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 释义,以直报怨是谁说的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15 0
  1. 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下句是什么?
  2. 怎样正确地做到以直报怨?
  3. 孔子说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4.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
  5.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何对待伤害你的人
  6. 请举几个历史上的例子来说明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
  7. 以德报怨,出自哪里?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有人问孔子如果一个人以德报怨,这样的人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仁人?孔子回答说,如果你以德报怨的话,何以报德?

展开说,以德报怨就是别人对你不好,别人甚至侵犯你,伤害你,你还很好的对待别人。那么你怎么去回报一直在帮助你的人,你用什么去回报他?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

以直报怨 释义,以直报怨是谁说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你对一个坏人很好,对一个好人,你也无非就是对他很好,对于别人来说,做好人还是做坏人是没有区别的。

那么以德报怨的话,何以报德呢?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怎么办?

正确答案是: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以德报德,别人对你好,你要感恩,要回报,要用自己真诚的心,用恩德来回报他人

但是不要以怨抱怨,而是以直抱怨。

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抛去内心的贪嗔痴恨爱恶欲,不受外界的影响,用真诚心来应对。而不是用恶意、怨恨、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

“以直报怨”是在有足够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真正做到的,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考验。

以德报德容易做到,以直报怨就不容易做到了。

你要清楚自己现在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你的内心已经原谅他了,你真的不计较他了,那么你当然可以不以怨抱怨,还可以用一种好的方法来感化它,也可以做到以德报怨。

但如果你自己心里有坎,自己这一关都过不去,内心非常计较他对你的伤害。但你强压住内心的这样一种愤怒,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态度,甚至于愿意帮助他的态度去化解,那么这样的一种表现其实不是你内心的本真,不是你一种真诚的表现,而是虚伪的表现。

虽然你看上去是在做一件很高的事情,是件好事,但是孔子告诉你,你的行为是虚伪的,不符合你现在的状态。

你自己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你就怎样表达出来,这才是真诚的表现。

《论语》里还有一句话叫做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者他不仅仅是对别人好,喜欢别人,仁者他也可以有厌恶别人,讨厌别人的情绪,这才是真实的。

仁者是要分好坏的,不是不分好坏的,所以“直”非常重要。

直,其实就是做人的基础,做不到直的人是做不到人的,人首先是要真诚,做到实事求是,才能进一步做到是一个仁人,是一个仁者。

小结如下:

1、你要拎清自己的状态,不要去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为了面子,为了别人说我好去做一些你驾驭不了,或者提供一些你根本无法提供的东西,明白自己的状态是第一点。

2、仁者爱人就是要用正直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有时候是理解别人,有时候是同情别人,而不是抱怨、憎恶。

3、只有不能加强自己的道德休养,不断修心养性,才能真正做到以直抱怨。

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下句是什么?

君子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译: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扩展资料: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详解

直,即公正无私。善与恶、德与怨,是人类有了价值判断之后的概念。善与恶,性质相反,一正一负;通常谈及的善恶,判断标准是明确的,即总体而论的、***的;具体说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为善,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为恶。

“适当的”不是“等价的、等值的”。等值的理解在历史上也有过,比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偿命”。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善与恶重复上演“零和”的过程,而是一个“善长恶消”的过程;

所以,“抑恶扬善”才是***的当然态度。以直报怨,不是纯经济账,不是纯数字等式;比如在刑法中,“主动抢人100元”与“被迫退赔100元”不能互相抵消,而要在退赔100元之外,另加对“恶”的惩罚措施;

再比如在民法中,“违约行为致使守约方经济损失100元”,也应对违约方额外处罚以维护契约精神:100元+银行逾期贷款利息。

怎样正确地做到以直报怨?

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9

孔子说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以直报怨出自论语里,以直抱怨,以德抱怨。首先,以直抱怨的书面意思是指以公道的方式对待自己怨恨的人,口语话的意思就是说别人对你如何,你也对别人如何。而孔子一向推崇的也是首先要爱自己,才会去爱其他人,因此将以直报怨放在以德报怨之前。而究竟该如何正确的做到以直抱怨,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地道讲究,事儿做的让我们无话可说,这样的人自然我们就要心怀感恩,碰到他们有难处的时候,倾囊相助。可对于那些时时刻刻都想着算计你的人,他们往往藏在身后,在你最困难的关键时刻,给你致命一击,这样的人,我们没有办法选择不去记恨。首先,端正自身态度,在说话过程中,要占据有理的一方,说话有理有据,注意言辞,不给对方留有余地,把话说的相当漂亮,从你开始发言的那刻起,这个世界都是欠你的。而你如果想要占据主动地位,必须要先说服自己,起码保证自己在道德上没有愧疚感。这样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才能指责别人。然后,你要保持一个公正的态度,不能有丝毫的私心,不能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能一味的退让,更不能什么都不顾的攻击别人。

