,它怎么会有生气呢!”

魏王听了,若有所思地望着戴晋生。

其实,自由是比任何物质的享受还要珍贵得多的。野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了。

2、自由之龟

庄子在涡水垂钓,楚王派二位大夫请他做官。庄子淡然说道:“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至今已三千岁了。楚王十分珍惜它。我请问二位,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二位大夫道:“那当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庄子所追求的自由通过他的《逍遥游》来表达,那是一种无限的、超越性的精神之游。庄子他构想鲲化为鹏后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天际。

他不要“留骨而贵”的***厚禄而愿做只“曳尾涂中”自由自在的乌龟,他愿把参天大树放在“无何有之乡”而自己寝卧其下任逍遥。他的逍遥游是精神完全没有倚待、不受束缚的绝对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大学士明珠过寿时康熙赐予他那四个子

答:你说的龙泉市是浙江省龙泉市吧!

它的著名历史人物有:

1,宝剑祖师欧冶子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越国人{宁波人}(约公元前514年前后)。

相传是龙泉宝剑创始人。

他诞生时,正值东周列国纷争,楚先后吞并了长江以南45国。

越国就成了楚灵王的属国。

少年时代,他从母舅那里学会了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

他肯动脑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体强健,能刻苦耐劳。

他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兵器之先河。

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中,显示了无穷威力。

关于“龙渊”剑,《越绝书》中有“楚王见剑”的记载:楚王命令风胡子到越地去,寻找欧冶子,叫他制造宝剑。

于是欧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寻觅能够出铁英 、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才能铸制出利剑来。

最后他来到了龙泉的秦溪山旁,发现在两棵千年松树下面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明净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实乃上等寒泉,就凿池储水,即成剑池。

在此铸剑三把:第一把叫做“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为了纪龙泉宝剑鼻祖欧冶子,后人在剑池湖建了“剑池亭”和“欧冶子将军庙”,成了一方千年古迹。

2,哥弟窑祖师章生一、章生二

兄名生一,弟名生二,龙泉人氏,相传是哥窑和弟窑的创始人(1127 年前后)。

南宋初期于琉田,即今小梅镇大窑村同业于瓷窑。

又因其作品风格继承龙泉晋唐 青器,又名“龙泉窑”,亦称“章窑”。

所以世称章氏兄弟是开创龙泉青瓷鼎盛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3,南宋大学者叶适

南宋著名学者,与朱熹齐名(1150—1223)。

字正则,祖籍龙泉,其父母因龙泉发大水飘没数百里,徙于瑞安,其生于瑞安,晚年定居永嘉。

淳熙五年(1178),举进士第二。

《四朝闻见录》载:本为第一,因策论有“圣君行弊政,庸君行善政”之说,遂为第二。

因荐召为大学士,迁博士。

宁宗时,授宝漠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力捍江防,反对与金议和。

后因遭中丞雷孝友诬陷被夺职。

从此迁居永嘉水心村,以经国济世之才自负,杜门著述,多有匡救时弊之言,称水心先生,为永嘉学派创始人。

宋史《艺文志》有叶 适《习学记言》45卷;《周易述解》1卷;《名臣事纂》9卷;《叶适文集》20卷。

《四库全书》有叶适《习学记言》50卷;《水心卷》28卷等。

主张通商惠工,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之萌芽,就出自叶适。

4,北宋宰相何执中

何执中(1043-1116)北宋大臣,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

一说为今浙江省丽水县)人。

字伯通。

举进士。

初为台(今浙江省临海县。

一说今安徽省凤台县)、亳(今安徽省亳州)二州判官。

徽宗(赵佶)时追随蔡京。

1105年(徽宗崇宁四年)任尚书右丞。

四年后代蔡京为尚书左丞,曾引起太学诸生之反对。

在任期间多方迎合帝意,以粉饰太平。

1111年(徽宗政和元年)与蔡京(为六贼之一)同为宰相。

五年后,并以太傅致仕。

5,南宋宰相汤思退

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

字进之,号湘水,龙泉人氏(1117—1164)。

据《汤氏宗谱》记载,汤氏二世祖永高于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剑川石笏,即今龙泉市八都镇瀑云安田村。

绍兴27年(1157)升任尚书右仆射,两年后改任宰相左仆射。

绍兴三十年冬,侍御史陈俊卿谴责他“挟巧作之心,济倾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桧父子恩也”,于是思退被免去相位。

