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翻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不显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23 0
  1. 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
  2. 求这些句子段落的翻译
  3. 老子文言文少的
  4. 深藏若虚的意思是什么
  5. 深藏若虚的意思
  6. 文言文式的名人言行事略带翻译
  7. 老子李耳的简介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

大意就是:孔子去拜访他。老子说,你的那些骄气和欲望,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翻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不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回去对他的***说,鸟,我知它能飞;鱼,我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我就无能为力了,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我所见老子 ,就是***啊!

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

原文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古之至人,***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真之游。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扩展资料: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史记》所载基本上是可信的。这里的老子对孔子所说的“深藏若虚”、“容貌若愚”、“去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与《老子》书中的一一贯思想是一致的。

在先秦典籍中,道家学派的《庄子》、儒家学派的《礼记》和综合各家学派的《吕氏春秋》,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史实。

《庄子》中提到老子的共有十六条。这十六条中有八条是记述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的。

在这八条中,《天地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至道”的问题

《天道篇》记述了孔子与老子谈《诗》、《书》、《易》、《礼》以及“仁义”等问题;

《天运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求道、仁义、古代典籍(六经)以及“三皇五帝治天下”等问题;

《田子方》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道”(宇宙论)问题;

《知北游》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地万物的自发性的问题。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其寓言部分,“除完全架空的人物以外,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则从无紊乱”。这里所说的“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当属所谓“重言十七”吧!

并且,细查《庄子》书中关于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记载,如关于孔子与其***颜渊、子路、冉求,孔子与叶公子高,孔子与楚狂接与,惠子与庄子,公孙龙子与魏牟,管仲与齐桓公等等相互关系的记载,其中在时代上绝对可能与大概可能的问对或交往有七十九次之多,而在时代上绝对不可能者只有两次。这就是说,《庄子》书中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并非凭空杜撰。

《吕氏春秋》一书,乃是汇合儒家、道家、农家、阴阳家、法家等各派的思想而成。

书中明确提到老子的有五处:《贵公篇》说老聃“至公”;《当染篇》说“孔子学于老聃”;《去尤篇》说老聃“立乎独,必不合乎俗”;《不二篇》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重言篇》说“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老聃是也”。

这些记述除了表明老子的思想和形象之外,还表明“老子与孔子同时,且为孔子的先生”这一事实,它在吕氏门下的那一批学者们那里“也是毫无疑问的”。

有关老、孔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典籍记载,见于儒家学派的《礼记》中的《曾子问》。

《曾子问》中有四则记载了孔子说到老子之事。其中三则是“吾闻诸老聃日”。另一则还说到“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在内容上,都是在某一非常情况下,孔子从老聃那里所得到的教示。

徐复观教授认为:《曾子问》中的故事“在内容上,与《庄子》及其他诸子中之传说,并不相同;这系传自儒家的自身,完全属于另一系统,但在孔老的关系上,却大体仍可互相印合,便可能承认此故事是真的。”

他还说:“《礼记》编定于汉朝,儒道两家的对立,已甚为明显。著《曾子问》中的四个故事,非传自先秦儒家之旧,则汉初儒家,又何肯将其杂入。以长他人的志气呢?”

先秦的三大不同学派都共同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此外,在排斥百家、独尊儒学的学术气氛下的汉儒作品,如《韩诗外传》也记载了“孔子学于老聃”,《孔子家语》也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记载。所有这些古代典籍都证明,“孔子学于老聃”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

参考资料:

孔子见老子百度百科

求这些句子段落的翻译

这些年,整个社会都是非常浮躁的,不论是在职场还是日常的生活中,片断化的信息轰炸,生活节奏的加快,灵魂似乎越来越赶不上匆匆行走的脚步,似乎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当我感到烦躁沮丧时,当我被负面能量包围的时候,我会选择去读读《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让自己沉浸在2500年前圣贤的智慧中,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就这样一直读,从中汲取着能量,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理解,昨天读到《论语》里的一句“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一个人真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的讨厌别人,好比一个大宗教的教主,对好人,固然要去爱他,对坏人也要设法去改变他,感化他,最好也使他进天堂,这样才算对。所以说一个真正有志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恶的。对好的人爱护他,对坏的人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

