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前泼水剧情介绍,马前泼水剧照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16 0
  1. 东北戏曲有哪些?
  2. 京剧名人与他的介绍
  3. 张笠媛的介绍
  4. 东北人的衣食住行和二人转

正宗的东北二人转和拉场戏,笔者认为其实是能上台面的正剧,就是去掉那些荤口***的正剧,但是这些正剧已经不是正宗的东北二人转和拉场戏了。这种地方艺术源于田间地头,是在劳动人民休息之余欣赏的曲艺,避免不了的荤口***,这才是原汁原味的二人转和拉场戏。

现在都在弘扬绿色二人转,能拿上台面的,在电视里能播放的都是正剧。想看正剧,还是有一些地方的。拿我家附近的吉林省,就有长春桃李梅剧院,长春东北风剧场、长春和平大戏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地方戏院,还有东北各地的刘老根大舞台。等等很多。

二人转演员阎淑萍,那炳晨

马前泼水剧情介绍,马前泼水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宗的东北二人转现在几乎很难看到。

东北二人转有300多年的 历史 ,它是植根于黑土地的乡土艺术。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一个人演的单出头,一类是两个人演的二人转,另一类是多人演的拉场戏。单出头和二人转是一人扮多角,两人的角色还可以互换,因此应该属于曲艺类;而拉场戏,则是一人一角,因此应该属于戏曲类。二人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低迷,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像小品,像相声,像脱口秀,像杂耍,不再是过去那种正宗的二人转了。在一场演出当中,你很少能看到整部的二人转正戏。因此,你指望上各个小剧场去看正宗的二人转,一般是不可能的。

但是正宗的二人转并没有消失。二人转在八、九十年代经过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改良,出现了许多的经典剧目,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演员,像韩子平、秦志平、郑淑云、李晓霞、董玮、佟长江、闫淑萍等等,都深受二人转爱好者喜爱。《马前泼水》《回杯记》《猪八戒拱地》《大西厢》等都是非常经典的二人转曲目。虽然剧场当中很少能见到正宗的二人转,但这些曲目并没有消失,只要有这些资深的经典二人转演员出场,你就会看到或听到这些曲目的经典片段。

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老一辈编剧、作曲家、演员们为二人转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想听经典曲目,恐怕只能去找他们吧。

我在辽宁铁岭的县级市工作定居十多年。当地的大戏院借助本山大叔家乡的优势坚持传承二人转。但实际上,真正的二人转正戏已经很难有观众能看懂了。不过好在正戏依然是青年演员的必修课。一般大段的正戏都是在演出正式开始前做热场的。而且还都是经过改良唱腔和内容的。小沈阳的妈妈曾经在《星光大道》舞台上表演过最原始版本的二人转,从伴奏乐器到她的表演形式都很局限。我一个外地人真的是一句听不下去。后来还是坐在评委席的师胜杰给大家介绍了,我才知道这才是二人转。说回铁岭的二人转,当地在去年和今年举办过东三省的二人转嘉年华活动,邀请黑龙江吉林的艺术团一起演出。按照主持人的说法,现在的二人转,东三省各有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要是没记错的话,黑龙江是扮相漂亮,吉林是注重唱,辽宁是绝活展示。铁岭这边做了两年全国巡演,为了方便观众听懂,会在舞台上搭建大屏幕,演员的唱词都打在上面,配着剧情一起看,演出效果还不错

正宗的谁看啊?二人转,如果没有插科打诨,根本没人看。地方戏都是这个下场。

在东北二人转,吉林省梨树县是最正宗的,是二人转的发源地,唱腔表演都是纯正的二人转,拉场戏二人转属四平市的二人转很出名,有300年左右 历史 ,编出了很多名戏。

在辽宁省或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相对来说还是辽宁比较有特色,也就是正宗的二人转。

东北人杰地灵,民间各类才艺人才摩肩接踵,文化局的群众艺术馆就有擅长传统二人转的老师。

舞台上正宗的二人转拉场戏不多见,电视里偶尔有播放,想看正宗的二人转拉场戏还是去网络里搜一搜吧!