孝宗兴隆元年(1163)北伐失败,孝宗再任思退为相。

6,北宋文豪叶涛

北宋著名诗人(1050—1110),官至三品龙图阁待制,系王安石弟王安国之婿。

字致远,龙泉东乡人,自幼颖敏好学,博览群书,通今博古,经史子集了如指掌。

其诗文,重视词藻,奇情险句,清雅绝俗,与苏东坡交谊甚厚,常以诗唱和、宋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时,神宗召廷试,赞叹其才思过人,于御屏上书:“文章叶涛”,授为国子直讲。

《宋史》有传。

惜叶涛诗存世极少。

《宋诗纪事》引《宋文鉴》叶涛《望旧庐有感》诗曰:重来旧屋谁为主,江令萧条叹独

存。

已愧问人才识路,却悲无柳可知门。

舟车到处成家宅,岁月唯惊长子孙

孤客滥由非得已,故交零落与谁论。

此诗当在上党人碑之后,感叹身世飘零之作。

悔当初未尝退隐田野,植柳门前。

7,北宋副相管师仁

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正二品副相 (1045—1109)。

字元善,城东后甸村(今龙渊镇一村)人。

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

初任沧州教授,深受学子爱戴。

后出知邵武军,政绩卓著,朝廷考核为第一。

升任知建昌军时,多有善政,《江西通志·名宦》有传,谓“人戴其德,为立生祠”。

任右正言职时,河北水患,奏请减负租赋,以安定流民生活,得到朝廷***纳。

任吏产侍郎时 ,敢于揭露选用曹吏中的挠法***现象。

不久又升为刑部尚书。

任定州安抚使时,致力于精兵储粮,严肃军纪,鼓舞士气,巩固边防。

时北方辽国知宋有备,打消侵疆索地之意图。

徽宋得知,嘉奖师仁:“有臣如此,朕复何忧”。

乃升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朝廷授职文书中褒奖他有“智同事物,学洞古今

有猷有为,允文允武。

甲兵不试,边境以宁。

人为天官,益隆时誉”。

不久染病,力辞同知枢密院事。

拜资政殿学士,佑神观使。

大观三年(1109)卒。

葬于汴京,封南阳侯。

宋史《本传》评:“崇宁,宣和间,政在蔡京,奸党日蕃。

管师仁执政才两月 ,引疾求去,斯可尚已。

”《两渐名贤录》称其为“名宦”。

8,南宋诗人叶绍翁

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1200年前后在世)。

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 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

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

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 ,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

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龙泉同乡进士、当朝参知政事(副相)真德秀过从甚密。

9,南宋考古学家叶大庆

南宋著名考古学家,字荣甫,龙泉人氏(约公元1180—1230年前后在世)。

开禧元年(1205)中进士,大庆少时入县学,弱冠升京师国子学。

授建州州学教授。

上自六经诸史,下逮当朝名家著述,无所不谙,并以词赋知名于时。

对诸生授业解惑,辨伪纠谬,议论精确,说理透辟,深得学子爱戴。

晚年,身患痼疾,杜门辞教,将数十年之教学笔记,整理成《考古质疑》一书,内容涉及历朝史实、曲章制 度、文字训诂,诗词文章,而以考证史实为多。

如考司马迁《史记》记事前后矛盾处,辨析中者,结论令人信服。

大庆死后,好友建州郡丞叶 武子慷慨解囊,将《考古质疑》付梓,于宝庆二年(1226)问世,后收入《永乐大典》。

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对今日考古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系大学文科古汉语专业、考古专业、古典文学专业的必读书

10,何澹

何澹(1146~1219)字自然。

县南上河村(今属兰巨乡)人。

十八岁人太学。

宋乾道二年(1166)中进士礼部第二人。

历官秘书省正字、武学谕、校书郎、秘书丞、将作少监、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等职。

