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有的灵_包罗万有的***第一章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5 0
  1. 求好看的BL小说。最好有简介,作者文笔一定要好,小虐,不虐。谢谢各位啦1
  2. 想知道《西方哲学史》 原著作者:伯特 兰罗素 编译:张作成 中张作成 的详细资料
  3. 推荐给我一本好的历史书

奥斯曼帝国的软弱

我们可以追溯那一系列改变中东和西方关系的***:1683年,土耳其人在卡尔斯鲁厄条约上的失败,放弃了匈牙利帝国;1699年,他们在卡尔斯鲁厄签下了条约,放弃了匈牙利的哈普斯堡皇室和***的爱琴海;1718年,他们签署出去了更多的欧洲土地。1774年,他们失去了克里米亚半岛并且允许俄语的流入取代他们传统的***文化;1798年,拿破仑. 波拿巴占领了埃及然后侵占了巴勒斯坦。同时,其他的***王朝,例如印度的帖木儿人(蒙古人),伊朗的萨法维家族和他们的继承人,摩洛哥谢里夫家族的统治者,在18世界的武力下都显得弱小。但是土耳其人是最接近新权利的人,有着传统的为***教而战的勇士,并且如果欧洲人分割他们的土地,他们会战斗到最后。我因此关注奥斯曼帝国。

现象和原因

包罗万有的灵_包罗万有的基督第一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些流行的历史会让你们相信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者不以他们帝国的命运为意了。在酒精和***药品的影响下,使苏丹失去了维持他们的***或防护他们的土地的的兴趣。(由此故事推开去)。藉着相同的表征,为了在***的***中获得好处,可收买的大臣试着各种方法不让苏丹干扰他们。官员们购买了办公地点,将手下的职位卖个其他人,这些买了官的人便更加疯狂的对工人和农民进行剥削(这真是***裸的贿赂)。耶尼切亚近卫军,本应该是土耳其的支柱的,却变成了一个缺乏训练的,不懂得使用现代武器的世袭集团。更坏的是,没有任何人要求改革,反而造成了。在信仰上受到欧洲的影响下,持反对态度的地主和商人的财产被没收了。农民不堪强加的重税和地租,纷纷逃亡而成为土匪。而这些责任容易算在苏丹的头上正如土耳其人一直说的“鱼是从头开始发臭。”

改革苏丹和大臣

从流行的说法中,我们可以找到细小的事实。社会状况变得更加糟糕了。没有人否认苏丹Ibrhim的疯狂,他把他的280个装在麻袋里扔到博斯普鲁斯海峡里淹死了。穆斯塔法?基马尔错误的坚决的领导他的军队投入了战争。他悲惨的败在萨伏衣的 Eugen 王子的手下,这个在那个时代的军事天才,仅消耗了土耳其的一个省的军队,而且他有很高的威望。酗酒问题和一夫多妻折磨之后的苏丹远远他们前十年要严重。而且,依靠土耳其国家系统而富足的统治阶级也没履行他们交税的义务。但是这个帝国得以延续的原因是这个国家体制不断产生出新的能看出国家的弊端并进行改革的苏丹和大臣。在改革之中,致力于建立新的土耳其民兵组织的奥斯曼二世,被他的近卫军杀死了。Murad Ⅳ一个强有力的战士和射手冠军,在一年之中杀死了25000个反叛者。Mahmud Ⅰ是第一个引入欧洲的新战术的人。Selim Ⅲ,介绍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改革方案,印度 Hyderabad 君主的称号-i-Jedid, 我将会在下一个章节中包括。

改革官制的情况如何呢?Koprulu出了很多使土耳其国家安全和实现土耳其政治上社会和美学上各方面繁荣的大臣。Mehmet,被他的阿尔巴尼亚***徒父母带来,并且在***厨房里开始了他的事业生涯。作为对苏丹Mehmet Ⅳ十分重要的大臣,他打败了并且镇压了德兰斯斐尼亚和安那托利亚的叛乱,在镇压中处死了几千人。他的儿子Ahmet巩固了官制,检查了哈布斯堡皇室,并从波兰手中夺走了克里特岛。他的兄弟在1683年带领着奥斯曼军队到达了维也纳的城下,但在夺取城市的时候失败了。Mehmet Koprulu的一个为Mustafa Ⅱ服务的侄子试着建立工厂,并希望恢复农业生产到它以前的水平。

另一个主要的大臣是Damad Ibrahim,以使苏丹Ahmed Ⅲ建造快乐的宫殿和郁金香花园而闻名,但是他也带来了欧洲的艺术,委托土耳其的翻译工作者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而且引入了第一个土耳其人印刷杂志报纸。Mehmet Ragib在十八世纪中期在保持帝国的和平时,还企图通过财政的和合法的改革来改善他的国民的命运。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即使在这个土耳其历史上的黑暗时期,有许多苏丹和大臣尝试着带来光明。更多的欧化的改革家在十九世纪出现,我将会在稍后介绍他们。现在我必须申明的是单独的改革无法拯救奥斯曼帝国。

欧洲的权力及东方疑问

大多数的历史学家认为土耳其人处于困境的关键,荒谬的是,同时也是他们获得拯救的关键——在于***教的欧洲。

(第一段直接参考了上面一个仁兄的,谢)

求好看的BL***。最好有简介,作者文笔一定要好,小虐,不虐。谢谢各位啦1

1. [美] 理查德·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 Daniel Garber, Michael Ayers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even***th-Century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 [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 [荷] 斯宾诺莎:《***学》,***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 [英] F. 培根:《新工具》,北京:商务印书馆。

6. [英] 洛克:《人类理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 [英] 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 [法] 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 [德] 卡西尔:《启蒙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0. [德]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 [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2. [德] 尼***:《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四)二十世纪西方哲学

1.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1。

2. [德]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

4. [澳] 巴斯摩尔:《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7-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 [德]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 [德]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 [美] 施皮格伯格:《现象***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9. [德]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

10. [德]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1. [法] 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1999。

12. 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13. 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教近代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无论在文化,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但是,在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反思来路,我们却发现,不论是社会大众与意识形态接受或拒斥它时的心态和理由,还是一些学者对它进行的研究和了解,都比较缺乏一种基本的尊重全面事实的精神,和理性分析的态度;往往简单指责甚至盲目攻击者多,深入了解和理解却少。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欲提请人们注意,***教在近代入华以来,对中国社会积极影响之一面,及引起极大误解甚至曲解的一面,尤其是尝试对此误解予以清理,以稍稍纠正一下我们认识上的偏识,并期望能引起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与思考的愿望。