长春 广源剧场

现在的二人转都是改良版的,正宗的基本都沾点黄,所以很难听到。

东北戏曲有哪些?

的造句有:能让萧杰好奇喜欢的事不多,小韦虽这么说,在他看来不外乎又是一些荒堂的小道新闻,诸如小姨勾引姐夫,富豪惨遭毒手,全都不值一哂。到清代的《马前泼水》,细致描述了一个因贫贱休夫的薄人。

的造句有:能让萧杰好奇喜欢的事不多,小韦虽这么说,在他看来不外乎又是一些荒堂的小道新闻,诸如小姨勾引姐夫,富豪惨遭毒手,全都不值一哂。到清代的《马前泼水》,细致描述了一个因贫贱休夫的薄人。词性是:名词。拼音是:qíngfù。结构是:情(左右结构)妇(左右结构)。注音是:ㄑ一ㄥ_ㄈㄨ_。

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qíngfù。(1)男女两人,一方或双方已有配偶,他们之间发生的行为,女方是男方的。

二、引证解释

⒈男女两人,一方或双方有配偶,而发生性关系,女方是男方的。引叶紫《星》第二章:“陈德隆因为和会中的主脑人吵了架,一连三天都躺在的家里不出来。”曹禺《雷雨》第二幕:“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不像的路上去。”

三、国语词典

与已婚男姓发生的女性。

四、网络解释

《》(Mistresses)是根据英国同名剧集改编,由ConstantineMakris执导,艾莉莎·米兰诺、金允珍等主演,***播出的一部***爱情电视剧。该剧已于2016年09月06日完结。故事描述四个女人的秘密恋情及「自我发现之旅」。她们随时都要面对丑闻、绯闻、秘密、阴谋与背叛。讲述了四位女主人公在不体面的恋情中寻求***、找寻自我、隐藏秘密、经历背叛,最后从这种复杂的关系中解脱出来的故事。(汉语词语)俗称“二奶”、“姘妇”。男女两人,一方或双方已有配偶,两人长期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相互之间可能存在金钱往来关系,女方就是男方的。它暗含对婚姻中出轨一方的保护,一切罪责都归在了这个新出现者身上。说是婚姻的***,大致不会错,它是对婚姻的破坏或越界,是家庭和社会的毒瘤。

关于的诗词

《》

关于的诗句

成了真理的而昨天那盏被打碎了的灯在盲人的心中却如此辉煌在突然睁开的眼睛里留下凶手最后的肖像

关于的单词

mistress

关于的成语

夫倡妇随再作冯妇夫唱妇随老弱妇孺孤儿寡妇村哥里妇佳儿佳妇

关于的词语

夫倡妇随愚夫_妇冯妇搏虎夫唱妇随村哥里妇长舌妇糟糠之妇单夫只妇义夫节妇老弱妇孺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的详细信息

京剧名人与他的介绍

一、解释东北戏曲这个概念:

东北戏剧指的是在东北三省发展起来的曲艺形式,作为东北的地方戏,还是由以东北方言演唱的二人转发展起来的龙江剧和吉剧为主。

二、分别解释龙江剧和吉剧:

1、龙江剧简介:

龙江剧是中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在黑龙江的地方戏曲新剧种。黑龙江汉族地方戏曲之一。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区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要发展东北地方戏曲后,黑龙江省以二人转、拉场戏的音乐为基础,吸收东北民间音乐,把说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丰富、发展成戏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为龙江剧。

2、龙江剧具体剧目介绍:

历年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寒江关》、《春灵庵》、《双锁山》、《俩新媳妇》、《结婚前后》、《张飞审瓜》、《皇亲国戚》等。

3、吉剧介绍:

吉剧是吉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在曲艺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其他汉族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逐步发展而成的。从1959年至今,吉剧共创作改编和排练演出了近二百个大、中、小剧目,其代表作为《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桃李梅》。

4.吉剧具体剧目:

剧目有《包公赔情》、《搬窑》、《燕青卖线》,后又相继编演了一批新剧目。如现代戏《婚礼上的眼泪》、《情法之间》、《春回大地》、《黄连花》和古代戏《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三请樊梨花》等。