在学习儒释道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六祖惠能***的一句话:若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有时候,我也扪心自问:我做的到吗?我的答案:我做不到,我还有分别执着,我离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还差的太远太远了!因为道的境界太高了!我们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只看到了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我们的眼睛都是朝外看,很少向内在观察自己的心。我们只要围在一起,就会批评他人,觉得任何事情自己都是对的,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于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人和人之间缺乏帮助和关心,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我们可以去善待对我们好的人,却对伤害过自己的人无法释怀,常常耿耿于怀、以牙还牙,更喜欢批评议论那些对我们不好的人。当你选择说别人不好时,其实被说的别人没有什么害处,而你自己却因为批评别人种下了一颗不好的***,坏***总有生根发芽的一天。

在论语宪问篇中“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很聪明,他爱批评人。孔子说:你端木赐天天说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你就那么好?我可没有时间看别人的缺点,我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还来不及呢!这就是圣人和平常人的区别。孔子要求我们修养好自己,对别人私德上的缺点,一般不做过份的批评,公德不好可以批评,私德有缺要宽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之事,善人之资。”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那不善人不是我们批评的对象,而是我们用来照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真正的自己。孔子在问道老子辞别老子时,老子告诫孔子:“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也。”我们很多人都很聪明,明察秋毫,可老子说聪明深察的人,往往比那些笨人更容易招来杀身之祸。为什么?因为喜欢议论人!为什么聪明人好议论人呢?因为他聪明,明察秋毫。别人一点点毛病,他说看见了,看见了忍不住要说,说了就得罪人,得罪人别人就要收拾他,不就危险了吗?一个人知识广博,能言善辡,知识丰富,很好。可是老子说不好“危其身”,它会经常让你处在危险之中,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喜欢揭发别人的隐私,所以千万别议论人,千万不要揭发别人的隐私。这句话老子不也正是在告诫天下人吗?

这个内容我学习了很多遍,也很受启发,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这类事还少吗?吃的亏还少吗?所以老子又说,我们只有戒除身上太多的傲气,娇气,戒除身上过多的欲望,太骄傲太傲慢太锋芒必露不好。最后老子送给孔子一句话:“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把智慧,才华,志向,理想藏起来,韬光养晦,和光同尘。这世上有一种聪明就是愚笨,有一种愚笨实际上是一种别人难以企及的聪明!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修正自己,我们会越来越近“仁”的境界。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孔子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如何保持一颗快乐的心:第一,不间断的学习。第二,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第三,要有善于调整心态的能力。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其实仁就在我们心中,就在我们每个当下!让我们做一个“愚笨”的聪明人,让我们在人生中都能保持一颗快乐宽容的心!

老子文言文少的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亡作

这才知道同等看待死和生是荒谬的,把长寿和夭折看成等同的,这是虚妄的。

一:等同;齐:等同;彭:彭祖之寿;殇:夭折。

2.故天子一硅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因此天子的每一个小动作,都关系到百姓的福祉,不能掉以轻心。

硅步:应该为跬步。

3.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面,然后再考虑私下的仇怨。

4.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廕广厦,不胜其热,何也?”

于是庄宗派人去问崇韬:“过去我和梁国在黄河一带摆开阵势打仗,即使是寒冬、酷暑的天气,我们被着铠甲,骑在马上,也不会觉得劳累。现在住在深宫里,在大厦的遮蔽下,反而受不了热天了,这是为什么呢?”

癊:或者当作荫。

5.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热自然也

陛下过去是以天下为志虑所在,凡事都从天下出发去考虑,现在只考虑自己一个人。面对同样的艰难,或者同样的安逸舒适,因为关心的内容不同(所以感受也不同)。热天气还是一样的。

6。见人规己之过,既掩护之,又痛疾之;闻人称誉,便欣喜而夸张之;见人称人之善,既盖藏之,又搜索之

看到人有指出自己的过失、不足,既为自己的过失开脱,又痛恨别人把它说出来。听到人有赞誉自己,便很高兴,而且逢人就说某人夸自己,并且添油加醋。看到有人夸别人的优点,就闭口不提,又要暗中去找(被夸奖的那个人的)缺点。