***战争以来,***教(不论新教还是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传播。据1923年中国***教教会年鉴报告:“***教在全国1073县中,没有占据的只有126县,其余都树了***教旗帜。”另据1922年出版的英文版《中华归主》的统计,仅从1900年到1920年的20年间,全国的新***已至36.6万多人,差会达130个,有外国传教士6204名,教堂1万多;到1937年,***增至65万人。天主教会也有相应的发展,1900年时天主***为74万人,1920年增加到190多万;到1936年,达280万人。许多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华传教,都是抱着纯正善良的宣讲上帝福音的动机,与商务和政治并无牵涉。举第一位来华新教教士马礼逊为例,在他由英国申请来华时,曾遭英当局激烈反对,后辗转美国始克成行;来华后,他又遭东印度公司诸般为难。又如扬州教案的受害者,中国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曾说:“***如我有千金英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如我有千条生命,不留下一条,全部献给中国。”在义和团运动(庚子教难)中,戴德生创立的内地会,有58人被害,此外还有21名儿童。但在事后的索赔中,戴德生主动放弃赔偿要求,即使中国***情愿赔偿,也不接受,以示和不平等条约划清界限。

大批教士来华后,深入内地,备尝艰辛,传教外,为中国人民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产生了广泛影响。诸如教育平民、施医救急、抚孤慈幼、赈济灾民、破除迷信、戒绝***、禁赌废娼、解放妇女等等。教会在中国所办学校取得惊人的发展。1889年,教会学校学生总数不到17000人。到1918年,教会学校约13000所,学生总数约35万名。估计到1926年,教会学校总数约达15000所,学 生共约80万名。而到了1937年,教会学校在校学生估计总数约100万名,其中大学生约8000名,中学生约9万名,其余为小学生及一些神学院校学生。其中***教重点放在大学,天主教则放在小学和神学。另据统计,在1914年,教会学校有12000多所,学生约25万名;当时中国官立学校共57267所,学生共约163万名,与教会学校的比例学校是5:1,学生是6:1,由此可见教会教育在当时的比重了。教会特别重视高等教育事业。据1917年日人统计,在外国人办的初等学校中,学生数占当时中国学生总数的4%,中等学校占11%,而在外人办的高等学校中,学生数占当时中国新式学校学生总数的80%。1926年以前,中国国立大学只有北京大学1所,省立大学只有山东大学、北洋大学两所,私立大学5所,而***教***办大学,则有16所,著名者如***教所办之苏州东吴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燕京大学、广州岭南大学、济南齐鲁大学、杭州之江大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湖南湘雅医学院等。包括天主教所办之北京辅仁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天津工商学院。除过普通教育外,在针对残疾人所进行的特殊教育方面,***教会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首创之功,不可磨灭。总之,在教育上,单就美国言,如郭沫若1950年在政务院第65次会议上报告总括的:“根据1936年的调查,美国教会及救济机关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4190万美金。其中,医药方面占14.7%,教育方面占38.2%,宗教及救济活动费用占47%。”教会教育在40年代亦有很大的发展,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诚如胡适所言,“这几十年来,教会在中国设立了很多优良的大学和中学,它们对于近代的学术实在有很多的贡献和影响,可惜现在又都没有了。”所有这些学校的设立,为介绍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人文学术,引进西方新式教育体制,造就一代新式人才,无疑起了开先河的作用,其对几千年的旧式封建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医学上,据1936年第13期《***教会年鉴》统计,***新教34个差会在华创办的医院,分布全国各地,至抗战爆发,总数达260个。此且不算天主教***办医院。《剑桥中国晚清史》讲,“1876年有412181名病人在40所医院和诊所接受过治疗;30年后,据报道每年至少有200万病人在250所教会医院和诊所接受治疗。”有人总结过,“教会医疗事业从1835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在中国共设有25000张病床,5000万美元的投资,平均每年约有400名外国医护人员在这些医院工作。”举创建中国第一个***院的美国长老会的嘉约翰博士为例,他从1854年5月15日到达中国之日起,一直到1901年8月15日在广州去世,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之久主持博济医院的业务。据统计,嘉约翰医生诊治的门诊病人达74万人次,住院病人达4万人次,曾为49000余病人动过外科手术,翻译了34部西医西药书籍,培训了150名西医人才等。可以说他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另据统计,至辛亥前,西人译著西医书籍达100多种,内容涉及诊断法、绷带包扎法、皮肤病、梅毒、眼病、炎症、医学原理和实践、药物学、热病、卫生学、外科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其基本为传教士所为;此外,他们还开办药厂、创办医学报刊,传播现代医学知识。所有这些作为,无疑为救治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民众的疾苦,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布,首先受益于傅兰雅、丁韪良、林乐知等一批传教士的翻译之功。比如曾在上海江南制造局任翻译长达28年之久的傅兰雅,是在华传教士中向中国介绍西方科学技术著作数量最多的人,据其《译事述略》收录,至1878年出版的各类西方科技著作达***种,以工程技术为主,包括算学、化学、汽学、天文、医学、物理学、军工业等,还有史学和法学等。费正清另有过统计,傅兰雅“一生翻译了129篇译文,其中有57篇自然科学,48篇应用科学,14篇陆海军科学,10篇历史和社会科学。”(此处翻译所谓“篇”,许多实际是“部”,即著作)他们不仅译书著述,还介入实践,指导当时洋务派兴办各类实业。总之,如有人总结的,“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开办的报馆,医院和学校,其内部经营管理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这些机构一般来说,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办事有效率,用人精干,建筑实用,设备新颖,这些为中国文化教育医疗事业的兴建提供了借鉴。”

在政治方面,如范文澜先生认为的,在华新教教士是“变法运动的别一推动力”。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变法思想的传播,得力于传教士所开设的报馆,他们于其间介绍西洋文化,以启发民智。二是英国苏格兰长老会教士韦廉臣在上海成立广学会,以林东知、丁韪良、李佳白、艾约瑟、李提摩太等一批传教士为主,通过西学著作的翻译,为维新志士变法提供了理论。三是教士们创办的《万国公报》,多刊载时局论文及中外重大政治法令,有力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费正清说,“***教传教士在最初唤醒中国人使之感到需要变法这一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据说康有为在1898年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和林乐知的著作);此外,他们还帮助形成了改革派自己的方法、思想甚至世界观。”辛亥革命时期,许多革命志士与***教士均有密切交往,受其影响,许多人如孙中山等受洗成了***徒,他们为革命为中国之命运出生入死,置个人安危和小利于不顾,实在与其信仰所提供的精神力量分不开。

众所周知,***教会在旧中国的慈幼事业以及赈灾救济活动中,有过大量作为,起过重要影响,有些甚至是开创性的。比如他们设立育婴堂、孤儿院、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等机关,收容弃婴、孤儿和各类残疾儿童,对他们进行抚养和教育,使他们能够长大成人,并能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解放前,仅在上海一地每年至少在街头或垃圾箱里可以找到18000具童尸。遇到灾荒,更是成群的婴儿被抛弃。”尤其女婴。育婴堂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开办的慈善机构。开办于1867年的上海圣母育婴堂,“据累计,到1935年该堂已收容过婴儿17000余名。”当然,许多育婴堂因条件简陋,传染病时有发作,死亡率很高。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士绅人等便捏造各种荒诞不经的谣言,鼓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而这正是许多教案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不管怎样,对此类慈幼抚孤的善举,我们应有一同情的理解,不可求全责备。那怕在兴办时是出于什么动机,毕竟我们在弃婴,而别人在为我们收养弃婴,我们毕竟没有人首先想到过要办育婴堂、孤儿院。旧中国灾害频仍,每遇灾情,总有许多传教士前往灾区了解灾情,发放救灾物品,抚慰灾民,并在海内外进行广泛的募捐活动;他们还成立各种救灾组织,从事长期系统的救济事业。①

