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大慧宗杲_正法眼藏 宗杲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21 0
  1. 禅宗与佛教的关系
  2. 宗杲的人物事迹

靖康元年(1126),丞相吕舜徒奏赐紫衣,并得‘佛日***’之赐号。绍兴七年(1137),应丞相张浚之请,住持径山能仁寺,诸方缁素云集,宗风大振。绍兴十一年,侍郎张九成至能仁寺从师习禅,偶论议朝政;其时秦桧当道,力谋与金人议和,张九成则为朝中之主战派。秦桧大权在握,竭力斩除异己,师亦不得幸免,于十一年五月褫夺衣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阳)。其间集录古尊宿之机语及与门徒间商量讨论之语录公案,大慧宗杲虽门户之见甚重,欲摆脱庄子之影响而不得,然辑成‘正法眼藏’六卷贡献颇大。绍兴二十年,更贬迁至梅州(今广东梅州),其地瘴疠物瘠,师徒百余人毙命者过半,然师犹以常道自处,怡然化度当地居民。绍兴二十五年遇赦,翌年复僧服。二十八年,奉敕住径山,道俗慕归如旧,时有‘径山宗杲’之称。

师辩才纵横,平日致力鼓吹公案禅法,其禅法被称为‘看话禅’(即以考察公案、话头而求开悟之禅法),此与宏智正觉之‘默照禅’相辉映。晚年,住径山,四方道俗闻风而集,座下恒数千人。孝宗归依之,并赐号‘大慧禅师’。隆兴元年八月微恙,十日亲书遗奏,又书遗偈,掷笔委然而入寂,世寿七十五,法腊五十八。谥号‘普觉禅师’。遗有大慧语录、正法眼藏、大慧武库等书。嗣法***九十余人,较著名者有思岳、德光、悟本、道颜等。

禅宗与佛教的关系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2]中载,佛陀在灵鹫山为众人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就在众人不明的情况下,佛陀以“佛心印心”的方式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印度)禅宗第一代初祖。摩诃迦叶尊者秉承世尊衣钵,将法脉传给二祖阿难尊者,法脉迭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秉承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法,成为中土禅宗初祖。

正法眼藏大慧宗杲_正法眼藏 宗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刘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从学于求那跋陀罗,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属当时的楞伽师之一。达摩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因双方会晤不契,达摩“一苇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唐高宗凤仪二年(677年),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影响渐大。唐玄宗***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惠能***神会辩倒北宗,使得曹溪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

惠能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惠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达于极盛。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

近代学者胡适在《荷泽***神会传》中曾有考证印度禅的这二十八祖的法脉是后人杜撰的。敦煌本《六祖坛经》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在梵文中也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六祖坛经》的基本内容代表了惠能的思想,同时其中可能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

禅宗的这个“禅”字本来是从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它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一种有层次的冥想,小乘佛教将它分成毗婆舍那(Vipassana,意为观、慧)与奢摩他〈Samadhi,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二者。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它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安世高汉译出的经典,是最早传入的小乘禅修经典。其后鸠摩罗什及佛陀跋陀罗译出更多大小乘禅修经典,但赋与它大乘的意义,是指对本体的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彻见,这是大乘禅观传入中国的开端。根据这些经典教授学习禅定方法的僧人,被称为禅师。他们可以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先驱,但是真正的禅宗建立者,则是菩提达摩。

禅宗早期的先驱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及其门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义上,他们与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有密切的关系,在修持上,他们重视头陀行与禅定。菩提达摩为求那跋陀罗门下,为最早的楞伽师之一。他将楞伽宗传播至中国北方,落地生根,成为一个独特的门派。

禅宗另一个源流则是受到三论宗与天台宗影响,在中国南方地区所发展出的般若南宗,其领导者为牛头法融,因此又称牛头宗。禅宗四祖道信,结合了楞伽宗的清净佛性说与牛头宗的中观看法,遂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派-禅宗。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惠能***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惠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失去创新的生命力,为禅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衰微,虚云***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至于现代禅宗的发展,仍有待观察。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铃木大拙至美国***。因受嬉皮士运动影响,欧美人士向往东方文化,禅宗在欧美大受欢迎,遂将日本禅宗的影响力推至世界。禅宗在欧美大多被认为是日本的产物,至于中国禅宗反而湮没不彰。

宗杲的人物事迹

佛教与禅宗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佛教的范围广,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宗派。

禅宗又名佛心宗。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禅宗是达摩祖师传到中国的,他最早是在少林寺传道的,所以少林寺是禅宗的发源地。所以少林寺是佛教,又是禅宗的一支。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慧能***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扩展资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遍传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巴利语系,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公元前后,佛教就已正式传入中国。随着汉明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随后数百年间,天竺西域与中原两地传经、取经之高僧络绎不绝,如鸠摩罗什、真谛、法显等祖师菩萨。

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经典之后都渐翻译到了汉地。

《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

慧能传承的禅宗,让中国人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从外得,信佛教不从外来。印度达摩西来传的就是这个心印。慧能指出佛性***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百度百科-禅宗