三、回答问题:

所以综上所述,东北剧的代表剧目有:

《包公赔情》、《搬窑》、《燕青卖线》,后又相继编演了一批新剧目。如现代戏《婚礼上的眼泪》、《情法之间》、《春回大地》、《黄连花》和古代戏《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三请樊梨花》《寒江关》、《春灵庵》、《双锁山》、《俩新媳妇》、《结婚前后》、《张飞审瓜》、《皇亲国戚》等。

张笠媛的介绍

金少山是著名京剧演员金秀山之子。幼年随父学艺,在继承父亲铜锤唱腔基础上,吸引了架子花脸的唱、做,突破了两者严格的分工界限。在吐字、行腔、气口等技巧的运用方面也较一般铜锤花脸细微,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侯喜瑞八岁入科班,后又拜名净黄润甫为师,得其真传。他能融合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称侯派,表演矫健、细腻,注重形式美,并坚守“懂剧情、懂戏理、懂戏词”,“发于内,形于外”的原则。唱、念口劲严谨,字韵准确,能根据本人嗓音条件,常用炸音、沙音、立音唱法简洁大方,讲究顿挫、收放、字字真切。他武功精湛,做功身段边式利落,层次分明,继承了黄润甫善用“大功架”的特点,利用长腰、立腰等弥补身材瘦小之不足。侯派脸谱细致、干净、形象生动,自成一家。

郝寿臣功架子花脸。他在二百多出戏中扮演过主要和次要角色。郝派艺术唱、念韵味浑厚,工架精美,表演浑然一体。并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对架子花脸表演艺术有很多革新创造。 郝寿臣还创造了鲁智深的螳螂眉、和尚眼,粉红双颊脸谱和坦胸裸腹的扮相,突出了豪爽朴实的“”的形象。

袁世海工架子花脸,科班出身,又得到他的老师郝寿臣传授。他在发展念白、做工、表演和武打艺术的同时,锻炼出一条浑厚、瓷实的嗓子,发展了架子花脸的唱工艺术。 袁世海对历史人物有精辟的见解,进行了细腻的琢磨。他善于把生活的语言提炼成艺术的语言,鲜明地表达了历史人物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和性格气质。他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唱工和念白,配合身段和表情,成功地塑造了曹操、张飞、鲁智深、李逵、廉颇等众多历史人物的净角艺术形象。

裘盛戎是著名净角演员,他是铜锤和架子花脸两门抱,以铜锤为主。其父裘桂仙也是著名的花脸演员,裘盛戎从小随父亲学艺,后又入科班,他嗓音既有高昂,激越的一面,又有迂迥委婉的一面,刚柔并济。他能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从表现人物出发,在词义、字声和韵味方面下功夫,塑造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都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裘盛戎的唱腔主要特点是“以情带声,以韵取胜。”在他之前京剧花脸的唱腔,主要是讲究声音洪亮,就是所谓“实大声宏”。这种唱法,具有豪迈、朴素的特点唱腔见棱见角,古朴平直。是以声为主、韵味居次的一种唱法。

裘盛戎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能博***众长,经过不断钻研,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裘派”唱腔。他创造的唱腔继承了净角传统唱腔,雄浑豪放的风格,又融合了老生、青衣唱腔中低迥婉转的抒情特色,形成了韵味醇厚、含蓄细腻的风格,把花脸唱腔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几乎是“无净不学裘”。裘盛戎的艺术成就,为京剧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东北人的衣食住行和二人转

张笠媛,女,黑龙江人。中央戏剧学院青年教师,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党员。近年来不多见的一位极具潜质的张派传人。多次出访港、澳、台地区以及欧洲巡演。第五届青研班学员。第六届CCTV全国青京赛金奖得主。她的丈夫史迎军是京剧琴师,在北京京剧院工作。?