另外,中国旧传统中许多恶习,比如缠足、纳妾蓄婢等,多赖传教士之努力而得彻底改变或大为改变。例如我国妇女之天足运动,便由李提摩太等首先提倡,他于1895年设天足会,利用广学会书报广事宣传,他们奔走各地,开会演说,终于造成风气,在短短数十年间将行之千年的旧习完全铲除。他们还禁止纳妾蓄婢,反对,设法让她们从良。在禁戒***的活动中,教会主持推动各种戒烟组织,出钱出力竭力扼阻***流毒全国。

最后,我们以下面一段话作结,以期引起我们应有的反省:“***教在中国无益也固不少,但其为益于中国者极多,如***教在教育上,社会上,道德上的成绩,斑斑可考,不能一笔抹杀。他们自己不信教则已,不能痛诋一切。而且自己没有建设***,徒尚空言,急其不急,而不以这些精神、财力、光阴,以作更大更重要的社会服务,反欲略教会里之建设事实且推倒之。他们爱国救人的事业似稍逊于牺牲一己,远别家乡而为我同胞育盲哑,洗麻疯,开学校设医院之外国人……我们以为这是破坏和消极的举动,正见他们需要良好宗教以重生其精神生命。”

***教在近代入华以来,尽管传教士尤其中国教民队伍良莠不齐,而传教动机也并非***纯正,传教心态也未必能完全避免居高临下的西方优越论的殖民心态;在传教方式上,则常借助于一些不平等条约的保护,置教士教民于特权者地位;甚至在传教士中间,确实也有人借传教之名作了丑恶的事情。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而传教过程中的正面活动,及大量正面人物与***,我们却长期讳莫如深,不愿面对,可它们毕竟是基本事实,而且是主要事实。对这些事实进行解释和评价时,仅仅用“传教手段,动机不纯”一笔带过,恐怕也失之于过分简单。我们认为,宗教与政治、商贸和帝国主义海外殖民扩张,毕竟是两回事;教会内部的不良分子与不良行为,毕竟与教义及教会全体应该分开对待;而在中国人的反应中,盲目仇教、盲目排外,与爱国主义也似乎应该予以区分。正是在以上方面,我们一直缺乏严肃的理性态度,我们拒绝基本事实,拒绝量化分析的方法。近代以迄当代,面对***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事实,我们不论在当年的直接对待上,还是在后来的学术探讨上,往往是盲目化情绪化的时候多,以同情与了解的态度对待和研究则少矣。

在对待上,最典型的有义和团运动(庚子教案)中的杀教民、杀传教士、焚毁教堂。据***教广学会季理斐(Rev. D. M. Gillivray)所著的《庚子教案受难记》的不完全统计,从1900-1901年12月,义和团杀死来华的天主教主教5人、教士48人、修女9人、修士3人、***30000人;杀死的外国***教新教传教士188人、***5000人,教堂有近3/4被毁。[12](P513)再有此后一系列大小教案;在20年代,又有知识界发起的非***教运动,一直持续六年多时间。所有这些行为、***甚至运动产生的原因,分析起来,不出四种:

其一,是把***教妖魔化,许多地方绅民,包括许多官吏,相信并传布各种污秽荒诞的诬教言论。如教堂以诱人入教;教士能以术御女,或以奸*妇女;男女同室听道聚会,被认为男女群聚行*乱之事;育婴堂被指责为“诓骗婴儿,挖目剖腹,吸食脑髓”;教会医院被怀疑挖眼剖心以为药,西医解剖尸体或制作之人体标本,均被认为是出于各种匪夷所思的邪恶动机;甚至教***办慈善施舍事业,亦被认为只是为了诱骗入教;信徒临终圣事被认为教士挖取死人眼睛以为炼银之药等等。以上之想象,多首出于士绅之口,与***教实际相去甚远,其于***教毁损若何,可以不论;但这中间难道没有折射出我们的文化道袍下面,所遮掩着的*秽与污浊吗?设以健康的文化心态,会这样想象别人吗?义和团时期,“义和团在解释攻打教堂屡次失利和遭受重大伤亡的原因时,常说是因为对方有妇女从屋里跑出来;守卫者在塔尖上悬挂妇人皮和其他‘秽物’;洋人剖开孕妇的肚子,然后把她们订在墙上。据说天主教守卫者还有一面用妇女编织的‘万女旄’,用它在塔尖上指挥作战时能阻止义和团的神仙附体。”这些说法,仅仅用“愚昧”二字来认识,是远远不到位的。

其二,是把***教政治化,许多人认为***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这一看法实在多出误解,起因有四:第一、误太平天国之拜上帝教与天主教相同,其实它乃一中国特色的四不象。清廷痛恨洪秀全者,一并及于天主教,认为其煸惑人心,图谋不轨。第二、天津条约》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有保护外人传教及教民利益条款,从而置教士、教民于一特殊群体中,使传教活动大大超出了纯粹宗教范围。这中间尤以法国运用政治、军事力量对于天主教给予保护为典型,他们干涉地方行政司法事务,偏袒教民,引起官民极大愤慨。如此,西方教士远道来华布道的宗教动机,已与各国***的对华侵略混合为一,难以分别;并且,这中间确实出现过不少十分伤害中国***和利益及民族感情的***。第三、教会内部出于传教或赈灾目的,所作的一些社会调查、数据统计,以及绘制的地图表格,被误认为间谍行为;另外,由于传教士到达中国后,深入内地,无远弗届,三教九流,无不接触,传教的方式方法又异于国人所能了解、理解和接受的范围,这一切,亦易引起怀疑和猜测。当然,我们不否认个别传教士干过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丑恶事情,也不排除一些统计和图表为帝国主义分子所利用的情形。第四、不少入教者素质极为低劣,实为地痞流氓无赖之徒,入教以获得庇护。他们逃避***政令役税,犯案可倚势从轻,其跋扈乡里,为所欲为,外来教士每每不察或难察实情,有意无意袒护之,于是引起公愤和官绅对***教之鄙视。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中国的有教养和有社会地位的***的人数从来都微不足道。中国有了***教信徒,但“他们从来人数不多,也几乎只限于贫苦的农民和市民、犯罪分子和其他声名狼藉的人、以及通商口岸上弄得贫无立锥之地的人。对于大多数与现状仍然像鱼水一样和谐的中国人来说,***教不仅缺乏号召力,也好像是一种明显的威胁。”有些***“利用他们和外国人的关系进行敲诈勒索和拒不纳税。特别令人愤愤的是,***普遍乐于依仗教会的支持和庇护,同非******的对手打官司。某些传教士(主要是天主教传教士)纵容、甚至鼓励这种行为。因为他们能够对衙门施加相当大的影响,使得有时做出偏袒***徒压制非***徒的、是非颠倒的裁决。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到这种地步,即莠民自然要纷纷攀附教会,这便进一步加剧了***和普通中国人之间的摩擦。”备受教案困扰的曾国藩在奏折中写到:“凡教中犯案,教士不问是非,曲庇教民;领事亦不问是非,曲庇教士。遇有民教争斗,平民恒曲,教民恒胜。教民势焰愈横,平民愤郁愈甚。郁极***,则聚众群思一逞。”曾出使欧洲且思想极为开明的郭嵩焘在1877年明确指出:“天主教以护教为名,恃其权利,以纵庇之。于是作奸犯科,一依教堂为抗官之具。至有身犯重罪入教以求庇者,有与人为仇依附教士以逞其毒者。府、县、厅、镇凡建天主堂者,地方则不得安其生。”