7.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

(修身、向学等的)志向坚定,并且身体力行,那么就足以在富贵者面对保持精神上的高傲;重视道义,那么就足以傲视王公。

8。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内、外,重、轻,这两组概念不太好解释,只能略过了。心得体会很深,就显示出外在诱惑的小(意思就是说,得深之人不会轻易动摇)。

9.君之所以事王者,色也。葺之所以事王者,知也

您拿什么来事奉大王呢?姿色。葺用什么事奉大王呢?是智慧、知识。

10。并骥而走者,五里而罢;乘骥而御之,不倦而取道多

同时驾驭很多马向前走,走不了太远(五里),就走不下去了。乘上一匹马向前跑,能跑得很远而不会觉得疲倦。(要求专断独行)

11.令之内治国事,外刺诸侯,则葺之事有不言者矣

令(我)对内治理国事,对外去探听诸侯的情报,那么我有些事是不能说出来的。

12.未期年而葺亡走矣

不到一年,葺就就溜走了。

13.人生无处不可磨砺。如两玉相磨,必磨不成。须得粗石相砥,方得成器。故遇小人侵凌,非不幸也。修省畏避,增益动忍,便有许多道理出来

对于人生来讲,各种际遇都是磨砺、锻炼。如果是两块玉互相磨,肯定磨不好。必须要用粗砺的石头去磨砺,才能使玉成器。所以遇到小人欺侮,也不是什么坏事。是逃避这种困难,还是勇于面对,这中间便有许多道理。(不要害怕逆境的意思)

14.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

一个人,身处是非之外,才能够中立的去判断是非。身处利害关系之外,才可以看清各种利害关系。

15.友先贫贱而后富贵,我当察其情,恐我欲亲而彼欲疏也;友先富贵而后贫贱,我尤当加其敬,恐友防我之疏而我遂处于疏也

如果一个朋友从贫贱变成宝号,我就应当细细体察他的变化,主要是担心我想要亲近他,而他却想要疏远我;如果一个朋友从富贵变成贫贱,我更应该加倍的恭敬他(不傲慢),担心他我疏远他,而我果然就让他觉得疏远了。(地位的变化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16。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楚地苦县厉乡,曲仁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是周朝守藏室的史官。(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17。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您所提到的人,他的人与骨都已经朽烂了,而他的话却在流传。

18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好的商人,一定是隐藏得很深,不让人看出他有多少资本、物货。君子也是一样,他的德行高尚,但仅从表面上看,却象一个愚人一样。

19.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

跑的野兽,可以用网来捉住它;水里游的鱼类,可以用钓竿来捉住它。

20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您就要隐居了,麻烦您一定要为我写一本书。

21.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

于是老子写了一本书,分为上下篇,书中讲的是道德,书有五千字,写完之后,老子就走了,没有人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

22。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想要平定天下、治理天下,因此史策留名的君主,一定要尊重贤者,恭敬的对待士人。

23。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我在家里,曾经多次被驱逐,事奉了不少君主,都离开了(他们不能好好的对待人才),听说大王您优待士人,所以来见您。

24。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雠之

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任用自己而怨恨他;不肖的人知道他把自己看得很低贱,因而仇恨他。

24。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单于说,愿意做汉室的女婿,以此来结亲。

25。匈奴乱十余年,不绝如发,赖蒙汉力,故得复安

匈奴内部混乱了十多年,各种混乱的事情象头发一样数不清。幸亏得到汉朝的帮助,所以才能恢复安定。

26。弦章谏曰:“ 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

弦章进言说:“大王您饮酒已经七天七夜了,我请您停止饮酒,***如您不停止饮酒的话,就赐我死罪吧。”

27.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如果听了他的话,那就是被臣子所制;如果不听的话,弦章又会去死,这多可惜。

深藏若虚的意思是什么

1. 老子写的文言文和译文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

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

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

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 译文: 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

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

锋芒毕露,难以长久。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

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译文 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2. 提及老子的文言文

《史记·庄周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作渔父、盗砣、筪,以底毁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节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宫玄孙***,***仕於汉孝文帝。而***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3. 《老子》古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4. 文言文欲少德高的翻译