1985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京剧班,师从张蓉华、陈秀文,学习了《坐宫》《二进宫》《玉堂春》《鬼怨》等剧目,1991年毕业。

1993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师从于玉蘅、王小蓉、沈世华、陈琪、关静兰、张学敏、沈福存、蔡英莲、薛亚平等,学习了《四郎探母》《玉堂春》《宇宙锋》等剧目。19***年毕业分配至北京京剧院,排演了《玉堂春》《四郎探母》《白蛇传》等传统戏。

扩展资料

张笠媛2000年在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中扮演崔氏,同年应邀赴台湾与李宝春合作演出现代戏《仙姑庙***》。2001年应邀赴香港“中国***演出周”演出《马前泼水》。2002年在《宰相刘罗锅》(第五本)中扮演格格。

2000年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评比展演二等奖2001年获金芒果杯全国小剧场戏剧展演优秀表演奖,同年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表演奖。2004年获中国戏曲红梅大赛金奖。2005年第五届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获银奖。2008年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东北人都喜欢二人转,但是说起它的来历、门派,却很少有人说得清,其实,二人转要看出门道并不难———

二人转的来龙去脉.不外是两股绳拧在一起的。东北的民歌小调和大秧歌是它的根儿。关里来的莲花落、凤阳歌等等给它加了枝,添了叶。换一句话就是,它的根儿是深深地扎在农村,扎在平民百姓的心里。二人转是在东北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能古能今,能文能武,雅俗共赏,以俗为主,易于普及推广。和云南人喜“花灯”,湖南人好花鼓,江西人乐***茶戏,内蒙人迷“二人台”一样,咱东北人就稀罕这满天满地满胸满臆满腔满嗓的二人转。

秧歌里生吃百家饭

二人转的起源到如今尚无定论,从清嘉庆年间(1796—1821)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在东北民间歌舞秧歌的基础上,吸收河北、山东等地移民带来的其他艺术形式(如对口莲花落)演变而成。

东靠唱南靠浪西路板头北腔亮

在长期流传与发展中,二人转大致形成中路、南路、西路、北路四个流派,“东靠唱、南靠浪,西路板头北腔亮”,这句顺口溜说出了四大流派的风格特点。“东靠唱”:以吉林市为中心,清朝有“是唱手,往东走”的说法,意思是说东路艺高,好唱爱唱,吉林二人转艺人被称为“木头老鸹”,意思是嘴皮子利索、唱硬舞也硬,艺人手绢、扇子、大板、手玉子都有绝活。

“南边道”(南路)是流传在辽宁营口、大石桥一带的二人转,受秧歌影响较大,其特点是以舞见长,唱扮俱佳。

西路又称西口,以辽宁黑山、锦州为重点,其特点是曲目(剧目)丰富,板头粗壮。

北路又叫北边道,泛指黑龙江省的二人转,其演唱特点是高腔大嗓,热闹红火。

目前,在东三省及全国一些大城市都有二人转演出。

一树有三枝二人转有三岔

过去二人转有句话叫一树三枝,指二人转有三个分岔: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下面还细分成二人戏、群舞和坐唱等等。

单出头是指一个人表演,根据情节需要,可搭架子(幕后帮白)也可以有帮唱和伴唱。因为是一个人演一出戏,表演难度大,对演员要求较高,比较出名的作品是《王二姐思夫》、《红月娥做梦》等。

二人转:由一女一男两个人演唱是二人转主要表现形式,它具有鲜明地方色彩,载歌载舞,一人多角、化出化入,有独特的表现技巧与诱人的艺术魅力。女的叫旦或上装、包头的,男的叫丑或下装。

拉场戏:在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拉开场演的,是人物化了的二人转,像赵本山演的《摔三弦》。有以唱为主的《回杯记》,以说为主的《二姑爷拜寿》,歌舞并重的《梁祝下山》和戏味浓浓的《马前泼水》。

表演唱:由一人或多人表演,载歌载舞的群唱;多人表演,唱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独唱:当然是一个人唱,亦可帮唱,此类民歌小调很多,如《送情郎》。