其三,是在文化上把***教异类化,认为其不讲伦常道德,类于禽兽。这些观点主要集中于旧式士绅与官僚阶层。现录湖南士绅全省公檄如下,很能说明当时士人阶层的总体看法:天主教“不扫墟墓,不祀木主,无祖宗也;父称老兄,母称老姊,无父子也;生女不嫁,留待教主,无夫妇也;不分贫富,入教给钱,无廉耻也;不分男女,赤身共沐,无羞恶也。”很显然,这里边有些是文化与习俗之差异,有些则是误解甚至是莫须有。另,湖南衡阳绅民呈请禁教的公呈有议论说:“窃维天主教者,肇自岛夷,情同禽兽,前古未之有也。”“设使彼教终得行于中华,则数千年衣冠礼仪之邦,一旦化为倮虫人之域,狷狷兽畜禽群,岂不大可痛哉!岂不深可恨哉!”如此想法与情绪,让人莫名所以。有人指出,同治年间多次反教案件中,“士绅人物常是主要策划者与煸动者,而读书应考的士子则常是打教的群众。”谈到义和团运动(庚子教案),1900年5月底随英国侵华军舰“奥兰度”号来到天津,并参加了战争的G?吉普斯准尉,在他后来写的《华北作战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都清楚地表明:灾祸并不是来自中国人民,而是来自清朝的官吏以及文人阶层。官吏和文人们通常虽不直接参与暴行,但是,他们教唆、煽民对平安相处的***教‘蛮夷’横加***,甚至迫害。”以上情况,主要当然是由于文化差异及闭目塞听,所导致的观念与行动上的大的误解与冲突;然而,这里也不能排除现实利益因素的考虑。曾指出过,“耶教之入我国数百年矣,而上流人士从之者稀。”原因何在,大可深思。

其四,是在文化上把***教愚昧化,认为***教与科学完全对立,将其等同于黑暗与愚昧的迷信。这种看法主要集中在五四前后觉醒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中间,至今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20年代的“非宗教大同盟宣言”及“非***教同盟宣言”均持此观点,“我们自誓为人类社会扫除宗教的毒害,我们深恶痛绝宗教之流毒于人类社会,十倍千倍于洪水猛兽。有宗教可无人类,有人类应无宗教。宗教与人类,不能两立。”“好笑的宗教,科学、真理既不相容。可恶的宗教,与人道主义完全违背。”“我们于一切宗教***别反对***教。”这批新式知识分子,在五四前后都受到西方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洗礼,他们多受科学至上主义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费尔巴哈、尼***等人思想的影响;又于20年代初受罗素、杜威来华讲学所宣传的实用主义,尤其是罗素的反***教立场的影响,所以坚决反对宗教尤其***教。然而,我们且听听当时个别的不同声音,对非宗教同盟“讨武檄”式的电报,及“灭此朝食”一类的激烈言辞提出批评,他认为这种做法淹没了“恳切严正的精神”,并暴露出国民“虚骄的弱点”。傅铜认为非***教运动本身便带有宗教色彩,并且是非科学的,“所发表的都是情感上的话,都是门外汉的反对。”《剑桥中国晚清史》指出:“20世纪中国人反对***教的主要论据之一是,它的主张与现代科学的成果有出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教传教士在十九世纪把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时都起了主要作用。……新***创作的科学和数学著作比所有其它非宗教问题的著作的总数还要多。”这一现象的存在,至少告诉我们,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比所谓的对立要复杂得多。

总括以上四种反教理由,大抵不出蒙昧主义、民族主义、国粹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等几种思想倾向,而很少顾及事实之全部与学理之深入。这中间的第二条,即政治倾向中,相当原因应归之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及传教方式上的问题外,其余三条,皆属于我们应从自身检讨的范围。难道不是吗

回答者:ken_su - 魔法学徒 一级 6-4 10:09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然后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他的许多著作里都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他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教文化,否定***教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强力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尼***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但是他不同于他年轻时代的精神导师——叔本华之处就在于,他渴望着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上寻找到一种意义,或者说创造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以此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但是由于尼***的某些思想过于极端,过于的强力,因此后来被纳粹所利用而染上“纳粹哲学家”的污名。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写,任何伟大都会被误解。

尼***的诗歌

太阳沉落了

1

你不会再干渴得长久了,

烧焦了的心!

约言在大气之中飘荡,

从那些不相识的众人口中向我吹来,

强烈的凉气来了……

我的太阳在中午炎热的照在我头上:

我欢迎你们,你们来了,

突然吹来的风,

你们,午后的凉爽的精灵!

风吹得异样而纯洁。

黑夜不是用斜看的

诱惑者的眼光

在瞟着我吗?……

保持坚强,我的勇敢的心!

不要问,为什么?——

2

我的浮生的一日!

太阳沉落了。

平坦的波面

已经闪耀着金光。

岩石发散着热气:

也许是在午时

幸福躺在他上面午睡?——

在绿光之中

褐色的深渊还托出幸福的影子。

我的浮生的一日!

近黄昏了!

你的眼睛已经失去

一半的光辉,

已经涌出象露珠

一样的眼泪,

白茫茫的海上已经悄悄地流过

你的爱情的红光,

你的最后的动摇的永福。

3

金色的欢畅啊,来吧!

你是死亡的

最秘密、最甘美的预尝的滋味!

——我走路难道走得太快?

现在,我的脚疲倦了,

你的眼光才赶上我,

你的幸福才赶上我。

四周围只有波浪和戏弄。

以往的苦难,

沉入蓝色的遗忘之中——

我的小船现在悠然自得

风暴和航海——怎么都忘了!

愿望和希望沉没了,

灵魂和大海平静地躺着。

七重的孤独!