欲少德高-世俗欲望少,就有崇高的美德。

这应该是源自列子天瑞欲少德高;列子在其著作‘天瑞’中讲述,世界是物质组成的,人亦是如此,彼此之间不过是转换,并无消亡,天崩地裂,亦只是形态之变化而已,何患之?看问题还是看开点,生死不过尔尔。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人,大约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我们所熟悉的寓言“愚公移山”就是出自此公之著书。

参考资料:

网上查找+个人整理

5. 老子 的古文翻译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6. 文言文少字有哪些

少:少有人至,缺丁少口

罕:人迹罕至

薄:人丁单薄

.乏:《汉书·爰盎传》:“今汉 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之余共载!”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翻译:

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下大雨,(他们家的)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这里指墙),一定会失窃的。”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富人认为儿子是十分聪明的,却怀疑是邻居老人干的事。

7. 求《庄子》或《老子》中的超短文言文 含译文道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编辑本段]译文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用它去攻打宋国。

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从齐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墨子说:“北方有欺侮我的人,希望凭借您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允许我献给你千金。”

公输盘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

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牺牲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子,邻居有破车就想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舍弃好饭好菜,邻居有粗劣饭菜就想去偷。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一定是有偷窃毛病吧。”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

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这样的大河,犀兕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正如人们所说是连小兔小鱼都没有的地方。

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糟糠粗劣饭菜相比。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样的名贵木材,宋国却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

这就好像华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就和上面所说的行为一样。

" 楚王说:“好呀!虽然如此,公输盘为我制造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于是,召见公输盘。

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了他。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很多。 公输盘理屈了,但他说:“我知道用来抵挡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他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就可以攻下。

可是我的***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楚王说:“好吧。那么我不攻打宋国了。”

深藏若虚的意思

深藏若虚的解释

原指精於卖货的商人隐藏宝货,不轻易让人看见。后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露锋芒。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详细解释

把宝物深深收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而不外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司马贞 索隐:“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深藏若虚的近义词:

大智若愚:指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语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守愚藏拙。

文言文式的名人言行事略带翻译

深藏若虚的意思是:把宝贵的东***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

深藏若虚,汉语成语,拼音:shēn cáng ruò xū,意思是把宝贵的东***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出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分词解释

1、深(拼音:shē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在篆文中写作“?”。“深”的本义一般认为是水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很大。

2、藏(拼音:cáng、zà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藏”本义指隐匿,引申为储存。又读zàng,指收藏、储存东西特别是钱财宝物的地方。另外,佛教、道教的经典也叫藏。

3、若(拼音:ruò、rě)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举手顺理头发的样子,其本义应为“顺”。“若”字后世多***借为“像、如”义,由“如”义又可以引申为“及、达到”。

4、虚(拼音:xū)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体为战国文字,但也见于《诗经》《易经》等战国前的著作。“虚”是形声字,古字形从丘,虍声;本义一般认为是大土山,引申指区域、地方,又指有人住过后荒废的地方。

老子李耳的简介

1. 求中国古代的名人轶事(要文言文的)最好有翻译

孔子向老子问礼

就在老子100多岁的时候,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

两个世界级的思想***的对话就是这样在伸舌头和张嘴的肢体对话中结束,但里面的寓意却值得我们深思。老子告诉孔子的是:舌柔齿坚,但最后的结果是牙先掉了,舌头却仍然健在。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2. 名人故事 翻译成文言文

高 柔

高柔字文惠,陈留 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型。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 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降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得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勋,勋命乃遣柔还寺⑥。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3. 文言文的翻译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

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

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榻魃鳌⑹凳虑笫堑目蒲?龋?寤嵫?拗咕车牡览怼?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

(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

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

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

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 *** 。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

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

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

4. 文言文的翻译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而正午时离人近。

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注释弈:下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

之:的。善:善于,擅长。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使:让。

诲:教导。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鸿鹄:天鹅。

援:引,拉。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弗若:不如。

矣:了。为:谓,说。

与:吗。曰:说。

非:不是。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其:他,指后一个人。然:这样。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这段古文共有4句,有三层意思。

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 *** 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

他教的学生本该都是高手。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

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

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读《学弈》有感我学过不少篇课文,从这些课文中,我认识了舍己救人的蒙古猎人海力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淳朴、憨厚的少年闰土,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学弈》一课中所讲的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全国最会下棋的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却不同: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而另一个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然是与同伴一起学,但却心不在焉。