二人转是东北黑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特点是土色土香,人是关东人,事是民间事儿,词是大众词儿,味是乡土味儿。二人转艺术原是农民的艺术,旧社会二人转艺人是高梁红唱手,即农忙耕地,农闲从艺,艺人本身是农民,观众也多是农民,剧中人物也随之农民化了、地方化了。《包公赔情》中的包公,《西厢听琴》中的贵族**莺莺都有东北农民的性格特点。虽然题材不一,事是民间事,不管发生在东北、西北、华北的事,***的地点在相府高衙,**绣楼,在二人转中都关东化、农民化了。唱词语言是东北话,朴实自然,很少雕琢痕迹。老段子里的《报菜名》、《点菜名》,说的就是东北人的饮食习惯:蘸大酱、吃生菜。东北人的性格、爱好也与二人转的风格相通。东北人听二人转十分亲切,和生活结合紧密,小孩一降生,就听《摇篮曲》、《悠孩子调》,逢年过节就听《五匹马》、《大姑娘美》,上工、收工路上或田间地头休息时听《月牙五更》、《光棍哭妻》等。

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

所谓九腔是指胡胡腔等九种腔,十八调有五更、小拜年、茉莉花等曲牌,这是指二人转的腔调既多且是杂揉的,把东北民歌全盘吸收成自己的一部分,像东北大鼓中《大鼓四平调》,河北喇叭腔中《锯大缸》,现在又加上了通俗唱法、电声乐器。二人转的舞蹈是把东北秧歌浓缩、提练为舞台化,变成自身秧歌体系,有“浪三场”、“掏灯花”等组合动作,有的还把云南花灯舞、西方芭蕾各种舞蹈语汇吸收过来。 表演上把秧歌的表演形式(一男一女一对对)与对口莲花落的演唱方法转化为二人转表演艺术,并把快板中的数板、相声中的包袱、戏曲中的身段、杂技中的技巧及秧歌中的道具(扇子、彩棒、大板)统统融进来。二人转的剧本大量移植其他曲种、剧目、曲目。像评剧《高成借嫂》、《夜宿花亭》,莲花落中的《王二姐思夫》和***、故事、快板书,全部改编后为二人转所用。

二人演一***分神不分

二人转表演时是一副架,外观上是一棵菜,相辅相承。两个演员既是演员身份,又是剧中人物,通过唱词,一会进入人物,一会跳出人物,有时同时演出一个人,演员自任主持人,兼任说戏人,未进入角色时可以身兼多人。一人演一个或多个角,这叫“一人演一人,转身又一人、二人扮一人,人分神不分”。演员可以直接与观众对话,打招呼,可以通过眼神,动作或直说明言,评论演出,解说剧情,发表感慨,增强观众参与意识,演员可以即兴抓词,见景生情,引起观众兴趣,有时还与乐队逗几句。

观众可以现场点戏,不仅可以要求演员翻场,而且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点戏,点唱。

二人转的表演不僵化不呆板,不受程式与行当的束缚,载歌载舞。用五种要素:唱、说、扮、舞、绝来体现。唱既要唱声,又要唱情,说讲究“铺得平,垫得稳,寸得住,甩得响”。扮要让演员进出人物进得自然,出得利落。舞功是讲究脚下有节奏,身上有韵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快慢结合,干净利落。绝活是指扇子、大板、玉子板等手持道具运用方面,技巧娴熟,有独到之处,如扇子的“转、抖、翻、拉、推、端、盖、倒、滚、飞,手绢功的片、翻、滚、缠、绕、抖、甩、飞、转、叨”等。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二人转在农村深受欢迎。过去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在农村,就有“高梁红唱手”之说,指的就是农忙种地农闲作艺的业余二人转艺人,他们既是艺人,又是农民,他们对二人执著追求,农村几乎没还有谁不会哼唱几句的。“四季青唱手”是指职业的二人转小班流动演出。他们解放前唱屯场、唱金场、唱木帮、唱煤窑、唱大车店。新世纪,二人转舞台拓展到城市的剧场、茶社和夜总会。可以说,不光东北的大中城市都有二人转演出,二人转演员的足迹遍布华北、华中和华南沿海。人们不用像过去舍了饭,而是把听二人转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