我从未感到

甘美的平安比现在更靠近我,

太阳的眼光比现在更温暖。

——我的山顶上的冰不是还发红光吗?

银光闪闪,轻盈,象一条鱼,

现在我的小船在水上漂去……

星的道德

注定走向星的轨道上面,

星啊,黑暗跟你有什么相干?

快乐地穿过这个时代行驶!

愿它的悲惨跟你无关而远离!

你的光辉属于极远的世界,

对于你,同情也该算是犯罪!

你只遵守一诫:保持纯洁!

回答者:linnan7060 - 童生 一级 6-4 14:40

我写过一篇尼***的论文,给你怎样?

回答者:summeragain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6-4 19:48

这里都有

想知道《西方哲学史》 原著作者:伯特 兰罗素 编译:张作成 中张作成 的详细资料

主角攻的np

《仙魔通吃》作者:水无忧《完结》np

主角:柏贇

文案:简介:平凡的少年靠著对灵兽们超强的亲和力,赢得了灵兽军团的帮助,从而踏入修真的旅途。在旅行的过程中,他认识了无数的朋友,从精致绝美的精灵,到冷酷霸气的魔族……请看他如何征服一个个小 受(一攻 N 受文,慎!)

在柏贇的上眼皮战胜下眼皮的时候,胸前口袋里传来一阵口动,倒是让他的精神全回来了。

他小心翼翼的看了看唐老鸭的方向,发现唐老鸭正讲得起劲呢,没有注意到他这边,想也是,因为上的是最头痛的英语课,他怕死唐老鸭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了,挑座位的时候是挑得最角落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

柏贇的视线从唐老鸭身上收回来的时候,口袋里的小东西已经醒了,探出一个小脑袋好奇的看著外面,柏贇伸出一根手指挠挠小东西的下巴,捏住它脖子後面的软口,将小东西放在前面的

课桌上。

旁边的同桌江棋注意到他这边的动静,好奇的转过头来,柏贇忙朝他“嘘……”一声,示意他不要出声,江棋会意的点点头,看著小东西的眼神闪闪发光,虽然都是男生,但看到超级无敌可爱的东西还是会忍不住心花怒放的。

小东西是一只只有茶杯大小的小猴子,金**的毛,衬著大大的蓝色眼睛,再加上它可爱无比的动作,简直就是超级无敌可爱到爆。

只是当初柏贇在峨眉山上捡到它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当时他跟同学一起趁著“五一”长***到峨眉山玩,正兴致勃勃的喂猴子的时候,柏贇突然发现有只壮壮的公猴捏著什麽东西甩到了地上,仔细一看,居然是一只只有茶杯大小的小猴子,黑黑瘦瘦的,如果不看仔细了,还以为是只小老鼠呢!

柏贇觉得很奇怪,怎麽没有管理员来管管,毕竟这麽小的猴子可是很少见的,可能就因为太小了,所以很难发现吧?要不是看到公猴的动作,柏贇肯定也不会注意到猴群里居然还有一只这麽小的猴子。

看著小猴子奄奄一息的样子,柏贇心软了,看见周围的人都没有注意,悄悄过去将小猴子捡起来放到外套口袋里,跟江棋打了个招呼,自己一个人回宾馆去了。

又是喂食又是喂药的,好不容易才让小猴子重新睁开那双圆溜溜的眼睛,那小家夥看到柏贇,大概知道是救了它的人,居然很有灵性的舔的手指,柏贇一见就喜欢上了。

看看它大概没什麽问题了,柏贇实在是受不了了,捧起它就往浴室走,之前担心它的健康不敢给它洗澡,现在没事了,那股味道实在太难闻了。

小心翼翼的揉搓著小家夥发黑粘成块状的皮毛,柏贇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给捏死了,只是洗干净之後回复本来的毛色,柏贇也没想到居然会这麽漂亮,是灿烂的金**的耶!总攻

《父皇》作者:木之《完结》

主角:凤羽皇

小受:千雅、千檀、千殷、千翌、千夔、千铮、凤羽荫

文案:父皇cos愿望大神,问六个儿子:“你们的愿望是什么?”

大皇子羞怯曰:“永远陪着父皇身边……”

二皇子沉稳曰:“保护四弟!登基为皇!”

三皇子阴狠曰:“我要的是君临天下!我要的是将所有当我是玩物的人踩在脚下!”

四皇子傻傻曰:“愿望,不是痴儿……”

五皇子豪气曰:“我要当大将军,口口虏掠,无恶不作!”

六皇子平声曰:“压倒你!”

且看父皇怎样与儿子们相处,让他们现实愿望……总攻NP

《异世独霸》作者:唐琪儿《完结》

主角:北璃莫名

文案:世界排名第一的冷血杀手.

太过强悍的他被首脑忌惮被组织的人追杀。

死后再次醒来发现自己竟然投胎在了一个小男孩身上。

一个杀了无数人的杀手竟也可以得到重生……

没有称霰的野心确在形势下不得不让自己强起来。

他做到了。确也得到了太多人的注意,爱上他就等于毁灭。

因为他根本不懂何谓爱。

“那就让我们来教你吧!你只要看着我们就行了。”

或许也没什么不好的…

《异世泄愤》作者:雨燕长青《完结》

主角:余燕(雨燕新)

文案:内容简介:遭受爱情欺骗,远离故土在国外孤独奋斗了多年,终于在大公司就职的余燕,在异世又经历了奋斗,努力。在那里遇见了全心为了自己,爱自己的人。再也不愿放开自己的挚爱,

不舍得身边的爱人。在那里,余燕不再孤独,不再寂寞。拥有了自己真正的家。幸福的

生活。小心进入。。。

《犯规》作者:洛冰凌《完结》

主角:北冥浩逸

文案:一次命运的转折,原本善良却软弱的贤王二世子北冥浩逸消失在了这个强者为尊的世界里,而新生的北冥浩逸,一个想要安于现状自由而活的男人,是否真的可以得尝所愿呢?

“委屈自己吗?我已经习惯了。”——伊维·安德

“我只想过普通的生活……我不想再了。”——沈清谦

“殿下,我会永远守护您的!”——祁轩

“你是我最重要的……弟弟”——北冥浩宇

“从我代替姐姐嫁给你的那刻起,我的名字就已经是北冥凯文了!”——凯文·莫斯特·瑞恩

“你究竟,把我当成了谁?”——北冥浩天

“北冥浩逸,我一定会得到你!”……

《凤霸天下》作者:流玥《完结》

主角:玥

文案:混沌初开惊雷响,雨骤风狂。

孤独的灵魂在天地间游荡。找不到心之所向

宇宙洪荒,厮杀的战场。无数生灵被埋葬。冷眼看死亡,笑得张狂。

只因在这片大地上,唯有无心方能看到真相。

淡漠的坚强,抵不过疏离的目光。学不会温柔的模样,却连自己都遍体鳞伤。

生命无常,如刹那的火光。无所求的立场,却在沉静中绝望。

耳中话语似糖,暖至心房。无法言喻的力量,在寂寞的灵魂中滋长。

收敛起锋芒,宁愿在凡尘中舞至癫狂。

心灵在飞翔,幸福的模样。直至刀锋斩断了翅膀!