百度百科-佛教

宗杲禅师与礼部侍郎兼权刑部侍郎张九成非常友善,结为方外之宾,不肯阿谀逢迎右丞相秦桧。张九成因不肯轻易附和金人“和议”之事,招致秦桧忌恨。绍兴十一年(1141年)五月间,张九成到径山拜访并问道于宋杲禅师,在他们谈论时事政局时,宗杲作诗曰:“神臂弓一发,透过于重甲,衲僧门下看,当甚臭皮袜!”其意是说宋将韩世忠广造“克敌弓”以备破金之事。秦桧听说后,认为这是在影射他投降和议,于是罗列张九成,宗杲两人“谤讪朝政”的罪名,加以迫害。宗杲被毁谍剥衣,除去僧籍,发配到衡州(今湖南省),长达10年之久。后来再次流徙到梅州(今广东省)4年。梅州是边沿荒地,多瘴雾毒病,生活异常的艰难,而且要自己料理生活,自备生活所需,处境十分的困苦。宗杲禅师虽身处逆境,遭受不白之冤,但丝毫也没有改变他的信仰和爱国忧民之心,虽死不悔。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冬天,“蒙恩北还”。二十六年春,复其袈裟,重入僧籍,十一月诏住阿育王寺。二十八年诏令重返径山,天下***听到消息,纷纷归来护持道场,重振径山旧事,很快恢复昔日盛况。南宋孝宗即位,赐号“大慧”禅师。后谢任归隐明月堂,于隆兴元年(1163年)八月十日病逝,世寿75岁,谥号“普觉”,塔名宝光。

禅宗六祖惠能的核心思想是“心即是佛”,或“即身成佛”。因“***皆有佛性”,故“***皆能成佛”,而成佛的关键在于“息心妄虚”,所以“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在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契机开悟的方法,行走坐卧都是明心见性的历程,棒喝品茶都是接应手段。故此,后来的禅宗***们的开悟历程都在深入实际而又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体现深奥的哲理,其表现形式简单,语句深入浅出,明了易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振聋启聩之威力,使学道人莫不为之而倾倒,惠能禅法的***广播中华大地,遍地开花结果。但是到了北宋南宋之交,这些祖师们的开悟方式,在化作语言文字的大量流传过程中,逐渐失去原有的法味和***风,变成后人死搬硬套和照本宣科的教条以及玩弄文字游戏的素材。正如大慧宗杲所说:“近年以来,禅有多途。或有一问一答,末后多一句为禅者;或以古人入道因缘,聚头商榷云:这里是虚,那里是实;这语玄,那语妙;或代或别,如禅者。或以眼见耳闻和会,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上为禅者。或以无言无说,生在黑山下鬼窟里,闭眉合眼,谓之威音那畔父母未生时消息,亦谓之默然常照为禅者。”由此可见,在宗杲的时代里,习禅道人正在逐渐步入这种危险的歧途和境地,已到了弊病丛生的地步。为了斧正和补救,宗杲乃“抉择五家提挈最正者,凡百余人,裒以成帙,目日《正法眼藏》。”

《正法眼藏》一书共3卷,是大慧宗杲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之中,为斧正禅风所作。全书如他所言:“不分门类,不问云门,临济、曹洞、沩仰、法眼宗,但有正知正见可以令人悟入者,皆收之。”禅法没有固定的格式,如果认为只有仿照前人言句和方式就能开悟成佛,那必定落入俗套,陷入人为造作的模式和格调之中,使禅失去它应有的生命活力。为此,大慧宗杲提出一条新的参禅方向。

狗子无佛性之话头,五祖(杨歧派)法演禅师即特别提出,而宗杲却大力给予提倡和发展。据法演禅师语录卷下载:“上堂,举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州云:为伊有业识在。师云:大众尔诸人,寻常作么生会?老僧寻常只举个无字便休。尔若透得这一个字,天下人正奈尔何。尔诸人作么生透,还有透得彻底么?有则出来道者。我也不要尔道有,也不要尔道无,也不要尔道不有不不无,尔作么生道?珍重!”对于这个奇怪的话头,其意义何在?又如何参这个话头呢?据大慧宗杲解释说:“看时不用搏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里,但行住坐卧时提起撕,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提撕得热,口义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撅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个好底消息。不见古德有言;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非但祖师门下如是,佛说一大藏教,尽是这般道理。”大慧禅师的这段话,似有解释,似无解释。但说明他对狗子无佛性的话头非常的赞赏和重视,因为此话头可使人直参清净本源心的重大意义,而且大慧宗杲在当时呆板混杂的禅门里,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参悟途径,为此后禅宗的发展以新的启迪。为了进一步阐明参话头的重要作用。他对门人说:“若弃了话头,却去别人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

大慧宗杲禅师虽然门户之见甚重,但其大力倡导的话头禅借助文字禅,与文字禅共同成为禅宗发展史上的新的转折点。话头禅以新奇的方法,充沛旺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自信心,给禅门重新谱写出一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行曲,鼓舞和指引学道者们,遁循话头的妙处,努力向开悟见性的历程迈进。从而开创了禅宗思想的新意境,注入新的营养和活力。同时,也标志着禅宗的发展进入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