同时学棋,三心二意的人永远不如专心的人学得好。这个短小的故事,给了我多少启迪呀!其实,我以前就是一个干什么事都不专心的人,常常是干这件事还想着另一件事。

有时候,心里像长了毛刺,总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生活中的我得到了许多教训。记得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睡醒觉,赶紧写起老师布置的作文来。

但却一边写一边用眼睛瞧着桌上的小闹钟,一看到了三点十分,便“啪”的一下放下手中的笔,伸手拿过收音机,迅速拨到交通频道,顿时传出播音员阿姨悦耳的声音:“下面请听蔡依林的《消失的城堡》……”嗬,太棒了!我哪能错过这样的良机,顺手将作文扔到一边,抱起收音机就听起来了。听,她优美的声音:“记忆飞走了……我要孤单的思考……真的很好……再也不需要,消失的城堡……”我被陶醉了,还学着唱。

忽然妈妈推门进来,见我唱的如此入迷,就说:“做功课的时候,又听音乐,能把功课做好吗?”我一吐舌头,冲妈妈做了个鬼脸,抓起笔就又匆匆忙忙地写起作文来。心里却嫌妈妈来的不是时候。

第二天,老师指着作文本说:“你读读作文,连句子都不通!”我一看,觉得作文中的话好像在哪听过。怎么连歌曲里的“记忆飞走了”都写在作文里面啦?哎,都是我自己学习不踏实呀!这样做多么像《学弈》中那个三心二意学下棋的人哪!他一边学下棋,一边想射下天鹅;我一边写作文一边想听歌曲,不专心致志,没有毅力,怎么能学到本领呢?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

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那个三心二意学棋的人,是不如别人聪明吗?不是,是因为他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我经历的这件事,不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5. <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曰:“群情欲府君先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文: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6. 《高念东为人》文言文翻译

高念东少宰家居时,夏月独行郊外,于堤边柳阴中乘凉,一人车载瓦器抵堤下,屡拥不得上,招公挽其车,公欣然从之。适县尉张盖至,惊曰:“此高公,何乃尔?”公笑而去。

达官遣役来候公,公方与群儿浴河内,役亦就浴,呼公为洗背,问高侍郎家何在,一儿笑指公曰:“此即是。”役于水中跪谢,公亦于水中答之。

——高念东以少宰职位而在家里居住时,夏天独自在郊外行走,于堤边柳阴中乘凉时,见一个推车的人车上载满了陶器来到河堤下,几次往上拱都没有推上河堤,招呼高念东拉车,高念东很高兴地答应了他。恰恰县尉张盖这时候来了,吃惊地说:“这么高身份的人,为何做这种事?”高念东笑一笑走了。

一个大官派遣差役来看望高念东,高念东正与一群小孩儿在河里洗澡,这个差役也下去洗,喊高念东帮着搓背,并问高侍郎的家在哪里,一个小孩儿笑着指高念东说:“这就是的。”差役吓得在水中下跪请罪,高念东也在水中应答他。

7. 文言文翻译7则

《魏武将见匈奴使》 原文: 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译文: 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节,自己认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于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则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边。已经接见完毕,命令间谍问匈奴来的使节:“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节回答说:“魏王风***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这个人才是个英雄。”

曹操听说这件事,连忙派人追赶,杀掉了那个使者。 《郑武公伐胡》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 译文: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以使他快意。就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

"郑武公大怒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 《蝜蝂传》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

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译文: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司马光好学》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陈寔退盗》 原文: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出于单微,少作县吏,常给事厮役,后为都亭佐。

而有志好学,坐立诵读。县令邓邵试与语,奇之,听受业太学。

后令复召为吏,乃避隐阳城山中。时有者,同县杨吏以疑寔,县遂逮系,考掠无实,而后得出。

及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远近闻者,咸叹服之。

复再迁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

邻县人户归附者,寔辄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吏虑有讼者,白欲禁之。

寔曰:“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司官闻而叹息曰:“陈君所言若是,岂有怨于人乎?”亦竟无讼者。

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

乃请囚焉。遇赦得出。

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以为掾属。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

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土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及后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

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扩展资料: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

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一书是当今除《圣经》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单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种版本。

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美国《***》曾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广场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百度百科-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