踏过千年的时光,只为陪在你身旁。轮回的业障,谁也避不开的绝望。

离别的地方,一缕孤魂在吟唱:

红尘梦一场,死又何妨?

NP文,不喜慎入。

《总攻大爷的穿越生活》作者:狄灰《完结》

主角:陶振辉

原本在商场叱咤风云,却因为一枚玉扳指穿越到一个未知的时空中。他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过客,想尽办法寻找机会再回去自己的世界,却不料总被一些人、一些妖和一些事纠缠不清,无法脱身。

为什么他会被施法带到这个时空?

为什么他会深陷一个又一个的阴谋?

为什么接近他的人都带着各种各样不为人知的目的?

为什么他想隐于市井,却最终站到了争权夺利的风口浪尖?

穿越一对一主攻

作者:阿豆《完结》

主角:帝清秋

小受:帝如意

文案: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呢?

有了一个万中无一的好哥哥-----是上天弥补我前世没有的亲情?

有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好情人-----是上天赐与我前世没有的幸福?

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幸福吧。。。

穿越之攻德无量》作者:雪里红妆《完结》

主角:方语晨

小受:凤箫寞

文案:小攻把直男掰弯变成小受的事大家见得多了,几时见过小受把直男掰弯变成小攻的?

很不幸,我们的大帅哥方语晨就碰到了这种百年不遇的倒霉事。

想他方语晨明明是个直的不能再直的直男,为什么偏偏会穿越到这个莫名其妙的鬼地方,遇到凤箫寞那只可恶的骚狐狸,而且他竟然还要千方百计地要把自己掰弯!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明明喜欢的是女人,对男人一点兴趣都没有,无论对方长得多漂亮也一样!

所以,他一定要想办法逃出这只狐狸精的掌心!

可是,一个人对上一只修炼千年的狐狸精,注定他的逃跑***只能宣告失败!

只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方语晨几乎认为逃跑无望的时候,一个有能力帮他的人却出现了……

总之,本文讲的就是一个YD的女王受把倒霉的穿越来的直男掰弯tiao教成小攻的故事,先虐攻再虐受,中间还不排除有雷,慎入啊慎入~~~~

《穿越成反派》作者:小姑子《完结》

主角:付梓铭

文案:一个风流成口的穿越成为邪教少主?

他自喻为床上高手,没想到也有被吃干抹净的时候?喂,那边穿衣服的兄台,你说这算诱 奸不?

好吧,这只是一棵校草穿越后被一票美人教育改造的绿色环保科教片

好吧,我再简单点:直男→穿越→弯了

主角攻 正太受 受 直男受 

寻求轻松搞笑的幸福穿越生活

无鸭梨 无压抑 无反攻 无清水 无NP

《教主弟弟》作者:绿漓《完结》

主角:宁依愿

文案:女穿男.正太甜蜜文.

懒哥哥,遥控指使弟弟.

弟弟对外冷酷腹黑;

对着哥哥,就是只可爱听话缠人的小狗.

《恨难离》作者:那山那水《完结》

主角:司马无尘

小受:独孤御天

文案:他,本是一心求死而结束苦难之人,却阴差阳错灵魂穿越时空到灵雅帝国俯身在司马无尘的躯体上,身处陌生时空,面对骁勇仇敌,他漠视生死,坦然若定;他,本是飞云帝国的九五之尊,执掌万里河山,操纵百姓生死,他决胜千里,傲视群雄。此二人国仇家恨不共戴天,却怎料在你来我往,斗智斗勇中二人因恨生爱,独孤御天更是为救司马无尘不死,不惜以身试药,以昂藏七尺之躯逆天授孕,饱受怀胎之苦,从此恩怨纠葛,此二人该何去何从....................

《魔王恋巡歌》作者:紫曜日《完结》

主角:史提兰、诺特别克

文案:《纯情狂热》、《愿事》系列作——

魔王的工作是什么?

新任魔王史提兰,除了有一堆签不完的文件外,忙里偷闲的他还弄了个「广播电台」,只差没把自家八卦爆料出去……

小魔王那副悠哉游哉的处事态度,令新任宰相诺特别克很是头疼,但更让他想逃避的是,史提兰毫不掩饰的亲腻与讨好——他怕,怕不经意地回应对方的好,自己会被再次推入黑暗的深渊、那无法忘却的恐惧……

推荐给我一本好的历史书

这本书是个缩译本,就是把原书的内容压缩了的,推荐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本《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马元德翻译的,全译本而且是权威译本。

内容简介

要了解一点哲学,最简易的入门方法莫过于先读一部好的哲学史,概念、脉络、优劣历历在目。而罗素《西方哲学史》可以说最佳选择之一。由于罗素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而是由一个科学家“半路出家”的,他的哲学不是从前辈哲学家那里学来的,而是他自己在搞科学时悟出来的,因此他对哲学的看法就没有科班出身的哲学家那样的学究气。因此这本书没有标准哲学史的晦涩,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辞优美,生动有趣。罗素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哲学史》是他获奖的代表作。因此它是一部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具有文学才情的哲学史。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0),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的见证人。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神秘主义与逻辑》、《怀疑论》、《婚姻与道德》等。

目录

美国版序言

英国版序言

绪论

卷一 古代哲学

第一篇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第一章 希腊文明的兴起

第二章 米利都学派

第三章 毕达哥拉斯

第四章 赫拉克利特

第五章 巴门尼德

第六章 恩培多克勒

第七章 雅典与文化的关系

第八章 阿那克萨哥拉

第九章 原子论者

第十章 普罗泰戈拉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第十一章 苏格拉底

第十二章 斯巴达的影响

第十三章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

第十四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第十五章 理念论

第十六章 柏拉图的不朽

第十七章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第十八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

第十九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二十章 亚里士多德的***学

第二十一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第二十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第二十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第二十四章 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

