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深层含义,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2 0
  1.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要详细点的
  2. 格物穷理,经世致公是什么意思?
  3.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格物穷理,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要详细点的

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格物致知的深层含义,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之而至其极也。”

格物穷理

释 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出 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示 例 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二事,因存记所疑,俟~者详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

格物穷理,由朱熹提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明朝的王守仁一心想做圣贤,迷惘之余,"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著名的"守仁格竹"出自这一***,后王守仁“格物”没有成功,由此反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主张“吾心之良知”。

格物穷理,经世致公是什么意思?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 宋朱熹:《性理精义·行宫便殿奏札二》

句意:做学问,最优先的是深入探求规律;要想探求规律,关键还在于读书。指读书与穷理、为学环环相扣。

格物穷理合用,意义相同。

《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成语词条: 格物穷理(浏览数:41)

成语发音: gé wù qióng lǐ

成语释疑: 穷究事物的道理。

成语出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成语示例: 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二事,因存记所疑,俟~者详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

明末,由于王阳明后学的盛行,士林学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黄宗羲语),空疏已达极点。有的打机锋弄隐语,几近狂禅。针对明末学风的空疏,清初一些学者起而提倡"实学"。所谓"实学",用当时颜习斋的话说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而贯穿这所谓"实学"的一个中心思想,便是经世致用的精神。所谓经世致用,就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当前的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而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学术政治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被称为清初三大儒的黄宗羲、李颙、孙夏峰不用说,其他如顾炎武、王夫之、唐甄、魏禧,朱之瑜、陆世仪、方以智、傅山、颜元、李塨、王源、刘献庭、顾祖禹等等,都是这一思潮中的主要人物(他们提倡的程度和方面,各有不同)。从地域上说,当时有两个中心,一个是江、浙一带,黄宗羲、顾炎武、唐甄,魏禧、陆世仪等是其代表:一个是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孙夏峰、李颙、傅山、颜元、李塨、王源等是其代表。他们的社会学说是一致的,都提倡一种与传统的理学不同的崭新学风。评论时政,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匡时济民"的社会改革方案。然而,在哲学上他们却各有千秋。有的是唯物论者,有的是唯心论者,有的信仰程朱,有的信仰陆王,有的折衷程朱、陆王,有的既批判程朱又批判陆王,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深入地研究这一思潮。该是很有意义的。

格,是“至”的意思;物,相当于“事”。格物,就是穷极事物的边际;

穷,是“尽”的意思,理,即为宋代儒家所说的“天理”,它的内涵是天地间的规律。穷理,就是说要弄清楚所有的规律。

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其实是旧时的儒家知识分子对自己做学问的一种终极要求,既要对外界的事物全部搞清楚,又要对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规律透彻明白。

至于至于知行合一,就是说要把自己的所学和自己的行为做到一致,不能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