正当的以直报怨才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正确做法,以一颗宽容的心待人,与人为善。不卑不亢,做一个坦荡的人!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

直: 公正 、正直。以 公道 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成语出处: 《论语·宪问》:“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成语例句: 这叫做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的近义词: 以德报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用恩惠去报答怨恨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ldq 以礼相待 用应有的礼节加以接待。《水浒传》第**回:“ 赵枢密 留住 褚坚 ,以礼相待。”《人民日报》..:“

以直报怨的反义词: 忘恩负义 忘却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做事有损于过去的恩义 如此忘恩负义,以致弄到牺牲盟国去订密约&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宾语;指对人的态度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何对待伤害你的人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对自己恶劣的人,对那些待你好的人们又该用什么回报呢?矫正那些对你恶劣的人的态度,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错误,让事情回归常理的范围(即可),那对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报他们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白话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宪问》为古代文学作品。宪问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论语·宪问篇共计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请举几个历史上的例子来说明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

读《樊登讲论语》这段话中,我的理解是:老子讲“以德报怨”,孔子觉得对伤害你的人以德行报答他,那对帮助你的人呢?对帮助你的人就不公平。孔子就说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遇到伤害你的人,先跟他说这样不行,表明态度,还有一种理解是返回以同等的伤害,以牙还牙。对于帮助的人一样的帮助他。不管以直报怨怎么理解,就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个人赞同孔子的观点。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也是很有名的章节。

老子讲究“报怨以德”,别人对你不好,对你有怨恨,你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回应他,依然对他怀抱着善意。

有人问孔子对“以德报怨”的态度。孔子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对你不好,你却用德行去回应,那么面对那些对你好的人,你该如何回报呢?

孔子看到了其中的不公平。孔子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当对方对你无礼、欺辱你、侵害你的权益时,你应该直接亮出自己的底线,告诉对方:“我不接受你的做法。”这叫作直。

还有一种解读为,当别人伤了你时,你可以回应他同等的伤害,他伤了你十分,你就伤他十分,这就叫以直报怨。如果别人对你好,你也需要回报别人,这就是投桃报李。

博弈论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二人猜拳,约定好双方都出石头,这样两个人就都能够得钱。但如果有人突然变卦,悄悄地出了布,他就能一个人赢得所有的钱。在这种规则之下,怎样保证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呢?

很多专家开始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到底该不该坚持诚信:你出石头,他出布,他赢了你一次;你坚持诚信,还出石头,对方慢慢摸清了你的心理,就依然会出布……你会一直输。

如果你认为对方敢出布,你选择出剪刀。你赢了一次,下一次再出剪刀,他则选择出石头……博弈就开始变得混乱了。

研究者通过计算机来模拟,找出让我们收益最大的策略。最终胜出的策略叫作“以牙还牙”程序,即当对方有一次不诚信以后,你也要有一次不诚信,一直到对方回归诚信为止;对方回归诚信以后,你也回归诚信,然后双方进入诚信模式;如果对方再一次不诚信,你也要再一次不诚信。这种博弈策略,最终的得分是最高的。这跟老子的“报怨以德”不一样。老子的策略是你不诚信没关系,我只坚持自己的诚信就好。我对你好,跟你对我的态度无关,这是我自己的需要,是我个人的修养。

孔子不这么认为,他进一步联想到了“何以报德”。孔子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么对那些对你好的人也太不公平了。从这个层面来看,孔子是懂博弈论的。

以德报怨,出自哪里?原文?

以德报怨---老子,老子的思想是守势;以直报怨---孔子,孔子的思想进可攻,退可守.

对于不同的事情,***取不同的应对方法.比如将相和这个例子,廉颇不服蔺相如,蔺相如***取回避的态度,这既符合以德报怨,也符合以直报怨.因为蔺当时还没有展露实力,有人不服很正常,不会只是廉颇一个人不服,这个时候跟廉颇作对没有好处,反而会显得自己没有心胸.但是如果廉颇做出其他比较大的实质性损害蔺相如的事,那就需要以直报怨,而非小事化了.以上拙见.

出自《论语·宪问》。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文: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释义: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扩展资料

以德报怨的典故: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

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的)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

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

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

百度百科-以德报怨