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五章 希腊化世界

第二十六章 犬儒学派与怀疑派

第二十七章 伊壁鸠鲁派

第二十八章 斯多葛主义

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

第三十章 普罗提诺

卷二 天主教哲学

导言

第一篇 教父

第一章 犹太人的宗教发展

第二章 ***教最初的四个世纪

第三章 教会的三位博士

第四章 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

第五章 公元五世纪和六世纪

第六章 圣边奈狄克特与大格雷高里

第二篇 经院哲学家

第七章 黑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

第八章 约翰·司各脱

第九章 公元十一世纪的教会改革

第十章 ***文化及其哲学

第十一章 公元十二世纪

第十二章 公元十三世纪

第十三章 圣托马斯·阿奎那

第十四章 弗兰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

第十五章 教皇制的衰落

卷三 近代哲学

第一篇 从文艺复兴到

第一章 总说

第二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

第三章 马基雅弗利

第四章 埃拉斯摩和莫尔

第五章 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第六章 科学的兴盛

第七章 弗兰西斯·培根

第八章 霍布士的利维坦

第九章 笛卡尔

第十章 斯宾诺莎

第十一章 莱布尼兹

第十二章 哲学上的自由主义

第十三章 洛克的认识论

第十四章 洛克的政治哲学

第十五章 洛克的影响

第十六章 贝克莱

第十七章 休谟

第二篇 从卢梭到现代

第十八章 浪漫主义运动

第十九章 卢梭

第二十章 康德

第二十一章 十九世纪思潮

第二十二章 黑格尔

第二十三章 拜伦

第二十四章 叔本华

第二十五章 尼***

第二十六章 功利主义者

第二十七章 卡尔·马克思

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

第二十九章 威廉·詹姆士

第三十章 约翰·杜威

第三十一章 逻辑分析哲学

人物索引

神话、文学作品人物索引

术语索引

媒体评论

目前巳经有不少部哲学史了,我的目的井不是要仅仅在它们之中再加上一部。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粗成部分:它井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一目的就要求我们对于一般历史的叙述,比通常哲学史家所做的为多。我还发觉这一点对于一般读者未必是很熟悉的那几段时期,尤其必要。经院哲学的大时代乃是十一世纪改革的产物,而这些改革又是对于前一个时期的颓废腐化的反作用。如果对于罗马灭亡与中古教权兴起之同的那几个世纪没有一些知谶的话,就会难于理解十二、三世纪知融界的气氛。在处理这段时期时,正如处理其他时期一样,我的目的仅仅在于提供--就造成哲学家们的时代而雷,以及哲学家们对于其形成也与有力焉的那些时代而言,一我认为是若想对哲学家有同情的理解时,有必要加以叙述的一般历史。

这种观点的后果之一就是:它耠予一个哲学家的地位,往往井不就是他的哲学的优异性所应得的地位。例如,就我来说,我认为斯宾诺莎是比洛克更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他的影响却小得多;因此我处理他就要比处理洛克简略得多。有些人--例如卢梭和拜伦一虽然在学术的意义上完全不是什么哲学家,但是他们却是如此深远地影响了哲学思潮的气质,以致于如果忽略了他们,便不可能理解哲学的发展。就这一方面而论,甚至于纯粹的行动家们有时也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很少哲学家对于哲学的影响之大是能比得上亚力山大大帝、查理曼或者拿破仑的。莱库格斯如果确有其人的话,就更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了。

企图包罗的时期既然是如此之广,就必须要有大刀阔斧的选择原则。我读过一些标准的哲学史之后,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过分简短的叙述是不会给读者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的;因此我就把那些我以为似乎不值得详尽处理的人物(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完全略过不提。在我所讨论的人物中,我只提到看来是与他们的生平以及他们的祉会背景有关的东西;有时候,我甚至于把某些本身无关重要的细节也记录F来,只要我认为它们足以说明一个人或者他的时代。

最后,对研究我的庞大题材中的任何一部分的专家们,我还说几句辩解的话。关于任何一个哲学家,我的知识显然不可能和一个研究范围不太广泛的人所能知道的相此。我毫不怀疑,很多人对于我所述及的任何一个哲学家,--除了莱布尼兹之外--都此我知道得多。然而,如果这就成为应该谨守缄默的充分理由,那末结果就会没有人可以论述某一狭隘的历史片断范围以外的东西了。斯巴达对于卢梭的影响、柏拉图对于十三世纪以前***教哲学的影响、奈斯脱流斯教派①对于***人以及从而对于阿奎那的影响、自从伦巴底诸城的兴起直到今天为止圣安布洛斯对于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的影响,这都是一些只有在一部综合性的历史著作里才能处理的题材。根据这些理由,我要求发现我对于自已题目中某些部分的知识显得不足的读者们鉴谅,如果不需要记住“时间如飞车”的话,我在这些方面的知识本来是会此较充分的。

本书得以问世要归功于巴恩斯(Albert C.Barnes)博士,原稿是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巴恩斯基金讲座而写的,其中有一部分曾讲授过。

正如在最近十三年以来我的大部分工作一样,我的妻子巴特雷西亚·罗素在研究方面以及在许多其他方面都曾大大地帮助过我。

史记

史记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太史公记”而省略成《史记》。近人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出身于中下层官吏家庭。高祖司马昌,当秦始皇时,作主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祖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他的家庭在汉文帝时可能是所谓“中人之家”,以农业、畜牧致富,因而能够出粟买爵。司马迁说自己“耕牧河山之阳”,不一定就是亲自参加耕牧。

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前135 年)作了太史令,通称太史公。这是史官,汉武帝新恢复的一种古官。官位不高,职权不大,主官天时星历、祭祀礼仪、搜罗并保管典籍文献。这是史官的传统。

史官掌握文化知识,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种官。从殷周到春秋战国,史官的职权、地位逐渐降低,但他们的政治地位从来没有改变。他们的职掌,历代相传,最重要的是为王家记言记事。在殷周时代,他们记录的是王室的言和事。在春秋战国时代,他们记录的范围扩大到各国统治者及其卿大夫的言和事。但到武帝时,太史令并没有这项职掌,司马谈自觉地按照古代史官传统,准备要为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记言记事。他在大约三十年(公元前140~前111 年)的太史令职守上,在“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便利条件下,不仅有论述历史的志愿和***,而且很可能已开始了部分的撰述工作。司马谈到长安做官以后,司马迁自然地随着父亲到长安,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司马迁自说“年十岁则诵古文”,当是到了长安以后的事情。所谓“古文”,就是用古代文字写的典籍。汉初传习的古书,许多是用汉代通俗应用的隶书即所谓“今文”写的,也有先秦保存下来的,用古文写的。司马迁十岁时所诵的“古文”,就是指某些用古文写的书,不是专指某一种书。由此可见,司马迁很早就有古文的修养。

持山西河津县说者认为,自古以来,龙门(包括龙门山、禹门口)都记载在山西河津县。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的地方。据悉此处曾有“汉太史司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兴修水利时被毁之。而且现在该村仍有司马姓氏的居民。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一文,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作了简要而具有独特眼光的评论。这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有重要意义。将近十岁时,司马迁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学问的基础,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广泛的漫游。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一次游历到达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这一切,对他后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作用。

司马迁继承父亲的思想,用儒家所说的礼作为行为的规范和衡量历史上是非得失的准则。他申论:“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司马迁从父亲司马谈那里,可以说得到两份遗产。一份是太史职掌的学问,其中可能包括司马谈已经写成的史文;又一份是儒家的学问,主要是《春秋》之学。但司马迁并不以此二者为限,他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也是因他有一家之言,中国历史上开始有历史家的出现。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此后,他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并参与了《太初历》的制定工作。