庆元二年(1196),同知枢密院事。

不久,兼参知政事。

任职期间,依附权臣韩侂胄,排除异己为伪党,立“庆元党禁”。

数年后,澹有韬晦之意,于嘉泰元年(1201)七月力请辞职,奉祠禄闲居故郡近七年,未忘乡土建设。

开禧元年(1205)奏请朝廷调兵3000人,疏浚处州通济堰,将木坝改为石坝;修筑保定村洪塘,蓄水灌溉2000余亩;修撰《龙泉县志》,开龙泉地方志之先河。

嘉定元年(1208)以观文殿学士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

嘉定十二年十二月病卒,终年74岁。

著有《小山集》,收人《永乐大典》及现代唐圭璋编《全宋词》。

《宋史》有传。

11,鲍由

鲍由(1085年前后)又名慎由,字钦止。

县南廓人。

少时随父在外。

一日,同乡何琬(官至监察御史)在长沙宴会文士,慎由侍父赴宴。

宾主命慎由即席赋画舫诗,立就,且有警句。

宾客皆惊叹:“此郎他日定以文章显。

”后从王安石学文词,又拜苏轼为师。

元祐六年(1091)登进士。

哲宗当朝召对,任工部员外郎。

内外所至,颇有诗名。

因犯庆元党禁,贬监泗州转般仓。

历任河东福建路常平,广西淮南转运判官。

又起用为员外郎。

再因言事被罢官闲置。

复用知明州、海州。

终年56岁。

曾注杜甫诗;有文集《夷白堂集》五十卷,汪藻作序,对其评价:“自黄鲁直、张文潜殁后,钦止之诗文独行于世,而诗尤高妙清新,每一篇出,士大夫之口相传以熟。

钦止于斯文可谓毫发无遗恨矣!”《宋史》有传。

12,香菇祖师吴三公

原名吴煜 (1130—1208)。

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相传是世界“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术创始人。

因其排行老三,后人敬称“吴三公”。

他年青时常到县城担盐,路经凤阳山脚时,发现阔叶林里榆树上长满了雨伞状的菌蕈,十分鲜嫩可爱,他就***摘一些带到家中烧汤喝,味道鲜美,香气扑鼻,于是他就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香菇”,并带领村民上山***菇,吃不完就用炭火烘干,来年再吃。

有一次,他用斧头砍去榆树上长满香菇的败枝,不***现被他砍过的地方香菇长得特别旺。

还有曾被他摇动过的树干,香菇长势更好,于是他就从这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明了“砍花”、“惊蕈”种菇法,传之于世。

民谣曰 :“朱皇钦封龙庆景,国师讨来做香菇”,是说明洪武年间,处州香菇入贡,被朝廷列为佳品,国师刘伯温就向朱皇进贡说处州龙庆景三县菇民之艰难,朝廷要多加扶持。

朱皇就将香菇生产的专利权赐给龙庆景三县人民,并封赠吴三公为“羹食公侯”。

明万历三年皇帝又敕封为“判府相公”。

后世菇民奉吴三公为“菇神”,并建了规模宏大的凤阳庙,设菇神之位,年年祭祀。

13,章溢

章溢(1314~1369)字三益,别号损斋。

八都横溪村人。

其和青田刘基,丽水叶琛并称处州三杰!元末,组织地方武装,助元将石抹宜孙在龙泉一带对抗农民起义。

至正十八年(1358),授溢以龙泉主簿、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皆辞不受。

退隐龙泉与浦城交界之匡山。

朱元璋克处州后,至正十年三月,溢与刘基、宋濂、叶琛同被聘用,于应天府(今南京)建礼贤馆待之。

溢提出“唯德是辅,惟不嗜***者能一之”。

初授营田司佥事,巡行江东、两淮,推行按田分等纳税。

任湖广按察佥事时,倡导分兵屯田。

龙凤十一年(1365),升任浙东按察副使,巡视处州。

溢以处州山多、田少、民贫,课税累重,奏准仍按旧额。

浙东建造海舶,向处州征集巨材,溢力谏罢征。

洪武元年(1368),任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因奔母丧,辞官归乡里。

一年后卒,终年56岁。

著有《龙渊集》。

《明史》有传。

14,杨载

杨载(1271—1323)字仲宏。

县南琉田村(今大窑)人。

后徙蒲城,晚年定居杭州。

精于诗学,与虞集、杨奚斯、范椁等齐名。

叶子奇《静斋文集》称:“琉田杨仲宏,诗学之宗”。

著有《杨仲宏集》行世。

应该是“亮辅良弼”。

“亮”是指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良”是指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今河南中部)人,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西汉的开国元勋。辅,弼意思是辅佐,协助。“亮辅良弼”是古人用来形容辅佐帝王建立霸业而劳苦功高兼品德高尚的贤臣。

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