就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这也正是一位学者对君主的*威和残酷的命运所能***取的反抗形式。终于在太始四年(前93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此后其事迹不清,大概卒于武帝末年。补注:王国维考证其死于前87年) 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正史中未载司马迁卒年,有人认为这是司马迁善终的证明,也有人认为这恰恰说明司马迁死得不明不白,大有疑问。《史记·集解》引东汉学者卫宏《汉旧仪注》云:“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轻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李陵降匈奴,故下蚕室。有怨言,下狱死”。葛洪《西京杂记》也有相类似的记载。有人据此认为司马迁是因作《报任安书》而死的,且死在作《报任安书》的当年。(据王国维考证《报任安书》作于太初四年(前101年))郭沫若认为司马迁下狱的事世上必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卫宏和葛洪都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大学问家,不会无中生有, 歪曲事实。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叹息“以迁之博物智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悲其“既陷极刑”防腐刑)之后,又不“能自保其身”,这说明司马迁不是自然之死。《汉书》载司马迁被宫刑之后,又“尊宠任职”,为中书令(皇帝的御用秘书)可说是“载卿相之列”。郭沫若认为《盐铁论·周秦篇》中的既“下蚕室”而后又“就刀锯”,就是暗指司马迁的再度下狱致死之事。

对此,有的学者则提出异议。目前尚存有关卫宏提及太史令和司马迁行事的记载,共有四条,经考证,至少有两条不符合史实,故卫宏说司马迁“下狱死”一事,殆不可信,至少也是孤证。古人认为“身体发联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汉书》叹司马迁“既陷极刑”,不“能自保其身”,应当从古人的这种含义上来理解。《盐铁论·周秦篇》文学之言与司马迁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下蚕室”之后又“就刀锯”,原意只是指一种刑罚所造成的社会不良风气,乃证明汉武帝严峻之法的无效,不能解释为司马迁两次下狱。

也有人认为司马迁可能死于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狱”。巫蛊案发于征和元年(前92年),身为巫蛊使者的江充与卫太子有怨,恐武帝晏驾后为太子所诛,遂大开杀戒以借机剪除太子。太子杀江充后***,武帝穷治巫蛊之狱,转而穷治大子死之狱,一直到征和四年(前89年),前后死者达十几万,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就是“巫蛊之狱”的殉难者之一。这场灾难,录及到当时许多文武官员,司马迁恐怕也难以幸免。又据《史记》记事内容分析,太初四年至征和二年还有记事,征和一年后无记事,司马迁很可能是《汉书》所云“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的牺牲者。

还有人主张司马迁死于武帝之后,《史记》各篇里有汉世宗的谥号“武帝”。“武帝”系汉世宗刘彻死后,后人所追封,如司马迁死在武帝之前,怎么会知道这谥号呢?有人考证司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前91年)十一月,距武帝骂崩仅4年,从《报任安书》的内容来看,知道当时《史记》尚未全部完成,此后必有修整补辑,故涉及到武帝的地方,改称谥号,则不足为奇了。

司马迁虽然是受过宫刑的人,但有一个女儿是肯定无疑的。《汉书·杨敞传》记载:“敞子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

《同州府志·列女传》也说:“杨夫人者,汉太史司马迁女,丞相安平候杨敞之妻也。汉昭帝崩,昌邑王贺即帝位,*乱。大将军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贺更立帝。议已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敞。敞惊愕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徙曰唯唯而已。延年出更衣,遽从东厢谓敞曰:'此国之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九卿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延年从更衣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其废昌邑王,立宣帝。居月余,敞薨,盖封三千五百户。君子谓夫人可谓知事之机者矣。”从上述史料看,司马迁的女儿及外孙杨恽,是机智果敢的有才能的人物。《史记》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实为此两人的功劳。《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藏之名山”的隐语,就是将《史记》正本藏在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这儿是杨恽的老家。正如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所说:“《史记》一书,传布最早,《汉书》本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所谓宣布者,盖上之于朝,又传写以公于世也。”可以想象,在当时司马“下狱死”而查抄的情况下,司马迁的女儿确像“义士救孤'那样保藏了《史记》,而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又像“沉香劈山救母”那样救活了《史记》!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补注:杨恽(?—前54) 字子幼,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宣帝时封平通侯,迁中郎将,后被免为庶人,又因怨望被处死。事迹附见《汉书·杨敞传》。《汉书·司马迁传》载:“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司马迁的《史记》有正本和副本两种,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所谓副本存于汉廷天禄阁或石渠阁。朝廷和诸儒所见之《史记》,即副本。东汉王弃在引用《史记》文章时,未注明《史记》出处,有人因此猜测可能《史记》当时副本又录副本,东汉时洛阳书肆可能就有副本抄本出售,司马迁手书副本可能毁于王莽之乱。

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史记》,便于阅读,所据底本为金陵书局刻本。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 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朝廷对《史记》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阅读范围限制于朝廷上层的极少一部分人中。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补注:许多人认为褚少孙是《史记》的主要续补者,但是他到底补缺多少,各人说法不一。张晏认为褚少孙续补四篇。但姚振宁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说《史记》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孙续补。有的人认为《傅勒列传》文章,格调酷似司马迁,褚少孙未必能写出如此文章。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这部体大思精的史书的贡献和特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何谓纪传体呢?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怎样才能把大千世界的各种人和事都包容在一部书里呢?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二)《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它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用,影响十分深远。

(三)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所谓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记述了项羽的伟业。但对于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点,司马迁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四)《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它的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各异的雕像。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等各种人物的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我国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史记》在我国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它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到唐朝时候,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骃(裴松之子)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 补: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间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集解》兼***当时裴骃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读《史记》原文,同时注意看一看这三家注,对原书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稗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与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

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高祖本纪》带有“三统循环论”的色彩,以为“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等等。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汉书·司马迁传》),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唐初,《隋书·经籍志》在介绍《史记》、《汉书》的流传时说:“《史记》传者甚微”,司马贞说“汉晋名贤未知见重。”(《史记索隐》序) 我们注意到汉晋时期对《史记》也有一些积极的评价,如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后汉书·班彪传论》。据李贤注,此句为“华峤之辞”。)在晋代,也有人从简约的角度夸奖《史记》。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晋书·张辅传》)这些评价虽然不错,但在今天看来,却还远不足以反映出《史记》的特殊地位,因为得到类似评价的史书并不止《史记》一家。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传》)南朝刘勰说“陈寿三志,文质辨恰。”(《文心雕龙?史传》)华峤所撰《后汉书》在西晋也颇受好评,时人以为“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晋书?华峤传》)至于说到简约,那也不是《史记》独有的,如“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文心雕龙·史传》)干宝《晋纪》,“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晋书·干宝传》)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把《史记》看得很特殊。这与我们对待《史记》的态度大不相同。 自宋以后,研究《史记》的著述增多了,较有代表性的如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有关部分,都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